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潍坊文化的人文体现

——兼忆那些“老潍县”的新旧师友们 

作者|武际成 

       住进潍坊城区也快20年了,但总不觉得自己是城里人。心底固化的意识里,那些儿时记忆中的潍县场景才是真正的潍坊,那些或早或晚结识的“潍县人”才是它真正的主人。潍坊文化是他们的,与他们才是息息相关。 

       这次读书会的命题让我们下意识地走近潍坊,去探寻这座城市文化的根,记忆中那些通过交往熟识的或文献熟识的“老潍县”人便挤兑着扑面而来。千思百想之后,自己觉得:“善于表达”、“讲究饮食”、“崇尚手艺”三个方面是他们的特点,围绕他们处世为人所展露出的或许是“老潍县”文化特性之一斑。 

       “老潍县”人善于表达。印象中真正的“老潍县”人,都很善于说,都很喜欢表达,交谈起来滔滔不绝,现场好像只有他一个人在表演,又没有时间的限制。在他们看来如果不把问题说明白,不把道理讲清楚,总之,不把要说的话说完,实在是种莫大的遗憾。下面有三个自己很熟人的故事讲给你听。 

       谭绪凎老师,家是东关鱼店街谭家,60年代初期高中毕业,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支教,后来回城到潍坊五中,再后来到潍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成为当时语文教学的三大高手之一(王明哲的写作、谭绪凎的语法、陈传恩的诗歌)。他在我们村教学时没直接给我上过课,但他跟我大舅的关系特别铁,曾到过我家不少次,所以就有了种“既是老师又是亲戚”的感觉。跟他真正的熟识是他进城之后,那时我已干了民办教师教初中语文,学校没学过多少专业知识又缺教学参考资料,自己便隔三差五到他单位和家里请教。时间久了,就不是一般的熟,他简直成了我语文教学的导师。我感觉跟他交谈,你只要不提出下一个问题,他就会像上课一样不急不躁的讲下去,隔个时段还习惯性地问一句“明白不”、“知道吗”,就怕自己说的论据少了你听不明白。跟他相处,我感觉他说话做事总是高一个层次,时不时有醍醐灌顶之感。谭绪凎老师真正的出名,是文革初期在他任教的村子里,摆擂台两派公开辩论,自上午9点开始到下午3点连续6小时连饭都不吃,对方轮番上阵,他是一鸣惊人。从此,他名震全公社上下,只要说起谭绪凎,红星公社教育界内外没人不知他的能言善辩。现在有时跟他提起这事,他只是笑笑说:“那时年轻不懂事!” 

       张玉智校长,家居城里北门大街北头,是潍坊六中的同事,自1994年至2001年7年的时间里,为学校的治理、学校的搬迁、学校的振兴同舟共济、一条战壕。为了念想当年办学的艰难和情谊,直到现在,潍坊六中老班子成员们都还要在暑期前后聚上一次絮叨絮叨。大家都觉得,张玉智校长的特点是记性好,善于联想,善于发挥,别人早已忘却的事,在他说来就如发生在昨天一样。每次聚会他都要说两件事,一件是吃自助餐,另一件是去白浪河水库放松消遣。他说:那个时候在学校干累了,隔些日子校长就领着俺到酒店去犒劳,想吃鱼就吃鱼,想吃肉就吃肉,愿意喝白酒就喝白酒,愿意喝啤酒就喝啤酒,虾、蟹子要多大的有多大的,各人早晚把个肚子撑得饱饱的,再也吃不进去才算完。哎呀,真过瘾啊!其实,他说的山珍海味国宴一般的犒劳,就是15元一位的樱花烧烤自助餐,一桌子花不了100块钱。每逢到成块儿,还是最喜欢听他说暑期到白浪河水库走走,简直就像是苏轼游西湖,岸上桃红柳绿、水中鱼虾竞游、空中水鸟翻飞,说到把酒问盏于水库中央岛上楼阁,其韵味又一点不亚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给生分的人无尽的遐想,给熟识的人甜甜的回忆。他常说,在家里做饭做菜自己全包干,跟媳妇说话就像哄小孩儿一样。一边说一边还总是抒情似地“嘿嘿嘿”笑笑。一年春节,我们班子几人应邀到他家做客,实话实说饭菜都很好,但跟他自己说的高超手艺还是有点儿差距。 

       我有个自家婶子,娘家住城里金巷子,是鼎鼎有名的孙家药铺最小女儿。不知为什么,他们兄妹5个,就她是潍坊烤烟厂医务所里的一名护士,还算靠点“医”的边,其他几人都与“医药”无缘。她的说,是善于通融,不管你说什么她都能靠上谱,都能结合的“天衣无缝”。每年春节到成块儿拜年,她都是主角。记得1998年暑假开学后,由于假期迁校连续的工程自己病倒,有生以来第一次挂吊瓶。晚上她到我家便问边说边挂上吊瓶之后,就跟家属谈婆家的事、娘家的事,养生的事、生病的事,有急有缓、眉飞色舞,自己就像是听着催眠曲迷迷糊糊睡了一大觉。等醒来,身上的疲乏不适全无,身上感觉比平日里没病时还要爽快得多,也不知是药物起了作用还是她的说起了作用。便马上表示:好了,彻底好了,明天不用再打了。这自然又招来了她病理的分析、用药的疗程、注意的问题一番不厌其烦的教诲,老老实实又打了第二天、第三天,当然还少不了听她海阔天空的叙谈。时间久了,我发现,这个自家婶子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她,她有自己的处事原则:你为她做事理所当然,他为你做事毫不含糊。跟她交往是种“你为我、我为你”的礼尚往来。 

       对于能说会道的人,乡下人传统里有种抵触感。随着阅历的增长、岁月的推移,现在观察“老潍县”人的说,与他们见多识广、博闻强记、善于联想和发挥有关;跟他们一块交谈,你愿意说就是双口相声,你不愿意说就是单口相声,绝不会冷场。再深入地看,他们不但善于表达,且做事通情达理、乐于助人、比较大度,并不是人们口口相传“老潍县”那种斤斤计较的人。“嘴子”——只是你我等不善言谈者的反讥,并不是这个群体真实人格的反映。 

       “老潍县”人讲究饮食。老潍县人对吃十分讲究,从花色品种到饭菜的质量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据资料看:解放前后,潍县菜在鲁菜系中是排在前面的当家之作,只是近些年不注意整理和挖掘,才逐渐退出了前三名。但“老潍县”们的一些传统吃法,说起来无不叫你垂涎三尺。这里也有三个人熟人关于“吃”的故事奉献给各位。 

       在军埠口小学有个老城里的同事韩志高老师,年长我20岁不少,背有点驼,家住东关祖上卖鱼,每天骑自行车往返,没有丝毫的疲劳状。每天中午一起吃饭,满桌老少,总是听他说得最多。他说吃鱼一是看眼:眼睛鼓鼓的、亮亮的,说明这鱼一定是新鲜的,好吃,否则,时间就是长了,没了鲜鱼的味道;二是看牙齿:牙齿越锋利说明这鱼越厉害,以本类弱小为食物,它的肉就鲜美耐用,所以贵一点也要买这样的鱼吃。最近潍坊的“三下锅”被评为十大招牌菜,董京娥老师微信求助怎么做,我把韩志高老师说的告诉了她,获她满嘴的感谢。根据韩志高老师的介绍,早先老潍县东关南下河集市蔚为壮观。春天来后,路的这边彤红一片,是刚上市鲜嫩可口的红萝卜,路的那边彤红一片,是刚出海到咱潍坊的大对虾。这边买上红萝卜,那边买上大对虾,再割上块五花儿肉,回家下厨。红萝卜切滚刀,大虾洗净去除背上的黑线,五花肉切片,三样按自己喜欢的比例下锅,加足佐料,急火开锅后细火慢炖半小时即可。这一个菜,包含了鲜、香、嫩三个特点,色相味俱佳,肥而不腻、老少咸宜,是“老潍县”多少年传下来的。 6 

       刘庆华校长,1949年生人属牛的,自1997年至2001年我到潍坊八中任职,4年期间潍坊六中的同事,老家住在月河边上于家庄子。跟他相处时,你会感到很放松,少了些职级、年龄的限制,多了些兄弟们的情谊,现在见面说的还多是些家庭身体、油盐酱醋之类。初识刘庆华校长时间不长,便知他是讲究饮食、能说擅做、吃喝不疼牙的主。前些年,春节到他家坐成块儿,满满一桌子的菜,样样不重复、个个有特色,既有城里人做菜的讲究,又有乡里人饭菜的实惠,加上他劝酒“不喝不罢休”的独家秘笈,在吃的方面还真增长了不少见识。他说过老潍县的一种传统面食——锄刃(因极像农民的锄头而得名),这次评选也在地方名吃入围之列。根据他的描述,过去一般的家庭生活不宽裕,真正的饺子、面条也是也是很长时间才吃次。特别是春夏之交,往往也是借助野菜和廉价的青菜充饥。每到这时,讲究一点的家庭,或用野菜小豆腐、或用芽发的青萝卜做馅,将有限的白面擀得不能再薄做皮子,做成大于水饺、小于包子的面食,放在大锅里慢慢地蒸。等二十分钟出锅,整个锄刃通透,隔着外面的皮能看到里面的馅,一家人就能亟不可待地分享美食了。吃这东西要吃出它的味道,不能拉下一种佐料:干辣椒切碎,大葱切碎,再加一点切碎的咸菜,很炒做成辣椒酱。吃时,咬一口锄刃,用筷子夹一些辣椒酱抿在里边,边吃边抿,外面吃得满头大汗,心里直呼香辣过瘾,浑身的舒畅劲儿没法表述,反正吃过一次,总想下一次再吃。 

       牟军主任,62年前后生人,潍城区教育局办公室,陈宝玉主政时的司机,老潍县城里人,祖上也是有名望、有影响的人士。他说他爷爷很幽默,曾跟他讲过一个接人待客的笑话:孩子,到别人家里做客,咱不能少吃,人家做些饭菜就是为了伺候咱的;人家到咱家里做客,咱也不能少吃,自己不吃别人怎么好意思吃啊!我至今难以忘记的是他说的“虾虎面条”,制作过程的精细、手续的繁多,使人想象不到。他说每年小满前后,海里的虾类日渐丰满,这时节到集上买一斤虾虎回来,清洗干净,将头摘下卧放在菜板上,用擀面轴从尾部向前轻轻将体内的肉擀出,放入盘中,剩下的皮和头放到一起。等把虾虎全部处理完毕,炝锅放水后,先将虾虎的头和皮放入锅中熬汤,待其油和色全熬下来之后,捞出。再将虾虎的肉放入锅中煮到火候,打鸡蛋一只,放韭菜梗、香油、味精出锅。然后将自己擀好的面条下锅、煮好、捞出,放入早已做好的虾虎卤子当中,就可以吃了。我吃过潍县的肉丸子面,讲究的有些麻烦,虾虎面还只听他一人说过,至今也没下功夫去制作和品尝,但每逢想起它制作的讲究,就会口齿流香。 

       对于讲究“吃”的人,农村人的传统观念认为是在显摆,是在炫耀,是在虚张声势,根本没有必要把简单的事情做得那么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我们知道这是片面的认识。从不同的人群看:越有知识的人越讲究饮食,越讲究把粗的做细,把细的做精,把精的做成各式各样的吃法。往大处说:饮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更是一个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舌尖上的中国》讲的全是吃,它的文化味也特别的浓。 

       “老潍县”人崇尚手艺。从《潍坊文化志》到《潍坊市志》,乃至《潍县志稿》等有关史料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潍坊从历史上就是一座手工业城市,并且比较有名,两次工业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它的性质。老潍县民间崇尚的是手艺、“匠人”,是“艺不压人”,是“一招鲜吃遍天”。所以,这也成为潍坊人文的一个特点。 

       潍坊历史上“二百只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这是史料上对潍坊城市特点最形象的描绘,这图景也是潍坊人引以自豪的盛大壮举,确实规模惊人、男女有别、“全民皆能”,潍坊也以此跟苏州相比。但我们从上面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出,这么多人干的事就是两大类:男人打铁炼铜,女人织布绣花。整座潍县城的男女老少们,他们劳作靠的全部是手,做的全部是手艺活,从事的全都是手工业。 

       潍坊当代的年画与风筝。年画与风筝算得上是潍坊文化的典型代表,本算不得什么产业,但进入新的时期以后, “手巧心灵”的潍坊人,抓住机遇,做大做足了“风筝牵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文章,不仅使二者盖过了“红炉”和“织机”,更由此获得了“世界风筝都”“中国画都”的美誉,成为当代潍坊靓丽的名片,潍坊文化也以此为途径全面展现给世人。就二者来说,不论是年画还是风筝,都是手工业产品,还是不折不扣的“手艺”活。 

       潍坊传统的红木嵌银、核雕、仿古铜。红木嵌银、核雕、仿古铜跟年画与风筝比较,制作难度就大得多,欣赏的人群也大不一样。风筝与年画可以说是社会各阶层“雅俗共赏”,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红木嵌银、核雕、仿古铜就不一样了,主要是供有钱人、有欣赏眼光的人、有社会地位的人使用、把玩和欣赏,普通百姓不是没钱,就是欣赏不了。上述三者精细、精准、精妙,是手工业产品的典型代表,它们体现出的“手艺”成分难度更大。 

       潍坊留存的万印楼与郭味渠纪念馆。“老潍县”城里现存的古迹中,除十笏园外,就是万印楼和郭味渠纪念馆了,其它的要么凋敝,要么损毁。万印楼,也叫十钟山房,是清末名士陈介祺治印、藏印、考释文物的地方,因藏有古玺印过万方而命名为万印楼。郭味渠纪念馆是现代名画家郭味渠的故居,子女眼光高远,据说跟政府合资扩建,成为潍坊书画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这里要说的是,陈介祺、郭味渠所从事的确是高雅致远的事业,但按老百姓的说法,一个是刻石头的,一个是画画子的,究根溯源还是没有脱离手工、“手艺”的大范畴。 

       崇尚手艺从古沿袭下来,是多地、多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在潍坊这座传统手工业城市里,“手艺”活被保存和发展的更全面、更完善,更有新的意蕴,这也就必然成为潍坊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最大亮点,成为我们读书会研讨、交流不可或缺的方面,也衷心希望潍坊的“手艺”活、潍坊文化走向更高远的未来。 

       上面所写,是想力图从“老潍县”人的身上去挖掘人文,从而表明潍坊文化的某些特征。近六十年的人生感悟:“善于表达”、“讲究饮食”、“崇尚手艺”当是“老潍县”人的特点,而文化又总要借助人或事表现出来,所以将其升格为潍坊文化的特性,或许从逻辑上讲有些失当,但总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每每想到这里,心里也就释然了。 

       本想借读书会的机会深入探讨一下潍坊文化,但多种原因未能静下心来,所以请各位同仁指正,也请见到此文的方家斧正。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再改 

注释: 

       ① 潍坊文化:本文特指狭义的潍坊文化,跟“老潍县”文化同义。 

       ② 文中史料未经考释,个人事迹未经本人同意,如有异议,接受指教。 

       ——本文刊载于2014年《北海道》冬季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20210602 手艺的魅力——风筝技艺
齐鲁文化|纸鸢高飞 梦想蔓延
请看看传统风筝的精品(七)
潍坊文化元素,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
清明踏青放风筝
老潍县!新潍坊!(赴潍坊学习间隙散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