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总是控制不住的大吼大叫,情绪失控的父母,拿什么来教育孩子?

什么时候,才能不再乱发脾气呢?

做了父母,每天为了孩子的事情、家里的事情、工作的事情,忙得精疲力尽。气得七窍生烟。

无数家长的内心,只有四个字:

我太难了!

面对孩子的种种行为,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真的好累。

究其根本,我们内心的焦虑、大小事情所带来的情绪,都在让我们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之中。

这种时刻绷紧神经、一有风吹草动就如惊弓之鸟的情形,需要改变。

不然,面对家庭,面对孩子,我们既没了好情绪,往往也没有了好身体。

那么,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钝感力。

什么是钝感力

钝感力,是一种智慧。

写出《失乐园》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告诉了我们答案。

渡边淳一发现,凡是收获幸福、取得成功的那些人,大多数都是迟钝的人。

原来迟钝能让人更容易收获幸福,他把这种能力,称为“钝感力”。

钝感力,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伤痛,而不要过分敏感。

那就是“对眼前的事情钝感一点,不要什么都往心里去!”

教育孩子,怎么做才能拥有钝感力?

1、教育孩子要“放下”,父母需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孩子太过于玻璃心,会变得敏感,内向,自卑。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跟自己做对

父母化身而成榜样,让孩子看到放下与接纳的魔力。

有一次,我和庭妈吵得很厉害,我们互相指责,声嘶力竭的模样把女儿吓哭。她从房间里冲出来,倚靠着门框,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满眼泪水,不断的说,爸爸别生气,妈妈别生气!

我在愤怒中看到了崩溃哭泣的女儿,头脑一下子激灵过来。

标榜家庭教育的老师,却在这个时候有这样的反应,我不禁清醒起来。我意识到了这种空气中的火药味,已经对女儿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还有什么比这样做更显得愚蠢的呢?

我的示弱与放弃对抗,也让庭妈随后也意识到了激烈争吵所带来的伤害。她停止了争吵,和我一样,拥抱着女儿,感受那种心与心之间的慰籍。

从这一次之后,我们很少再出现这种情况。哪怕有争吵,但总有一方有默契的降低音量,停止争吵。

总是争吵着的家庭里,孩子会因为父母的争斗而缺乏安全感,进而因为父母的互相指责而不再相信婚姻。更有甚者,孩子做为家庭中最弱的一环,很容易成为父母情绪的渲泄口

这里的示弱与放低身段,需要我们有钝感力。不会为对方的话语而激怒,不因为想证明自己的对,而攻击对方的错。

2、降低敏感度,培养钝感力,可以做正向的假设:他不是针对我,我相信他是有积级的动机的,这么做有什么苦衷在里面?

有位妈妈因为一些小事,跟孩子闹别扭了。妈妈主动抱着孩子问,好点了吗?

孩子变得开心了起来。结果后面爸爸进来了,孩子跟妈妈说,妈妈你到客厅写字去吧,还连说了两次。

妈妈的感觉很不好,“还在生我的气啊,感觉内心是非常的失望。”又觉得被孩子赶走,在老公面前丢脸了,唯有苦笑。

谁知道妈妈转身的一瞬间,身后宝贝小声跟爸爸说的是“我让妈妈走开,我们两个悄悄的给她做一份手工礼物。”

后来这位妈妈跟我说起这件事时,又开心又后怕,好在听到了宝贝的话,特别开心。后怕的是,像这样冤枉宝贝的事情,不知道过去有做过多少次

很多时候,孩子的不听话和哭闹,或许是对我们对孩子的误解所致。

我们对待孩子,是否经常性的以自己的敏感与多疑,去质疑孩子的行为和动机呢?我们不妨让自己变得“迟钝”些,从而给了孩子申辩、表现的机会。

3、学会暂停,利用踩刹车的动作,让我们的条件反射断链

很多时候,我们处于“应激反应”中,一旦看到孩子的言行与我们的要求冲突,我们会进入到条件反射,不假思索的开始被情绪控制。事后却是各种后悔。

美国神经学专家保罗·麦克里恩提出的“三脑理论学说”,将人类大脑分为爬行脑、哺乳脑和智脑。爬行脑控制着身体的肌肉、平衡与自动机能,诸如呼吸与心跳

哺乳脑:又称情绪脑,包括脑的边缘系统,如海马体、杏仁核、脑垂体和下丘体等,其中杏仁核掌控情绪。这个脑负责掌控我们的情绪、记忆、哺育等。而智脑是理智脑,也就是大脑皮层。它负责高阶的认知、创造和思维。

杏仁核反应速度15毫秒,大脑皮层反应速度慢,为100毫秒。同时,杏仁核处于激烈状态下,产生强烈情绪反应时,大脑皮层反应会被阻断。这就是为什么往往我们生气时,大脑一片空白,这是理智脑无法正常反应的结果。

情绪所带来的影响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被情绪所绑架,此时的我们,沦落到了动物的本能反应之中。无法自控。

这三个大脑会如何运做呢?

当我们看到孩子跌倒时,第一个反应是将孩子抱起来,这是身体肌肉在爬行脑作用下的行为,完全是下意识。之后开始害怕,产生情绪,这时是杏仁核在发挥作用。等到智脑反应过来,我们开始分析原因,理性思考。

这个过程一瞬间完成,一旦情绪强烈阻断大脑皮层反应,我们就会无法控制自己情绪。

所以,通过打断反射链的方式,让自己暂停,让激烈情绪降温,我们才能理性的与孩子互动。

一旦发现情绪剧烈,感觉自己即将爆发时,摁动自己的暂停键。告诉自己,此时不做反应,给自己一个暂停,同时用大口大口的深呼吸来配合,会更有效果。

你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很生气,现在要到另一个房间去,我们要冷静一下再来处理这件事情!

打断情绪反应链,让情绪平复,理性脑发挥作用后,情绪化的行为就会大大缓解。

这是培养钝感力的途径,用这种刻意的“慢一拍”,让我们能在不断的强化练习中,形成新的反应模式,打造幸福人生。

4、多看孩子优点,孩子的优点将越来越强,直到成为能力

罗森塔尔实验告诉我们,给予孩子积极期待所带来的奇迹。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先是对一所小学的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随后从中随机抽取出一份名单,然后告诉校方和老师说:“挑选出来的是优秀学生,未来大有前途”。结果八个月后再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教师也给了他们好的品行评语,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应。

罗森塔尔认为这个结果,是因为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于是把这个效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和老师是孩子幼年时的权威,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与期望,会对孩子形成直接和长久的影响。所以请相信自己的孩子,请给予他们积极的期待。

焦点在哪里,结果就在哪里。

总盯着孩子的缺点看,孩子缺点就放大,父母的眼里只有缺点。

如果我们把焦点放在优点上,孩子原来也有表现优秀的一面。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并没有如自己所想的那样,一无是处。

我跟很多家长交流时,让他们试着找找孩子的优点,这些爸爸妈妈们的反应出其的一致:先是一愣,继而开始回想,经过一段时间不等的思考后,他们会这样说:“...挺贴心的这小子。”“好像动手能力还不错。”“嗯,不生气时还很可爱,很会说。”

一般人的思想中,找缺点那太容易了,而找优点,因为很少往这方面想。

现在,是时侯改变这种想法了。

我们能看到孩子的优点,情绪是开心平和的,良好的情绪也会激励孩子的潜力,让孩子成长成我们期望的模样。

那么,钝感力在这里,就可以让我们从对待缺点的迟钝,到对待优点的敏感。做一个衔接。

如果我们对待孩子的缺点无法立刻降低情绪状态,不妨从优点来切入。

让我们记住,苏珊·福沃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写道:“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 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我们不要用这种伤害,让孩子永远带着伤痕成长。

我们在等孩子的道谢,孩子却在等我们的一份道歉。

从现在开始,一切的改变都不晚。

让我们拥有钝感力,与孩子一同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爬行脑,情绪脑,理性脑
【父母必读】为什么生气的时候越想越气?如果知道这些,对孩子也能少发点火
给父母的情绪管理课 | 公开课·精华
如何高效克服情绪的困扰?
大脑情绪控制系统——边缘系统
第七章 情绪的神经生理机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