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尚荣:落实新课标,学校必须具备“三张课表”

成尚荣:落实新课标,学校必须具备“三张课表”

校长会 2023-04-04 06:31 发表于北京

“课改课改,最重要的是研制出一张课表来。”一张课表影响着学生的生活,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将课表落实好,才能实现育人的宗旨。跟校长会(ID:xiaozhangclub)一起来关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国家督学成尚荣的深度解读——

成尚荣: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国家督学

20世纪90年代,我被借到教育部参与课程改革工作。一次讨论,有位专家对我们讲了一句话:“课改课改,最重要的是研制出一张课表来。”这句话我记忆犹新,虽还可以再斟酌,但至今回想起来仍然觉得一语中的,其中的深意值得回味。

学校要增强“课表意识”

课表,对学校而言,是对课程和课时的具体安排,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实施,规定了教师的工作生活轨道。从本质上看,课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落实和体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严格的规定性。

所以,“最重要的那张课表”无论从哪个层面去看,都值得我们重视和认真思考,即需要我们有“课表意识”。

“课表意识”首先体现在对课表结构化的认识上。课表是有层次的。有三张(类)课表我们一定要记住。

第一张是国家的,即由教育部研制和颁布的课程类别与科目设置表。各省根据国家这张“大课程表”对课程作具体设置,并对课时作具体安排,也形成一张课表。但这两张课表归为一类,因为都属于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是上位的。

第二张是学校课表,即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课表规定,将课程开设与实施时间落实到每个班级和每一位教师上。教师最在乎这张课表,往往贴在教室最醒目的地方,也贴在自己办公桌的某个地方。这张课表规定了教师一周生活的路线,透射了生活规律。

以上两张课表都是显性的,还有一张隐性的,那就是在每个教师心里的课表。那是教师真正实施的,也是自己认为理想的课表。

其次,“课表意识”体现在严格执行上。课表属于课程管理的范畴,具有规范性和严肃性,其本质是学校课程管理制度,是学校的“课程法规”,必须执行。因此,“课表意识”的实质是“课程法规意识”。

这并不难理解——只有严格执行,才能让课程方案落地,才能让课程标准真正达成;也只有严格执行,学校这部大机器才能正常运转,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才能真正落实,产生教育的正能量。

值得注意的是,课表除了严格的规定性,还留下一定的空间,鼓励学校、教师去创造性实施。所以,从学校层面看,全国绝不是一张课表统天下,而是规定性和一定弹性的统一与结合。如此,学校课程改革才会彰显创造的活力和鲜明的特色。

再次,“课表意识”最终体现在育人意识上。这是更为深层的“课表意识”,也是最具目的性的价值追求。关于课程,有一些精彩的比喻:

课程原意就是跑道,课程学习是人生的一段旅程,在经历中发现、体验与丰富心灵;

课程好比凸透镜,汇聚了人类千百万年来的文明、文化知识,从中选择最具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课程好比一座桥梁,一头搭建在校园,一头搭建在社会,桥面之宽、长度之长、桥墩之实都关乎到学生怎么走向自己的人生与未来。

无论何种比喻,课程都指向人的主体,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本质是育人方案。当然,课程的这些喻义都会凝聚在课表上,因此,课表是学生成长的坐标体系,是跑道上的一个个驿站,为学生竖起一个个前行的路标。一张课表影响着学生的生活,甚至影响了学生的一生。

将课表落实好,才能实现育人的宗旨。

第一张课表:国家的“大课表”

历数国家颁行的课程设置方案,我们会发现课表总是必不可少。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程方案)为例,其在“课程设置”部分列了两张表:“课程类别与科目设置”“各科目安排及占九年总课时比例”。这两张“大课表”蕴藏着以下重要信息,我们要认真领会和把握。

一是完整认识与把握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一体系已完整体现在上述两张“大课表”里。

在这一体系中,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必要拓展和有益补充。我们要充分发挥国家课程的主导作用,同时加强地方课程建设与管理,既不能把课程的重点只放在校本课程建设上,而忽略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实施,又不能轻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否则,就可能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产生认知偏差。

二是完整认识与把握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由两部分构成:学科课程与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以分科与综合性课程来呈现;而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是活动性课程,更具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这两类都属于国家课程,教育部分别研制了各科课程标准和劳动课程标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在执行课表时,有两点我们需进一步明晰:

其一,不能只重视学科课程而轻慢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其二,劳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国家规定不编写教材,纳入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但地方也不编教材,鼓励学校发挥创造性、综合实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理念与原则。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以学校为主,但这绝不意味这两类课程的国家课程性质的改变,我们不应降低它们应有的地位。

三是准确理解和把握各类课程的课时安排

课时关乎到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学业标准的达成。对此,国家整体设计、统筹开发,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看懂并执行这张课表,有几点必须准确把握并安排好。

其一,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为9522节,这是“置顶设计”,是底线,不能突破。

其二,各类科目都有具体课时比例分配,课时有一定幅度,由各省做出具体安排。课时比例不同,有的高达20%~22%,有的安排为3%~4%,最低的为1%~3%。这是由课程内容决定的,但绝不存在“主科”“副科”之分。这样的课表充分体现、落实了五育并举的要求。

正因如此,我们绝不允许出现占用课时比例较低科目的课时的情况,相反,要让它们从边缘地带走到课程结构中的应有的地位来。

四是准确理解和把握综合性课程的课时使用

国家的“大课表”体现了课程综合性的要求。增强课程的综合性,有三种形态。

其一是综合性课程。主要有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这类综合课程要在实施中充分发挥综合育人的功能。

其二是鼓励课程综合化实施。如小学一至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班队活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等相关内容可以整合实施。这需要学校建立相关小组加强统筹安排,让理念成为现实。

其三是跨学科主题学习。2022年版课程方案规定,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学校要计算出每学期的具体课时数,对跨学科主题学习做出总体规划。

第二张课表:学校的“日常课表”

学校这张课表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与它最贴近也最亲近。这张课表决定着我们学校生活的内容与方式,日复一日甚至年复一年,形成生活的节律。我们必须遵从它,根据它的安排来行动。这样的遵从是有道理的。

一是要理解课表的科学性。设计和安排课表是一门学问,是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时间学等诸多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了学生学习生活的节奏,折射着学生生命运动的节律。课表犹如一个有机体,是学校的一种文化装置,其合理性、适宜性、规律性是可以认知、发现的。说尊重课表,就是尊重规律、对课表怀有敬畏心并不为过。

二是要遵从课表的稳定性。稳定性源自它的科学性。执行时,要做到“三不”:

第一,不随意调课。这门课之所以安放在一定的位置自有它的道理,随意调课定会破坏它的合理性。

第二,不能任意停课。课的安排是根据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来确定的,每一课、每一科目自有它的独特价值,都是达成学业标准的必要的“规定动作”,停课必然会使课程结构、课表结构产生缺陷,“缺胳膊缺腿”的课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不允许被占用、被挪用。占用、挪用不仅破坏了课表的平衡性,而且破坏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这是严重的违规行为。只有课表的稳定性得到了保证,才能确保学生的生活处在良好的生态中。

三是要充分发挥课时价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力:

其一,着力于课时分散使用与集中使用的协调性

2022年版课程方案里有一条实施意见,即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时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把分散的时间集中起来,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田野、社会、实践基地,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持续地递进学习。

如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创生的“学程周”,就是每学期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校本课程课时、学科课程课时整合起来,统筹安排,系列化设计,让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场学习,增强综合素质。

其二,着力于长课时与短课时的协调性

小学、中学常规课时分别安排40分钟、45分钟,长于常规课时的课时安排一般称作长课时。而所谓“短课时”,则是短于常规课时的课时安排,如35分钟、30分钟甚至20分钟。学校可在注重学段特征的基础上,考虑课程内容、单元学习、项目学习、综合学习的需要,对常规课时作适当调整,将长短课时结合起来使用。这样的调整对课表设计难度很大,必须在开学前就整体规划好,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协调。

其三,着力于跨学科主题学习10%课时的设计与使用

这部分课时的使用建议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着本学科每一节课的课时进行,即专门安排一节课或两节课进行;第二种是集中多个课时进行安排,这必然涉及有关学科的课时调整与安排。

以上三个方面的着力,实际上带来的是一场“课时革命”或“课表创新”,难度虽大,却可以大胆尝试。

第三张课表:教师的“个人课表”

教师心里往往有张自己的课表,我们不妨将它称作“我的课表”。“我的课表”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

一是“我的课表”即“我的课程”。一些教师想将“我的课程”放大,放在课表的突出位置,安排在最佳时间,甚至希望多增加一些课时。这样的想法表现了教师高度的责任心,也表现了教师不怕吃苦的精神。但是,这样的想法反映了其还缺少课程的结构意识和育人的整体意识,在充分彰显“我的课程”价值的同时,很容易破坏课程的均衡性,不利于课程育人合力的形成。

二是也有教师提出大胆设想,把“我的课程”集中一段时间教完,以比较一下集中教和分散教的优和劣。作为一项试验不是不可以,但关乎学生发展的试验或实验有别于自然科学实验,应当慎之又慎。假若不考虑教育实验的特点,做这样的考虑一定会忽略学生课程学习的节律性和科学性,造成学习内容的单一,损害课程分布的正态性,影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无疑,这种“我的课表”也是要不得的。

这里带来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要实现转型:从学科走向课程,从学科教师走向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亦即从“我的课表”走向“我们的课表”。

“我的课表”抑或“我的课程”也表达了教师改革、创造的愿望。这样的愿望至少表现为教师对理想的追求。这种理想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追求更能体现改革、创新理想的课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过关于“两种教学大纲”以及“上午上课下午活动”的课表论述。教师的内心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对这样的设想我们应当给予肯定与支持。不过,这样的“大动作”难度较大,涉及学校改革整体设计的事。

二是“我的课表”不妨从学科间的打通与融合着手,即主动打开学科边界,主动伸出友谊、合作之手,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这样的改革当然也应有张课表,虽然很难一时就能呈现在课表里,但教师的心里一定要有这样的一张课表。我很想给这张课表取个名字,比如“交界上的对话者”。这样的课表和课程,或许会永留学生心里,成为难忘的课程。

再往深处去思考,“我的课表”意味着教师心里应当有三种图谱。这三种图谱是理想课程在课表里的凝练。

第一种是时间图谱。课时是课表、学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变量,时间进入课堂这一空间,空间才会有意义的产生与流动。我们应当从课表安排的讨论,开始建立起一门学问:时间管理学。课表里充满着时间管理的知识与理念,一个会研制课表、遵从课表、创造“我的课表”的教师会成为时间的主人。

第二种是生活图谱。课表规训了师生的生活,充溢着生活的意蕴,是师生的“生活方案”。从某种意义说,我们在课表里教与学,就是在课表里生活着。这样的生活是有规范的,又是丰富多彩的。

第三种是文化图谱。课程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任务,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课表是对课程文化的体现与理念,透过课表我们感受文化,文化在课表里流光溢彩,照耀着课程,赋予时间以意义,让我们内心明亮起来——原来课表有着如此深刻的意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转载】 如何有效实施校本课程
南戴河中学课程实施方案
基层学校为何流行
【一周精选3】阴阳课表,你身边有吗?
【三年规划】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学校课程建设和特色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