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胃化痰安神妙穴

 解溪

英文名称:

   jiěxī;S41;ST41

定义:

解溪穴,位于小腿与足背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或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足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为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指压解溪穴,对于脚腕扭伤等脚部疾病非常有效

出处

  出《灵枢·本输》,别名草鞋带鞋带穴。足阳明经所行为。经穴,属火。

 

 

具有舒筋活络,清胃化痰,镇惊安神的作用。主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病,头痛,腓神经麻痹;运动系统疾病:踝关节周围组织扭伤,足下垂;.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其它:高血压。

 

【主治】

      下肢痿痹、踝关节病、垂足等下肢、踝关节疾患。

②头痛,眩晕。

  ③癫狂。

  ④腹胀,便秘。

  【操作】

  直刺0.5~l寸。可透丘墟或商丘,局部酸胀,有时可扩散至整个踝关节。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足下垂、神经性头痛、胃肠炎、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配昆仑、太溪治疗踝部痛;配商丘、血海治疗腹张。

配伍

  1、配条口、丘墟、太白,有通经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膝股肿痛,脚转筋。

  2、配血海、商丘,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腹胀。

  3、配商丘、丘墟、昆仑、太溪,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踝部痛。

方例

  膝股肿、转筋:解溪、条口、丘墟、太白。

  癫疾:解溪、阳跷。

  风眩头痛呕吐烦心:解溪、承光。

  足趾肿烂:解溪、八风、涌泉。

  肾炎:解溪、肾俞、复溜、阴陵泉。

  踝部痛:解溪、商丘、丘墟、昆仑、太溪。

病案举例

  2.1腓总神经麻痹丛某,右小腿无力半月,行走时足尖拖地,轻度外展,小腿前外侧及足背有麻木感,外院诊为"腓总神经麻痹",遂来针受治疗查右足下垂,伸足提足均受限,足趾不能背屈,肌肉无明显萎缩.采用补益气血,孺润经筋之法取足阳明经解溪.足三里,配肝胆经太冲,阳陵泉,小幅度捻转补法,并加用电针给予持续刺激,每是1次.每次留针40分钟.连针5次,患者感右吱较前有力,扬趾力度有增.继循原法,连针半,伸足扬趾明显灵活,后改为隔日针治,共针40余次,诸证消失,临床告愈.0年后因它疾来我院,行走如常人.按:此案属中医"瘘症",系足阳明,足少阳,足厥阴经筋失于濡养所致据《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首选足阳明胃经的母穴解溪,台穴足三里,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主宗筋,其穴有补益气血,强健经筋之效,解溪穴位于足胫之间,更起枢扭之用.取筋会阳陵泉,有主筋和络之功,针刺时透脾之台穴阴陵泉,加胃之台穴,共调脾胃,协调阴阳,补后天之本.肝有主筋之用,取肝经原穴太冲,滋养肝阴,舒筋和络.诸穴台用,选补益气血,濡润宗筋,通利关节之目的.

  2.2咳嗽。陈某,咳嗽5天,频频干咳,傍晚阵畴明显,偶或咯少量自痰,咳甚牵胸胁作痛,稍受风寒则咳声加剧,咽燥且痒,苔薄白,脉濡细.此系风寒外袭,肺失清肃.活拟疏风肃肺止咳.取穴解溪,列缺.予泻法.翌日,咳嗽见缓,守原法又针3次,咳嗽诸证均除.按:此案所言咳嗽,是以单声阵咳,咽痒痰少的干咳之症,病位在肺因风寒外袭,肺失清肃,娇脏气逆.审因论治,依《难经)"经主喘咳寒热"之理,选用足阳明之经穴解溪,有明显镇咳肃肺之功.配用肺络列缺,清肺化痰.二穴树配.共理肺气.同治咳嗽.

  2.3手腕挫伤周某.右手拇指及腕关节挫伤月余,屈伸欠利,局部噩痛,肿胀:甚.亦不能持重.此系筋脉挫伤,气滞血瘀,络脉失和冶拟理气活血,通络止痛.取患侧鱼际,阳溪连针3次,症减不显.后改用"交叉刺",取对侧解溪,公孙,手法取捻转泻法,同时嘱患者活动腕关节,局部加艾灸翌日,腕关节活动较前灵活,连制5次症情明显好转,后又巩固治疗2次告愈.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冶右,以右治左"人之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此案采用手足同名经交叉刺乃是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在临床的具体应用但部位要对准,肩对髋,肘对膝,腕对踝,故取左侧解溪,公孙同名经相对取穴乃是气相交贯,同气相求之理,采用此法,既可避免针刺所患之处,又可解除针刺患处病人恐惧之难题,可谓两擅其功.

  2.4头痛戎某,3年来常感前额段两颞部胀痛,遇热时呈跳痛,在烈日下劳动头痛加重,头晕恶心,痛甚时纳谷不香,口苦且干苔薄微黄,脉濡.此系阳明郁热,循经上扰清空.治拟清泻郁热,通络止痛.取双侧解溪,太阳,头维,手法取泻法.针2次后,前额头部胀痛见缓,故又循此法连针4次,阳明头痛悉愈按: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髓海之所在.足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资生经)云:"解溪,承光,治眩头痛."采用"上病下取"之法.首取胃之经穴解溪,清泄阳明,和络止痛:局部配印堂,太阳同止头痛.在治疗中辨证辨经准确,配穴合理,朴泻适宜,手法娴熟,均为取效之因素.

  2.5梅核气。赵某,近月感咽喉不适,似有物阻,经食道钡透无特殊,心情不舒时症状明显,胸闷喜叹息.苔薄,脉弦细.证属肝气不舒,郁久上逆,结于咽关.治拟疏肝理气,解郁利咽.取双侧解溪,太冲,内关,在针刺解溪穴时,针尖宜向上,行针同时嘱患者作吞咽动作,5分钟行针1次.针毕病人即感咽喉舒适,痛苦减半.共针4次,咽阻之苦解腙.按:咽喉为多经交会之址,而足阳明胃经正"循喉咙"梅核气一症多为肝疏失司,气机不畅所致,治取解溪清气道,降逆气.取太冲疏肝解郁.取内关宽胸理气,诸穴相配,使气机塌畅,咽阻自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溪穴临床应用举隅 - 针灸医理 - 岐黄中医网
《金针王乐亭》读书笔记
脾经和胆经大药房
急症-人体特效穴
《时氏家传正骨术》手法
针灸治疗疑难杂症配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