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二卷心似流水《人生的目的问题》

十四 人生的目的问题
            
既定的目的已经太多
 

01

    这里讨论的是哲学意义上的目的,即那种天造地设、勿须证明的目的,究竟有还是没有?这一问题实在很难说清楚,但它象司芬克斯之谜,一直缠绕着人类心灵,使人无法安然前行。尽管你可以不回答,却不能不面对。因为它实在左右着你对整个人生的看法。

   这一讨论历史上已经进行及很多。几乎一致的看法是,哲学意义上的人生目的应该是有的,否则何以成其为人成其为社会。然而,遍寻古今圣哲的论著,又很难找到能为整个人类接受并实现的共通目的。难怪有人怀疑,作为人生历程必须争取的那种目的,究竟是否存在。

    学识广博、造诣极深的哲学家张中行在《禅处说禅》一书中提出“目的难证”。他说:“人生有没有目的?以我们现在所知的宏观世界为背景,象是不能给目的找到靠山。”“其实,设想有目的,性质不过是小生意想赚大钱,自我膨胀。常说的'活没有意义’,'这辈子没的来’,以及'佛以一大事因缘出世’,等等,也是这种奢望的表现。奢望的根抵是信仰。信仰有用处,或有大用处,是可以由它取得心安。但心理的满足与事实如此是两回事。这引来的问题就是:有目的是好事,可惜象是没有。”

    确信其有者,失误往往在于:把人的需要当目的,忽视了目的客观性;把目标当目的,忽视了目的终极性;把个人信仰当目的,忽视了目的普遍性。

02

    尽管身陷重围,人类仍然心有不甘,坚信目的会有。古往今来,几乎每个人都在惨淡经营自己的人生目的,企盼自己的梦幻成为现实。更有人生理论家设计出各式各样的人生理论和人生模式,提出各式各样的价值标准、道德原则、行为方式、供人们判断、选择、遵循,于是就有了观念、行为、效果,有了大千世界、人生百态。这倒也十分自然。

    远的不说,近十多年来,中国大陆就曾经一度风行尼采的“超人意志”理论、萨特存在主义理论、西方拜金主义理论以及因气功兴起而带来的成佛成仙理论。甚至都市里的乞丐也要像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拉帮结派,为帮主和自已的人生目的而奋斗。

    更糟糕的是有些人稍有权势,便强迫他人奉信自己的人生理论,利用他人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历史上的宗教领袖和无数帝王不是宣称自己是上天的代表,与生俱来的目的就是引导和统治人类,浩浩荡荡进入理想的天国么?

    各式各样的目的产生各式各样的人生方式。为权的,毕生目标是“囊括四野,并吞八荒“;为利的,终生目标是“封妻荫子,金银满箱”;求名的,不惜“一将功成万骨枯”;求财的,哪怕“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钟情的,上天入地死死生生觅知已;纵欲的,声色狗马花天酒地愿死红粉场……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都落得命丧黄泉、烟消云散、只恨命不长。

    当然,也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的慷慨悲歌和“替天行道、揭竿而起”,“精忠报国、肝脑涂地”的英勇壮举;也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浩然正气和“天下为公、立党为公、一心为公”的豁达胸怀。

    如果要我们作选择,当然是赞赏后者而不是前者。

    问题在于我们选择的是人生方式而不是哲学意义上的人生目的。有时候我们把人生方式也称之为目的,这实际上只是我们的主观愿望而已。

    从理论上说,“唯嫌抉择”;从事实上看,我们都在现实时空生活,不能不有所抉择。过不好人生目的这一关,永远别想进入“唯嫌抉择”的境界。

03

    说人生有目的者自有他的理由。其中最重要的理由是需要理论。需要与生俱来,具有客观性,因而目的好像也与生俱来,也是客观的了。

    关于需要理论,我国古代的荀子就说得很清楚:“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而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礼论》)。

    《礼记·礼运》也指出:“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认为满足的顺序是从低到高排列,需要层次越高,生命越有意义,越合目的。

    此前,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则认为,人最根本需要只存一种,是过剩的力比多起的;人生原动力是性,是过剩的力比多必须发泄;由于人的意识归根到底由本我、自我、超我相互制约与满足而形成,三者比配关系不同,力比多发泄或升华的途径也就不同,所以有的成为罪犯,有的成为精神病者,有的成为运动健将、艺术家、哲人或领袖;人生的目的,就是找到有利欲望满足而又符合社会道德的力比多升华途经。

    马克思、恩格斯也曾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人的需要,并指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层次的、具有个体性与整体性、无限性与不满足性等属性,满足的条件是: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人人必须劳动,并处于集体和社会之中;要有享受能力,不断造就新人。

    斯大林还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目的应该是阶级的社会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开始人生设计。这对热衷个人目的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历史进步。

04

    尽管书架上堆满各式各样的人生理论,如《人生名言》、《人生指南》、《人生妙语》、《人生启示录》、《淡泊人生》、《热烈人生》、《恬适人生》、,《诗意人生》、《智慧人生》、《少年人生》、《人生三昧》、《人生回顾》、《人生百味》,不可尽数。人生问题仍然是“剪不断理还乱”。况且不少是一管之见,未必真能指导人生,其中不少还是为了混稿费;况且再好的人生设计也不能代替别人思考,更不能拯救别人的灵魂,再好也只能是一种交流,人生的路要靠各人自已走。

    有的认准了一条道,九头牛也拉不回。铁血宰相俾斯麦,奸险小人梯也尔,从来以人血洗面,靠践踏民众满足权力欲望,不怕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无产阶级革命志士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甘愿把牢底坐穿,砍头只当风吹帽,粉身碎骨也改心甘。出身贫寒的于连,为了挤进上流社会,机关算尽,最终还是被挤了出来。还有甘愿陪葬的、断然殉情的、立志复仇的、终生贪杯的、冒死求欢的,无可胜数。

    更多的则是没有固定的目的,见风使舵,随波逐流,哪儿有利就往哪儿钻,哪儿热闹就往那里赶。从政热、当兵热、经商热、打工热、集邮热、炒股热、赶“海”热一浪又一浪席卷中国大陆;武侠热、琼瑶热、健身热、追星热遍及城乡;沮丧、浮燥、犹豫、徘徊,乃至“端起碗吃肉,放下筷骂娘”,都是因为存在太多太多的目的,太多太多的失望,不追赶不足以满足,以至在追逐中迷失了本性。

    千差万别的动机与效果,本质上十分相似,他们都认为,为了不枉来人世一趟,死一百回也值得。

    这本来是正常社会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如果大智慧修持者亦如是观,则远道而去,无法庆幸。追名逐利,心为身累,还有什么功德与智慧可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对尚未透悟禅机、不能潇洒得如地收“万归于一、一归于”的原理运用于社会生活的朋友,不得不规劝一句:要么一心一意去追逐世俗目的,要么静下心来坚持修炼,目前你不能不有所选择。

05

    “实现自我”的人生理论时下似乎更受欢迎。人生目的在于寻找和实现自我价值,几乎是当代精英们的共识。政治家要在政治生涯中实现自我,创造万世仰慕的业绩;文学家要在创作中张扬和表现自我,留下不朽巨著;平民百姓要在生活浪潮中找回自我,活得光彩体面;青年人更是为设计自我、塑造自我、寻找自己的位置忙得不可开交。人人都说,假若我当市长,会搞得如何如何更好;很少有人说假若我当市长,会有更多更多的麻烦和烦恼。能够实现自我当然很好。人人最大限度地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社会岂不是十分进步了。可惜得很,这同样不过是“小生意想嫌大钱’,自我膨胀”。充其量可以满足一下自我需要的心理,绝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恭维的成分。

    首先,这一理论来的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生发展观,不是什么新创造。由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长期压制和摧残人生的基本需要,资产阶级在要求政权的同时要求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其积极意义在于对残酷剥削的反抗。但把自我的需要、价值、作用夸大到极端的地步,完全忽视社会、他人的需要、价值和作用,就会导致自我膨胀、社会责任感不足,甚至道德沦落。社会主义社会力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体需要与整体需要的统一。努力融自我价值于民族、时代、人类利益之中。这当然是巨大的进步。但生活中人们信仰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文化习俗不同,会不会按和我们的本意去理解是另一回事,自我实现的效果绝对是打了很大折扣的。

    其次,到目前为止,人们所说的自我,仍然是表浅意识所认识到的自我,与他人、社会、宇宙相区别的自我,仅仅看到了自我的极为表浅的一个方面,没有把握自我的真正涵义和更本质的方面。按照现代特导思维的观点,自我更重要的方面不是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宇宙的差别上,而是体现在无差别的统一之中。掌握了差别与统一的原理,才能揭示自我的本质。目前的自我价值理论,至少要经过“由万到一”和“由一到万”的两次飞跃,才能算得上比较科学。

再次,这一理论仍然是以人的欲望天经地义为前提的。所谓实现自我,实际上是满足马斯洛所说的五个层次的需要。需要与生俱来,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如果把需要当目的,那么必须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需要的满足必须依赖社会,而社会在不断满足个体需要的同时助长了个人不断向社会索取的价值观,甚至不惜为了目的满足危害社会。

    最后,这一理论夸大了自我能耐,夸大实践主体的能力作用,使人以为只要自我奋斗,就能不断向社会、自然、宇宙索取,就能满足自我的欲望,实现自我价值。其实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宇宙的把握之中,即使完全社会化人类化了的“大我”,也无法改变宇宙规律,只能适应它运用它。自我实现的结果只能是自我膨胀,自我设想,自我安慰。

06

    太多的人生目的给人们太多的向往,太多的渴求给人太多的痛苦。人们也可以把它当作生活的动力与支柱,无怨无悔或者又怨又悔地度过此生——如果并不想弄清宇宙与自身的奥秘、回归本原的话。

    现代特异思维修持者在进入特异时空之前没有这种福份。只有彻底调整宇宙观、人生观与方法论,放弃一切目的、打算、计划、追求,解放身心,自然而然,才能进入高级气功态、特异思维态。只有真正进入特异思维态,才能更彻底豁达透彻对待一切人生问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坦然自处、自然而然、无拘无束、无牵无挂,而不需要一个并不真实的目的、愿望、计划、方案作为生活的动力与支柱。

  真正的哲学命题往往同时是对命题的否定,在特异思维看来尤其如此。一方面我们否定人生有目的,一方面又不得不持各式各样的目的;一方面承认大法无法,一方面又不得不说法。这不完全是无聊的游戏。我们不能不注意在提出命题与否定命题之间包含着更本质问题:即什么是特异思维,什么是特异思维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什么是特异思维态。常人重文面,修持者重文里。其实文面即是文里,既可审文里,又可审文面。只要你始终保持轻松自然、自然而然、不置可否、无加判断、虚静空无的心灵状态,象柯云路反复提出过的那样。那么,任何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宇宙问题,都会逐渐明晰,在你的头脑中或身体其它部分闪光、发响,你就能觉受到甚至说得出。道德为君开,总有路进来。谁说反复的读论,又不是路之一种呢。这就是作者饶舌的原因所在。

太多的目的终如竹蓝打水
  

07

    目的难证,不仅难在证其有,而且难在证其无。但这并不妨碍人们观察、分析、思考。人类不能只顾自身的需要,而要彻底地面对真理。各式各样的人生目的,都是内在需要的外在表现,尽管有其客观性,并不就等于客观物。如果真有其存内在需要和外在可能高度统一的人生目的存在,那么以下命题就应该顺理成章地解决:

    哲学意义上的人生目的应该只有一个,并且正好在人生的终端。事实上被作为目的来追求的人生愿望总是千奇百怪、各不相同,并且永远难以满足,更不能恰好在人生终端实现。

    只有合目的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然而不论以权力、享受、荣耀、奉献、创造、幸福、情爱还是以别的什么作目的,真正能实现的都是极少数,那么大多数人是否应被排斥在人生之外?大多数人不能实现的人生目的怎么会有哲学上的普遍性?

    如果说大多数人能够实现,那么是今生还是来生实现?如果今生实现,实现以后的人生之路怎么走?是不是还有第二、第三个目的?如果今生不能实现,又似乎是亡人设计的,又怎么叫人生目的?目的应该由主观以外的客观规定,这个客观是什么?如果说是宇宙,那么宇宙为什么单单要给人类规定?是不是同样也规定其它万事万物的目的?如果不是,那么又回到人的特殊性,回到了人类自身的需要;如果是,那么又是宇宙的目的,即使宇宙对人与其它事物规定的目的有所不同,也不过是宇宙意志的体现,不能独立称为人生目的。

    如果说万事万物有目的,人生自然有目的。那么万事万物譬如树的目的是什么,同样很难找到。

    看来人生目的并不因人们的内在需要和想象而一定存在。如果有,那就是死亡——一个过程结束另一个过程才能开始。坦诚迎接玖,这个命题颇有诗意,但不一定为人接受。湖北有本优秀图书《死亡哲学》,不知是不是这样分析死亡的。

08

    人生如禅,可悟可感,不可言。言不尽意,言不由衷,总是绕着圈子转。因此只能借此而言他。

    禅宗有则公案。说的是有个和尚习禅日久,想找大师印证一下。大师说你到后园看看支吧。和尚回来便称悟道了。大师问他悟到了什么,他说“后园驴吃草”。大师便认可了他。

    撇开此时二人心能的沟通、印证不说,从人生哲理来看,这个禅语也非常好。

    其一,人生同“后园驴吃草”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一个客观过程。

    其二,客观存在没有目的,目的只在人心。

    其三,对待人生问题应该象对待“后园驴吃草”一样自然而然,不必动心。

    其四,“后园驴吃草”这一具体事实隐含着驴吃草的、驴吃草能被人发现驴吃草能引发人的联想等等真理。

    其五,“后园驴吃草”这一事实还能把说者、听者、驴、草、后园等客观事物与时空条件联系起来。

    其六,这一事实恰在此时被说者发现,靠的是内在的必然性,是机缘。

    人生道理其实就如“后园驴吃草”一样,“本来无一事,庸人自扰之”。常在雾中行,难识真面目。能否看透,关键在心是迷是悟。宇宙间事物不如此。大道真切如斯,迷者往往难以置信。

09

    人生即人的生命过程。弄清人是什么,更有利于明白人生原本没有目的。

    古往今来,不少人对人下过定义。柏拉图说:“人是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动物。”富兰克林说:“人是能制造劳动工具的动物。”巴斯噶说:“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芦苇。”维尼说:“人是在大自然舞台上从事表演的傀儡。”费尔巴哈说:“人是那个自然界在其中化有人格、有意识、有理性的实体东西。”荀况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辩也。”……这些定义都如瞎子摸象,虽然部分符合人的实际情况,但远不具备哲学意味。

    后来的学者们,又给予人下了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等定义。较之以往有进步,但仍末探究到本原。

    哲学探究本原而不仅仅是差别。看来非从“人是人”和“人和人”两个方面来回答,才有可能弄清本质。切莫发笑,特异思维本来就包含V0COS Q0U=0COS Q=0这样两种状态。

从有差别的角度看,人是宇宙的一团灵气加父母一点精血在自然和社会怀抱中成长起来的社会生活的主体;是宇宙原始信息和再传信息按照特定数量、特定方式形式形成的有再处理信息能力的活体。

     从无差别的角度看,人就是物质,是宇宙客观实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的躯体和意识都属于物质,一为阴性物质,一为阳性物质。

    这样说是不是把人与万事万物等同起来了?是又不是。不是,谁都明白人与其它事物有区别。是,人有生有死,来自宇宙归于宇宙,若非物质,只能回归到神那时里去。从无差别的角度看待自身,才能把人与其它事物、把肉体与灵魂、今生与其它统一起来,真正找到本原。揭示本质。

    既然人同其它大到星系、小到原子的万事万物一样,不过是宇宙特性的表现形式,还有什么与生俱来的目的?所有目的、方案、计划,归根到底是客观世界引起的人生主观臆想。

10

    客观意义上的目的不存在,难道不能主动确立一个?能,又不能。有限的能,无限的不能;安慰性的能,根本性的不能;需要的能,满足的不能。这里先说不能,以后再说能。

    为什么不能?

    其一,确立目的依据是人的需要,需要具有客观性,更具有主观性。需要因人因时而异,处在全面的、无限的发展之中,如无遏制,永难满足。什么样的目的才能有如此广博的包容性,能够根本地永久地满足各式各样的人生需要?

    其二,根据人生需要确立的人生目的,没有充要的外在条件作为保证。需要可以很广很多,满足的机会却很少。即便少数人的愿望能够达到,也无法证明它就是客观存在并符合主观要求的人生目的。

    其三,虚拟的目的象一个永久的结,缠绕在人们心头,去不下解不开,永远折磨着人的情感和理智。人生象一支充满惆怅和遗憾的歌,人类为什么如此这般地折磨自己?

    其四,尽管我们可以把人生目的概括为无数阶段目标之和,仍然解决不了宇宙的宏大与人力的渺小、理智的圆满与实现的不可能圆满、目标的无限与生命的有限等等根本矛盾,得到的仍然是惆怅和遗憾。

     其五,个体目标往往与社会目标不一致,即使与社会目标一致,也仍然会受到天时地利人和等机缘的限制,完美设想不能代替现实,看来天经地义的目标、目的,到头来仍然无法有得到满足的保障。

11

    太多的人生目的终如篮打水,似乎得到什么,又什么也没得到。这也许正是人生意义所在。

    且听《红楼梦》中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及甄土隐的注吧!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相在何方:荒家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很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思情,君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甄土隐的注是: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又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埋白骨,今霄芙蓉怅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他日作强梁。择膏梁,谁录流落烟花港;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短,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我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看曹氏不愧为禅师、大智者、,唯其如此,才能当局者迷,把人生问题看得如此的透彻。《红楼梦》就是一部用小说演绎他的世界观、方法论的书。在曹氏看来,连贾宝玉、林黛玉这样极富灵活、视功名利禄为粪土的旷世奇人,也难逃意欲的诱惑,终落轮回,何况芸芸众生。高氏续书把握曹氏这一思想命脉,写出了迷者自迷的真实状况。中国古老的阴阳哲学被运用和发挥得如此娴熟,不能不使人叹服。

    如若不信,再看太虚警幻仙子为引渡宝玉而新制的“红楼梦”十二支中的“飞鸟各投林”吧!

为官的,家业雕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空。个人成分知命知向前生,老来富贵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飞鸟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人生是宇宙特殊信息按特定方式组合与运动的过程,不仅有宇宙信息参与其间,而且人的施为也必然促进信息运动过程结束,人的生命即告终止。“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不管个人设计得如何美好,奋斗得多么努力,除了信息记录在案外,身外之物谁也不可能永世占有。即使整个人类连续不断上演人生戏剧,最终也逃脱不了这样的结局:赤条之从宇宙中来,多件嫁妆老衣到宇宙中去。希望多,失望必然也多。

    当然,我们并不完全赞同曹氏的人生观。他似乎只来得及说出了一半——看破“红尘”;而我们还要说出另一半——回到“红尘”,高层次地、大智慧地回归。

12

   太多的人生目的终如竹篮打水,还因为难以找到衡量目的实现的客观尺度。

   各式各样的人生目的,大致包括以下各类:以物质、文化、享受、欲望、满足为目的;以支配、占有、掠夺、侵吞等权利欲望满足为目的;以扬名、荣耀、接受荣耀、享受礼遇等欲望满足为目的;以情爱、友情、理解、信任等欲望满足为目的;以安全保障、无忧无虑、无病无灾、长寿等欲望满足为目的;发全面发展、自我实现、创造奉献等欲望满足为目的;发逃避责任与义务,尽快结束生命为目的。

    上述欲望不论正确与错误、道德与不道德、理智与非理智,都不能无限制地满足。满足的程度各有差别,很难找到一个客观尺度衡量目的是否实现。况且,追求没有止境,挚着的追求更使人满怀焦虑与孤独。

    撇开复仇、自杀、等比较容易满足的人生愿望不说,因为这样的目的即使实现,也不具有哲学上的普遍意义。其它如追求物质文化享受的、权力地位的、名誉崇敬的、恩爱友情的、安全无忧无虑的、创造奉献的,都没有满足的客观标准。发创造与奉献为例,如果重视结果和数量,一个农民如果出生在极为贫穷的山区,一辈子奋斗不止,也没有喂饱过自己的肚子,还要吃国家救济;一个几十万人的县完成的税收不如发达地区的一个个体户,怎么能用统一标准衡量?

    看来我们评价某个人的人生目的与价值,多半只能从道德角度进行,很难靠哲学来认证。如果从哲学上评价,重视的应该是奋斗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人生以过程为满足,而不必在意结果。但这与我们讨论的哲学意义上的人生目的,又有很大不同。

    即使以奋斗过程为目的,世界有理想化的成份,很难找到统一标准,衡量众生的行为。

13

    为什么各式各样的人生目的终如竹篮打水,希望多失败也多?

    其一,需要的发展性与满足的短暂性的矛盾无法解决。需要不断的产生,满足总是有限的短暂的,满足意味着新的不满足,如此循环,勿有终点。

    其二,需要的内性性与满足的外在性的矛盾无法调和。需要可以随主观愿望不断产生,满足却必须以条件为转移。许多看来非常合理、应该满足的小小愿望,对有的人终生都难以满足。《纸床》中的女儿想一味属于自己的小床至死也没有满足,母亲只得以纸床作祭。何况人生愿望绝不是有了一张小床就可以满足的。

   其三,需要的多样性与满足的有限性的矛盾无法逾越。在力图全面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存、质量、发展意识日趋强烈,需要丰富多样。满足则不能不受到客观条件和社会道德的限制,不论怎样努力,满足总是有条件的、断断续续的。即使高度发达以后,一个人多方面的要求,而不是无限制地需要。

    其四,“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希望本来就意味着失望,得到同时意味着失去,满足之后接着不满足。钱钟书先生曾把爱情比作围城,城里的想出来,城外的想出去。人生愿望也是如此。人就有这么不知足。“知足常乐”蕴着深刻哲理,岂是常人理解的“消极哲学”。

有比无强 :不能拂人好意
  

14

    有必要把前面的论述稍加整理:

    人是物质,是宇宙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生是宇宙无穷变化中的一个短暂过程;人同所有事物一样,相对于本原,是表象的而非本质的、虚假的而非真实的、过程的而非永恒的;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东西,也没有什么死可带去的东西。

    道破根本,才能走出迷茫;看破“红尘”,才能找到大归宿、大自在,真正(不只是观念上)与宇宙同体、与圣人同心;也才能热爱人生、善待人生、脚踏实地顺其自然而又随心所欲地度过一生。

   一切后天形成的目的、愿望、要求、计划方案以善恶、是非、好坏等有差别的道德观念,固然给人生带来短暂的支撑、欢愉和认识方便,同样也给人带来苦恼、忧郁、愤懑、痛苦与不安,使人生不堪重负,甚至死也不得安息。

    诚如一则禅语所言:“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所有人生问题,其实皆由心生。必动神摇,魂魄不安,身心相累,自然没有幸福与健康;倒是大超脱、大智慧、大自在、大清静,使人脑空神静,身安心宁,体健魄旺,而后无所不可以为。

15

    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常态思维与特异思维的关系,能够达到大超脱、大虚无又大不虚无的境界,能够从容不迫地放弃一切而最后又获得一切。生活在现实时空的人,纯粹精神意义上的超脱都难以实现。生活不能没有支撑,身心总要有所皈依,不管客观有没有人生目的,主观上都要努力寻找一个。我们不能夺人权利、拂人好意。况且,按常态来理解,有总比无强。

16

有理想比没有理想强,理想比目的更接近实际,本意在于勾画人生蓝图,催人努力奋进。理想是加速机、推动器,激励人由一个境界向又一个境界进发。没有理想,生活便没有动力。诸多为人类作出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科学家们,无不从小都具有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正是那些以人类进步为已任的伟大理想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旷世奇才,使他们能够在艰难困难中坚持下去,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使后来人享用了他们的奋斗成果。理想使人生放出异彩,使空虚变得充实、平凡变得高大、短暂变得永恒。理想是人生的灯塔,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共同的理想连接共同的事业,组成灯的海洋,照耀人类前进的道路。诚如郁荫所言,任何时候“不要熄灭心中的灯塔”。

17

    有目标比没有目标强。目标是理想的具体化、阶段化,比理想更具体,更容易实现。无数目标的纵向组合,把人送往理想的境地,同时也把人送向生命的终点。目标使人生变得具体而明确、紧张而充实。没有目标,终日惶惶,不知所在,不知所往,身无所系,心不所想,一时一刻痛苦难耐,成年成月空度时光。难免“志士嗟日短,愁人短夜长!”

18

    有追求比没有追求强。追求使人生丰富多采。追求可以是实在的也可以是虚在的,可以是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可以是一团朦胧的意绪,可以在意结果,也可以专注过程。追求比理想和目标更注重于精神享受。五颜六色的追求构成五颜六色的世界,使人乐不知返,不知不觉皱纹刻满额头,白发染上双鬓。即使生命快要终结,凭着一缕气息,一丝幽魂,也希望能再柱杖漫步于黄昏的小树林中,回到儿童时代嘻戏 游乐的郊外,追求生命被赋于的无穷审美意义。

19

    有奉献比没有奉献强。需要有个别需要与群体需要、局部需要与整体需要、眼前需要与长远需要之别,理想、目标、追求也有个人理想与人类理想、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自我追求与时代追求之分。自我需要、局部需要、眼前需要应包涵于人类需要、整体需要、长远需要之中,个人理想、目标、追求应与人类理想、目标、追求相一致。评价人生价值的客观尺度在于对人类奉献的多少,而不在于张扬自我的程度多大,更不能搞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贬低他人与抬高自已相结合。有奉献胜于无奉献,自觉奉献胜于客观奉献,主动奉献胜于被动奉献。

20

    有境界比没有境界强。“大道为公,天下为公,立党为公,一心为公”,是天下之至理。个体精神、时代精神、人类精神要依次上升为宇宙精神。小理想、小追求、小奉献是小境界,因为小境界注重的是完善自我,在满足自我的同时,客观地被动地为人类带来某些利益。大理想、大目标、大追求、大奉献是大境界,大境界考虑的是造福社会造福人类普渡众生利乐有情,后我乃至无我。人生不能没有境界。小境界出小智慧积小功德乃小道,大境界出大智慧积大功德乃大道。

21

    人心千种万种,人生千姿百态。宇宙只给了人类一颗本质心、洁净心,人类在自身的社会实践中却衍化出玲珑剔透、千姿百态、妄念无穷、欲火中烧的情感心。千奇百怪的人生现象都可以用千奇百怪的人生理论来注释,千奇百怪的人生理论又来自千差万别的人生需要,千差万别的需要无非是各不相同的社会实践、人生经历、人文背景、历史传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真是环环相因,因因相果,果又为因。纵有千口万口,也难以用语言说的一清二白。

22

    人生需要目的,并不是意味着人生就有目的,更不意味人生就是为了目的。根本性的、具有无限包容量的目的既然难以寻找,那么我们平常所说的目的就只能是一种规定、一种选择,是人类理性之网竭力捕捞的结果。选择与规定意味着放弃更多选择与规定的可能性,漏掉的或许是整个一个世界,因为未被我们选择和我们还不知道可以选择的实在太丰富了。也就是说,如果人生为目的而活着,即使这个目的再美妙,也就有了限制,失去了更丰富更自由更有意义地活着的本义。确立目的也就失去了目的。从这种意义上讲,人活着要有目的,但又不能为目的而活着。

心安是故乡
  

23

    人最根本的需要,是精神家园。家园故土之所以难舍难分,不仅是因为它曾经抚育我们的躯体,而且在于它曾经抚育我们的灵魂。如果离去,只能常在梦中回忆。精神的家园比物质的家园更重要,抽象的家园比具体的家园更重要。

     人需要各式各样的精神家园。家园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支柱。18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对哲学下过这样的定义:“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德国哲学家谢林也曾给自已的精神哲学命名为《精神漂泊归记》。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写道:

    “至于艺术上和科学上的创造,那末,在这里我完全同意叔本华的意见,认为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和在这个充满由我们创造的形象的世界中去寻找避难所的愿望,才是他们的最强有力的动机。……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世界图象,使我们在那里感到就象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定”。

    哲学、艺术、科学、宗教无不在努力为人类寻找精神家园。尽管名人对家园的理解不同,需要不同,有的精神寄托甚至完全荒廖,其殷殷之心,孜孜之情,仍然是明月可鉴。对此,赵鑫珊先生已有详尽的论述。

    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夜幕降临,辛勤跋涉于千水山的游子,此刻恨不得立刻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不论饱经沧桑、学识渊博的长者,还是初离母怀、呀呀学步的孩子,没有家园,躯体会受伤,心灵会哭泣,精神会永远在野外漂泊;家园沦丧,甚至会自已结束自己的生命,尤其是哪些通晓人生、贡献卓著,精神家园极不寻常的哲学家、科学家。

24

    生命所系在于灵魂,亦可称为思维、意识。躯体要由灵魂来主宰。灵魂强大,躯体即便弱小,也不致于倾刻毕命;灵魂孱弱,躯体即便高大,也难以维持太久。物质生活的满足固然是躯体本能的需要,但谁也不能说没有思维、意识的需要作用其间。而且物质生活很大程度满足的是精神的需要。大米白面养育的绝不仅仅是大脑、躯干,更重要的是灵魂。灵魂常常躁动,难以物质生活的丰富为满足。其需要带有层次性、多样性、发展性、无限性。人生在寻求中度过,有的在现实世界,有的在理想天国;有的以顺求生、去苦求乐,有的以逆求生、以苦为乐;有的追求今生幸福,有的注重来世报应;有的不顺不逆、不求今生不重来生、自等天命安然自得。总之,要有一个支点。否则,灵魂不安,形枯神瘦,食不等味,疾病缠身,乃至魂飞魄散、痴痴癫癫。一命鸣呼,人已不人。

    灵魂有所归依,粗茶淡饭足矣。甚至树皮充满,茹毛饮血,辟谷千日,受尽酷刑,也不足使躯体倒下,使灵魂屈服。所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是也!

    灵魂饥饿,躯体也会躁动不安。太平盛世,安居乐业,仍不免有鸡鸣狗盗、密谋造反之徒;衣食不愁,拥金堆玉,仍不免有百无聊耐、忧伤满腹之人。不知饱足只能从灵魂上找原因。

    欲要灵魂安泰,必须寻找一方精神家园。而寻找又会使人产生新的不安。这真是一个单靠常态思维难以走出的魔圈。

25

    哲学怀着内在的、抽象的冲动,为哲学家更为人类寻找灵魂的家园。他们寄希望于宇宙法则,寻找宇宙法则,希望这些法则能给人带来永久的慰藉,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安宁。

    科学伸展想象的翅膀和力求精确的洞察力,寻求能够描述宇宙形象的公式和定理,为人类也为科学家构筑精神家园。他们相信科学给人类带来的不仅是物质财富,而且是灵魂得以慰藉的家园。

    艺术则以直观的形象和外露的激情去创造足以和客观世界媲美的天国,用天国的清泉来灌溉人类的心灵,使人类在困顿时心灵有所逃匿、奋进心力有所增添。

    宗教则宗教信仰和教义构筑精神的家园,在仙佛神道的殿堂为人类设一方祭坛,使苦难的心灵有所解脱,使复仇的心理有所麻醉。

    所有的寻找都那么挚着、真实,富有激情而充满诗意。在科学无法道明的时候,哲学便扬起自己的声音,在哲学也无能为力的时候,艺术“终篇仍微茫”的时候,宗教又大显身手。

    所有的寻找也确实有所收获,组成了蔚为大观的文化遗产,使灵魂时有了楼栖之地。

    所有的寻找又是那么不彻底。来自一团朦胧意绪,归于一团朦胧意绪。越想明白,只能越不明白。难得糊涂,却不能不糊涂。

26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家园永远是那么漂泊不定,难寻芳踪。哲学意义上的家园从来不是一个确定的概念;人的灵魂不可能安份守已,一次漂泊结束,新的漂泊又会开始。家园永远在途中。

    尼采曾开出一方,他认为,摆脱人人的根本烦恼和痛苦,有两条出路:一条是逃往艺术之乡,把这奇异的世界当成美学现象;另一条是逃往认识之乡,这样,世界于你就是一间最合适的实验室。可惜的不仅是这两条路是否真行得通,即使行得通,也只解决了知识阶层的问题,普通老百姓既不能逃往艺术之乡又不能逃往认识之乡;岂不只有永久地流离失所。

    看来,任何回答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哲学永远在途中,科学永远在途中,艺术永远在途中,宗教同样也只在途中,它们都没有一个终极意义的所在,再努力也只能唤醒不能给予。各人的家园还得各人去寻找。人类砂可能彻底摆脱根本上的孤独和烦恼,只能在人生旅途中永远中跋涉,来自尘土最后归于尘土。

 27

    唐代诗人白居易深知“居大不易”,倒是提出了解决人生旅途上孤苦寂寞的权宜之计。这位长者谅谅告诫:“心泰自身安是归处,帮乡可独在长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不重具在,但求心安,实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哲学境界。

    心安是一个相对顺乎大道、无欲无为为核心的状态。到家重视内心的宁静与平衡,儒家注重用世,积极修为,追求事业有成。儒道结合,儒道互补,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精华。不仅表现为入则奉道,功臣身退,浪迹山林,诗洒渡日;而且表现为内怀老庄,外示儒术,内心顺乎大道、无所无为,外行积极用世、济世利民。佛教禅宗一派传入中国,与老庄合理核心相结合,发挥了“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禅,表现出很高的人生智慧,至今影响着整个汉文化圈。禅语有言“平常心是道”,主体凡事持平常心,不过份追求、过份祈盼、过份喜怒哀乐,顺其自然,但求心安。繁杂的人生问题,就变得比较简单了明,普遍百姓也能把握。

    孟子云:“心之官则思。”人不能心安,是因为人有情感心、分别心、利益心、妄知心、祈盼心。欲求心安,就要使情感心安住于无情无欲,分别心安住于无知无见,利益心安住于无利无害,妄知心安住于无知无见,祈盼心安住于无望无求。心能大空无、大虚静,方得大超脱、大自在。

    然而,情感心、分别心、利益心、妄知心、祈盼心总是那么倔犟,无休止地活动着。就连德国狂飚文学运动的领导人歌德也曾发生这样的呼唤:“甘美的宁静,来吧,啊,来到我的心怀!”哲学的价值之一,就是努力为人类寻求片刻的内心宁静。

    为实现内心宁静,哲学要求人们努力把个体精神上升为时代精神、人类精神、宇宙精神,超脱自我、时空、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实现高层次的回归。

    心安同样也没有终极目标,人生总有烦恼伴你前行。但心安同根本烦恼一样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境界。尽管它那么短暂,却又那么甘美。这它毕竟能使人超脱因为目的、愿望、计划、方案带来的烦恼,回到时代、人类、自然、宇宙的怀抱。

28

     笔者曾经历经三次回归。说出末免贻笑大方,对于我个人毕竟十分真切。

    1970年底,我在军营用脑过度,又被医生误诊,导致严重神经衰弱。20多岁的小伙子打乒乓球都不能看,家信也无法写。整夜整夜失眠,身体极度虚弱。象高加林一样准备大干一番的我失去了脑力和体力劳动能力,失去了提干机会,恋人也“拜拜”,精神坍塌,万念俱灰。怎样重新站起来?我的办法是放下一切,什么不去想,躺在床上,任其放松,安心静养。彻夜难眠,浑身酸病,杂念涌动,我就提醒自己:烦恼自心中起,苦痛自心中起,心静自然无忧愁。精神和肉体的松驰,终于赢得了短暂的浅眠。这更增加我的信心,继续放松静养,辅之以要的治疗和活动,历时二年,重新获得了工作能力,得以继续从事部队宣传教育工作。

    1984年,在我高中毕业生18年之后,终于有机会进入华中师范学习中文。18年来几乎日日夜夜作一个梦见,梦见自己重又坐在教学里演算无穷无尽的数学题。18年的末了愿,一旦成为现实,对学业,对学校,对学友,用情至专至深。加之学习中文,难免占染文学气息,年且四十,尚多幻想。1986年毕业,好友去散,幻梦方醒,此去何为,心神渺茫。回至妻的身边,不禁泪下。妻是粗人,这回心却很细,专门请了两天假来陪我。并安慰我:“用情不可太专,幻想不宜太多。人生若梦,有去有来,时日稍长,自会忘却。又何须涕泪轻弹?”妻的体贴使我深感惭愧。时常说“心有所爱不能深爱,心中所恨不能深恨,心有所求不能深求”,及至前程无望,悲从心起,不能淡看一切,笑对生活。妻看似粗人,却教我懂得如何平静地对待生活。人的精神又有了一次升华。

    1993年机关改革前夕,人心浮动,欲流毕现,“下海”的“下海”,捞实惠的捞实惠,当混混的当混混。何去何从,难免有所考虑。琐事忧心,难免影响练功。后来我干脆不想,既非为名利得失而来,又何须为得失成败而虑,干什么不都一样?于是心安理得,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我想干的事。

    心安,是一种多么充实的境界!

29

    修炼者尤其需要心安。几乎所有功法的入门要决都是松静、自然,特异思维修持亦不例外。没有定力,无所谓念力、灵力、慧力。由现实的时空进入特异时空,靠的是高级意识能,是定力、念力、灵力、慧力。心不能安,欲求太多,思维太过,精神受损,修炼必难精进。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高级功法无不强调炼心炼意,“一心安住”,做到“即缘收心,借事炼心,随处养心”。

    但是,仍有许多爱好气功的朋友,不能放弃不切实际的目的、愿望、要求、打算,挚着追求,心绪不宁。练功的时候,或可暂入静,如“以一念代万念”、“正念”、“绝思”,但出练功场,一切欲望、追求、打算又来了,心行不能安住,怎么能真正悟道呢?

    其表现大致为两种,一是热衷世俗利益,计较个人及失,贪求名誉、地位、金钱、享受;二是追求气功领域的个人得失,如健康、高功、成名、开宗立派等等,看似高雅,实同样庸俗。任何追求,都是情感心蠢蠢欲动的结果,本质上不符合特异思维修炼的要求。

    这一观点也许会遭到不少练功者的反对。练功不追求健康,不出高功,不积功法,不能成名,有何意义?这个问题按常态思维去想是想不通的,必须超脱常态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练功很重要的原则是“道法自然”,“一心安住”,即无欲无求,勿赶勿忘,有意练功,无意成功。强求是无济于事的。所谓:“心诚则灵”不是要你诚心追求,而是要你诚心放下一切,虚静空无,自然而然,边对空无的追求也不能要。这样才能解除情感心对本质的束缚,使功能、效用自然显现。追求功德便无功德。达摩初来,南梁武帝表白他为佛家做了诸多善事,问有无功德,达摩便以“无功德”回答他。强调心安,否定有为是特异思维的重要特点。

无胜于有
  

30

    客观意义上的人生目的看来并不存在,主观愿望中的人生目的含义太不确定,心安之所以也是那么飘渺难寻,一切都象雾象雨又象风,不愿虚空,终归虚空。何不干脆来个彻底:无!索性大超脱、大自在。

    无,不是具象的有无的无,不是抽象的虚无与实有的无,也不是遁入空门、万念俱灰、否定一切的无,而是一种至高的哲学境界、哲学智慧,即老子所说的无,相当于数学中“零”的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原始末生态,宇宙本原态。阴阳未化,万物未生,一片清静一片虚空,然而又包含着一切的有,包含着一切的生成、变化和灭亡。进入无的境界,才能洞察宇宙的本质、万物的本质、人生的本质。

    慧能比神秀悟得透彻,就是看到了这个无。他的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染尘埃!”无心无尘,清静自如,何染之有。神秀怕心不净,求心能安,执着于有心,拘泥于有染,离至境远矣!今古多少修行人,执着于有心有染,苦饿熬清修,也达不到慧能这种程度。何况那些满心欲念、目的、愿望、打算的人,连心安神静都做不到,又怎能进入无的境界。

    无,不只是观念的,更应是实践的全身心的。以至边无的意识都没有,完成自然而然,顺乎宇宙大道,所作所为均属不得不然,方能达到懂规矩而又脱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的自由境地。

    达摩当年西来,中土一流大学者神光向他讨教,达摩不予理睬,神光立雪断臂,以示求道决心,方得谒见。神光求教道:“弟子心末安,望师父教我安心”。达摩说:“请把你不那不安的心拿来,我再教你安心”。神光说:“我探觅多时,总找不到它”。达摩便说:“你已经安心了,我给你安好了”。这则禅语说明,神光悟而不透挚着于有心末安,故心末安。达摩提示他放弃“安心”这一念头,心就安了。而且他们不只是在口头上这样对答,而是进入高功夫气功态,在说话的同时将强大的心理信息能输给对方,故而一触即通。后来神光就成为中国禅宗二祖。

    从谂和尚80岁以前遍参高僧,80岁以后住林赵州观音院,人称赵州。有一老尼向赵州请教“如何是密密意”,赵州就用手捅她。老尼吃惊:“您老还有这个在?”赵州说:“是你有这个在”。隐密的禅的旨意从来没有,即便有也无法说出,只好用手捅一下。不想老尼心有男女之别,不能无遮无碍进入禅的境界。赵州一语中的,说明修禅之人应该心无一物,放下一切,才能看到禅的真正无处不在。有了这个就有了碍。正所谓“未悟三界有,悟后十方空”。还是这个赵州,看见久远传者在佛殿礼拜,便用柱杖打他一下,问干什么。久远说礼拜,又问用礼作什么。久远说礼拜是好事,赵州便说:“好事不如无”。

    好个“好事不如无”,一语说破天道地道人道。这才是至高禅境,心入无境,无不超脱无不自在。又何须拘泥一个好人的人生愿望、人生目的呢!

      问题不仅仅在实际上有没有、从理念上该不该有人生目的,而且在于:即便每个人的人生愿望都能实现,相对于宇宙本原来说,人的生命过程与其它根本没有主观目的的生命过程有什么区别。人是万物之灵、万物主宰,是人自己说的,要换由别的生命如鱼和蚊子来说,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差别只存在于表浅层次和具体时空之中,上升到哲学本原的角度,一个哲人、伟人与一棵树、一只蜜蜂没有什么两样,来自宇宙归于宇宙,来自物质归于物质,如是而已。

    “好事不如无”正是这个最高哲学层次提出的一个颇有诗意的命题。它体现了哲学追究本原、打破沙锅纹(问)到底的风格和东方哲学以无为最高境界的传统。

    哲学不能羞羞答答,照顾人的虚荣心。它为人类灵魂提出的最终皈依,不是各种虚妄的幻想,而是“无”这一超越一切具体形态的物质最高形态。老子强名之日道,马克思称之为“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好事不如无”,作为一种方法论,体现了东方哲学的朴素辨证思想。它对我们处理各种人生问题具有广普适应性。

    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仁人论述“无”之境界。尽管无所指并不完全一样,仍然可以看无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境界。

   “心地无私天地宽”,强调的是无;无私无畏;强调的是无;大德无私,大道无我,强调的还是无。这是伦理学讲的无。

    军事学呢?“兵乃凶器,对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无妄战;战争的至理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举国为上,破国次之;举城为上,破城次之……”,不战而胜。

    艺术的极致是无,篇终接微茫,说不清道不明,而又余音袅袅。

    一部《道德经》,通篇讲无为、无欲、无事、无味、无形、无象,以无为最高境界,不愧为宇宙大道的无宗歌,哲学的极致、智慧的巅峰。

    人生最美好的境界同样应该是无,无我、无私、无欲,与天地共舞,与万物同风,人我同一,物我两忘。没有个人特别的利益、要求、打算,没有自以为是的意识、观念、价值准则,“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顺乎大道,自然而然,得也罢失也罢,荣也罢,辱也罢,屈也罢伸也罢,任凭天地沉浮,我心自无半点,风浪,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倘能如此,岂不是真人、至人。

     世界观的无与方法论的无略有区别。“好事不如无”,侧重于世界本原状态,属世界观,是大智慧、大境界、大方法。有是无,无亦是有,有无无别,相辅相承,对立统一,则重于处事方法,属方法论。既了解无的原状态,又了解无与有的生成原理,任凭世界纷繁万相,始终无心无碍,便能自由往来于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有无之间,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人生问题。既不死守无,也不能死守有;既能安住无,也能安住有;既能有分别地处理万事万物,也能无分别地处理万事万物。这种境界,须是万法朝宗、万本归原、无物无我、天人合一的境界。进入这种境界,还有什么人生烦恼可言?生死病老、成败荣枯、是非恩怨、苦乐得失,均已成为身外之物,于我何碍!我不过是宇宙的化身、他人的化身、万物的化身,作为宇宙本原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得到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失去。生死应作如是观。

 

    现代特异思维修持过程是一个不断向无的人生境界进发的过程。求无,无求是大心要、大门径。

    求无:意即向往大境界,不以“有”为目的。享受、名利、地位有很强的诱惑力,世人也总是以获得多少论英雄,似乎从这个世界中得到的越少,人生价值就越低,因而这就成为练功人必须突破的第一难关。,既为练功之人,就应将世事荣辱看得淡如水轻如烟,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不使丝毫牵挂于心。诱惑的根本原因仍然来自于我们内心,充满内心的情感心、欲望心、分别心,使我们时常心狂性迷,如魔临身。修持,就是要对其加以克制和引导,使迷狂之心得以逐渐平息,海碧天清,一尘不染。这时,本质心才能自由显现,发挥作用,超功能出现。练功之人对大智慧大境界应如司马太史公对孔子一样,常怀“高山仰之,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态度。

    无求:即对大智慧大境界亦不须刻意追求,愿望再好,方法不对,等于白费。世间万事不强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谁也逃不了机缘。只有既不勤快执著,又不懒惰愚妄,谨守中道,顺其自然,才能天随人愿,喜逢机缘,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获得成功。不论是初入道还是功夫已高、功法已广的行家,落于执着,刻意追求,势必适得其反。东方气功及特异思维特殊就特殊在这里。放弃一切愿望和打算,放弃一切目的和追求,静心修炼,耐心等待,广结善缘,诚积功德,无过即功矣。切不可将世俗人生观念全盘搬到切夫领域中来,欲望累累,害得一生与正果无缘。

    现代特异思维修持之路是一条不断否定自我分别、自我欲望、自我欣赏的脱胎换骨之路,求无、无求是伴随终生的座右铭。

    无胜于有,困为无是大境界大方法大器量,有是小境界小方法小器量应该不断的上升为大境界大方法大器量。

    无法胜于有法。功夫界都知道法无定法、无法为法、法无法的原则。万法归宗,万法不离其宗,万法精髓在无法之中,无法随时可以演化为千法万法。无法不是对有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层次的上升,无法才能享受超越万法的局限,享受一切法的自由。法无法是一切功夫的必然归宿。

    无欲胜于有欲。“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无欲意味着无私无畏、先人后已、舍己为人,意味着君子坦荡荡,意味着无可剥夺。有欲则不能有所牵挂,有所顾及,有所不能为。无欲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健全的道德人格,不是对人的基本需要的灭绝,而对自我需要的遏制。

   无得胜于有得。人生得失基本上是一个常数,大得必有大失,得多失多,得少失少,有得有失,不得不失。今得昨失,前得后失,求得致失,失而复得,这样的例子随处皆是。于公于私莫不如此。且得失分别也是表象的、暂时的、虚假的,而非深刻的、恒久的、真实的。计较得失的主要是我们不安份的灵魂。从人生根本意义上讲,无所谓得亦无所谓失,不论富甲天下还是一贫如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还是一字不识愚不可及,赤条条来还得赤条条去,谁也不能从这个世界上多带走什么。况且,想得而失,人得已失,你再不愿意,跟自己过不去,已经成为现实的事情谅你回天无力,何必要再糟蹋自己的灵魂,在心灵深处划一个又一个不甘痛苦的记号?有得不如无得。

    无为胜于有为。人们总是相信未来可以通过努力加以改变。这时具体的某件事或许讲得通。但若把它上升为哲学原理则难免出错。正确的结果是你无力改变宇宙,最多只能适应它。所谓后天修为,指的是适应之路。文明与科学可以说是人类最值得骄傲的有为,然而无不以牺牲人的自由发展和根本生存环境为代价,并带来新的更顽固的束缚。文明过头胜于野蛮,科学过头胜于迷信。世界上原本没有一因一果的事。人类如不调整自身对宇宙的态度,限制自身行为,一切有为之举都可以祸及子孙。生态环境就是问题之一。一切有为,面对宇宙都显得那么有限、有害。“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不是消极应付,机时是积极适应。一厢情愿的有为是莽撞是自杀。“无为而无不为”,乃天下之理。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直若讷,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无限胜于有限,无形胜于有形,无言胜于有言,无情胜于有情。天下万无胜于有,有生于无。无为宇宙最高境界。

35       

    无胜于有,还因为无主观目的的人生境界才能至真至美,至情至性,至公至德,更符合人类自身规律和宇宙规律。

    无,更有利于人的精神回归。人类越脱离自然,越来越被自己创造的文明成果所包围,不能不产生根本焦虑。这是因为人类太自作聪明,欲望太多,要求欲望满足的目的太多、手段太多。结果反而危及自身的安全。道破无的直谛,去掉那太多的欲望、目的和手段,还之本来面目,有利于自由自在、自然而然地生活,民无争,官无讼,国无战,促使个体精神、时代精神、人类精神依次上升为宇宙神,达到万民同亲、人我无别、环宇同乐的社会环境。

    无,更有利于人的彻底解放。有欲即有碍有私。放弃一切个人观念、目的、愿望、法则、概念,才能无私无碍,进入至真至善、至情至性的人生境界,进而消除无人、人我、物我之间的心理阻隔,达到与宇宙同心同体的境界,找到万物共有共用的宇宙信息通道和密码,以至能获得哲学意义上的彻底自由和解放。

   无,更有利于每个人的基本需要有节制的满足。在现实时空中生活,总有些某些基本欲望,应该平等地有节制地得到期满足。不加遏制,任其膨胀,就会出现有的人花天酒地,有的人衣食无着,有的人键而走险,有的人无辜遭殃。道破无的真谛,人人自觉遏制欲望膨胀,不为多余的欲望和目的拼死拼拼命地活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公平,有利于社会进步和道德水平提高。

    无,更有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说人生无目的,不是说人活着无意义,要人心如死灰,尽入空门,痴心枯坐。那是另处一种有。而是要人放弃不合客观的主观的愿望、要求、打算,顺应规律,真心向道,人我合一,物我合一,天人合一,依道而行,无私无欲,无障无碍,积极向上,乐观向上,乐观进取,皈依宇宙,“无为而无不为“也!

    无目的的人生观,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彻底地面对实际,看透想透说透,先死后活。深刻理解无目的人生为人生、人类、宇宙之必然,是现代特异思维特点及魅力所在。           

  ( 2000 /05-07月,豆丁网已收集

微主简介

元辰,本名袁国新,宜昌人。作家,网络文学批评者,著有《悠悠人生》、《网上漫语》、《现场批评》,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二百万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稻盛和夫之经营哲学偶得
【学点哲学】尼采哲学语录50句,每一句都给人无限启迪!
瓜农||旡字碑,千古女皇武则天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节选) 冯友兰
智慧人生---序言
卞敏:《哲学与终极关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