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收 麦

作者|李建伟

       芒种到了就意味着进入了收麦季节: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的意思是小麦接近成熟,麦粒接近饱满,麦秆上长出了长长的麦芒。今年的芒种是6月6日,我们那儿有句俗话“芒种三日见麦茬”,意思是芒种三天麦子基本上就收割完毕了,但实际情况,一般是芒种后一周才进入大烊,进入热火朝天的收麦季。

       我家虽然是农村的,实际上自己并没有真正下过地,没在生产队干过农活,还资格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从小在农村长大,耳濡目染祖辈们的农耕,也多多少收接触过一些农活,所以对收麦并不陌生。芒种节气已到,就进入麦收季节,农村流行“三麦不如一秋长,三秋不如一麦忙”的说法,说的是不误农时的道理和麦收繁忙的景象。也有“谷熟一时,麦熟一晌,虎口夺粮”的谚语,可见收麦季节是忙碌的季节。再加上农民们期盼了一年的好收成就在眼前,都迫不及待的要颗粒归仓才放心。我们那儿,既要收麦,又要种玉米,是一个抢收抢种的季节,显得就格外忙碌。

       早些年的收麦,要经过割麦、梳麦秸、脱粒、晾晒等环节,这些环节我都不同程度的参与过。上小学时,那时还有生产队,做为小学生的我经常参与拾麦子——学校组织学生到收割后的麦田里,捡拾割麦后不小心遗漏的麦子。但总也拾不到太多,有时半天才拾到一小捆。拾到的麦子交到学校是要称重的,所以有些比较调皮的孩子就在麦梱里偷偷的加上一些土坷垃或麦扎来充数。这是小时候收麦的初步体验。

       放学后,有时也到生产队的场院里帮母亲梳麦秸。记忆中梳麦秸好像既能挣工分,梳的麦秸还归各家各户所有。这是社员们积极性都比较高的一项农活,傍晚收工后,胡乱吃几口晚饭,都急急忙忙的赶到生产队的场院梳麦秸。晚上,场院里挑上几个汽灯,照的一篇雪亮,大家围着梳麦秸。梳麦要先把麦子带麦穗的一头以地为平面弄齐,然后以平整地面用的粪耙子翻放在地做为梳子,把麦子秸秆的枯叶梳掉,然后在用反放的镰刀割掉麦穗,将麦秸捆扎起来就大功告成了。自己一般是承担将麦子弄齐的活,有时也会梳理一下。因为当时的麦子长势并不好,再加上一般比较干枯,又长有长长的麦芒,很难弄整齐,经查遭到母亲的嫌弃。后来种的小麦改良品种(秃咕噜头),因为没有麦芒,弄齐就容易多了。梳好的麦秸,在拿回各家各户前,生产队要检查:里面有没有夹带麦穗,如果有麦穗,是不准拿回家,并且也不计工分。记得我们队有个干活麻利又粗拉的二婶,第二天到场院一看,自己昨晚梳的麦秸,被检查的队长从麦秸里将没梳出来的麦穗都拉出来了,屹立在麦秸上的麦穗头像一片片哨兵一样,羞的二婶一边嘴里嘟囔骂道:那个坏种给插上的,一边重新打开麦秸分拣,据说那次二婶没捞着工分。麦秸里零星的麦穗是被允许带回家的,这也许是农村人对当时生活艰苦的善意理解。回家后嫲嫲们可不会让这点麦穗浪费了,一定会不怕麻烦,将单个麦秸重新解开,仔细找寻那些可怜的小麦穗头,晒干搓出来,每年麦收季也能积攒小半瓢麦粒,这对一年每口人分不到百斤麦子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可以满足孩子们的馋虫,做一年一度的炒面了。这是收麦的小福利。

       我觉得收麦最累的数割麦了,特别是分地后的感触更深。割麦时既不能蹲着也不能站着,要弯着腰割麦。一会儿就腰疼的不得了,再加上割麦时的天气一般是骄阳似火,麦芒弄到身上又痒又热。割麦还不像其他锄地可以少锄一锄能跟上进度,割麦是瞪着眼没办法,不使劲快干就跟不上。在一块地里割麦很快就能分出高下,有的快手半上午就割到地头回家了,慢的还在离地头很远的地中间!再加上临近中午日头直晒,那滋味简直没法形容,最盼的就是忽然有个人从地头开始接力。当时,我们家8口人,分到的地多,兄弟姐妹几个都上学,父亲在社办企业经常出发几乎常年不在家,家里的劳力不多,所以每次收麦在村里几乎都是最后。后来家里买了泰山-12小拖拉机,就用小收割机把麦子割到,整整齐齐的放到麦陇上,只要捆起来就行,大大节省了体力,但速度也还是很慢。那时候,上学老师教我们,国家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对其它的现代化诉求不强烈,但特别渴望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时农民们就不用再下地干农活,用现代化的机器就行。想想现在还真的实现了,几天的割麦几乎不用费力了,只需晒麦就行。

       回想过去的割麦辛苦,对比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真的应该感谢现代化,感谢我们的国家、社会给我们带来富裕幸福的生活,应该感到满足。

       ——本文刊载于2019年《北海道》夏季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彩石旧事之过麦
[黄石文坛]赵邦洪的散文《麦望》
麦收季节
村志 -社旗县苗店镇白庄(五)
「散文」张景录|那年、那月、我割麦
1982年,南阳农村收麦标准流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