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邮说医学史71:裘法祖
userphoto

2022.05.11 江苏省

关注

5/11

2022

邮说医学史71:

     济世活人铸丰碑——裘法祖     

       医者仁心,德泽苍生。千百年来,尊重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德艺双馨的苍生大医,他们高尚至致、大德无疆的品行为人们所敬仰,他们仁心仁术、济世救人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在他们中间,有这样一位令我们肃然起敬的医学前辈——裘法祖。

       他是中科院资深院士,著名医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外科器官移植的主要创始人,贲门周围血管断离术首创者,《大众医学》主要创办人,全国高等医学教材主编,主持编写了《外科学》第一版到第四版。

       他从医近70年,担任过武汉医学院院长、同济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同济医科大学名誉校长,是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业务精湛,刀法以精准见长,高超的手术被誉为“裘派手术”。他对外科二级专科的细分和外科学的发展付出了诸多心血,为我国外科学、医学教育事业、国际科技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医德高尚,心系患者,体恤病人,堪称楷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获得“中国医学科学奖”“医德风范终身奖”,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医学家”的光荣称号。

       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座山,一座医德的高山。他常说做医生不难,做好医生很难,一辈子做一个好医生就更难了。他就是一个一辈子的好医生,他的医术与医德令我们高山仰止。他以自己一生的无私奉献,树立起病人心中的“大医”丰碑。

中国邮政《中国结》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附票图案为裘法祖大夫像

       1914年12月6日,裘法祖出生于浙江杭州西子湖畔一个书香世家。他从小天资聪颖,博闻强记,18岁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预科班学习德语,1936年西渡德国就读慕尼黑大学医学院,1939年以一等最优成绩获德国医学博士学位,留在慕尼黑大学医学院附属施瓦本医院当外科医生,获德国外科专门医师证书,之后又受聘于土尔兹市立医院任外科主任。

       在德国,裘法祖的导师布龙纳教授对他说:“一个医生的真正幸福,是用自己的才智辛劳换来了病人的康复。”布龙纳教授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以工作勤奋、治学严谨著称。裘法祖处处向老师学习,把工作当成事业,因此有了不竭的动力。

       裘法祖不怕吃苦,医风严谨,在工作和学习上的劲头超过了导师。他牢记导师的话,对技术精益求精,认真做好每一台手术。他不停地忙碌着,要让每一个经他诊治的病人都最大程度地恢复健康。他技术高明,待人真诚,在病人的康复中收获快乐,被当地居民尊为“中国好医生”。

       回忆在德国的行医生涯,裘法祖常说有一件事对他触动非常大。在施瓦本医院做第3例阑尾切除手术时,发生了一件影响他一生的事。病人是一位中年妇女,术后第5天这位病人突然死去。尽管尸体解剖没有发现手术有什么问题,但导师“裘,她是一位4个小孩的母亲”这句话,令他极度震撼。

       这位“4个小孩的母亲”令裘法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19岁那年的某一天,裘法祖的母亲经历了几天剧烈的腹痛后离开了人间。事后,裘法祖含着眼泪查阅西医书籍,对照下来发现母亲死于一种名叫“阑尾炎”的普通疾病,心里十分痛苦。

       从自己的母亲,到“4个小孩的母亲”,裘法祖目睹了生命的脆弱,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内心深处有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这些经历影响了他此后60多年的作风,从此每一个病人在他眼里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大家庭里的母亲、父亲和亲人,他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每一个病人,严谨、负责、无微不至地关心病人的医德风范就这样伴随了他一生。

       裘法祖喜欢湛蓝的天空,喜欢它的辽阔和深邃,他的心胸也与蓝天一样博大。他心地善良,不仅医术高明,而且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在纳粹统治期间,曾冒着巨大的危险拯救过数十名被迫害的犹太人。

       他心系祖国,愿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1946年底,他放弃了德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带着妻子和孩子欣喜地回到了取得抗战胜利的祖国。在回国的轮船上,他还克服条件的不足,实施了一例腹部手术,挽救了一个病人的生命。

裘法祖在德国慕尼黑施瓦本医院当外科医生时与导师布龙纳教授合影

       回到祖国后,裘法祖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中美医院(今上海长征医院)担任外科主任。他在医学上频频做出成就,许多高难度的医学案例都是在他的领导下完成的,如局部麻醉下的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总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乳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裘法祖更是激情满怀,全身心投入到救死扶伤的伟业之中。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当时,许多将士在前线受伤,裘法祖作为医疗顾问赴前线抢救伤员,挽救了许多援朝将士的生命。为了表示内心得感谢,许多援朝干部都亲切地称他为“战场保护神”。

       裘法祖从朝鲜战场回到上海后,又将精力集中在医疗工作上。这时候,他以广阔的视野和前瞻的思路敏锐地察觉到,传统大外科已不能适应我国外科学的发展,中国的外科技术水平要紧跟西方医学水平,必须走专科化发展之路,否则差距会越来越大。于是他精心构思,着手勾画在外科领域建立二级专科的蓝图。

       没过多久,裘法祖就克服种种困难,在国内率先将外科分为普通外科、骨科、胸心外科、小儿外科、泌尿外科、脑外科等,奠定了今天外科的专科分科。同时,他还非常关注最基础的操作和院内感染的控制,包括怎样穿手术衣、怎样使用手术器械、手术室怎样消毒等。在他的努力下,我国外科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裘法祖随同济医学院搬迁至武汉后,对人工器官移植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器官移植研究所。他以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不知疲倦地开拓新领域,创新新技法,挥写了我国外科学史上一个又一个华彩乐章。

       裘法祖以精准的手术开创了业内盛传的“裘派刀法”,手术时不多开一刀,也不多缝一针,尽最大努力减少病人的痛苦。他改进了20多种基本外科手术方法,推动了我国腹部及基本外科的发展。他还是我国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的开创者,对脑外科、泌尿外科和矫形外科等专科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对事业执着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满腔热忱,对祖国一片忠心。他是一个满怀抱负、不懈追求、乐观向上的人,是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1977年,裘法祖与同事一起成功完成肝移植手术,并向全国科学大会报捷

       裘法祖有修养、有品性、重医德,喜欢《左传》里的一句话: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他在许多场合说,对于一个医生而言,立德是要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处处以病人之痛为痛,以病人之急为急;立功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为病人开好刀,做好治疗;立言是要抓紧时间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他心存大爱,懂得换位思考,总是将心比心。他的行医原则是把自己当成病人,工作中病人就是他的亲人,他为他们付出的不单是技术,更多的是情感和爱心。他一辈子待病人好,用技术去为他们治病,用爱心去呵护他们,深受病人的爱戴和尊敬。

       “医学归于大众”是裘法祖在创办《大众医学》杂志时为该刊确立的办刊宗旨,也是他一贯的医学教育思想。六十多年的行医、教学生涯中,他始终遵循这一宗旨,改进医疗技术,普及医学知识,传授手术技巧,告诫身边的医务人员要善待病人,向病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

       “德比才更要紧”,是裘法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坚持认为,一名好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只有用崇高的医德支撑起来的医疗技术,才能真正发挥为病人服务的作用。

       裘法祖非常关心年轻医生的成长,在带教、指导的过程中既对他们严格要求,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与技术传授给他们。他主张对青年医生要“大胆放手、具体指导、严格要求”,强调外科医生要“会做、会写、会讲”。

       他教育年轻医生要在钻研医术的同时注重医德人文修养的培养,要体恤病人,爱护病人。他反复告诫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技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事实上,他就是这样一位德近佛、技近仙的人,始终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病人是他一生的牵挂。

裘法祖大夫带领年轻医生查房时,附身握着病人的手询问其身体情况,医者大爱溢满病房

       如果说医生是病人心中生命的期望,那么裘法祖就是圣洁世界里深情的守望者,善待每一个生命是他一生的坚守。他忠于职守,忘我投入,在璀璨的医学星空下倾心耕耘,为病人撑起了一片生命的蓝天。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在他看来自己的医疗技术根本算不了什么,真诚地对待病人,得到病人的认可和信任,这才是他一生的最高成就。

       他常常这样对身边的医务人员说:“当一个病人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给医生的时候,是对医生无比的信赖。作为医生,我们应该尽心尽职地抢救病人,不能有任何私心杂念和不负责任。”

       裘法祖心系人民群众,一切为病人着想,对待病人不分地位高低,不分有钱没钱,始终一视同仁,尽心为他们解除病痛。他对病人极端负责,做手术细致精准,从不多开一刀,也不少缝一针,在选择器械时尽量减少对病人的损伤,力争把创伤降到最低,把手术做到最好。

       他做手术有一个不变的规矩,术前术后一定要亲自清点每一件手术器械、每一块纱布,一直以来他的手术被认为是最安全的。他对病人极有耐心,查房时细致了解病人的饮食、睡眠、心理变化,认真检查全身各个系统,仔细分析每一份检查报告单,趴在病床边仔细观察病人的小便颜色与小便量……他的一举一动,被他的学生牢牢记在了心里,明白了怎样做才算一个好医生的道理。 

       裘法祖工作繁忙,日夜操劳。作为一位名声显赫的专家,每天有许多病人前来找他就诊,每天有许多手术等他去做,每天有许多行政事务要他操心,但不管多么忙碌,他始终把服务好病人、做一个好医生视为头等重要的大事。

       凡是预约的病人,他都提前到诊室去等;凡是病人的来信,他每封都要认真地回复;凡看过的或是别人请他会诊过的住院病人,他每天都要到病人的床边去看一下;抢救危重病人,无论多么劳累他都直奔病房或手术室。

       从归国渡船、手术室到牛棚,无论在任何可能和需要的时候,他都冲在最前面,奔向最需要救治的病人,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送去缕缕阳光。在90多岁高龄时,他还下乡进行巡回义诊,为基层缺医少药的老百姓祛除病痛。

       2008年6月14日,裘法祖因病去世。大医西归,世所同悲,大家回忆他的生平,无不感动不已。10多天前,他还在为汶川地震后前来武汉治疗的伤员查房确定治疗方案。几天前,他还在学术会议上指出,医学的分科趋势应该是一个从粗犷到精细,从精细到融合的过程,这次对地震伤员的救治过程就充分反映出现代外科分科过细的缺陷,要大家认真思考寻找对策。为了挚爱的医学事业,他奉献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裘法祖走的是一条求真务实的人生之路,他将全部的心血汗水和聪明才智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伟大祖国的医学事业。他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竭尽全力为病人解除病痛,为他们做实事,办好事。他是医务界秉持医德医风的杰出模范,是当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裘法祖大夫在办公室里的工作照

        裘法祖这一生,以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己任,用不懈的追求和不断的创新,开创了我国外科领域的非凡历史。他一生献身医学,无私奉献人民,用毕生追求向我们诠释了“大医精诚”的至深含义。

       裘法祖走出了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创新成果的医学人生之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哲学思想。他把医生和病人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人文与悟道尤精,给了我们这些从医者很多的启迪。

       裘法祖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医风,博爱的心境,无不令我们神往。如今大师虽去,但他的品德,他的情操,他的风范,早已化作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我们要珍惜他为我们贡献的每一分光亮,铭记他以60余年从医经验给我们诠释的大医至爱,将他身上那些闪光的东西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做医道天德的传承者。他所说过的这些话,我们更应该牢牢记在心里:

医生要理解病人,就应该知道病人在想什么。这句话讲起来很简单,然而要做到却不容易。在我夜不能寐的时候,我常常扪心自问,我还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对病人做得还很不够,我因此感到惭愧和不安。

       做一个医生不难,做一个好医生很难,永远做一个好医生就更难。要当好一名医生,要让病人信任自己,就始终要问问自己:病人在想些什么?要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

       要赤诚地接待病人,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急些什么?想些什么?我认为至少应该急其病痛,急其困难,急其危亡;想其医治,想其速愈,想其安全。这样,在诊治过程中,才能做到详询病情,细察脉色,处方周详,医嘱详尽,态度和谐。

        我一生为很多人看过病,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病人。他们受着生活贫困和疾病的双重折磨。我至今都清楚地记得他们找我时的痛苦表情,当时我就感到无形中有一股力量和责任要求我一定要挽救他们的生命。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裘法祖大夫雕像,大师虽已骑鹤去,风范永存天地间

作者简介:

王平,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副会长。

2022/5/11

微信号|xiumiu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裘法祖:从医69年未错一刀,从华科到同济,做好医生是他一生追求
裘法祖院士的5个传奇故事
陈孝平:裘法祖院士教我做人、做事、做学问
“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70年未错一刀,去世时没有一双像样袜子
从“中国版辛德勒”到“中国外科之父”,医圣裘法祖的传奇人生!
阑尾炎,还会死人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