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名人堂:盖达塞克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名人堂116

1976:盖达塞克

01

     人类社会充满了梦想,美好的梦想始终连接着期待中的未来。人类是理性和智慧的,其最高成就便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它揭开了一个个自然之谜,把美好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让人们更加幸福,让未来更有希望。

     诺贝尔奖设立于1900年,1901年开始正式颁奖。这个奖项,无疑是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技术大奖。它是全世界科技文化殿堂的皇冠与权杖,也是全世界最高的科技荣誉,获奖者无不为此骄傲,受到世人的尊敬与崇拜。

     诺贝尔奖中的一项,就是生理学或医学奖,用于表彰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对人类社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奖章图案设计得非常精美,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背面是医药之神救治生命的图案。

     背面图案上,医药之神正坐在岩石上,腿上是一本打开的医书。他的左手扶着一位体质虚弱的病少女,右手正从岩石缝隙中收集清澈的泉水。这是生命之水,他要将水喂给病少女喝,给她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病少女的身后,是象征医学的灵蛇。

     奖章上还刻有这样一句拉丁文,意思是“新的发现让生命变得更加美好”。

     生命是宝贵的,当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时候,新生命便降临到人世间。新生命发出的第一声啼哭,便是生命乐章序幕的拉开,而这一声生命本色的哭声,更是一份对生命责任的宣誓。

     当丹尼尔·卡勒顿·盖达塞克(Daniel Carleton Gajdusek)降临人世的时候,他那响亮的哭声一定是在向世人宣示,他明白生命的意义,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那就是要不遗余力地去探索与发现,让自己的发现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

     怪不得他从小就喜欢科学,青少年时代阅读了著名细菌学家克鲁伊夫撰写的科普读物《微生物猎人传》一书后,更是深深地爱上了生物学与医学这一科学领域,并选择到医学院去读书,走上了科学研究与治病救人的道路。

     他怀揣一份对生命的责任,抱着无所畏惧的献身精神,放弃舒适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带着未知与不测,毅然前往遥远非洲未开化的原始部落去探险,只为将关爱献给那些饱受库鲁病折磨的土著福鲁族人。

     他十几年如一日,以惊人的毅力、敏锐的洞察力、无所畏惧的献身精神和全身心的付出,不懈地进行探索,终于查清了导致库鲁病的惊人真相,找到了防病对策,用他的发现将福鲁族人从疾病长期的折磨中拯救了出来。

     1976年,因为对人类的杰出贡献,他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摘取了世界科技界的桂冠。

     “如果你喜欢到未开化的地区去探险,那么,你就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这句话,带着玩笑的意味,然而它的背后,却是盖达塞克传奇般的人生。

盖达塞克像

02

      1923年9月9日,盖达塞克出生于美国纽约州扬克斯。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对眼前的世界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向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倾心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多少次,黄昏来临,他常常还在独自玩耍,充满趣味地观察各种小动物而忘了回家吃饭。

     童年是美好的,却是短暂的。一晃,盖达塞克到了上学读书的年龄。

      父母十分识理,为了让儿子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夫妇俩将盖达塞克送进了当地最好的学校。一踏进校门,盖达塞克立刻就喜欢上了新的环境。学校里不但绿树成荫、环境幽雅,而且师资雄厚、学风严谨。

      天资聪慧的盖达塞克十分懂事,他并不迷恋于玩耍,而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老师知识渊博,又诲人不倦,令他对获取知识更是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他学习努力,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学习之外,他还特别喜欢读书,图书馆里各种科目的书籍基本上都是他借阅的对象。

      这期间,他接触了大量科普读物,其中一本名为《微生物猎人传》的经典著作深深吸引了他。他沉醉于其中的一个又一个故事,那恢弘博大又细致入微的微生物世界像一块神秘的吸铁石,对他形成了强大的磁场,他也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与世界息息相关,珍惜、保护好这个世界,就是珍惜、保护好人类自身。

      正是阅读了这本书后,让他对微生物学和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萌生了长大后从事医学事业的念头。

      带着人生的梦想,盖达塞克贪婪地汲取知识的养料,在校园里健康地成长着。1939年,他以优异成绩高中毕业,时年16岁,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灿烂的阳光下,他惬意地走在大道上,编织着自己青春的梦想。

      在职业的思考中,他毅然选择了医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实现了自己的医学梦。他热切地期待着开学的那一天早日到来。对于即将开始的医科学习生涯,他早已等不及了。他相信,人生是一场跋涉,前行之路上,一定有各种各样的美景在等着他。

罗切斯特大学,盖达塞克选择在这里学习医学

03

      怀揣崇高的理想,携带心中的至爱,盖达塞克迎来了医学院开学的日子。漫步在医科大楼前的草坪上,他的内心充满了喜悦。从今往后,自己的人生将与医学科学紧紧地连在一起了。一想到今后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无数患者将因自己而得到新生,他心情激动得难以平静。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拯救黎民于疾苦之大医!

      虽然医科的功课枯燥而乏味,但盖达塞克却学习得十分投入。因为,他的心中有着崇高的理想,希波克拉底誓言更是时时激励着他。为了将来能更好地造福于患者,他必须努力每一天!

      他精神饱满地走进实验室,感受着医学实验与研究之美;他静坐在医学院的图书馆里,领略知识海洋的浩瀚。在医院实习的时候,他身穿白大褂,没日没夜地待在病房和手术室里,抢救病人的时候更是冲在最前面。

      他觉得自己身上的一袭白衣,就是作为一名健康卫士的白色战袍,战袍加身即责任在肩,从此矢志不渝,将捍卫生命的战斗进行到底!在这段学医的日子里,他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坚守着不变的信念,夜以继日地努力着,终于以优异成绩顺利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学业。

      从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他又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继续深造,进一步夯实自己的医学基础知识,并学习医学科学的科研方法。这几年中,实验室是他最喜欢的地方,通过对显微镜下微观世界的观察和一个个试管中实验数据的分析,他看到了现代医学前进的方向。

      1946年,他的付出有了收获,顺利成为了一名医学博士。

      走出校门后,盖达塞克的第一份工作是接受纽约州哥伦比亚长老会的邀请,在哥伦比亚教会中心医院做一名医生。他心怀大爱,同情病人,不知疲倦地全身心投入工作,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竭尽全力去呵护患者,深受病人的信任。

      之后,他又来到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工作。他虽然年轻,却非常喜欢孩子们,在给小病人治病的同时,还抽时间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玩,鼓励他们要坚强勇敢,坚决战胜病魔。他把自己心灵深处最美好的关爱全都献给了小患者们,深受小朋友的喜爱。

      在医院里待了3年,盖达塞克又回到了母校哈佛大学。几年的临床工作经历让他更深地感受到病人的不幸,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医生”这个职业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带着这份责任与使命,他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医学科研工作之中。转战实验室,离“病人”远了,却离“疾病”更近了,他相信这是另一个同样意议非凡的战场。

哈佛大学,盖达塞克在这里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04

      日子就在实验室里,平静、安宁地流过一天又一天。哈佛医学院的实验室,聚集着全世界最优秀的医学人才,也许每天都可能出现震惊世界的医学奇迹。如果这样一直坚持下去,盖达塞克或许就能成为某个攻坚团队的一份子,从而在科研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此时,盖达塞克却把目光从实验室转向了遥远非洲的原始森林里,瞄准了一种十分奇怪的疾病——库鲁病。

      库鲁病是一种神秘又可拍的疾病,发现于20世纪初,之前的医学史对此病从未有过记载。

      库鲁病流行于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高原的原始森林中,折磨着生活在这里的3万多名土著福鲁族人,妇女和儿童是这种疾病最大的受害者。

这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综合症,病人得病后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寒战样震颤、丧失运动能力等症状,表现为头痛、关节痛,容易受惊吓,不停地颤抖,四肢抽搐,经常发出痛苦而可怕的笑声,行走困难,记忆力丧失,经过3至12个月的折磨后,最终全身瘫痪而死。

      由于病人得病后会不停地颤抖,而“颤抖”在当地方言中被叫做“库鲁”,因此此病就被称为库鲁病。当时,库鲁病每年至少导致200多名福鲁族人死亡。病人出现症状之后,医学对此没有一点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痛苦地死去。

      非洲原始森林里的这种奇怪疾病被媒体披露后,很多医学科学家都想征服库鲁病,帮助福鲁族这个多难的原始部落。从世界各地来到这个原始森林里做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来了一批又一批,可是对库鲁病的研究依然没有太大的进展。

      在前来研究的人员中,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内科医生发现,库鲁病患者一旦发病便开始四肢摇晃,休息一下会逐渐消失,但是1个月至3个月后患者会再次开始摆动和蹒跚,他们无法站立,出现斜视,说话结巴,直到死亡。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神经疾病和中风研究所发布了报告,称通过他们对死者的尸检发现,导致他们死亡的可能是大脑中突然出现一个个小洞,使得病变脑组织变得像“瑞士奶酪”一样。这份研究报告,提示库鲁病与大脑病变可能有密切关系。

      虽然研究有些进展,但是对于库鲁病的真正病因,人们依然一无所知。福鲁族土著还在承受着疾病的痛苦折磨,许多家庭因为多人发病而趋于灭绝。

      福鲁族土著黑人的苦难,令盖达塞克感到了深深的不安,面对非洲兄弟姐妹的不幸,作为一名医生,他不能做旁观者。他心中的梦想越来越强烈,要用自己的知识和努力,去揭开库鲁病的神秘面纱,为遥远大陆的苦难人们带去安康。

      梦想是人生的翅膀,可以让人在天空翱翔,飞到更加遥远的地方。也许前方崎岖连绵,也许前方坎坷峻险,但是有了梦想,就有了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尽管目前在大学里科研条件一流,生活安逸舒适,但为了帮助苦难的非洲人民,盖达塞克毅然放弃了现有的优越生活,告别亲朋好友,收拾起简单的行囊,动身前往非洲。经过山一程、水一程的长途跋涉,他终于在1952年到达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这个原始森林,深入原始部落进行考察研究。

      他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1957年拍摄的一张库鲁病患者的照片

05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自己才理解的东西。盖达塞克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支持,他不被理解,几乎没有任何资助。

      然而,他是自信而执着的,执着于自己的选择。他怀着一颗充满关爱的心,透过心窗,他能看到窗外生命的美景。他坚信,命运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窗外有土地也有星星,就看你能不能磨砺一颗坚强的心,一双智慧的眼,透过岁月的风尘寻觅到那颗最璀璨的星辰。

      虽然孤单独行,他却并不寂寞。因为,医生的责任告诉他,医学科学背后所隐藏的应该是热爱生命、关注生命、敬畏生命、为生命护航的一颗仁爱之心。作为一名医生,自己有责任为救治库鲁病患者去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他要努力去揭开库鲁病的神秘面纱,即使在治疗上无所作为,也至少应该在关爱上有所作为,去帮助、安慰那一个个病痛的躯体和一颗颗受伤的心灵。

因此,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他依然不改初衷,孤身一人深入到福鲁族人的村寨里,认真对库鲁病进行实地调查。他坚信,人生的道路上有阴有晴,但只要心中的蔷薇花一直开着,那么每一天便将都是晴天。

      一开始,他怀疑库鲁病是细菌传染的,然而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跟踪与检查,并没有从病人的身上发现任何致病菌。于是,他又按照病毒进行追查,却仍然没有查出任何结果。

      唉,怎么可能平白无故地就在福鲁族人中发生这样奇怪的疾病呢?而且还传播给了许多人?更奇怪的是,此病竟然只在福鲁族人之间传播?

      这个疑问始终盘旋在他的脑海里。站在异乡的土地上,他一次次望着风中寂静的原野和天边如血的残阳,独自静静地思考:这究竟是为什么?

      他的思维在快速旋转着,确认一定有某种原因导致了该病在福鲁族人中的传播。可是,查不到致病的细菌与病毒,那又是什么原因呢?既然只发生在福鲁族人之间,那么一定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作家要写出最有血肉的文字,一个演员要演出最具灵魂的角色,无一不是要以身融入。那么,一个科学家要找到一种疾病的来龙去脉,是不是也需要这种“忘我”的精神投入其中呢?

      盖达塞克循着这样的推理,决定深入到福鲁族人的生活中去,看看他们的日常生活到底有什么奇特之处,或许他能够从中发现导致库鲁病的原因。

      首先,他把目光转移到福鲁族人的日常饮食方面。他对他们的每一种食物都进行了细致的检查,自己也试着吃他们的饮食,可是终究没有查出什么问题来。

      他又怀疑当地的土壤或水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被某种可以损害人体的元素所污染。于是,他又采集土壤和水的样本进行成分分析,可是在反复检查之后,依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之处。

      盖达塞克的研究一度陷入僵局,库鲁病的病源体好像在跟他玩捉迷藏的游戏。看着一个个患者痛苦的表情,看着一个个病人不治而亡,他更坚定了最初的决心,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继续探究下去。

      为了查找到这种疾病的致病原因,盖达塞克开始和福鲁族人交朋友。他进出部落家庭之中,和他们同吃同住,共同生活。几年过去了,他对福鲁族人的生活习惯已经了如指掌,可是依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样。

      如此,他最后猜测的病因,即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也推翻了他的怀疑,这项孤注一掷的研究似乎难以为继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这样,研究陷入了僵局,似乎没有了方向。

      然而,在人生的旅途中行走,挫折是不可绕行的驿站,是必须翻过去的险峰,是必须渡过去的河流。不管环境多么艰难,不管前行之路多么坎坷,他都必须独自坚强地面对一切困难,撑起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蓝天。

      凝望窗外,夜色阑珊,一眉素淡的月影洇染着盖达塞克的心事,游离的风絮,吹落了一纸的轻澜,他紧锁双眉,沉思,沉思……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土著氏族福鲁族,由于参加同类相食的宗教仪式,导致库鲁病在当地大面积爆发,照片为母亲怀中患有库鲁病的孩子

06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古诗中描述的这个场景,是多么的美好。可是,对盖达塞克来说,他会迎来峰回路转的那一刻吗?

      他要继续向前走,只有向前走,才能找到出路;只有向前走,才有机会看到意想不到的风景。

      事实上,前面就是一片天。对于这位心怀爱心、敢于献身、不懈奋进的医学科学家来说,等待他的一定是漫天的彩霞。

      盖达塞克和福鲁族人同吃同住的同时,不但给他们看病,还帮助他们干活。日复一日的共同生活,使他和福鲁族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已经不把他当外人了,而是将他当作自己最可信赖的朋友,有时甚至像族人一样对待他了。

      这时候,村子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患了库鲁病,盖达塞克竭尽全力去为他医治,可是,他的努力并没有阻止长老疾病的一步步恶化。他像其他病人一样不停地颤抖,四肢抽搐,行走困难,直至全身瘫痪,痛苦而无助地躺在床上,等待着死亡那一天的到来。

      长老终于没能躲过死神的亲吻,与世长辞了。长老的去世,令他的家人和族人们无比悲痛,大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作为福鲁族人的亲密朋友,盖达塞克也受到邀请参加了长老的葬礼。

      家人、族人和亲朋好友们通宵达旦地聚集在一起,回忆长老的生平事迹,追思长老的无量恩德。情到深处,大家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相拥在一起放声痛哭,场面极度感人。

      作为一名医生,盖达塞克见多了人世间的生离死别,可是眼前的场景,依然深深地震撼了他,更加激起了要弄清楚库鲁病的原因、拯救这样一个善良部落的决心!

      正在盖达塞克内心备受煎熬的时候,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在他的眼前发生了。

       一阵鼓声之后,盖达塞克无比惊骇地看到,族人们围成一圈,虔诚地祈祷了一番后,居然把长老的头颅切开了。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头颅里的脑子取了出来,将其切成一片一片,然后给每个出席葬礼的人分了一片。人们恭恭敬敬地捧起分到的脑片,凝视片刻后,便将脑片送进嘴里吃了下去。

      啊,在这个南太平洋岛国原始森林里的原始部落里面,居然还有这样一种同类相食的宗教风俗!族人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将死者的脑子吃进自己的肚子里,让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让死者永远和族人们在一起。

      就在盖达塞克无比惊骇的时候,族人将一片脑子递给了他。他先是一愣,随后立即恭恭敬敬地举起双手接过脑片,凝视片刻,口中祈祷一番,缓缓将脑片往嘴里送去。

      此刻,他的脑海中灵光一闪,突然悟出了什么。趁人不注意的时候,他将脑片从嘴里吐出藏了起来,并很快就退了出来,飞奔回自己的工作室。

      这一刻与长老脑片的突然相遇,是盖达塞克医学之旅上的一个最美的奇迹。

一名患库鲁病的福鲁族儿童

07

      因为关爱,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相遇。其实,这一场相遇,看似偶然,其实必然,因为对福鲁族人身体健康的一份责任,在千万年长长的轮回里,便有了今生注定的遇见。这是前世的一段未了情,安排在今世的情缘了。

      小心翼翼地捧着脑片,快速跑过开满了野花的小径,盖达塞克匆匆回到自己的工作室。他将脑片放在玻璃皿里,反复查看着,仿佛里面蕴藏着无穷的秘密,他要立即将其揭开。

      他将脑片做成切片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发现了大块失去生理功能的“淀粉样蛋白”,上面布满了细小的孔洞,恰似“瑞士奶酪”一样。他反复寻找,却没有发现任何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他又将脑组织碾碎,用微生物无法通过的滤器精心滤洗了一遍,去除其他物质,只留下蛋白质部分。

      然后,他花大价钱买来实验用的健康黑猩猩,把切割成许多小块的蛋白粒子移植到健康黑猩猩的脑内。他期待黑猩猩很快就出现库鲁病的症状。可是几周、几个月过去了,黑猩猩依然一点异常也没有表现出来。

      盖达塞克有点失望,难道自己的猜想不正确?库鲁病的病因与吃因病致死者的脑子没有关系?

      时间都快过去一年了,黑猩猩依然没有发病的迹象。

      多少次午夜梦回,在梦里看到黑猩猩发病了,他舍不得将眼睛睁开,生怕一醒过来,梦就远去了。可事实上,每次梦醒,带给他的依然是失望。就在他越来越期待,却始终不见结果,近乎绝望的时候,黑猩猩在脑部移植了病脑组织后的第13个月时突然发病了,出现了典型的库鲁病症状。

      “啊,原来问题真的出在这里,”他一个人兴奋地叫了起来,“我没有猜错!”

      盖达塞克十分欣喜,但他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立即开始一次次重复自己的实验。

      他利用自己和福鲁族人所建立的亲密关系,又用斧头和马铃薯去换得另一位库鲁病死者的一些脑组织,再一次进行研究。他把脑组织移植到又一只健康黑猩猩的脑中,一段时间过后,这只黑猩猩也出现了典型的库鲁病症状。

      最后,这两只黑猩猩都因为库鲁病而死亡了。盖达塞克又将死亡黑猩猩的脑组织按前面的操作程序作了一番处理后,再移植给一只健康的黑猩猩。不出意料,一段时间之后这只猩猩也出现了库鲁病症状。

在进一步的实验中,盖达塞克发现将死于库鲁病的黑猩猩的脑组织的蛋白粒子经过蛋白分解酶作分解处理后,再移植到健康黑猩猩的脑中,黑猩猩就不会发病。

      盖达塞克在以黑猩猩为模型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库鲁病的病原体不具有DNA或RNA特征,而是一种蛋白质,而且这种蛋白质病原体能够跨越种属界限进行传播。

      从这些实验结果中,盖达塞克得出结论:库鲁病的病原不是通常的细菌或病毒,而是一种人类尚未认识、比病毒还小、没有核酸的蛋白质,属于特异性的、侵入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特殊的病原微生物,它所导致的库鲁病的潜伏期可达数月甚至数年,所以他将其称为“非寻常性慢病毒”。

      盖达塞克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库鲁病的发病原理和传播方式,而且发现了该病病原体不同寻常的特征。

后来,另一位美国科学家史坦利·布鲁希纳(Stanley Prusiner)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将这种以蛋白质为遗传媒介的新型病原体命名为prion,即朊病毒,并指出朊病毒的两大致病途径:一是食用含有朊病毒的食物,比如库鲁病、疯牛病等;二是朊病毒基因突变引发的疾病,如家族遗传性失眠症、迟发性海绵状脑病等。因为对朊病毒的研究,布鲁希纳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布鲁希纳,他发现了朊病毒及其致病途径,盖达塞克发现的非寻常性慢病毒正是朊病毒中的一种

08

     朊病毒(Prp),即蛋白质病毒,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它与通常的病毒不一样,只有蛋白质而无核酸。这个发现打破了分子生物学的常识,令人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有一种惊讶万分的感觉。

     朊病毒没有抗原性和炎症反应,对干扰素不敏感,但却既有感染性又有遗传性,并且具有和一切已知传统病原体不同的异常性。

      病理研究表明,随着朊病毒的侵入、复制,在神经元树突和细胞本身,尤其是小脑星状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内发生进行性空泡化,星状细胞胶质增生,灰质中出现海绵状病变。

      朊病毒属于慢病毒性感染,潜伏期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病程缓慢,出现进行性脑功能紊乱表现,病程不能自然缓解,以死亡告终。

      慢病毒的发现启发了对许多了解不多的退行性神经性疾病的病因研究,同时也向生命科学提出了很多包括生命起源在内的问题。

      人的朊病毒目前已经发现4种,库鲁病、克雅氏综合症(疯牛病)、格斯特曼综合症(脑软化病)和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临床病变局限于人的中枢神经。

      20世纪末朊病毒的发现表明蛋白质也可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进一步表明了生命遗传信息载体的多样性和其独特的感染机理。

朊病毒的三维结构。朊是蛋白质的旧称,朊病毒就是蛋白质病毒,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

09

      至此,库鲁病的谜底终于被盖达塞克揭开了。

      他的研究成果一公布,立即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他们从此禁止福鲁族人吃死人的脑子。这一规定有效控制了库鲁病的继续蔓延,发病人群急剧减少,直至彻底消失,福鲁族由此得到了拯救。

      事实上,如果没有盖达塞克的不懈探索和惊人发现,或许福鲁族人至今仍然挣扎在这种疾病的痛苦之中,饱受身心的折磨。

      盖达塞克的发现,还提示传染病的病原即使在不表现病症的情况下,依然可能活跃,这是在那之前尚未知晓的一种传染方式。朊病毒的发现打破了病原体和分子生物学的常识,使人类对病原微生物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

      因为揭开了库鲁病的奥秘,解救了一个族群,为人类健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盖达塞克荣获了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将当今世界科技最高奖颁发给盖达塞克,是全世界向他所致以的最高敬意。

      科学的道路上,充满了挫折、坎坷与不测,充满了蹉跎、风雨和艰辛。然而,人生就是这么一段在风雨中不断跋涉的过程,这么一首在尘世里跌宕起伏的歌。蓦然回首人生之旅,你会惊异地发现,你的人生中最艰难的日子,往往是人生最有意义的时候。

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盖达塞克

10

      纵观盖达塞克的科学研究,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甚至像是偶然之中的一个发现,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事实上,他对库鲁病坚持不懈地研究了12年,在遇到坎坷与挫折时,他不曾动摇过决心,没有失去过信心,甘愿冒着巨大的风险深入到福鲁族人的生活之中,才最终取得了至高成就。

      他之所以能十余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研究,就是因为他有着对医学的挚爱,他的心中装满了对福鲁族人的关爱。关注生命,倾注爱心,造福人类,造福社会,这是医学的价值所在。在他的意念中,福鲁族人的福祉是他肩负的责任,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阻止他的前行之路。

      有人说他是幸运的,事实上,幸运也许是随机的,但一定与关爱、理想、努力、勇气和坚持分不开。在他的眼中,有风有雨的日子,没有必要去抱怨,而是要让蔷薇花盛开在自己的心中,因为那是生活对自己的馈赠。走过去,前面有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盖达塞克在不知道库鲁病传播方式的情况下,冒着被感染的巨大危险,深入土著福鲁族居住的原始森林里,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天长日久,才赢得了他们的信赖,才有机会参加族人的葬礼,并取得患者的脑子切片,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作为一名医学博士,盖达塞克完全可以待在有着世界顶尖科技和一流设备的舒适安全的实验室里,从事自己的科学研究。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人生啊!可是,他却自愿放弃了这一切,因为他懂得,如果停留在舒适与安宁中,人生就会错过很多精彩与壮美,错过更加美丽、广阔的天空。

      于是,他毫不迟疑地告别家乡与亲人,深入到非洲未开化的疾病高发区,克服实验设备落后的困难,坚持研究病情,时间长达十多年之久。在他深入福鲁族人生活的整个过程中,充满了未知与不测,他难道不清楚其中的厉害关系?

      事实上,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正是对人类之爱、锲而不舍的科研态度、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给了他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信心,使他最终成功揭示了库鲁病的病因,结束了当地人愚昧的丧葬习俗,杜绝了库鲁病的发生,造福了一方百姓。

      他的前行之路上,有失望,有挫折,有艰辛,有挑战,但他坚信,只要心中有爱,不懈追求,用自己的智慧和坚韧,不忘初心,努力前行,就终究会有冲破束缚,冲破黑暗,冲破禁锢,一飞冲天的那一刻。

盖达塞克像

11

      盖达塞克在发现了新的病原微生物──慢病毒后,又提出某些病因不明的神经系统疾病是由慢病毒所致的观点,为多发性硬化、帕金森氏病等的研究作出了贡献。之后,他在疯牛病的发病及传播机理、小儿神经精神疾病、语言与认知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均卓有建树。

      他在晚年,还经常来中国讲课。2002年,在他79岁高龄的时候,还被聘为中国第一个疯牛病实验室——北京市检验检疫局疯牛病实验室的顾问,帮助中国阻截疯牛病。他多次表示,将竭尽全力帮助中国提高疯牛病的研究和防御能力。

      2008年12月12日夜晚,一颗流星划过漆黑的夜空,留下长长的印记,照亮了漫漫长夜。这一天,盖达塞克永别了他所热爱的世界和他的事业,永远地睡着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像一首长诗,展现出人生最斑斓的色彩。

西班牙邮资封,封图为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盖达塞克

作者简介

王平,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副会长。

YIXUELISHI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于库鲁病病原体发现史开发的教学案例一则
疯牛病何以流行科学家敢于生死相许——发现朊病毒蛋白
为什么不能同类相食?科学家在20号染色体上,发现神秘的基因片段
比埃博拉病毒还恐怖的东西…来了,人类至今没战胜它!
几十年前太平洋岛国曾爆发库鲁病,起因是当地人吃人恶俗
吃人对人体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