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史为鉴:从秦国崛起品当下世界

作者|秦勇

       北京冬奥会热酣,俄乌局势朦胧,世界疫情仍紧,美国围殴中国不减,世界充满变数。百年之大变局充分显现,“一带一路”挑战与机遇并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举世共识。针对在中华民族崛起、世界和平发展、中国智慧贡献人类的道路上不平坦的现实,以史为鉴,铺开秦国成长长卷,看其波澜壮阔场面,立定当下和未来方向,铆足干劲,以达目的。

       秦人始祖盘古,伯益、飞廉、非子、襄公、穆公、嬴政是黄帝一支,居东方奄国(曲阜一带)。他们创造的秦朝模式,两千多年了,一直沿用。秦嬴的成功,和其他家族成功一样,也经历了最普通的套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过,秦嬴走过的路,由于他的特殊历程,特殊环境,特别遗传是别人无法企及的。

       一、艰苦修身

       嬴姓的修身经历了1165年。自夏启夺取伯益王位(公元前2070)至周孝王封非子秦邑(甘肃天水市清水县东北)为附庸国(公元前905年),嬴姓族人都在坎坷艰难修身。

       史书记载,在1165年里,嬴姓族人干着一件事情——调驯鸟兽。以调驯鸟兽作为家族的生活来源。

       嬴姓祖先伯益,“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舜赐姓嬴氏”。嬴氏家族继承祖上衣钵,技于专攻,不改弦易辙。实行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专的一贯。

       伯益的四世孙费昌,“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夏朝);伯益的另一孙造父“以善御幸于周天子”(周朝);伯益的又一后人非子,因养马、驾车好,周孝王封秦邑于他(周朝)。

       伯益在史前是很有成就的。他因协助禹治水有功,故受舜赐姓嬴,且将本族女许配为妻。帝舜禅位于禹后,伯益被任命为执政官,总理朝政。

       禹后又欲禅让于伯益,禹之子启攻益自取。之后,伯益表面虽受启重用,但排挤、压制之势屡现不鲜。自此以后的470年里(前2070—前1600)嬴姓族人战战兢兢的与社会交往,迫使嬴姓族人既要使劲拉车又要擦亮眼睛抬头看路,采取尽量少的与朝廷接触。

       夏末,殷人起,嬴姓疾速站入其队。“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史书记载,大廉玄孙中衍(嬴姓),帝太戊使之驾车,且把女儿嫁他。帝辛(商纣)派飞廉(嬴姓)出使北方。整个商代,嬴姓非常活跃。

       周人起,文王、武王伐纣,嬴姓恶来被杀,嬴姓又一次跌入谷底。更为糟糕的是,公元前1044年,嬴姓又参与了武庚叛乱,被周强制西迁犬丘(今甘肃天水),开始了游牧民的生活。

       天道曰,否极泰来!

       嬴姓自武庚叛乱(前1044年)西迁犬丘到周孝王封非子秦邑(前905年)的139年时间里,其卓绝是可想而知的。一般理解,在政治上渺茫、经济上窘迫、文化上孤独、精神上恐惧,一切都无助的状态下,生存是不可想象的。但嬴姓生存了下来,不仅生存了下来,还站了起来,走到了社会的前台。

       嬴姓被赶到犬丘后,一边认真干老本行驯兽(养马),一边奋力与西戎人作战。养的马输入朝廷,朝廷的西陲又得到安全,久而久之,朝廷对嬴姓人从恨到戒备到放心再到好感。此时的嬴姓人认识到,欲想族人翻身,必须确保政治正确。欲想在西陲立住脚,必须得到朝廷的信任,只有得到朝廷的信任,朝廷才能予以支持。养好马、奋力敌戎是得到朝廷信任的唯一途径。

       公元前905年,周孝王因非子养马有功封为附庸国,治都于秦邑(今甘肃天水),封号秦嬴。

       至此,嬴姓总算是明白了一个道理:不忘初心,专心致志,手有绝技,政治正确。只有这些的共同存在,才能安身立命。嬴姓算是修好了身。用1165年修身,此身多长,多厚,又该多好呢?

       二、砥砺齐家

       自周封嬴姓秦邑,嬴姓家族才算有了个窝。秦嬴为把这个窝治好扩大,又用了135年(前905—前770)。

       作为一个朝廷的敌族,从杀(恶来)到发配戍边(犬丘)到封邑,是何大的一个转变!自封秦嬴后,嬴姓族人信心增添。既干好基本工作又绝对确保政治正确是嬴姓族人的大政方针。

       公元前821年,周宣王召见嬴祺(秦庄公)兄弟五人,派给他们七千士兵,让他们讨伐西戎,一战击败西戎。周宣王封嬴祺为西陲大夫,且把原大骆之族所居住的犬丘赐给嬴祺。

       嬴姓族人在艰难困苦时,不仅保持政治正确,还不断磨练意志、塑造品质,使家族雍睦晏如。秦庄公欲立长子世父为太子。世父告知庄公,西戎杀死我祖父(秦仲)我不杀死戎王,就不敢进城安居。于是率军去攻打西戎,把太子位子让给弟弟(秦襄公)。世父知其弟有本事且有大作为,就以给祖父报仇为名回绝了父亲的纳储美意。后人称是。嬴姓此举,用禅让之词表达可能不确切,用兄悌弟恭之词又表达不尽他俩的这种天下责任。不管怎么说,世父此举不仅成全了嬴姓,且又成全了中华。

       公元前778年襄王即位。当时,戎狄之势仍非常强大,直接威胁秦国基业之本。另一方面,秦国仅为“大夫”之职,只有卖命效力的份,并未得到周王室的完全信任。襄公深知秦人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稍有不慎就有灭种之祸。襄公审视度势,于前777年,将妹(穆嬴)嫁给西戎王为妻,以分化戎人。公元前776年襄公将都城东迁于汧邑(今陕西陇县)。同年,戎兵大举围攻犬丘,襄公兄世父顽强抵抗,不幸城破被俘。由于和亲西戎,又踞汧邑战略要地,戎人没敢诛杀世父,一年后世父归秦,秦戎一度和好相处。襄公的接亲、迁都决策,一是加强了与周王室的关系,二是占据汧邑膏沃之地,三是加强了战备,使秦进入快速发展。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大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于骊山脚下。秦人政治正确,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襄王出兵护送。周感激秦人,将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土地赐予秦国。公元前770年封秦侯。至此秦人家族把家立起来了。

       三、奋勇治国

       自封秦襄公为侯,秦国就与东方诸国平起平坐了。史书说,秦襄公是春秋初期的一位杰出君主,在位时日虽不算很长,但他开创的基业及其雄才大略,为秦国社会的发展和强盛奠定了基础。的确,秦国的崛起绝非偶然。上帝试探使然(给秦人安排许许多多的功课,九九八十一难是功课之一);始祖伯益智慧和品格使然;世父的兄悌弟恭天下责任使然。秦氏族人在以后建设国家、治理国家的国是上还有几波大起大落。不过还好,最后都闯过去了。治家难,治国更难,若烹小鲜。一旦失去力道、火候,小鲜就成为了一锅煳粥。

       秦国一路走来,无论在困苦时期还是在发达时期,没一任国君发生内哄、淫色、乱伦。本事有大小,大本是干大事,小本是干小事,干就行。秦人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自秦襄公立国(前770)到秦王政扫平六国(前221)历经549年,国君31位。也就是31位国君,治理了549年,起起伏伏,最后平定天下,终成正果。

       为了厘清秦国治理经验,按不同时期治国侧重点,大致分成了立规矩 、揽人才 、搞改革、扫六国四个阶段。秦襄公立国到秦成公(前770—前660)第一阶段立规矩;秦穆公到秦出公(前659—前385)第二阶段揽人才;秦献公到秦庄襄王(前384—前247)第三阶段搞改革;秦王政到秦始皇(前246—前221)第四阶段扫六国。

       1. 立规矩(前770—前660)

       自秦襄公封侯以后身份变了,要与天子打交道,与诸侯各国打交道,秦不能再以部落时那一套行为方式与之交往,要有与自己身份相配套的礼仪、法律制度。秦国力弱,狄戎近扰,边缘西陲,远离中原,朝廷少交,诸侯色难,故建立一套与中原文化相匹配的礼仪、法律制度迫在眉睫,但其艰难程度也可想而知。襄公时有了点滴肤浅的礼仪(其实不够礼仪,是些山大王义气)。襄公去世后,秦文公及以后的七位秦国君主,除做好一般性工作外,集中精力,一代接着一代干,建立礼仪、法律制度、国家制度性安排等。八位国君,用111年立规矩。

       秦文公(前765—前716在位)在位时,营建城邑,设史官以纪事,击败西戎,收编周朝遗民,扩地至歧以西,制定罪诛三族刑法,百姓得到教化。秦人完全定居,从事农业。

       秦武公在位时,先后征服吞并大片戎族,使秦国势力达到关中渭水流域。初设县制以管理所得之地;首开活人殉葬制度之风。

       秦德公在位时,公元前676年设伏日(农历六月天三伏天的说法就起自秦德公);公元前677年,迁都雍城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同年,梁国、芮国来秦国朝贡。

       秦国的各项制度在武公、德公时,大体有了雏形,其国力也开始发展。这为穆公时期的秦国兴盛进而与中原各国争霸奠定坚实基础。

       秦宣公(前675—前664)在位时,秦国有了国家制度性安排。

       公元前675年,秦国面对周王朝政变,秦宣王审时度势,坚持秦德公和平发展韬光养晦战略,按兵不动,给秦国带来四年和平。

       公元前672年,秦国面对晋国数次挑衅,稳如泰山:将密特修好,祭祀完青帝;做好战前一切准备。

       2. 揽人才(前659—前385)

       国之兴,人才兴。人才战略是国之根本。秦国发展到秦穆公时,秦国各阶层贵族、达官、名仕已盘根错节互相缠绕,给执政者带来不少麻烦。人人都是功臣,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要说了算,人人都需要照顾,天下是他们的,他们说了算。养尊处优,无所事事,只挑当权者的不是。隔三插五“谏言”,动不动就说“先帝”,朝廷一片混乱。如何破局?跳出三圈外,不拘一格降人才。秦国从秦穆公说起。

       (1)纳客

       秦穆公自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即位后,他不愿意重用本国贵族,怕贵族势大受到牵制,宁可重用外来客卿。外来人权力尽管大,也只限于他一人。避免豪门大族割据地盘建立势力威胁国家。穆公广纳贤士,开客卿制度之先河,五湖四海的贤士聚集秦国。

       秦国后臣李斯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不豹、公孙支于晋。此五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二十国,逐霸西戎。”(《谏逐客书》)

       秦国养马本业有伯乐、九方皋;政治有百里奚、蹇叔;军事有由余、不豹。穆公获“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箴言,得“益国十二,开地千里”之疆土,结“秦晋之好”之外交局面。

       (2)迂回纳客

       通婚。通婚是最好的交好方式,是纳客的最捷径办法。

       公元前656年秦穆公娶晋献公女(穆姬)为妻;公元前645年将怀嬴嫁晋怀公;同年又将怀嬴嫁晋文公;公元前637年将文嬴及四位宗女嫁重耳(晋文公)为妻。

       尊王。尊重东周朝廷,会给秦国带来很大的政治利益。

       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派百里奚护送夷吾(晋惠公)回国继位;公元前648年,晋国大旱,秦穆公派大臣不豹运粮给晋,以解其困;公元前646年,秦国受灾,秦求晋以支援,晋不但不支援,还趁此灾情出兵攻打秦国,以德报怨。秦国奋起反击,生俘晋惠公。在周襄王和穆姬(晋惠公姐)的请求下,与晋结盟。晋献地至黄河以西,使秦东部疆界扩至龙门。

       公元前635年,秦穆公率兵帮助晋文公护送周襄王回朝并斩杀周襄王弟弟王子带。

       秦穆公的纳客治国,获得了巨大成功,被后世国君作为楷模。

       秦穆公死后,人才被用来殉葬,人才尽毁。由于承袭殉葬制度,所以他的继承者们都平平无为。后人评说:终春秋之世,秦国再没有在政治舞台上有过上乘表演。这是殉葬制度一大败笔。

       秦穆公身后国力日衰,殉葬制度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秦国在权力交接上,宫廷内部出现混乱。原因之三是,三晋魏国崛起。

       (3)公子连魏国“留学”

       从韩、魏、赵三姓分晋看秦国国基之坚固:嬴姓牢牢把控国家政权;世家大族无实际上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这些力量都被分而用之;外力作用都被国家借力打力了。

       秦穆公后八位秦国国君,就是秦厉共公之前(包括秦厉共公),其政绩稀松平平,但还算可以,多国来秦朝贡(受秦庇护)。秦厉共公死后,公元前443年,秦国开始衰败。躁公、怀公、灵公、简公、惠公、出子相继继位,也就是秦国旧贵族及重臣把持政权58年(到前385年)。

       秦厉共公执政期间(前476—前443),公元前453年三国分晋,魏文侯于公元前446年继位,一个强大的魏国在东方崛起。

       公元前415年,公子连(秦献公)10岁时父亲秦灵公去世,为防不测逃到魏国避难。此时魏国一派新气象。公子连在魏国29年(前414—前385)的学习、生活,使他看到一个与自己祖国完全不一样的蒸蒸日上的它国。

       魏文侯的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北灭中山国,西取秦西河,遂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特别是魏文侯在军事上启用吴起建立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对魏国强盛发挥重要作用;用李悝变法,使魏国生龙活虎,全盘皆活;请卜子夏为帝师,子夏的学以致用新儒家思想,于李悝的变法遥相呼应,使魏国变法运动更加深入人心。子夏在西河建立的西河学派,使魏国在中原诸国中的地位大大提升,西河成为了中原文化的中心。

       公子连意识到魏文侯用子夏为师是帝王笼络知识阶级的必须,用吴起治军是魏国霸主的必须,用李悝改革是魏国崛起的必须。魏文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策略是帝王施政的经典样本。

       公子连二十九年的魏国“留学”,是在自己祖国的“血液”里又注入了中原文明优质基因。

       公元前386年,魏武侯决定帮助公子连回国夺权建立亲魏政权。公子连知道,自己虽有回国执政的强烈愿望,魏国和秦国是死敌,如果魏国送他回去,将来必受魏国制约,对祖国不利。公子连谢绝魏国护送,瞅准吴起去楚国且不回机会,紧密筹划,于公元前385年回到秦国。公子连在与魏武侯临别时盟誓:感谢三十年盛情款待,如成功夺位,秦国保证魏武侯在世时不与魏国为敌!

       公元前385年,秦国庶长在西县迎立公子连为君。

       3. 搞改革

       (1)秦献公改革

       废殉葬制。秦国秦武公时,始开殉葬之风,到秦献公即位废止殉葬制度,历时300多年。殉葬多为能臣贤士美女,世人惧怕者多,其影响深远。秦国衰败260年,与这一制度关系十分密切,良臣能将拒之秦国千里。秦献公即位废止上策也!

       东迁栎阳。摆脱旧贵族纠缠。秦献公知道自己的权力获得仍然是旧贵族及重臣的帮助。改革,得罪他们;不改革,得罪国家。秦献公采取东迁远离贵族的办法:你享你的福,我搞我的革,敬而远之。占据有利地势,为东进做准备。

       增加人口。鼓励多生。秦国地多人少,奖励多生孩子的人。吸引周边国家和部族的人到秦国种地、放牧,不予歧视。

       公元前378年,初行为市,抽取营业税;与秦简公时的“初租禾”并用。

       公元前375年,户籍相伍。凡秦国统治下的人民一律被编入“伍”。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军事训练。犯法连坐。

       这些改革措施的落地,为公元前366年出兵救周显王打败韩魏两军、公元前364年攻打魏国夺取故土河西之地奠定坚实基础,也为秦孝公继续变法开辟了道路。

       (2)秦孝公改革

       秦孝公前362年继位。在位时重用卫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迁都咸阳、立县制、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基础。秦孝公,特别是他的改革,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进步至关重要!秦孝公耳熟能详,中国史、世界史都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献公、孝公之后的秦国六位君主,踏着先祖的足迹,前赴后继卓越前行。

       看秦献公到嬴政世系:

       献公—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武王弟)—孝文王—庄襄王—王政

       惠文王(秦国第一王)当政期间,全面接受改革成果,北扫义渠,难下商於,东出函谷,西平巴蜀,为秦统一中国又近了一步。惠文王不仅继承祖父、父亲的衣钵,还上追祖先秦穆公的遗德,慧眼识珠,任用贤能,甄拔人才。不仅用秦人樗里疾,也用大量外籍能臣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用士“不唯秦人”成为了不变的路线。

       武王当政期间,对外平蜀乱、拔宜阳;对内设丞相、置三川、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等民心工程也做了不少。武王用张仪的计策驱逐张仪的策略被后人称道;“息壤之盟”的君臣至诚至信世人赞不绝口。

       昭襄王在位56年。早年在燕国为人质,公元前307年回国继位。公元前307—公元前304年宣太后当权,公元前304年昭襄王亲权。公元前266年收回宣太后干政权,驱逐四贵,拜范雎为相,拨乱反正,使国家走向正轨。

       采用范雎远交近攻策略,奠定秦统一战争胜利基础。任用白起,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周王朝八百年统治,使封建社会进程进一步加快。

       孝文王在位三天,即位时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使国家更趋稳定。

       庄襄王在位三年,即位后,命令吕不韦攻灭东周,迁东周公(秦王封周天子由王降为公)于阳人聚。公元前249 年大赦天下,施德布惠于民。

       4. 扫六国

       秦国经献公、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七代国君不懈努力,特别献公、孝公改革奠定的强大政治、经济、军事基础,国家实力逐渐加强。此时,秦国内部贵族、重臣、外戚揽政严重,国家执政根基动摇,这时非常需要一位铁腕国君执政。公元前247年,秦王政继位,年仅13岁。此时朝政混乱,吕不韦不轨,嫪毐乱宫,太后乱性,政治斗争此起彼伏。公元前238年王政亲权,公元前237年罢相吕不韦且放逐巴蜀,车裂嫪毐,冷宫太后,逐六国食客。从公元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十年陆续兼并了六国(前230年灭韩,前228年灭赵,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前221年灭齐)。在占领区域设置郡县,直属秦王,结束王侯专政的王国时代。

       四、大气磅礴平天下

       秦国在秦王政时期达到顶峰。秦王政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连横的策略,于公元前221年,扫平六国,建立了君主专制大帝国。秦王政的功绩不是灭六国,灭六国只是用扫箸清理了一下,而是灭六国以后的建国方略。为了有效管理国家,他吸取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

       中央机构。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做裁决。

       地方机构。采纳李斯建议,改行郡县制。地方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设守、尉、监。郡守掌治其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监掌监察事宜。全国分成三十六郡。

       开疆扩土。统一六国后,始皇共执政15年,用11年开疆扩土。公元前218—公元前214南征百越,公元前214—公元前213北击匈奴,公元前212—公元前210开发北疆,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开拓西南。秦始皇建起了当时世界疆土最大的国家——中国

       修筑长城。为防匈奴的骚扰,将诸国朝北的长城连接起来,建起了万里长城。万里长城见证着中国一切文明:不好战,不怕战,以防为主。

       统一文字。当时,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但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秦统一中原后,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文字的整理和统一,对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演变做了一次大的总结,对中国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文字是这样,度量衡、货币的杂化不也阻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吗?统一了。

       为了使中央和地方的信息畅通,始皇建设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还凿河渠,贯通水系,建设了灵渠。

       始皇不仅重视经济上的“度量衡”“车同轨”,文化上的“书同文”,还非常重视道德品质建设。把端正风俗、实行“行同伦”、严厉打击乱性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始皇13继位,22亲政,39始皇帝。用三年锄奸逐客,五年拨乱反正,十年扫六国,十年建设成大一统帝国。“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称号当之无愧,“千古一帝”名副其实。是他把中国推向一个大一统时代,是他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他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纵览嬴姓成功之路,崇文尚武志存高远、严明法律未有昏君、广用客卿唯才是举是主旋律。从非子起家、襄公建国、穆公争霸、孝公改革、王政扫国、始皇平天下六个节点看,非子起家驯马立功,襄公建国世父让位,穆公争霸百里奚显身,孝公改革卫鞅立信,王政扫国王翦智勇,始皇平天下李斯辅佐。这些节点都重要,一个节点失误,秦嬴就完不成统一天下伟大愿望。孝公改革是这些节点的最为关键点,在这个关键点里,有一个环节“军功爵制度”,是这个制度决定秦国成功而不是他国。“军功爵制度”只能在秦国使用,其他六国使用就不行,因为秦嬴八百多年与西戎融合,在其东方文明的血夜里又注入了野性,是这个野性能够得心应手使用“军功爵制度”。魏国魏文侯改革里有“武卒”制度,“武卒”制度与“军功爵制度”相比只是皮毛,它使用范围小,人数少,影响窄,没有深入人心及大众化。“军功爵制度”使秦君、秦臣、秦人,甚至贵族都怕失去为国献身的机会,史书载“带甲之士百万”。秦孝公在战国七国改革中,最全面最彻底最深入人心,因为太子(惠文王)以身试法受到了严肃惩处,警示了国人。秦国改革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促进了军事的发展,军事的发展保证了政治、经济、文化成果的进一步丰硕。秦国的成功是水到渠成。

       当下世界如同“战国”。魏文侯强大后西进抢占河西,把秦国死死地困在西陲80年之久。后经秦献公、秦孝公47年的改革图强,加之秦惠文王、秦武王一直到秦王政94年的进一步深入改革,秦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面对当前世界局势,展望人类前进大势,回头品味秦人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走过的道路,国人或许得到些启示。

                                                   2022年2月19日雨水节气作

       ——本文刊载于2022年《北海道》春季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通史之秦国崛起(第十七集)学习记录
强秦爆发了!
春秋时期各国变法(七)——秦穆公改革
读《资治通鉴》(26)秦孝公的“求贤令”
战国每个国家都被灭国过,唯独这国挺到最后统一
了解这18个著名人物,就读懂了整个秦国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