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邮说医学史7:把一切献给中国的柯棣华医生

邮说医学史7:

把一切献给中国的柯棣华医生

      他是毛泽东盛赞的全军臂助,民族友人;他是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是抗战时期中印文明友谊的和平使者;他怀揣着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医德医风,来自异国他乡的印度孟买,却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光荣的八路军战士;他有一个响亮的中文名字:柯棣华。柯棣是他的姓,名字中的“华”字,是他到中国后为了表明自己帮助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按照中国人的姓名习惯加上去的。正是这个象征中华民族的“华”字,蕴满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也是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他跟随援华医疗队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把自己的青春年华乃至宝贵生命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2014年,他又成为国家公布的首批三百名抗日烈士之一。

     1910年10月10,印度孟买一个名叫绍拉普尔的小镇上,一个男婴在家人焦急又兴奋的期待中呱呱坠地,谁也猜不到这个襁褓中稚嫩的小生命将来会与中国这个神秘而遥远的国度结下不解之缘。不错,这个男婴正是柯棣华,他的原名叫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Dwarkanath Shantaram Kotnis),也许是时代的衍生,抑或是命运的造化,柯棣华从小就对医学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立志长大后做一个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好医生。1936年,26岁的柯棣华如愿毕业于著名的格兰特医学院,取得了医学学士学位。

个性化邮票,柯棣华医生像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黯淡,万籁俱寂。日本借口一个士兵失踪,向中国发起了蓄谋已久的挑衅,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反抗,拯救祖国的全民族抗日战争拉开了帷幕。民族危难之际,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应中国红军总司令朱德的要求,迅速作出决定,组建一支援华医疗队前来中国,表达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

      1938年6月29日,这一天被孟买的居民命名为“中国日”,柯棣华放弃锦绣前程,在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历史灾难时期,与印度同胞爱德华、卓克华、木克华、巴苏华一起申请加入印度援华医疗队。柯棣华在这一天想方设法求见了印度援华医疗队筹备会主席麦太大夫。事后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说:“他(指麦太大夫)向我指出了前景黑暗的一面——要冒生命危险,失去深造的机会和有发展前途的工作等等。我并不认为这些事情是那样阴暗,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提出了申请,并尽可能地宣传我的特长,急切地盼望入选。”在绍拉普尔镇政府供职的父亲说:“就我个人而言,我是赞成个人有事业心的,同时我也了解你的决心,我当然不会表示任何反对。我高兴地告诉你,你母亲也不会扯你的后腿。”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柯棣华援华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而此时,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就传遍了印度。在柯棣华的家乡,绍拉普尔医疗协会举行招待会为他送行。在招待会上,大家对他的奉献、牺牲精神予以高度评价,同时也纷纷鼓励、祝愿他,期望他能为中国人民多提供些帮助。

个性化邮票,身穿八路军军服的柯棣华医生

     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柯棣华一行印度援华医疗队于9月17日到达广州,他们随身带了54箱药品、一台X光机和一辆防弹救护车,又经长沙辗转来到汉口,被中国红十字会编为第15救护队,先后在汉口、宜昌、重庆等国统区后方医院参与救治中国伤员的工作。12月8日,医疗队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见到了董必武,提出了要到延安前线工作,直接治疗重伤战士的要求。他们的请求立刻得到了中共方面的批准,这让五位援华印度医生感到非常兴奋。

     来华四个多月,柯棣华每天都思念着家乡,牵挂着家乡的亲人。1939年1月16日,就在医疗队准备奔赴延安的时候,柯棣华接到的家书却是父亲去世的噩耗,令他极度伤心。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和其他几位印度同行都劝他回国料理后事,他沉思过后,强忍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说:“我的家庭确实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这里千千万万无辜受难的人民更需要我。在我未能履行我向国大党提出的至少要在中国工作一年的诺言之前,我不能回国。”说罢,他立即给家人去信,表明了自己为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服务的决心,恳请亲人能理解他。

中国(1982):柯棣华逝世四十周年(1942-1982),票图“柯棣华像”来自印度全印柯棣华纪念委员会赠送给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内的柯棣华纪念馆的一幅石刻像。

     柯棣华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成了自己的事业,他怀着一腔热血,不畏艰难,于1939年2月12日辗转来到延安,参加了八路军医疗队,由此开始书写自己人生中最为华彩的篇章。他和爱德华、巴苏华一起被分配到一所离城几十里的八路军医院,全力抢救与日军作战的伤员。但是柯棣华很快就提出要求,希望能前往战争的最前沿,于第一时间抢救伤员。在等待去往前线的那段日子里,柯棣华一刻都没有停息。他努力为缺医少药的延安军民服务,并以自己的身体试验治疗当时在边区流行的传染病。他四处巡视,查看大家的饮用水是否干净;接到出诊请求时他随叫随到,不分昼夜;外出巡诊不管路途多远,他从不拒绝。

      1939年11月4日起,柯棣华以无所畏惧的精神,跨过烽火连天的战场,冒着生命危险开始活跃在抗日战争的最前沿。1940年8月,他被任命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兼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当时,抗日根据地的条件极其艰苦,面临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柯棣华不避艰险,和抗日军民一起患难与共,身先士卒。医院的每一点小事,他几乎都要过问,连护士是否消毒好了绷带和敷料,他都要亲自检查,甚至还经常自己劈柴烧水消毒。此外,在中国抗战的敌后,他积极开展医疗与教学工作,发起了著名的“改炕运动”,极大地降低了伤员的交叉感染率。

印度(1993)邮票四方连:柯棣华医生,背景为柯棣华正在中国抗战前线为伤员做手术。

      百团大战期间,为了在第一时间救治伤员,柯棣华率领一支巡回医疗队前往一线战场进行战地救护,炮弹落在他们附近,战士们叫他们往后退,柯棣华却说:“我们往后退了,伤员怎么办呢?”他坚持不后退,在战争的最前沿勇敢地履行战地救护的职责。当百团大战进入第二阶段,晋察冀军区进行涞水战役时,柯棣华穿过枪林弹雨,前往南线战场救治伤员,在13天的激烈战斗中,他一共收治了800余名伤员,为558人施行手术,连续3天3夜未曾合眼,以顽强的毅力、医者的仁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守在战地救护阵地。在晋察冀两年多时间里,柯棣华处处以白求恩为榜样,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

      柯棣华与当地群众的感情很深,他深爱着一心抗战的中国军民。有一天晚上,正在洗脚的柯棣华因过度劳累,脚还泡在温水里,就靠在土墙上睡着了。房东大娘看见了,连忙为他卷起裤腿,擦干了脚。柯棣华醒来,面对这慈母般的老人,用不太纯正的中国话激动地叫了声:“娘!”这一声娘,喊出了柯棣华与当地军民血浓于水、心手相连的深情厚谊。还有一次,当他途径一个刚被日寇扫荡过的村庄时,听到一阵痛苦的呻吟声传来。他立即放慢脚步循声寻找,终于在一间破屋子里发现了一个生命垂危的难产妇女。时间就是生命,他立刻将产妇运送到最近的一个临时救护所,连夜为她做手术,终于挽救了母子的生命。群众的安危,是他心中最大的牵挂。他的无私大爱,他的高尚情操,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柯”,有的还叫他“黑妈妈”。

中国(1982):柯棣华逝世四十周年(1942-1982),票图“柯棣华在中国”来自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外事办主任、柯棣华纪念馆负责人靳合德创作的一幅木版画,画面上身穿八路军军服的柯棣华英姿飒爽地骑着战马,背景是柯棣华战斗与生活的晋察冀边区绵延起伏的群山。

      在极其艰苦、紧张的战争条件下,柯棣华不放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勤奋学习,积极进取。1942年7月7日,柯棣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他接到组织通知,知道自己被批准入党时,激动得掉下了眼泪。在鲜红的党旗下,他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宣誓为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为实现共产主义,我要将一切包括我的生命献给这壮丽的事业。”

      成为光荣的中共党员后,柯棣华更加忘我地工作,无私地奉献。在一次行军战斗中,他因吃了没有煮熟的猪肉而得了绦虫病,并因此引发癫痫病。他不顾癫痫一再发作,继续夜以继日地工作,完全不顾自己的健康。1942年12月8日,柯棣华带病进行一例双侧疝气手术,由于难度较大,一直从上午十点持续到晚上。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走下手术台时,癫痫病再次发作,因缺乏有效的药物救治,于次日凌晨去世,年仅32岁。就这样,正当豪情满怀,准备更好地为中国人民服务的时候,他却悲壮地倒下,诀别了这片红色的土地,没有给共患难的革命友人留下一句话,只把无限的悲恸留给了人们。1942年12月18日,唐县葛公村举行了万人追悼大会,白求恩卫生学校的教员为柯棣华拉纤送葬,把他的灵柩送往晋察冀烈士陵园安葬。祭奠过程中,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墓前一片哭声,感人的场面令人心酸。

中国(200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邮票小版张,边纸图案为“抗战英烈柯棣华”。

      柯棣华像白求恩一样,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来到中国,在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中,活跃在战地救护的最前沿,把自已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人民。他还未来得及完成心愿,便英年早逝,撒手人寰,这是中华民族的损失,也是全世界的损失。他的医魂不倒,医德不朽,像划过长空的一颗明星,照亮了华夏抗战的整个夜空。

个性化邮票,柯棣华诞辰一百周年

      中国和印度的关系,在古代仅仅是宗教和商业的关系,柯棣华一行的援华医疗队打破了这种狭隘的范围,将中印两国的关系建立在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反法西斯斗争以及为了民族自由解放的共同理想上,这是两个民族未来更广泛更密切关系的基石。柯棣华——印度人民的优秀儿子、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国际友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不朽业绩。他把自己的一切全部献给了伟大的中国,中国人民永远记得他对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至少有三个印度人为人类思想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贡献,柯棣华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仅是人类思想的朋友,同时也是人类灵魂的照明灯。他的事迹被拍成了电影,有关他的纪念活动也常常举行,他的名字在中国与印度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泰戈尔一样响亮。在2009年的一个网络投票中,他被选为百年来中国十大国际友人之一。

作者简介

王平,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副会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印度医生,为帮助中国抗日,献出宝贵的生命
人物 | 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
来自印度的医生柯棣华
中共抗战获得苏联和国际舆论及道义支持
医泽广被媲美于白求恩 ——纪念柯棣华逝世80周年
【每天老照片】-1万-9378- 他出身印度贵族阶层,却来到中国支援抗战,继承了白求恩的衣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