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做个知书达理的教师(上)

(根据报告讲稿整理)

作者|武际成

        自教育这个职业产生起,在任何的历史时空下,做个教师都应具备一定的条件,有着许许多多的要求。我个人认为:就现代而言,“知书达理”算是对教师再基本不过的要求了。虽然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我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中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又是个不低的要求,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并且能长期坚持才行。

        为什么?因为“知书达理”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我赋予“知书”的内涵:一是教师要喜欢读点书;二是教师要善于读点书;三是教师要知道经典文本要求我们怎样去做——怎样做教学、怎样做教育、怎样做教育人。

        关于“达理”我给予它三层意思:一是要通达社会道德和教师职业操守,简称为“伦理”;二是要明白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简称为“法理”;三是要懂得些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简称为“事理”。懂得这些并且去做、去不断践行,才能算是真正的“达理”。

        所以,我的基本观点是:做一个教师,“知书达理”应该是个最基本的、同时又是个不低的要求。

       下面,我围绕“知书达理”这个主题,就我们教师的自身建设问题,从“学习、思考、践行”三个大的方面,谈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跟老师们交流。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读书学习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关于读书学习的问题,我在《校长读书的金字塔》(见2006年12月7日《中国教育报》)一文中,明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即:“为什么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么样读书?”下面就以这三个问题展开来说。

       1.为什么要读书学习

       著名学者、北师大教授安文铸在《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惟一出路》(见《中国教师报》2004年6月9日)一文中,把道理讲得非常清楚明白,也非常令人信服:“一个人要想专业成长,只有依靠读书学习;要想全面成长,同样要依靠读书学习。”这人据说还是李希贵的导师。

       我们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想一想,当自己进步大的时候,正是读书学习最勤奋的时候。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知善,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再好的东西,你不亲历亲为就很难知道它真正的“美”。

       (1)成功者往往不是智商高,而是善于读书学习

       毛泽东、蒋介石都敬慕的清朝名臣曾国藩,自小并不聪明,靠刻苦认真读书、恪守“恒勤”的座右铭,最终成为朝廷重臣。据说曾国藩小时候晚上读书,房里进去了小偷,看他正在读书不好行窃,便躲在墙角静候。曾国藩读啊读,就是背不过;小偷等啊等,再也等不得,跳出来对着他说:“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小孩,我听都听背过了你还背不过。”说完,高声背诵曾国藩刚才读的文章后,扬长而去。

       历史上只记载了“愚笨”的曾国藩家国两全,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却不知道那个“聪明”的小蟊贼最后怎么样了?历史就是这样的“无情”。

       我们潍坊的李希贵,作为全国知名的教育家、中共19大代表,教育专著多部,备受人们推崇。其中《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发行量突破50万册。他倡导的中考制度改革、全面督导评价、校长职级制、教师聘任制、语文大阅读等,在全国形成了极大影响,可以说轰动中国基础教育界20年之久,甚至可以说影响了中国教育的走向。

       他在潍坊市教育局担任局长期间,个别交流时曾经说:“有空了就要读点书,走在路上也思考。”他感觉下班后,步行在回家的路上,是一天中最轻松自在的时刻:放飞思绪、信马由缰,真是爽意无比啊!

       通过李希贵的例子,我们可以这样说:读书学习决定了一个人的前景,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质量。

       (2)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产生新的、属于自己的思想

       现在,通过听报告这种形式学习的机会很多,从另个角度看发展的有点滥。大家可能都有同样的感觉:各式各样的辅导报告并没有什么太多原创的东西,只是增加了几个有趣味的案例而已。但是,当我们用心听了10场、20场、30场之后,当我们用心听了50场之后,我们的感觉就会慢慢改变,头脑中就会因不同观点的碰撞逐渐产生新的思维。这“新思维”既不是这个的,也不是那个的;但又是这个的,也是那个的。她是个“新生儿”,地地道道的自己的东西。这些新思维已经带有原创性,是自己最原始的思想积累。

       在自己头脑中,这样的积累多了,就会形成自己的体系,有的人叫“树”,也有的人叫“模块”,还有的人叫“网”, 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就是“体系”。到这个时候,由于我们产生了独具个性的“思想内核”,读书学习变得容易多了,可以学习和借鉴许多知识来丰富、完善自己,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体系”,最终实现个性思考并完成特色工作。

        简单说:善于读书学习,才能产生自己的东西,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

       (3)学习前人的经验,犹如从山腰爬山

       一个人的生命有限,只有几十年的直接经验积累,而深厚的文化则传承了几千年,是自古以来先贤们的智慧积累和精神延续。善于学习前人的知识、前人的经验,就是站在他们的肩上攀爬,是条捷径,做得好就会慢慢地聪明起来。毛泽东主席曾十分形象地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荀况的《劝学》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里讲的就是“假借”外力的重要,讲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纵观世界各国,凡是崇尚读书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如犹太民族。他们是世界上获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民族,涌现出了诸如爱因斯坦、马克思、贝多芬等影响世界的众多伟大人物,在荣耀民族的同时,为人类发展做出了更大贡献。

       以上三个原因说明了“为什么要读书?”既然读书这么重要,那我们为何不为?何乐而不为呢?

       2.我们要读什么书

       简单地说,就是读有字书和无字书,也可以说是读书、读人与读己。毛泽东多次说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都是书,叫“无字天书”。

       (1)读有字书

       我主张把我们平时所读的书分为三类,并称之为“读书金字塔”。一是专业书,是与学科教学、与岗位职责密切联系的书籍,可以提高能力,是塔尖;二是职业书,是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理论、经验等方面的书籍,可以提高水平,是塔身;三是人文书,是修养、社科、哲学、励志等方面的书籍,可以修身养性、提升人文素养,是塔底(见2006年12月11日《中国教师报》《教师读书的金字塔》)。

       从常态看,读这三类书,我主张正“金字塔”型结构,专业书在最上面,人文书在最底下,职业书在中间:一是自上向下,先急后缓;二是自下向上,下为基础。

       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曾经说: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淘汰,留下来的书是不多的,特别是带有永久性的书……

       有人认为:你过的书纵使有千万卷,但最有意义的书也就10本。哪10本?有一种很古老的测验方法:你将要到一个荒岛上去度过余生,除去带些生存实际有用的东西之外,还可以挑选10本书带去,当然岛上再没有其它任何获得讯息的途径。你挑选的这10本书,就是对你最有意义的10本书。

       (2)读人、读社会

       有副对联说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社会上的人千差万别,社会上的事斑驳陆离,所以读人、读社会这本无字书比读有字书更重要、更鲜活、更现实,是晴雨表,是温度计。因为读人,可以在学习借鉴别人经验的同时,“以人为镜”照出自己的高矮、大小,甚至称出自己的轻重。

       告诉大家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人类社会历经变迁至今,现代的人跟古人比有个特点更加突出,他看不看重你,或者说你在他心里的分量有多少?通过他的表情、他的语言、他的动作,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当你在一个群体里显得重要时,看看周围笑脸一片,皆是附和之声;当你显得不那么重要时,你的周围就冷清了许多,并不时伴有吵闹和纷争;当有你没你一个样时,你说话、做事就变成了孤家寡人,难有人跟你为伍或搭档。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去观察一下,是不是这样?

       那自己怎么做就有分量了?要想办法使自己变得重要,使自己变得对别人有用处,让别人十分需要你,甚或缺少了你不行。到这时,你的分量就越来越重了,就会阴天变晴天,冷面变笑脸,一片阳光灿烂。

       (3)读自己

       一个人要真正读懂自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必须是在大量“读有字书”和“读人”之后才能做到的。真正的“读己”是读懂自己,给自己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读己”读到比较高境界的结果。

       如何审视、评价自己呢?孔子曾跟三个弟子讨论有关“君子”的问题,问怎样的人才算是“知者”“仁者”的君子?子路说:“知者使人知之,仁者使人爱之。”子贡说:“知者知人,仁者爱人。”颜回说:“知者自知,仁者自爱。”颜回的意思就是“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真正有修为的人,要真正懂得自己,要知道自己有多大分量。他的观点也得到了孔子的唯一认可。

       我们一定要学会倾听。一个人最要命的是别人说话你不听,别人还没讲,你这边就“我知道了,知道了!”其实心里似是而非,什么也不知道。人有个共同的毛病:好为人师。特别是中国人,尤其特别的是现代的中国人,懂不懂都要说,懂不懂都敢说,懂不懂都不愿意听别人说,只要自己说。

       《论语·季氏》一章讲:陪侍君子说话易犯三种过失:“第一种,没到自己该讲话时抢先说了,叫做急躁,是失言;第二种,到自己该讲话时不说,叫做隐瞒,是失人;第三种,不看君子脸色就贸然开口,叫做瞎眼睛,是既失言又失人。”君子既不可失言,又不可失人。

       学会倾听是个很大的学问,既是读人,又是读己;既是读有字书,又是读无字书。学会耐心倾听,你的人缘就会好起来,你的朋友就会多起来,你的人生就会丰富多彩起来。    

       3.怎么样读书才能更有成效

       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各种观点可以说见仁见智,但共性的认识还是有的,起码以下三点少有争议。

       (1)读书本非少年事

       一个人可以少年读书,可以中年读书,当然也可以晚年读书。  

       春秋时晋国有个盲人乐师叫师旷。一天晋平公问他,我已经70岁了还想学些东西,恐已“迟暮”。师旷说:“何不秉烛乎?”晋平公不高兴了。师旷解释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晋平公恍然大悟,从此开始了晚年学习之路。师旷的意思就是:读书不论早晚,读就比不要好。

       有个“小犟龟的故事”,讲小犟龟听说狮王二十八世要结婚,立马决定去庆贺。但由于爬得太慢,一路上受尽了各类大小、俊丑等千奇百怪动物们的冷嘲热讽,可它初心不改,仍一路前行。最终,小犟龟虽没赶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却赶上了二十九世狮王更加隆重的结婚庆典,它也因此饱受赞誉和奖赏。这个小故事充分说明:只要不忘初心坚持走下去,就能到达目自己心中理想的目的地,就能赶上隆重的庆典。有时候美好的东西看似是唯一的,但很多时候它又是多元的、交叉的、立体的。当然,读书也是这样。

       (2)要有选择、有目的地读书

       当今社会知识蓄量飞快增加,只是想“开卷有益”不行,必须对读物加以选择,努力做到“博览与精约相结合”,才能不断适应现实的需要。《庄子·养生主》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我们要明白:以“有涯”穷“无涯”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有人这样说:翻烂一本经典,找到自己的话语权;主攻一个专题,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精研一位名家,站在巨人的肩上行走。这话是有些道理的,不论是读书还是做学问,要在“广博”的基础上学会深钻细研,才能有自己的成果。

       建议大家读一本名叫《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书。无论读书目前处于什么状态,读此书绝对受益,教你在读书方面少走许多弯路。书中有这样的观点说给大家:99%的书无意义;1%的书可读,不到100本书可以反复读,会陪伴你的心智一起成长。看,读这不到100书行了,够了,伴你身心健康成长。

       (3)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台湾有个大学问家叫钱歌川,他曾说:“读书的条件,就在于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我们说读书如饮食,“没有时间”不应该成为借口。我们不怕每天读书少,就怕天天不读书。一天十几页,一月就能读两本书,一年就能读二十几本有价值的书。几年如一日坚持下来,你的素养提升得会很快。只是能这样坚持下来的人太少了。一个人的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跟在别的事情中一样太重要了,决定着你的成败得失。

       有的人提出“知”与“不知”的关系,是“岛屿”跟“海岸线”的关系:“知”是岛屿,“不知”是海岸线;“知”的岛屿越大,“不知”的海岸线就会越长。当然,无“知”的岛屿,也就无“不知”的海岸线可言了。所以,人越是读书学习,就会越感觉到自己“知之甚少”产生“敬畏感”;人读书越少,越感觉不到世界的大和知识的博;一个人不读书,就会成为人们说的无“知”野畜。非常可怕啊!

       中宣部原部长李源朝就曾告诫领导干部们说:我们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二要敬畏“百姓”,三要敬畏“人生”。为什么?因为历史潮流是那样的不可抗拒,民心向背总是决定着朝代的兴亡,而漫漫人生竟然如白驹过隙,相对于历史,相对于宇宙可以忽略不计。

       人要不断地学习,目的是丰富我们的生命,让自己能够为社会、为大众干点事、干好点事。

       二、理性思考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读书重要,但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话充分说明只是读书学习而不善于思考,就容易迷惘、迷惑而受蒙蔽,到头来学不到真知。孔子等古代先贤们早就懂得:读书学习重要,理性思考更重要。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直走的,有时候要停下脚步来。停下来干啥呢?就是要反思、追思,前面后面想一想,总结一下:自己走过的路顺畅吗?是不是走了一些弯路?今后怎么样才会走得更好?要多思考几个表象后面的“为什么?”,然后向着目标再往前行,就会更有信心,更加轻松。

       这“走”和“停”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但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丰富我们的生命。没有这个目标,“走”和“停”一样就都失去了它的意义。

       只有思考才是人类特有的智慧,只有思考人们才能悟出事物深层的含义、深刻的道理和本质的属性。

       1.思考是人与其它动物最根本的区别

       学习前辈的行为是任何动物都具备的,这叫模仿;为生存而千方百计的拼争也是动物们都具备的,这叫本能。我们日常所见的诸多事例都能说明这个问题。如:“鳄鱼的眼泪”不是动了真感情,而是内分泌结果;如:“鸡司晨”不是思考后的行为,而是体内生物钟的作用;如:“犬守夜”不是倍感责任重大,而是条件反射的结果;如:“鹦鹉学舌”,不是懂得了话语的含义,而只是机械地重复。所有这些表象,动物们看似跟人的活动有些相同,但都不能说明动物们会思考。

       2.思考会让人认识问题更全面、更深刻

       坊子煤矿,是上世纪初德国人占领山东时开办的。上世纪50年代,矿上有个全国劳模叫刘祥疃,连续10年春节下井没回家过年,组织上想树他个“主人翁”的典型。当报社的记者采访时,他说:“我就这么个脾气,鬼子时这样干,国民党时这样干,共产党来了还是这个干法!”据说,凭这话他没能成为新中国工人的典型代表。

       2004年“五一”期间,全国媒体大力报道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初中毕业参加工作后,20年如一日“在重复中创新”,效率提高几十倍。他面对媒体记者采访时说:“作为改革开放时代的主人,想方设法提效率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使命。”同样是劳动模范,同样有着突出的工作业绩,他形成了著名的“许振超效率”,再后来成为全国总工会副主席。许振超就思考了,他的话就比刘祥疃的话深刻的多,就有代表性了。

       有个故事说:一个人向朋友要了一幅牡丹图。他的另一朋友到家里看见后说:这张画寓意不好,两朵牡丹盛开,另一朵半边画内半边画外,这不是 “富贵不全”吗?这人不高兴了,他回到绘画的朋友那里“问罪”。朋友听了他的话说:你那个朋友根本不懂书画的妙处,这不是“富贵不全”,而是“富贵无边”。

       一幅画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到底谁对?这里没有对错,只有对待同一事物怎不同看法的问题,说明了多角度、多层面去看待同一事物,所得到的认识会更全面、更客观。苏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充满了辩证法,他能写出这样的诗来,背后肯定有他多角度观察和全面思考做基础。

       “为了追求事情的真相,必须学会从多角度观察才行”。这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写到的,多好啊!

       3.思考才能透过表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2005年,潍坊八中建设的“生物长廊”有两个大橱窗,展示的分别是100种蝴蝶和100种蛾子,参观的人都赞许有加。但当问起蝴蝶跟蛾子的区别时,几乎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是什么??其实区别很简单:一是触角形状不同,二是活动时间不同,三是静止状态不同,就这三点。

       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观察喂狗,由“狗为什么流口水”研究发现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可是,中国的老太太们成天喂狗、喂鸡,怎么就没发现点什么东西呢?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那些从果树下经过被砸头的何止千万,为什么没人发现点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缺乏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思考。

       这些事例都充分表明:只有反复、深入地观察和思考,才能透过事物的表象发现规律性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4.思考才会使我们增强明辨真伪的能力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通过观察思考我们会发现:现代社会“伪”的东西太多了,几乎什么样的“伪”都有。有“伪君子”还有“伪小人”,有“伪科学”还有“伪书籍”,有“伪命题”还有“伪问题”。真是无“伪”不有。

       前些年,自美国翻译的励志书《没有任何借口》风靡一时,书店经常脱销。可后来人们发现,美国不仅没有书作者这个人,还压根就没有哪个出版社出版过这本书。国内发行“伪书籍”《没有任何借口》的机械工业出版社,一时成为国内外的笑话。

       有个经典案例说,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地引导启发小学生们回答“雪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有的说变成雾,还有的说变成泥。在老师的再三鼓动下,有一个小朋友说“雪化了变成春天!”老师对他是大加赞赏,认为这才是最优化的答案。“这是真的吗?”要真是有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生,那这样的教学是很危险的!试想,如果我们教的学生不知道“雪化了变成水”才是最直接、最正确的“答案”,而“雪天”跟“春天”只是季节的转换,那我们的责任可就大了,这无异于误导儿童、误人子弟。

       如果我们再换个思路想想,这样的问题肯定都是那些搞研究的专家们挖空心思提出来的。不客气的说,都是专家们为了“吸引众人的眼球”而臆造出来的,都是些“伪问题”。

       大家知道北京有个著名作家叫王朔,有人说他是敢作敢当的真“君子”,有人说他是一文不值的大“文痞”,而他却坦然地说,自己只是一个“小人”而已。后来,有人总结说他是个“伪小人”。为什么说他是个“伪小人”?因为王朔这个人总是以小人之名,得君子之利啊!看,原来都是“伪君子”,现在这“小人”都有“伪”的了。

       我们在办学处事中要十分当心,被“伪”蒙蔽,与“伪”同伍,都是缺乏深度思考的结果。

       5.思考才会出思路、有出路

       上个世纪中叶的某一天,A、B两个鞋厂的推销员同时来到了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国,他们看到了同一个现实:岛上的人都不穿鞋。面对这种状况,A鞋厂的推销员走了,并给厂里发回一封电报:这里的人根本不穿鞋,一丁点市场没有。据说A鞋厂后来倒闭了。B鞋厂的推销员却留了下来,他也给厂里发回一封电报:这里还没有一个人穿鞋,蕴藏的潜力巨大。然后他从国王开始不断展开公关活动。当国王穿着鞋子大摇大摆地走在大街上时,臣民们都争先恐后地效仿起来,一时间鞋子供不应求。B鞋厂后来红红火火,这个推销员也一路升迁提拔为副总。

       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眼界决定了境界,思路决定了出路。普通人的思路决定了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出路;领导干部的思路,就决定了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走向和发展;国家领导人的思路呢?他的思路,他的思想,就决定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6.只有思考才会体验到生命的真善美

       有史料记载,孔子曾跟师襄学琴。一天师襄交给孔子一首曲子练习,他足足练了十多天。师襄对他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习了。”孔子答:“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揣摩到它的规律”。过了几天,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吧。”不料孔子又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曲子的音乐形象啊!”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整个人好似变了个样似的。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子就说:“我已经体会到曲子的音乐形象了。这人面色黑黝黝的,个子高高,目光深远,似有王者之气。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是《文王操》,而他从未对孔子讲过这些,是他自己不断地练习和思考领悟到的。

       孔子“学琴悟道”给我们很深刻的启示:做事要思考,要体悟,不能浅尝辄止,这样才能感悟到表象背后最本质的东西。

       说到这里,又使我想到了现在最时髦的“养生”这个大话题。实践证明:读书可以养生,书画可以养生,运动可以养生,垂钓可以养生。我们还知道和尚诵经可以养生,道士炼丹可以养生。甚至有人说“多情自长寿”,当然这里的“多情”指爱好多样、兴趣广泛。归根到底一句话,养生要动静结合、阴阳互动,既要有“体”的运动,又要有“神”的参入,从最深层面去参悟生命的真、善、美。养生不存在哪种形式好,哪种形式不好,当一个人真正悟到了真谛,就能“殊途同归”,达到养生的目的了。

       西方有谚语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作家周国平说“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其实都是一个道理——虽然各自的路径不同,但每个人的终极指向和目的都是一样的!(未完待续)

       ——本文刊载于2021年《北海道》冬季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十一篇 成天琢磨别人的人是最蠢的
三十一.不如踏踏实实地学习
贾成刚:向孔子学学习
《论语>>天天读(1)
孔子眼中的小人
牢记孔子告诉我们的59句话,近君子,远小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