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夷陵评论||名家名作:杨世灿《山海经》秘境第十七《大荒北经》连载(八)

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办

2022-096 总第862期  

执编元辰

杨世灿:悟叟(1942-)湖北宜都人。曾任教师、文教局科员、厂长、设计院牵头人、学校党委书记。副县副研,中国散文学会、宜昌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安之研究会、曹廷杰学会顾问,屈原学会会员,炎黄研究会理事,湖北杨守敬研究副秘书长,中国水利文化学会理事。出版有《县尊问路》、《大禹传人》、《杨守敬学术年谱》、《水经注疏·三峡注補》(熊茂洽先生同撰)、《水经注疏補》中华书局出版560万字。

《山海经》秘境

 ———屈原杨守敬诸子百家解读秘境

文/杨世灿 杨泽甦宏 杨泽未冬

《大荒北经》第十七目录

原文

参考翻译

秘境解读:

一、《大荒北经》第十七所说到的山、水、海、地名、人名、图腾、自然、物种及关键词。

二、《大荒北经》第十七所说到的山、水、海、地名、人名、图腾、自然、物种等今在何处?

三、《水经注疏补》中的“大荒北经”及其渊流

三、《水经注疏补》中的“大荒北经”及其渊流(续六)

《水經注疏補》卷十四餘水

漯餘水出上谷居庸關東。

補:漯餘水。今北京昌平區溫榆河,一源出南口鎮居庸關沙嶺,東南流逕沙河鎮,名北沙河,一源西出長峪城名沙壤溝,一源出鍋頂山喜鵲窪、白羊溝、逕流村鎮、馬池口鎮、沙河鎮南、右入北沙河水庫。東源九道河出百合村大楊山,一源興壽鎮西湖出望寶川、京密引水渠東西聯貫,均南入溫榆河。中源錐石口溝出碓臼峪,南流逕長陵鎮、十三陵鎮、十三陵水庫、昌平城東、南邵鎮、沙河鎮西入北沙河,其下名溫榆河,東流逕朝陽區、順義區南、通州區永順鎮以下名北運河。上谷居庸關,亦名軍都關、薊門関,北京昌平縣西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余脈軍都山地,地形險要,控軍都陘中樞,與紫荊關、倒馬關、固關並稱明朝京西四大名關。其中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又稱內三關。守敬按,居庸即《呂氏春秋》九塞之一。《漢志》,居庸縣有關。《通典》,居庸關在昌平縣西北。今關在昌平州西北,去延慶州五十里,關門南北相距四十里,兩山夾峙,巨澗中流,懸崖峭壁,稱為絕險。會貞按,今沙河出昌平州西北居庸關。居庸下口。今北京昌平區南口鎮居庸關南口村。居庸下口(夏口),北齊名夏口,即今之"南口村",南口村北對冠山,即漢之"軍都關",也叫居庸南門。南口村以北四十里的關溝,舊屬延慶管轄。水流潛伏十許里。今北京昌平居庸關至南口村之潛流。

補:漯餘水故瀆故城在今北京市昌平區西南8.5的土城村,水即北沙河上游南支兴隆口溝當为氵纍餘水故瀆。軍都縣秦設置。隸屬上谷郡。東漢時改隸廣陽郡。故城在今北京市昌平區西南8.5公里的土城村。魏、晉隸屬燕國。北魏隸屬燕郡,時昌平縣並入軍都縣,軍都縣治徙今昌平縣東南40之昌平故城。東魏天平元年(534年),置東燕州、昌平郡、昌平縣,州、郡、縣共治于軍都城(今昌平東南20公里)。遂徒軍都縣治于東北20里,即今昌平東境東、西新城處。不久省入昌平縣。守敬按,當酈氏時,軍都仍治故城也。故城在今昌平州西十七里。當在今马池口地区土城村

漯餘潭。當在今北京市昌平區西南马池口地区土城村。或为马池

易荊水。會貞按,易荊水今名南沙河,出昌平州西南五十里龍泉寺。亦曰丁蓼水。今北沙河上游南口镇龍潭河。

千蓼泉(丁蓼水)。今北京市昌平區北沙河上游南口镇龍潭河。

虎眼泉,水出平川。會貞按,虎眼泉。《方輿紀要》謂虎眼泉在昌平州西八里舊城下,似誤,當在州之西南。《注》易荊水又東左合虎眼泉。虎峪水出虎峪自然景區,南流逕旧縣,于沙河鎮入北沙河,故曰左合虎眼泉。與熊不合。《方輿紀要》謂虎眼泉在昌平州西八里舊城下,當是。

孤山之水(塔界水)。即北京昌平小湯山鎮葫蘆河。導源孤山,東南流入易荊水,與守敬按,水在今昌平州西不合。准其地望,孤山即今大湯山,因其兀然聳立于平原之上,故名孤山。昌平州的東南有一座孤山。山高70米,亦名龍泉山、龍山、神山、鳳凰山、白浮山、神嶺山。

昌平河。北京昌平水關新村、昌平中心公園、涼水河、東南入東沙河浮泉公園爲昌平河。芹城水。即北京昌平區漢代芹城遺址今興壽鎮北秦城。芹城水出銀山塔林,南流,東逕秦城、興壽鎮東,納小湯山鎮葫蘆河,名後藺溝,入溫榆河。

又北屈,東南至狐奴縣,會貞按:縣見《沽水注》。西南,入於沽河。朱無南字,全、趙、戴同。會貞按:此《注》氵纍餘水於狐奴縣西南入沽,又《沽水經》南過狐奴縣北,西南與氵纍餘水合。《注》云,沽水南逕狐奴城西,又南,氵纍餘水注之。則氵纍餘水入沽在狐奴西南,不在狐奴西,此《經》文西下脫南字,今增。

昔彭寵使狐奴令王梁,南助光武起兵,會貞按:見《後漢書》寵本傳。自是縣矣。氵纍餘水於縣西南,東入沽河。故《地理志》曰:氵纍餘水自軍都縣東,至潞,南入沽,會貞按:《漢志》潞作路。是也。

補:轉引《北京昌平沙河源流證辨考》,供參考。沙河以水中含沙量大而名之。以南沙河、北沙河、東沙河三河之彙而總名之沙河,三條沙河在昌平區沙河鎮東小沙河村彙合于沙河水庫後向東南流至通州區入潞河。

北沙河源出昌平區西北延慶八達嶺附近諸山泉水,彙而流經居庸關、南口,沿途有高崖口溝水,柏峪溝水、白羊城溝水、興隆口溝水、泃猊溝水彙入。在昌平區雙塔村東彙入關溝之水,在踩河村東彙入虎峪溝水,徑流于昌平區沙河鎮北朝宗橋東與東沙河彙合入沙河水庫。河流走向自西北向東南。主河道全長60公里,總流域面積爲623平方公里。

南沙河源頭分南北兩支。北支源于海澱區西北山區的龍泉寺一帶,經沙澗河彙入南沙河。南支發源于海澱區寨口村,沿途彙有周家巷水、黑龍潭水,在海澱區蘇家坨東,常樂村西彙入月兒灣水。南北兩支彙于海澱區上莊鄉西馬坊村西,過大、小榆河村至老牛灣村入昌平區沙河鎮南大橋入沙河水庫。全長2l公里,寬約100 米,流域面積220平方公里。河上建有上莊閘,蓄水240萬立方米。。

東沙河源出昌平區西北延慶八達嶺柳溝營。沿途彙有德勝口溝水、錐石口溝水、上下口溝水、老君堂溝水,南流至今十三陵水庫,經十三陵水庫南下至昌平區永安城南在涼水河村彙合涼水河水,白浮村彙入白浮泉水,經景文屯、西沙屯、滿井村至沙河鎮北朝宗橋東彙合于北沙河。全長15公里,河道寬400-500米,流域面積287.2平方公里。

溫榆河:南沙河、北沙河、東沙河彙于沙河水庫後向東南流,在昌平區北馬坊南有孟祖溝水彙入,在曹碾村有藺溝河水彙入(藺溝河由兩支組成,一支爲香屯河,起源于昌平下莊經牛蹄嶺溝出山,自興壽經小香屯,大赴任莊改稱藺溝河。另一支稱秦屯河,起源于桃峪口水庫,經秦屯至大東流村西改稱藺溝河)。溫榆河在昌平區魯疃村東北三里入順義縣。在朝陽區沙子營以東彙入清河,在通州區城北彙入壩河、通惠河以及中小河後與潮白河交會,流至通州區城北關閘。以北關閘爲界,北關閘以上河道稱溫榆河,以下河道稱爲潞河。潞河爲京杭大運河北端的河道,又稱北運河,北運河東南流經香河、武清二縣,至天津丁字沽與衛河即南運河合流東入海河,由直沽入注于渤海。

沙河水庫位于沙河鎮東五里的小沙河村。建在溫榆河北端,控制南沙河、北沙河、東沙河的水流,屬大型攔河閘壩。195911月開工,1960年五月攔洪,共完成土石方四萬立方米,蓄水總面積350萬平方米,常年爲280萬平方米,庫最深年爲五米,一般水深三米。控制流域面積1110平方公里,由主壩,副壩,攔河閘和發電站組成樞紐工程,主壩最大壩高八點三米,壩頂長593米,十孔閘門,全開最大泄量爲1000立方米/秒。

沙河之名稱自明始,迄明清至今沿用未改。沙河在秦漢時期被稱爲溫余河,《北京曆史地圖集》中秦漢兩幅地圖上標爲溫余河。南北朝魏酈道元《水經注》記爲氵纍餘水,誤""字爲""字。古人又認爲溫余水又爲 氵纍(音累)水之余脈,又記爲氵纍 余水。水上遊即今桑幹河,中遊即今永定河。溫余水與氵纍 水既不同源,也不相連,稱溫余水爲 氵纍水之余脈可見是誤訛。五代十國時期,沙河又恢複了溫余水的名字,至遼代,發源于海澱區的榆河(即南沙河)在昌平沙河鎮彙入溫余水便取二河之首字改稱溫榆河。明代溫榆河上遊易名爲濕余水(誤將溫字當作濕字),中遊改稱沙河。

把昌平藺溝村以下至通州城北一段河流更名爲榆河。清代,取消明代溫榆河分段名稱而統稱爲榆河。民國時期,又將溫榆河分段命名,其上遊稱榆河、中遊稱沙河,昌平藺溝村以下至通州區河流稱溫榆河。現在自昌平區沙河鎮東沙河水庫以下河段稱爲溫榆河。沙河水庫以上河段分稱南沙河、北沙河、東沙河。南北沙河何者爲古濕餘水,何者爲古易荊水?諸志紛紛,各憑《水經注》紛言各說,莫辨誰非。

補:沽河。沽河即白河,于密雲水庫會潮河,合而名曰潮白河,東循北運河入海。白河源出今河北沽源縣蓮花灘郷石人山(1743米)東長勝溝,南流逕赤城縣獨石口鎮、雲州郷水庫、赤城縣城、右納湯泉水庫、逕樣田郷、右納龍関鎮水,逕大海陀郷、雕鱷鎮納三道河水。白河逕後城鎮東入北京市延慶縣白河堡郷,東逕白河堡水庫、燕山天池、千家店鎮、矽化木地質公園、烏龍峽谷、左納北來之黑河、滴水壺、東北入北京市懷柔區寳山鎮、左納北來之天河,水出老朝陽、白河東北逕湯河鎮,左納湯河,出喇叭溝門滿族郷,東南逕長哨營滿族郷,折西南入白河。曲曲逕白河灣,右納琉璃廟鎮琉璃河,水出梁根。白河東南入密雲縣石城鎮密雲水庫。潮河西南于太師屯鎮入密雲水庫,水源出豐甯滿族自治縣黃旗鎮哈拉海灣。合而西南逕十里堡鎮入懷柔區、順義區,名潮白河。懷柔區潮白河右納大水峪、雁棲河、泉河、懷沙河、懷九河、懷柔水庫,南入順義區,逕牛欄山鎮東、馬坡鎮東、順義區城東,東逕南彩鎮南、南逕李遂鎮西、南入河北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區西南、東南流灌香河縣入天津市。密雲水庫建于19589月至19609月,主要建築有擋水白河主壩、潮河主壩、五道副壩、兩條輸水隧洞、三個大型溢洪洞、兩座發電站、易座大型調節池和一條密雲至北京引水渠。水庫面積188平方公里,分白河,潮河、內湖三個庫區,總蓄水量爲4317億立方米。會貞按,沽河,即今之白河,上源曰獨石水,出獨石口邊外。赤城縣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東北部、白河上遊,鄰接北京市。外長城蜿蜒境內。明朝設置赤城堡,清朝改爲赤城縣。以赤城山得名。赤城縣赤城,又名霞城,潮白河水系白河流域,北依壩上草原,南鄰首都北京。赤城古爲黃帝部族縉雲氏地。漢置女祁縣,北魏設禦夷鎮,唐置龍門縣。明置衛、所、堡,清設赤城縣,自古有"宣府肩背、獨石咽喉"之說。黑河、白河、紅河三條河流自西北向東南縱貫而下,其徑流全部彙入密雲水庫,曆史最高入庫水量年3.47億立方米。是北京重要的飲用水源基地。水能蘊藏量達4萬千瓦,可開發1萬千瓦,建有小型水電站5座,裝機容量3615千瓦,年發電量超過1000萬千瓦。

大谷水。即今赤城縣北云州郷南北沙溝,水發鎮東北大穀溪,即长城西青龍溝,西南流,人白河。逕獨石北界,独石口处在冀北山地与坝上草原的交界线上,是沽水入塞的山口,是元望雲道由草原進入山地的隘口,更是明代宣府(都司)防禦轄區內北路防區須傾全力而防禦的關口。會貞按,《宣鎮志》,獨石在開平城南,一石屹起平地上,可構屋數楹。在今赤城縣北,獨石城南一里。與熊疏一里不符。在今獨石口鎮南七十里。

九源水。水導北川,左右翼注,八川共成一水,故有九源之稱。其水南流至獨石,又南逕禦夷鎮城西。注大谷水。禦夷鎮,北魏赤城屬燕州廣甯郡的北部地區,是北魏六大軍事重鎮之一,雲州貓峪南地,今雲州郷。九源水即今雲州郷雲州水庫,有九源,北三道溝、南三道溝、二對溝、大水坊、水泉子、黃榆溝、瓦窯溝、彭家溝、柳溝梁。

尖谷水。水源出鎮城東北尖溪,西南流,逕鎮城東,西南流,注大谷水,亂流南注沽水。當是今赤城縣龍門所鎮東北外東溝、深溝。赤城,其境遼置望雲縣(今雲州),元升縣爲雲州(今雲州)。赤城始置縣于康熙三十二年(1694年)。至公元一九五八年九月將龍關縣(唐置,名龍門)合二爲一,仍名赤城。漢代其境即已置縣,爲女祁縣(縣治址應在今雕鶚鎮)。唐代置龍門縣(即今龍關鎮)。明代龍關和赤城一樣同屬戰略要地,設置龍門衛,統領中北路,並向東延伸,于東莊(今龍門所鎮)設置龍門守禦千戶所(簡稱龍門所)。《龍關縣志》,"龍關南拱故都,背近蒙疆,左獨石,右張垣(張家口),形勢甲于口北,亙古爲屯兵重地。

乾溪水。左合乾溪水,引北川西南,逕一故亭東,又西南注沽水。當是今赤城縣後城鎮蛤蟆溝,亦名紅泉溝。

赤城河。故河有赤城之號。當是白河逕今赤城縣東一段因縣以爲水名。

鵲穀水。即今赤城縣樣田郷西南三道河水。白河逕樣田郷、右納龍関鎮水,逕大海陀郷、雕鱷鎮納三道河水。水有二源,此水今有樣田之名,南即陽樂水也。出且居縣,且居縣有樂陽水。守敬按,今猶名陽樂河,出龍門縣西娘子山。歷女祁縣故城南,女祁縣治今雕鶚鎮。守敬按,在今龍門縣東。

陽樂水(橫水、陽田河)。即今赤城縣樣田郷西南三道河水。出且居縣,守敬按,王念孫據此《注》,謂《漢志》樂陽當作陽樂。今猶名陽樂河,出龍門縣西娘子山。水出縣東,北流,指今安家溝北流。守敬按,在今龍門縣東。且居縣在衛西北。漢縣,屬上谷郡。後漢廢。《水經注》陽樂水出且居縣東北,是也。近雕窠村,蓋即今之雕鶚堡。

候鹵水。當是今河北沽源縣平定堡鎮葫蘆河東支庫輪卓爾水,漢名南溝。東南逕今赤城縣三道川郷東,名黑河,逕白草鎮西、東方口郷西、茨營子郷西、東卯鎮南、北京市延慶縣花盆郷東曲曲南入白河,所謂東南流注陽樂水也。《注》左與候鹵水合。水出西北山,守敬按,今有南河,出龍門縣南狗兒村,東北流合龍門河。《畿輔通志》謂即候鹵水。但《注》敘候鹵水出西北山,東南注陽樂水,在陽樂水之北。南河東北入龍門河,則在陽樂水之南,非古候鹵水也。東南流逕候鹵城北,城在居庸縣西北二百里,即今沽源縣平定堡鎮。故名雲候鹵,會貞按,禦夷鎮在濡源之地,尚在沽河東。候鹵水則在沽河西。候鹵水東南逕候鹵城北,則城更在水西。候鹵城與禦夷鎮,實非一地。蓋初置候鹵城於此,至太和中,廢為禦夷鎮地耳。又東南流注陽樂水。禦夷,初在河北沽源縣東北,後徙獨石口東,名候鹵城,太和中更名禦夷鎮。

溫泉。今赤城縣赤城鎮西湯泉水庫南溫泉。泉在山曲之中。守敬,溫泉神廟在赤城縣西溫泉上。明正統六年重修,祀泉神,即此溫泉也。又逕赤城西,屈逕其城南。東南入赤城河。

高峯水。今河北豐甯滿族自治縣大閣鎮西南湯河,逕北京市懷柔區東北,于湯河口鎮入白河(沽水)。左合高峯水,會貞按,右當作左。赤城河東南流,而高峯水西南流,屈入之,則高峯水在左,乃左合也。今訂。水出高峯戍東南,城在山上。其水西南流,又屈而東南,入沽水。高峰戍在河北省豐寧縣西,魏嘗置城於此。

七度水(黃頒水)。今北京懷柔區懷九河,水出九渡河鎮鳳凰坨1529米)黃花城北。《注》南合七度水。水出北山黃頒穀,守敬按,七度水在昌平界。今七度河在昌平州北一百里,源出黃花路城西。故亦謂之黃頒水,東南流注於沽水。秦漁陽縣在今北京密雲西南,秦、漢、魏、晉、漁陽郡治此。隋末改無終縣爲漁陽,即今天津薊縣。隋玄州漁陽郡、唐薊州漁陽郡均治此。唐以後漁陽爲薊州治所。明省入薊州 。現薊縣西北有一山,名曰漁山,縣城在山南,故名漁陽。今北京密雲縣自北漸入山,五十里至金溝館,今密雲水庫庫區,南流逕十里堡鎮,過朝鯉河,亦名七度河,入懷柔水庫,入潮白河。懷河主要流經懷柔縣境內。懷柔水庫以上,由懷九河、懷沙河兩條支流組成。懷柔水庫以下至梭草村南入潮白河之前,有紅螺鎮牤牛河、廟城牤牛河、雁棲河、南房小河、周各莊小河先後彙入。全長約80公里,流域面積 10426平方公里。懷河曾稱西大河、朝鯉河、七渡河。懷柔水庫建成後,改爲現名。

漁水。今北京密雲縣西南潮白河一段,因漁陽縣而名漁水。《注》北出縣東南平地,會貞按,密雲有漁水,水在今密雲縣南。泉流西逕漁陽縣故城南。在漁水之陽也。守敬按,漁陽故城在漁水之陽。漁水又西南,入沽水。

螺山水。今北京密雲縣之南密雲鎮南,南菜園渠道爲螺山水,西南入沽水(白河)。《注》水出漁陽城南小山。城南五里有螺山,守敬按,《隋志》,密雲有螺山。《遼志》,檀州有螺山。《金志》,順州有螺山。王曾《上契丹事》,順州東北有螺盤山。皆此山也。《方輿紀要》雲,紅螺山在懷柔縣北二十里,山高二百餘仞,下有潭,流為紅螺山水。《一統志》亦謂紅螺山在懷柔北二十里。沽水經今懷柔東南,則山在沽水之北,而此《注》稱沽水西南逕漁陽故城西,螺山水出漁陽城南小山,並引《魏土地記》實指山在城南五里,是山在沽水之南,今之紅螺山非古螺山矣。古螺山當在今密雲縣之南。其水西南入沽水。

西潞水。今北京順義區西北六里衙門村,舊名安樂莊,城北減河東注潮白河,所謂西潞水。沽水又南逕安樂縣故城東。俗謂之西潞水也。會貞按,世以鮑邱水為東潞,故以沽水為西潞。《通典》密雲有潞水,指西潞也。安樂縣西漢置。隸屬漁陽郡,故城在今北京市順義縣西南古城村北。東漢因之。三國魏時,隸屬燕國,移治于今順義縣西北六里衙門村,舊名安樂莊,北魏省入潞縣。其上源有兩支,東支爲潮河,西支爲白河。潮河,古稱大榆河、濡河,又稱鮑丘(邱)水,因其"時作響如潮"而稱潮河。發源于河北省豐甯滿族自治縣草碾子溝南山下,經灤平縣,自古北口入北京市密雲縣境,有安達木河、清水河、紅門川等支流彙入,在辛莊附近注入密雲水庫,市境內河長72公里。白河,古稱湖灌水、沽水、沽河、潞水、潞河、漵水、白嶼河。河多沙,沙潔白,故名白河。

補:潞河。今北京順義區西北六里衙門村,舊名安樂莊,城北減河東注潮白河,所謂西潞水。世以鮑邱水為東潞,故以沽水為西潞。南過漁陽狐奴縣北,西南與氵纍餘水合為潞河。狐奴縣遺址在北小營北府村前狐奴山下。狐奴縣,西漢置,屬古漁陽郡。遺址俗呼城坡,出土有陶井、漢瓦、青銅劍、五銖錢等漢代器物,爲順義區文物保護單位。狐奴縣的地域,相當于順義地區。三國時,曾將漁陽、俿奚、獷平三縣入狐奴,即整個京北平原,都屬狐奴之地。後魏將狐奴入薊縣。

陽重溝水。今北京順義區北小營鎮北,西沿頭小東河、東連唐指山水、漢石橋水、南通箭杆河水,即陽重溝水。今北京順義區水出狐奴山,狐奴縣遺址在北小營北府村前狐奴山下。《注》南轉逕狐奴城西,側城南注,右會沽水。箭杆河右會沽水今潮白河。顧炎武,順義東北二十五里爲狐奴山。狐奴山位于昌金路北,北府、魏家店、西沿頭等村交界處。張堪在漁陽郡狐奴縣開稻田8000頃,往南修一條排水渠。箭杆河實際是古代人工修建排水工程。

鮑邱水(東潞)。左會鮑邱水,世所謂東潞也。會貞按,漁陽有鮑邱水,又名潞水。指東潞也。其上源有兩支,東支爲潮河,西支爲白河。潮河,古稱大榆河、濡河,又稱鮑丘(邱)水,因其"時作響如潮"而稱潮河。發源于河北省豐甯滿族自治縣草碾子溝南山下,經灤平縣,自古北口入北京市密雲縣境,有安達木河、清水河、紅門川等支流彙入,在辛莊附近注入密雲水庫,市境內河長72公里。白河,古稱湖灌水、沽水、沽河、潞水、潞河、漵水、白嶼河。河多沙,沙潔白,故名白河。

潞河。今河北省三河市西南燕郊鎮西城子村南今潮白河。《注》沽水又南逕潞縣。為潞河,會貞按,城西三十里有潞河。西漢置路縣。東漢改置爲潞縣,因傍潞河(今潮白河)故名,隸屬漁陽郡,故城在今河北省三河縣西南城子村。

又東南至雍奴縣西,會貞按:縣詳《鮑邱水注》。為笥溝。朱笥溝上有脫文,趙據《名勝志》增入字,戴增為字。會貞按:戴增是也。

氵纍水入焉,會貞按:《氵纍水》篇見前。俗謂之合口也。又東,鮑邱水於縣西北而東出焉,戴刪焉字。會貞按:此即《鮑邱》篇所謂鮑邱水自雍奴縣故城西北,舊分笥溝東出也。

補:笥溝。今天津市武清區城關鎮北運河。西漢,置雍奴縣(今天津市武清縣城關鎮東北),香河爲雍奴縣東北境地,屬幽州漁陽郡。東漢,屬幽州漁陽郡。幽州並冀州,屬冀州漁陽郡。三國,爲曹魏之領地。縣治在泉州城(今城上村)。河道總督牟照繪《水系圖》中釋文,泃水入潞河東南一帶,秦曰泉州渠。 泉州渠,東漢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攻烏丸(桓)時爲運輸軍糧所開的一條運河。因渠道南起泉州縣(今天津市武清縣西南)故名。雍奴縣所處之地,其北,沽水(白河)、鮑邱水(潮河)自北南流,北面必高;其西,氵纍水(永定河)自西東流,西面亦高;其東爲海,海岸有貝殼堤、沙堤,亦高。因四面皆高,中間窪下,故積水成雍奴藪。

合口。笥溝今北運河、氵纍水今永定河、于今天津市武清區城關鎮南馬家口合,俗謂之合口也。

鮑邱水。於縣西北而東出焉,故城在今河北省三河縣西南城子村,潮白河分出北運河、龍河,于今天津市武清區城上村西北而東出,爲鮑邱水。古稱大榆河、濡河,又稱鮑丘(邱)水,因其"時作響如潮"而稱潮河。發源于河北省豐甯滿族自治縣草碾子溝南山下,經灤平縣,自古北口入北京市密雲縣境,有安達木河、清水河、紅門川等支流彙入,在辛莊附近注入密雲水庫,市境內河長72公里。會貞按,此即《鮑邱》篇所謂鮑邱水自雍奴縣故城西北,舊分笥溝東出也。潮河,古稱大榆河、濡河,又稱鮑丘(邱)水,因其"時作響如潮"而稱潮河。發源于河北省豐甯滿族自治縣草碾子溝南山下,經灤平縣,自古北口入北京市密雲縣境,有安達木河、清水河、紅門川等支流彙入,在辛莊附近注入密雲水庫,市境內河長72公里。古稱大榆河、濡河,又稱鮑丘(邱)水,因其"時作響如潮"而稱潮河。發源于河北省豐甯滿族自治縣草碾子溝南山下,經灤平縣,自古北口入北京市密雲縣境,有安達木河、清水河、紅門川等支流彙入,在辛莊附近注入密雲水庫,市境內河長72公里。

又東南至泉州縣,與清河合,東入於海。清河者,派河尾也。全派改泒,下同,云:按《經》是《沽河水》篇,而末曰泒河尾也,泒與沽音同而水別,泒河即滹沱河也。故善長文申明之曰,清淇至滹沱,十水,同歸於海。趙亦改《經》、《注》派作泒。守敬按:顧祖禹有以滹沱為即泒水之說,全氏所本,其實滹沱與泒,非一水也。且此《注》明言清淇至滹沱等水,同歸於海,安得獨以滹沱當之?趙知滹沱與泒為二水,其補泒水,謂泒於源見《說文》,尾見本《注》,所云見本《注》,明此《注》言泒河尾也。然《注》歷舉諸水以釋《經》,不及泒水,而漫以諸水為泒水之尾尤非。蓋《經》言派河尾者,謂衆河之尾也。衆河發源不同,至此同流歸於海,故總括之曰派河尾矣。按《說文》,派,別水也,一曰水分流也。左思《吳都賦》,百川派別,歸海而會。郭璞《江賦》,流九派乎潯陽。則為衆流之義至明。[]全、趙牽引高氏山之泒水,非也。

沽河又東南逕泉州縣故城東,守敬按:兩漢、魏縣屬漁陽郡,晉屬燕國,後魏廢。《地形志》,雍奴有泉州城。在今武清縣東南四十里。王莽之泉調也。沽水又東南合清河也,戴刪也字。今無水。會貞按:上言沽河東南逕泉州,合清河,釋《經》東南至泉州與清河合之文,乃笥溝之道。此言今無水,即《鮑邱水》篇所云,今笥溝水斷也。笥溝既斷,而沽河與氵纍水皆合鮑邱水東出,即《鮑邱水》篇所云衆川東注,混同一瀆也。清、淇,朱淇訛作湛,全校改,戴改同。漳、洹、滱、易、淶、濡、沽、虖池,朱《箋》曰:當作滹沱。全、趙作虖池,戴作滹沱。同歸於海,故《經》曰派河尾也。   

補:清河。今天津市武清區南,西青區白滩寺,子牙河(滹沱)为清河,《注》所谓又東南至泉州縣,與清河合,東入於海。清河者,派河尾也。

派河尾(十水同归)。清(衞河)、淇(淇河)、漳(清漳河)、洹(洹河)、滱(唐河)、易(中易水)、淶(拒馬河)、濡(曲逆水金钱河)、沽(白河)、虖池(子牙河)。會入天津海河,十水同归于海。

補:鮑邱水(大榆河),即潮河,古稱大榆河、濡河,又稱鮑丘(邱)水。守敬按,鮑邱水在濡源之東,濡水出禦夷鎮東南,鮑邱水則出禦夷東北,此就塞中概言之,故渾雲出禦夷北也。今曰潮河,出古北口外豐寧縣西北。潮河西南于太師屯鎮入密雲水庫,水源出豐甯滿族自治縣黃旗鎮哈拉海灣。合而西南逕十里堡鎮入懷柔區、順義區,名潮白河。懷柔區潮白河右納大水峪、雁棲河、泉河、懷沙河、懷九河、懷柔水庫,南入順義區,逕牛欄山鎮東、馬坡鎮東、順義區城東,東逕南彩鎮南、南逕李遂鎮西、南入河北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區西南、東南流灌香河縣入天津市。

道人溪水。潮河又南,左合道人溪水。今北京市密雲縣太師屯鎮龍潭溝。會貞按,道人溪在密雲縣東北石盤峪。源發龍門,流經縣界,入於潮河。據《注》西密雲戍在禦夷鎮東南九十里,為道人溪所逕,而下文滑鹽縣故城在禦夷東南二百里,方是今密雲縣地,道人溪不在縣界也。當在今豐寧、灤平之間。水出北川,十里道人溪,在北京市密雲縣太師屯鎮龍潭溝村廟梁村 。熊說存疑。

孟廣(山刑,左右結構)水。今北京市密雲縣太師屯鎮龍潭溝左支,流河峪水,注十里道人溪(龍潭溝)。《注》又歷密雲戍東,左合孟廣(山刑,左右結構)水。守敬按,《注》引此作右合孟廣(山刑)水,誤。水出(山刑)下,(山刑)甚嶒峻,其水西逕孔山南,上有洞穴開明,故土俗以孔山流稱。(山刑)水又西南至密雲戍東,西注道人水。

白楊泉水。大榆河又東南流,白楊泉水注之。北發白楊溪、望離,右注大榆河。今淹。

龍芻溪水。自坎注之。守敬按,《穀水》篇,一水自乾注巽入於穀;《汝水》篇、青陂在縣坤地;《沭水》篇,袁公水自遵坤維而注沭。以卦代同。今淹。

北溪水。左合縣之北溪水。水出縣北廣長塹南。其水南流逕滑鹽縣故城東,守敬按,在今密雲縣東北。滑鹽縣。歐陽修,漢城在炭山東南灤河上,有鹽鐵之利,乃後魏滑鹽縣也。王仲犖,漢滑鹽縣治,雖在潮河流域,而其轄境至廣,北及今內蒙古多倫縣境。歐陽修謂漢城炭山在灤河上源,西有鹽泊之利。《遼史·食貨志》,(漢城)城在炭山南,有鹽池之利,即後魏滑鹽縣也。豐甯大灘鎮所轄範圍在後魏時屬滑鹽縣。今北京市密雲區東北新城子鎮靈霧山水,亦名二道河,水出花園北溝。南注鮑邱水(大榆河),即潮河。

三城水,今北京市密雲縣東北古北口鎮潮河左支,水出長城北,逕司馬台、沙嶺溝門、湯河三城,西南入潮河。會貞按,三城水在鮑邱水之左。水出臼里山,水在今密雲縣東北,自口外流入。西逕三城。守敬按,此必有三城之目。謂之三城水。

石門水(桑谷水)。今北京市密雲縣太師屯鎮桑園村水。水出伏淩山,山高峻,巖鄣寒深,陰崖積雪,凝(冰,水左上加點)夏結,事同《離騷》峨峨之詠,守敬按,劉安《招隱士》,狀貌崯崯兮峨峨。霧靈山在密雲縣東北一百八十里,南距邊四十里,本名伏淩山,後訛為霧靈。其水西南流注之,守敬按,三城水經伏淩山南,與石門水合,有桑穀之名,蓋沿出桑溪故也。明謂桑谷水即石門水,是水有桑穀之名,蓋沿出桑溪故也。會貞按,水注于延水,側有桑林,時人亦謂為藂桑河。北土寡桑,至此見之,因以名焉。右注鮑邱水。

補:潞河。鮑邱水入潞,通得潞河之稱。會貞按,入潞謂入潞縣也。沽水逕潞縣為潞河,故鮑邱水與沽水合流入潞,通得潞河之稱。今北京通州區地屬燕國。秦仍屬漁陽郡地。西漢置路縣,治今區城東八里古城村處(潞城鎮)。東漢改"""",始稱潞縣。三國時,屬燕國。西晉十六國因之。北魏潞縣治在今河北三河縣西南城子村處(燕郊鎮行宮南)。鮑邱水(大榆河),即潮河,入潞指潮白河逕今北京順義區(西潞)、通州區古城村處(潞城鎮)、後逕今河北三河縣西南城子村處(燕郊鎮行宮南),即《注》潞河之稱。

高梁水。今北京市京密引水渠,舊爲永定河北支,所灌西城區積水潭、德勝門、地安門西大街水。首受氵纍水於戾陵堰,守敬按,薊縣有戾陵陂。廣袤三十里,高梁水受氵纍水於戾陵堰,東南逕薊縣北,則堰在今宛平縣西北,今高梁水上流已湮,通惠河即其下流也。水北有梁山,東逕梁山南,宛平縣原北京市屬縣,1952年撤銷縣的建置,今北京西城區、宣武區、豐台區、石景山區、海澱區、門頭溝區之全部或大部都曾爲原宛平縣轄。卷十三,1192頁,補,高梁水。永定河逕北京市石景山區西南五里坨、廣甯、龐村、養馬場、衙門口,南入豐台區鷹山森林公園東、盧溝橋、長辛店、大甯水庫,大興區注入氵纍水。會貞按,此高梁水詳《鮑邱水注》,自氵纍水出,下流入鮑邱,在下文高梁水之北。宛平縣原北京市屬縣,1952年撤銷縣的建置,今北京西城區、宣武區、豐台區、石景山區、海澱區、門頭溝區之全部或大部都曾爲原宛平縣轄。注入氵纍水(即今永定河)的高粱河源頭是薊城西地平地即今北京紫竹院公園之泉水。今紫竹院以東的長河河道就是古高粱河道。北魏時期,高粱河自今紫竹院公園發源後東流入積水潭,經什刹海、北海、中海一線向東南流,注入漯水。這條高梁河是天然發源的河流.即今北京海澱區紫竹院公園水,流逕國家圖書館南、曲曲北京西城區動物園、北京天文館、展覽館、西直門橋北、北京北站、積水潭,連西海、後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南與南四環水河即京密引水渠、永定河引水渠貫通,南逕豐台區、大興區北京野生動物園南入今永定河(氵纍水)。依此見之,酈氏往往不避重複。熊說不相通,其實相通,實爲一水也。

戾陵堰。守敬按,堰在今宛平縣西北。戾陵堰當在今昆明湖地。

武安通渠。守敬按:《漢書·溝洫志》,太始二年,趙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涇水,首起穀口,尾入櫟陽,名曰白渠。若武安乃白起封號,此豈誤以白渠為武安君所開乎?三國時期,北京水利得到開發,鎮北將軍劉靖于嘉平二年(250年)在粱山下造戾陵遏,開車箱渠,導水入高梁河,灌溉薊地南北。其後景元三年樊晨更制水門,水流乘車箱渠,自薊北經昌,東盡漁陽潞縣,灌田萬有余頃,爲北京水利史上重大事件。車箱渠與戾陵遏同爲北京地區最早人工水利工程。關于戾陵遏與車箱渠這項工程的記載,散見于《三國志·魏書》、《水經注》、《晉書》、《資治通鑒》等書。根據劉靖碑文的描述,戾陵遏和車箱渠的引水工程是非常艱巨的,劉靖作爲一個鎮守北面的將軍,在薊城進行屯田守邊,如果不引水灌溉是無法完成軍屯的任務,但是像戾陵遏、車箱渠這樣大的水利工程沒有一定的條件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個條件就是東漢以後漯水改道,其主流由薊城南郊而過,劉靖則利用東漢以前的漯水故道加以築壩開渠,導水灌溉。元康五年,劉靖少子驍騎將軍劉弘重修車箱渠,繼續發揮灌溉薊城郊區農田的作用。劉靖將氵纍水引入高梁河,史稱"水溉灌薊城南北""施加于當時,敷被于後世",北京大型水利工程水利條件的改善,地方官吏繼而推廣高産水稻,如劉靖之"三更種稻"。

立遏于水。千金堨舊堰穀水,積石為堨也。遏即堨。即古水利工程欄水壩或堰。

戾陵遏。導高梁河,造戾陵遏,守敬按,子靖,脩戾陵渠大堨水,溉灌薊南北,三更種稻,邊民利之。堰在今宛平縣西北。戾陵堰當在今昆明湖地。

開車箱渠。其遏表雲,高梁河水者,出自並州,黃河之別源也。守敬按,高梁水有二,《氵纍水注》,高梁水出薊城西北平地,東南入氵纍,諺所謂高梁無上源者也。此《注》高梁水首受氵纍?水至潞縣,注於鮑邱水,則又一高梁也。考《方輿紀要》引此作黃河。《元史·河渠志》盧溝河,其源出於代地,名曰小黃河。亦《注》稱黃河別源之一證。盧溝河俗名渾河,黃河別源也。會貞按,高梁水本受氵纍?水,而此稱出自並州,則指所出之氵纍水言。氵纍水出雁門陰館。雁門郡後漢屬並州,曹魏因之。所謂黃河之別源,桑幹水支流黃水河,有小黃河之名。車箱渠,今北京石景山南,逕八寶山,東北入海澱區昆明湖即戾陵遏,接高梁河。

石籠。石籠以為主遏,高一丈,東西長三十丈。古以蔑簍裝石壘壩,故名石籠。

水門。依北岸立水門,門廣四丈,立水遏,長十丈。即水閘門,木或石作成。

更制水門。遣謁者樊晨,更制水門,限田千頃,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頃,出給郡縣,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頃。樊晨重修水渠門。

乘車箱渠。指水流乘(隨)車箱渠,自薊西北,逕昌平,東盡漁陽潞縣,灌溉四五百里,所灌田萬有餘頃。高下設孔濟水。原隰底平,疏之斯溉,決之斯散。

渠口。導渠口以為濤門,指渠首。

滮池。灑滮池以為甘澤,守敬按,《小雅·白華》篇,滮池北流。施加於當時,敷被於後世。此引《小雅·白華》滮池之文,美水利灌溉工程之業。

上渠車箱。追惟前立遏之勳,親臨山川,指授規略,命司馬、關內侯逢惲內外將士二千人,起長岸,立石渠,脩主遏。指將士二千人上車箱渠道勞動之壯觀場面。

王侯數千人。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繈負而事者蓋數千人,民忘其勞。即相當今日之幹部自覺參加修渠勞動。

鄭渠。於是二府文武之士,感秦國思鄭渠之績,守敬按,鄭渠詳《沮水注》。指二府文武承傳鄭國水利精神。

豹祀。魏人置豹祀之義,守敬按,西門豹祠,詳見《濁漳水》篇。指二府文武承傳西門豹水利精神。後人爲有功之水利者設祠立碑。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十月十一日,刊石立表,以紀勳烈,並記遏制度,永為後式焉。事見其碑辭。

裴延儁。會貞按,《魏書·裴延儁傳》,肅宗時,除幽州刺史。燕郡有故戾陵諸堰,廢毀多時,延儁求營造,溉田甚多,百姓至今賴之。裴延俊,字平子,生年不詳,卒于北魏孝明帝武泰元年(528)。河東聞喜(今聞喜西南)人。三國曹魏冀州刺史裴徽的第八代孫。裴延俊一生清正,官至北魏吏部尚書。最初舉秀才,任著作佐郎,開始其官宦生涯。不久,裴延俊從著作佐郎升任尚書議曹郎,後又轉任殿中郎,太子洗馬,同時擔任本鄉中正官,負責推舉人才。北魏高祖廢太子恂後,裴廷俊因任職東宮,受到牽連,亦被免官。不久,被起用擔任太尉掾,兼任太子中舍人。北魏世宗宣武帝(500-515年在位)即位之初,裴延俊轉任散騎侍郎。北魏肅宗即位初年,裴延俊被調任散騎常侍,兼記起居注。又加封前將軍,平西將軍,拜爲廷尉卿,後轉任平北將軍、幽州刺史。範陽郡(治所在今涿縣)有水利設施督亢渠、漁陽燕郡(治所在今天津市武清西北)有戾陵等壩堰。年久失修,裴延俊上表被批複後,身體力行,親自帶人修複。修複後的水利設施可灌溉良田100多畝,社會從此獲得安定。後被派任雍州平西府長史,但很快又被調回朝中任中書侍郎。

夏澤。當在今河北大廠回族自治縣夏墊鎮。夏墊是個古老的集鎮,漢代此地稱夏澤。《水經注》載,鮑邱河水流經潞縣南,又東南入夏澤,澤北佩謙澤眇望無垠。《三河縣志》載,夏澤在三河縣西。又雲,三河縣古爲潞縣地,縣西三十里名夏墊,舊有驛,鮑邱水環其下,疑夏墊之名,又因右夏澤其東彌望皆陂澤,與水經注合。相傳,楊、王、左、劉四氏相繼來此地定居立莊,原分南街、北街、北街後即二劉莊、西店、後統稱夏墊,亦名夏店。鮑邱水又東南入夏澤。澤南紆曲渚一十餘里,北佩謙澤,眇望無垠也。守敬按,顧氏《日知錄》雲,今三河縣西三十里,地名夏店,舊有驛,鮑邱水逕其下。而泃河自縣城南至寶坻下,入於海。疑夏店之名,因古夏澤,其東彌望皆陂澤,與《水經注》合。而胡三省謂澤去薊州北二百餘里,顧祖禹謂平谷縣東北一百餘里有海子,或以為即夏謙故澤,則與《注》所敘地望有乖。

謙澤。當在今河北大廠回族自治縣夏墊鎮北。

又南至雍奴縣北,屈東入於海。


補:笥溝水。笥溝,今天津市武清區城關鎮北運河。西漢,置雍奴縣(今天津市武清縣城關鎮東北),香河爲雍奴縣東北境地,屬幽州漁陽郡。東漢,屬幽州漁陽郡。幽州並冀州,屬冀州漁陽郡。三國,爲曹魏之領地。縣治在泉州城(今城上村)。河道總督牟照繪《水系圖》中釋文,泃水入潞河東南一帶,秦曰泉州渠。 泉州渠,東漢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攻烏丸(桓)時爲運輸軍糧所開的一條運河。因渠道南起泉州縣(今天津市武清縣西南)故名。雍奴縣所處之地,其北,沽水(白河)、鮑邱水(潮河)自北南流,北面必高;其西,氵纍水(永定河)自西東流,西面亦高;其東爲海,海岸有貝殼堤、沙堤,亦高。因四面皆高,中間窪下,故積水成雍奴藪。

泃河。今天津市薊縣北泃河,水出今河北興隆縣南茅山鎮六里坪(1448米),南流逕螞蟻溝,西南逕茅山鎮,入天津市薊縣黃崖関長城風景區,逕九山頂、下營鎮歧山、地質園、羅莊子鎮、西北逕桑園,入北京市平谷區金海湖鎮金海湖,黃松峪郷水、山東莊鎮黃帝陵(?《史記·五帝本紀》曰:"黃帝崩,葬橋山。"《漢書·地理志》曰:"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山有黃帝塚也。"是關于黃帝陵較早的記載。關于黃帝的葬地多種不同說法,除陝西說之外還有河北說,山東說,河南說,甘肅說等。《水經注》記有黃帝事迹二十六處。此山東莊鎮黃帝陵,如同西王母巡遊、大禹治水,是中國的一種文化觀愛之奇托現象。)北獨樂水、左納東高村莊臨泉湖、夏格莊海子南幹渠,泃河西南逕南獨樂河鎮、平谷區鎮、漁陽地區,右納劉家店鎮錯河,王辛店東支水、峪口鎮馬昌營鎮西支水,南流逕馬坊鎮,曲曲東南逕河北三河市泃陽鎮東,天津薊縣桑梓鎮西,逕寶坻區北白龍港今名薊運河。寶坻區西,薊縣桑梓鎮辛撞莊至寶坻區史各莊鎮朱劉莊爲泃河舊道,今名引泃入潮渠道。《注》所謂入鮑邱水也。又東與泃河合,水出右北平無終縣西山、白楊穀。會貞按,無終縣有洵河,洵乃泃之誤,以今水道證之,西山當作北山,今泃河發源薊州北黃崖口。西北流逕平谷縣,屈西南流。薊州,在天津市之北,燕山腳下,有一個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期稱無終于國,隋代爲漁陽郡,唐代稱薊州,1913年改爲薊縣。

獨樂水。今北京市平谷區北獨樂水、左納東高村莊臨泉湖、夏格莊海子南幹渠,泃河西南逕南獨樂河鎮,石河段即獨樂水。水出北抱犢固,南逕平谷縣故城東。守敬按,在今平谷縣東北十二里。其水南流入於泃,會貞按,水在今平谷縣東。

盤山水。據民國二十三年《平谷縣志》記載,盤山,在縣城東三十里,本名四正。古有田盤先生居此,因名盤山。高二千仞,周百余里。分爲上盤、中盤、下盤。清高宗屢幸此,建行宮曰靜寄山莊。今天津薊縣西北官莊鎮盤山(864米),西鄰平谷區逕魏家河、下店子、南山村、石馬子、豹子峪入石河(泃河)。與《注》泃水又左合盤山水合,守敬按,泃水西流,不得稱東。水出山上,守敬按,盤山在今薊州西北二十五里。今有沙河,在州西,源出盤山,流經沙嶺之麓,東南入沽河,蓋明成化間,盤山水發,始潰流而東南入沽河也。然則此水出盤山,本西北注泃水,即酈氏所稱之水矣。其山峻險,人跡罕交。守敬按,盤山一名盤龍山,高二千仞,周百餘里。去山三十許里,望山上水,可高二十餘里,素湍皓然,頹波歷溪,沿流而下,自西北當是東北轉注于泃水。

洳河。今北京市平谷區西南錯河即洳河。泃水又東南會貞按,當作西南。逕平谷縣故城東南,會貞按,亦當作西南,與洳河會。水出北山,會貞按,無終有如河。洳河源出密雲縣石峨山,經三河縣入泃河,酈氏時尚無石峨之名,故渾言水出北山也。山在傂奚縣故城東南。東南流逕博陸故城北,守敬按,城在今密雲縣東南。錯河水出平谷區西北劉家店鎮丫髻山,北即今密雲縣東南東邵渠鎮。《注》所謂洳水又東南流,逕平谷縣故城西,而東南流注於泃河。

五百溝水。今北京市平谷區西南,紻城遺址位于英城鄉英城村西,即馬坊鎮馬坊站英城村。五百溝水即河奎水。又名金雞河。東鄰泃河泃河又南逕紻城東,守敬按,紻城今謂之英城,在三河縣西北三十里。而南合五百溝水,水出七山北,東逕平谷縣之紻城南,東入於泃河。泃水又南,入鮑邱水。

泉州渠口。今天津市南古沽水、清河會口處,沽河即白河,于密雲水庫會潮河,合而名曰潮白河,東循北運河入海,即今武清區(古泉州,州亦周)城區西城上村(雍奴故城),泉州渠口在今武清區城區南馬家口。北至寶坻區古泃河入鮑邱口之東。即寶坻區霍各莊鎮後白廟村處爲鮑邱。《注》又東合泉州渠口故瀆,下承滹沱水於泉州縣,故以泉州為名。會貞按,泉州縣在今武清縣東南,雍奴故城在武清縣東,據《注》雍奴縣在雍奴故城東一百二十里,而泉州渠又逕二縣之東,則去武清遠矣,當在今寶坻縣東南。北逕泉州縣東,又北,逕雍奴縣東,西去雍奴故城一百二十里。會貞按,《地形志》雍奴有雍奴城。雍奴即此雍奴縣,雍奴城則所稱雍奴故城也。自滹沱北入,其下歷水澤一百八十里,入鮑邱河,謂之泉州口。陳壽《魏志》曰:曹太祖以蹋頓擾邊,將征之,從泃口鑿渠,逕雍奴泉州以通河海者也。會貞按,《魏志·武帝紀》,建安十一年,從泃河口鑿入潞河,名泉州渠。

庚水(柘水)。今河北遵化縣氵黎河 ,北支沙河,水出興隆縣孤山子郷大杖子,西南流合于平安鎮入天津市薊縣,西流入于橋水庫,名州河。《注》鮑邱水又東,庚水注之。水出右北平徐無縣北塞中,徐無縣古縣名,與俊靡同爲今遵化縣地之古稱。西漢置,屬右北平郡。治所在今河北遵化市遵化鎮以西。北周廢入無終。《漢書.地理志》,徐無爲右北平郡十六縣之一。會貞按,今庚水名曰沽河,出遵化州東界。而南流,歷徐無山,會貞按,徐無山在玉田縣東北二十里。山在玉田東北。下引《魏土地記》,右北平東北一百一十里有徐無城。考右北平城在今玉田縣西北二十里燕山下,此《注》敘庚水南流,先歷徐無山,後逕徐無城,則山去玉田縣約百里,當在今遵化州東。盤山風景名勝區古名徐無山。又名四正山、盤龍山。地處薊縣官莊鄉北部,距縣城西北 12.5公里。屬燕山山脈南部分支。

黑牛谷水。沙谷水。今天津市薊縣官莊鄉北部盤山即徐無山,大平灘、野溝當爲黑牛谷水、沙谷水,南流入庚水(州河)。《注》所謂得黑牛谷水,又得沙谷水,並西出山,東流注庚水。可以終身,守敬按,終身不可解。上文雲,其色似炭,則然之可以耐久。《一統志》引作終日,當是也。今則無之。其水又逕徐無縣故城東,守敬按,故城在今遵化州東。東北一百一十里有徐無城。

周盧溪水。今天津市薊縣官莊鄉北部盤山即徐無山,北水泉循今引禿入州水道入庚水(州河)。《注》所謂其水又西南,與周盧溪水合,水出徐無山,東南流,注庚水。

灅水(車軬水)。今河北遵化縣氵黎河北支沙河。西南流而南注氵黎河于平安鎮西新莊西。《注》庚水又西南流,灅水注之。水出右北平俊靡縣,守敬按,在今遵化州西北。灅水今名沙河,出州北口外。東南流,世謂之車軬水。又東南流,守敬按:以今水證之,東南當作西南。

溫泉水。今河北遵化縣西湯泉滿族郷。湯泉水出河北興隆縣南天門滿族郷西大河峪,南流逕挂蘭峪鎮攔馬牆、八卦嶺滿族郷,入河北遵化縣馬蘭峪鎮。遵化湯泉位于遵化市西北湯泉村東,距縣城18.5公里,曆史上曾是皇家洗浴之地。湯泉四周約23米,由大理石砌成,池上有石欄,建有"流杯亭"。明萬曆5年,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誓師此地,曾修葺湯泉。泉水水質甚佳,內含硫磺等多種礦物質,常浴可健身。泉北百米處有六棱碑及由清代皇帝的行宮改建的工人療養院。現被辟爲溫泉度假區。小湯河在湯泉滿族郷南。《注》與溫泉水合。水出北山溫溪,即溫源也。守敬按,溫泉今名湯河,源出遵化州西北口外。養疾者不能澡其炎漂,以其過灼故也。《魏土地記》,徐無城東有溫湯。守敬按,此東亦當作西。上言庚水逕徐無城東,不言灅水逕徐無城,則灅水西南流必遠在城西,溫泉在灅水之西,則更在城西,故知此城東以作城西為合。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西,是規模龐大、體系完整的帝王陵墓群之一。1961年,清東陵被國務院列為我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11月,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將清東陵和清西陵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31處世界遺產之一。2001年年初,被列為國家最高級別的"4A"級旅遊景區。

伏流。今河北遵化縣西石門鎮水,出清東陵滿族郷北,南流逕石門鎮石門峽,《注》其水南流百步,便伏流入于地下,水盛則通注灅水。又東南守敬按,此東南亦當作西南。逕石門峽,俗謂之石門口。會貞按,考即此《注》之石門峽,在今遵化州西五十里。

北黃水、南黃水。北黃水即今河北遵化縣西石門鎮天台山水,逕馬伸橋鎮東入于橋水庫。南黃水即今薊縣東出頭嶺鎮南河。今玉田縣城至薊縣府君山(古稱崆峒山、無終山)36公里,古里宿于今,碑文所謂居於(玉田)縣北六十里翁同之山。玉田縣之名源于陽伯雍無終山種玉的故事,春秋時稱無終子國。戰國時,爲燕國地,屬右北平郡。秦代,歸右北平郡無終縣地。兩漢時爲無終、徐無二縣地,先隸燕郡,後改屬右北平郡。南北朝北周時廢徐無縣並入無終縣地。隋初仍爲無終縣地,大業初無終縣改爲漁陽縣。《注》灅水又東南流,守敬按,此東南亦當作西南。謂之北黃水,又屈而為南黃水,又西南逕無終山,《薊縣志》,府君山,古稱崆峒山、無終山,在縣城北2.5公里處。相傳爲黃帝問道于廣成子之處。後建有廣成子殿,因年久失修,原殿毀壞 。守敬按,無終縣有無終山。無終山一名翁同山,又名陰山,今名空同山,在薊州北五里。

藍水。今河北遵化縣西馬蘭峪鎮北,馬蘭関水,出興隆縣四岔口。東即湯泉,水出河北興隆縣南天門滿族郷西大河峪,南流逕挂蘭峪鎮攔馬牆、八卦嶺滿族郷,入河北遵化縣馬蘭峪鎮。《注》水出北山,會貞按,無終有濫水。濫、藍音近,今又謂之淋河,出遵化州西北馬蘭關外。東流屈而南,逕無終縣故城東。守敬按,無終有無終城。即今薊州治。故城,無終子國也。守敬按,《漢志》,無終縣,故無終子國。《左傳》杜《注》,山戎國名。漢世,李廣為郡,出遇伏石,謂虎也,射之飲羽,即此處矣。守敬按,梁玉繩曰,《黃氏日鈔》射石事,每載不同,要皆相承之妄言。《西京雜記》五述廣此事,雲獵於冥山之陽。據《戰國策》及《史記·蘇秦傳》,冥山在韓國,而右北平治平剛,在今塞外,即使廣真有其事,亦非守右北平時也。其水又南入灅水,灅水又西南,入于庚水。守敬按,酈氏明言灅水西南入庚水,又引《漢志》東入庚水,而不言其相違之故。以今水道證之,西南是而東非也。可知酈氏所見《漢志》本作南入庚水。

柘水。柘口。庚水(柘水),今河北遵化縣氵黎河 ,氵黎河南岸有石鼓山。燕山石鼓、李廣飲羽石、玉田、觀溪寺,在玉田以北的桃花峪。桃花峪東有石鼓山(408米),石鼓山東就是大燕山口。柘水至寶坻區霍各莊鎮後白廟村處爲鮑邱。《注》庚水,世亦謂之為柘水也。南逕燕山下,守敬按,石虎攻段遼,遼北平相楊裕,登燕山以自固。《寰宇記》,山在漁陽縣東南七十里。在今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接薊州界。懸巖之側,有石鼓。庚水又南,逕北平城西,而南入鮑邱水,謂之柘口。

巨梁水(觀雞水)。今河北唐山市豐潤區還鄉河,水出遷西縣城東新集鎮洪峰寺李莊子。西南流,逕新莊子郷,連引灤入還水渠,西南逕唐山市豐潤區岩口郷、黃昏峪郷、邱莊水庫、左家塢鎮、接引還入陡水渠,逕豐潤鎮北、白官屯郷、玉田縣鴉鴻橋鎮、窩洛沽郷、潮落窩郷、南入天津薊運河入海。土垠縣西漢置,屬右北平郡,故城在今河北豐潤縣東。東漢因之。西晉改屬北平郡。北魏屬幽州漁陽郡,治所當仍漢舊。一說太平真君九年別置土垠縣。《注》鮑邱水又東,巨梁水注之。水出土垠縣北陳宮山。守敬按,盧龍縣有巨梁水,名還鄉河,源出遷安縣西黃山。而陳宮山則在豐潤縣北七十里,蓋此山東西綿亙甚廣,黃山本其所苞,至後世始別有黃山之名耳。西南流逕觀雞山,守敬按,《一統志》黃山在遷安縣西。山之右,為三茅山,迤西為雙頂山,迤西為雞冠巖。還鄉河經其北。雞冠巖蓋即觀雞山,俗傳倒置,又訛觀為冠耳。謂之觀雞水。水東有觀雞寺,氵黎河南岸有石鼓山。燕山石鼓、李廣飲羽石、玉田、觀溪寺,在玉田以北的桃花峪。守敬按,《名勝志》,觀雞寺在豐潤縣北四十里。《一統志》有金大安九年碑。寺內起大堂,是以志道者多棲託焉。

區落水。今豐潤縣北邱莊水庫,水出今河北遵化市娘娘莊郷前王莊,東南流,入還郷河,與《注》合。《注》還郷河又西南流,右合區落水。水出縣北山,會貞按,水在今豐潤縣北。東南流入巨梁水。守敬按,水在今豐潤縣北。

寒渡水。今豐潤縣東北皈依塞水庫水爲寒渡水,右入江家營郷陡河。左入還郷河。《注》巨梁水又南,逕土垠縣故城西,守敬按,《志》以土垠居首者,但以其與郡城相近耳。魏、晉屬北平郡,後魏屬漁陽郡,在今豐潤縣東十里。左會寒渡水。水出縣東北,西南流至縣,右注梁河。守敬按,水在今豐潤縣東北。

澗于水。今豐潤縣東北江家營郷陡河。水出王官營鎮上水路,水一分爲二,東支入陡河水庫,西之入還郷河。《注》梁河又南,澗于水注之。水出東北山,守敬按,水亦在今豐潤縣東北。西南流,逕土垠縣故城東,西南流,入巨梁水。

五里水(田繼泉)。今河北遵化市南地北頭鎮至唐山市豐潤區沙流河鎮爲五里水,南流,逕玉田縣散水頭鎮、潮落窩郷名雙城河,于宋莊入還鄉河。《注》又東南,右合五里水,水發北平城東北五里山,故世以五里名溝。守敬按,準以地望,即今出遵化州南,南流逕豐潤西之水也。一名田繼泉,西流,南屈逕北平城東,東南流注巨梁河,亂流入于鮑邱水。《辭海》,右北平,治遵化東。此處當以玉田東北爲說。

雍奴藪。自是水之南,是水,即鮑邱水(大榆河),即潮河,古稱大榆河、濡河,又稱鮑丘(邱)水,鮑邱水(大榆河),即潮河,入潞指潮白河逕今北京順義區(西潞)、通州區古城村處(潞城鎮)、後逕今河北三河縣西南城子村處(燕郊鎮行宮南),即《注》潞河之稱。柘水至寶坻區霍各莊鎮後白廟村處爲鮑邱。南極滹沱,即子牙河,西至泉州,即天津寶坻區,三國,爲曹魏之領地。縣治在泉州城(今城上村),雍奴縣(今天津市武清縣城關鎮東北),東極於海,謂之雍奴藪。守敬按,雍奴,藪澤之名,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注》但有謂之雍奴藪句,又釋以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二語。《郡國志》,雍奴,藪澤之名,四面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亦非酈《注》全文。《水道提綱》,三角澱即古雍奴藪,當西沽之上,最大週二百餘里,後漸填淤,袤延霸州、永清、東安、武清,南至靜海,西及文安、大城之境。東西百六十餘里,南北二三十里。其澤野有九十九澱,枝流條分,往往逕通,非惟梁河,鮑邱歸海者也。雍奴縣所處之地,其北,沽水(白河)、鮑邱水(潮河)自北南流,北面必高;其西,氵纍水(永定河)自西東流,西面亦高;其東爲海,海岸有貝殼堤、沙堤,亦高。因四面皆高,中間窪下,故積水成雍奴藪。藪者,茂草之湖澤也。

補:濡水。即今河北、內蒙古自治區灤河, 舊稱濡水。位于中國河北省東北部,發源于河北省豐甯滿族自治縣西北的巴彥古爾圖山北麓,西北流逕沽源縣閃電河郷水庫,北流入內蒙古自治區稱閃電河,東北流,逕正藍旗恒州城遺址南,雙山水庫元上都遺址南,東流在多倫縣附近,有上都河注入稱大灤河,納圖魯根河、入河北省承德市豐甯滿族自治縣森吉圖郷,東流入隆化縣西,南流入灤平縣西溝滿族郷,東南入承德市雙灤區,南入承德縣,南入興隆縣東,逕西石湖高尖(808米),寬族滿族自治縣獨石溝郷,南入遷西縣潘家口水庫,逕灤陽鎮,大黑汀水庫,東入遷安市逕馬蘭莊鎮南流,入灤縣與盧龍界,昌黎縣與樂亭縣界(老灤河),入海爲灤河口。在郭家屯附近彙小灤河後稱灤河。中遊穿行於燕山山地,在承德地區先後彙興洲河、伊遜河、武烈河、鸚鵡河(熱河)、柳河、瀑河等支流,在喜峰口穿過長城。下遊彙青龍河,最後在樂亭縣、昌黎縣間分成幾道細流,經過約50公里(30)寬的三角洲注入渤海灣。灤河全長885公里,幹流呈東南向,橫穿燕山和冀東平原,流域面積4.49萬平方千米。《注》從塞外來,東南過遼西令支縣北。今遷安、遷西和灤縣北部地域,古稱令支,春秋時爲令支國,曾一度爲山戎族統治。秦時爲離枝縣,屬遼西郡。漢朝改離枝縣爲令支縣,屬幽州遼西郡。守敬按,濡為渜之誤。讀者幾欲盡改《水經注》之濡為渜。余意丁度等以濡字奴官之音,不見古書,而遼西之濡水,實有此音,又見從水之字,適有此奴官切之渜字,形復相近,故以意定之。但相亂已久,恐酈氏原本已是作濡而為奴官切。灤luannuan聲母異。

濡水二源。濡水出禦夷鎮東南,禦夷(今河北赤城北獨石口),酈氏大而言之,即出今河北省豐甯滿族自治縣西北大灘鎮羊點村。其水二源雙引,實爲十源,夾山西北流,出山合成一川。夾山指大劉八岔山(2195米),閃電河會北支羊腸河又名沙井子河于二道渠郷黃土灣村,合而爲一川。會貞按,今上都河發源獨石口東南山中,舊名三道河,其水一出摩霍爾達巴罕,一出伊克達巴罕,一出楚庫爾蘇達巴罕,各相距十餘里,匯為一河。道元但稱二源雙引,猶略也。戴氏不知此為灤河正源,遂謂酈氏未親歷其地而駁之,不知籌宜六鎮明見本傳,何得謂未親歷其地耶?又西北逕禦夷故城東,鎮北百四十里,會貞按,沽河出禦夷鎮西北九十里,今獨石水源之北約五十里有烏蘭城,合計之約在鎮北百四十里。禦夷故城當即其地。

連淵水。即西北流逕沽源縣閃電河郷水庫,左納前水泉水泉淖爾、後水泉公雞淖爾,北流,《注》左則連淵水注之,水出故城東,指沽源縣城東。西北流,逕故城南,指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恒州城遺址南。四郎城又叫恒州城,位于正藍旗上都河鎮北約2公里,距上都河〔閃電河)北岸200米處。是中原通往漠北高原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該城址一九九六年被公布爲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淥水池。又西北逕淥水池南。池水淵而不流。其水又西,屈而北流,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黑城駱駝山灘、太平城灘。

兩池沼(連淵浦)。又東逕故城北,連結兩池沼,謂之連淵浦。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上都音高勒蘇木西南,沼澤地。

難河。上都河即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閃電河。上都河,位于灤河上遊,流經正藍旗南境,因流經元代的京城--上都而得名。元上都遺址位于錫林浩特市南面的正藍旗,始建于1256年,是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繼承蒙古汗位時確定的首都。後來元朝定都北京後,就把這里作爲陪都。多侖縣十八水庫西北流,又東北注難河。難河是正藍旗閃電河異名。會貞按,今五可兒河,出獨石口東北,而西北流,似即《注》之連淵水源。其北有四湖,似即《注》之淥水池及兩池沼。而五可兒河西北入克勒湖,不東北通兩湖,又不注上都河,豈水道改流歟?熊所謂五可兒河即多侖縣十八水庫名沙井子河,出河北魚兒山鎮,西北流逕沽源縣,入閃電河(難河)。

汙水。即熊所謂五可兒河即多侖縣十八水庫名沙井子河,出河北豐甯滿族自治縣魚兒山鎮,西北流逕沽源縣,入閃電河(難河)。《注》難河右則汙水入焉。水出東塢南,西北流逕沙野南,守敬按,今伊克們綽克至喀喇烏蘇一帶沙磧,即《注》之所謂沙野。北人名之曰沙。會貞按,上文雲逕沙野南,則北人名必與沙野異,故酈氏著之。若亦名沙野,何庸贅言,此當闕疑。鎮東北二百三十里,西北入難河,濡、難聲相近,狄俗語訛耳。喀喇烏蘇意爲黑河或清泉之河,沙野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黑城北。

濡水。灤河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亦名濡水、難河、閃電河、大都河,正藍旗水源豐富。在沙地和草原上擁有衆多的河流和湖泊是正藍旗的一大自然景觀。全旗境內有大小河流共21條,由兩大水系組成。北部屬呼日查幹諾爾水系,主要由流經渾善達克沙地的高格斯台河,芒克敖里木河等內流河組成;南部屬灤河水系,主要由發源于旗南部低山丘陵區的上都河、慧溫河等外流河組成。境內河流總長度283.9公里。除此之外,還有水泉16個,湖泊(諾爾)142個,最大的淡水湖是紮格斯台諾爾,最大的鹹水湖是浩勒吐音諾爾。在春季和夏季,主要河流和湖泊中棲息著許多珍貴的鳥類。《注》又北逕沙野西,又北逕箕安山東,當是今正藍旗駱駝山(1347)東灘,會貞按,當即今之特門兀術山。屈而東北流,逕沙野北,當是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黑城北,東北流逕松林山北。曆史上內蒙古高原東部地區,象西拉術倫河上源地區平地松林並不止一處。如元上都附近即今正藍旗北閃電河北岸分布有大片針葉林,元人王惲在《中堂事紀》中有所記載。《方輿紀要》,松林城在大寧衛西北,《志》文成縣地,本松林南境,遼置松江州勝安郡,治松江縣。《北邊紀事》,舊慶州在大寧北六百餘里,西南至開平八百餘里,地皆大松,號曰千里松林,亦曰平地松林,在臨潢西,潢水出焉,或謂之曲水,亦曰回水。道元所謂水流回曲謂之曲河者也。唐置松漠都督,兼松林、沙漠而取名焉。郭造卿《永平府志》曰,此乃千里松林也。《遼史》曰蹛屯阝,《遼史·國語解》作蹛村,地名,即松林故地,蹛音帶。竊疑村字乃林字闕筆之誤。事如《史記·匈奴傳》之蹛林。《漢書音義》曰,匈奴秋社,八月中皆會祭處。顏師古雲,蹛者,遶林木而祭,鮮卑之俗,自古相傳。秋祭無林木者,尚豎柳枝,衆騎馳遶三周乃止,此其遺法也。《入塞圖》,漢大寧西北行百里,至懷荒鎮,又北行七百里,至榆關,又北行二百里,至松林,又北行千里,方至瀚海也。守敬按,趙增松字,是也。惟中采顧氏引《北邊紀事》言潢水或謂之曲水,即道元所謂曲河則非。道元指濡河言,潢水則在濡河之東,中隔山阜,不得混為一水。

水北有池,潭而不流。今上都河北有陶伊日木淖爾、巴彥淖爾、紮格斯台淖爾、伊和浩勒圖淖爾。今正藍旗有較大淖爾三十六處。會貞按,今上都河西北有袞泊,當即《注》所指水北之池。

水資源。正藍旗全旗境內有大小河流共21條,由兩大水系組成。北部屬呼日查幹諾爾水系,主要由流經渾善達克沙地的高格斯台河,芒克敖里木河等內流河組成。南部屬灤河水系,主要由發源于旗南部低山丘陵區的上都河、慧溫河等外流河組成。境內河流總長度283.9公里。水泉16個,湖泊(諾爾)142個,最大的淡水湖是紮格斯台諾爾,最大的鹹水湖是浩勒吐音諾爾。在春季和夏季,主要河流和湖泊中棲息著許多珍貴的鳥類。

呂泉水。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大孤山在閃電河北,且水東北折東南流,當是東北流逕正藍旗雙山水庫南,呂泉水當是多倫縣北一家河農場之水,水出蔡木山東草井子。《注》濡水又東北流,逕孤山南,東北流,呂泉水注之。水出呂泉塢西,會貞按,呂泉水當即今多倫諾爾西之水。《注》敘三泉水注呂泉,又有松林山水會逆流水注呂泉,而今只一水,與古異也。

三泉水。當是多倫縣蛇皮河,出烏和井子、正藍旗滙溫高勒,、乃仁高勒,三水合為一水。《注》東南流屈而東逕塢南,東北流,三泉水注之。其源,三泉雁次,合為一水。鎮東北四百里,東南注呂泉水。

逆流水。今多倫縣南多倫水,五源,北流,逕耗來溝、黑山嘴、二道溝團結水庫、多倫縣城、大倉、滙宗寺,北入閃電河(多倫縣呂泉水)。《注》呂泉水又東,逕孤山北,又東北,逆流水注之。水出東南,導泉西流,右屈而東北注。

松林山水會之。今多倫縣圖魯根河,水出超格都日河南台子,今正藍旗北閃電河北岸分布有大片針葉林。守敬按,上松林山在濡水之南,此山則在濡水之北,蓋松林甚大,跨濡水南北兼有之。《注》水出山南,東注逆水,亂流東北,注濡河。

盤泉。當在今多倫縣水泉村。濡河又東,盤泉入焉。會貞按,今多倫諾爾東北有哈柳圖及庫庫泊,當即盤泉水。二泉之北有安巴科坤河,克衣繃河,合流會二泉入上都河,而《注》不及者,蓋以盤泉為主也。水自西北,東南流注濡河。

曲河。今灤河出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南營盤(1396米),入河北隆化縣,曲曲南流爲曲河。《注》濡河又東南,水流迴曲,謂之曲河。鎮東北三百里,會貞按,今多倫諾爾東南。又東出峽,會貞按,薛訥擊契丹,行至灤水山峽中,即《注》所稱之峽也。入安州界,東南流逕漁陽白檀縣故城。守敬按,在今承德府西。《地理志》曰,濡水出縣北蠻中。守敬按,《漢志》遼西肥如下,濡水南入海陽,不言濡水所出。安州,北魏設置,治所在今河北省隆化縣境。東魏內徙,治燕樂,故城在今北京密雲縣燕落村。北齊時治所徙安市。故城在今密雲縣石匣村一帶。

大要水。今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東南之興州河,水出縣北選將營郷松木溝,逕西官營郷名西北川,逕鳳凰鎮名牤牛河,逕波羅諾鎮名興州河,東南流,入灤平縣大屯滿族郷,折東入灤河。《注》又東南流,右與要水合,水出塞外,守敬按,據《注》要水入濡,不入沽,準以地望,當即今口外豐寧縣東南之興州河。三川並導,謂之大要水也。東南流,逕要陽縣故城東,本都尉治,要水又東南流,逕白檀縣,而東南流入於濡。守敬按,據此知密雲、要陽、白檀等縣,當酈氏時皆在今古北口外承德府之西。

索頭水。即今伊遜河,發源圍塲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東支伊遜河、大喚起河四源。西支伊瑪圖河,六源。南流,逕圍塲鎮,四合永鎮、廟官水庫,逕隆化縣、曲曲逕灤平縣、承德市雙灤區入灤河。《注》濡水又東南,索頭水注之。水北出索頭川,會貞按,此水蓋以索頭之人得名。今承德府北之宜孫河,索頭水發源圍塲內。南流,逕廣陽僑郡西。魏分右北平置,今安州治。會貞按,安州,治方城,合觀之,是後魏有方城縣。酈氏所雲是也。在今承德府西北。又南流注於濡水。

武列水。今承德市武烈河,南流在大石廟鎮入灤河。水出河北圍塲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大高尖山(1434米),南流,逕隆化縣名鷹窩川、逕荒地郷名鸚鵝河,逕中關鎮入承德市高寺台鎮納玉帶河,合爲武烈河。《注》濡水又東南流,武列水入焉。鷹窩川、鸚鵝河、玉帶河合爲武烈河,《注》所謂其水三川派合也。

西藏水(溪水)。即隆化縣偏坡營滿族郷黑溝。《注》西源右為溪水,亦曰西藏水,東南流出溪,

蟠泉水。即承德縣玉帶河。《注》與蟠泉水合。泉發州東十五里,會貞按,謂安州也。東流九十里,東注西藏水。西藏水又西南流,會貞按,下言東藏南入西藏,則西藏必東南流,而東藏南流可以注之。若西藏西南流,中藏南流,安能注之?則西南為東南之誤。

東藏水注之。即隆化縣荊壩郷茅溝。《注》水出東溪,一曰東藏水,西南流出穀,與中藏水合。

中藏水。即隆化縣鷹窩川。《注》水導中溪,南流出谷,南注東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水曰三藏水。

三藏水。即今承德東熱河之上源,下流入灤河。承德、熱河、武烈河並稱,《注》東藏水又南,右入西藏水,守敬按,三藏水即今承德府東熱河之上源,下流入灤河。道元則謂三藏亂流會龍泉,不以賽音河為東藏明甚,其所指乃湯泉北之水也。湯泉行宮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承德縣玉帶河南頭溝鎮湯泉村。建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是清帝北巡塞外所建20多座行宮之一。

龍泉水。即今湯泉行宮。位于承德縣玉帶河南頭溝鎮湯泉村。《注》亂流左會龍泉水。會貞按,下雲水出東山下,西南流注三藏,則水在三藏之左,此右會為左會之誤。水出東山下,會貞按,龍泉水今名湯泉,出承德府東北八十里之湯山,溫暖適宜。淵深不測。其水西南流注于三藏水。

龍芻水。即今隆化縣城東南十八里汏,東南逕韓麻營鎮、大旗梁尖(1122米)、中關鎮,入武烈河。《注》西出於龍芻之溪,會貞按,龍芻溪亦東入三藏,則知此龍芻溪在索頭水東。東流入三藏水。

武列溪即武列水。磬錘峰,地處河北省北部,環抱全國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市區,與馳名中外的避暑山莊和規模宏大的外八廟風景名勝鑲嵌相融。磬錘峰古稱石挺,位于市區東北武烈河東岸的山巔之上,海拔596米,上部直徑15.04米,下部爲10.7 米,整體高60米。《注》又東南流,逕武列溪, 謂之武列水。東南歷石挺下,挺在層巒之上,孤石雲舉,臨崖危峻,可高百餘仞。會貞按,《一統志》,磬錘峰在承德府治東北十六里,翹然秀拔,下銳上豐,即古石挺峰,俗名棒棰峰。其水東合流入濡。

五渡水(五渡塘、五渡川)。今承德縣老牛河即五渡水。《注》水北出安樂縣丁原山,安樂縣,西漢置。隸屬漁陽郡,故城在今北京市順義縣西南古城村北。東漢因之。三國魏時,隸屬燕國,移治于今順義縣西北六里衙門村(舊名安樂莊)。北魏省入潞縣。守敬按,據安樂故城,則當為北燕所置,而魏收略之。當在今平泉州西。平泉縣會州城遺址,在縣城南10公里的南五十家子鎮,西有七溝鎮,老牛河二源七溝、野豬河源出,西流入老牛河。會貞按,今老牛河即五渡水,出承德府東。南流逕其縣故城西,本三會城也。會貞按,營州建德郡陽武有三合城,即此三會城也。則縣本屬建德郡,後併入陽武矣。其水南入五渡塘,又南流注於濡。

高石水。今河北平泉縣瀑河即高石水,出平泉西北沙坨子郷鄧家溝。《注》水東出安樂縣東山,會貞按,今瀑河即高石水,出平泉州西北。西流歷三會城南,西入五渡川,下注濡水。守敬按,上文既敘濡水納五渡水後,與高石水合,則高石水獨流注濡,與五渡水無涉,不得雲西入五渡川下注濡水,是西入五渡川五字,當為衍文。酈氏以承德縣南老牛河至寬城滿族自治縣獨石溝郷爲五渡川,故曰西入五渡川下注濡水。

黃洛水。灤州本古黃洛城,黃洛水北出盧龍,南流入濡水。即今盧龍縣青龍河,水出寬城滿族自治縣湯道河鎮,東流,逕青龍滿族自治縣,南流逕灌中部,流逕桃林水庫、盧龍縣東,入灤河。《注》濡水又南,黃洛水注之,水北出盧龍山。守敬按,《寰宇記》盧龍縣下,黃洛城,殷諸侯之國。此黃洛水以黃洛城得名,當即今出董家口東北之水,下流至潘家口北入灤河者也。南流入於濡。盧龍縣殷商爲孤竹國地,春秋屬北燕,後爲肥子國。秦漢至晉均屬幽州遼西郡。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設盧龍縣。依傍古之漆水(今青龍河)而有其稱。秦、漢長城古塞名盧龍塞,在今河北的喜峰口一帶,因山體色黑形似龍而得名。

洛水。即今遷西縣長河,水出寬城滿族自治縣東黃花村郷。南流逕遷西縣長城喜峰口東、董家口西,于東荒峪鎮入灤河。《注》濡水又東南,洛水合焉。守敬按,敖水在下,且濡水東南流,此水西南流注之,則在濡水左,非右也。水出盧龍塞,守敬按,今遷安縣西北有長河,即洛水,源出董家口外。西南流注濡水。

潤水。即今河北遷西縣黑河。水出興隆縣蘑菇峪郷頭道溝。《注》名言在盧龍西注濡水。秦、漢長城古塞名盧龍塞,在今河北的喜峰口一帶。《注》又屈而流,左得潤水,會貞按,左與去形近,原本誤左為去,又錯入得字下耳。《隋志》盧龍縣下,但稱潤水可證。

敖水。即今河北遷西縣灑河。水出興隆縣南天門滿族郷八仙溝。《注》名言在盧龍西注濡水。秦、漢長城古塞名盧龍塞,在今河北的喜峰口一帶。會貞按,敖水在濡水之左,又字承上言,全、趙改右,非也。二水並自盧龍西注濡水。黑河、灑河二水合而注灤河鎮南灑河橋東灤河西。會貞按,今遷安縣西北有清河、蛤螺河,並出口外,一自榆木嶺流入,一自城子嶺流入,合流南入灤河,即此二水也。今補與熊先生說異。

玄水。玄水即今盧龍縣青龍河亦名黃洛水。小濡水即今遷安市之隔灤河。《注》灤河又東南流,逕令支縣故城東,令支縣爲今遷安縣古稱之一。西漢置縣,北魏並入陽樂縣(今撫甯)。治所在今遷安西。據舊志載,令支,亦稱作冷支、不令支、離支、令疵、離枝。肥如城西十里,有濡水,南流逕孤竹城西,左合玄水,孤竹城古城名。墨胎氏。存在于商、西周、春秋時期。在今河北盧龍縣東南。孤竹國都城前後兩期不同,孤竹國前期都城遺址在今灤縣老城。孤竹國後期遷都孤竹城,黃洛城,據《大清一統志》,黃洛城爲殷時諸侯國,在灤州,即今灤縣老城。《遼史·地理志》,灤州本古黃洛城,黃洛水北出盧龍,南流入濡水。黃洛城北七十里灤河彎流之處,由西向東流,再轉而南流,內側河岸崖壁,崇台百尺,高據懸崖,周遭皆石,造都城稱爲"孤竹城"1957年孤竹城之北、東兩側以河爲界,無牆;南、西兩側築土爲牆,南牆磚石爲門,門楣書"孤竹城"三字。此孤竹城當在今遷安鎮西西夾河地,或有遷徙,早在大催莊鎮西桑園村,東有黃金寨、擂鼓台、上金山院,南有西峽口,隔灤河西南而注灤河。會貞按,玄水在濡水之左,作右誤也,今訂。水出肥如縣東北玄溪,守敬按,《隋志》,盧龍有玄水,今名青龍河,出平泉州東。西南流逕其縣東,東屈,南轉,西迴,逕肥如縣故城南。肥如縣西漢置,治今河北盧龍北。守敬按,在今盧龍縣北三十里。故城當在今遷安市夏官營鎮地。

盧水。今河北遷安縣青龍河西支冷口沙河(小沮水)東南流,水出青龍滿族自治縣八道河郷名沙河(燕山長城北大沮水),及遷安上莊郷洗甲河東流,于青山院萬軍村入青龍河。西南流右會盧水。水出縣東北沮溪,守敬按,水出今遷安縣邊外,都山東南。

大沮水。南流,謂之大沮水。燕山以北稱爲大沮水,下遊遷安稱爲玄水,冷口河段爲小沮水。

陽樂水。即盧龍石門鎮水,水出今盧龍楊黃嶺,東臨今撫甯縣。《注》又南,左合陽樂水,水出東北陽樂縣。陽樂縣治在今撫甯縣。守敬按,下文海陽城在濡水之西,若陽樂城在海陽城西南,則更遠在濡水之西,而樂陽水入沮水,則在濡水之東,不合。然則西南為東南之誤。

沮水。《注》其水又西南,入于沮水,謂之陽口。即今盧龍縣青龍河至河北昌黎縣靖安鎮史家口灤河段名沮水。陽口,陽樂水口,今史家口。老灤河自灤河鎮逕灤南縣、樂亭縣南入渤海,名灤河岔。

小沮水(冷池)。源出青龍縣的郭杖子名沙河,向南流轉東南由冷口關過長城進入遷安境內,謂之冷池,稱冷口沙河。南流經建昌營鎮東關,到望都莊東。《注》沮水又西南,小沮水注之,水發冷溪,守敬按:今遷安縣東北七十里,有冷口關,蓋即冷溪所發之地。世謂之冷池。

青龍河暖泉。口外有溫泉注入,河水冬暖夏晾,大溫泉在青龍滿族自治縣青龍河今桃林水庫南姚林口。守敬按,今曰暖河,出遷安縣東北六十里劉家關。自溪西南流入于小沮水。此冷池與暖河東西對應,不在一水,小沮水又南流,與大沮水合而為盧水。

盧水二渠,號小沮、大沮。當是今河北盧龍縣引青灌渠、撫甯縣引青濟秦渠。二渠約略今循古道。渠合而入于玄水。盧水又南與溫水合,水出肥如城北,西流注于玄水。會貞按,既雲盧水有二渠,合而入于玄水,盧水已入玄水。又接雲,盧水與溫水合入玄水,重複錯亂。今擬訂之曰,盧子之書言晉既滅肥,其族遷于盧水。盧水有二渠,號小沮、大沮,合而南流,與溫水會。水出肥如城北,西流注于盧水,盧水入于玄水。守敬按,西南入濡,而《漢志》作東入濡,酈不駁之,而雲蓋自東而注。而酈雲蓋言自北而南也。明明曲解《漢志》,不輕議古人,則其人之性情平恕,千載如見。魏收入之酷吏,寃矣。守敬按,孤竹城正在肥如縣南十二里。今二水合於盧龍西北,古合處去肥如十二里,則不得在盧龍南。會貞按,余孤竹君之子、我伯夷之弟,孤竹君也。兩說錯出。兩存其說。祠在山上,會貞按,肥如有孤竹山祠。銅山,古孤竹山也,距盧龍城西十五里。今孤竹城紛說並存。

又東南過海陽縣,西南入於海。

濡水自孤竹城東南,逕西鄉北,朱西訛作主,趙據《永平府志》改,戴改同。西鄉當在今灤州東南。瓠溝水注之。水出城東南,東流注濡水。

濡水又逕牧城南,朱故訛作牧。趙據《永平府志》改。戴改同。守敬按:《通鑑》晉咸康六年,《注》引此作牧城,誤久矣。分為二水。北水枝出,世謂之小濡水也。守敬按:舊《志》灤河入樂亭縣界,分為二支,一曰葫蘆河,在縣東北三十里,流經縣東二十里,南流入海,謂之東灤河。明景泰中淤塞。東逕樂安亭北,《通鑑》晉咸康六年,趙王虎欲擊燕,運穀千一百萬斛於樂安城。永和元年,復使征東將軍鄧恒將兵數萬屯樂安,即此亭也。在今樂安縣東北。東南入海。

補:《經》灤河東南過海陽縣。古縣名,西漢改海陽侯國置,治今河北省灤縣西南。屬遼西郡。北齊省入肥如縣。1914年因與山東省海陽縣重名,改名潮安縣。

瓠溝水。即今河北灤縣灤州鎮西溯河南流西注老灤河。

濡水分為二水。灤河自今河北灤州鎮南分爲灤河和老灤河兩支,流逕樂亭縣,今東灤河爲主流,酈氏時爲細流,故曰小濡水。分為二水。北水枝出,世謂之小濡水也。守敬按,舊《志》灤河入樂亭縣界,分為二支,一曰葫蘆河,在縣東北三十里,流經縣東二十里,南流入海,謂之東灤河。明景泰中淤塞。東逕樂安亭北,北魏爲樂安亭。在今樂安縣東北。東南入海。

新河故瀆。今自河北灤縣灤州鎮南分出三支,西,灤南縣新灤河(溯河),又名西河,西南流入渤海。中,灤南與樂亭界河名新河,于樂亭古河郷西南入海。東,老灤河于東海村入渤海。謂之鹽關口。守敬按,新河舊自今寶坻縣東,經豐潤縣、灤州,至樂亭縣西北,入灤河,久湮。魏太祖征蹋頓,與泃口俱導也,世謂之新河矣。以通河海也。守敬按,曹操決呼沱北入泒水,在鐃陽縣。此《注》雲與泃口俱導,蓋謂從泃口鑿渠之時並導新河也。

庚水。今樂亭縣龐格莊郷龐河,庚河當是龐河。《注》新河又東北,絕庚水,守敬按,庚水詳《鮑邱水》篇。庚水(柘水)。今河北遵化縣氵黎河 ,北支沙河,水出興隆縣孤山子郷大杖子,西南流合于平安鎮入天津市薊縣,西流入于橋水庫,名州河。此與《鮑邱水》庚水無涉。

巨梁之水。今樂亭縣馬頭營鎮介馬河在龐河東北。《注》又東北出,逕右北平,絕巨梁之水,又東北逕昌縣故城北,趙雲,若絕庚水之後,更絕泃水,則是水反西出,無是理也。守敬按,俱疑衍。   

新河二水。今樂亭縣古河郷新河西南入海。新河又東,分為二水,枝瀆東南入海。守敬按,此枝瀆在今豐潤縣西南。

枝渠。交流口。今遷西舊城郷引灤入還郷河。新河自枝渠東出,合封大水,謂之交流口。水出新安平縣,西南流逕新安平縣故城西,《地理志》遼西之屬縣也。守敬按,後漢縣廢,在今灤州西北。

龍鮮水(馬頭水)。今遷西舊城郷引灤入還郷河,又引還郷河陡水渠。又東南流,龍鮮水注之。水出縣西北,世謂之馬頭水,二源俱導,南合一川,

封大水。今唐山豐潤陡河。《注》東流注封大水。守敬按,今有陡河,上流二水會於豐潤東,當即封大水、龍鮮水。亂流南會新河,南注於海。

緩虛水(大籠川)。今沙河,出遷安縣西逕灤縣、唐山古冶區,于黑沿子鎮入渤海灣。會貞按,今曰沙河,出遷安縣西,橫山之赤崖,惟下流已淤,又勢趨素河之東,大有變遷耳。世謂之大籠川,西南流與新河合,南流注於海。

素河(白水口)。今遷安縣西南三十里,又謂之嵐山,遷安八景有黃台夕照、峽谷影龍、西津晚渡、靈泉噴玉、雲寺曉鍾、嵐山叠翠、灤水拖藍、東嶺晴嵐。素河水出焉,又名泝河,當是今沙河,而溯河在東。白水口當是今灤南蠶沙口。在西河口。新河又東與素河會,謂之白水口。水出令支縣之藍山,會貞按,素河水出焉,又名泝河,皆因聲近而訛也。南合新河。

九濄口。今灤縣響嘡鎮東,逕分九支,逕灤南縣、樂亭、唐海諸縣,九水入渤海灣。曰灤河口、浪窩口(灤河岔口)、老米溝口(老灤河)、湖林口(長河湖林河)、大清河口(大清河)、古河郷口(新河)、柳贊鎮蠶沙口(溯河)、柏格莊新華港口(小青龍河)、澗河口(陡河)。九者,極數也。《注》又東南入海。新河又東至九濄口,枝分南注海。會貞按,此枝水在今灤州西南,久湮。新河又東逕海陽縣故城南,西漢改海陽侯國置,治今河北省灤縣西南。守敬按,在今灤州西南。封搖毌餘為侯國,全雲,搖毌餘南粵將,豈有嶠外之產而封之遼海者。故《索隱》曰,亦南越縣,善長誤。守敬按,《索隱》說亦非也。彼意以廣州之海陽當為漢縣,兩漢無海陽縣,而廣陵郡有海陽縣。晉之海陽,即漢之海陵,亦即《楚策》之海陽。今泰州治,搖毌餘之封,差為近之。《魏土地記》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陽城。當即今灤縣響堂鎮東。

清水。今灤縣響嘡鎮西北青河。《志》源出灤州西五子山東五里,有大泉騰沸,流經州南八里、八里橋,曰八里河。又經料馬台至邱官營伏人地中,俗名地橋。又東南二里,經閻家莊複現爲龍溪,俗呼暖泉。亂泉突湧,分爲二派。東派出南閘頭南行至縣西梅縣之潘各莊,又南十三四里,皆在灤境,又南十數里至古河莊西,河東屬樂,河西屬灤,又南十余里至灤境大莊窩河口入海,又呼曰清河。新河又東,與清水會,水出海陽縣,會貞按,《地形志》,海陽有清水。今清河出灤州西五子山東。東南流逕海陽城東,又南合新河,又南流一十許里,西入九濄,注海。守敬按,酈氏並未引毌邱儉與高句驪戰事,即梁口為口之誤,亦不過名偶同耳。趙氏明知毌邱儉所戰之口,在漢玄菟郡,酈氏所雲濄口在遼西郡,相去甚遠,乃改史文以就之,殊為孟浪。

木究水。今樂亭縣汀流河鎮邊流河。《注》新河東絕清水,又東,木究水出焉,會貞按,以昌黎南之館水當之則非。此《注》所指之水,《注》稱水自新河出,蓋在今灤州之南。南入海。

北陽孤澱。今灤縣南老龍灣、田港、小港澱。《注》新河又東,左迆為北陽孤澱,守敬按,今灤州南有大田泊,產葦蒿,當即此澱。

澱水右絕新河,今灤南縣南新灤河。《注》南注海。新河又東會於濡。

滄海碣石。即酈氏所指灤河入海處之碣石,在今河北昌黎西北碣石山,碣石山主峰仙台頂,海拔695 米。老灤河岔口東海村浪窩口當是灤河古道入口處,入海處當爲碣石山余脈之礁。《注》濡水又東南至絫縣碣石山。守敬按,絫縣故城在今昌黎縣南。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驪成縣西南,守敬按,右北平郡,故城在今樂亭縣西南三十里。當在浪窩口、東海村。碣石,山有名同而繫之以大小者,驪成之山稱大碣石,酈道元以為碣石在絫縣,又引驪成大碣石以證之,若以其山為跨二縣之境也者。《山海經》,碣石在臨渝,或雲在驪成,蓋兩存之。守敬按,《注》,碣石在遼西絫縣,絫縣今罷,入臨渝,此石著海旁。《水經》碣石山在遼西臨渝縣南水中,酈《注》,海水西侵,歲月逾甚而苞其山,故言水中矣。守敬按,《濡水注》,濡水自樂安亭南,與新河故瀆合,又東南至絫縣碣石山。酈氏不言過絫縣故城,是已不知故城之所在矣。《漢志》名之天橋柱也。濡水於此南入海。按酈言石如甬道數十里,是明明以此山跨兩縣之間。《一統志》謂今樂亭縣西南三十里有古城,疑即漢驪成治所,以之屬北平,地望不乖。《太康地志》,樂浪遂成有碣石山。《唐志》,柳城縣東有碣石山。劉昭注《續志》,九門縣有碣石山,則山名碣石者多矣,惟明知酈以其山跨二縣之境,乃又謂文穎與《漢志》立異,而創為小碣石之目。自後無不惑於其說,而班固、文穎、郭璞、酈道元之義皆隱矣。按大碣石即碣石,酈氏合文穎、班固說為一,是也。守敬按,《漢書·武帝紀》,元封元年,東巡海上,至碣石。濡水于此南入海,而不逕海陽縣西也,蓋《經》誤證耳。守敬按,酈意雖謂濡水於絫縣碣石入海,然濡水逕海陽東,不逕海陽西,此實駁《經》西字之誤。事近鴻古,別無證佐,昔在漢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廣,當同碣石,苞淪洪波也。守敬按,張晏雲,碣石在海中,蓋淪於海水也。灤河古稱濡水,華北地區大河之一。發源于河北省北部,張家口市境內的巴彥古爾圖山北麓,向北流入內蒙古自治區,此段稱爲閃電河。後向東南急轉進入河北省東北部,一直向東南流入渤海,全長885公里,總流域面積達4.46萬平方公里。 灤水東南至絫縣碣石山,而"以望巨海"也。

補:大遼水,今遼甯省遼河。

西遼河水出內蒙古自治區,三源出克什克藤旗,一名烏蘭布統薩嶺河,一名沙里漠河,一名百岔河,東北流,入林西縣遼上京古城遺址南(中國遼代都城遺址。上京爲遼代五京之一。始建于神冊三年(918年)。號臨潢府 。是遼聖宗以前的統治中心 。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南。1961年國務院公布爲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林西縣位于內蒙古赤峰市北部,北依大興安嶺,南臨西拉沐淪河,西與克什克騰旗毗鄰,東與巴林右旗接壤。古有"塞北重鎮"之譽。春秋、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爲東胡、匈奴、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古代少數民族活動區域。有唐松漠都督府(遼以此城建饒州)、金邊堡界壕等遺迹。清"移民實邊",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四月在此地開辦巴林墾務。逕巴林右旗東南,翁牛特旗西北,名西拉木倫河,逕開魯縣南,于台沙口,分爲四水,西遼河、新開河、清河、洪河。開魯縣地處西遼河衝積平原西部,地貌成因屬堆積類型,西遼河水系泛濫沈積,使沿河兩岸出現了寬闊的河漫灘。全縣地勢呈西高東低,南北向中間稍微傾斜。海拔高度,自台河口至興安鄉一線爲330-250-210米,高差120米,平均高度242米,自然比降約1/公里。西遼河沈降帶南北山區分屬兩個不同的構造體系。南部山區屬于陰山-天山東西向複雜構造帶(北緯40?36?42?30?)的北緣;北部山區屬于新華夏系大興安嶺隆起帶中部南緣。西遼河東北流逕太平莊北,徑通遼市區通遼城北,東逕胡萬海勝利屯,東北流,逕科爾沁左翼中旗南,南流逕吉林雙遼市東,科爾沁左翼後旗東,西遼河與東遼河並行南流,合于遼甯康平縣山東屯北,始名遼河。

東遼河出吉林公主嶺市育林鄉韓家屯,名小遼河。西南流,逕大青山遺址南(青銅時代晚期遺址,位于公主嶺市雙龍鄉大青山村水泉山屯。有石器、陶器、骨器、玉器和青銅器。石器皆爲磨制,有梯形板狀石斧,半月形雙孔石刀、圓餅形石紡輪。陶器分夾砂陶和泥質陶兩大類均爲手制,以夾砂陶居多,有罐形鼎、寬襠淺袋短足鬲、高把豆、斜頸壺、橫橋耳鼓腹罐等器皿。玉器僅見土黃色岫岩玉蠶和玉鴟。青銅器有扇形青銅斧、翹首弧背青銅削、青銅扣、青銅環和細身青銅短劍,1971年發現),遺址西北有北大河、楊大城子水庫,南入小遼河。西南流,爲吉林雙遼市與黎樹縣界河,南流,與西遼河合于遼寜康平縣山東屯西翻身街。遼河南流,逕康平縣、法庫縣東,昌圖縣西,入鐵嶺開原市,南而曲曲折東,又曲曲折西南流逕鉄嶺縣、鉄嶺市,西流入沈陽市新城子區北,法庫縣南,西南流入新民市,南流入遼中縣,逕台安縣東,在台安縣新開鎮分爲二水,東水名大遼河(外遼河),外遼河南流逕盤山縣東,臺安縣高力房鎮西,入大遼河(太子河下遊),南流逕營口市西炮臺爲遼河口,入遼東海;西水名雙臺子河,西流,逕盤錦市北,盤山縣、雙臺子區南,折南流,逕大窪縣西盤山縣東,于雙臺子河口入遼東海。  

遼河全長1430公里,流域面積22.94(辭海16.41)萬平方公里,地跨內蒙古、遼甯二省區。東、西遼河在遼甯省昌圖縣福德店附近彙合後始稱遼河。遼河幹流河谷開闊,河道迂回曲折,沿途分別接納了招蘇台河、清河、秀水河,1958年改道,經新民至遼中縣的六間房附近分爲兩股,一股向南稱外遼河,在接納了遼河最大的支流――渾河後又稱大遼河,最後在營口入海;另一股向西流,稱雙台子河,在盤山灣入海。

補:白狼水。今遼甯省淩海市大淩河。

大淩河位于遼甯省中西部,是遼甯省中西部最大的河流。漢時稱白狼水,遼稱靈河、金改淩河。西源三支,一源出河北省平泉縣八道溝腦985(米),東流入淩源市宋杖子鎮,東北流,納二源內蒙古自治區甯城縣榆樹西北鐵匠溝。東逕淩源市南爲淩河,東南流,納三源淩源市南北爐郷鎮泉水。南源出建昌縣黑山(1140米)西南四支,一出要路溝郷鎮大杖子,二出新開嶺郷鎮周杖子,三出貨杖子郷鎮碾房,四出王寶營郷鎮洞子溝。東北流爲宮山嘴水庫,逕建昌縣東,西北流,入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納三家子、下河套水庫合爲滲津河,東北流,于大城子鎮納自淩源市而來的大淩河西支。又東北流,于朝陽縣烏蘭河碩蒙古族郷納深井河,東流爲閻王鼻子水庫,納北來之老虎山河,東北流逕朝陽市東鳳凰山西,東流入北漂市,北納龍潭水庫、頋洞河,東北流爲白石水庫,左納蒙古族郷涼水河,北漂市三寶水泉、紅石砬河、牤牛河(支流老塞川河、板達營子河、黑城子河),于惠甯寺南,東南流,入義縣,右納滿族郷頭道河,東流逕萬佛堂石窟(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開鑿)南,逕義州鎮奉國寺北,奉國寺座落在遼甯省義縣城內,建于遼開泰九年(1020),殿內塑有七尊大佛,又俗稱大佛寺。大淩河自此形成岔河沱水,折南流,逕大榆樹堡鎮西,大淩河左納細河。細河源出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他本紮蘭鄉哈拉戶稍,東接查海遺址(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沙拉鄉查海村西五里泉水溝北坡的向陽扇面台地上,總面積爲3萬平方米,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聚落址,人類從遊牧轉向定居到形成村落的開始,距今約8000年),細河經阜新市區、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東梁鎮、臥鳳溝鄉、伊瑪圖鎮、先後右納伊瑪圖河、湯頭河、清河門區清河,義縣小柳河溝,左納稍戶營子鎮花爾樓水庫水、瓦子峪鎮老龍口水庫水、大榆樹堡鎮北流之水,于大榆樹堡鎮南魯家屯西入大淩河,全長113公里。 大淩河循醫巫閭山南西流入淩海市城東,在西八千鄉鎮東南大淩河口注入遼東灣,河口三角洲規模大,汊流發育。大淩河全長397公里,流域面積2.35萬平方公里,流域內年降水量450600毫米,集中78月。年均徑流量16.67億立方米,流經碎屑岩、火山岩和黃土地區,含沙量達57千克/立方米,水土流失嚴重。

守敬按,《經》又東南過房縣西,以今水道證之,東南當作西南。房故遼東之屬縣也,前漢縣屬遼東郡,後漢、魏屬遼東屬國。魏因,晉省,在今海城縣西南。則守敬按地望與大淩河不合。後學以渾河當之。海城是遼甯古城之一,有秦置遼隧縣的三河堡(今西四馬圈子),漢置望平縣的析木城,唐置安市州的營城子,遼置臨溟的海城,明置遼海衛的牛莊等城址;有遼代金塔、鐵塔、金代銀塔;有新石器時代石棚;有唐建明修的三學寺和清建的關帝廟、太平橋等。古遺址有舊石器時代的小孤山洞穴,已發掘出哺乳動物化石、石器、牙飾,是考古罕見之物;古物有漢代的銅錘、清代的金器、雲版、光緒元寶等等。著名的白雲山風景區峰奇嶺秀,百態雄姿,猶如仙境。廣成縣漢置,後漢廢,故治在今遼寧省遼陽縣西北,在今小北河鎮。

會貞按,《注》遼水右會白狼水,水出右北平白狼縣,張穆《蒙古遊牧記》雲,《水道提綱》以老河為白狼水,非是。求其方位,適相當者,惟有大淩河。今更考之,《漢志》雲,渝水南至交黎入海。交黎後為昌黎。《晉書》鹹康初,慕容皝討慕容仁,自昌黎踐海冰而進,尤昌黎近海之確據。《地形志》龍城下,真君八年併柳城、昌黎屬焉。則柳城與昌黎接,亦必近海。曹操征蹋頓未至柳城二百里,登白狼山望柳城,則柳城在白狼山東二百里。此《注》自西而東,先敘石城川水逕白狼山,注白狼水,後敘白狼水逕昌黎及柳城,地望皆合。故《隋志》、《通典》並雲,柳城有白狼水,今非大淩河不足以當之。

《注》東南逕廣成縣,北流,西北屈,逕廣成縣故城南,俗謂之廣都城,守敬按,漢縣屬右北平郡,後漢廢,在今建昌縣東南。《後燕錄》,慕容寶還龍城,次於廣都,蓋沿俗稱置縣,而後魏因之。故《地形志》建德郡有廣都縣。則楊疏今大淩河南源出今建昌縣黑山。一源出今河北省淩源縣,白狼縣,漢置,故城在今河北省淩源縣(今屬遼甯省)南,晉稱白狼城,《十六國春秋》慕容垂聚衆入白狼城。《淩源縣志》淩源縣治清乾隆五年設塔子溝廳,乾隆四十三年爲建昌縣。後以大淩河源出命名淩源縣。

上述白狼水,楊說在在今海城縣西南。後人以輝河當之,因地望不合,而輝河明是小遼河。熊說今非大淩河不足以當之。大淩河源出、流逕與《注》白狼水合。且《注》遼河右會白狼水,考《漢語大字典》:房,"古縣名,治所在今遼甯省盤山縣境。""《漢書.地理志下》(遼東郡)縣十八:襄平、新昌、無盧、望平、房……。""《水經注.大遼水》大遼水……又東南過房縣西。" 房縣既在今遼甯省盤山縣境,故《經》文"又東南過房縣西",大遼河在房縣(盤山縣)流勢走向不誤。大淩河于盤山縣石新鎮宴屯入雙台子大遼河古道,西北接今淩海市金城街大淩河,今存大淩河入大遼河(古道,雙台子河)古道仍有三支,故《注》遼水右會白狼水不誤。楊說古房縣在今海城縣西南,當是西北,故城當是盤山縣古城子鎮古城子,有遷徙,今縣仍有城子街之稱。

石城川水。今遼甯省淩源市滲津河。水一出淩源市大黑山(968米)東,松嶺子鎮南小齊東杖子,東南流爲下河套水庫,納南源溝門子鎮水于四合壋鎮柳樹底下合爲滲津河。東北流,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平房子鎮,桃花池北、山根南入大淩河。《注》又西北,石城川水注之,水出西南石城山,東流逕石城縣故城南。守敬按,漢縣屬右北平郡,後漢廢,後魏復置,屬建德郡,在今建昌縣東南。《地理志》右北平有石城縣,守敬按,後漢縣廢,後魏復置,屬建德郡,在今建昌縣東南。北屈逕白鹿山西,即北狼山也。會貞按,《地形志》,石城有白鹿山祠。《通典》,柳城有白狼山。《元一統志》,白狼山在建州南二十五里。《蒙古遊牧記》,喀喇沁左翼旗東三十里有白鹿山,蒙古名布祐圖,古白狼山也。

春秋及戰國初期,建昌縣屬于山戎的活動地區,後並入東胡。 秦屬右北平郡。 西漢屬幽州刺史部的右北平郡轄區。東漢時西北部即嶺上部分屬鮮卑部領地,東南部即嶺下部分歸幽州 (今北京)刺史部管轄。三國時嶺上爲鮮卑割據,嶺下歸魏的幽州昌黎郡(今義縣)管轄。西晉時嶺上屬宇文部領地,嶺下初爲段部所轄,後爲慕容部所轄。 東晉十六國時期爲前燕、前秦、後燕、北燕的轄區。後燕在建昌縣設置廣都縣(治今牡牛營子附近),曆經北魏、東魏、北齊建德郡(今南章京營子)管轄。隋時歸柳城郡 (今朝陽)管轄。唐歸河北道營州地,唐末被契丹割據。遼屬中京道大定府(今甯城)的潭州龍山縣(今喀左白塔子)管轄。嶺下東南部屬隰州海濱縣(今綏中)管轄。金時嶺上屬北京路利州(今大城子)龍山縣所轄,嶺下爲宗州海濱縣管轄。元代嶺上歸遼陽行省大甯路龍山縣管轄,嶺下東南部屬瑞州地。明代歸京師大甯都司營州中屯衛管轄。永樂棄大甯後並入諾音衛。清代初歸承德府塔子溝廳 (治所今淩源)。 民國初屬直隸省塔溝縣地。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歸淩南縣管轄。解放後歸熱河省建昌縣管轄。一九五五年劃歸遼甯省屬錦州專員公暑管轄。一九五八年,建昌縣劃歸朝陽行政公暑管轄。一九八九年六月劃歸錦西市(今葫蘆島市)管轄。建昌縣西高南低,相對高差1147.5米。縣內主要山川均呈西南-東北斜列伸展。燕山余脈由青龍縣入境,從南至北,由大青山經由土嶺,蟒擋壩嶺,大黑山的紅草溝形成一條脊梁(以大淩河、六股河的分水嶺爲界),把整個建昌分成嶺上、嶺下兩大部,嶺上以大淩河爲主,包括青龍河流域;嶺下以六股河流域爲主,包括黑水河流域。

今人一說白狼山俗稱大黑山,位于建昌縣城東南12公里,爲燕山山系,松嶺山脈,南北走向,南北長14公里,東西長12公里,主峰高1140米。山脊分建昌縣爲嶺上嶺下,成爲大淩河、六股河的分水嶺,如玉帶纏繞大黑山。

今人一說建昌縣是白狼古城、白狼山、白狼河所在地。《考古與文物o東北史地》(2009年第2期),《唐高質、高慈父子墓志研究》:"營州白狼山、白狼水、白狼城與高句麗的關系,白狼位于遼西,處漢胡之間,中古時期是中原通往遼東要道的一個軍事重鎮,常受中央王朝控轄卻屢爆胡(夷)漢爭奪的重大戰事。"實地考察白狼古城、白狼山、白狼河有七說,一、位于喀左平方子,二、山嘴子"白狼山",三、黃道營子"白狼古城"遺址,四、淩源窟窿山,五、建昌王寶營子窟窿山,六、要路溝茨山(石城山水),七、"白狼山、白狼河、白狼古城"在建昌城東略南12公里白狼山,俗稱大黑山。

白狼文化,綜上所說,楊說在今建昌縣東南。熊說白狼山在建州南二十五里。又說喀喇沁左翼旗東三十里有白鹿山,蒙古名布祐圖,古白狼山。今以《辭海》考之,白狼,古城、縣名。故址在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西南。西漢置縣,因白狼山得名,東漢廢。十六國後燕、北燕皆爲重鎮,爲並州治所。北魏爲建德郡治所。白狼山,古山名即今白鹿山,蒙古語名布虎圖,在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東境。《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登白狼山,即此(按,今白塔子鄉大陽山)。白狼水,即今遼甯境內的大淩河,因南源出于白狼山得名,始見于酈道元《水經注》;《北史.契丹傳》:北魏太和中,契丹求內附,"止于白狼水東",即此。白狼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西南。西漢置縣,因白狼山得名,東漢廢。十六國後燕、北燕皆爲重鎮,爲並州治所。北魏爲建德郡治所。縣、城、山、河四條目字述清楚。今又以遼甯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地圖證之,一、白塔子鎮楊樹溝村和大西山村之間有白狼山又名白鹿山,東界白草溝,西靠白嶺白溝,南連白塔子,北有座白塔子鎮。二、三水會集之地,大淩河西北流、白塔水北流、淩源市滲津河東流,白塔子鎮、白狼山(白鹿山)在水西南。三、白塔子爲白狼城,而平房子鎮曾是白狼城遷徙故城,石城川水東流逕故城(平房子鎮黃道營子村)南、白鹿山西(白塔子鎮楊樹溝村和大西山村之間有白狼山又名白鹿山),與《注》合。四、喀喇沁左翼旗東三十里有白鹿山,蒙古名布祐圖,古白狼山。即今東哨郷鎮東黑山村,正好東三十里,是後世旅遊筆記之又一說,不在酈氏山水之列。遼甯省政府公布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喀左縣白塔子鎮白塔子村漢代龍山縣故城址,平房子鎮黃道營子村漢代白狼縣故城址,山嘴子鎮黃家店村戰國時代黃家店城址,可證。西漢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建昌縣、淩源市三縣大部實爲一轄之屬,"四白"(白狼縣、白狼城、白狼山、白狼水)文化或權爲今三縣所公享,先世之祖德四芳也。

方城川水。今大淩河西源。西源三支,一源出河北省平泉縣八道溝腦985(米),東流入淩源市宋杖子鎮,東北流,納二源內蒙古自治區甯城縣榆樹西北鐵匠溝。東逕淩源市南爲淩河,東南流,納三源淩源市南北爐郷鎮泉水。《注》白狼水又東,方城川水注之。水發源西南山下,東流,北屈逕一故城西,世謂之雀目城。東屈逕方城北,東入白狼水。西支南,今淩源市菩薩廟水庫一水,水出牛營子郷鎮,東流,逕四官營鎮南,平房子鎮北(白狼縣故城),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南哨鎮(古昌黎)西南三台村入大淩河。

考方城即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大城子。白狼水又東北,逕昌黎縣故城西。《地理志》曰交黎,應劭曰,今昌黎。守敬按,《漢志》交黎縣,今昌黎。《鮮卑傳》,謂後漢名扶黎,又改昌黎。扶黎是《續志》遼東屬國之無慮。晉仍有昌黎縣,屬昌黎郡,後魏廢。《方輿紀要》,在營州東南。《括地志》,後漢省柳城入昌黎。慕容皝都龍城,本昌黎縣地,相去數十里而近也,在今錦縣東。昌黎縣,漢稱盤縣,唐名石城,遼爲廣甯縣。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爲昌黎縣名。清光緒《淩源縣志》,"古昌黎應在今喀喇沁左翼旗南哨白溝路口,有遺迹。" 方城即今大城子,遼王朝統和二十六年(公無1008年)承天太後(肖太後)建利州。州治在今大城子。所轄龍山縣(今白塔子鎮白塔子村)阜俗縣(今大城子)。金朝、元朝建制仍爲利州。到明朝時廢州建衛。 利州古城址,位于大城子鎮內,古塔以東,今蒙古族高中、新華廣場一帶。東臨長臬河(城東小河)南瀕大淩河西源(古榆河)。城址爲方型,長寬各500米。城牆系夯土築成。城外有護城壕、寬50米、深3米。"文革"前,尚存殘城牆,城四角有角台、南北各一甕門。此當地退休老叟隱姓埋名數十年調查,資料可信,考證之功,不可沒也。是此大城子,酈氏前即有方城之稱也。

高平川水。今遼甯朝陽縣西深井河(趙永複釋牤牛河)。水出建平縣深井鎮東南流逕建平城東、公營子鎮南、烏蘭河碩蒙古族郷南、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水泉郷鎮北,又東南注白狼水。《注》水出西北平川,會貞按,慕容桓攻其遼東太守韓稠于平川,蓋即此平川。東流逕倭城北,蓋倭地人徙之。守敬按,《漢書·地形志》,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師古曰,《魏略》,倭在帶方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國,度海千里復有國,皆倭種。會貞按,即今之日本也。又東南逕乳樓城北,蓋逕戎鄉邑,兼夷稱也。當作"徑戎鄉,邑兼夷稱也"。倭城。當在水泉郷鎮一帶,是酈氏前有倭城。明萬曆間,1597年,陸戰敗退的倭軍先鋒將領宇喜多秀家和堂高虎,設此地為攻略前進基地及最後防禦基地,歷經3個月建立土石城。倭將小西行長帶領1400餘名的倭兵駐屯和朝明聯合軍歷經兩次交戰,南海岸26個倭城,唯一殘留此土石城。 順天倭城是主要的水路要地,城郭規模36,480平方米, 外城2,502, 內城1,342米,外郭城(土石城)3, 本城(石城)3, 再加上12個城門來構成的城郭,挖掘檢丹山城方向的陸地,水環周邊,利用睿橋、倭橋城和城外連接,日本人稱之為順天城。 

朝陽縣除僞滿時期改稱吐默特右旗外,其名近二百年來一直沿用,源于鳳凰山上的朝陽洞。春秋爲東胡地。戰國屬遼西郡。西漢、東漢時屬遼西郡柳城縣地,東漢末爲鮮卑族慕容氏占據。西晉時屬平州昌黎郡柳城縣地。東晉鹹康八年(342年)鮮卑慕容隍以柳城之北,龍山(今鳳凰山)之西爲屬地。北燕設昌黎尹。北魏屬營州昌黎郡。北齊爲龍城縣。隋開皇元年(581年)設龍城縣,後又改爲柳城郡柳城縣。唐武德初年(618年)爲營州總管府柳城縣。唐天保元年(742年)改爲營州柳城縣。五代十國時期爲契丹人占據,設霸州彰武軍,治霸城縣。遼爲興中府。元屬大甯路興中州。明辟遼西地區爲兀良哈三衛蒙古牧場,屬營州前、後屯衛地。清乾屬塔子溝廳。光緒三十年(1904年)爲朝陽府地。民國三年(1914年)改爲朝陽縣。日本帝國主義者占領期間(1940年)改朝陽縣爲"卓索圖盟"土默特右旗,屬錦州省管轄。 194710月朝陽解放,仍設朝陽縣。1958年屬朝陽市。

自魯水。今遼甯朝陽縣老虎山河(趙永複釋德力吉河)。水出內蒙古族自治區四家子鎮,逕朝陽縣白溝門子東,于大平房子鎮西、台子北,南入大淩河。白狼水又東北,自魯水注之,水導西北遠山,東南注白狼水。

白狼水又東北逕龍山西,會貞按,柳城有龍山。《元一統志》,和龍山在興中州東,南北長六十里,東西廣三十里,一峯特聳,號曰天柱孤峯焉。《一統志》,鳳凰山在朝陽縣,屬土默特右翼東南二十里,羣峯連亙,周九十餘里,即古龍山也。燕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龍山之南,福地也,守敬按,《注》稱白狼水先東北逕龍山西,後北逕黃龍城東,則龍城在龍山之西北,安得在龍山南?《注》南當改作西,以西可以該西北也。使陽裕築龍城,改柳城為龍城縣。守敬按,龍城在今朝陽縣。白狼水又北逕黃龍城東。守敬按,前漢之交黎,後漢改為昌黎。魏營州刺史治。守敬按,營州治和龍城,太延二年為鎮,真君五年改置。和龍城即慕容皝和龍宮之城也。故張穆謂黃龍城即龍城,而汪士鐸圖《水經注》分為二城,失之。《魏土地記》曰,黃龍城西南有白狼河,東北流,附城東北下,即是也。守敬按,《魏氏風土記》,即《魏土地記》也。龍山,今遼甯朝陽縣鳳凰山。

濫真水。今北票市牤牛河,一支流老塞川河又名板達營子河,出寶國老鎮。二支黑城子河出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國寶吐。三支出敖漢旗敖音勿蘇。于北票市惠甯寺南,東南流,入義縣,右納滿族郷頭道河,東流逕萬佛堂石窟(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開鑿)南,逕義州鎮奉國寺北,奉國寺座落在遼甯省義縣城內,建于遼開泰九年(1020),殿內塑有七尊大佛,又俗稱大佛寺。大淩河自此形成岔河沱水。《注》又東北,濫真水出西北塞外,東南歷重山,東南入白狼水。今入北票市白石水庫。北票市,春秋戰國屬東胡山戎之地。秦屬遼西郡。西漢屬幽州遼西郡。東漢屬幽州遼西郡柳城縣。魏晉屬昌黎郡。東晉十六國前燕、前秦、後燕屬昌黎郡(治龍城,今朝陽)。北燕屬昌黎尹龍城。北魏屬營州昌黎郡龍城(和龍城)。東魏、北齊屬營州。隋屬柳城郡柳城縣。唐屬遼西郡。天寶元年 (公元七四二年)改營州,治所柳城。 遼屬中京道,在北票縣境內。會同三年 (公元九四0),設川州治所鹹康,轄鹹康縣(南八家子鄉四吉板)、弘理縣(土城子)、宜民縣 (黑城子鎮) 三縣。後又設置盛吉縣(上園鎮)。金大定六年 (1166)降川州爲宜民縣,屬北京路興中府。 元屬大甯路川州。明屬營州前右衛屯 (朝陽),後又歸泰甯衛 (朝陽至阜新遼河以西後爲蒙古土默特所並稱卓索圖盟的土默特右翼旗)。清屬塔子溝廳東境。光緒三十年(1904)屬朝陽縣轄。

渝水。今大淩河下遊,自遼甯省義縣城三溝村始,分爲二水,西爲大淩河下遊,東爲細河下遊(又名右水),時分時合,南流逕大榆樹堡鎮西、張家堡榆樹屯西,故有榆水之名,作渝水。故有《地理志》渝水首受白狼水之說。《注》白狼水又東北出,東流,分為二水,右水疑即渝水也。會貞按,《漢志》渝水首受白狼,或因水源非一,故變出言受。然白狼指縣言,初不以為水名也。《漢志》本有此例,亦指地言。酈氏因後世有白狼水之名,增出水字。西南巡山,逕一故城西,世以為河連城,守敬按,《地形志》樂良郡治連城,疑即河連城也。疑是臨渝縣之故城,守敬按,漢、魏縣屬遼西郡,後漢因。《輿地廣記》,晉省入陽樂,在今義州。

倫水。侯水。今遼甯義縣東西河(細河)。大淩河左納細河。細河源出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他本紮蘭鄉哈拉戶稍,東接查海遺址(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沙拉鄉查海村西五里泉水溝北坡的向陽扇面台地上,總面積爲3萬平方米,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聚落址,人類從遊牧轉向定居到形成村落的開始,距今約8000年),細河經阜新市區、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東梁鎮、臥鳳溝鄉、伊瑪圖鎮、先後右納伊瑪圖河、湯頭河、清河門區清河,義縣小柳河溝,左納稍戶營子鎮花爾樓水庫水、瓦子峪鎮老龍口水庫水、大榆樹堡鎮北流之水,于大榆樹堡鎮南魯家屯西入大淩河,全長113公里。渝水南流,東屈與一水會,世名之曰,守敬按,字書無此字。倫水,蓋戎方之變名耳。《通鑑》盧城下,《注》引此文。《方輿紀要》,盧城在凡城東,城在水傍,故曰盧。會貞按,《魏書·靈徵志》太宗神瑞二年五月獵於榼崙山,蓋別一地也。《十三州志》曰,侯水南入渝。《地理志》蓋言自北而南也。守敬按,北入與南入相背,酈意主《十三州志》,自應據以正《漢志》,乃調停其說,以北入為自北而南,可謂曲附班氏矣。又西南流注於渝。渝水又東南逕一故城東,俗曰女羅城。又南逕營丘城西。營丘在齊,而名之于遼、燕之閒者,蓋燕齊遼迥,僑分所在。《地形志》有營丘郡,以為正光末置也。此酈氏前,營丘郡沿革之確據,酈氏不能實指,而但約略言之,稍疏。其水東南入海。《地理志》曰,渝水自塞外南入海。補,侯水即細水,渝水即細水下遊大榆樹堡鎮至榆樹屯一段。南北朝,北魏盡占燕地,在龍城置營州,轄昌黎、冀陽、建德、營丘、遼東、樂浪六郡。營丘在今遼西地錦縣一帶,淩海市西,

淩海市。《奉天通志》,"小淩河古名唐就水,又曰參柳水,遼稱小靈河,金、元易靈爲淩,明迄今仍之,源出熱河省淩源縣,逕錦縣城西北三里左受二郎泉河,又東南過北甯鐵路,繞城西南而東,以其回旋如錦名曰錦川,縣名亦取于此"19936月撤銷錦縣,設立淩海市。白狼水入大遼水入海,見前。

補:熊疏安市在今蓋平縣東北七十里,即遼甯蓋平縣(現蓋州市)東北七十里,在今遼甯海城南營城子。海城營城子,高麗時期的安市城,位于海城市東南7 .5公里,八里鎮英城子村東山上。海城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城爲方圓形,城牆是沿著山脊用土築海城,有秦置遼隧縣的三河堡(今西四馬圈子),漢置望平縣的析木城,唐置安市州的營城子,遼置臨溟的海城,明置遼海衛的牛莊等城址;有遼代金塔、鐵塔、金代銀塔;新石器時代石棚;唐建明修的三學寺和清建的關帝廟、太平橋等。舊石器時代的小孤山洞穴,有漢代的銅錘、清代的金器、雲版、光緒元寶等。

遼河全長1430公里,流域面積22.94(辭海16.41)萬平方公里,地跨內蒙古、遼甯二省區。東、西遼河在遼甯省昌圖縣福德店附近彙合後始稱遼河。遼河幹流河谷開闊,河道迂回曲折,沿途分別接納了招蘇台河、清河、秀水河,1958年改道,經新民至遼中縣的六間房附近分爲兩股,一股向南稱外遼河,在接納了遼河最大的支流――渾河後又稱大遼河,最後在營口入海;另一股向西流,稱雙台子河,在盤山灣入海。

補:小遼水。《經》又玄菟高句麗縣有遼山,小遼水所出,西南至遼隊縣,入于大遼水也。

玄菟郡設立于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轄衛氏朝鮮屬國沃沮故地,今北朝鮮鹹鏡南道、鹹鏡北道以及中國遼甯、吉林省西部一帶,郡治大體在鹹鏡南道境內。居民以高句麗爲主。漢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東漢受高句麗朝貢。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將長城內候城、高顯、遼陽三縣劃歸玄菟,玄菟遷到長城以內,轄今日沈陽、撫順一帶。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公孫度割據遼東,玄菟爲其屬地。238年,曹魏太尉司馬懿滅公孫淵,廢候城縣,設高句麗、高顯、遼陽、望平四縣于玄菟郡。

小遼水,今渾河。水出遼甯清原滿族自治縣英額門鎮砬門水庫新堡,西南流逕清原鎮南,右納莫日山(1013米)水,左納灣甸子鎮後樓水庫、大蘇河、敖家堡三郷鎮鴻河,北入渾河。于南口前鎮北、紅透山鎮南北雜木村入撫順縣大夥房水庫。遼甯省最大水庫。以防洪、灌溉和城市工業用水爲主,兼顧發電和養殖。位于撫順市東郊渾河中遊,1958年建成,因庫區原有大夥房村得名。水庫狹長,面積110平方公里,總庫容22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5437平方公里。壩長1695米,最大壩高49米。最大泄洪量5000立方米/秒。灌溉面積8.6萬公頃,裝機容量3.2萬千瓦,年均發電5600萬度。庫區南北,林木繁茂。沈吉鐵路橫穿北岸。山麓庫濱療養所多處,鐵背山附近有元帥林(張作霖墓),小青島,遊覽勝地有薩爾滸遺址、風景區。渾河西南流,逕撫順市、縣南,西露天礦坑北,右納章店河、前甸鎮靠山河、仙人洞會元水、上寺水庫水,左納腰堡水庫、碾盤河、峽河、塔峪鎮英寸水庫、劉山水庫,于望花區入沈陽市高坎鎮。逕英達街道福陵、東陵街南,東湖街道、東陵公園北,西逕和平區、鐵西區、于洪區南,西南流入遼中縣長灘鎮南。沈陽故宮是中國現存僅次于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築。在建築藝術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集 漢 、 滿 、 蒙 族建築藝術爲一體,具有很高的曆史和藝術價值。福陵位于沈陽東郊的東陵公園內,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後葉赫那拉氏的陵墓,因地處沈陽東郊,故又稱東陵。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因其處于沈陽北部,故又稱北陵。渾河西南流逕遼中縣長灘鎮東,右納細河、蒲河。遼中縣光緒三十二年(1906)設縣,縣治舊稱阿什牛錄鎮。西漢境內置遼陽縣(今茨榆蛇公社偏堡子古城),屬遼東郡。東漢時期,屬玄夷郡。魏晉因之。西晉時期,分屬高句麗和百濟。東晉時期,屬前燕、前奏、後燕、北燕。南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時,東部爲高句麗割據。隋時期遼河以西屬燕郡。唐爲安東都護府轄境。遼時屬東京遼陽府所轄的湯州。 金時仍屬東京路遼陽府轄區。元時期屬遼陽路、廣甯路分轄。明時期屬遼東都指揮使司轄地。清時期先後爲新民、遼陽、承德(今沈陽)、鎮安(今黑山)、海城各府、州、縣之屬地。渾河南流入海城市西、安縣東、三水(太子河、外遼河)合于盤山縣古城子鎮古城子村,合爲大遼河,于大窪縣榮興朝鮮族郷南、大石橋市西、營口市西遼河口入遼東海。

《注》縣故高句麗胡之國也。漢武帝元封三年平右渠,置玄菟郡於此。守敬按,《魏志》,漢武初以沃沮城為玄菟郡,後為夷貊所侵,徙郡句麗西北。後漢公孫度時,皆治高句驪縣。《吳書》,玄菟郡在遼東北,相去二百里,是也。《一統志》雲,按《漢志》,縣為小遼水所發源,今渾河之源,即高句驪縣地。高句驪國本在縣東,去遼東千里。漢置縣,取其名耳。玄菟郡雖初治沃沮,尋徙句驪。水出遼山,守敬按,今曰渾河,出興京北,英額門外東山。西南流逕遼陽縣,與大樑水會。水出北塞外,守敬按,今曰太子河,出興京西南。西南流逕遼陽縣,注遼水,守敬按,逕字不當刪,至字為注字之脫爛,又二字閒,奪遼陽縣三字耳,今訂。故《地理志》曰:大樑水西南至遼陽入遼,《郡國志》曰:縣故屬遼東,後入玄菟。守敬按,前漢縣屬遼東郡,後漢屬玄菟郡,後廢,即今遼陽州治。

東梁水(大樑水)。今太子河。太子河古稱衍水、大梁河、梁水,燕太子丹逃亡于此,故名太子河。太子河的水源有南北兩支。南支的源頭在本溪縣東營坊郷羊湖溝草帽頂子山(1260米)南麓,北支的源頭在新賓滿族自治縣平頂山鎮鴻雁溝,亦有一源出草帽頂子山北麓大四平鎮南。兩支流到本溪縣馬家崴子彙合成一股,爲觀音閣水庫,蜿蜒西下,逕由本溪縣、本溪市區,到燈塔市雞冠山鄉瓦子峪村進入遼陽市境。由雞冠山南行至孤家子,逶迤西下,逕安平、西大窯、沙滸、小屯、望水台、沙嶺、黃泥窪、柳壕、穆家、唐馬寨等18個鄉鎮,至唐馬寨出境,逕海城三岔河入遼河,由營口入渤海。太子河全長464公里,流域而積4000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26.86億立方米。《注》其水西南流,故謂之為東梁水也。守敬按,故謂之為梁水句,與上文義不屬。《遼》、《金》、《明志》並雲,太子河,一名東梁河。此梁上脫東字,今訂。

淡淵。當在今遼陽市區護城河青年湖公園一帶。襄平城,前284年左右興建燕長城的東部堡壘,本爲大湖,山戎或者箕子朝鮮的重要城市。城爲土築方城。建國後考古調查和史料證明,城址在今遼陽市區中心。《注》小遼水又西南,逕襄平縣,為淡淵。晉永嘉三年,涸。會貞按,《宋書·五行志》,晉永嘉三年,襄平縣梁水淡淵,竭。小遼水又逕遼隊縣,入大遼水。會貞按,此句當本作小遼水又逕遼隊縣入大遼水,以釋《經》也。司馬宣王之平遼東也,斬公孫淵于斯水之上者也。會貞按,《魏志·公孫度傳》,景初二年,司馬宣王征遼東,遼水暴漲,八月,大流星墜於襄平城東南,壬午,當流星墜處斬淵父子。遼隊縣,今遼陽縣小北河鎮高坨子附近。在今遼陽市境內的有襄平縣。 

浿水

浿水出樂浪鏤方縣,東南過臨浿縣,朱過下衍於字,趙同,全、戴刪。趙云:按兩《漢志》、《晉志》、《魏志》、《隋》、《五代志》俱無臨浿縣,未知從何得名?此卷中之大可疑者。守敬按:《通鑑》漢武帝元封二年,《注》引此,過下無於字。《水經》,三國時人作,臨浿縣當是曹魏所置,旋廢,故酈氏《注》亦不詳臨浿。東入於海。

補:浿水。今朝鮮大同江。水出狼林山脈小白山南麓、狼林湖南大興,西南流逕樂浪郡鏤方(陽德)西北,妙香山(1909米)東南麓,逕甯遠西,德川南,北倉西,順川東,平城東,江東西,平壤西南,朝鮮(樂浪郡治所)北,降仙東,西南流逕松林(駟望)西,折東流,逕南浦(占蟬)南,殷栗北于豬島里入黃海。長431公里,流域面積2萬平方公里,支流沸江、載甯江。朝鮮主要産糧區。

浿水,中國史書中東北的一條河,很長一段時期爲中央政權與朝鮮半島政權的分界線,不過這些浿水所指的並不是同一條河流。前秦時代的浿水,爲今之鴨綠江,燕國與箕子朝鮮以浿水爲界。漢魏時代之浿水,爲今之清川江 (一說今鴨綠江)。西漢典籍《史記.115.朝鮮列傳》:"自始全燕時,當略屬直番、朝鮮,漢興,爲其遠難守,複修遼東故塞,至浿水爲界。"隋唐時代之浿水,即今朝鮮平安道之大同江,唐以及後來的渤海國與新羅以此浿水爲界。

《經》浿水出樂浪鏤方縣,東南過臨浿縣。樂浪郡大體是以衛滿朝鮮的故地爲中心,跨平南的大部分和黃海道的一部分,設置當初作爲屬縣的有朝鮮、岩崡、浿水、黏蟬、遂成、增地、駟望、屯有、鏤方、渾彌、吞列等11縣。樂浪郡的治所有一說是平壤,一說在大同江對岸的土城里。西漢昭帝劉弗陵,公元前82年,合並真番郡,並在其一部新分置了樂浪郡南部都尉,其管轄下有昭明、帶方、含資、裂口、長岑、提奚、海冥7縣,將昭明縣信川設爲了南部都尉治所。根據《漢書?地理志》樂浪郡的描述我們可知樂浪郡當時是個擁有62812戶、406748人、25屬縣的大郡。雖然在王莽推翻前漢建立新朝之後一度將樂浪郡改名爲樂鮮郡、浿水縣改名爲樂鮮亭、增地縣改名爲增土縣,但是在光武帝推翻王莽之後這些地方又恢複了原名。在後漢的光武帝沒能完全掌控中原的動亂期樂浪郡的原住民(朝鮮人)王調殺死了樂浪太守劉憲並自稱大將軍樂浪太守掌控郡務並不服從新成立的後漢政府。後漢派遣樂浪太守王遵控制樂浪。撤廢了樂浪郡東部都尉,放棄領東7縣,封當地土著民首領渠帥爲縣侯實行自治。238年公孫氏的第三代公孫淵被魏國所滅,樂浪郡與帶方、玄菟歸屬到魏國幽州刺史的管轄之下,樂浪郡11縣中的大同江以北5縣(岩崡、浿水、黏蟬、增地、吞列)已不在,只剩下了以南的6縣(朝鮮、屯有、渾彌、遂成、鏤方、駟望)。314年高句麗進攻原樂浪郡南部都尉的帶方郡並不久將其攻下,根據《資治通鑒》記載以樂浪、帶方兩郡爲據點的遼東人張統在和高句麗美川王進行了連年的攻防戰之後帶領著1000余戶民戶歸附了遼西的慕容氏(鮮卑族),這就是有關從樂浪和帶方撤出的最後一批漢族的記載。西漢鏤方縣屬于樂浪郡,根據譚其驤《中國曆史地圖集》的標注,鏤方在平壤東北,距平壤不遠。當在今朝鮮平城,則《經》、《注》浿水當是今大同江。

《水經》,三國時人作,臨浿縣當是曹魏所置。鏤方縣,漢、晉屬樂浪郡,當在朝鮮永興府之南。一曰出浿水縣,則《漢志》西流之說,今大同江也。酈《注》則主《漢志》西入海。《尚書·大傳》,武王勝殷,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為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因以朝鮮封之。朝鮮,故箕子國也。《魏志·東夷傳》,昔箕子既適朝鮮,作八條之教以教之,無門戶之閉而民不為盜。後人誤合王險、平壤為一城(見疏四證)。漢樂浪郡治,在今朝鮮平壤府南。漢增地縣屬樂浪郡,在今平壤府西南,即朝鮮城(樂浪郡治所)。故定浿水當是今大同江不誤。

鴨綠江發源于長白山南麓,幹流是中國和朝鮮兩國的界河,本流域天然流域面積爲64471km2,全長800km,從長白縣至入海口落差680m,開發以發電爲主,兼顧防洪、供水、流筏、航運等。該流域內雨量豐沛,雨量自上遊向下遊增加。幹流水能蘊藏量約2122kW,經中、朝雙方共同規劃,幹流從長白縣至入海口,布置有12個梯級水電站,即:南尖頭水電站、上崴子水電站、十三道溝水電站、十二道溝水電站、九道溝水電站、臨江水電站、雲峰水電站、黃柏水電站、渭源水電站、水豐水電站、太平灣水電站、義州水電站,12個梯級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53.2/2kW,年發電量100/2kW·h。鴨綠江幹流臨江、雲峰、黃柏、渭源、水豐、太平灣、義州水電站。梯級共利用水頭366m,總庫容2158m3,其中調節庫容115m3,共裝機2340MW,平均年發電量合計934kW·h。 參見中國地圖出版社河北、內蒙古、北京、天津、遼甯、朝鮮分縣地圖。


认证文艺微公号,入驻360图书馆,同步发布作品,经审核公开后,可供读者转为个人馆藏。

“夷陵评论”微刊专栏专事文艺作品推介、评论,兼顾文化建设;

“元辰私坊”专栏只发布个人作品。

微主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本号总在深夜等待您的好稿,共同打造优秀平台。也许您已成了大家。小小的本号,依然欢迎你回来坐坐。

    所有来稿文责自负,加个人简介、个人照片。稿件微信元辰或发66371560@qq.com信箱。已在微信平台发布的,需对“元辰文苑”开放白名单。

    元辰赞赏账户陈宇辰只对元辰个人作品开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路史卷二十九
《水經注》汾水流域/李曉傑等
畿輔通志卷五十三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七 州郡七
春秋列国犬牙相错表札记6
大名府 古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