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物│我叫韩小利

图/文 余梦娇 王睿祺 栗艾琪 冯雨昕 张心馨手工外链

穿过人群来往不息的回民街,走到西羊市的尽头,拐入一条很不起眼的小巷,是建华东巷,巷子又长又窄,逼仄难寻。终于,我们见到了57岁的“关中帽子韩”——韩小利。20年前,他为《大话西游》中的紫霞仙子做凤冠,而这间昏暗狭窄的房子,就是他挥洒灵感的地方。

几经转折,穿过小巷,见到了韩小利师傅,当时他正戴着眼镜给绸缎涂胶水。瞅见笔者来了,取下眼镜问:“你们来做啥?”笔者简单地表达了采访意愿,还没讲完,韩师傅就乐呵呵地说:“可以啊,屋里乱,等我收拾收拾!”没一会儿,他让大家坐在沙发上,然后自己搬来一张小板凳,沉浮人生娓娓道来……

我叫韩小利,打我记事儿的时候,就泡在父亲的国营剧装厂里。那会儿关中的戏班子很兴盛,赶上老戏开演的时候,本地有一百多个戏班子来回奔走,我们这手艺也就开始受重视起来。当时父亲在国营剧装厂工作,后来觉得做的活儿不细发,工作太累也没什么意思,就干脆辞职,在自己家开始研究这门传承百年的手艺。

后来,父亲成了“个体户”,专门给附近的戏团做帽盔。因为他这人讲究,对帽盔的做工很在意,一定要精细,名声也就慢慢传扬出去。口口相传,来找父亲做帽盔的人和戏团也就多了起来。一个人忙不过来,他就在村里带了十几个徒弟,手把手地教他们做帽盔。后来,十几个人连轴转也还是忙不过来,我和哥哥也跟着老汉学。后看我看得出,父亲是想要我们把这门手艺传下去的。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我如何做帽盔。一开始,他让我记住帽盔上的纹路、每个角色对应的帽盔式样和细节。那时候,戏曲是真的火啊,听曲的人多,角色也多,要学的要做的帽盔更多。当时我还是个娃,心浮气躁坐不住,不认真学,我父亲又很严厉,挨打挨骂总是难免的。

我有个哥,跟着父亲学的比我早几年,很多时候他会给我讲一些经验和技巧。兄长带着我做,算是给我打了个样。时间长了,我这心也就定下来了,开始跟着父亲认真学。家里那会儿还比较困难,没什么钱,也没有非要读书出人头地的想法,所以我很早就不上学了。但想着以后养家糊口,总还是要有一门手艺,就一心跟着父亲学做帽盔。这个手艺,其实没有你们看的那么简单,样式、纹理、着色、固定……程序特别复杂,学久了才能看清一点门道,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很枯燥的,但是干哪行也免不了。

父亲对我和哥哥严格的很,一直督促我们,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做帽盔。因为他的言传身教,我经常把“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话挂在嘴边——这不是你想不想揽的事情,这就揽不了。我差不多学了六七年才学出点东西来,偷懒的情况常有,我父亲打我骂我,又很耐心的教我……不然我也没有今天这手艺。

记住不同戏曲角色的帽盔样式这事,挺费时的,因为只有记住了模样,以后上起手来才会得心应手。再接着就是学粘胶的时候,我也学了很久,这倒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当时的胶水不好用,很难抹开。现在用的胶水都是市面上能买到的白乳胶,比那个时候好用多了,也就不用花太多心思在胶水上了。

只是,现在没什么人愿意学了。这一行太耗时间和精力,现在的年轻人不是我们过去那个环境,我这一干就是四十年,现在能有几个人受的住。我也收了两个徒弟,他们得空了便过来学学,时间不长,我也把自己会的全部教给他们。

不管咋,这手艺能留住就要留住。

眼之所见是戏曲兴衰

帽盔卖得好总得赶上戏演的多的时候,我学了四十几年制帽盔,按说自己是个见证了戏曲兴衰变化的老人。刚学的时候,看着父亲每天都很忙,除了做帽盔就是带徒弟,闲下来了就手把手教我。那时候行情是真的好,挣得不少,饭桌上偶尔添个荤也没啥。但后来听曲的人少了,工厂用模子做出来的更快,我们这行的生意就渐渐少了。只有相熟的戏团子还会在我这里定帽盔,我做的帽盔,一顶能戴个好几年,有的十几年也是没问题的。

所以啊,这活慢慢地也就养不起我一家人了,紧巴巴的也就够自己过个日子。

我刚学精出来的时候,做的帽盔总会有人夸,慢慢地,名声就传出去了。我们这行没有什么营销、广告,靠的是口口相传,手艺和质量绝对不能差,不能把名声和手艺给毁了。九四年的时候,我在圈内已经小有名气了,西影厂的人找到我,说是电影里的角色需要设计帽盔,我就进了《大话西游》剧组。

当时剧组里只有我一个会做帽盔,紫霞仙子的凤冠、至尊宝的相公帽都是我做的。除了这些,这个电影里所有人的帽盔几乎都是我赶出来的。那几个月除了做帽盔还是做帽盔,真的是年轻,天天连轴转,好几个晚上没合眼,就害怕帽盔做不出来影响人家的拍摄进度。

进剧组也是个学习的过程。当时在做紫霞仙子凤冠的时候我和剧组的美工有一些分歧,所以一开始的凤冠是没有流苏的。后来经过试验,我们决定把流苏加上去,这样演员戴着也更加灵动。实话说,做帽盔很累,还费眼。但我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看着他们戴上帽子说好的时候,那时候觉得累啥呀,挺值的。

跟剧组的时候是最累的,干起活来就没有休息。整天整天地做,整天整天地改。我忙的也挺乐意,毕竟帽盔这手艺在电影艺术里面又复活了。记得当时《大话西游》剧组给我配了助手,但毕竟是外行,很多时候帮不上什么忙。再接着我后面也进过几个组,像《新女驸马》,剧里黄奕和乔振宇的帽子也是我跟进的。那会儿跟剧组是按月结工钱的,一个月一千五左右。现在的帽盔都是按顶算钱的,细致一些的耗时半个月,一顶要两千块钱左右,像七星额子、凤冠这样的。

慢慢地,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了,就没有再跟过组,都是在这屋里做活,吃喝休息和做帽盔全在这间十五平的小房子里。这些年,听曲的人越来越少了,帽盔也越来越没有行情。现在,我也在这房子里接点零零散散的生意,谈不上好坏,但总归是没有以前那样的景象了。

是放弃还是继续?

做好一个帽盔不容易。

你要真让我敞开了说,那得絮叨个几钟头。要做帽盔,首先要备齐材料,我得先去城隍庙附近的集市里买好绸缎、金箔纸、银箔纸等等,然后才能开始上手。制版画条是第一步,然后将画好的刻活,再加上铁砂,弹丝、粘铁丝、烫壳、沥粉、刷胶,再接着就是贴金箔、贴银箔、剪绸缎,最后才成活儿。

以前,我们都不用绸缎的,点翠都是用翠鸟的羽毛,但现在为了保护动物选择了很多替代品,绸缎也就成了最常用的。但是这些年,绸缎、箔纸越来越贵,再加上这行情一年较一年不好,还要不要干下去,我也说不上……

好多老伙计“划搅”我,觉得我这手艺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哪能缺钱。我不知道咋说,这帽盔,该买的人会来买,用不到的管它是不是非遗也不会来买,买了也没啥用。就现在,陕西百分之七八十的剧团都解散了,帽盔的需求也就跟着减少了。以前有一百多个戏团子,现在能够正常演出的也就十多二十个。而且,新编历史剧的出现,我还要重新研究做帽盔的手法,这用的材料变了、做法也要跟着变。

年纪大了,身体也吃不消,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要不要继续。

前些年的时候,我试着去找我能干的工作,类似保安这样的职位。可是我发现我干不了。我做帽盔四十多年了,我只会这个,其他的我完全不会,再加上这手艺现在也没几个人在做了,我不想看到它在我手里没了。现在整个长江以北,干这行的多半都是姓韩的,我想让它继续活着,至少不能在我手里断了。咬咬牙,我也就继续在干这一行了,这不,这几年还收了两个徒弟,得空了就教他们做帽盔。

年纪不小了,孙子都有了,一家人过得也欢喜。我没啥特别的心愿,就想把祖上留下来的帽盔整理整理,弄些图片和文字啥的,起码给这门手艺有个交代,让人知道有这么个手艺存在过。再就是希望年轻人能够重视一下传统文化,能把这一手艺传承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爹的家把什
路边的小板凳
祖上曾遇到个好阿飘,互相帮助一起成长,十分和谐!
梅派男旦后继有人
翠羽明珰
戏帽和木活——失传的手艺 || 作者 听雨赏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