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一节 《易传》的形成与作者

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易传”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易传”是指所有解释、传疏《易经》的著作,如王弼的《周易注》、程颐《伊川易传》等。狭义的“易传”则专指《周易》附录的十篇文字,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系辞传》上下篇,以及《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共计十篇,自汉代起,人们把这十篇称之为“十翼”。 一、《易传》作者 关于《易传》的作者,学界有许多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晚年研究《周易》,撰写了这十篇文字。《庄子·天运》记载,孔子曾对老聃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虽然这句话的可信程度还有待查考,但我们可以推断,最晚从庄子时代起,人们便认为孔子研究过《周易》。这一点,很多学派都深信不疑。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关于“易”字,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是《易》,即《周易》,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认为自己如果能在五十岁学习《周易》,就可以避免很多过失。 另外一种说法则认为“易”当为“亦”,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就说:“《鲁》读易为亦。”也就是说,在《论语》的另外一个版本中,“易”写作“亦”。河北定州八角廊汉墓出土的《论语·述而》中,此句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无大过矣。”验证了陆德明的说法。因而有人便认为《论语》中的这段文字不能直接证明孔子学习过《周易》。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其他典籍的记载中,证明孔子晚年对《周易》情有独钟。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此处记载孔子晚年学习《周易》,作《彖》《系》《象》《说卦》和《文言》,读《周易》读到韦编三绝。 什么是“韦编三绝”呢?古代的竹简,需要用牛皮绳把竹简连起来。韦编三绝,就是读书的时候多次把穿竹简的绳子磨坏了,可见读书十分用功。《汉书·艺文志》也有类似的记载:“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易纬·乾凿度》的记载与此大同小异:“(仲尼)五十究《易》,作十翼。”至少民间传说认为,孔子在五十岁之后是研究过《周易》的。 《汉书·艺文志》认为《周易》最初主要用于占卜,直到孔子才对其进行说解,赋予了义理的内涵,通过它来阐明自然和社会的道理。班固所说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两句话,是指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易传》,形成了《周易》系统。而世历三古,则指远古是伏羲,上古是文王,近古是孔子,前赴后继,对《周易》千锤百炼,成为经典的文本。 《易传》究竟是否为孔子所作,现有材料还无法直接断定。但我们可以肯定,孔子曾教授学生《周易》。《论语·子路》中记载:“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恒心,是无法从事巫师、医生这种高尚职业的。“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来自于《恒》卦:“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孔子和弟子在谈论中脱口而出的就是《周易》的原文,可见他们对《周易》是非常熟悉的。 孔子说“不占而已矣”,反映的正好是孔子对《周易》的终极理解,也就是要用《周易》中蕴含的哲理、思路来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用占卜的吉凶结果来判断。他认为君子读《周易》不是用来占卜,而是要找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按照《周易》中蕴含的思路来思考问题。这样,孔子把《周易》从占卜变成了义理,形成了独特的学问,后人称之为“儒门易”或“孔门易”。由此,《周易》便脱离了原先的巫术和占卜,成为一套讲述义理的学问。 二、孔门易 《易传》中出现了许多“子曰”,这在先秦的典籍中出现得很多。古人有这样一个习惯,就是要把重要的话归于名人所说,代名人立言。《黄帝内经》中有很多黄帝和岐伯对谈的记录。黄帝的时代,有没有文字尚且存疑,即便有文字,也无法记载得如此详细,并流传下来。其实,这些都是秦汉之际思想的总结。《六韬》中有周文王、周武王与姜子牙的对话,也是后代学者托名编写的。后世学者托前代圣贤之名,不是有意作伪,而是出于代圣人立言的传统。《易传》中引用了一些孔子的话,实际上并不一定是孔子所说,而是后世追溯孔子的话,也可能是孔子曾说过的话,经过历代的演化与增加,最后被归纳成为孔子的学说。《易传》十篇的内容非常博杂,风格各异,讨论问题的思路也不一样,甚至还有自相矛盾之处。可以认为,《易传》这十篇文章不是一人所写,也不是一时所著,而是由孔子的弟子,即战国儒生们不断地累加而形成的。这十篇文字是解开《周易》的一把钥匙。 《易传》的顺序是《彖》《大象》《小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彖》解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的意义,通行本将之编入六十四卦卦辞之后。《大象》解释每一个卦的卦象,《小象》解释每一爻的爻象。《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系辞》相当于“易学通论”,讨论《周易》的形成。《说卦》《序卦》和《杂卦》是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对《周易》进行的解释。

学术界认为《易传》形成于战国时期,是因为战国时的很多典籍都开始引用《易传》的内容。例如作于战国晚期的《荀子》在《大略》篇中便引用了《彖传》的内容。在出土的战国晚期帛书里,《二三子》和《缪和》两篇也引用了《大象》和《小象》的内容。《吕氏春秋》《中庸》当中引用《文言》。《吕氏春秋》是在战国末期、六国即将统一的时候问世,《中庸》当中有些章节出现得也比较晚。西汉的《新语》中引用了《系辞》,马王堆帛书《衷》引用了《说卦》,《淮南子》开始引用《序卦》;到了东汉的《论衡·正说》中则出现了《杂卦》的引文。学术研究中,一般把被引篇章出现的年代,作为这一篇成型的下限。我们可以根据其他典籍引用这十篇文章的早晚,大致推断出各篇形成的时间顺序,并可以看出《易传》是陆续形成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故事】孔子韦编三绝
孔子与《易》学
《易》的由来,文王,孔子作易
周易入门篇17之易传的形成和作者
《十翼》概述
十翼-好搜百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