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横扫文学榜单的90万字长篇《应物兄》,为何让评论家“掐”了起来

作家们的写作方式各种各样,有的人一泻千里,泼墨如水,也有的人精雕细刻,句酌字斟。李洱属于后者。为了表达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他需要深入了解这些观念,知道自己所写的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再让这些观念形成对话关系,其斟酌的样子就像加缪写小说,“每句话都表达一种被审视过的生活,而非生活本身”。

所以一部《应物兄》,李洱可以写13年。当《应物兄》甫一面世,文坛马上对这部作品做出反应,重量级评论家纷纷发表看法,并对其13年的写作周期唏嘘不已。毕竟这个“李洱新作”,让人们等得太久,等得“几乎要扯断期待的弦线”。在人文社举行的读者见面会上,李洱冷静地回应说,“并不觉得写小说写13年对作家来说是件多光荣的事,只能说我比较认真,愿意对文字负责”。

愿意对作品中的人物及人物命运负责任,愿意深入他们内心每个褶皱感受他们悲欣,李洱的确做到了。他笔下的济州,令人联想到他的济源老家。他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自己的出生地,那里是古时“四渎”(黄河、淮河、长江、济水并称“四渎”)之一济水的发源地。中国历史上,没有哪条河流有济水特别,从发源到入海,它能“三隐三现”,穿越黄河而不与其混淆,史称“清济”,历来被看做“君子”的象征。然而随着黄河后来的历次改道,“过黄而不染”的济水渐成地下河,到如今已踪影难觅。

李洱说,其源头只剩一条窄窄的臭水沟,一丛蒲公英可以从河的这一岸蔓延到另一岸。站在这条已经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想象当年百舸争流、渔歌唱晚的景象,他感叹“比梦幻还要虚幻”。《应物兄》里,李洱在此想象出了一所名叫济州的大学,想象出这所大学在21世纪可能发生的事情:济州大学儒学院的具体筹建人、儒学大师程济世的归国联系人应物兄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围绕这场大学内部儒学大业的复兴,形形色色的当代人纷纷登场,其中不乏心机算计以及明争暗斗,当然那些可歌可泣的知识分子形象也带着庄敬跃然纸上。

与应物兄在一起的13年

普通读者知道李洱,大抵是先知道他写了部让德国总理默克尔很喜欢的书,名叫《石榴树上结樱桃》。当时正成为媒体热议的村级选举,被他写得无限接近于现实,展现出了全球化之下乡土中国的复杂状况。后来再读他更早完成的小说《花腔》,发现他是个“花腔式”写作的高手,以复杂叙述结构及惊人想象力,塑造出一个瞿秋白式的人物“葛任”,通过“葛任”的存在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这两部作品让李洱炙手可热起来,而就在人们以为他会按照一个作家生产周期的时间表,适时拿出他的下一部作品时,他却做了文坛的潜伏者。

从2002年1月出版《花腔》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室每一年的年度选题表里都保留着一项:李洱新作。然而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坊间传闻着他在写一个“大作品”,但谁也不知他写的是什么故事,何时才能发表?一个极负盛名的作家迟迟未能推出新作,他要经受多少焦虑和嘲笑,旁人的确难以了解。也许只有他自己和他笔下的“应物兄”能够体会?

这种嘲笑,甚至延续到今天。在好评如潮的同时,在豆瓣、微博和一些微信朋友圈,出于各种目的和情绪,匿名而来的讽刺、挖苦以及断章取义的解读,乃至恶言相向的攻击,不时出现。不过,李洱至今未有回应,他认为这是文学生态的一部分,“你只能承受”。

比李洱晚一辈的作家弋舟认为:“《应物兄》是专属这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小说。镜鉴之下,应物兄们绝不是赫索格,不是洪堡,不是拉维尔斯坦。我们的应物兄,在物种上就是一个‘专类’。我压根儿不相信外国人会真的读懂《红楼梦》,我也要怀疑李洱会奢求所有人都读得懂《应物兄》。”另一位青年作家张楚则说,“应物兄会比我们活得更长久”。

为增加应物兄与现实的摩擦系数,李洱让他参与到拟建“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的事务中去。李洱印象里,当时国内还没儒学研究院之说,所以应物兄所做之事多少有点超前意味,但在漫长写作过程中,现实中的儒学研究院纷纷建立了起来,小说的现实情怀日渐浓郁。

一年后,应物兄的故事进行到了18万字,李洱盯着贴在墙上的“写长篇,迎奥运”心想,“完成后就可专心看奥运会了”,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乱了他的节奏。紧接着,母亲病重,妻子生产,他整日往返于医院,心力交瘁,与应物兄只能在生活的间隙偶尔相聚。

不一样的应物兄

应物兄本名应物,只是交书稿时忘记署名,他的出版商季宗慈交代编辑时说了句,“这是应物兄的稿子”,小编就以为作者是“应物兄”,便随手填上,这名字遂流行开来。很多人质疑此处“著书者未署名”的桥段过于牵强,缺乏推敲。事实上,杂志社和出版社的编辑都知道,此种状况屡见不鲜。不少成名作家寄稿时,不仅不写作者名字,甚至连作品题目也忘记写了。《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在他的《一个人的文学史》中,对此类情况多有记录。

应物兄亦明显有别于李洱早先所写知识分子的形象。熟悉李洱的读者总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李洱的小说是充满“声音”的小说,几乎每个出现的人物都在不停地说话。作家格非和批评家程德培在他们关于李洱的论文中,都提到李洱作品的这个现象学特征。

在《应物兄》里,应物兄在导师乔木的影响下改掉了知识分子多嘴多舌的毛病。与“葛任”的失语不同,应物兄有着知识分子灵敏的内在反应:他一边“读圣贤书”,一边“听窗外事”,并随时有着发言的冲动。他听到的“窗外事”,涉及到大千世界。只是,他的“发言”,包括辩论,很多时候只有他自己能够听到,“他是在与自我争论”。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儒家的形象,著名评论家王鸿生认为,这种人物姿态的处理,为的是能让他虚己让位,“以便接纳更多的他者,释放更多的声音”。

百科全书式写作

《应物兄》洋洋洒洒80余万字,有头有尾地描绘了最近30年中国知识者生活的长河,体现了李洱掌控长篇史诗性作品的野心,其13年吐丝结茧独自探索的写作身影,令人想起挑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但速度时代里如此体量的大部头作品,显然也向读者发起了挑战。

有人反映读《应物兄》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因为书中所引用和谈及的中外古今文献高达数百种,还穿插诗词、书法、篆刻、绘画、音乐、戏剧等元素,所涉知识点堪称浩瀚,以致读不下去的人抱怨作者在“掉书袋”。但读得下去的人却评价这是本“从任何一页翻开能都读下去的作品”,各种知识在作品中融会贯通,构造出一个繁复的体系,驻足欣赏如同置身一片“象征的森林”,虚与实相映成趣。

戏称自己是“新锐作家”的李敬泽也有同感,他觉得这部小说是个“大园子”,“你从正门进去也行,从侧门也行,从后门还行,你是正着转、倒着转、哪转都行,都能让你坐下,都能让你觉得有意思……走走停停,兴之所至,自然得趣,这就是这个小说庞大和丰盛之处”。事实上,这种标题方式来自《诗经》和《论语》的启示,与小说所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按李洱的话说,这是在向《论语》致敬。

这确实是一部立足当下,又植根于传统的小说。有评论者认为,它不仅向《论语》致敬,也向《国语》等传统典籍致敬,通过言谈推进叙事;它向《红楼梦》致敬,在日常伦用中展开人物命运,在“天地人”的多维空间中一咏三叹,小说因此显得道器并重。可以说,李洱是以个人化方式,着力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资源,探索这个时代的小说叙事方式,使它具有小说应有的中国风貌。小说中,太和研究院终于在一片喧嚣中建成了,但程济世先生还没有来,应物兄本人也生死不明。这个敞开的结局是否昭示着,新的故事将重新开始,其间的悲欣需要后来者再次讲述?

文/毛亚楠 来源/方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横扫年末文学榜单的90万字长篇《应物兄》是怎样一部作品,竟让评论家“掐”了起来
李洱长篇巨作写文脉传承
《应物兄》:一群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走过荆棘丛生的心路
应物象形与伟大的文学传统:评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
《收获》书评 · 50 | 《应物兄》开篇方式:足以涵盖全篇的象征隐喻,知识分子的精神撕裂(王春林)...
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反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