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会副会长 周蓬桦散文集《故乡近,山河远》出版,
userphoto

2022.05.21 山东

关注

周蓬桦《故乡近,山河远》

重庆出版社

   

我会副会长周蓬桦创作的《故乡近,山河远》面世以来,受到文学界高度关注,近日周蓬桦副会长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独家专访,解析其文学创作的密码。这是周蓬桦副会长写给每一个漂泊者的故乡之书,呈现一代人不可忘却的故乡记忆。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独家专访时,周蓬桦表示,故乡已成为他向世界表达认知的符号,而奔向辽阔的“山河”是人生开悟的前提,他一直在寻找一种与众不同的表达。

“愿你内心山河远阔,隔着光阴的墙,怀揣那个永不消失的故乡。”日前,著名散文家周蓬桦新作《故乡近,山河远》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周蓬桦以真诚隽永的诗化文字,饱满充沛的情感,描绘了长白山、天祝草原、阿尔山等地的自然之美,回溯并观察了鲁西平原上故土故人的风貌,在自己独特的行走体验中思考人生,以深情的目光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唤醒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叩问故乡与生命的意义。

一本与女儿合作的书  借故乡的载体述说当下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创作历程;这又是一本您和女儿周亚欧合作完成的散文集,对女儿的美术作品及这次合作有怎样的评价?

  周蓬桦:《故乡近,山河远》收录了我近年的散文新作,是我长期关注乡土、书写乡愁的结果,以及我去长白山森林、内蒙草原等地进行田野考察的记录,有许多文字是在旅途中的火车上和酒店里完成的,带有较重的即兴色彩,但在内容上却是接近真实的——心灵的真实和背景的真实。书稿交给出版社后,责任编辑给我留言说很喜欢我女儿的插画风格,并设定了插画的主题和情景。我女儿当时正在黄土高原写生,现在的孩子和我们这一代人不一样,她不太喜欢被设定的东西,拖了好久,直到书稿要下厂交付印刷了,才最终在我催逼下完成了任务,没想到读者反映还好。我女儿自幼酷爱绘画,有不错的天赋。她目前还在求学的路上,作为父亲,我希望她将来能从事与绘画或艺术有关的工作。不过,这个要顺其自然,不能勉强。

  记者:在您的人生阅历中,故乡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在您的文学创作中,又有怎样的意义或意象的表达?

  周蓬桦:对我而言,和许多写作一样,故乡是个又爱又恨的存在,我对它的感情难以言表。今年清明节我还回去了一趟,只要有机会,我就想看看那里的村镇面貌,土地和乡亲们的生活变化,自然生态的现状等等。当然,主要是人和事物的变迁,让我能够迅速找到成长的见证。故乡已经没有血缘意义的亲人,但我却无法将它从内心删除。但归结到文学层面,我笔下的故乡已经不是地理概念上的了,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鲁镇,故乡已然成为你向世界表达认知的符号,借助故乡的载体述说当下。

  记者:“故乡”与“山河”在您的书中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周蓬桦:在我内心的房间里,故乡永远是一个被焐热的词语,想到它眼前就会出现一个悬挂在天幕的画面,画面里有一个在月光下奔跑或行走的孩子,那是曾经的自己。而人生是一条不能回头的河流,向更高境界的攀登,是每个人努力追求的走向和必经之路。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终归要放弃一些原来认为重要东西,惟有如此,生命才能获得重塑与新的能量拯救,那么,奔向辽阔的“山河”是人生开悟的前提。在这里,“山河”其实是指告别人性的狭隘,拥有更多包容的可能性,在追寻的路上抵达智慧。我承认自己目前悟到了一些东西,但还不能全部做到——世俗的力量也很强大。总有一天,我希望自己能够像一缕草叶上的光,不计较自己的存在,又能与万物一起宁静地歌唱。

一次心灵的远游

让灵魂融入更开阔的视野与大地

  记者:《故乡近,山河远》与此前出版的《沿着河流还乡》都有对故乡的审视和思考,两者有什么不同?新作更想突出或者表达哪种情感?

  周蓬桦:如果说《沿着河流还乡》是一次对生命的回望,那么这本《故乡近,山河远》则是一次心灵的远游。前者视角聚集于鲁西平原沙河镇上发生的往事,书写范围集中在出生地。一个人的出生地是每个人都无法选择的地方,也是生命的起点,但它对写作者格外重要——我知道世界上有好多作家,一生都在写故乡和童年,这好比一个农民在用一生的时间挖掘一口深井,浇灌一片自留地。但我走着走着,就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很强烈的突围欲望,想从故乡的樊篱中尽快挣脱,开始一次奔向大地的逃亡,于是我来到了森林与荒野,与世间万物汇合,见到了更辽阔的蓝天,无际的森林和草原,以及各种飞禽走兽,自然界的壮观与威力令人震撼,让身心得到洗礼与调整,你获得了中年后的又一次成长,认识到人类的局限与渺小。通过荒野的漫游经历,我觉得自己在灵魂上又获得了一次拓展和纵向提升,自此拥有了悲悯万物的情怀,这比长期在书斋里忧愁踱步可强多了。事实正是如此:一个人写作的过程,其实是完成自我修炼的过程。

  记者:乡愁是您文学创作中一个比较鲜明的主题,城镇化的当下,您是如何理解现代人的乡愁的?

  周蓬桦:在我的写作中,至今有两张匀速前行的路线图,一是乡村变迁,二是旷野大地,也可以概括为一条线在叙述历史,一条线在关照当下。但我还要借此剧透一点信息,就是将在下一部书中,尝试写一群知识分子和文艺青年的灵魂挣扎,这本书已经完成初稿。

  在当今时代,任何一种情愫都被多次表达,包括现代人的乡愁情结、流浪心态和精神焦虑,我只不过是试图书写那些幽微的发现,或把老故事装上新酒而已。目前能做到的是用好个人化的写作姿态,调动感觉触角,体察生灵与自然伦理,呈现个人命运与万物的共情性。在视角取材上以小见大,一滴露珠,一株野草,一声鸟鸣,折射人性,引发悟境,延伸时代变迁和人类生存变化。像面对芜杂的时间,拨开雾霾,在锦缎上织出一幅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迁徙的图案,为时代进步提供证据信息和文学气场读本。

  记者:关于故乡的写作视角或文本风格,您的经验或建议?

  周蓬桦:长期以来,许多散文作者一直在书写乡土农耕的艰辛和贫穷状貌,有的人陶醉于牛马驴骡、家乡的农具、弯弯的小河等符号化的表象书写中,一度极其泛滥。而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以工商为中心的融媒体时代,旧乡村在快速消失和瓦解,城乡的差别与对峙已经逐年淡化,那么作家的情感记忆也由对故乡的同情悲悯、感伤和忧虑转化为一种怀恋情绪。事实上,人们不能从广场舞和城市人造景观中获得灵魂的安妥与放松,反过头来去故乡寻找慰藉,渴望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岂不知,故乡正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运动中消失,变成了一堆废墟和瓦砾。而在那些消失的事物中,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和味觉记忆,比如我们童年的全部快乐,来源于某个青草垛里的迷藏游戏,某一次在村头树林里采摘的经历——故乡情结会在人的一生中挥之不去。纵览当下的散文写作,我们不缺少尖刻与犀利,但建设性的构筑显得更为重要,启蒙开智的声音也格外迫切。我们缺少的是拥有博大的悲悯情怀、不抱成见的思维开阔者,缺少具有哲学家包容胸襟与气度的写作——换句话说,我们需要走出狭义的故乡概念,让灵魂融入更加开阔的视野与大地。

周蓬桦

周蓬桦,作家、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石化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琴岛作家书画院副院长。已出版散文集《风吹树响》《浆果的语言》《沿着河流还乡》《故乡近,山河远》等,长篇小说《野草莓》《远去的孔明灯》及中短篇小说集《遥远》等。获冰心散文奖、中华铁人文学奖、丰子恺散文奖等数十项奖励。


欢迎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

山东省散文学会成立于1986年,是由山东省作家协会主管、山东省社科联业务指导,在山东省民政厅登记注册的省一级法人学术社会团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集《回望故乡》篇目提前发布,让你心中意犹未尽的乡愁再一次唤醒……
山东淄博∣周蓬桦:雪狸湖(组诗)
《故乡书》一份深情渊雅的“乡愁”绵绵
任真:回不去的故乡啊!
80后台州籍作家徐海蛟《山河都记得》获大奖
柏峰专栏|春风依旧柳千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