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夷陵评论:2017年末文学大家谈 杜鸿 张萍

夷陵评论:2017年末文学大家谈

 杜鸿   张萍

总第102期   组稿 编辑:元辰

夷陵区文艺理论家协会 主编

2017年末文学大家谈
1
  杜鸿:让人想到雨后春笋

杜鸿简介

   作家,编剧;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第六届委员,湖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副主席,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微电影表演艺术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学百人工程成员,湖北省中青年文艺才人库成员。著有长篇小说《石牌保卫战》《琵琶弦上说》和散文集《怀想三峡》等18部。主编有《中国非主流文学精选》(上下卷),译有《肯尼迪大家族》。编剧电影《谁杀了潘巾莲》《500800米》13部,编剧电影《500800米获》入围第27届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获得2016年第四届温哥华华语电影节最佳编剧“红枫叶奖”。微电影《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获省广电局2016 “820”工程奖2017年,编剧电影《500800米获》获得第23届法国维苏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马车奖”及巴黎语言学院奖。

正文

年末岁尾,元辰哥发起,让大家说说文学。说实话,好多年不说文学了。近年来,本人生活有点儿像小说,情节有点儿跌宕,还有点儿起伏。但并没磨掉文学心,且为后面的创作埋下了伏笔。当然,这一年,依然在于夜深人静时,持续写《大城小市》。间隙编辑旧作,已经形成了散文随笔集《乐道居笔记》《三峡土著评论》,一共40万字,且《乐道居笔记》业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三峡土著评论》尚在整理之中。整个年程,应该属于过程之中,过程,留给将来美好。现在暂时无喜无悲。因此,也就有点儿提不起劲说些什么。倒是与夷陵老彭聊天,突然想到周围的文友,一个赛似一个,不断传来佳作文讯,读之爱之,乐之道之,一件又一件,积累于心,孕出喜悦,且还情不自禁,让人想到雨后春笋,心就更有了欢喜,有了灿烂。

这一年,最成就有目共睹的,是元辰哥。老骥伏枥,不用扬鞭。整日沉浸在他的文学艺术王国,其乐融融,其情款款,其作丰丰,其状就更催人奋进。共睹到他的创作,因为新媒体的便捷,大家时时都能感觉到他的进程。且元哥生性聪慧,持任何一物而舞,无法不出现惊彩。因此,走进他,便走进的是一个文学与艺术的空间。看似,日常性的元哥,是诗、书、评论和策划多管齐发,佳作如大明湖的百泉翻涌。可是,我知道,在这些表象下面,隐藏着他的巨构图谋。种种迹象表明,元哥的板块性作品正在浮出水面。元哥年初的短篇小说《鸢尾花》,读罢让人泪水涟涟。去年因为父亲走了,30年来的唯一一次生死别离,从来没有白发的我,开始鬓白了,一直有至少被带走了半条命的感觉,实在难受。元哥的小说,直指骨髓里面的疼痛,让人欲语无言。好在,元哥这个文字的面世,代表他已经走了出来,站在生命意识的角度观照生死,有一种普通人所非常难以达到的豁达。近期,元哥突然推出非虚构亲历长篇散文《七稚烟云》,读了一部分,让人感到十分欣喜。这是他生命经验和文学力量的集中爆发。如同他挥毫书法一样,可谓万毫齐力,把他的作品和人品,双双撑成了一盏明亮的灯塔,在暗夜之中闪烁着光芒。

这一年,最厚积薄发的,是荣久哥。久哥重拾旧笔以来,一年又一年的创作,如同井喷,特别是《这条河流》出版之后,散文一篇接一篇,篇篇文彩飞扬。从《黄家甲坎》的历史血脉,到《川汉铁路》的沉重背影;从黄柏河《母亲河情怀》的乳汁,到《黄柏鱼事》的妙趣横生;从《三口老井》的乡愁绵绵到《三游洞》的恣意汪洋;从《寄君一座美官庄》到《诗意的百里荒》……久哥始终紧扣着他在长久生息的这片土地、河流和文化脉管,以纵横捭阖的笔法,深情眷恋的情怀和那双满含温润的眼眸,以及破茧而出的叙述特质,双管齐下地雕塑出其作品的风骨和人格的雕像。可以说,久哥的头脑、眼睛、微笑和手指,还有他才华,都到了整个一个板块东西的时候了。所以,特别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问世:围绕他所钟情的脚下厚土,开掘出一部更有规模、更有文脉、更接地气的佳构良著。

这一年,最让人潸然泪下的,是陈晓莺。一直将陈晓莺作为影视人看待。也知道她文字能力好,行走散文写得特别棒。但是,说实话,没有认真和过细打量过她的作品。偶然间,她一篇回忆父亲的散文,读过猛然地打动了我,便开始关注这个几乎全部中性笔调把握文字的才女。就是这篇散文,把人带到那个冰冷的时间里,让父亲以生命的温度,将历史温得暖暖的,沉沉的。文章里,细节铺张似的描写与刻画,像似第一次入侵晓莺的文本一样,对读者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力。由此,也标志着陈晓莺的行色散文开始进行内部开掘性的转型。向外,向前,一直是她的特色。这一次,她开始向内沉潜,并暴发出一些女作家难以企及的力量。

这一年,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刘艳。她突然以用一种小说的笔法,写了一篇散文《想娶个媳妇儿》,让人侧目惊叹。后来,根据她这篇散文,改编成一部电影《荞料人家》,正在筹拍。她这个文本所附着的,不光只故事,也不光只细节,还有语言,简洁明了,老辣有力。了了几个字,就把人带入到文本里面,摔打蹂躏,直接震憾了灵魂。与其同时,她的这种创作实践,还引起了大家关于散文文体的讨论。这本事,就足以说明她这篇散文的成功与魅力。我一直认为,散文在大框架上必须真实,但在细节上可以虚构。按创作规律,不可能存在百分之百的真实,对任何真实事情的追忆都存在主观性和还原性表达。所以,散文的真实性写作,实在存在可以有探索的空间。她这个散文既实现了文本意义,即人性化和生命意识写作的新境界。又实现了文体意义,即散文和小说的边界何在,以及散文的真实性表现探索边界何在。她就此践行了散文的虚构尺度,彰明了虚构在散文创作中的力量,应该说,虚构性散文,是可以给当下死水一潭的散文创作带来巨大变革和启示的。著名评论家李鲁平兄一直批评鄂西作家太迷恋抒情,和鄂东鄂南作家的叙事性比起来,在作品上存在局限和欠缺。刘艳的这个作品,强烈地践行了鲁平兄的叙事性要求。由此,刘艳也完成了由过往的春花秋月、儿女情长,上升到人性关怀与生命意识的写作。人性与生命意识,是对人类的终级关怀,是人的本源,是作家最应该上升到的层面。刘艳迈开了她创作的第一步,而且成绩非常不俗。此后,刘艳创作了《梦里蛙声》等一系列散文。在这篇《梦里蛙声》里,她几乎把蛙声变成一个一千T的硬盘,乡村和童年的密码全部储存在身体的细胞和蛙声里面。而回归故土便是硬盘的插入和对接,一切会在瞬间复活。更是让人惊喜的是,刘艳既已形成的语言风格,站得更稳更扎实。因此也标志着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创作,刘艳已经瓜熟蒂落。

    这一年,最让人目相看的,是夷陵老彭。作为其他社会角色的老彭,大家都很熟悉。作为文学的老彭,有一种像是从地平线下突然轰然而立的感觉。以前,只知道老彭的照片拍得好。去年第一次读到老彭的《老房子面馆》,窥见了老彭的文学基因与才情。实话说,按那个套路顺下来,老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有着创作天赋和人生智慧的老彭,仰仗天生的钻劲和后天的韧性,加上执著和勤奋,仅仅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把自己由一个文学爱好者,变成了老道稔熟、才华尽显的散文、小说行家。实现这种逆袭的转折点,就是老彭的小说《薄刀轮的西瓜地》(《三峡文学》第9期),而且貌似这篇小说是老彭的处女作。作品一出来,就得到了一批文学老司机的肯定。甘茂华从加拿大温哥华发来点评说:写得很有意思,值得一读。本来是个男女作风问题的风化案子,因为双方家庭的利益驱动,闹得沸沸扬扬、僵持不下。调解委员根据公安局的现场照片,拿出“上下有别”的规则,终于说服对方,解决了矛盾。说起来有点喜剧色彩,但确实再现了农村的现实——人际关系的利益核心。也塑造了农村基层干部调解员的形象,朴实而又机智,讲原则而又灵活,从实际出发而又圆通,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思想情绪等等。能够引发人这么多思考,读了后还忍不住一笑,当然就是小说的魅力。彭定新出手不凡,他的创作大有奔头。 甘老师的点评我深有同感。我还认为:这个小说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乡村诗意底线的坚守。即便是因风化致使丧命者的家人,在利益面前,让生命意识和羞耻底线占了上风,从而帮助杨家声完成了这次调解。与其说,这次调解是杨家声的成功,不如说是中国乡村诗意即羞耻底线与功利的和解。在这里面,有对乡村诗意和百姓心底那种文化温暖的礼赞。此后,老彭连续推出了系列散文《曾家湾轶事》《茶园山火塘》等篇什。前者是一篇非常难得的写人物的散文,后者更是一篇人性和文化题材的散文佳构。以写这类散文闻名的甘茂华再次深情地作点评:我读夷陵老彭《茶园山火塘》,就像欣赏一幅金针银线的刺绣作品,那种针脚绵密的生活细节,深山老林中的火塘的诗情画意,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许是我从小就生活在鄂西山区的缘故,对他这篇文章的亲切和偏爱,读着读着就感觉到火塘的温暖。客观地说,这是一篇乡土散文的优秀作品。在创作散文时,怎样还原生活,怎样做到散而有神,《茶园山火塘》都作出了回答,可供写作者借鉴或者参考。他先写茶园山的位置、火塘的位置,强调有了火才有家。接着写老郭家,然后荡开一笔,写山里的树林和动物,再回到老郭家。也不是老郭家的什么都写,而是围绕着火塘做足了文章。依次写了罐罐茶、长烟袋、烧土豆、鼎锅饭、土猪肉、苞谷酒、唱茶歌等等,带领读者对火塘有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和逐步加深形成的认识。等到茶歌从正月唱到十月,作者认为火候足了,不需要再饶舌了,于是顺理成章地回到火塘的火,升华文章的主旨,表达作者的心声:这是生命之火,永远是那么充盈、旺盛和有力。这样的结尾没有拖泥带水,没有陡然拔高,让读者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心悦诚服。老彭的散文语言,具有质朴的诗意。表面上看是大白话、口头语,实际上仔细咂摸,内在的味道耐人咀嚼。你读他的开篇第一句:“茶园山的冬,头年来得早,翌年走得迟,很长。”他没有说茶园山的冬天很长,而是把“很长”用倒装句的形式,作为补语放在后面,味道一下子就出来了。关于火塘,他说:“茶园山处在高寒边远的地方,离不开火塘,火塘是茶园山人冬天的依靠和中心。”因为高寒边远,所以离不开火塘,有这两句交待应该说明火塘的重要性了。作者却并未到此止步,他有意强调了“依靠和中心”,放大了火塘的形象和生活魅力。引用原汁原味的茶歌,也无形中增加了散文语言的乡土气息。我喜欢《茶园山火塘》,很多年前我也写过火塘的散文。去年和今年还为重庆市黔江区和湖北宜都市的两台大型歌舞剧,分别创作了《山里的火塘》和《火塘》的女声对唱与表演唱。火塘,屡写屡新,说不完的话题,唱不尽的风景。老彭的火塘,美丽的火塘,就这样在茶歌里闪烁着火光,释放着茶园山人的生活芬芳。

回顾一年,如同上面这些朋友一样,业绩满满的还有很多。像陈斌老师的《夷陵方言品读》,从夷陵方言的总体面貌到每个词词定位,再从现象到特质,对每个方言词汇进行条分镂析和深入品读,从而呈现出夷陵方言的整体面貌;并从文化意义、语言特质、品读方法、情感审美和文体创新等方面独出心裁地将夷陵方言作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锁定。像易晓燕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长篇新著业已杀青;林文楷潜心峡江故土,专著长篇,即将又会有新作问世;王却无反复打磨着《子夜里的那盏风灯》越来越亮;杨力的文化专著《清代爱国学者曹廷杰》也呼之欲出;戴先舟的诗歌散文集也正在结集成书;傅家泉老师的新书《托福》,文耀棠老师的文集《说唱宜昌》纷纷出版……因为今年一直在潜心精准扶贫,身边肯定还有一些好朋友的创作遗漏了,想必大家也都没有天天打麻将、喝小酒,靠混文坛过日子。

 四顾周围,春风度物虽只春月,我的文友们却是一年四季满园雨后春笋。用一位小女诗人的话,我的缘,我们的缘,无疑不在印证我挂在办公室的那句话:文学即我佛。我与我的文友,在互为救赎,抱团取暖。我们与我们的文学,在彼此拯救,相互提升。因此,今年的雨后春笋,定然是明年的板桥墨竹,甚至是文学汗栋之梁。

                                              2017121

  2   张萍:2017,我遇见了最好的自己

张萍简介

        张萍,“70”后生人,生长于李时珍故里,落户于木兰山麓,滠水河畔。幼承家学,爱好文学,读中学即有短文见诸于报端。成年后,以文为乐,以文会友,常将有感而发,见贤思齐,跃然纸上。文字散见于《莫愁 智慧女人》《星星诗刊》《厦门日报》《幸福悦读》《黄冈日报》副刊等。参与编纂《无陂不成镇》《天南海北黄陂人》等。

《与你同行》简介

      青年作家 张萍的散文力作 《与你同行》是《荊楚文坛作家文库(第九辑)》系列之一。全书共分三辑:与你同行、岁月如歌、如梦情怀。

      “与你同行”33篇人物散文、传记道尽不同层次人士的风雨人生;“岁月如歌”16篇生活散文,如话家常一样述说岁月如歌温馨浪漫;“如梦情怀”7篇叙事、游记散文及书评,以清新的笔调、睿智的语言描述如梦情怀……让您透过作家智慧的双眼,去体味世间百态人生!

       与你同行,风雨无阻!

正文

2017年对于我来说,真是不平常的一年。

因为文字,我遇见了最好的自己。

如果我告诉你,在这一年我利用业余时间完成23万字,并且让这23万字变成文集,你是不是觉得挺不简单?

我只想用一句话说:文字让我收获了太多的快乐,虽然这快乐建立在非常辛苦的过程中,然而累并快乐着,让快乐最终占了上风,我成了一个快乐的自由撰稿人。

在2016年底,我向《长江文艺》交了15万字的稿件,准备出一本散文集,这本散文集的名字叫《与你同行》,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大约出版了一年的时间。在等待的过程中,让我明白出书原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印象中,很多文友出版的书都是三五个月就到手了,为何我的书就这么难呢?后来,长江文艺的喻向午老师说在他们出版社里出书,必须经过三审才通过,不是什么稿子都可以拿出来出版的。这让我有些窃喜,原来自己的文字是有资格经过“考核”的。

在等待新书出来的这一年中,我静下心来做了不少“大事”。首先,经黄陂知名传记作家裴高才先生推荐,我采访了黄陂籍的乌鲁木齐企业家“铁军首领”------潘仁志先生。还采访了AAAAA旅游景区云雾山的总经理王启新先生。这两位成功的企业家,我分别以《潘仁志的人生传奇》和《从“泥人王”到“杜鹃王”》为题,圴以两万字诠释了他们的人生历程及成功的故事,这两篇4万字的文章圴要收录到黄陂政协的《黄陂文史》一书里。让我开心的是,这两篇文章得到了政协办的认可,也得到了两位企业家的赞赏。这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不是最大的鼓励吗?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同样,写一位好人,更是交了一位高尚的人为朋友。今年四月份,我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办民营学校的企业家-----丁朝东先生。这位69岁的老人一直有写个人传记的愿望,无奈总没找到合适的人代笔。认识我后,他与我交流了一段时间,彼此非常谈得来。于是,他就把这个重大的任务交给我来完成。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从没写过长篇传记的我,竟敢“冒险”接受这个挑战。值得高兴的是,在这长达半年多的采访记录中,我们合作得很愉快。用他的话说,我一篇比一篇写得好,真正融入到他的故事中,让他倍感欣慰。而让我大为感动的是,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不光是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性情中人。他像一位出色的演员一样,把他所有的经历,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得绘声绘色,谈到激动时经常泪流满面。我为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慨叹,更为他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及大爱无私的情怀钦佩不已。写他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我写着写着也经常泪流不止,我想,这就是人格的魅力,或者说是文字的力量吧!感谢文字让我交了这样一位正能量的朋友!感谢这位老人给我的精神来了一次洗礼!让我懂得了“人格魅力”这句话的内涵。

这部长达18万字、名为《一直朝东》的个人传记,我写了近七个月的时间,现在马上就要完工了。而我的散文集《与你同行》也在这个月成功出版。等了一年的书终于到了我的手中,捧着这本来之不易的心血作品,我百感交集,在微信朋友圈举笔写心声:这本书就像我的一个难产儿,我已为之“精疲力尽”。话虽如此,但等待的过程其实也是收获的过程,没有这么久的等待,我能静下心来完成18万字的个人传记吗?想到这儿,我第一次觉得“等待”是个美丽的字眼,也为“难产儿”的到来而露出欣慰的笑容。

当然,惊喜的事情还在后头。因为《与你同行》是自费出版,书到手后,我在开心过后,就是大张旗鼓地“卖书”。很多文人听说“卖书”就会大惊失色,认为卖书是一件伤面子的事。然而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书是自己的心血写的,又通过正规出版社出版,为什么就不能卖出去呢?再说,卖自己的书应该骄傲才对,为什么觉得丢脸呢?于是,我拍出新书的照片,分享在朋友圈里,发动所有的亲戚朋友同学来买书,大家得知这一喜讯,都雀跃欢喜。他们自豪自己的身边有一位我这样的“作家”朋友,纷纷支持。以“发红包”形式买书购书,面对有些发“红包”的年长者,我还真的有些不好意思接收。他们却说:这是你的心血,理应付款。这是对你的尊重,也是对文学的尊重!还有什么比这句话更让人感动呢?因为他们真正懂得码字人的辛苦,也真正理解作者出书的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分享到朋友们的快乐。我的闺蜜莲姐是个热爱读书的人,她平时的枕边书是周国平、余秋雨这些大伽的书,如今她告诉我,现在多了张萍的书。她说每天晚上睡觉前,必然要翻一翻我的新书,读《父亲的西服》一文时,她眼泪流了一次又一次,但读到《公婆家的年夜饭》时,她又笑得乐不可支。她用夸张的语言鼓励我:现在是大伽的水平了!面对她善意的“谎言”,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他把我的新书中的某些文章,作为范文读给他现在所教的学生听,并告诉这些孩子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他当年的学生。这让孩子们崇拜不已,他们希望有一天我能走进他们的课堂,和他们分享我写作的故事。当老师把孩子们的“请求”告诉我时,我激动得彻夜难眠。我向老师保证,一定完成这个“任务”!这是个多么光荣的任务啊,让我可以看到:当年像我一样大的孩子,编织着和我一样的文学梦!我将继续和他们一起编织美丽的梦想,将这美好的一切编成串串缨珞珍藏进心灵深处,直至永远!

写完以上这些文字,我的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觉得这一年真是喜事连连,收获多多。我知道自己收获的不仅仅是作品与人气,更多的是掌声与支持!他让我看到文字背后,所得到的尊重!也让我看到文字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更让我充满信心,继续把文字写下去!

感谢2017年,让我在文字里发现了最好的自己!2018,继续加油!

微主简介

元辰,本名袁国新,宜昌人。作家,网络文学批评者,著有《悠悠人生》、《网上漫语》、《现场批评》,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二百万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江散文诗刊】文/彭雨薇 诵/长伟 ‖《追忆.芳华》
【洞庭作家】彭定华/圆梦
姜元先丨草木味道(散文)
散文 | 过大年之对联记 | 作者:商林溪
诗人风采||【母亲的白发】◆周秋萍
【望安山文学】梁书萍||一个美好的相遇(散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