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是门精准用药的学问

中医在明面上讲究辩证论治,其理论纷繁复杂汗牛充栋,但其最后都要落实到用药上。中医已认识到的中药至目前已经几万计,中医不是在这以万计的中药中胡乱抓几味来治病,那样的话,中医只会误人生命害人不浅,恐怕中医于几百年前就已经消亡了。

中医要做到精准用药,首先要辩证过关,中医用药全在你如何识别主病如何抓主证。然而中医有关于识病的理论实在太多了,每个理论都言之凿凿。什么经方派,四运五气,升降沉浮,三焦脏腑,脾胃论,八钢辩证,滋阴派补阳派.......等等等等,让人眼花缭乱,抓不住中医的核心主轴,临到用药时仍然心中糊里糊涂。故郑钦安有“用药易识病难”之说,其《医理真传》中,“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这些文字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如何去除繁杂的一系例症状识别真正的主病。有些人可能看见“百发百中”,心里有些生疑,但事实上你如果于复杂的症状中,抽丝剥茧般抓住主症,百发百中并非虚言。

所有的中医书,最终目的都是在教你识病上,但事实又是,你即使看了无数的中医书也不能确定在临床中就能用好药。主证不明犹如缺少指南针的大海航行。有些学医之人通过死记硬背中医方剂,则更是与真正中医背道而驶。不明白用药的道理,即使熟记几万首方剂,也与真正的识主病而后潜方用药相差十万八千里。今天看了黄元卿的书,认为气机升降沉浮重要,就试着用气机升降理论用药;明天看了《脾胃论》,又觉得脾胃重要,用药皆不离脾胃;而后天看了火神派的书,又觉得阳气最重要,附子就成了方中必备。读众多的医书,尽管会对学医有不小的帮助,但假如只是死板地生搬硬套,总归仍然是门外汉。

读清末民初大医家张锡纯的书,无不为其临床用药的轻车驾熟所折服,还有当代名医施今墨,用药自成一派。但你一味想模仿这些名医的用药,假如不能明白用药的机理,即使看了无数遍也不顶事。为什么名医用药这么轻松?他们是如何在一番辩证之后一眼看穿主症?名医之所以能够一下子就辩明主症,肯定有名医了然于胸的对人体的整体认识和把握。在名医的精神世界里,人是活的,药是活的,他仿佛能够透视病人的身体,知道他的病人体内缺少什么,阴阳失衡在哪里,气瘀堵在哪里,虚又虚在哪里。看他们用药似乎如有神助,一个学医之人若能如此,可谓是苍生有幸!

许多中医看病,应该说是缺少客观的,因为他的看病不是限于自己所学已形成的成见,就是习惯用对自己身体的了解判断他人。自己是痰湿型体质更容易把病人也当成痰湿型体质来治,有多少中医是把病人当成活生生的独立个体了。而之所以如此,客观地讲并非其所愿,作为医生谁不想立马把病人的病看好以救苍生。

那么,名医心中的那支定海神针究竟是什么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是这样炼成的
熟读王叔和 还要临证多
赵绍琴:贵在有志与明理
武汉名医齐福灵
一代名医吕郁哉,自创“脉症并治”理论,擅治疑难怪病,造福百姓
祝谌予讲座:谈谈我的学术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