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小儿营养不良(又名疳积)一百二十四法

 

治小儿营养不良(又名疳积)一百二十四法

 

【症状诊断】

 

小儿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是由身体长期得不到足够的营养

或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使身体长期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消耗自身的组织,出

现消瘦、发育不良以及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多发生于三岁以下的婴幼儿。

中医统称为

 

小儿营养不良常因先天发育不良、摄食不足、挑食偏食或其他慢性疾病

所引起。具体病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母乳量不足,单纯以粥、米糊或奶糕等碳水化合物喂养,使食物中蛋

白质、热量不足,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2.婴儿断奶前未加辅食,突然断奶或断奶后喂养不当,使营养吸收不足。

3.小儿偏食、挑食,多吃香甜零食,降低了食欲,不愿吃饭菜等主食,

影响了正常进食量。

4.早产儿摄食量不足。因为早产儿生长发育比一般小儿更快,更容易发

生营养不良。

5.小儿患慢性腹泻,使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减少,或患结核病等慢性

消耗性疾病,长期摄入不足而消耗增加,易发生营养不良。

6.小儿患有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等,身体的营养物质为寄生虫所吸

收,亦可导致营养不良。

由于上述各种原因,身体长期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而正常的代谢仍

要进行,只得消耗体内的脂肪、肌肉等组织,以至逐渐消瘦。

初期患儿只是体重不增,以后体重减轻,皮下脂肪逐渐消失,首先是腹

部,其次为躯干、四肢,臀部、大腿的脂肪早已消失。与同龄的小孩相比,

体重轻百分之十五以上。肌肉松驰无力,皮肤干燥、苍白、弹性差。伴烦躁

不安、睡眠欠佳等。重症患孩则极度消瘦,全身皮下脂肪几乎消失,额部起

皱纹,颧骨突出,外貌像小老头,身高低于正常,伴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等。

 

营养不良的患孩可伴有营养性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各种维生素缺乏

症等。由于免疫力低下,易得并发症,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

 

中医称小儿营养不良为疳证,认为疳证是由于乳食不节、喂养不当

或其他疾病导致气液消耗过度,脾胃虚损而致。临床上,常分为积滞伤脾、

脾虚气弱、气血两虚等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简易疗法】

 

1.叶下珠煮猪肝

用料:鲜叶下珠三十克,猪肝一百克。

制法:叶下珠洗净,猪肝洗净,切片,二味加水煎汤。用法:饮汤。功

效:消积理脾。

主治:小儿营养不良,症见面黄肌瘦,毛发稀疏,精神不振,手足心热,

烦躁等。

 

2.黄鳝炖鸡内金

用料:黄鳝一条,鸡内金六克。

制法:黄鳝去内脏,洗净,切段,合鸡内金加水炖,熟后可加调味品。

用法:连汤服食。

功效:补虚健脾消积。

 

主治:小儿营养不良,症见面黄肌瘦,厌食,睡时露睛,腹部膨大,或

有低热。

附注:也可每天用鸡内金五至十克,炒焦,研碎,拌在稀饭里让患孩服。

 

3.莲子锅粑粥

用料:莲子(去心)五十克,饭锅粑五十克,白糖五十克。

制法:三味加水煮成粥。用法:食粥,每次三至五匙、一日三次。

功效:健脾消食。主治:小儿营养不良,症见面黄肌瘦,毛发稀疏,厌

食,大便溏薄,烦躁。

 

4.大麦粥

用料:大麦米五十克,红糖适量。制法:大麦米侵泡,研碎,加水煮成

稀粥,粥熟后加入红糖。

用法:食粥。每日两次。功效:益气健脾消积。主治:小儿营养不良,

症见面黄肌瘦,腹膨或腹凹如舟,头发干枯,哭声无力。

 

【拨罐疗法】

 

取穴:隔俞至三焦俞范围。

治法:以密排罐的间距闪罐至局部皮肤潮红,每一至两日施术一次。

验案:黄某,男性,五岁。不欲吃食五个月余,消瘦,面色不华,夜烦

 

躁,曾服多种增食助消化药物无效。检查无肠道寄生虫感染,肝、肺正常,

缺锌,轻度贫血。取膈俞至三焦俞范围每侧闪四个罐,每罐位闪罐六至七次

至皮肤潮红,当日食欲略见好转,夜间安静。每日施术一次,治疗三次后,

食欲明显好转,遂改隔日施术一次,共治疗十次,食量恢复正常,夜眠稳,

面色转红。

 

【敷脐疗法】

 

1.疳积散药物:杏仁,桃仁、山栀子、皮硝各十克,白胡椒七粒,葱白

(每根寸许)七根,鸭蛋(弃黄取青)一个,白酒五毫升。制法:前五味药

研细末,加葱白捣烂,再加入鸭蛋、白酒调伴均匀,然后用纱布扎成两饼。

用法:外敷神阙、命门二穴,二十四小时后取下。用于小儿疳积。疗效:本

方为已故老中医李坦然先生的经验方,经鲍余生等十多年来数百例的临床验

证,屡见奇效。验案:张××,男,四岁,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八日诊。食欲

不振,精神欠佳,形体消瘦,渴喜饮,腹膨、大便稀溏,日二至三次。检查:

面黄憔悴,发黄易落,白晴青蓝,手心热,指纹色淡滞、青筋已达气关,体

温三十七点六度,大便常规(一)。用上法三天后,饮食增,腹软,口不渴,

精神佳,二便调。继用稚儿灵、婴儿素调服一周而愈。来源:《江苏中医杂

志》(五):十四,一九八七。

2.消疳膏

药物:焦山楂、炒神曲、炒麦芽各十克,炒鸡内金、炒莱菔子、生栀子

各五克。

制法: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以上药适量加开水调成膏状贴于脐中,纱布、胶布固定,每日一

 

换,五次为一疗程。用于疳积。

疗效:治疗四十八例,痊愈三十一例,显效十二例,好转四例,无效一

例,总有效率为百分之九十七点二。

验案:吴××,男,一岁,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八日诊。患儿半年来食

欲不振,夜睡不宁,面黄肌瘦,口渴烦急,大便经常干结或稀溏,秽臭,腹

 

 

痛胀满,舌红、苔黄厚,脉滑数。诊为小儿疳积,证属食滞积胃,中运不畅。

 

用上法治疗十次,诸症消失,精神、食欲恢复正常而告愈。

来源:《四川中医》(二),十三,一九九

3

药物:桃仁六克,杏仁六克,大黄六克,山栀子六克,芒硝六克,鸡蛋

 

白一个,面粉适量。

制法:前五味药共研细末,加入鸡蛋白、面粉调匀备用。

用法:直接敷于脐部(冬天可稍加温),可加布带固定,二十四小时后

 

除去,敷后出现青紫无妨,约十至十五天可自行消退,每隔七天用药一次;

 

同时点刺四逢穴,七天一次。用于疳积,一般三次即愈。

来源:《安医学报》(一):七十九,一九七七。

4

药物:山楂、栀子、大枣(去核)各七粒,葱头九个,芒硝三十克。制

 

法:共研细末,加入面粉三十克,白酒适量,调和成两个饼。

 

用法:冷敷于脐部及脐相应的背部(即命门穴),以纱布包扎,每隔两

至三小时取下饼加白酒适量再敷,共敷三昼夜;然后改服汤药:芦荟、芜荑、

山楂、麦芽、云茯苓、白术、党参各六克,大枣三枚,每日一剂,连服七日,

三岁以上儿童加大剂量。用于疳证。

 

来源:《湖南医药杂志》(四):二十四,一九八

5

药物:苍耳全草,生姜、黄丹各适量。

制法:共熬成膏。

用法:贴脐和囟门处。用于小儿疳积。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五):二十三,一九八

6

药物:吴茱萸三克,生香附三克,鲜葎草叶十五克,鲜侧柏叶十五克,

 

鸡蛋一个。制法:先将前二味药共碾成细末,再和后二药共捣如泥状,加入

鸡蛋白适量调和,做成一个药饼备用。

用法:将药饼敷在患儿肚脐上,外以宽布带束之,待药饼干燥或脐部发

 

痒时去掉药饼,每日敷一次,连敷数次即愈。用于疳证。

来源:《中草药外治验方选》

7

药物:杏仁九克,皮硝九克,山栀九克。

制法:共研细末,加葱白(一寸长)三根,艾头(一寸长)三根及面粉、

 

白酒适量,同捣如泥。

用法:于睡前敷于脐部,白天除掉,第二天再制一剂敷脐。用于疳证,

 

早期效果最好,中期次之,晚期只宜作为配合疗法之一。

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一):二十一,一九八六。

8

药物:霉丸十克,榧子十克,吴茱萸十克,鸡内金十克,栀子十克。制

 

法:共研末。

用法:取药粉二克贴神阙,外用胶布固定,三日更换一次,可配合针刺

四逢,每周一次,连刺三周。用于疳证。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二):三十三,一九八七。

 

 

9 方药物:艾叶,胡椒各一克。

制法: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用黄酒调糊,敷于脐部,隔日换药一次,连用三至五次为一疗程。

 

用于疳积,对虚寒型疳积尤为适宜。

来源:《新编中医学概要》

10

药物:五倍子九克。

制法:焙黄,以醋捣粘如膏。

用法:抹于脐腹。用于小儿疳积,瘦弱,抓耳搓眼,搓鼻子。

来源:《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11 方药物:皮硝三十至六十克。

制法:纸包,放布袋内。

用法:敷于脐上。用于小儿疳膨食积。

来源:《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12

药物:栀子、芒硝各九克,杏仁六克,葱白(一寸一节)七寸。

制法:前三味药研末,用葱白捣烂成泥状,再搅白面、陈醋调和成膏。

用法:贴脐部,七天后揭去。用于小儿疳积,消化不良。

来源:《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13

药物:桃仁、杏仁、小枣各七枚,栀子三十克,朴硝、川军各九克,鸡

 

子清三个,蜜三十克。

制法:将前药共为细末,用鸡子清、蜜调匀,摊布上。用法:贴肚脐,

 

七日一换,连贴三次。用于小儿大肚子痞,面黄肌瘦,肚大青筋,午后发热。

来源:《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14

药物:皮硝十克,杏仁六克,栀子三克,葱白七茎,红枣(去核)七枚,

 

头道酒糟三十克,灰面九十克。制法:诸药混合捣如膏状。

用法:将药膏分作两份,摊于青布中间,分贴神阙、命门穴,胶布固定,

 

三日换药一次,一般二至三次即可减轻症状,贴愈为止。用于疳积。

来源:《穴位贴药疗法》。

15

药物:甜酒曲一个,芒硝六克。杏仁十克,栀仁六克,使君子肉七粒。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晚上用浓茶汁敷脐部,布带包住,次晨除去,连敷三晚。用于疳

 

积腹胀大,时而腹痛,时下蛔虫而服驱虫药暂未奏效者。

来源:《湖南中医单方验方》

16

药物:山楂、栀子、大枣(煮熟去皮核)、芒硝各三十克,大葱二百五

 

十克。

制法:山植、栀子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再和芒硝、枣肉、大葱,并

加面粉三十克,共捣融,加白酒适量,调和为膏。

用法:敷神阙、命门穴,每隔三小时,把药饼取下,加酒适量再敷,连

敷三至五天。用于疳积。

 

 

来源:《中医外治法集要》。

 

17.芒香散

药物,芒硝十至二十克,小茴香一至三克。

制法:小茴香研末。用法:小茴香纳入神阙穴,再将芒硝装入纱布袋内

覆盖之,外用胶布固定。用于疳积腹胀。来源:《中医外治法集要》。

备注:亦治新生儿腹胀。

 

18. 疳积散

药物:山植、生栀子、桃仁、大枣(去核)各七个,葱头九个,芒硝三

十克。

制法:共研末,加适量面粉,酒调作成3×3×1 厘米大小药饼:

用法:外敷肚脐上,用伤湿止痛膏固定,用于疳积。

来源:《陕西中医》(六):二百六十一,一九八五。

19

药物:生栀仁三十粒,桃仁七粒,皮硝九克,葱头七个,飞罗面一匙。

 

制法:研为细末,与蜂蜜,鸡蛋清调匀,荷叶为托。

用法:贴肚脐。用于小儿疳积。

来源:《经验奇效良方》。

20

药物:黄芪、茯苓、白术、炙甘草、制厚朴、槟榔、山楂、麦芽、神曲、

 

陈皮、益智仁、木香、砂仁、山药、莪木、使君子、川楝肉、胡黄连、芜荑

各十五克。

制法:麻油熬,黄丹收,朱砂三克搅匀备用。用法:贴肚脐。用于小儿

 

疳积。

来源:《理沦骈文》。

21 方:

冯氏化痞膏药物:黄柏、莪术、秦艽、生山甲、大黄、川贝、木鳖子、

 

山楂核、荆芥、三棱、当归、阿魏、肉桂、生龟板,皮硝、乳香面、没药面、

麝香粉。

制法:除乳香、没药、麝香外,余药依法熬成膏,再兑入乳香、没药面、

 

麝香粉搅匀。

用法:贴于脐部。用于小儿疳积,有显效。

来源:《冯氏疳积疗法》。

22 方:

秘方化积膏药物:红花、阿魏、栀子、飞萝面、葱白、蜂蜜、麝香。

制法:依法共研调成膏。用法:贴敷脐部。用于疳积,一般五至六日即

 

见疗效。

 

来源:《河北中医》(三),六十八,一九八23 方药物:(1)胡

椒、丁香、莱菔子。(2)元明粉、莱菔子。制法:(1)、(2)方分别研细

末。

 

用法:敷脐。(1)方用于疳积兼寒者,(2)方用于疳积兼热者。

来源:《光明中医》(二):二十二,一九八八。

24

药物:猪尿脬一个,曲酒一百至二百毫升。

制法:将曲酒灌入猪尿脬中,扎紧上口。

 

 

用法:置于患儿脐腹。用于疳膨之疾。

疗效:此系江苏海门民间验方,治疗疳膨之疾,每有简捷之验。

来源:《黑龙江中医药》(六):三十四,一九九

25 方:二香散。

药物:丁香,广香各三克,吴萸四点五克,肉桂一点五克。

制法:研细末。

用法:敷脐,两天换药一次:同时内服苡仁、山药粥。用于小儿脾疳。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四):十,二九八八。

26

药物:使君子二十克。

制用:使君子二十克研成细末,加浓茶拌匀,敷贴脐部穴位,外用纱布,

 

胶布固定。

27

药物:艾叶三十克,胡椒三克,酒适量。

制用:艾叶捣烂,胡椒研末,二药加酒调匀,敷贴脐部,外用纱布,胶

 

布固定。说明:此法用于虚寒型。

28

药物:玄胡粉三克,胡椒粉零点五克。

制用:把诸药混合均匀,直接放入脐中,外敷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

 

每日换一次。

功效:消积除胀。适用于小儿疳积初期,纳差,食而不化,腹胀,喛气、

 

呕吐,便秘等。

29

药物:癫蛤蟆一个,胡黄连十克,鳖甲二十一克、麝香九克(或公丁香

 

代)。

 

制用:癫蛤螟放在新瓦上焙干,去内脏。鳖甲用醋炒后,除麝香外,其

余诸药混合,共研为细末,过筛备用。另将麝香研未,取适量先纳入患儿脐

孔,再取其他药末三十克撒布于麝香面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三日

换药一次,至病愈方可停药。功效:清虚火,消积滞。适用于小儿疳积,面

黄肌瘦,毛发稀疏,肚腹胀大,纳差烦渴,腹中有痞块者。

 

【穴位敷贴疗法】

1

药物:生栀子九克,鸡蛋清适量,面粉少许。

部位:神阙穴、涌泉穴(双侧)

制用:生栀子研成细末,加面粉、鸡蛋清调拌,制成三个药饼。分别敷

 

贴于脐中及两足心涌泉穴。

功效:清心除烦,消积除胀。适用于小儿疳积,面黄肌瘦,腹胀、纳差,

五心烦热,夜睡不宁等。

 

2 方药物:生香附四点五克,生半夏四点五克,鸡蛋清适量。部位:涌

泉穴(双)制用:香附、半夏共研末,加入鸡蛋清调匀成糊状,以布包扎于

两足心涌泉穴。

 

功效:行气和中,消积理脾。适用于小儿疳积,面黄肌瘦,厌食腹胀,

大便完谷不化者。

3

 

 

药物:鲜疳积草十五克,生姜三十克,葱三十克,鸡蛋清适量。

部位:涌泉穴(双侧)。

制用:前三味药混合,捣烂,加鸡蛋清拌匀,晚上临睡前敷两足底。隔

 

三天换药一次,五至七天为一疗程。

4

药物:桃仁、杏仁、生山栀各等量,冰片少许,樟脑少许。

部位:内关穴(双侧)。

制用:前三味药晒干,研成细末,加入冰片、樟脑。每次取药末十五至

 

二十克,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敷穴位上,用纱布包扎。每次敷二十四小时,

 

隔两天敷一次。

5

药物:木香十二克,陈皮十二克,莱菔子十二克,三棱十克,莪术十克,

 

槟榔十克,姜黄三克。

部位:中脘穴。

制用:各药混合,研成细末,调拌凡士林敷穴位上,外用纱布、胶布固

 

定。

注:如无凡士林,用麻油即可。

6

药物:白矾、陈醋各适量。

部位:涌泉穴(双侧)。

制用:二药调成糊状,敷两足底穴位上,外用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

 

药一次。

注:此法用于虚寒型。

 

7

药物:皮硝十克,杏仁六克,栀子三克,葱白七茎,红枣(去核)七枚,

 

头道酒糟三十克。

部位:神阙,命门穴。

制用:各药混合,捣成膏状,分别敷贴于穴位,盖上干净布块,再用胶

 

布固定。隔两天换药一次。

 

【灸法】

药物:艾条。

部位:身柱、大杆、中脘、足三里穴。

方法:点燃艾条,靠近穴位,距离三厘米熏灸,每穴熏五至十分钟,每

 

日一次。

注:只灸身柱穴亦可。

【针刺穴位疗法】

取穴:四缝穴(双侧)。

方法:三棱针与穴位处均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刺四缝穴,进针零点五至

 

一分,出针后挤出黄色液体,用消毒棉球拭干。隔日一次。

【割掌指疗法】

割治部位,可选用两手掌食指、中指之间的根部,或大小鱼际处。用肥

 

皂将病儿手洗刷干净,术处用碘酒消毒,将病儿腕关节握住,术者左手握儿

四指,右手持消毒手术刀直戳割治部位,创口长度约零点五厘米,深约零点

 

 

四厘米,随挤出黄白色脂状物如黄豆大,并将之剪去,撒以止血粉,复以消

毒纱布、绷带包扎,并用拇指按割治部,以防止出血。第三天后可解除包扎。

在包扎期间,须妥为保护,避免污水浸入,以防感染,一次只割一只手,隔

日再割另一只手。

 

【按摩疗法】

 

1.推法:推脾经。术者用右手拇指自患儿左手拇指尖部向掌根方向做

直线推法,操作二百至三百次。有消食导滞之功。推大肠。术者用右手拇

指向患儿食指尖部沿挠侧面(靠近拇指侧)向指根方向做直线推法,可温中

止泻。操作一百至三百次。推三关。术者以右手拇指桡侧面沿患儿左前臂

桡侧阳溪至曲池穴之间直线作推法,可培补元气。每次操作一百至三百次。

2.揉法,用指揉法在中脘穴、神阙穴、关元穴各揉运一分钟,用掌摩

法摩腹两分钟。有益气和血,清虚热的作用。揉按足三里一分钟,可温阳

补气,用指揉法在脾俞、胃俞、肾俞各揉运一分钟,可补脾胃,调中行气。

3.捏脊:腕关节稍背伸,拇指在后,食中二指在前,余二指自然靠拢

中指并拿捏住皮肤,拇指同时向前推动,食中二指相继移动。双手交替操作。

腕关节向尺侧偏屈,食指屈曲以第二指节背面横置于皮肤上,并同拇指罗

纹面一起拿捏住皮肤,食指在后面向前推动,拇指缓缓向前移动,双手交替

操作。一般捏脊从骶尾部开始向上边捏边提,每捏三下提一下,常称三捏

一提法,在进行过程中可听到咔、咔作响声,直到大椎穴止。可操作

三至五遍。能起到调理脾胃,行气活血,消除疳积的作用。操作后,常配合

推、揉背、腰部膀胱经穴位等手法,以帮助提高疗效。

4.掐四横纹,各约五十次。四横纹也是推拿的特定穴,在手掌面食

指、中指、环指、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掐四横纹即医者以拇指

指甲依次掐之并揉。有消肿散结之功效。

5.揉板门,约三百次。板门为推拿的特定穴位,系手掌大鱼际之平

面,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之作用。揉板门也称运板门,即医者用拇指

或食指指腹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揉之。

【推擦疗法】

 

取生姜、葱白各十克,水煎后,用食指蘸药液推擦患儿两手小指外侧,

向下推擦九次,每日一次,连续七天。

 

【吹鼻疗法】

 

取棘针(即酸枣树上的刺)、瓜蒂等份,研细末,以小竹管或小纸管把

药末吹入鼻中。隔日一次,七次为一疗程。

 

【刮痧疗法】

 

取长强穴到大椎穴处刮治。

 

【耳穴疗法】

 

取耳穴:脾、胃、肝、小肠、心、交感。

 

临证配穴:烦躁哭闹、夜寐不宁者加耳尖放血;盗汗者加肺;口渴喜饮

者加渴点、内分泌;消化不良者加胰胆。

 

治疗方法:常用压丸、按摩(搓擦、点按法结合)。每次取一侧耳穴,

每天按压三至五次,每次三至五分钟,两至三天换对侧耳,十次为一疗程。

 

按:本法简便有效,一般治疗一周左右诸症明显改善,一个月左右体重

可有不同程度增加。

 

【醋蛋疗法】

 

 

1.醋卜槟枳方

用料:槟榔十二克,枳实十克,莱菔子十克,醋适量。

制用法:前三味共研细末,调醋敷患处。

主治:小儿积滞引起的腹痛。

2.醋面白矾方

用料:白矾六克,面粉,醋各适量。

制用法:将白矾研末,加面粉调醋成糊状,敷涌泉穴。

主治:小儿疳积。

3.米醋猪胆膏

用料:米醋三十毫升,猪胆一个。

制用法:二者同煮熬成稀膏状,每次服十毫升,一日两次。

适应症,治疗小儿食滞引起的胃痛。

4.醋姜红糖茶

用料:生姜、醋各适量,红糖少许。

制用法:将生姜洗净切片,用醋浸一昼夜,(醋量以浸没生姜片为度)。

同时取生姜三片,加入红糖,以沸水冲泡,待温,代茶饮。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之厌食症。

 

5.乳积复合方

用料:米醋五百毫升,巴豆十粒,胡椒二十粒,丁香二十粒,青皮二十

枚。

制用法:巴豆去皮,分作二十片,青桔皮全者汤浸去白,每枚入巴豆、

胡椒、丁香各一粒,用棉绒缠之。用米醋煮之,使醋尽取出,焙干为末,烂

饭丸如粟米大。每服两粒,米汤送下,可量孩儿大小加减。

 

主治:小儿乳食不化,腹急气逆。

 

6.食积复合方

用料:米醋五百毫升,阿魏十五克,黄连(炒)十五克,花碱(研如泥)

九克,山楂肉三十五克,连翘四十五克,半夏(皂角水浸一宿)三十克。

制用法:上七味,将阿魏以醋浸一宿,研如泥,另五味为细末,炒神曲

研细末,共捣和糊为丸,如萝卜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汤送下。

主治:小儿食积,腹如蜘蛛状,肚痛,小便白浊。

 

7.鸡蛋黄蜡方

用料:鸡蛋一枚,黄蜡三至五克。

制用法:先将黄蜡放锅内溶化,打入鸡蛋炒食。每日早晚各一次。

主治:小儿积滞。

8.鸡蛋葱白方

用料:鸡蛋一枚,葱白五十克。

制用法:将生鸡蛋去壳,加入葱白,用布包好,右手握住,在胃部轻轻

盘旋按摩,渐渐下移到腹部,至皮肤潮红为止。

主治:小儿积滞。

 

9.消积蛋黄方

用料:蛋黄数枚。

制用法:将鸡蛋黄熬油食之。一岁以下婴儿每一枚蛋黄的油,分两至三

次服。一岁以上每日食两枚蛋黄的油。四至五天为一疗程。

主治:小儿积滞

 

 

10.疳积八味方

用料:山药十五克,麦芽十五克,茯苓十五克,山楂二十克,鸡内金三

十克,槟榔十五克,莲子肉十五克,鸡蛋一枚。

制用法:前七味共研细末,每次五克,加鸡蛋调匀蒸熟,加盐或白糖。

每日一至两次。

主治:小儿疳积。

 

11.鸡蛋壁虎方

用料:鸡蛋一枚,活壁虎一只。

制用法:将壁虎放入鸡蛋内,湿纸封口,置新瓦上焙炭(存性),研细

末。两至五岁小儿服三分之一(其它年龄可适当增减)。轻者服一次即可,

重者隔七日再服一次,最多不超过四次。

主治:小儿重症疳积。

 

12.蛋溏鸡矢方

用料:鸡蛋一枚,溏鸡矢适量。

制用法:鸡蛋开口,去黄留清,装入溏鸡矢,以满为度,用白面片封口,

烧熟去蛋壳(无臭气),乘热吃下,每日一枚,连服数日。

主治:小儿肠胃积热之疳积。

 

13.蛋豆粉麝方

用料:鸡蛋一枚,巴豆一粒,轻粉三克,麝香零点零零一克。

制用法:将巴豆去皮和轻粉装入鸡蛋内,用纸厚裹,笼蒸三次,去壳,

加入麝香,制用米粒大丸。每日一次,每次二至三丸,饭后温汤送下。

主治:小儿疳积。

 

14.鸡蛋蜈蚣方

用料:鸡蛋一枚,蜈蚣(大)一条。

制用法:将蜈蚣研粉装鸡蛋内,湿纸封口,煨熟,去蛋壳,食蛋。每日

一次。一般四至五次即愈。

主治:小儿疳积。

 

15.复方疳积方

用料:吴荣萸十二克,香附十二克,葎萆三十克,侧柏叶三十克,鸡蛋

清一枚。

制用法:前四味共研细末,调鸡蛋精,敷肚脐(下丹田)。

主治:小儿疳积。

 

16.鸡壳粉方

用料:鸡蛋壳适量。

制用法:鸡蛋壳烤干,研粉(愈细愈好)。每日服两次。六个月至一岁

每次零点五克,一至两岁每次一克。

主治:小儿积滞,营养不良、佝偻病。

 

【药茶疗法】

 

1.蔷薇根茶

药物:蔷薇根三十克。

制用:制成粗末,煎水代茶频饮,以愈为度。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解毒。

选按:本品苦凉,《名医别录》载:止泄痢腹痛,五脏客热。《日

华子本草》谓其治小儿疳虫,肚痛。本方验之临床,治疗小儿疳积确有

 

 

疗效。

来源:《千金立》。

 

2.天竹叶茶

药物:天竹叶三至六克。

制用:煎水代茶饮。

功效:解热、健胃、利湿、强筋。

选按:本品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的叶。味苦性寒,《中药大辞典》载:

治小儿疳积。据研究,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

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来源:《本草纲目拾遗》。

 

3.二根麦萝茶

药物:铁扫帚根、胡颓子根各五百克(共用蜜灸),麦芽、枯萝卜(结

子后地下的老根萝卜)各十克。

制用:共制成粗末,煎水代茶频饮。

功效:清热健脾消胀。

选按:方中铁扫帚补益肝肾,化痰散瘀消肿,《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

 

载:治小儿疳积。胡颓子根消积滞,利湿,《浙江民间草药》谓:

食滞,治小儿疳积。二药合用,其效尤佳。伍以麦芽、枯萝卜健胃消导助

运。故本方适用于小儿疳积。

 

来源:《全国中草药汇编》

 

4.小儿七星茶

药物:钩藤、山楂、淡竹叶各十克,苡仁、麦芽各十五克,蝉衣、甘草

各四克。

制用:共制粗末,煎水代茶频饮。

功效:疏风清热,消食导滞,镇惊安神。

选按:本方是广州地区家喻户晓的婴儿保健凉茶。方中钩藤、蝉衣平肝

 

息风,疏风清热;淡竹叶、甘草清泻心火;止楂、麦芽、改仁健脾消食导滞。

故本方亦可用于小儿疳积。

来源:《家庭医生》,(六),一九八六。

 

【食疗】

 

1.田鸡米饭

用料:田鸡(即青蛙)五至八只,花生油、食盐少许,大米一百克。

制用:田鸡去皮及内脏,切块,用花生油、盐拌匀。大米煮成软饭,待

米锅滚沸时放入田鸡,以小火盖严锅盖焖熟后食用。

功效:补虚赢,利水,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疳积黄瘦,热疮及湿热所致的水臌等症。

来源:民间验方。

 

2.鹤鹑堡粥

用料:鹤鹑一只,大米适量。

用法:将鹤鹑去毛和内脏,洗净,切成块状,加大米适量煮粥,调味

服食。

功效:益气补脾。调肺利水。

主治:小儿疳积,食欲不振等。

来源:《本草求原》。

 

 

3.牛百叶粥

用料:牛百叶一百五十至二百克,大米四十至五十克。

制用:将牛百叶用食盐少许搓洗干净,切成小块,加大米,清水适量煮

成粥,调味后服食代饭。

功效:健脾益气,助消化。

主治:小儿病后虚弱,食欲不振;气血不足等。

来源:《本草纲目》

 

4.梨粥:

用料:梨三个,白米一百克,冰糖适量。

制用:将梨洗净后切碎、捣汁,再将淘洗净的米加水适量与冰糖同煮粥,

以大火煮沸后改文火煮约半小时。加入梨汁煮制成稀粥。每日服食两至三次,

微量服食之。脾虚便溏及寒咳者不宜服食。

功效:生津止渴,润燥,消热化痰。主治:小儿疳热及风热咳嗽,烦燥

昏愤,不思饮食等。

来源:《食医心鉴》。

 

5.赡蜍糖茶

用料:蟾蜍一只。制用:将上药焙焦黄后研细末,加入白糖适量代茶饮。

功效:消积和胃,健脾利湿。

主治:积滞日久成疳,面黄肌瘦,厌食,神倦乏力。

来源:民间验方。

6.胡萝卜茶

用料:胡萝卜二百五十克。制用:以胡萝卜水煎,加入红糖少许,代茶

频饮。

功效:行气消食。

主治:婴几积滞,腹胀,积食不化,吐泻不止,哭闹不安。

来源:民间验方。

 

7.红曲茶

用料:红曲十五克。

制用:将上药用水煎代茶饮。

功效:健脾消食。主治:积滞、食而不化,腹胀,厌食。

来源:民间验方。

8.内金饮

用料:鸡内金三克。

制用:将上药研为细末,以开水冲服,日服三次。

功效:消食健胃。主治:小儿积滞。

来源:民间验方。

9.猪肝珍珠汤

用料:猪肝五十克,珍珠草二十五克。

用法:共煎熟,可食肝饮汤,日服两次。

功效:补肝养血,清热,清积。

主治:小儿疳积。

 

 

10.内金饼

用料:鸡内金两个,白面粉一百克,白糖少许。

 

用法:将鸡内金放在瓦上用微火焙干,研成细末,与白粉、红糖加水合

 

搅拌,烙熟可食。

功效:健脾消食化积。

主治:小儿疳积。

11

用料:使君子肉十克,夜明砂十克,羊肝六十克。制用:将羊肝洗净切

 

块,加使君子肉,夜明砂,入笼隔水蒸熟后,调味食用。孩子太小,则蒸时

加适量水,取碗内蒸汁喂服。

功效:使君子,健脾消积,并能杀虫。夜明砂,清肝明目,消疳积。羊

 

肝,补肝益血而明目。

12

用料:黄鳝一条,香薷三十克,鸡内金六克。

制用:黄鳝去肠杂,洗净,切段,加香薷,鸡内金炖服。

功效:黄鳝,补虚损,益气血,强筋骨。薷香,祛暑化湿,利水消肿。

 

鸡内金,消食化积,健脾胃。

13

用料:独脚金十五克,猪瘦肉一百克。

制用:上品加清水三碗煎至一碗,用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肉。

功效:独脚金,又名疳积草,健脾消食、清肝化积。猪瘦肉,滋阴润燥、

 

益血润肤。

14

用料:猪小肚一百五十克,鸡屎藤十五克。

制用:猪小肚洗净、切块,与鸡屎藤同入锅中,加水煮,吃肉喝汤。

功效:猪小肚,即猪膀胱,功能清利湿热。鸡屎藤,清热祛湿,消滞化

 

积。

15

用料:老鼠干一只,乌豆三十克,陈皮三克。

制用:老鼠干洗净、切块,与乌豆、陈皮同炖熟,调味服食。

功效:老鼠干,补气健脾,利水消积,《增补食物秘启》言其可治

 

儿诸疳。乌豆,调中强身,除胃热,散结积,能利大小便。陈皮,行气健

脾,助消化,燥湿化痰。

来源:民间验方。

 

【点穴疗法】

 

先行捏脊法。令患儿俯卧,医者两手沿脊柱两旁,以拇指和食指由下而

上连续地挟提患儿肌肤,两手交替边捏拿边向上推进,自尾骶部开始,捏到

枕颈部,反复操作五至十次。然后点按脾俞、胃俞穴各两分钟,用补法。再

令患儿仰卧,依次点揉中脘、天枢、中三里穴各两分钟,用补法。

 

注意事项:

 

1. 禁食冷食、喝冷饮。

2.饮食宜清淡,禁肥甘厚味。在患儿食欲渐佳时不可暴饮暴食。

【偏方】

 

1.药物:田鸡(即青蛙)五至八只,花生油,食盐少许,大米一百克。

制用:田鸡去皮及内脏,切块,用花生油、盐拌匀。大米煮成软饭。待

米锅滚沸时放入田鸡,以小火盖严盖焖熟后食用。

 

 

功效:补虚赢,利小便,解毒热。用治小儿疳积黄瘦、热疮及湿热所致

的水臌。

 

2.药物:鸭内金二十五克,萝卜五百克。

制法:先煮鸭内金一小时,再加入萝卜煮半小时,每次饮汤一杯,日用

两次。

功效:消食化积,下气利水。用治小儿疳积、痞积、腹大露筋、身体虚

弱、食不消化,喜食生米等物,头发焦枯。

 

3.药物:鸭苦胆汁三十克,淮山药粉三十克,蜂蜜十五克。

制法:鸭胆汁与山药粉和匀,晒干,研末。以蜂蜜加一匙,与药粉调匀

蒸十分钟,空腹服下。一至三岁,每服三克,每日一次;三至六岁,每服三

克,每日两次;六至九岁,每服三克,每日三次。如口渴,可另加鸡内金煎

水饮。

 

功效: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消积化滞。用治小儿疹后发烧、消瘦、口

渴、面黄之五疳。

 

【秘方】

 

1.药物:红花十五克,阿魏十克,栀子十五克,飞箩面十五克,葱白六

寸,蜂蜜四十五克,麝香零点六克。

制法:先将红花、阿魏,栀子共为细粉,与飞箩面混合,另将葱白切碎

捣烂加入蜂蜜与前药共调成膏,装入瓷罐封固,不使透气,备用。

 

用法:上药分为两份摊于黑布上,再将麝香研细分调于两份膏药之上,

先用一帖贴敷脐部,外以长布缠裹固定,勿使脱落,三日后换另一帖;过三

日再将前膏药加蜜少许换贴如前法,前后共贴十二日即可去膏药。用药五、

六日后,患儿即渐思饮食,腹部由硬渐软,哭泣减少,精神安定而渐活泼,

去药后注意饮食调理,即可康复。

 

来源:河北张家口市孙景歧祖传方。

 

2.药物:石决明、瓦楞子、石燕各等份。

制用:共研极细末,每服三克,糖水调服,最好同鸡肝同蒸服食。

注意事项:忌生冷,油腻和糯米等不易消化食物。

来源;白子光献家传秘方。

3.药物:木通六克,白术九克,细辛一点五克,川连四点五克,准山药

九克,竹叶四点五克,苡米九克,茯苓九克,灯芯为引清水煎服。

来源:广西蒋邦明祖传秘方。

 

4.药物:荔枝核二点四克,鸡肫皮(焙干)三十克,春砂仁六克,共研

极细末,加入饭焦粉(即锅结疤晒干研粉),亦可加点糖调味。

服法:日服两次,每次十二至二十四克,开水送下,剂量视患儿年龄大

小而定。

来源:徐焙献祖传六代秘方。

 

5.药物:蜈蚣三条,血竭花九克,炮甲九克,海马六克。

制法:另用大曲酒一斤同上四味药共装入羊膀胱内扎住口,放在痞块上

捆着,七日痊愈。

主治:小儿痞块。

来源:信阳李德俊。

 

 

6.药物:靛花(即小户打靛时缸口上收取的),滑石;靛花二成,滑石

一成,共研成末,一至三岁每服六克,四至五岁每服九至十二克,年龄大酌

加份量。

主治:小儿疳积,泻白色溏粪。

注意事项:忌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

 

 

7.药物:五谷虫一百克,鸡内金五十克,三白草二百克(麦芽可替之)。

制法:前二味研末取三克,三白草十克,煎汤送服,日服三次。治疳积

秘方奇效。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一九八六年一期四十页。

 

8. 药物:三棱九克,文术九克,山甲九克,鳖甲九克,巴豆(去油)一

点五克,广丹零点九克,龟板九克,黄腊六十克。

制用:上药共为细末,熔化黄腊各药面,制丸如小米大,吃饭时用稀饭

冲服,每服七至十粒,日服二次,以轻泻为度。

来源:《土单验方选编》。

 

9.药物:鸡内金九克,大白十八克。硫苦十五克、牙猪脾一个,使君子

十人克。

制用:将上药共捣成糊状,加入白面适量,制成黄豆大药丸,朱砂为衣,

再锅内蒸熟即可服用。每服三丸,一日三次。

来源:《土单验方选编》。

 

10.药物:槟榔三十克,三棱(煨去毛,切醋炒)、文术(醋炒)各十五

克,青皮(去穰、麸炒黄色)、陈皮(去白)各十五克,雷丸(去壳)十五

克,芜荑(水洗净)七点五克,鹤虱(略炒)九克,干漆(炒无烟)十五克,

木香(不见火)九克,砂仁三克,良姜(东壁土同炒)六克,麦芽面(炒)

十五克,胡黄连九克,甘草(炙)九克,神曲(炒黄色)十五克,山楂肉十

五克。

制用:上药为细末,醋糊为丸,绿豆大小。每服三五十丸,日二次,空

 

心淡姜汤送下。

主治:小儿疳积,积气成块,腹大有虫等证,其效如神。

来源:《医学正传》,一九六五年,祖传方。

 

11.药物:三棱、(细切,醋炒)十五克,文术(细切,醋炒)十五克,

槟榔三十克,枳实(去穰、麸炒黄色)、陈皮(去白各十五克,芜荑七点五

克,雷丸十五克,鹤虱(略炒)九克,干漆(炒无烟)十五克,木香(不见

火)九克,良姜(陈壁土炒)六克,砂仁(去壳)三克,麦芽面(炒)十五

克,胡黄连(炒)九克,甘草(炙)九克,神曲(炒黄色)十五克。

制用:上为细末,醋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淡姜汤

送下。另加使君子肉十五克,尤妙。

来源:《医学正传》,一九六五年,祖传方。

 

12.药物:茯苓、山药、芡实、莲米等量。

制用:烤熟制粉,加糯米粉及砂糖为糕,饭后服用。疗效:游××,女,

六岁。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诊。面色萎黄,腹胀筋青,毛焦发落,瘦骨形羸。

状如三岁儿。父谓襁褓丧母,喂养成疾。消积驱虫均乏效。切脉沉、迟,舌

淡白,苔厚,诊为疳积。服上方一料,月后复诊,诸症消失,体质健康。

 

来源:龚其恕献祖传方。

 

 

【验方】1.药物:苍耳草虫(立秋前苍耳草的干节中生小青虫即是),

食油、豆腐皮各适量。

制用:将苍耳草虫侵入食油中,每日取出三条包在豆腐皮中服之,连用

七天左右即可好转,主治小儿疳证,毛发黄脆,形瘦腹胀。

 

2.药物:黑白丑(炒焦黄)各六十克,大麦芽(炒黄、研细)一百二十

克,和匀,生山药五百克。

制用,将生山药洗净,捣取汁,混和黑白丑、大麦芽药末,捏成小丸,

如绿豆大晒干,每服五克,日二次。

主治:小儿食积不化,腹大形瘦,见食即厌症。

 

3. 药物:鲜山楂二十克,鲜白萝卜三十克,鲜桔皮六克

制用:水煎,加冰糖少量,代茶饮。

主治:小儿疳证,积滞伤脾型。4.药物:半枝莲五十克,伏龙肝(即烧

柴草的灶底土)六克。

制用:煎水分二三次服。

 

5.药物:皂矾五百克,面粉五百克,炙五谷虫二百克,使君子肉(炒香)

二百克,白术一百克,茯苓一百克,滑石一百克。

制用:将皂矾、面粉以好醋调成饼,放铁锅内炭火上锻炼,研成粉末;

再将炙谷虫、使君子肉、白术、茯苓、滑石,共研极细末;上两种药粉混匀。

每服零点六克,一日三次。

 

主治:小儿疳积,凡小儿断乳后服此方,可预防疳积。

 

5.药物:鹅不食草适量,猪肝五十克。

制用:二者起炖熟,吃数次,疳积可愈。

7.药物:焦山楂炭,使君子米,红砂糖各适量。

制用:将三味和匀吃下立效。

功效:此方消积化食,杀虫,为治疗小儿肚腹各病妙药。

主治:小儿疳积羸瘦。

8.药物:煅石燕、煅石决、煅牡蛎、使君子各三十克,胡黄连、川朴、

鸡内金各十五克。

制用:共研末,每日六至十二克,猪肝蒸服。

主治:小儿疳积中期,后期,腹大形瘦。注:眼疳加密蒙花、夜明砂;

 

牙府加紫草,赤芍、生地。

 

9.药物:白术、鸡内金各十五克,猪脾脏三十克。制用:先将猪脾脏焙

干,再和上药共研细末,每于饭后服二克,汤水送下。

主治:小儿疳积腹大形瘦

 

10.药物:炮穿山甲三克(研极细),鲜鸡蛋一个。

制用:将鲜蛋钻一小孔,再把药末于蛋内,纸糊上,然后再用面包裹,

以微火将蛋烧至熟透,药和蛋一并吃下。

主治:小儿疳积腹大形瘦。

 

11.药物:牵牛子三十克,槟榔三十克,雄黄十克。

制用:共研细末,每次五克,开水送下。日服两次

主治:疳积便干。

12.药物:水慈菇三十克。制用:饭上蒸熟,服水不食药。

主治:小儿疳积腹大形瘦。

 

13.药物:一枝香全草十克。

制用:水煎服。一日一剂。

主治:小儿疳积腹大形瘦。

14.药物:蟑螂五个。

制用:油炸后服,每日一剂。

主治:小儿疳积腹大形瘦。

15.治走马牙疳立愈方

药物:茄子蒂连柄五十至六十个,鲜橄榄核五十个,雄鸡嘴(嘴上的硬

壳)五十对,梅片一点八克。制用:前三物共放瓦器内焙干,再加梅片,共

研极细末,收瓷瓶内封贮。用时取少许吹患处,立愈。

 

主治:小儿牙疳。

 

16.药物:活黄鳝一条。

制用:剁取黄鳝血,搽牙龈,治走马牙疳立愈。

【手疗法】

 

取手穴:三关、六腑、脾土、八卦、大肠、五经、心经、清天河水。

 

 

门、运水入土。

方法,推三关,六腑、脾土、运八卦,大肠、五经、心经、清天河水,

门、运水入土。

 

 

【体针疗法】

 

1.取穴:中脘、章门、脾俞、胃俞、足三里、公孙、四逢。

方法:针用补法,宜浅刺。

若积滞加建里;腹胀加下脘,天枢、气海;四肢不温加气海;睡卧不宁

间使。

主治:脾胃虚弱,伴大使溏泄、完谷不化、睡卧不宁、露晴,甚则伴发

育障碍、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2.取穴:巨阙、中脘、天枢、百虫窝、足三里。

若脘腹胀大加章门、气海;晴生云翳加行间,阳陵泉。

 

治疗小儿夜啼六十二法

 

【症状诊断】

 

夜啼是指小儿在夜间常常啼哭不止或时哭时止,多见于半岁以下儿童。

时间久了,会影响小儿健康,又会影响家长的工作和学习,应及早找出原因

加以治疗。

 

首先,应从生活护理上找原因,如饥饿、口渴、太热、太闷、尿布潮湿,

白天过度兴奋疲劳等。其次,应查一下是否有无疾病存在,如发热,佝偻病,

蛲虫病,骨和关节结核,或经常鼻塞、扁桃体过大妨碍呼吸等。

 

中医认为,夜啼大多于心热、脾寒、惊吓,伤乳伤食有关。

 

1.心热:孕妇有伏火郁热,胎儿受之,出生后蕴有胎热,使心经积热,

心火无亢,心神不宁。表现为啼哭烦躁,睡喜仰卧,面赤唇红,多泪,遍身

发热,小便短赤或口中发热,大使秘结,指纹紫滞等。

2.脾寒:先天禀赋不足,脾虚有寒,或腹部受凉,脾为寒侵,夜属阴寒,

寒邪凝滞,气机受阻,发为腹痛,因痛而啼。表现为啼哭声低,睡喜伏卧,

腹喜按摩,面色青白,口中气冷,四肢欠湿,不愿吃奶,大便溏泻,指纹淡

等。

3.惊吓:小儿心气未充,禅志怯弱,突受惊吓,则神志受忧,心神不宁

而啼。表现为睡中突然惊醒而啼哭(有的为听到响声后),紧偎母亲怀中,

面色乍青乍白等。

4.伤乳伤食:喂乳或进食不当,停滞于中,脾胃受损,心神受扰。表现

为时常啼哭,口臭,腹部胀满,胸闷,不欲饮食,矢气,烦躁不安等。

应针对原因进行治疗,如找不出原因,可在夜间适量用些镇静剂。

 

【简易疗法】

 

1.揉小天心穴:此穴为主穴,位于手掌根大鱼际和小鱼际交接处。用食

指或中指的罗纹面,在穴位上按顺时针方向揉一百次。每日推拿一回。操作

时将黄酒及其他滑润剂涂于皮肤上,以免擦破皮肤。

可根据病因加配穴:

 

1)心热加配清天河水穴。该穴位于腕关节到肘关节的中点,两大筋之

中间。用食指、中指的指面自腕向时推一百次。

2)脾寒加三关穴。位于前臂桡侧,腕关节与肘关节成一直线。用拇指

或食、中指,以腕关节向肘关节推一百次(称推三关)。

3)伤乳、伤食加配摩腹。用掌根在腹部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五分钟。

4)惊吓加配总筋。总筋位于掌后腕横纹中点。用拇指甲掐三至五次,

注意防止掐破皮肤。

 

配穴推拿亦为每日一回,注意事项与主穴同。

 

2,中冲穴点狲放血:中冲穴位于中指尖距指甲约一分许,取双侧,用百

 

分之七十五酒精消毒,以三棱针(粗毫针亦可),点刺出血二至三滴。一般

一次即可,效果不佳时可再刺一次。夜哭时针刺效果更好。

 

【敷脐疗法】

 

1

 

药物:黑丑(即牵牛子)七粒。

 

制用法:将黑丑捣碎,用温水调成糊状。临睡前敷于肚脐上。用胶布固

定。用于小儿夜啼,经医院检查无异常发现者。适用烦躁不安,尿赤便秘者。

 

 

疗效:治疗二十例,大多在当晚就能止哭。

 

验案:韩儿,男,一岁,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就诊。其父代诉:患

儿白天没有事,一到深夜十二点无故哭闹,到天明前就停止。到医院检查,

说发育正常,未发现病变,眼药月余,不见好转。即用黑丑敷脐,次日喜告

咋夜安睡未啼,随访一个月未复发。

 

来源:《中医杂志》(四):三十四,一九八三。

备注:《本草纲目》、有此记载。

2

药物:乌药、香附、紫苏、小茴香、陈皮、食盐各等量。制用:各药混

 

合,入锅炒热,用布包熨神阙穴及院腹部。每日一次。

主治:此法用于因脾寒腹痛引起的夜啼。

3

药物:朱砂零点五克,五倍子一点五克。制用:共研末,再与适量捣烂

 

(或嚼烂)的陈细茶拌匀,加水少许,捏成小饼状。外敷于脐中,用胶布固

定,每晚更换一次。用于小儿夜啼。疗效:一般敷两至六次症状消失。来源:

《山东中医杂志)(五):四十七、一九八四;《四川中医》(六):五十,

一九八四。

 

4

药物:朱砂适量。

制用:研极细末,瓶装备用。于晚上临睡前用于净毛笔或鸡羽毛(棉签

 

亦可),以温开水浸湿,再蘸药末少许,涂于神阙、劳宫(双)、膻中和风

 

池等穴,不用包扎,每晚一次,用于小儿夜啼。

疗效:治疗七十一例均愈。一般一次即效,可连用三日。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七):四百二十二,一九八九。

备注:另据报道,取朱砂在粗瓷碗内磨水(或粉末调水),用毛笔蘸朱

 

砂汁涂于脐部,同时涂心窝和手足心,连用五至七天,治疗小儿夜啼效佳。

 

《乡村医学》(十一):四十五,一九八六。

5

药物:牛蒡子五十克,珍珠粉二克,朱砂三克。

制用:共研为细末,每用一克填脐,包扎固定。用于小儿夜啼。

来源:《江苏中医杂志》(六):十一,一九八五。

6

药物:朱砂、琥珀各等份。

制用:研极细末,装瓶备用。于晚上临睡前用干净毛笔或棉签,以温开

 

水浸湿蘸少许药末,涂于神阙、膻中、劳宫等穴,为免污染衣物可酌包扎,

每晚一次、可连用三日,用治小儿夜啼。

疗效:治疗一百例,痊愈九十二例,总治愈率百分之九十二;无效八例,

 

占百分之八。

验案:杨×,女,六个月,不明原因的整夜哭闹二十余天。

入夜即哭,天明方止,偶匀入睡有声响即醒,无寒热,食欲,二便正常。

 

其父业医,无策时灌服安定之类镇静药,可图一时之功,但不能根治,且对

小儿身体不利,用上法治之,一夜即愈,连用两次,半年来再未发作。来源:

《光明中医》(四):二十一,一九八九。

 

7

 

 

药物;公丁香三粒,米饭适量。

制用:公丁香研末,与米饭和匀作饼。贴小儿脐部,用制小儿夜啼,曲

 

腰而啼,四肢不温,面青白,便溏者。

来源:《验方选编》,《中医外治法》。

8

药物:陈茶叶适量。

制用:研成细末,用酒调。敷在小儿脐部,盖以药棉,布带包扎。用于

 

小儿夜啼。

主治:食少腹胀,烦躁不安,尿黄者。

来源:《中医外治法》

9

药物:活地龙(即蚯蚓)二至三条。

制用:将地龙捣烂,敷在脐上,用纸盖好,一夜即安。用于小儿夜啼。

来源:《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10

药物:五倍子三十克。制用:烧存性研末,用乳母口水调作成饼。贴患

 

儿脐部,以布缚定。用于小儿夜啼。

 

备注:《增广验方新编》载:用五倍子研末,口水和作饼,纳肚脐内,

以带扎之,效。又据《本草纲目》小儿夜啼,五位子末,津调,填于脐

 

11

药物:牛蒡子三克。

制用:研末,掺膏药上。贴患儿脐中。用治小儿夜啼。

来源:民间验方。

12

药物:吴茱萸三十克,五倍子十五克,面粉十五克,朱砂六克。

制用:共研为末,水调为糊状。敷患儿肚脐及脚底涌泉穴。用治小儿夜

 

啼。

主治:各种类型的小儿夜啼。具有温脾清心,镇惊安神作用。

来源:《穴敷疗法聚方镜》

13

药物:陈艾九至十五克。

制用:炒热揉绒,包脐眼。用治小儿夜啼。

主治:睡喜伏卧,食少便溏,四肢欠温之夜啼者。

来源:民间验方。14 方药物:鸡蛋一个,油虫沙一点五克,葱白适量。

 

制用:将鸡蛋煮熟,连壳纵切,掏去蛋黄,将油虫沙、葱白共捣烂如泥,纳

入蛋黄窝中。趁热覆盖肚脐,布带缚定,次晨去掉。用治小儿夜啼。来源:

民间验方。

 

15 方药物:鸡粪适量。

制用:涂小儿脐中,男用雄鸡粪,女用雌鸡粪,极炒。用治小儿夜啼。

来源:民间验方。

16

药物:羌活、防风、天麻、薄荷、黄连、甘草、全蝎、僵蚕、陈胆星各

 

六克,犀角片三克,朱砂三克,牛黄一点五克,冰片少许,麝香少许。

 

 

制用:前十味药用麻油熬膏,黄丹收,再入余药搅匀,摊贴胸、脐。用

 

治小儿夜啼。

来源:《理沦骈文》

备注:亦可清心、懈热、退惊、安神、除烦躁。

17

药物:韭菜子适量。

制用:烘干,研为细末。过筛,用水调成膏,纱布包裹。敷于肚脐,十

 

二至二十四小时换药一次,连敷三到四天。用治小儿夜啼属脾脏虚寒者。

来源:《中医外治法集要》。

18

药物:丁香,肉桂、吴萸各等份。

制用:烘干,共研为细末,过筛,用水调成膏,纱布包裹。敷于肚脐,

 

外用胶布固定。用于脾寒腹痛夜啼。

来源:《中医外治法集要》。

19

药物:艾叶、干姜各等份。

制用:烘干,研为细末,用酒调成膏,炒热,纱布包裹。以肚脐为中心

 

在腹部从上而下热熨,反复多次,冷则用热水袋热敷。用于小儿夜啼属寒者。

来源:民间验方。

 

20

药物:胡椒六克,艾叶六克,葱白两个。

制用:胡椒为末,余药捣烂入熟米饭内,趁热放小儿脐孔上,布带扎紧

 

固定,一日换一次。

 

【外治疗法】

 

1.药物:雄鸡冠血。

制用:刺破雄鸡鸡冠,滴几点血于小儿口中,惊哭可立止。

主治:小儿受惊啼哭不止。

2.药物:栀子一粒,面粉十克,白酒适量。

制用:栀子研为粉末,同面粉,白酒混合捏成粉团,缚于患儿手腕脉搏

处,过二十四小时,贴处呈浅红色,病即安。

主治:睡喜仰卧,见灯火则啼哭愈甚,烦燥不安之夜啼患儿。

 

3.药物:灯芯适量。

制用:烧灰,临睡时敷母亲乳头上,令小儿吮吸,连续四五次,同时,

灯芯草一撮,水煎服。

 

4.药物:吴茱莫十二克,醋适量。

部位:涌泉穴(双侧)。

制用:吴茱萸研成粉末,与醋调匀,敷贴足底穴位上,盖上纱布,用胶

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

注:此法用于脏热心烦之夜啼。

 

5.药物:艾绒。

部位;中冲穴(双侧)。

制用: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的艾炷,置穴位上,点燃,以局部潮红无灼伤

为度。每次每穴一壮,一日灸一次。

 

 

6.药物:朱砂二十克。

制用:朱砂研成细末备用。每次取五克,加水调匀,敷贴于劳宫穴(双

侧)、涌泉(双侧)。每日中午、晚上睡前各敷一次。

注:此法用于心热烦躁之夜啼。

 

【推拿疗法】

 

推拿治疗有清心降火、温中健脾、镇静安神、和胃消食等作用。根据病

情选择以下手法治疗小儿夜啼。1.清心经,约二百次。心经是小儿推拿

特定穴位,即中指掌面末节罗纹面。清心经即从中指掌面末节推向指尖,

有清心安神的作用。

 

2.清肝经,二百次。肝经为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即食指末节罗纹面。

清肝经即从食指掌面末节推向指尖,有平肝泻火之作用。

3.补脾经,约三百次。脾经是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位于拇指桡侧缘。

补脾经即微屈拇指,在桡侧缘从指尖推向指根,有健脾胃、补气血之作

用。

4.揉小天心,约一百次。小天心为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位于手掌大,

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揉小天心即以中指指端揉之,有镇惊安神之作用。

5.清天河水,约一百次。天河水为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位于前臂内

侧正中线,自腕横纹至时横纹(总筋穴至曲泽穴)成一直线。清天河水

即家长用食指、中指罗纹面,从腕关节处推至肘关节处,有清热泻心之作用。

此法多用于发热的患儿。

6.推三关,约一百次。三关为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位于前臂桡侧腕

横纹至时横纹成一直线。推三关,即家长用拇指桡侧或以食指、中指罗

纹面(并拢)。从腕部椎至肘部,亦称推上三关,有温阳散寒、益气活

血之作用。此法适用于脾寒的患儿。

7.摩腹。让患儿仰卧,用右手掌根或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在腹部

作顺时针的摩动,约两分钟。此法多用于伤乳、伤食的婴幼儿。

8.掐总筋。总筋是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在掌后腕横纹的中点,家长

可以用拇指峰掐按十多次。此法适用于因惊吓引起的夜啼患儿。

因小儿皮肤幼嫩,在操作时手法不宜过重,以免造成皮肤破损。可在皮

肤上徐些凡士林再推拿。

 

【按摩疗法】

 

清心经一百次,清肝经一百次,揉小天心三百次,揉精宁一百次,摩腹

三分钟。脾寒者加补脾经三百次,揉外劳宫五十次,揉腹两分钟。内热者加

清小肠一百次,水底捞月一百次,清天河水一百次,退六腑一百次。惊吓者

加按揉百会一百次,掐十至五次,掐老龙五次,掐威灵五次,掐小天心五次,

积食者加清胃经一百次,清大肠一百次,揉板门一百次,揉中脘两分钟。

 

【捏脊疗法】

 

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

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重复三至五遍后,再按

揉肾俞穴二至三次。

 

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

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

前推进,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

挠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

 

 

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上述两种方法可根据木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

而选用。

 

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三次提一下,称

捏三提一法;每捏五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

应根据病情辩证施治,在相应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挟提,以加强针对性治疗

作用,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一次,六次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后,再进行第

二个疗程。

 

【点穴疗法】

 

1.患儿俯卧位,以双手拇指指腹依次点揉双侧脾俞、胃俞、肝俞、胆俞

穴,每穴点揉一分钟,手法用平补平泻法。

2.患儿仰卧位,点按神门,膻中穴各一分钟,手法用平补平泻法;最后

点揉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各两分钟,手法用补法。

3.惊骇恐惧型患儿可加点攒竹、晴明穴;点揉中院穴后可配合作顺、逆

时针摩腹各一分钟。

【耳穴疗法】

 

取耳穴:神门、肾、心、脾、肝。

 

治疗方法:每次选一侧耳穴,用压九法。将所选耳穴部位常规消毒,把

粘有王不留行子的医用胶布贴在穴位上,每天按揉三次,刺激宜轻,两天换

一侧耳穴,起胶布时用温水沾湿。五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五天。

 

【药茶疗法】

 

1.灯芯草茶:灯芯草二克,淡竹时十片,沸水冲泡,代茶喂饮。

功效:清心除烦。

选按:灯芯草味甘淡,性寒,入心、肺、小肠经。《江西中草药学》载,

治小儿心烦夜啼,灯芯草五钱,煎二分,分二次眼。本方加淡竹叶清心

 

安神,其效更佳。

 

来源:《实用中药学》

 

2,苏连茶:紫苏叶三克,黄连一克,沸水冲泡,代茶喂饮。

 

功效:泻心火,安神宁心。选按:小儿夜啼,因神气未凝,心火烦扰,

 

故用黄连泻其心火则安。

来源:民间验方。

 

【醋蛋疗法】

 

1.用料:鸡蛋壳适量。

制用:将鸡蛋壳炒黄研细末。每日两次,每次一点五至三克,和在粥里

或蘸在乳头上吃。

适应症:治疗小儿夜啼。亦治惊厥抽搐。

 

2.阿胶末蛋方

用料:鲜鸡蛋一枚,阿胶末十克,油、盐少许。

制用:将鸡蛋放入沸水中,加入阿胶末和油,盐。吃蛋喝汤。每日一剂。

连服数日。

适应症:治疗小儿夜啼,兼治惊厥抽搐。

 

【食疗】

 

1.用料:淮小麦十五克,大枣六克,炙甘草、蝉衣各三克。制用:以上

各味水煎。代茶饮,也可加适量葡萄糖。

 

功效,清心热,健脾胃。

主治:小儿夜啼。来源:民间验方。

【验方】用于镇静安神、和胃的方药:

 

 

1.药物:小川连零点九克,鲜竹蕊二十支,辰灯芯三十支,净蝉衣二点

四克。

制用:上药加水煎煮,取汁,小量多次频服,连服一至两剂。

 

2.药物:蝉蜕六只(去足),钩藤三克,甘草、薄荷各零点五克,生龙

牡各二克。

制用:水煎,当开水喝。每剂服两天,每天分五至六次服。

 

3.药物:朱砂三克,黄连六克,钩藤三克。制用:共研为极细末,装瓶

备用。用时将药末零点五克撒于母乳头上,令小儿吮之,或用开水冲服。

4.药物:黄连零点九克,麦冬三克,竹叶四点五克,灯芯一点五克,炒

枣仁三克,获神三克。

制用:水煎两次,共取汁三十毫升频服。以上为一周岁小儿用量。其他

小儿可随年龄增长酌加药量,但灯芯的用量不变。

 

5.药物:灯芯草(新生儿三克一至六个月六克,半岁至一岁九克,鲜品

加倍)。上药分别加水一百毫升、二百毫升、三百毫升,用文火煎至半量,

取药汁代茶。每日一剂,早晨至中午喂服一半,其余晚上一次服完,三日为

一疗程。药汁中可加入适量白糖或冰糖(不宜加红糖)。

【秘方】

 

1.药物:灯芯(烧灰),朱砂少许。(朱砂有毒,用量要慎,不可过量)。

用法:研细末涂乳头,喂食下即止。

方源:广西蒋夫前得一老妇祖传方。

【偏方】

 

1.药物:蝉蜕二十个,茯神六克。

制用:水煎服。

2.药物:粳米、桂心末、莲米、百合各适量。

制用:共煮粥喝,白砂糖拌食。

3.药物:蝉蜕下半节八个,茅根九克。

制用:煎水分二次喂服。三剂即效。

【药物疗法】

 

1,积食者服甩保和片,饭后温开水送下,日服三次,周岁以内患儿,每

次服一至两片。

 

2.眼用食母生一至两片,一日三次。

【注意事项】

 

1,注意搞好小儿护理,视天气加减衣服勤换尿布,避免太闷、太热、太

湿。

 

2.注意小儿饮食调理,避免饥饿、口渴。3.注意小儿身体健康。及时治

疗疾病。

 

治疗麻疹七十七法

 

【症状诊断】

 

麻疹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小儿,潜伏期约八至十二

天。早期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跟结膜充血、畏光等。两至四天后口腔

颊粘膜粗糙,有细小的白点,以后皮肤出现红色斑五疹,自耳后颈部开始波

及躯干四肢,疹出齐后热渐退,疹亦依次渐退,而出现脱屑及棕色斑点。常

可并发喉炎、肺炎、中耳炎、口腔炎等。六个且以内的婴儿,很少患麻疹,

半岁到五岁的儿童发病率高。中医认为,麻疹系时邪由口鼻而入,侵犯肺脾

之经所致。临床上分为潜伏期、初热期、见形期、疹没期。

 

1.潜伏期: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内繁殖,

然后侵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这个从病毒侵入人体到第一次病毒血

症形成的时期为潜伏期。潜伏期没有什么症状出现,一般十天左右。

2.初热期:又称前驱期。由发热至皮疹出现约三天。发热渐高,咳嗽流

涕,目赤灼光,眼睑浮肿,泪水汪汪,神倦纳呆,口腔颊部近白齿处可见白

班,舌苔薄白。3.见形期:又称出疹期。皮疹开始出现至消退。约三至四天。

高热不退,肌肤灼热,口渴欲饮,咳嗽加剧,目赤眵多,烦躁或嗜睡,皮肤

出现玫瑰样之疹,如针尖大小,扪之碍手,先发于耳后发际、颈部、渐及头

面、胸背、四肢。手掌足底见疹则透齐。如注射过疫苗等,则症状不典型,

手掌足底可无疹。

4.疹没期:又称恢复期。皮疹按出现的次序消退,皮屑细微如糠样脱落,

留有棕色斑痕,热退身凉,精神爽快,食欲恢复,舌红少苔。

【简易疗法】

 

1.患儿应隔离卧床休息。从发病到出疹后五天内,不能让孩子到外面乱

跑。穿的衣服,盖的被子要暖和,避免受凉,但不能捂得太紧。

2.患儿住处宜安静、清洁、光线不要太强,防止凉风直接吹向患者,但

也不能紧闭门窗,影响空气流通。

3.在保暖的前提下,可以用温水给患者洗澡,保持皮肤清洁,促进血液

循环,帮助疹子透发。

4.患儿宜多喝水,常用淡盐温开水漱口,保持口腔粘膜的卫生。

5.常用毛巾擦去眼屎,每天早上用药棉蘸温开水洗去粘在睫毛上的眼

屎,适当地点些眼药水,防止角膜发炎。

6.用鲜芜荽煎汤内服。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喝芜荽汤预防麻疹并使麻疹

早日透发的独特疗法。芜荽又名香菜,为常用中药之一,性味辛温,具有解

表透疹的作用。现代药理所研究表明,芜荽含有挥发油、苹果酸等物质,芜

荽溶液能加快外周血液循环,从而使病毒大量流至真皮的毛细血管,引起毛

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增生,血清渗出,形成疹子。因此,麻疹病儿喝芜荽汤是

有益无害的。芜荽三十克煎水,一月分三次服完。

7.重视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吃维生素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在出疹

朗以吃流质为宜,如牛奶、豆浆、藕粉、菜汤、蛋花汤、鸡汤、蕾茄汁、瘦

肉汤等,也可吃粥、烂糊面、豆腐羹等,并应吃点芜荽、蘑菇、竹笋等汤水,

以助疹子透发。在恢复期可吃半流质,如莲子红枣粥、百合粥等。以少吃多

餐为好。

以下食疗方,可供选用:

 

 

1)预防麻疹

用芹菜五百克,加水五百毫升,煎成二百五十毫升,每天饮服适量。或

用甘蔗、荸荠、胡萝卜等份,水煎代茶饮。

 

2)出疹期

芜荽、荸荠煎汤饮服。

红苋菜二百五十克,水煎服。

荔枝肉九克,水煎服。

鲜竹笋、鲫鱼煮汤,喝汤吃鱼,有透疹、促进麻疹早日痊愈之功效。

鲜虾煮汤,可助疹子透发。

3)疹后滑泻

生山药三十克,研细煮粥,将熟蛋黄二至三枚,捏碎调粥服。

做到了以上各点,轻症麻疹患儿能不药而愈,并能预防麻疹患儿的并发

症如肺炎、支气管炎、喉炎、脑炎等。

 

【沐浴疗法】

 

取仰天皮(即潮湿地苔藓),嫩柳枝各二百五十克,星星草一百二十克,

蝉蜕二百个,加水六百毫升,煎汁热浴,令全身微汗出,浴后避风。

 

【取嚏疗法】

 

取半夏、木香、细辛、牙皂、明矾、藿香、桔梗、薄荷、贯仲、白芷、

防风、甘草、枯矾各等份,共研细末。用生理盐水拭净鼻腔,取药未零点三

克,用小竹管或纸管,喷药器将药粉吹入鼻内。

 

【神灯照疗法】

 

用红纸一张,卷成捻子,内裹麻黄、桂枝等发散药,蘸麻油点燃。在患

者头面徐徐往返移动照射数遍,以使患者额上微微汗出为度,以助麻疹透发。

 

【推擦疗法】

 

取鸡蛋一只,用蛋清调和养麦面一团,再加少量菜油,在患者前胸与后

背上滚搓,以皮肤微红为度,周身其他部分也同时搓擦,不能遗漏。每日数

遍。同时可用芦根,薄荷叶煎水服用。

 

【小儿推拿疗法】

 

开天门三十次,分推坎宫三十次,运太阳三十次,按风门二十次,按揉

肺俞十次,分推肩胛骨一百次,操作时,可沾以适量葱姜汁或滑石粉等,起

到保护小儿皮肤和加强治疗的作用。

 

【酒疗法】

 

1.酒酿一百克,鲜荸荠十个去皮切片,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熟即可

食用。

2.糯米酒五十克,煮开后服食,服后需卧床盖被发汗。用于治小儿麻疹

透发不够。

3.鲜薤叶蘸酒揉擦皮肤。用于受凉麻疹不出。

4.柑树叶三十克,炒焦研末,用米酒调敷肚脐。用于治麻疹后喘气。

【药茶疗法】

 

1.甜菜茶

用料:甜菜叶一百克。

制用:洗净水煎代茶频饮。

功效:法风,清火解毒。选按:此乃民间流行预防麻疹的便方。

2.柴芦茶

 

药物与用法:柴胡六克,芦根十五克。将二味共制粗末,沸水冲泡,代

茶频饮。

 

功效:清热、疏表。

 

选按:柴胡若平,有疏散风热,和解表里的功效。药理研究:本品有解

热、抗炎、止咳等作用;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芦根甘寒,清热生

津。本方适用于麻疹流行期的预防。来源:《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3.贯仲丝瓜络茶

药物与用法:贯仲十克,丝瓜络十五克,共制粗末,水煎代茶频饮。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

选按:贯仲清热解毒,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丝瓜络甘凉,《医林纂

要》载凉血渗血,通经络,托痘毒。本方适用于防治麻疹。

来源:《实用中药学》。

 

4.浮萍茶

药物与用法:紫背浮萍洗净晒干,每次五至十克,沸水冲泡代茶频饮。

功效:发汗祛风,清热解毒。

选按:浮萍辛寒。入肺经。《日华子本草》载:治热毒、风热疾、热

狂,肋肿毒,汤水疮,风疹。《玉楸药解》云辛凉发表。治温疫斑疹

具有透疹、清热、解毒的功效。本方适用于麻疹隐约不透为妙。

 

来源:《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5.赤桂柳茶

药物与用法:赤柽柳切碎晒干,每取四十五克,水煎代茶饮。

功效:发表解毒透疹。

选按:赤柽柳,又名西河柳,红筋条。性味甘平,有发汗、透疹、解毒

功效。《本草汇言》载:柽柳,凉血分,发痧疹,解痧毒之药也,古云痧

疹,即今之瘄疹也,宜苦凉轻散之剂,则出而解。此药轻清升散,开发瘄毒,

如瘄毒内闭不出,或出之甚多,难于解退,或解退后热发不止、或喘嗽不消,

肌肉羸瘦,致成瘄疳,瘄劳者多有之,以此煎汤代茶,日饮,瘄疹诸疾,渐

自消减矣。《本草备要》亦云:治痧疹不出。故本方适用于麻疹隐约

不透。

 

来源:《本草汇言》。

 

6.牛子芦根茶。

药物与用法:炒牛蒡子十克,鲜芦根三十克,樱桃核十克。将牛子、樱

桃核研细,芦根切碎,水煎代茶饮。

 

功效:清热透疹,解毒利咽。

 

选按:牛蒡子辛苦凉。《本草纲目》载:消斑疹毒。《本草正义》

说:凡肺邪之宜于透达。而不宜于抑降者,如麻疹初起,犹未发泄,旱投

清降,则恒有遏抑气机,反致内陷之虞。惟牛蒡子则清泄之中,自能透发,..

故牛旁最为麻疹之专药。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功效。樱桃核

亦能透疹、解毒,《江苏植物药志》载:治麻疹透发不快。芦根清热生

津。故本方适用于麻疹初起。

 

来源:《百病中医自我疗养丛书·麻疹》。

 

7.甘蔗茶

药物与用法:甘蔗一百二十克,切片水煎代茶饮。

功效:清热解毒,生津止渴。

 

选按:甘蔗,古称薯蔗。它除含有多量糖分外,还含有蛋白质、脂肪、

钙、磷、铁、多种氨基酸、维生素B1B2B6C 等营养成份。性味甘寒,

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功效,《纲目拾遗》载,黄海若云,凡痘疹不出,

及闷痘不发,毒盛胀满者,宜毒皮甘蔗榨汁与食,不时频进,则痘立起,其

寒散,解毒之功,过于蚯蚓、白鸽、惜人不知其功用。故本方故用于麻疹

出齐后,热盛津亏,久而不收之症。

 

来源:《上海常用中草药》。

 

8.工根茶。

药物与用法:鲜芦根、鲜茅根各五十克。共制成粗末,水煎代茶饮。

功率:清热,凉血、生津。

选按:芦根,味甘性寒,故能清热,生津。配伍茅根,清热凉血,其效

尤著。故适用于麻疹发热期热盛津伤症。

来源:《百病自我疗养丛书·麻疹》。

 

9.紫草根茶药物与用法:紫草根十五克,制成粗末,沸水冲泡片刻,加

红糖适量,代茶频饮。

 

功效:润肠、解毒、凉血。

 

选按:紫草根防治麻疹,应用比较广泛,曾有人报道,用紫草根煎剂、

丸剂及复方紫草根煎剂三种剂型口服。主药紫草根的剂量是十个月至一周岁

用二克,一至二周岁用三克,两岁以上按每周岁加一克。以上为一日量分三

次服,连服四天,共观察六个月至八岁有麻疹接触史的散居小儿九百六十八

人,发病者九十四人,占百分之九点七二。三种剂型的效果无大差别,认为

紫草根预防麻疹的保护率为百分之九十点三。说明紫草根对麻疹防治有一定

疗效。《本草纲目》载:紫草,其功长于凉血活血,..大便闭涩者宜用

之,已出而紫黑者亦可用。故本方适用于麻疹顶防及麻疹热毒较甚见有便

秘者。

 

来源:《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10.梨皮茶

药物与用法:梨皮三十克切丝,加糖适量,沸水冲泡,代茶频饮。

功效:生津降火,清心润肺。

选按:梨皮性凉味甘,《本草再新》载;能清心降火,滋肾益阴,生

津止渴,除烦去湿。《陆川本草》亦云治瘀积、暑热。故本方适用于

麻疹咳嗽音哑咽痛等症。

来源:《百病中医自我疗养丛书·麻疹》。

 

11.连芯茶

药物与用法:连翘十克,莲子芯二克,麦冬十克,共制粗末,沸水冲泡,

代茶频饮。

 

功效:清心除烦,养阴。

 

选按:连翘苦寒,《药品化义》云同牛善子善疗疮疡,解痘毒尤不可

 

缺。莲子芯苦寒,《大明统一志》言其清心除烦,养阴润肺。故本方适

用于麻疹后心火炽盛,引起口疮症。

来源:《有病中医自我疗养丛书·麻疹》。

 

12.芦根茶

药物与用法:芦根五十克,切丝,水煎代茶饮。

功效:清凉解毒。

 

来源:《实用中药学》

 

13.白菜绿豆茶

药物与用法:白菜根六十克,绿豆三十克。水煎代茶饮,每日一剂。

功效:清凉解毒,预防麻疹。

来源:《中药临床手册》。

14.丝瓜茶

药物与用法:鲜丝瓜一百克,白糖适量。水煎代茶饮。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预防麻疹。

来源:《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15.麦冬梅枝茶

药物与用法:麦冬、梅枝各十克。煎水代茶饮。每日一剂。

功效:清热解毒,预防麻疹。

16.茅根荠菜茶

药物与用法:白茅根、养菜各五十至一百克。煎水代茶饮,每日一剂。

功效:清热解毒,麻疹出不齐。

17.盐梅茶

药物与用法:乌梅五粒,食盐少许,糖适量。沸水冲泡,代茶频饮。功

效:清热养阴敛汗,用于麻疹后期汗多。来源:《百病中医自我疗养丛书·

疹》。

 

18.车杏枇杷茶

药物:车前子十克,杏仁三克,枇杷叶六克。共制粗末水煎代茶饮。

功效:清热宣肺止咳,用于麻疹咳嗽。

来源:民间验方。

19.荸荠茅根茶

药物与用法:荸荠、白茅根各一百克。切碎水煎代茶饮。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用于麻疹热毒较甚。

来源:《常用中草药》。

20.生地青果茶药物与用法:生地三十克,青果五枚。生地切碎,青果打

碎。煎水代茶饮。

功效:清凉解毒,养阴利咽,用于麻疹伴咽喉肿痛。

来源:《百病中医自我疗养丛书·麻疹》。

 

21.白茅根茶:白茅根一百克,制成粗末,煎水代茶饮。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用于麻疹初起。

来源:民间验方。

【蛋疗法】

 

1.蛋油荞麦粉方

用料:鸡蛋一枚,养麦粉适量,香油三至五滴。

制用:将上三味调匀,搓患儿胸、背、四肢等处,使疹出即快又匀。

2.蛋浸童尿方

用料:鸡蛋数枚,新鲜童尿适量。

制用:将鸡蛋用针戳若干小孔,侵入新鲜童尿中,放在低温处(保持2

12℃)三至四昼夜,取出用水冲洗。加凉水文火煮熟。去壳吃蛋。每日

一次,不拘量。连服一周。

功用:预防小儿麻疹。

 

 

3.蛋清外擦方

用料:蛋清一枚,棉球适量。

制用:用棉球浸蘸鸡蛋清,顺时针方向擦关元穴。如擦至显示出数条如

发的乌丝,即可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来源:民间验方。

 

【食疗】

 

1.豆腐鲫鱼汤

用料:鲫鱼二尾(约二百五十克),豆腐二百五十克。

制用:鲫鱼去鳞及肠杂,与豆腐同入砂锅中,加水煮,可调入少许食盐。

连汤服食,每天一次,连服二至三天。功效:清热解毒透疹。

主治:麻疹出疹期透发不快。

 

2.金针香菜饮

用料:金针菜十五克,香菜十克,瘦肉十五克。制用:瘦肉切片,沸水

下肉片,金针菜略炖,后下香菜、油、盐佐味。食菜饮汁,每日三次。功效:

清热、滋补、透疹。

 

主治:小儿麻疹出疹期,疹透不显。亦可用于风疹。

来源:民间验方。

 

 

3.芜荽汤

用料:鲜芜荽三十克,荸荠五十克,胡萝卜五十克,甘蔗五十克。

制用:几味洗净,同入锅中,加水煎汤。一日内分次饮用。

功效:辛凉透表。

主治:麻疹初热期。

4.甘蔗荸荠饮用料:红皮甘蔗(连皮)、荸荠各适量。

制用:加水煎汤。代茶饮。

功效:养阴生津。主治:麻疹疹没期。

【偏方】

 

1.揉搓葵花盘治麻疹隐陷药物:向日葵花盘一个。

制用:将葵盘冲洗干净,放锅内煮二十分钟,取出候温,揉搓患者胸背

部。功效:清热解毒,达邪外出。用治麻疹隐陷、热毒攻心。

 

2.鲜菇鲫鱼汤催麻疹透发药物:鲜蘑菇二十克,活鲫鱼一条,盐少许。

制用:将活鲫鱼宰杀去内脏(不去鳞),同蘑菇加水共炖,汤呈浓白色

加盐调味,吃鱼肉饮汤,尽量饮服。

功效:清热透疹。治小儿麻疹透发不快。

 

3.药物:胡萝卜六十克,老丝瓜一个。

制用:洗净,切碎,水煎服,每日二次。

4.药物:黄瓜叶二十克,芹菜叶十克。

制用:水煎眼,每日一至两次。

5.药物:鲜山植十克,苡仁十克,甘草二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一至两次。

6.药物:槐花三克,白菜根三十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两次。

7.药物:绿豆十五克,紫草十五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一至两次。

8.药物:鸽蛋两个,玉米叶二十克。

 

制用:水煎服,喝汤吃鸽蛋、每日一次。

 

9.药物:胡荽五十克,葱须二十克,生甘草十克。

制用:煎汤洗身,每日一次。

10.药物,柳叶六十克,苏叶十五克。制用:煎汤洗身,每日一次。

11.药物:桑枝一百克,柏叶五十克,苍耳子十克。制用:煎汤洗身,每

日一次。

【验方】

 

1.药物:杏仁六克,麦冬十克。制用:加水煎汤服。用于疹没期。

2.药物:鲜柚子叶三十至六十克。制用:煎汤外洗。用于见形期。

3.药物:野菊花十二克,一点红十二克,青蒿九克。制用:加水煎服。

用于见形期。

4.药物:金蝉蜕五克,红条紫草十克,甘草五克,腊梅花五克。制用:

加水煎服。用于麻疹隐隐不出,或出而不透。

5.药物:百部六克,粉马蹄十五克,石膏二十克,麻黄三克,糖冬瓜十

五克,杏仁六克,甘草三克,绿茶五克。制用:水煎服。用于麻疹后微咳咽

干。

6.药物:紫草二百五十克,贯众五百克。制用:加水三千毫升,煎成二

千毫升。随年龄大小每次服二十至五十毫升,每日两次。

【秘方】

 

1.主治:预防麻疹。药物:紫草一百五十克,升麻一百五十克,桔梗三

百克,甘草一百五十克,金银花三百克。

制用:以上共为细末,每服一点五克至九克。

疗效:一九四八年滦平县发现麻疹时,有百余名小孩服此方后未感染。

来源,河北承德艾铺臣献秘方。

 

2.主治:麻疹流行期间小儿有外感症状,而未出过麻疹一服即现。

药物:桑白皮三克,丝瓜络九克,此系一岁以上分量,数月小儿药量酌

减。

制用:水煎,服二次,六小时一次。

注意事项:禁食生冷油腻,避风寒。

来源:秘方,广西吴云起献。

 

3.主治:预防麻疹。

药物:贯众。

制用:将贯众制成粉剂。六个月至三岁小儿,每日两次(零点五克分两

次眼用)。连服三日为一期,每隔一个月使用一期。

疗效:流行期共有六十八人服用此方,均未发病。来源,张家口市李天

雄祖传。

 

4.主治:麻疹,胸高气喘,鼻翼煽动(麻疹合并肺炎)。

药物:新鲜牛粪五百克,生石膏粉六十克,凉水五百毫升。制用,将新

鲜牛粪放于瓦片上,用文火焙至桔黄色,置于地上去火毒,等冷后与石膏粉

混合,另外取凉水一盏(鲜井水最好,约八百毫升,将混和的牛粪,石膏粉

与凉水搅匀,候其澄清,取上面清水服用)。一至两岁每次服五十毫升,三

至五岁每次服一百毫升,每日服五次。

 

疗效:本方乃平乐县人民医院岭权高祖传秘方,并经岭权高临床治愈麻

疹合并肺炎患儿,屡验。刘×,男,一岁零六个月,疹后咳嗽气紧、鼻煽、

 

 

声哑、口渴、唇枯燥,服药五百毫升,症状消失痊愈。

 

5.药物:肉桂、附子各三克,天麻、薄荷、钩藤、僵蚕、土元各六克,

雄黄一点五克,蟾蜍一个(冬季采集、风干入药)。

制法:共研为细未,存入瓷罐,密封备用。

服法:两周岁婴儿每眼一点五至二克,每日三次,白开水送服,连服二

 

至三日。

 

疗效:例:贾××,女,两岁。一九四八年冬,麻疹流行,发热四天。

耳后颈部见疹出,咳嗽,眼泪汪汪,时有烦躁,服此方一点五克,每日两次,

眼药两天出齐而愈。

 

来源:原阳县李心斋祖传。

 

6.预防小儿麻疹方

药物:甘草二克,初生儿脐带一尺。

制用:将初生儿脐带置新瓦上焙干,研细未,再用甘草研成末,二药泯

匀。每次服二克,开水送服,一日两次,可免一生患麻疹。

 

7.治麻疹熏浴方

药物:观音柳两把,鲜芜荽几撮。

制用:将药共煎水,药液倒入浴盆内,上面用一张大孔筛子放在盆上,

令患儿在无风的房间,坐盆筛上熏浴之,一日熏一次,熏二三次即愈。主治:

小儿麻疹出不透而色黯不鲜,高热,汗少,咳喘,鼻煽,有并发肺炎象征者。

 

8.药物:升麻零点六克,三叶青块根、七叶一技花根茎、、芜荽子各三克。

制用:水煎服,一日一剂。

主治:麻疹并发肺炎。

9.药物:升麻五克,葛根十个,蝉衣三个。

制用:水煎服,一日一剂,两次分服。

主治:麻疹不出。

10.药物:鲜樱桃一千五百克。

制用:将樱桃装人罐内封固,埋入地下,一月后取出,樱桃自化为水,

去核备用。如麻疹流行时,给小孩饮一杯,可防治染发麻疹。

 

11.药物:胡萝卜六十克,竹蔗二百五十克,水马蹄一百克。

制用:泡水,代茶饮。

主治:麻疹隐不出,或疹出不透,无合并症者。

12.药物:鲜竹笋芽十五个,黄豆六十克。

制用,加清水适量,煮沸后,喝汤吃笋、豆,日服三次。

主治:麻疹不透。

13.药物:沉香、木香、檀香不拘多少。

制用:将三药放大盆内焚之,令小儿于烟中熏之。

主治:麻发不透气,气喘欲死。

14.药物:好白蜜适量。

制用:水调白蜜,以鹅翎时时蘸扫。

主治:麻症作痒。

15.芫荽子三十克(鲜芫荽九十克更好),西河柳三十克,麻黄(或浮萍)

十二克,布包煮沸,春冬寒冷时在室内煮,使患儿闻药味,再用小手中在煮

沸的药液中打湿拧干,烫额、面、手足等皮肤暴露部位,不要擦洗全身。每

天可煮烫三至四次,每次三遍。此法对小儿麻疹隐伏或出而不透,病后出疹

 

正气大虚,以及小儿拒不服药者,疗效极佳。

 

16.药物:梨一个,瓜蒌皮一个。

制用:将梨挖洞,装入瓜萎末,用面包住烧熟,一日三次分食。

主治:麻疹咳嗽。

【注意事项】

 

1.中医治疗麻疹忌用辛温药,如:麻黄、桂枝、附片、干姜等。

2.忌盲目忌口造成营养不足。过去有人说麻疹患儿不准吃荤食品,

不准吃肉,因为荤食品,肉类食物能发毒,会使病情加重,这种说法是

不科学的。麻疹患儿发高烧的时候,食欲差,消化力弱,少吃些油腻食物是

必要的。当麻疹患儿退烧,进入恢复期后,就应该给食荤食品等营养食物了。

因为麻疹患儿的身体消耗相当大,为了使患儿早日恢复健康和很好地生长发

育,就需要补充各种营养物质,尤其需要补充营养价值较高的蛋白质。荤食

品、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只要患儿能消化和吸收,就应当选择食

用。豆类食物含有大量植物蛋白、维生素、矿物质等,容易消化、吸收,也

应当适当食用。绿叶青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纤维素等,可以帮助消

化吸收和促进徘泄,也必须适量食用。总之,麻疹患儿忌口是不正确的。

如果忌口过严,可造成营养缺乏症,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病体康复。

3.忌着凉受寒,以防合并肺炎。

4.忌吃辛辣食物,还要多喝菜汤等流质。

5.忌用酒精擦浴退热。酒精擦浴是用于退高热的一种最常用的物理降温

方法,但对麻疹患儿来说,却不能使用这种退热降温方法。酒糟能散热,当

酒精擦在皮肤上后,会刺激皮肤里的坚毛肌收缩,这样就会影响皮疹向外透

发,甚至造成麻疹内陷。

 

治疗遗尿九十九法

 

【症状诊断】

 

三岁以上的儿童,白天或夜间反复有不随意的排尿称为遗尿症。遗尿可

因膀胱炎,包茎、龟头炎、蛲虫病刺激局部或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但很多

是小儿因日间长期过度疲劳,父母经常训责,精神过度紧张,傍晚大量饮水

等引起。中医认为,遗尿属肾气虚。

 

【简易疗法】

 

1.父母应耐心教育患儿,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睡前排尿,夜间定时唤

醒患儿排尿,不要斥责,以免忌儿精神紧张。

2.傍晚后控制饮水量,晚饭少进汤水。

【拔罐疗法】

 

1 方取穴:肾俞、膀胱俞、气海;命门、关元俞、腰阳关、关元。

治法,每次取一组穴位,采用单纯罐法或留针罐法、出针罐法(适用于小儿)、

成肤针罐法(轻叩皮肤潮红,不要出血)等。若属虚寒型,症见面色无华、

精神不振、少气倦怠、尿频、尿色清而量多、肢体欠温喜暖、腰膝酸软等,

宜选用艾灸罐法或姜艾灸罐法。留罐十五分种,一至两日施术一次,待有明

显疗效后改为三至四日施术一次。

 

2

 

取穴:第一腰椎至骰尾段脊柱正中线及其两旁的膀胱经的内侧循行线。

 

治法:采用密排罐法,起罐后,可配合肾俞、气海俞,关元俞,及上髎、

次髎,中髎、下髎等穴。施行挑痧罐法。虚寒型者于拔罐前涂姜汁或行艾灸、

姜艾灸。留罐十至十五分钟,每一至两日施术一次。

 

3

 

取穴:神阙。

 

治法:采用单纯罐法,留罐三至五分钟,每一至两日施术一次(本方适

用于三至五岁的遗尿者)。

 

配合疗法:对神经性、肌胀力低下引起的尿失禁,每日进行二至三次提

肛运动,每次十五至三十分钟,可以提高疗效。具体方法是:有节奏地如忍

大便状缓慢收提肛门,然后缓慢放松,一紧一松弛交替进行。

 

验案:

 

程某,男性,六岁,自小经常尿床,有时每晚遗二至三次,曾采用针刺

疗法未愈。取肾俞、膀胱俞、气海俞为第一组穴位,命门、关元俞、腰阳关、

关元为第二组穴位。两组穴位交替应用,每次取一组穴位施行单纯罐法,留

罐八分钟左右,十次为一疗程,均于晚间施术。第一疗程每天施术一次,此

间只尿床三次。停治七天,继续进行第二个疗程,改为隔天施术一次。此后

一年内,除偶然发生一至两次遗尿外,再无规律性遗尿发生。

 

杨某,女性,二十六岁。首胎顺产后八个月间,经常于打喷嚏、咳嗽、

大笑或用力致腹压增加时尿液自然遗出。曾服补中益气汤等中药治疗三个多

月未见好转。遂于第一腰椎至骶尾段脊柱正中线及其两旁的膀眈经内侧循行

线上,施行艾条温和灸后密排罐法,留罐十五分钟左右,隔日施术一次,连

治十次,并嘱其每日进行数次提肛运动配合治疗,尿失禁逐渐好转至愈。

 

【敷脐疗法】

 

1

 

 

药物:两寸长连须葱白三支。硫黄三十克。

制法:共捣如泥。

用法:等患儿临睡前将上药敷脐上,外用纱布胶布覆盖固定,八至十小

 

时后除掉。用于无器质性原因之小儿遗尿症。

疗效:治疗七例,多在二至三次获效,经随访未复发。

来源:《中医杂志》(十二):六十三,一九八二。

2

药物:生硫黄三克,葱白一节。制法:将两药合捣如膏。

用法:睡前将药膏外敷脐上,用绷带固定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晨起取

 

下,每晚一次,连用三至五次。用于小儿遗尿。

疗效:治二十余例(年龄均在十五岁以下),三至五次症状均控制。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五):四十二,一九八三。

3

药物:黑胡椒适量。

制法:研成粉末。

用法:每晚睡前将胡椒粉放在肚脐窝中,以填满为度,然后用伤湿止痛

 

膏贴盖封固,二十四小时后去掉或更换,七次为一疗程。用于非器质性的小

 

儿遗尿症,一般用药一至三个疗程可愈。

来源:《中医杂志》(七):二十八,一九八六。

4

(桑益贞丝散敷脐法)

药物:(1)内服:桑螵蛸三十克,益智仁、女贞子各五十克,菟丝子三

 

十克。(2)敷脐:硫黄十克,葱白七段。

制法:内服药焙黄,共研为极细未,装空心胶囊备用;敷脐药捣如泥状。

用法:内服药每次六克,一日三次,开水送服;敷脐药临睡前贴神网穴,

 

次晨取下,十八天为一疗程。用于小儿遗尿。

疗效:治疗五例全部治愈。显效时间最短两天,一般一至两个疗程,便

 

可痊愈,半年随访无复发。如撤去敷脐之法,则疗效顿减或无效。

来源:《陕西中医学院学报》(四):二十一,一九九

5 方(遗尿散)

药物:丁香、肉桂、五倍子、补骨脂各三十克。

制法:研细末,备用。

用法:每取适量,白酒调敷肚脐,每晚一次。用于小儿遗尿。

验案:柴×,男,九岁,一九七七年十月八日初诊。患儿遗尿已三年,

 

每晚尿床两次以上,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效,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用

遗尿散敷脐,三次后遗尿减少,五次后遗尿之症若失,继敷五次痊愈,迄今

未复发。

 

来源:《陕西中医》(六):二百六十一,一九八五。

6

药物:白术、白芍、白矾、硫黄、甘草各等份。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用法:每次取药粉十克,葱计(或用水)

 

调糊,敷于脐部,三日换药一次。用于小儿遗尿。

来源:《河南省秘验单方集锦》。

7

 

 

药物:丁香三粒,米饭适量。制法:丁香研细末,同米饭捣作饼。

用法:贴患儿肚脐。用于遗尿。

来源:《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8

药物:五倍子、桑螵蛸、芡实、硫黄。

制法:共为末,醋调。

用法:临睡时敷于脐部。用于小儿遗尿。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

(六):四十六,一九九

9 方(加味生姜膏)

药物:生姜三十克,炮附子六克,补骨脂十二克。

制法:生姜捣泥,余药研细末,合为膏状。用法:填入脐中,外用无菌

 

纱布覆盖,胶布固封,五天换药一次。用于下元虚寒遗尿。

疗效:治小儿遗尿二十五例,换药二至六次,痊愈二十例,显效三例,

无效两例。

来源:《江苏中医杂志》二):封三,一九八四。

 

【体针疗法】

 

1

取穴: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太溪。针用补法,并灸。若睡眠深

后加百会、神门;小便数遗灸大敦。

主治:肾阳不足,睡中遗尿,醒后,兼见面色苍白,小便清长、频数,

 

舌淡,脉沉迟弱。

2

取穴:气海,大渊、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并灸。

若便溏加脾俞、肾俞,尿频数加百会,次髎。

主治:脾肺气虚、病后或身体虚弱者,睡中遗尿,频而量少,兼见面色

 

苍白,精神倦怠,四肢乏力、舌淡、脉弱或沉细。

 

【耳针疗法】

 

1

取耳穴:膀胱、肾、脾、胃、心、神门、脑点。

治疗方法:耳穴压豆法:常规消毒一侧耳廓,把生王不留行贴在零点六

 

厘米正方形的医用橡皮膏上,选穴压籽,嘱其家长每日按压三次,每次按压

五分钟,睡前必按一次,每六日两耳交替贴压一次。

治疗效果,采用此法治疗一百例,治愈七十四例,占百分之七十四,显

 

效十三例,占百分之十三,好转九例,占百分之九,无效四例,占百分之四。

来源:《中医药学报》,(四):三十二,一九八七。

按:遗尿者有多数夜眠不易唤醒,所以取耳穴心、神门、脑点,以通元

 

神之府,取脾、肾、膀胱以培补脾肾之阳,使膀胱复职。在治疗期间,嘱其

家长配合,晚间定时叫醒孩子起床小便。使其逐渐养成排尿的习惯。本疗法

简便易行,无副作用,患儿容易接受。但对某些器质性病变引起的遗尿无效。

 

2

取耳穴:肾、膀胱、脾、肺、缘中、皮质下、耳中、额、骶椎。

注:伴有尿路感染者加内分泌,尿频者加尿道。

治疗方法:耳穴压豆法:用长城牌JK—1 型耳穴探测器,在所选耳穴的

 

 

相应区探寻敏感点,常规消毒后,将粘有黄精籽药粒的小胶布块置于选好的

耳穴上,进行按压,使患者感到酸、麻、痛或发热感。两侧耳穴同时贴压。

并嘱患者每日按压耳穴五至六次。五天更换一次,五次为一疗程。

 

疗效:采用此法治疗七十例,其中男三十二例,女三十八例;年龄最小

三岁,最大二十岁,其中三至七岁二十六例,七至十五岁二十八例,十六至

二十岁十六例;病程最短三年,最长二十年,除两例每周遗尿两至三次外,

其余患者均为每夜遗尿最少一次,多者三至四次,其中十五例在白天睡觉也

有遗尿。以往曾作过针灸、磁疗以及药物治疗而无效者二十五例。病因分类:

原发性遗尿(自幼遗尿伴沉睡不易唤醒者)六十二例、占百分之八十八点六,

继发性遗尿八例,占百分之十一点四。疗效标准:痊愈:经耳穴贴压疗法治

疗后遗尿停止,或能自行起床排尿者。好转:治疗后遗尿次数显著减少或已

基本控制,但遇过度疲劳、过饮等情况又有复发,或夜间需唤醒一次,唤之

即醒,能自己排尿者。无效:经五次治疗后遗尿次数无变化或仅有轻微变化

者。治疗结果:痊愈三十一例,占百分之四十四点三,其中经贴压耳穴(双

耳)一次后,当晚稍唤即醒,未再遗尿者十三例。好转三十六例,占百分之

五十七点四,无效三例,占百分之四点三,均为继发性遗尿之患者。总有效

率达百分之九十五点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非常显著(P0.01)。

 

来源:《中国针灸》(四):二十一,一九八九。

 

3 法:

 

取耳穴,膀胱、脑点、支点。配穴:脾、肝、遗尿点、内分泌、皮质下。

 

注:肺热加热穴,肾虚加骶椎穴。

 

治疗方法:耳穴压豆法:常规消毒耳部,将王不留行籽贴在5×5 毫米胶

布上,左手固定耳廓,右手将胶布对准穴位贴压好,稍施加压力。留豆六天,

留豆期间患者每天自行按摩两至三次。并配合心理疗法,消除引起遗尿的精

神因素。嘱家长晚间少给患儿饮水,夜间有规律地唤醒患儿排尿,治疗期间

避免过于疲劳。

 

疗效:用此法治疗十七例患儿,其中男七例,女十例,最大十四岁,最

小五岁,除一例偶发外,余皆治愈。

 

来源:《湖北中医杂志》(一):十九,一九八八。

 

4

 

取耳穴:主穴、肾、膀胱、支点,遗尿点、膀胱括约肌(在交感穴左上

处,拨左耳言)、脑点、脑于、枕、皮质下、兴奋点、脊髓一至二。配穴:

种门、三焦、交感、脾、肺、肝、太阳。

 

治疗方法:耳穴针刺法:每次选四至六个主穴和一至两个配穴进行针刺,

留针三十至四十分钟,其中每隔五至十分钟行针一次。一日一次。十次为一

疗程。

 

疗效:用此法治三十例,其中男二十五例,女五例,年龄最小五岁,最

大二十二岁。治疗前病程最长达十九年,最短两年。治愈二十七人,好转三

人。一次治愈六例,三次治愈九例,五次治愈八例,一至两个疗程治愈四例,

好转三例。

 

来源:《河南中医学院学报》(四):六十,一九七七。

 

5 法:

 

取耳穴:肾、膀胱、尿道、脑点、兴奋点,内分泌(均双取)。

 

治疗方法:耳穴压豆法:耳部穴位用百分之七十五酒精消毒,在小方块

 

 

胶布中央放一粒饱满的王不留行籽,将之贴于选好的穴位上,再用手指紧捏

压实。嘱患者每天按压两至三次,每次按压三至四下即可,按压时要有酸痛

感,一般三天换贴一次。

 

疗效:用此法治疗一百零三例,其中男四十六例,女五十六例,年龄最

小四岁,最大十七岁,均无器质性病变,发育、智力正常。治疗结果:痊愈

十六例,显效五十四例,有效二十九例,无效四例。

 

来源:《中国针灸》(六):二十一,一九八七。

 

6

 

取耳穴:肾、膀胱、支点(膀胱穴与缘中连线中点,在耳轮脚上)、缘

中,皮质下、枕。

 

临证配穴:肾气不足者加内分泌,因睡眠过深,大脑自控功能失调者加

耳尖,兴奋点;因外阴受异常刺激而致者加外生殖器:因稳性骶椎裂引起者

加腰骶椎。

 

治疗方法:同上法。

 

疗效:一般疗程最短者一周,最长者四周可收痊愈或明显效果。部分患

儿可在治疗后的当晚遗尿即止,家长在治疗初期,每晚应按时叫醒小孩排尿

一至两次,以形成条件反射,提高疗效。

 

【摩肾堂疗法】

 

操作方法:每日早晨起床和晚上临睡前,坐于床上,两足下垂,宽衣松

带,舌舐上腭,闭目内视头顶,两手掌心置肾俞穴处。以鼻慢慢吸气,同时

提肛,吸满后闭气不息,同时两手上下摩擦肾区各一百二十次以上,多多益

善。闭气至极则慢慢放气,同时放松全身。临睡前作毕即可卧睡,早起时作

毕,则可小憩片刻后起床。

 

主治:遗尿。

 

【小儿推拿疗法】

 

以旋推手法推小指远端指节的指腹上,旋推五次直推一次,经常推拿,

可治遗尿。

 

【按摩疗法】

 

1 法:

 

患者仰卧,术者摩气海、关元、中极、按三阴交,拿太溪;再俯卧,揉

肾俞、膀胱俞、擦八髎。

 

2 法:

 

将患儿扶抱或者卧位,用滑石粉作介质。先推脾土穴,再推三关穴,各

推二百至三百次;拿住患儿小指,推小指关节罗纹面,从指尖到指根方向为

肾经穴,可推二百至三百次。然后在小指的第二指关节掌面横纹中点处,即

所谓夜尿点,掐五至六次,也可用针刺,留针十至十五分钟,再拿住患儿手

背,揉外劳宫一百至二百次;让患儿仰卧,揉关元穴五至六次,也可配合摩

揉小腹部五分钟,最后按揉三阴交穴两分钟。

 

如小儿体虚弱,应多推脾上、三关穴以助运化,增强体质。如小便次数

很多,应加揉阴陵泉、肾水穴。如夜里多梦,不能熟睡,有夜游症,可推神

门、内关等穴。如便秘可推大肠穴、六腑穴。

 

【灸疗】

 

1.艾条

取穴:肾俞、关元、中极,尺泽、足三里、三阴交。

 

方法:点燃艾条,靠近穴位(距离约三厘米)进行熏灸。每次选用两至

三穴,每穴灸十至十五分钟,每日灸一至两次,六次为一疗程。

主治:遗尿。

 

【耳穴贴膏疗法】

 

取耳穴:肾(双侧)、膀胱(双侧),遗尿点、兴奋点、脑点。

治疗方法:将耳廓擦干净,把新鲜药用橡皮膏贴于以上耳穴部位,贴二

十四小时后,先用热水浸湿再撕下。

注意:1.孕妇慎用,未满周岁儿童,耳廓汗毛粗密者不宜膏贴。

 

2.贴膏治疗时,应避免劳累,受寒、暴食,情绪激动等。

【磁场敷贴穴位疗法】

 

磁疗对小儿大脑排尿中枢发育迟缓所致的夜尿症有一定疗效。取关元、

三阴交和肾俞、膀胱俞两组穴位交替应用。选用五百至一千高斯的磁片,敷

贴一组穴位,一周后更换第二组穴位。亦可用交变磁疗仪,每组穴位治疗三

十分钟,每日治疗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一周。

 

【穴位埋线疗法】

 

取穴,遗尿穴。

 

治疗方法:常规消毒穴位皮肤,镊取一段约一至二厘米长已消毒的羊肠

线,放置在腰椎穿刺针针管的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提起进

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到所需深度,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

针管,将羊肠线埋填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敷盖消毒纱布。三

十天一次。

 

注意事项:

 

1.孕妇禁用。

2.在一个穴位上作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

【激光针疗法】

应用二十五毫瓦氦氖激光器,照射曲骨、关元、中极、三阴交、阴陵泉

等穴,每次照射三至四穴,每穴五分钟。每日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

 

【陶针疗法】

 

取穴:腰骶夹脊、尾骨丛、下肢内侧棱、手中指甲根。

治疗方法:取旧瓷片经洗清后,敲成锋利的陶片针,煮沸半小时消毒,

 

或用百分之七十五酒精浸泡一小时。用消毒后的陶针对所选穴位施刺。

【皮内针疗法】

取穴:列缺(双侧)。治疗方法:以颗粒型皮内针,针尖向手指方向沿

 

皮刺下,固定。埋针三至五天。

【腕踝针疗法】取穴,上肢内侧面的尺侧三分之一,下肢内侧面的后侧

三分之一。

 

治疗方法:将选取穴位部位常规消毒。以左手固定进针点上部,右手拇、

食、中指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三十度快速进入皮下,针体贴于皮肤表面,

针体沿皮下刺入一定深度,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若患者有酸、胀、麻、沉

感觉,说明针体进针过深,已深入筋膜下层,应将针调至皮下浅表层。针刺

深度为一点五寸。

 

注意事项:

 

1.腕踝针进针,应以不痛为佳,如进针时有痛感,需调整针的方向或将

针退至皮下表浅部位,再重新进针。

 

2.留针时不应有酸、胀和重麻感,以无感应为佳,如有较强感应,说明

针刺过深。

3.若出现头昏、心悸等症需将针退出,以防晕针。

【手针疗法】

 

取手穴:肾(夜尿点),位于手掌面,小指第二指关节横纹中点。

 

治疗方法:使用二十八至三十号、一至二寸长的毫针,消毒后直刺或斜

进入穴位,采用中强刺激,留针三至五分钟。针宜刺入肌腱与骨膜间,不要

伤及骨膜。

 

【脊背针疗法】

 

取主穴,胸六穴(位于第六胸椎棘实上缘)。配穴;腰一(位于第一腰

椎棘突上缘)、腰四(第四腰椎棘突上缘)。

 

方法:患者取端坐位,两臂交叉于胸前,头部尽量前倾,两肩下垂,使

背部皮肤紧张。将所选穴位常规消毒后,医者对准穴位,右手持针,针尖向

下,与皮肤呈三十至四十度角,快速刺入皮肤,顺脊椎向下沿皮下刺入一点

五至两寸,每日一次,续针三日后改为隔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注:孕妇及有严重出血倾向者,不宜采用本法。

 

【鼻针疗法】

 

取鼻穴:心穴、肾穴、前阴、生殖器穴。

 

方法:消毒后,刺心穴,待得气后,针尖可向下沿肾穴、前阴、生殖器

穴透刺,进针不宜垂直刺入,避免过深(一般以不刺及软骨为标准)。

 

【酒疗法】

 

老姜一块,捣烂后在一百毫升白酒中浸泡三天。每天于睡觉前用此酒沿

肚脐下正中线擦拭,待皮肤稍发红后停止,连用六至七天,治小儿遗尿。

 

【点穴疗法】

 

1,患儿仰卧,点打百会三十次,然后点揉中院、关元、气海及耻骨上部,

每穴点揉三分钟,用补法;接着依次点按太溪、足三里、三阴交穴各一分钟,

用补法。

 

2.使患儿俯卧,用双手拇指指腹依次点揉双肺俞、脾俞、肾俞、膀胱俞

各一分钟,用补法。

注意事项:

 

1.点打百会时手法要轻快,力量适中;点揉腹部及背腰部穴位时力量要

达到穴位深部,能产生热感效果最好。每日治疗一次。

2.白天勿使患儿过于疲劳,睡前勿饮水过多。

验案:

×,男,十二岁。一九六年五月九日初诊。

主诉:自小尿床,每晚必犯。由一九五九年九月开始针灸,前后治疗二

十多次,现在每隔两至三天,即尿床一次。处理:教给患者点穴方法,让其

每晚临睡前,点三阴交、郑元、列缺等穴一次。复诊:一周内,只尿床一次,

仍嘱其继续点穴。三诊(六月十二日):两周内,仅尿床一次。嘱其坚持自

疗。

 

【食疗】

 

1.羊肚汤用料:羊肚一个。

用法:将羊肚洗净加水煮汤,调味后空腹食用,每天一次,连服七至八

天。

 

 

2.玉竹茶用料:玉竹五十克。用法:以上药洗净水煎代茶饮。

功效:补阴益肾。

主治:小儿遗尿。因体质虚弱,肾气不固小便多,夜晚遗尿。

来源:民间验方。

3.柿蒂茶用料:柿蒂十二克。用法:以上药加入水煎代茶饮。

功效:和胃调气。

主治:遗尿。因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小儿饮食减少,夜晚遗尿。

来源:民间验方。

 

4.韭菜根饮用料:韭菜根二十五克。用

法:将韭菜根洗净后,放入干净纱布中绞取汁液,煮开温服。一日两次,

连服十天。功效:健胃提神,温中行气,壮阳。

主治:小儿遗尿。

来源:民间验方。

 

5.蛋茶

用料:茶叶八克,食盐三克,鸡蛋十枚。用法:将茶、蛋共放锅中煮约

八分钟,将蛋壳击破,加盐再煮十至十五分钟,取蛋去皮蘸酱油食。

功效:补精强骨。

主治:小儿夜尿、腰膝酸痛。来源:民间验方。

 

6.狗棍鱼煲粥

用料:狗棍鱼(又名梭鱼、鲻鱼)二百五十至三百克,大米适量。

用法:将鱼去鳞、肠脏和鱼头,与大米同煮成粥,调味服食,食时注意

骨哽。

功效:健脾益气,固肾缩小便。主治:遗尿,夜尿多,小儿麻痹后遗症

等。

来源:《食物本草》。

 

7.杏实汤

用料:芡实(鸡头米)二十克,金樱子、菟丝子、车前子各十五克。

用法:水煎,早晚分两次服。

功效:滋阴益肾。

主治:小儿虚弱遗尿症。

来源:经验方

8.饴糖桂芍汤

用料:饴糖两匙、桂枝十五克,白芍十克,甘草十克。

用法:先将三味中药煎汤,去渣,冲入饴糖,一日两次分服。

功效:补脾益气。

主治:小儿体虚遗尿。

来源:经验方。

9.鸡蛋白胡椒方

用料:鸡蛋一个,白胡椒七粒。用法:将鸡蛋一端敲破一个孔,放白胡

椒,然后用纸糊住小孔,蒸熟即可食。

功效:暖肠胃,除寒湿。

主治:小儿遗尿。来源:经验方。

 

10.猪尿泡方

用料:猪尿泡(猪膀胱)一个,槐花二十五克,车前子二十五克。

 

用法:加水共煮熟,去药服食。功效:清热,利尿。

主治:小儿遗尿,尿频,尿多症。

来源:经验方。

 

 

11.韭菜籽面饼

用料:韭菜籽、白面各适量。用法:将韭菜籽研成细粉,和入白面少许,

加水揉作饼蒸食。功效:温肾壮阳,固摄。

主治:小儿遗尿等症。来源:民间验方。

 

12.白胡椒鸡蛋

用料:白胡椒六粒,鸡蛋一枚。

用法:将白胡椒研为细未,鸡蛋打一小孔,把胡椒未装入鸡蛋中,湿纸

封口,蒸熟去壳食蛋,午饭时吃,一日一次,连服七日。

功效:益精强阴,涩精止遗。

主治:小儿遗尿。

来源:民间偏方。

 

13.荔枝干茶

用料:荔枝干十个。

用法:将上药泡茶饮,一日一次,连服六至七天。

主治:小儿遗尿。

来源:民间验方。

14.荔枝糯米泡

用料:荔枝肉五十克,糯米五十克,猪尿泡一个。

用法:将荔枝肉,糯米塞人猪尿泡内煮熟食,连服五至六天。

15.鸡肠面饼

用料:公鸡肠一具,面粉二百五十克。

用法:将公鸡肠剪开,洗净,焙干、研碎,与面粉混匀,加水适量,合

面成团,可稍加油盐佐料,如常法烙成小薄饼,一顿或分顿食用。主治:用

于脾肺气虚遗尿。

 

16.三粉糖包

用料:山药粉、茯苓粉各一百克,面粉二百克,白糖三百克。

用法:将山药粉、茯苓粉放在大碗内,加水适量,浸泡成糊,蒸半小时,

调面粉与白糖,再加入猪油、青丝,红丝(或果料)少许成馅。取发酵调碱

后的软面与馅料包成包子,蒸熟食用,连续用。

主治:用于脾肺气虚遗尿。

 

17.覆盆猪肉汤

用料:覆盆子三十克、猪肉一百至一百五十克。

用法:将覆盆子放入五百毫升水中,文火煎至二百五十毫升,去渣取汤,

加入猪肉炖煮,不加佐料,将肉和汤同时吃下。每日一次,一般两至三次可

愈。

主治:用于肾气不足遗尿。

 

【穴位注射疗法】

 

药物:百分之一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

取穴:中极,三阴交,足三里。

方法:每穴位注入药液零点三至零点五毫升,每隔两日一次,十次为一

 

疗程(应作过敏试验)。

 

 

【外敷疗法】

 

1.桑螵蛸七个,葱白七根。将二药捣成糊状,敷于石门、关元、中极穴

位,用纱布固定三天。一般连用两至三次可愈。

2.麝香三克,蟾蜍三克,桂枝五克,麻黄五克,雄黄五克,没药五克,

乳香五克。共研细末,贮瓶备用。

取穴:主穴、内关(双)、气海、中极、三阴交(双);配穴:肾穴、

膀胱俞。

方法:取药粉加入适量酒精调成膏状,贴在所选的穴上,病情较轻者只

用主穴,病情较重,则酌用配穴每三至四天换药一次,三次为一疗程。第一

疗程未愈者,可间隔三日再行第二疗程。少数患者贴敷后,局部皮肤发痒,

个别患者发生皮疹,可用紫药水涂患处,待皮疹消失后再继续贴药。

 

【醋蛋疗法】

 

1.杞枣鸡蛋方

用料:杞子二十克,大枣三至四枚,鸡蛋两枚。

用法:杞子二十克,大枣三至四枚与鸡蛋两枚同煮,蛋熟去壳复煮片刻,

吃蛋喝汤。每日或隔日一服。三次左右可见效。

主治:遗尿。

 

2.胡椒蛋方

用料,白胡椒七粒,鸡蛋一枚。

用法,将鸡蛋一枚一端打一小孔,放入白胡椒七粒,封口蒸熟,每晚临

睡前吃两至三只鸡蛋,不喝水。

主治:夜间遗尿。

 

3.金樱子蛋

用料:金樱子十克(去外刺及内瓢),鸡蛋一枚。

制用法:金樱子十克与鸡蛋一枚同煮,喝汤吃蛋。

主治:遗尿。

【验方】

 

1.益智仁九克。

制用:将上药醋炒研细末,分三次开水冲服,连服六至七天。

2.青梅(乌梅)六克,蚕茧二十只,红枣十枚,白糖五十克。

制用:将上药水煎,每天下午四时前服完,连眼十天。

3.桑螵蛸、白果、蝉蜕、益智仁各七个。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肾气不足,下元不固的遗尿。

4.补骨脂三十克。

制用:焙干研末,每服二克,每日三次,白开水送服。

主治:肾气不足,下元不固的遗尿。

5.人参、肉桂、益智仁,补骨脂各三十克。

制用:将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九克,每日早晚各服一丸。

主治:肾气不足,下元不固的遗尿。

6.益智仁十二克,麻黄九克,桑螵蛸十五克,石菖蒲九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一次,六至八岁服二分之一剂,九至十四岁服三分

之二剂。

 

7.远志三克,琥珀六克(分四次冲服),细辛三克,石菖蒲六克,龙齿

 

十五克,桑螵蛸六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一剂。

 

8.桑螵蛸十五克,肉桂三克,黄芪十五克,龙骨十五克。

制用:以上四味加水煎服,每日一次(为七至十二岁儿童量),一般连

服三至四剂。

主治:肾气不足,下元不固的遗尿。

 

9.生龙骨三十克,鸡蛋若干。

制用:将生龙骨加水适量煎煮,取汤煮荷包鸡蛋。三岁以下每次一个,

三岁以上每次两个,每晚服一次。第二次龙骨三十克,加入第一次煮后之龙

骨汤煎,如此逐日加入,连用三至六日。

 

主治:肾气不足,下元不固的遗尿

 

10.补骨脂(盐炒)六十克,益智仁(盐炒)六十克。

制用:将上药研细末过筛,分作六包,每日早晨用米汤泡服一包,一次

顿服(成人量加倍),六日为一疗程。

主治:肾气不足,下元不固的遗尿。

 

11.补骨脂五十克。

制用:将补骨脂放锅内炒十至二十分钟,至发出爆声,放冷后,研为细

末,每晚睡前用温开水冲服。三至九岁患儿每服一点五克,十至十二岁每服

二点四克,病程在一年左右的服一周,病程在两年以上的早饭前加服一次。

连续服两周左右。

 

主治:肾气不足,下元不固的遗尿。

 

12.益智仁三十克,淮山药五十克,乌药三十克,桑螵蛸三十克,黄明胶

一百二十克,金樱子一百克,吴茱萸十五克,糯米五百克。

制用:将上药放入铁锅里用小火焙干,糯米用锅炒熟(变黄即可),分

别研碎,装入袋内备用。以上为一疗程量。根据年龄大小,一次十五至三十

克,加白糖少许,用开水调服,每日两次,服完为止。

 

主治:肾气不足,下元不固的遗尿。

 

13.鸡肠和鸡内金及白果的比例是811

制用:将鸡肠用水洗净焙干(或烘干),研末过筛,再将鸡内金和白果

焙干研碎,混合均匀,入胶囊备用。五至十岁患儿每次三至四粒,十一岁以

上每次服用五至六粒,日服三次。

 

主治:脾肺气虚的遗尿

 

14.桑椹子、炒白术、白芍、茯苓,甘草梢各十五克。

制用:水煎服,一日一剂,上午服头煎,下午四时服二煎,连服五至十

剂。

 

【偏方】

 

1.药物:乌龟一只,葱、姜、盐、酱油适量。

制法:乌龟去内脏,洗净切块(龟壳可整用),加盐、葱、姜及调料,

放入盆内盖好盖,清蒸至熟。当菜吃完为止,可隔几天吃一次。

功效:滋阴补血,理虚止遗。用治三岁以上的小儿睡熟后自己不能控制

小便,经年累月不愈,面色苍白,食欲不振,精神萎顿怕冷。

 

2.药物:核桃肉一百克,蜂蜜十五克。

制用:将核桃肉放在锅内干炒发焦,取出晾干调蜂蜜吃。

功效:补肾温肺,定喘润肠。用治小儿久咳引起的遗尿气喘,面眼微肿。

 

3.药物:羊肉二十克,虾十克,调料、盐等适量。

用法:煮熟吃,每日一次。

4.药物:鲜花生叶十克,山药十克,甘草二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至两次。

5.药物:乌龟肉十五克,生姜三克,盐适量。

用法:水煎,喝汤吃肉,每日一次。

6.药物:韭菜子三克,黑豆十克,复盆子五克。用法:水煎服,每日一

至两次。

7.药物:淫羊藿三克,黄豆十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两至三次。

8.药物:莲子十克,五味子三克,益智仁五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至两次。

9.药物:狗肉三十克,韭菜根六克。

用法:水煎,喝汤吃肉,每日一次。

10.药物:鸡肝三十克,补骨脂十五克。

用法:焙干,研末,每服一至二克,每日两次。

11.药物:黑豆十克,大枣五个,鸡内金六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至两次。

12.药物:金英子六克,益智仁六克,炙甘草三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一至两次。

13.药物:五倍子十克,刺猬皮十克。用法:微炒,共研未,每服一至二

克,每日两次。

14.药物:麻雀一只,蜈蚣一条。用法:将麻雀去毛及内脏,与蜈蚣同煎,

喝汤吃麻雀肉,每日一至二次。

15.药物:向日葵茎芯十五克,丹皮三克,炙甘草三克。用法:水煎服,

每日一至二次。

16.药物:核桃仁十五克,黑芝麻六克,大枣五个(去核)。用法:共捣

烂,一次吃完,每日一至二次。

17.药物:玉米棒一个,陈皮三十克。用法:水煎服,每日二至三次。

18.药物:山药十克,大米三十克,益智仁三克。用法:煮粥食用,每日

一次。

【秘方】

 

1.处方:用龟尿滴入脐中即愈。制法:将荷叶放盆内龟放叶上以镜照之,

龟见自影即撒。来源:信阳光山县,曹全阶供秘方。

2.处方:川断,酒白芍、桂枝、龙骨、菟丝子,益智仁、淮山药各六克,

巴戟天,破故纸各三克,远志六克,甘草六克,炮姜,党参为引。服法:小

儿量,水煎口服,日服一剂,一般三至六剂愈。方源:《福建中医药》,一

九八一年第三期。

3.处方:益智仁十五克,桑螵蛸七个。

制法:二味共研末。

服法:鸡肠一具(男用雄鸡的,女用雌鸡的),将药一半炖汤服,一半

吞服。

来源:四川乐山县任仕明祖传秘方。

 

4.处方,瞿麦、石韦、龙胆、皂荚、桂心各十五克,鸡肠草、人参各三

 

十克,车前子四十八克。

制法:八味共研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一日三次,每次眼五丸。

 

5.处方:白纸一张,白酒适量。

制法:将白纸铺于遗尿者席下,若遗尿于上,即取纸晒干,烧灰,以酒

调服即愈。如一次不愈,如法再服一次,无不神效。

 

【注意事项】

 

1.小儿遗尿者忌食或少食过咸的饮食,以及汤、粥等。

2.忌食或少食赤小豆,茶、茭白、西瓜、冬瓜、甜瓜、丝瓜、冰镇的冷

饮、冷食等寒凉,渗利之品。

3.忌服或慎用竹叶、木通、科瓜皮、西瓜翠衣、栀子、槟榔、沉香等渗

湿,利水,寒凉、下气之药,以及避免长期服用含有此类药物的中成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儿科疾病
奇方妙术 --- 治疗麻疹七十七法
治疗遗尿九十九法
薛氏祖传秘方(小儿疳积)
儿科常用处方
久病难症必效单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