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年小麦重大病虫害如何防治?


上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连发两次病虫情报,预警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重于上年,赤霉病和蚜虫呈大发生态势,尤其小麦赤霉病呈重发态势。小编从全国农技中心《2019年小麦重大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控技术方案》中做了梳理,供大家参考。

主要病害

1

赤霉病

预计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麦区大流行风险高,黄淮北部偏重流行,其他麦区中等流行,发生面积约1.5亿亩,需预防控制面积约2.5亿亩次。初次药剂预防适期为小麦扬花初期,其中长江中下游为4月上中旬,江淮、黄淮南部为4月中下旬,黄淮北部和华北南部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西北大部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

防治技术:在调优种植结构、推广抗性品种的基础上,做好病害的适期预防工作。

长江中下游、江淮等常年流行区和黄淮常年发生区,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动摇,抓住小麦抽穗扬花这一关键时期,及时喷施对路药剂,减轻病害发生程度,降低毒素污染风险;对高感品种,如果天气预报小麦扬花期有2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结露或多雾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应适当提早到齐穗期,第一次防治后隔5-7天再喷药1-2次,确保控制效果。

华北、西北等常年偶发区,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不放松,小麦抽穗扬花期一旦遇连阴雨或连续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立即组织施药预防,降低病害流行风险。

在病菌对多菌灵已产生抗药性的长江中下游、江淮等麦区,停止使用多菌灵,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单剂及其复配制剂,以及耐雨水冲刷剂型,并注重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提倡使用自走式宽幅喷杆喷雾机械、机动弥雾机以及自主飞行的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同时,添加适宜的功能助剂、沉降剂等,提高施药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2

条锈病

条锈病总体偏轻发生,四川沿江沿河流域、湖北大部、陕西南部和关中西部、河南南部、甘肃南部、新疆伊犁河谷等麦区中等发生,局部田块可达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2500万亩。流行盛期,西南和汉水流域为4月上中旬,黄淮和华北南部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西北冬麦区为5月中旬至6月中旬、春麦区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

防治技术:加强病情监测,实施分区防治。冬繁区要封锁发病田块,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预防措施,减少菌源外传,减轻晚熟冬麦及春麦区流行风险。

越夏区要铲除自生麦苗,切断循环链条,减少初始菌源;越夏易变区,春季3-4月铲除麦田周围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遮盖麦秸躲,阻止条锈菌的有性生殖发生、降低病菌毒性变异速率、延长小麦品种使用年限。

春季流行区,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治策略,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烯肟·戊唑醇等。

3

白粉病

白粉病总体中等发生,江苏沿淮、淮北和沿海局部、河南中北部及甘肃南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000万亩。发生盛期,江汉和江淮麦区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黄淮麦区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华北和西北麦区为5月份。

防治技术:当病叶率达到10%时进行喷药防治,抽穗至扬花期可与赤霉病等病虫害防治相结合。

病害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严重发生田,应隔7-10天再喷1次。要用足药液量,均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

4

纹枯病

纹枯病总体中等发生,江汉、江淮和黄淮部分麦区偏重发生,西北、西南麦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2亿亩。目前江汉、江淮麦区已开始侵茎,黄淮、华北和西北麦区发生盛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

防治技术: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当病株率达10%左右时,进行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环唑、井冈霉素、多抗霉素、木霉菌、井冈·蜡芽菌等

5

根腐病、茎基腐病

根腐病、茎基腐病在黄淮、华北南部麦区呈扩散和加重危害态势。

防治技术:重发地区实行轮作换茬或改种非寄主作物;采用戊唑醇、咯菌腈、氰烯菌酯等药剂进行种子拌种或包衣;茎基腐病在返青拔节期,选用戊唑醇、丙硫菌唑对准茎基部喷施防治。扬花初期叶面喷施丙环唑、戊唑醇等防治根腐病。

主要虫害

1

蚜虫

蚜虫在山东、河北大发生,黄淮大部、西北中东部偏重发生,其他麦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2亿亩次。为害盛期,江淮北部和黄淮南部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黄淮北部和华北为5月上中旬,西北麦区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

防治技术:当苗期蚜量达到百株500头时,应进行重点挑治。穗期田间百穗蚜量达800头,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可选用吡蚜酮、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瓢虫等进行生物控制。

2

吸浆虫

吸浆虫总体偏轻发生,河北南部中等发生,河北南皮、河南驿城、西峡等地局部可能出现高密度田块;发生面积1500万亩。成虫羽化盛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

防治技术:重点抓好小麦穗期成虫防治。一般发生区当每10复网次有成虫25头以上,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头以上成虫时,尽早选用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等农药喷雾防治。重发区间隔3天再施1次药,以确保防治效果。

3

麦蜘蛛

麦蜘蛛在部分地区会造成一定危害。

防治技术:在返青拔节期,当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达200头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农业措施进行控制。

2019年小麦重大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预计2019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将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亿亩次,其中病害发生4.8亿亩次,虫害发生4.2亿亩次。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偏重以上流行风险高,麦蚜在华北大部和黄淮北部麦区发生程度重,条锈病在黄淮南部、江汉平原、西南和西北部分麦区中等发生,纹枯病和白粉病在江淮、黄淮高产麦区发生普遍,根腐病、茎基腐病在黄淮、华北南部麦区呈扩散和加重危害态势。为有效控制重大病虫危害,确保小麦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赤霉病、条锈病、蚜虫等重大病虫,兼顾纹枯病、白粉病、茎基腐病、根腐病、吸浆虫、麦蜘蛛等,防治处置率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覆盖率4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防控策略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分区治理、综合防控的原则,采取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相协调、农艺与农机相融合、应急处置与持续治理相兼顾,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防控策略,抓住重点地区、重大病虫、重要时段、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安全用药、科学防控,促进农药减量控害,确保小麦产量和质量安全。 

三、分区防控对象 

1.华北麦区。主要包括河北省长城以南,山西省中部和东南部冬麦区,以及北京、天津两市。其中,山西、河北中北部麦区以麦蚜、麦蜘蛛、吸浆虫为主,兼顾条锈病、赤霉病;其他麦区以麦蚜、吸浆虫为主,兼顾麦蜘蛛、叶锈病。 

2.黄淮麦区。主要包括山东省全部,河南省大部,河北省中南部,江苏及安徽两省淮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山西省西南部等。以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麦蚜、吸浆虫、麦蜘蛛为主,兼顾叶锈病、茎基腐病、根腐病和地下害虫、黏虫等。 

3.长江中下游麦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各省大部,上海市、浙江省全部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以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为重点,兼顾麦蜘蛛、麦蚜及茎基腐病等。 

4.西北麦区。包括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及青海省东部的部分地区。以条锈病、吸浆虫为主,兼顾白粉病、麦蚜、麦蜘蛛等。 

5.西南麦区。包括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大部,陕西省南部,甘肃省东南部以及湖北西部。以条锈病、白粉病为主,兼顾赤霉病、麦蚜和麦蜘蛛。 

四、全程综合防控措施 

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突出主攻对象,兼顾次要病虫,统筹兼顾,全程谋划,综合防控。 

1.播种秋苗期。以农业措施为基础,重点实施好种子药剂处理,防控全蚀病、黑穗病、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等土传、种传病害和金针虫、蛴螬等地下害虫,以及蚜虫、锈病等。一是农业措施。种植抗病良种,适期适量播种,做好田间沟系配套,秸秆粉碎后无害化还田;有条件地区麦田间种油菜、叶菜等麦蚜的天敌载体作物。二是种子处理。根据病虫发生种类,选择对路药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硅噻菌胺、噻虫嗪、吡虫啉、辛硫磷等。三是早期控制。秋苗期对条锈病、蚜虫、麦蜘蛛早发重发田块,及时用药控制。 

2.返青拔节期。重点防控纹枯病、条锈病等病虫,兼顾白粉病、蚜虫、麦蜘蛛、茎基腐病等。一是农业措施。清沟理墒,合理施肥,科学化控,控旺促弱,培育适宜群体数量;二是生物防治。人工释放异色瓢虫、蚜茧蜂等天敌控制蚜虫;使用井冈霉素、多抗霉素、木霉菌、苦参碱、耳霉菌等生物农药控制纹枯病、蚜虫。三是药剂防治。推荐使用戊唑醇、丙环唑、氟环唑、噻呋酰胺等高效低毒低风险化学农药以及生物农药,用足水量,确保效果。 

3.抽穗扬花期。重点防控赤霉病、吸浆虫,兼顾白粉病、条锈病等。坚持立足预防、适期用药的防治策略。一是适期用药。掌握小麦扬花初期这一关键时期,主动用药预防赤霉病,重发年份隔5-7天用好第二遍药;对吸浆虫,应做好成虫期防治;二是对路用药。选择氰烯菌酯、戊唑醇、高氯等高效对路安全药剂,防治赤霉病要尽量不使用效果差、用量大、抗性水平高、易刺激毒素产生药剂;三是精准用药。选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作业效率高、农药利用率高、防治效果优的药械,用足药量和水量,保证防治效果。 

4.灌浆成熟期。重点控制麦穗蚜,兼顾锈病、白粉病、黏虫。一是药肥混喷。选用氟环唑、噻虫嗪等高效低毒安全的杀菌剂、杀虫剂,并与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等科学混用,药肥混喷,综合施药,防病治虫,防早衰防干热风,一喷多效。二是适时抢收。小麦成熟收获期,及时收割、晾晒,如遇阴雨天气,应采取烘干措施,防止收获和储存过程中湿度过大,导致赤霉病菌再度繁殖,造成毒素二次污染。 

五、重大病虫防治技术。 

1.赤霉病。在调优种植结构、推广抗性品种的基础上,做好病害的适期预防工作。长江中下游、江淮等常年流行区和黄淮常年发生区,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动摇,抓住小麦抽穗扬花这一关键时期,及时喷施对路药剂,减轻病害发生程度,降低毒素污染风险;对高感品种,如果天气预报小麦扬花期有2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结露或多雾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应适当提早到齐穗期,第一次防治后隔5-7天再喷药1-2次,确保控制效果。华北、西北等常年偶发区,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不放松,小麦抽穗扬花期一旦遇连阴雨或连续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立即组织施药预防,降低病害流行风险。在病菌对多菌灵已产生抗药性的长江中下游、江淮等麦区,停止使用多菌灵,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单剂及其复配制剂,以及耐雨水冲刷剂型,并注重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提倡使用自走式宽幅喷杆喷雾机械、机动弥雾机以及自主飞行的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同时,添加适宜的功能助剂、沉降剂等,提高施药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2.条锈病。加强病情监测,实施分区防治。冬繁区要封锁发病田块,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预防措施,减少菌源外传,减轻晚熟冬麦及春麦区流行风险。越夏区要铲除自生麦苗,切断循环链条,减少初始菌源;越夏易变区,春季3-4月铲除麦田周围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遮盖麦秸躲,阻止条锈菌的有性生殖发生、降低病菌毒性变异速率、延长小麦品种使用年限。春季流行区,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治策略,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烯肟·戊唑醇等。 

3.白粉病。当病叶率达到10%时进行喷药防治,抽穗至扬花期可与赤霉病等病虫害防治相结合。病害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严重发生田,应隔7-10天再喷1次。要用足药液量,均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 

4.纹枯病,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当病株率达10%左右时,进行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环唑、井冈霉素、多抗霉素、木霉菌、井冈·蜡芽菌等。 

5.茎基腐病、根腐病。重发地区实行轮作换茬或改种非寄主作物;采用戊唑醇、咯菌腈、氰烯菌酯等药剂进行种子拌种或包衣;茎基腐病在返青拔节期,选用戊唑醇、丙硫菌唑对准茎基部喷施防治。扬花初期叶面喷施丙环唑、戊唑醇等防治根腐病。 

6.蚜虫。当苗期蚜量达到百株500头时,应进行重点挑治。穗期田间百穗蚜量达800头,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可选用吡蚜酮、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瓢虫等进行生物控制。 

7. 吸浆虫。重点抓好小麦穗期成虫防治。一般发生区当每10复网次有成虫25头以上,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头以上成虫时,尽早选用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等农药喷雾防治。重发区间隔3天再施1次药,以确保防治效果。 

8.麦蜘蛛。在返青拔节期,当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达200头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农业措施进行控制。 

六、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1.条锈病防控技术。在春季条锈病流行区,根据监测预报,在病害发生初期,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烯肟·戊唑醇等药剂,使用高效植保机械集中连片进行统防统治,确保有效控制危害。 

2.小麦赤霉病预防技术。密切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预报,根据病害流行趋势及时开展药剂预防。在小麦扬花初期,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丙硫唑·戊唑醇等对路药剂,应用高效植保机械开展统防统治,做到见花打药,主动预防。一般发生区防治一次;严重发生区,坚持二次防治不动摇,控制病害大面积暴发流行。 

3.穗期病虫一喷多防技术。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危害的关键期,可选用合适的杀菌剂、杀虫剂、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科学混用,综合施药,药肥混喷,防病治虫,防早衰防干热风,一喷多效。 

一喷多防常用农药种类如下: 

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辛硫磷、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抗蚜威、阿维菌素、苦参碱等。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 

杀菌剂: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环唑、噻呋酰胺、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氰烯菌酯、丙硫唑·戊唑醇、丙硫菌唑、蜡质芽孢杆菌、井冈霉素等。 

叶面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磷酸二氢钾、腐殖酸型或氨基酸型叶面肥、芸苔素内酯、氨基寡糖素等。 

本文来源:农业农村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病虫害】2017年小麦病虫害防治重点及用药推荐
2014年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2018年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小麦“两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要点
小麦“两病”防控技术要点
今年防治小麦病虫害比较特殊,总体偏重发生,做好6点小麦保丰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