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慢性疲劳:有一种绞绳名叫“累”

难道我们就不会犯青蛙那样的错误吗

美国一所著名大学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只活青蛙扔进煮沸的大锅,青蛙在接近水面时突然跃起生还。然后,又把一只活青蛙放入温水中,再用小火慢慢将水加热,青蛙在水中怡然自得地游来游去,丝毫没有感觉到死神的来临;当水温加热到一定程度想要逃命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最后被煮死在锅中。

这个试验很简单,内里却包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动物们在遭遇意外变故时,能够集中全部心力来应付危机,结果往往能化险为夷;而在遭遇不太明显的危机而且危机在慢慢加剧时,却不会引起重视,结果等到危机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再想化解,却一切都来不及了。

作为自然界动物之一的人类,难道我们就不会犯青蛙那样的错误吗?而成语“亡羊补牢”就是比喻人们在这方面的弊病。当羊圈的栅栏上破了一个小洞时,牧羊人还不以为意;当栅栏上的洞越烂越大,以致羊都被狼给吃掉了,牧羊人才想到要赶紧去补上那个洞。对于健康也是如此,当危险征兆初露时,人们往往认为那无关紧要、拖一拖就会好转;当危险发展到身边时,才匆匆忙忙去补救,然而为时已晚。

“忙”,几乎成了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生活中的口头禅。忙工作,忙学习,忙挣钱,忙升迁,忙着买房子,忙着结婚生孩子,总是各种各样的理由不得不忙!人们越来越忙碌,越来越在乎身外的一切,越来越纵容欲望的膨胀。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原本充满活力的身体却犹如那只放入水中慢煮的青蛙,不知不觉地,就陷入了一种难以自拔的亚健康状态,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所以,生命那根意志的弦还必须绷得紧紧的,直到它不堪重负,直到某一天它终于断裂。身在神不在,未劳心已累

张小姐是一位典型的白领丽人,在国内名牌高校受过良好教育,凭着优异的外语水平受雇于一家跨国公司。她身着一袭时尚的名牌衣着,经常到美容中心对面部、身材进行专业保养,使用着一流品牌的化妆品,典雅、高贵的气质流露于举手投足之间。

但有心人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在精致包装的背后,掩饰不住张小姐眉宇间透露出来的疲惫与憔悴。事实上,她夜间长期失眠,早上根本不愿起床甚至是无力起床,大量掉头发,对烟酒依赖加重,经常出现一时间记不起同事姓名的情况。

张小姐最常抱怨的就是一个字:“累!”件件事都累,每天下来疲惫不堪,逐渐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静夜独处,她常常感觉自己的世界很灰暗,有时候甚至想到死,一了百了。一向信心十足的她,甚至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也开始产生怀疑。更让她感到无奈的是,她自己心理上非常孤独,在日记上写下这样的句子:“明年我就30岁了,想起事业无进展,爱情没有着落,年龄逐年增大,新人又层出不穷,我就感到一阵阵恐慌。”

毫无疑问,张小姐已成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受害者。慢性疲劳包括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即躯体和精神的双重煎熬。

1疲劳是警示身体超负荷的“红色信号灯”

疲劳这一“红色信号灯”提醒你,你的机体已经超过正常负荷,体力及脑力消耗过大,应该进行调整和休息了。

如果你经常无精打采、哈欠连天、烦躁、易怒、腰酸、背痛、头晕、眼花、失眠、全身乏力、神志恍惚、食欲不振,哪怕常服用健脑安神、开胸顺气等药物,全身倦怠的症状也始终得不到改善,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疲劳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疲劳是一种感觉!若到医院检查,多数人都没有器质性病变,但疲劳感却实实在在地存在。

2疲劳既是一种病前状态,更是一种致病因素

越来越快的都市节奏,使疲劳作为一种病前状态和致病因素,已经笼罩到越来越多的人身上,结果使个人和整座城市的工作效率受到影响。上海医科大学健康教育教研室对上海市市民的疲劳状况作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在18岁至45岁的中青年中,将近三分之一的人长期处于不同程度的疲劳状态。疲劳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使疾病发生率上升。比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等,与疲劳过度又缺乏锻炼密切相关。

3疲劳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常见现象

说到疲劳,相信几乎人人都有所感受。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司空见惯:背着沉重书包的中小学生们,天天学校、家里两点一线,复习、考试,考试、复习,年复一年,月复一月,鼻梁上的镜片越来越厚,几乎个个都累得有些木讷;整日西装革履的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虽为“白领”一族,高薪水随之高节奏,有时忙得连加班都找不到时间,还得常常看老板的脸色,精神紧张,压力太大;公司决策层则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没日没夜地应酬,日夜兼程地出差,劳心劳力,身心疲惫;出租车司机长期超负荷运转,披星戴月,餐无定时;运动员训练过度,赛事紧张,体力消耗过大;体质虚弱者精神不振,心慌虚汗,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有一些积劳成疾者,拖着一个病身子感慨人生的不幸……

4压力是造成慢性疲劳的元凶

由于承担着大量繁重的日常工作,许多人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除了应付快节奏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外,还得应对诸多心理挑战。比如,妥善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遭遇降级、下岗等挫折后的心理调适;怕工作不好,被同事轻视,被上司边缘化等。

不堪承受的压力,直接给人们带来焦虑、抑郁、恐惧、气愤等负面情绪,导致神经紧张、内分泌紊乱、免疫力大幅度下降,环境中各种有害毒素得以长驱直入,“侵袭”我们的机体。

5专家支招

——用音乐来赶走疲惫。听10分钟左右的音乐即可,一天三四次。

——用远望放松心情。向能见到的最远的建筑物眺望,尽量看清里面的人物或屋顶的设施。

——用冷水洗脸,运动刺激身心。

——在工作和学习中,注意将两个反差强烈的项目交替进行。不同类型的工作项目不同科目的学习项目交错进行。

——享受孤独。选择一处舒适、安静的环境,放松身心,展开想象,让心灵的压力得到释放。

——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对事物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进取精神。这种健康的情绪会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肺部气体交换,有利于脑部轻松。

——用美好的回忆解除压力。回想一件你认为最有趣的往事,持续十分钟以上。

——以舒畅乐观的心态驱逐疾病。要防止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必须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一个“乐天派”,培养坚强、乐观、开朗、幽默的性格。焦虑:无计消除的烦躁

赵先生是一位出色的营销经理,每天驾着自己心爱的“帕萨特”,载着娇妻,可谓羡煞旁人。但在他生活的城市里,每到上下班高峰期,就会出现严重的交通堵塞。这时,赵先生表现出一种万分焦虑的情绪,觉得生活简直就是没完没了的折磨。平时待人接物显得非常有修养的他,就会张口大骂,骂老板、骂工作、骂交通,甚至还训斥正吃惊地看着他的妻子。在30多分钟到一个小时的车程中,他这种狂躁的情绪往往会一直持续,以致他的妻子感到万分难受,提出不改过就离婚的“最后通牒”,但仍无法化解赵先生不时产生的焦虑、烦躁。

1焦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非理性恐慌

今天,焦虑已成为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病”。有人甚至说当代就是一个“焦虑的年代”。

焦虑,是人们在试图适应特殊情况时,内心激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它是一种常见的、基本的心理体验。它主要表现为:难以排除的担心和恐慌。担心、恐慌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体验,本身尚不是心理疾病,但是,如果明明知道没必要如此担心、不安,但是却无法摆脱这种担心、不安的心绪,且这种胶着状态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这就表示有些心理障碍了。

不谋划未来,就没有未来!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能够预测事物的变化趋势,能够设想、描绘未来。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中,对将来有必要的担心和思虑是正常的。但是,焦虑症者的焦虑,不是源于环境存在的真实危险、往往是杞人忧天式的虚无空想,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担心事业会失败,担心失业,担心失恋,担心交通事故,担心自己会患癌症或别的什么重病,既为现在无能力购房而烦恼更为将来房价上涨而忧心……焦虑的特征是:常常觉得周围危机四伏,且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难题;或者自认为不受欢迎,或猜想有人会加害于自己。当一个人陷于焦虑沉思之时,便会出现心悸、不安、胃绞痛、慌乱。焦虑中人会有一种漂浮在空中、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的感受,不知事情会如何发展,不清楚有什么样的危险将来临,终日惶惶不安。

人性充满矛盾,人生充满风险,未来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焦虑的根源,也是人生的挑战。

2焦虑的深层次原因:人格冲突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焦虑情绪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呢?

心理分析理论将心理功能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密切相关的层次:

——本我是生命最原始的本能冲动,它有时是相互矛盾、与现实环境激烈冲突的;

——超我是一切社会约束、道德限制的总和,是人类在追求完美过程中的高尚的行为规范;

——而自我则是在协调本我、超我与现实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中逐渐成熟起来的我们人格的核心部分,是我们在现实中的本来面目。

当自我不能很好地协调本我、超我及外界环境的关系,导致人格核心部分受到损害而失去平衡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

造成焦虑情绪的情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或者面临未知的充满风险的新环境。此刻,个人习惯的行为方式无法适应这一特殊情景。

二是个人内部的各种冲动、欲望,与自我难以调和。常见的因素有极力压抑的冲动、矛盾的意向、对他人的敌意等。

三是超我对自我的道德检验及完美要求。有人因此而认为自己不道德而厌恶自己,因为自己不完美而责备自己。

焦虑症可派生出罪恶感和无用感。这种罪恶感是指不是真正做错事、做坏事的犯罪,而是“罪由心生”,为自己杜撰和假想许多的“罪行”。

无用感是罪恶感的变种。罪恶感将厌恶外化,无用感则将厌恶内化,指向自己的内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卑、羞怯、内疚、自责,认为自己的长相、外观、躯体毫无可取之处,不可能让人喜欢,即使工作有成绩也只是撞上好运。无用感主要是源于环境变化和竞争过分剧烈所带来的内心恐惧。有竞争就会有失败,有变化就会有落伍,长期忧虑就会造成心灵疾患,甚至诱发心脏病、癌症等重疾。

3消解焦虑的心理“按摩术”

对于工作过于紧张的职业人士,可采用松弛、想象、暗示、按摩等方法来调节焦虑的心理状态。

松弛训练法:微闭双眼,身体坐正,全身放松,用腹式呼吸的方法缓呼慢吸,感觉、想象气息的顺畅流动。如此,不良情绪将会很快平静下来,紧张的心情也会随之放松。

愉快想象法:可以想象,自己在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心里充满自豪和喜悦;也可回忆一件令自己十分愉快的往事,从而使自己摆脱工作中的紧张感。

自我暗示法:可用简短、有力、肯定的词语反复默念:“我的能力很强”、“我一定能做好”、“我一定会创造优异业绩”等。只要选择以上任何一句反复默念5~10遍,以自我暗示的方法来稳定情绪,也有助于排除紧张情绪。

即时按摩法:以自己一只手的拇指用力按压另一手掌的虎口部位,持续三分钟,然后换一只手重复一次。脑力“疲软”,不在“状态”

王先生是位优秀的企划人士,平时做得最多的就是坐在电脑前不停地创作各种企划方案。他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拿出漂亮的企划文案。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也常常见他妙语连珠,颇有见地,让人叹服。但最近,他却经常感到脑子里像少了一根筋,身体上虽没有什么毛病,可就是打不起精神,工作也不像以前那么有劲,注意力也集中不起来,记忆力明显下降,才思似乎一下子就枯竭了,很是无奈!事实上,王先生的表现正是一种脑力性疲劳的亚健康状态。

1用脑过度的种种表现

大脑是人体内最精密的“仪器”,无节制地过度运用大脑,会出现以下警示信号:

(1)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有时看书看了一大段却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2)头昏眼花,听力下降,四肢乏力,嗜睡,有时出现恶心、呕吐现象。

(3)烦躁不安,郁闷沉默,忧郁空虚。

根据在上海市进行的一项随机抽样调查显示:有59%的脑力工作者,每天用脑时间长达10小时;40%的学生每天伏案学习至深夜,成为缺少睡眠的“特困生”;28%的体力劳动者,其业余时间也花费在各种脑力活动上。调查表明,用脑过度已严重地危及到了人们的健康水平。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上海地区科技人员平均死亡年龄为67岁,较全市各类职业人群平均提早死亡326岁,其中156%的死亡年龄在35~54岁。可见用脑过度的后果是多么的严重!

2脑力疲劳的原因

人感到疲劳,是对人体健康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人之所以产生脑力疲劳的感觉,是由于脑力劳动的时间持续过久,人体组织器官急需的营养和氧气供应不足,体内疲劳因素(比如代谢产物乳酸、二氧化碳等)积蓄增多。此时,需要有效的休息,以便把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从而消除疲劳。

3脑力疲劳的对策

智慧的选择是,不等疲劳出现,就应该主动休息。因为疲劳既然出现,说明身体已经受到某种损害。也许这些损害尚不可见,但却在“侵蚀”着健康的生命。主动休息,则可保证身体免受损害,有利于身心的保健。

强刺激促使大脑兴奋,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许多人在大脑初显疲劳时,喜欢采用促使大脑兴奋的一些强刺激措施,比如大量抽烟、喝浓茶、喝咖啡、饮烈酒、用凉水冲脑袋等,以便能够继续工作或学习下去。其实,除非所采用的方法、饮用的食物确实能够改善大脑细胞的生理功能,促进脑细胞的疲劳修复,否则都是不合适甚至是危险的。如果人们常用强刺激促使大脑兴奋的方法来强迫大脑继续工作,往往会损伤脑细胞,加重大脑疲劳。莫名“郁闷”,风干心灵

柯先生,上海一位32岁的外资企业部门经理,拥有许多人羡慕的高收入和优雅的生活方式。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在旁人眼中很完美的人,却生活得一点儿也不快乐。很长一段时间,他常常感到全身无力,整天没精打采。下班回到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立刻爬到床上睡大觉。

柯先生本来是一位很有品味的人,过去喜爱阅读社科、文学类图书和时尚杂志,喜欢听古典音乐。然而,现在他做什么也打不起精神。柯先生常说,上班累,不上班也累;出去玩,去商场逛一逛,心里都觉得烦。总之一句话,“没意思”。有时候还觉得胸闷,甚至上楼都还需要歇息,多次去医院检查,也没有发现什么严重的疾病。只是自己始终感觉身体不对劲,就像大病缠身,他周围的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这是怎么回事呢?

活着很累,感到生活没有趣味,往昔的豪情与朝气消失殆尽!这种状态在白领阶层中比较多见,特别是那些通过努力已经获得较高收入和较高职位的白领,更容易出现这种状况。这部分人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快节奏地工作,面对职位和金钱的压力,心理与生理成天都绷得紧紧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下一步应该怎么办?还有升职的空间吗?收入还能增加多少?这些问题接踵而来,常常使人诚惶诚恐,烦躁不安。

任何一个公司,管理层级都是呈金字塔状的,越往上职位越稀少。到了一定的时候,想再迈上一个新台阶,是非常困难的。大多数白领人士,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只能面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而乏味的工作,尽管很忙碌,但是变化少,发展的空间会越来越窄。这时候,那些已占据一定职位的白领们往往会在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下心理失衡、郁闷,“亚健康”在不知不觉中就乘虚而入了。

美国一位长期从事心理健康研究的专家曾说:“条理性强、工作效率高、责任心强的人最容易产生忧郁心理,更易产生生理及心理不平衡现象。”“性”趣遗失,爱成往事

某IT公司部门经理黄先生今年30岁,月薪上万,经常加班,没有午休,常常凌晨一两点钟才睡觉。最困的时候走在街上都能睡着。累的时候抽烟提神,吃饭也没有规律。黄先生已结婚好几年,新婚时与妻子如胶似漆、恩爱有加,最近不知怎么搞的,他突然变得清心寡欲,没有了“性”趣,性生活频率越来越低,质量也不高。每天忙碌之后回到家中,看见妻子含情脉脉的目光,却不敢“接招”,往往采取熬夜上网、看书等办法来巧妙避免“义务”。

苦恼不堪的黄先生不得不到医院去检查。医生仔细检查后告诉他,你什么病都没有,你所感到的“性”趣缺失,正是高节奏的工作、生活常常带给职业人士的一种困扰——性疲劳。

1重压、受挫与“审美疲劳”

之所以产生性疲劳,除了生理病患和衰老两大因素之外,主要是长期承受工作、生活压力产生的心理疲劳。许多有性心理疲劳的都市人年龄都不大,健康状况也很好,然而,缓慢积累起来的心理疲劳抑制了他们的性欲,摧残着他们的性能力。

仅从生理上看,性欲是每个人必然产生的,只有严重的衰老才能减弱。但是,人是有心理和情绪的,只有在拥有充分自信的情况下,才能保证生理上的性欲能够顺利地表达出来。如果在工作上或生活中遭遇了挫折,心理受挫后往往严重打击自己的自信心,从而怨天尤人、长吁短叹。受挫感带来的紧张、多疑等不良情绪,正是扼杀性欲的“杀手”。其实,并非只有那些好高骛远、争强好胜的人才容易产生受挫感。如何使自己虽屡受挫折,却仍然无损于自信心,这是每个人都需要努力具备的一种心理适应能力。

“审美疲劳”,看过电影《手机》的人一定记得这一迅速扩散的词汇。夫妻们结婚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天天在一起,对方的举动、言行相互了如指掌,相互间要说的话似乎都说过了,要做的事也似乎全做过了,当年的激情往往被一种隐藏的厌倦所取代。在心理疲劳出现之际,夫妻中的一方一旦碰到别的异性投来异样目光,他们便感到新奇,觉得对方比自己的配偶有趣。婚内性疲劳正是婚外恋最重要的诱因。

2亚健康:“性”趣下降的“元凶”

因亚健康而导致性功能衰退,是相当部分职业人士的难言之隐。其实,几乎所有男性一生中都曾有过因疲劳而导致的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的经历,几乎所有女性都曾在某些阶段表现出性冷淡的倾向,这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但是,若亚健康得不到及时消除,就会产生一种近似病理性的损害,带来长期、难治的性功能障碍。

亚健康之所以成为引起男性阳痿、女性性冷淡最常见的始因和加重因素,是因为肌肉过度疲劳,或用脑过度,以及忧郁、不安、紧张等负面情绪,干扰了性欲的唤起,抑制了性兴趣,降低性兴奋。性能力的衰退,往往又会给当事人以强烈的心理印象,在数次失败后,其窘迫和焦虑可想而知。不断累积的强烈的心理障碍,进一步强化着性功能障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性疲劳乃至性无力越演越烈。

人们注意到,中国市场上的保健品很多是针对中青年男性性功能障碍的。从临床上看,这方面的求医者大部分没有器质性疾病,症状是由神经衰弱、焦虑抑郁引起的。

3令“性”趣重新盎然的“绝招”

引起性疲劳的根源非常多,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

工作压力太大、日常生活负担重,是引发性疲劳的最常见的因素。对此,首先需要逐步学会把工作压力和生活重负“阻隔”在卧室之外。

其次,要学会营造“性”福的氛围。如果你“性”致勃勃、跃跃欲试的时候,你的配偶却仅仅以尽义务、“献身”的姿态,冷冰冰,干巴巴,应付、勉强之意溢于言表,你又怎么能不感到“疲劳”呢?性爱既是一种身体的交流,更是一种情感的沟通,是男女双方身心的全面放开与享受,是灵与肉的和谐统一!全身心地参与,同时营造一种情调、氛围,会使这个美好的“运动”做得更完美投入,更多姿多彩。不要以为在自己爱的人面前就不需要保持美和展现美了,合适的方式、会心的语言,会让性爱更美好、更持久。一个懂爱的艺术的人,十分注意自己的性爱形象,一种激情,一点“堕落”,一丝慵懒,还有不设防的迷茫……这既是对对方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

卧室里的女人与职场上的女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演绎性感、让男人冲动,后者体现聪慧、让男人欣赏。

卧室里的男性与职场上的男性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演绎强硬、让女人沉醉,后者体现坚强、让女人敬佩。

夫妻性生活不和谐或夫妻一方的性无能,容易导致性疲劳,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当夫妻中的一方不能满足另一方的性要求时,另一方往往表现为失眠、不安、好发脾气或抑郁,如果此现象经常发生就会导致性心理疲劳,最终影响夫妻感情。然而,人们之所以选择婚姻,其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性的满足。婚姻除了给人一种合法的性满足的权利之外,还有更多的内涵,比如心理上的安全感,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利,使子女合法出生,对晚年的一种投资和安全保障,夫妻之间智力、社会经验、体力、技能的互补等。性无能的一方,可一边通过药物治疗尝试改善自己的性能力,同时又不要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对性能力的担忧上,而要从精神等方面给予配偶补偿,也许这样能在性生活和感情生活两个方面都收到好的效果。

在此,有几点建议:一是夫妻间最好亲密有距、疏而有度,不妨偶尔小别几日或分床而眠,以便培养和调动双方的性期待心理;二是夫妻双方应注意观察配偶的性周期变化,发现对方有性要求时,应尽量满足;三是出差频繁的一方,应尽量按期返回家中,即使实在不能按时返回,最好跟对方说清楚原因,以降低其性期待;四是在发现配偶由于性期待未予满足而发脾气时,千万不要针尖对麦芒,以免产生误会,影响夫妻感情。

作为女性,对染上性病的恐惧比男性更突出,这种对性病的恐惧心理也容易引起性疲劳。随着性病的蔓延,有这种恐惧心理的女性日益增加。为此,作为丈夫,除了要关心、体贴妻子外,应尽量减轻妻子的体力和心理疲劳,与妻子保持正常的性生活,同时,更应自尊自爱,杜绝性乱。

此外,适当补充维生素,有助于“性”趣盎然:

——维生素A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如果男性缺乏维生素A,可影响精子的产生;如果女性缺乏维生素A,可影响雌性激素的正常分泌。

——维生素C有助于精液的液化,有利于精细胞中的遗传基因。

——维生素E具有调节性腺、延长精子寿命的作用,可提高性欲、增加精子的生成。

——如果缺乏维生素B12,则会降低精液中精子的浓度,精液量也会减少,严重影响性功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是太累不想动,而是不想动所以太累:运动是如何消除工作疲劳的
也许你根本就没患抑郁症,你患的是神经衰弱症!这两个病经常误诊
神经衰弱的表现
心理疲劳莫小觑
情绪管理:成年人如何缓解焦虑情绪?
高考前动员演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