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揭秘朱元璋洪武时期,朝廷实施海禁的真实缘由?

导语: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实施海禁政策,是从宋朝开始的。此后,元朝、明朝、清朝均有不同程度的海禁政策。明朝海禁政策自明朝开国后便开始实施,朱元璋要求沿海人民禁止参与海外贸易活动,同时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来进行贸易,并制定了严酷的处罚制度。当然,由朝廷经营的朝贡贸易除外。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实施海禁政策呢?

正文: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便开始下令实施海禁政策,并制定了残酷的处罚制度,以防止沿海的人民参与海外贸易活动。此后,朝廷又多次关闭市舶司(明朝廷设在海管理海上贸易的政府机构,职能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海关)和颁布各种禁海政令来进一步防止沿海人民出海经商。如: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廷下令关闭太仓黄渡市舶司;明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廷又下令关闭拥有很长历史的福建泉州的市舶司、浙江明州的市舶司、广东广州的市舶司,此后,中国对外贸易以及外国来华贸易完全断绝;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廷又因为倭患加剧,再次颁布法令严禁沿海人民私自和海外其他国家的人联系,此后,连与明朝关系很好的其他东南亚国家也不能来中国进行贸易。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朝廷再次颁布'禁外藩交通令',再次声明严禁其他国家来中国进行贸易;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朝廷再次颁布法令,禁止人民买卖和使用外国运来的东西,更加严令禁止人民参与海外贸易;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再次颁布法令,禁止人民下海经商。

那么明朝洪武时期,明朝廷为什么要持续实施海禁政策呢?

  • 倭患严重,威胁到明朝国家安全和沿海疆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倭寇侵扰中国东部及东南沿海由来已久,在元朝时便已经开始。公元1274年、公元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两次派军渡海攻打日本国,虽然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忽必烈的两征日本也使得日本损失惨重,国力几乎耗尽。仗着两次打败忽必烈进攻的耀眼战绩,以平户藩松浦家为核心的日本武士集团开始报复性的侵扰朝鲜和中国沿海边境,在尝到掠夺的甜头后,他们的侵扰频次和规模也越来越大。

到了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日本倒幕大将帮助消灭了后,又逼迫后退位,另立天皇。后来设法逃出京都,至此日本南、北两个朝廷形成,日本进入南北朝动乱时期。此时,由于日本朝廷对各守护大名的管控力度减弱,以平户藩松浦家为核心的日本武士集团对朝鲜和中国沿海的侵扰活动更加频繁,此时除了南、北两个朝廷外,日本还有许多独立的守护大名(割据势力),使得国内战争日益频繁,战败的武士也开始加入到对朝鲜和中国沿海侵扰活动中,使得我国沿海疆域倭患更加严重。

明朝建立后,倭寇侵扰我国沿海边境的事件接连发生,对明朝国家安全和沿海地区的人民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朱元璋多次派遣使者到日本协商倭患事宜,但均因日本此时仍处于南北朝分裂状态,每次协商都毫无结果,倭寇侵扰沿海疆域反而越来越严重,其中被载入《明太祖实录》中有明确日期的倭寇侵扰共计有45次,均为较大规模的侵扰,其他小规模侵扰及后来文献追述的侵扰都未统计在内。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倭寇侵扰活动,为了保卫明朝国家安全和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明朝政府对倭寇的态度也由消极的外交协商转变为积极的军事防御,在加强沿海军备力量的同时,开始实施海禁政策,封闭国家海岸线,严禁沿海的人民出海通商或与海外联系。明朝洪武时期的倭患侵扰活动,是明朝廷持续实施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 张士诚、方国珍残余势力及华人海盗威胁到了明朝的统治和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张士诚,江苏盐城人,主要从事贩卖食盐的行当。因经常受到地方官吏的欺压和剥削,便率领盐丁揭竿而起,开始反抗元王朝。后面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张士诚逐渐成为雄踞江苏、浙江一带的最强地方割据势力。但张士诚运气似乎不太好,因为跟他一起争夺天下的是朱元璋。最后,张士诚势力被朱元璋派兵平定,张士诚也被杀害。因为,张士诚当时在江苏、浙江一带威望极高,再加上他的好多部下都是江苏、浙江沿海一带的人民,非常熟悉海上的情况,所以张士诚势力被消灭后,他们都不愿意归附朱元璋,而是逃到海上继续与朱元璋为敌,经常袭扰明朝沿海边疆和过往商船。

方国珍,浙江黄岩人,世代都以驾船在海上贩盐为业。后来方国珍被仇家诬告,在斩杀仇家后,带人逃往海上,专门劫掠来往的船只,做起来海盗的营生,势力逐渐壮大,后来元朝几次派兵剿灭方国珍,都被方国珍打败,至此,方国珍成为浙东沿海一带的割据枭雄。方国珍跟张士诚一样,运气也似乎不太好,最后被朱元璋打败,但方国珍比张士诚识时务,被打败后主动归降,保全了性命。因为方国珍的部下好多都是浙东沿海一带的人民,好些还是海盗出身,非常熟悉海上情况,所以好多人没有跟着方国珍归附朱元璋,而是逃到海上继续与朱元璋为敌,进行袭扰明朝沿海边疆和过往商船。

除了张士诚、方国珍残余势力,还有好多沿海豪强,很早之前就举家迁居南洋,带人入海为盗,劫掠过往船只,攻打沿海城镇,势力越来越大,甚至有些势力与倭寇合作侵扰中国沿海疆域,严重威胁到了明朝国家安全和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中在永乐五年,被郑和捕获并带回斩首的海盗头目陈祖义,就是在朱元璋洪武年间举家迁居南洋,从事海盗营生的。

为了切断张士诚、方国珍残余势力以及华人海盗与沿海人民的联系,朱元璋采取海禁政策,封闭国家海岸线,严禁沿海的人民出海通商,将他们孤立起来,使他们不容易得到补给,同时朱元璋积极加强沿海军备力量,派出水师对这一系列敌对势力进行剿灭。张士诚、方国珍残余势力及华人海盗对明朝国家安全和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也是明朝廷持续实施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

  • 受自古以来'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影响

中华民族从远古开始便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大约在6000多年前开始进入以种植经济为主的原始农业经济。.到了我国夏朝、商朝时期,因为所辖疆域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再加上所辖疆域内自然资源丰富,并且土地广阔、肥沃,较容易通过种植和采集取得生活资料,使得农业已经发展为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这些都为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打下基础,为'以农为本'、'重农抑商'政策形成提供了客观的经济条件。到了战国时期,因为当时形成的'奖耕战'、'抑商贾'的主流思想,使得'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思想得到了巩固。到了秦、汉时期,'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思想完全被统治者接纳,之后,又被后来的各朝统治者继承和效仿。所以,自秦、汉后,我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把农业当作立国之本,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鼓励农业生产,而对商业的发展进行抑制。

朱元璋出生于元朝末年最底层的穷苦人家,父母和大哥都是因为贫困,吃不饱饭被活活饿死。朱元璋也是因为经常吃不饱肚子,才参加红巾军,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所以他深知农业在国家的重要程度。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像其他朝代的统治者一样,接纳了'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认为只有把农业发展好了,国家根基才稳,才能尽快恢复国家元气,而发展商业对于稳定刚建立起来的大明王朝没有什么大的意义,还占用了好多劳动力。

朱元璋虽然禁止了民间私人海外贸易,但由政府经营的朝贡贸易并没有被禁止。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明朝的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实质上是一种政治贸易,因为我国历代大一统的王朝,都以天朝自居,将周边的其他国家视为蛮夷,明朝也一样。对于其他国家派遣使团带着礼物来朝拜明朝皇帝,都会热情地接待,并根据'怀柔荒远'、'薄来厚往'的原则,赏赐给朝拜国礼物,赏赐的礼物价值一般是朝拜国所带礼物价值的数倍甚至几十倍。随着朝拜的国家越来越多,使得明朝廷在朝贡贸易中赔得越来越多,给明王朝带来了越来越沉重的财政负担。

因此,朱元璋更加瞧不上商业,为了贬低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朱元璋还下令,普通老百姓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料子做的衣服,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和布两种料子做的衣服,并且商人及其后代在考学和当官上,也都受到了很大限制。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国家根基在于农业发展,也不是商业发展,发展好农业足以养活整个大明王朝。所以,朱元璋'重视农业,轻视商业'的经济思想也是明朝廷持续实施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
《明太祖实录》
《明史》
《天下郡国利病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海禁的推行政策入手,浅析明初推行海禁的原因
明代海禁与嘉靖倭患
从设卫所御倭到开海通商
另眼看明朝之一:我来说,朱元璋大杀功臣的背后真相
倭寇之谜:日本人、中国人?朝鲜人、葡萄牙人?
明太祖:明朝重农抑商?重农是真,抑商却非我本意,实乃情势所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