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床系列:常见病的50种穴位贴敷疗法特效方
userphoto

2024.05.16 湖北

关注

穴位贴敷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等介质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于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无痛性中医特色疗法。它是传统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穴敷疗法应用广泛,受到历代医家青睐。本篇是从李今庸先生书中精选的50种常见病的穴敷法,简单实用有效且无痛苦,值得一试

1
感冒
处方①: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
穴位:神阙、大椎、涌泉;
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此治风寒感冒。
处方②: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
穴位:风池、大椎;
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此治风热感冒。
2
咳嗽
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
穴位:肺俞、大杼、后溪;
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②: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
穴位:肺俞、膻中、涌泉;
方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固定。此用于寒咳。
3
 哮喘
处方:老姜9g,麻黄4.5g;
穴位:膏肓、大杼;
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
处方②: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
穴位:足心;
方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
处方③: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
穴位:天突、肺俞;
方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
4
中暑
处方:鹅不食草适量;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每用时,取药末约0.5g,放入鼻孔中。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②:田螺3枚,青盐1g;
穴位:脐下;
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5
呕吐
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此治热性呕吐。
处方②: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
穴位:脐腹;
方法:上三味,共捣成饼,蒸热敷贴在脐腹处。此治寒性呕吐。
6
 呃逆
处方①:皂角末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用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得嚏即止。此治突呃不止证。
处方②:姜汁、蜂蜜各等量,丁香10g;
穴位:中脘、阴都;
方法:上三味,共捣如膏,取之敷于中脘、阴都穴。1日换药1次。此治久呃不止证。
7
泄泻
处方:丁香2g,肉桂1g;
穴位:神阙;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以水调和,做成黄豆大药丸,放在肚脐神阙穴上,外贴普通膏药固定。
8
便秘
处方①:大黄末10g,芒硝40g;
穴位:脐部;
方法:上二味,用适量黄酒调和,涂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再用热水袋热熨10分钟左右。
处方②:白矾末20g;
穴位:脐部周围;
方法:上一味,先做一纸捻,围在脐周,将白矾末放于其中,用冷水慢慢淋湿白矾末。
处方③:葱白(连须)10g,生姜10g,淡豆豉10g,食盐5g;
穴位:脐部;
方法:上四味,共捣烂如泥,制成饼状,烤热,趁热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
9
眩晕
处方:嫩茶叶6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研为极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1日数次。
10
失眠健忘
处方①:吴茱萸9g,米醋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吴茱萸捣烂,用米醋调成糊状,敷贴双足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
处方②:酸枣仁适量;
穴位:耳穴神门、皮质下、心、肾、脑点
方法:用开水将酸枣仁浸泡去外皮,分成两半,以酸枣平面贴在直径约10mm的圆形胶布中心备用。选耳穴,每次1-2个,将药贴压于穴上,并按揉1-2分钟,每日数次按揉。3-5日换药一次,4次为1疗程。
11
 汗证
处方①:何首乌适量;
穴位:神阙;
方法:上药研为细末,用水调成膏状,贴敷神阙穴,用纱布固定。此用于自汗证。
处方②:五倍子(蜜炙)、枯矾各等份,乳汁适量;
穴位:肾俞;
方法:上二味药混合研细末,过筛,加入乳汁调和成膏,取10-15g药膏,敷于肾俞穴,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1日换药1次。此用于盗汗证。
12
吐衄
处方①:大蒜2个;
穴位:足心;
方法:大蒜2个,捣为泥,敷贴双足心,4小时敷1次,连续敷贴。此治吐血。
处方②:白及15g;
穴位:印堂;
方法:上一味,研为细末,用冷水调和,涂敷两眉之间印堂穴,以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此治鼻衄证。注意:治疗期间忌喝酒。
13
水肿
处方:针砂、猪苓、生地龙各9g,甘遂10g;
穴位:脐部;
方法:上四味,先将针砂加食醋煮数沸,取出炒干,再同猪苓、地龙共研为细末,用葱汁调和,做成饼状,贴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1日换药2次。
14
癃闭
处方:独头大蒜1个,山栀子6g,食盐60g;
穴位:脐部、阴囊;
方法:共捣为末,加清水调和,敷于脐部,若小便不通,再加敷阴囊部位。
15
遗精
处方①:硫黄、丁香、胡椒、杏仁各10g,麝香少许,红枣肉20g;
穴位:脐中;
方法:上六味,共捣研如泥,做成黄豆大药丸若干粒。每用时,取一丸放在脐中,外用纱布固定。
处方②:五倍子(炙)15g,煅龙骨15g;
穴位:脐中;
方法:共研末,唾液调糊为丸,如龙眼核大。用时纳入脐中,外以布扎。3日1换,久用有效。
16
面瘫
处方:皂角(去皮)1500g;
穴位:地仓、颊车;
方法:上药研末,用陈醋调成膏状,敷贴面部穴位地仓、颊车,左侧病患贴右边穴,右侧病患贴左边穴。药干燥后换掉再敷。
17
头痛
处方①:葱白、薄荷各等份;
穴位:太阳、眉心;
方法:用开水泡上药,后贴于双侧太阳穴及眉心处。此用于风热感冒头痛。
处方②:川芎、芒硝各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患者鼻孔中。此治偏、正头痛。
18
胸痹
处方:丹参、川芎各适量;
穴位:A组:心俞、巨阙、内关、上巨虚;B组:厥阴俞、中脘、间使、足三里;
配穴:偏于气滞者加肺俞、气海,偏于血瘀者加膻中、膈俞,偏于寒凝者加关元、命门、中极,偏于痰浊壅盛者加太白、丰隆;
方法:将中药丹参、川芎各适量,制成粟粒大小的药丸2粒,贴在7mm×7mm的二氧化锌橡皮膏上。每用时,将膏药贴于所选穴位上,隔日贴药1次。

19
腹痛
处方①:葱白(连须)7个,胡椒适量,枯矾6g;
穴位:脐部;
方法:上三味,共捣烂,用乳汁调和,做成饼状,敷在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此治寒积腹痛。
处方②:老生姜60g,豆豉15g,葱头(连须)3根;
穴位:脐中;
方法:上三味,共杵成药饼,烤微热,贴脐中,布扎12小时。此用于便秘腹痛者。
处方③:川楝肉30g;
穴位:肛门;
方法:上一味,用酒浸泡1小时左右,取出,用干净纱布包裹,塞入肛门内。此治虫积腹痛。
20
痹证
处方:吴茱萸16g,大蒜1头;
穴位:足心;
方法:上二味,共捣烂,取药包患侧足心。1日1次。
21
 坐骨神经痛
处方:马钱子、乳香、没药、麻黄各250g;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四味,共研为细末,加蜂蜜调成膏状。每用时,取膏药适量敷于痛点阿是穴,外用纱布包扎固定。
22
三叉神经痛
处方:马钱子、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等份;
穴位:太阳、下关、颊车或阿是穴;
方法:上五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用时,取药末适量,以黄酒或醋调成膏状,敷贴在穴位上,外用纱布覆盖,并以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23
痛经
处方:食盐(研末)300g,生姜120g,葱头1握;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三味,先将姜、葱洗净,后共炒热,温熨腹部痛处阿是穴。
24
经闭
处方:红花50g、食醋200ml;
穴位:鼻孔;
方法:上二味,一同煎煮,趁热熏蒸患者鼻孔。
25
崩漏
处方①:蓖麻叶1张;
穴位:头顶;
方法:上药捣烂,包在患者头顶上。1日换药1次,可止血。
处方②:艾叶适量;
穴位:隐白;
方法:上药捣烂,加热,敷贴隐白穴。1日换药1次。左右穴同时使用,也可交替使用。
26
胎位不正
处方:鲜生姜适量;
穴位:至阴;
方法:上一味,捣成泥状,用生姜泥分别敷贴双侧至阴穴,外用塑料薄膜包裹。每日贴1次,可连续用2-3日。
27
乳痈
处方①:生半夏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研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药末少许,放入患者鼻孔中。
处方②:生南星1粒;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捣烂,用细纱布包裹成花生米大小的药栓,塞入一侧鼻孔中,当鼻内有热辣感即取出,塞入另一侧鼻孔中。
28
乳缺
处方:麦芽、芒硝各等份;
穴位:乳房;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装入布袋中备用。每用时,将药袋贴敷乳房上,湿则另换1药袋,交替使用。
29
小儿惊风
处方①:天南星1个,全蝎1条;
穴位:囟门;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用唾液调和成膏状,敷涂于患儿囟门上。抽搐止则停用。若抽搐未止,则继续敷涂。此用于小儿急惊风。
处方②:胡椒、栀子各7粒,葱白7根;
穴位:心窝;
方法:上三味,共捣研烂,加细面,以鸡蛋清调和成泥状,摊在布上,贴于心窝处。此治小儿慢惊风。
30
 小儿泄泻
处方:五倍子、吴茱萸、公丁香、灵磁石、白芥子各等份,冰片或麝香少许;
穴位:足三里、天枢、中脘、关元;
配穴:吐乳加内关,发热加大椎,久泻加脾俞、肾俞、大肠俞;
方法:前五味,共研极细末,加冰片或麝香少许,用油膏调成黄豆大药丸。取药丸贴敷穴位,盖以伤湿膏。1日换药1次,5次为1疗程。
31
小儿积滞
处方:胡椒、公丁香;
穴位:肚脐;
方法:上二味,研细末,以水调和成饼,贴敷肚脐,24小时更换1次。
32
小儿顿咳
处方:阿魏6g,膏药1张;
穴位:天突;
方法:将阿魏放膏药上,敷贴天突穴。
33
小儿发热
处方:铅粉30g,酿酒小曲10枚;
穴位:胃口及手心、足心;
方法:以鸡蛋清调水粉,略稀,涂小儿胃口及两手心。复以酒曲研烂,用热酒和做二饼,贴两足心,用布扎之。
34
小儿夜啼
处方:陈茶叶适量;
穴位:脐上;
方法:将茶叶嚼烂后,捏成小饼状,敷贴在患儿脐上,外用棉花盖上扎好,10分钟后即可停止。
35
小儿尿床
处方:五倍子30g;
穴位:脐部;
方法:上味药,研为细末,用唾液调和,分做成6块药饼。临睡前取药饼一块置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
36
丹毒
处方:硝石、白面各10g;
穴位:足心;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用井水调和成糊状。临睡时涂于足心,外以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

37
湿疹
处方:白芷、白及、白枯矾、黄柏、硫黄各25g;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五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若湿疹未流水或未溃烂,取药末以麻油调成糊状,涂敷患部阿是穴处;若湿疹已流水或溃烂,取药末直接撒于患部阿是穴处。每日换药1次,病甚者可每日换药2次。
38
扭伤
处方:大黄粉、生姜汁各适量;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二味,混合调匀成膏状,备用。每用时,将药膏平摊在扭伤处阿是穴,覆盖油纸或塑料薄膜以保持湿润,再用纱布、胶布等固定。敷12-24小时,若未愈者,再敷之。
39
目赤肿痛
处方:决明子适量;
穴位:太阳;
方法:上一味,炒,研细末,以茶调敷太阳穴,干则易之。
40
鼻渊
处方①:独头大蒜2粒;
穴位:足心;
方法:上一味,去皮,切成薄片,贴于两足心,外用纱布固定。
处方②:黄木香花50g;
穴位:头顶百会;
方法:上一味,铺于头顶百会处,外用纱布固定。
41
咽喉肿痛
处方:绿豆粉30g;
穴位:颈项;
方法:用鸡蛋清调绿豆粉成膏糊状,敷贴在双侧颈项处。每日用药1次。
42
牙痛
处方①:苍盐(炒)12g,青黛1.5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牙痛一侧的鼻孔中。
处方②:全蝎21个,五倍子15g,蝼蛄6个;
穴位:太阳;
方法:上三味,共研为细末,用葱汁调和成膏,摊在纸上,贴敷在牙痛一侧的太阳穴上。
43
鸡眼
处方:鸦胆子仁10粒;
穴位:阿是穴;
方法:将鸦胆子仁捣烂如泥,备用。用药时,先用温热水泡脚,后剪去鸡眼上的硬皮,涂少许药泥于胶布上,贴敷在患部阿是穴上,外固定之。5-7日换药1次。
44
冻伤
处方:萝卜1个,麻油适量;
穴位:阿是穴;
方法:在萝卜中间挖一个圆洞,将麻油倒入洞孔中,再将萝卜烧热,待麻油开滚后,即倒出备用。用治时,用无菌棉球蘸萝卜油涂敷患处阿是穴。每日2-3次。
45
烧烫伤
处方:大黄、地榆、黄柏各等份;
穴位:患处;
方法:先将地榆、黄柏加油熬煮,后加入大黄,待药熬成焦黄色,去渣待冷将纱布浸泡其中。用药时,取浸泡药油之纱布,包敷患处。
46
面部色斑
处方:白及、白芷各6g,白蔹4.5g,白附子6g,白丁香4.5g,密陀僧3g;
穴位:患部;
方法:上六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晚用时,先净患部,再取药末少许,以鸡蛋清或白蜜调成膏状,涂敷患部,次晨洗去。
47
痤疮
处方:黄芩、黄柏、红花、硫黄各等份;
穴位:患处;
方法:上四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用药时,取药末适量,以清水调为糊状,涂敷患处。
48
狐臭
处方:佩兰叶9g,滑石12g,枯矾6g;
穴位:腋窝;
方法:上三味,共研末。用药时,将药末敷于腋窝中,用绷带包扎之。3日换药1次。
49
脱发
处方:芫花、红花、制川乌、制草乌、细辛、川椒各3g;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六味,共研为细末,放入适量75%乙醇溶液或白酒中,浸泡一周左右,过滤取汁,备用。每用时,用棉签蘸药液涂擦患部阿是穴处,擦至头皮发红为度。每日1-2次,1个月为1疗程。
50
烟瘾
处方:丁香、肉桂、谷氨酸钠各等份;
穴位:甜味穴;
方法:上三味,共研末,装瓶备用。每用时,取药末0.5-1g,用凡士林调成膏状,或加少许白酒做成药饼,贴敷于手腕甜味穴,外用胶布固定。24小时后取下。



穴位贴敷疗法



①作用机理:穴位贴敷的双重作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激发经气,起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阴阳的作用;二可通过贴敷药物,经皮毛腠理吸收,达到对全身或局部的药理作用。

②优点: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一方面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所以,穴位贴敷疗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除极少有毒药物外,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对于老人、孩童、药入即吐者、重病后期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丧失殆尽的患者尤宜。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症遍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效。

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具有一定的“发泡疗法”特征 ,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

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疗效显著,且无创伤无痛苦,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

③适应症:穴位贴敷疗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治疗范畴:中风病后遗症、面瘫口眼歪斜、高血压、糖尿病、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胸痛、胃脘痛、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头痛、眩晕、消渴、月经不调、痛经、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小儿夜啼、厌食、遗尿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④禁忌症

· 孕妇禁用,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严重荨麻疹患者;

·某些急性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喉炎、发烧、黄疸、咯血、慢性哮喘病急性发作期、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等。

⑤注意事项: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不超过8小时,小儿贴药时间为0.5~2小时。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注意贴敷时间的掌握,若出现皮肤过敏,应及时妥善对症处理。




END





关注知佰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50种常见病的穴敷疗法(二)
50种常见病的外敷验方
李今庸:50种常见病的穴敷疗法
贴穴疗法治疗颈椎
常见病的穴敷疗法(2)
治疗小儿夜啼尿床验方丹毒秘方湿疹名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