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夷陵评论||文论:三斗坪黄牛文化论集(三)杨建章《三斗坪“牛”地名考论》周士华《浅论三斗坪黄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userphoto

2022.06.14 湖北

关注

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办

2022-169  总第935  

组稿:杨建章  执编元辰

三斗坪黄牛文化论集(三)

杨建章《三斗坪“牛”地名考论》

周士华《浅论三斗坪黄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三斗坪“牛”地名考论

杨建章

内容提要:三斗坪镇有30个带“牛”字地名,赞美黄牛开峡的奉献精神,寄托人们对黄牛的崇拜和怀念之情,承载着厚重的黄牛文化。建议加大对“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让“牛”地名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牛地名 文化遗产 保护
2022年4月,三斗坪镇为创建湖北黄牛神话之乡,对镇域内的民间文化资源进行大规模田野调查,惊奇发现全镇拥有带“牛”字的地名诸如黄牛岩、黄牛峡、黄牛滩、黄牛沱、黄牛沟、牵牛岭、扎牛湾、牛路口、牛栏包等大大小小30个。
地名是一种地方文化,与人类文明相伴而生。地名中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沉积着生产生活的印记。三斗坪的“牛”地名,既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有珍贵的文化价值。本文试对三斗坪“牛”地名作初步考论。

一、“牛”地名赞美黄牛开峡

三斗坪的黄牛岩(明.弘治九年《夷陵州志.卷之二.山川》为黄牛山)闻名遐迩。据黄牛岩村78岁村民石本荣、三斗坪社区76岁退休教师孙永兴等多人讲,黄牛岩的来历源于黄牛开峡的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泡天,帝王舜派禹治水。禹在北方治水成功,又转战到南方。禹带人开沟挖槽,把洪水引过了重庆,巍峨的夔山横立,洪水流不出去。禹带千人挖万人挑,夔山又大又硬,无济于事。禹治水的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派土星下凡帮助大禹治水。土星化作一条黄牛,用牛角把夔山抵出一道门,洪水冲出夔门,一路奔腾咆哮到了巫山,巫山有12条孽龙兴风作浪,龙头抬高一寸,洪水就涨一丈。巫山有个神女名叫瑶姬,从头上拔下金簪杀死12条孽龙。黄牛夜晚出来,沿着大禹挖的沟槽用脚在巫山刨出巫峡,洪水过了巫山继续向东经巴东、秭归,到了三斗坪,又有12座高山横在前面,再也流不动了,大禹带人挖山不止,挖出一条缺口,夜里又还原了,水始终流不出去。黄牛用神功法眼仔细看,发现12座大山是巫山12条孽龙妖魂变的,抡起两只牛角在山上又抵又剜,用脊背顶,用屁股撞,12座大山全部搬了家。玉皇大帝降下一张神犁,令大禹扶犁,黄牛拉犁,连耕七天七夜,耕出了西陵峡。
黄牛助禹治水使命完成,玉皇大帝令黄牛回天庭,准备为它加官晋爵。三峡地区老百姓闻讯前来送行,黄牛认为治水是大禹和老百姓功劳,不愿接受玉皇大帝封赠,也不愿按受老百姓祭拜送礼,决定提前回天庭当土星。黄牛趁人们没有发现自己,慌忙往上一跃,不料撞到一座高岩,在岩壁上留下黄牛身影,从此再没现身。后来,人们称这个留下牛影的高岩叫黄牛岩。
在三斗坪,类似黄牛岩传说的“牛”地名相当多。南沱村有个地方叫牛卡子河。传说黄牛开峡至此,碰到一个大岩头横在面前,洪水堵在这里流不出去。黄牛用角拼命抵,抵的牛角变了形,终于把大岩头抵成碎块。黄牛一心想早点扫清障碍,尽快让洪水流出去,就用脚刨石块,脚指头刨翻了,大腿也受重伤,鲜血只流,晕倒在地被两个大石头卡住不能动,一直到天亮才醒来。后来,人们因传说黄牛开峡曾卡在这里,就称此地为牛卡子河(一说牛胯子河)。
黄牛岩、牛卡子河的地名故事,讲了黄牛开峡遇山阻隔,用角抵、用脚刨,用背顶,用屁股撞,一切可以用到的办法都用到了,真正是竭尽全力,不怕流血牺牲。黄牛岩地名故事还讲了黄牛认为自己助禹治水是受指令,功劳不在自己,不愿接受封赠,不愿接受百姓祭拜和送行的崇高思想境界,不仅充分体现了人们对黄牛不怕吃苦、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而且还体现了人们对黄牛不计名利品行的赞美。

二、“牛”地名歌颂黄牛显灵

在三斗坪,古时候人们崇拜黄牛神、信任黄牛神,认为黄牛神能为人们排忧解难,是有求必应、有求心灵的奇神。因此,留下了许多黄牛神显灵的地名故事。
石板村有个地名叫牛岭包。传说古时候这里黄牛发瘟病,黄牛都是黄牛神的后生。一陈姓郎中攀登悬崖峭壁,采得被青蛇缠绕的千年苦参,配上草药,治好牛瘟。黄牛神得知后,托梦陈郎中,说附近黄牛嘴是风水宝地,叫陈父亲去世后就葬黄牛嘴上,将来发人发财。陈郎中醒来,见屋旁一座大山,就像一头卧牛,牛头牛嘴牛角牛尾样样齐全。不久陈父去世,陈将其埋葬在牛嘴上,果然人发财发,无数后人在朝中做官,一直到清朝还有36人“戴顶子”,后人将陈葬父的山称牛岭包,又称牛灵包。
镇石牌村有个地方叫牛栏包,面积约20余亩,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养牛场所。相传远古时代,牛栏包住着一农户,家中养了三头母牛,总是配种不成,都没怀上牛仔,养牛农户受到冷嘲热讽,有人说他是前生做了什么缺德事,养了三头“超沙”。农户又气又急,来到黄牛庙拜黄牛神,祈求保护母牛能怀上牛仔。夜晚黄牛神报梦,要农户在屋旁小山包上建个牛栏,天天把牛赶出来放牧,连续放牧一个月,母牛就能怀仔。农户依梦所言,在山包建了个牛栏,把三头母牛赶出去放牧一个月,果然不到十天,三头母牛就配种成功,产下了健壮的小牛。此事一传开,附近农户都把不怀孕的母牛牵来放养一段时间,再牵回去繁殖小牛,愿望从不落空。从此,无名的小山包被称为牛栏包。
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牛庙特别灵验,最典型的是北宋欧阳修任夷陵县令,与好友丁元珍去庙中验梦,一切均如梦中见到一 样,古诗文多有记载,因为黄牛庙太灵验,宋朝以后人们称黄牛庙叫灵感庙。在此不必多说。
南沱村有个小地方,名叫牛冠庙。传讲从前当地有个小伙子,独自一人过活,有次在长江边的山坡上开荒,突然碰到一块大石头,挖起来一看,形状象个牛脑壳,鼻子、耳朵、嘴巴、眼睛是全的。附近的百姓听说此事,都跑来看稀奇,说这个牛脑壳象几十年前黄牛庙的黄牛神像。小伙子听说牛脑壳是黄牛神,就把牛脑壳安放到一块四方石上,点上三炷香,倒身叩拜说,黄牛神保佑我今年收三石六斗红高梁。到了秋天,小伙子在此地种的红高梁,不多不少收了三石六斗。小伙子认为黄牛神一拜就灵,即在此地建个小庙,把牛脑壳供奉起来,命名为牛冠庙。并许愿说,若保佑我发了家,再给你修个大庙。不到一年,小伙子娶上了媳妇,人兴财发,小伙子不忘当年许下的心愿,准备秋季庄稼收割完毕,趁农闲把牛冠大庙修起来。黄牛神报梦说,你不要扩建牛冠庙了,旁边已有黄牛庙,何必浪费资财。小伙子醒来,回忆梦中黄牛神说的话,很感动,于是把准备建大庙的钱买了二十四石课田,作为当地义渡之资。世代传为佳话。
黄牛神显灵的地名故事,还有很多,其显灵形式大多是人们有事相求,黄牛神托梦指点,或者是黄牛神眼见不平事,暗中设法求得公平,致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终有报。

三、“牛”地名感谢黄牛之恩

黄牛不辞劳苦助禹治水,给峡江人民带来了平安和幸福,人们无比感恩黄牛,留下了一批感恩黄牛的“牛”地名故事。
一是感恩黄牛保佑。黄牛岩前面有个地方,名叫牛场坪。据黄牛村68岁村民、村党支部原书记孙国喜讲,听老辈子说,千百年以来,黄牛神隐藏在黄牛岩山里头,保佑黄牛岩永世不倒,保佑人民康宁,保佑风调雨顺,保佑行船安稳。如果黄牛神离开了黄牛岩,黄牛岩就要倒在江里,造成巨大灾难。人们为感谢黄牛没有离开黄牛岩,每年请黄牛从山里头出来,到江对岸吃一次麦苗。黄牛出来了要在一块平地活动身子,吃了麦苗回来要在平地歇一小会儿。长期以来,平地越来越大,而且不长草,人们认为黄牛神守护黄牛岩,保护了人们的平安,就称那个平地为牛场坪。
二是感恩黄牛行善。高家冲村有个地方叫牛眼泉。传说古时干旱,一农户的稻田干得裂口,农人下河提水抗旱,劳累之极。有一天,黄牛神路过此处,亲见一家三代用坛子背水抗旱,心中难过,两眼流泪,牛泪化作清泉直流秧田。没想到稻田是漏水田,流进田里的清泉立刻就不见了。黄牛神下田踩了几脚,堵住了漏洞,从此稻田年年丰收。后人见两股清泉长年不干,就把这里旱田全部改成了水田。农人因此泉是神牛滴泪而成,故称牛眼泉,世代铭记牛神之恩。黄牛不仅施善于人,对其黄牛子孙也是如此。秋千坪村有个地名叫牛肺岩。传说黄牛神教黄牛耕田,看到部分黄牛个小体瘦,耕田吃力,查其原因,是牛的肺活量小了,即用神力在岩上一指,立刻出现一个石牛肺。黄牛神给农人托梦,让农人把牛拉到石肺下转三圈,牛即换成新肺,随便怎么耕田不费力了。岩上的牛肺活灵活现,后人称这里叫牛肺岩。
三是感恩黄牛除恶。黄牛神在人们心中成了万能神,有苦有难有冤有屈,都求黄牛神解决。石牌村77岁村民李顺贵讲,古时候石牌有个劫匪叫王大老壳,纠集上百人在石牌白岩上建寨,见江面有商船就抢劫。有一天,王大脑壳带匪把一条四川商船财物洗劫一空,还杀死了满船的人,四川商人怨气冲天,到黄牛庙去向黄牛神告状。黄牛神决心消灭这股江匪,为民除害。有一天,黄牛神变成一个老汉来到石牌江边,见十个妖仙在打牌,决定请妖仙去消灭江匪。妖仙见是黄牛神,吓得连忙飞身回到神仙洞不敢出来。黄牛神见状用牛角把洞口剜大,对众妖仙讲明来意,众妖仙愿意帮忙。妖仙们装好火炮,对准王大老壳的寨子开炮,顿时山崩地裂,整个寨子被炸成了碎石块,王大老壳等众匪无一幸免。传说洞口是黄牛神用角剜大的,又见上面留有牛角剜石痕迹,为感谢黄牛神为民除掉匪患,后人称此洞叫黄牛洞,至今犹存。

四、“牛”地名体现祭祀黄牛之情

三斗坪镇域之内,留下很多民众祭祀和怀念黄牛神的地名,最典型的是黄陵庙。黄陵庙既是一座庙名,也是一个地名。过去曾设有黄陵庙公社,黄陵庙大队,现今三斗坪镇仍设有黄陵庙村。
据传,远古时候三斗坪境内民众,感激黄牛开峡带来幸福安康,自发的给黄牛立牌位,悬挂黄牛神像,烧香磕头,虔诚祭拜。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峡江一名德高望重的首领,提议为黄牛神建座庙,世世代代敬奉黄牛神。老百姓凑钱凑粮,从四川请来高化阴阳选择庙址,经过反复比较和论证,发现黄牛岩前江边一座平台,是九龙捧圣的风水宝地,于是决定就在这里建庙。民众齐心合力,风雨无阻,日夜不停,不到一年功夫庙就建起了,取名黄牛庙,庙里供黄牛雕像,四季香火燎绕。
过了七八百年,因风雨灾害频发,又加上战事不断,黄牛庙逐渐破落,但是香火仍然很旺。东汉末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前往四川,眼见黄牛庙虽破香客多,觉得奇怪。经过访问,了解到是民众祭祀黄牛的原由,当即指挥重建了规模更大的黄牛庙,并亲手撰写黄牛庙记:惜乎庙貌废去,使人太息! 神有功助禹开江,不事凿斧,顺济舟航,当庙食兹土。仆复而兴之,再建其庙貌,目之曰黄牛庙,以显神功。《黄牛庙记》记述了黄牛峡惊险的形势及黄牛神助禹治水的功绩。写了黄牛峡崖壁上的影迹和黄牛神的联系,并以古书记载有黄牛助禹开江治水,证明其说确实不虚,最后介绍了重修庙宇的经过。诸葛亮在后院栽下一棵铁树。从此,黄牛庙的名声更大了。唐朝,黄牛庙增供大禹雕像,人们把黄牛、大禹当作两尊江神一起敬奉。
三斗坪民众祭祀黄牛形式多样。古时候,民众三月初五在黄陵庙举办抬牛庙会,庙会首先要祭祀黄牛,举行祭拜黄牛仪式,抬着黄牛神游乡,先将黄牛神抬到东岳庙开光,然后给牛披红,在画有牛头的牌灯引导下,8个人用滑杆抬着牛神,后面紧跟8人组成的大乐,吹吹打打前进,到黄牛庙游三圈后返回。所到之处,男女老少出门相迎,鞭炮齐鸣,烧纸焚香,毕恭毕敬。东岳庙村有个地名叫扎牛湾,传说是当地百姓扎牛神的地方。每年过了三月初一,人们争着用竹篾扎牛神,有的在家门口扎,有的在屋后头扎,有的在江边上扎,扎的规格大小不一,样式五花八门。东岳庙里的住持认为这样对黄牛不敬,经过征求意见,作出一条规定:扎牛神要三不离牛:即扎牛神日期要选牛日,扎牛神的人要是牛年生,扎牛神的地名要有牛。大家都拥护这个规定,扎牛神的地名要有牛,恰好当地有个湾子,住着一户姓牛的人家,名叫牛家湾。牛家湾就成了人们用竹篾扎牛神的湾子,这个规定代代相传,渐成习俗。后来,因为年年在牛家湾扎牛神,牛家湾就演变成了扎牛湾。
在三斗坪,有很多“牛”地名,寄托了人们对黄牛的怀念祭祀之情。位于黄陵庙的江边有个黄牛沱。字典对“沱”字的解释:可以停船的水湾,多用于地名。据黄陵庙村76岁老人李发郡讲,他听老辈子说,黄牛开峡累的筋疲力尽,在这里喝了几口水又去干活。后来,当地人们就称此地叫黄牛沱。因传说黄牛开峡曾在此处喝过水,这里就成了船工歇船的地方。湖北省非遗项目峡江号子代表性传承人、黄陵庙村65村民杨春善讲,他是船上出生、船上长大、船上干活,年轻时驾船从宜昌回黄陵庙,到了黄牛沱就要打一站,回想古时候黄牛开峡又苦又累,在这里喝几口水又去干活的情景就很感动,自己再苦再累也不觉得了。杨春善应邀在5A旅游景区三峡人家表演峡江号子,根据黄牛沱的来历自编这样一段五句子歌:“太阳已经过了河,我们到了黄牛沱,黄牛开峡多辛苦,来到沱里把水喝,水喝好了又去干活”。短短一首五句子歌,真实地表达了人们对黄牛的无比怀念之情。

五、“牛”地名承载了厚重的黄牛文化

地名是各个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产物。一个地域的历史,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可以在地名中去寻找。人们的社会价值、文化取向等思想观念,很多都融入在地名中。三斗坪境内的“牛”地名,充满神话色彩。神话是文化之源,文化之祖。因此,“牛”地名虽小,却承载了厚重的黄牛文化。从自古到如今,历代都有文人墨客、高官名臣,以三斗坪的“牛”地名为题材作文绘画,刻石雕木。尤其是唐宋时期,有关黄牛岩、黄牛峡、黄牛庙、黄牛滩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最多的是描写黄牛岩(黄牛峡)险的,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由西陵上三峡》诗中说: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再如南宋·刘克庄在《黄陵庙》诗中说:过滩犹如竹节稠。明代诗人何景明在《黄陵庙》诗中说:黄牛峡中滩水多,黄陵庙下难经过。清代诗人王汝骧在《黄牛峡》诗中说:缆牵如蚁进,桡退只一瞥。木船靠纤绳拉动如蚂蚁前行,不进反退只在一瞬间。黄牛峡行船千难万险,人们求黄牛神保佑平安,并且显灵,这类诗也很多。如南宋诗人陆游在《黄牛峡庙》诗中说:吴船与蜀舸,有请神必答。吴蜀大船的舵工们来此,求神许愿都有应答。南宋文人王子俊在《修庙记》文中说,三峡之险闻天下古矣,而黄牛之灵亦闻天下。明代学正童兰在《黄陵庙》诗中说:绿阴深处庙门开,默默威灵不可猜。清代诗人林有彬在《黄牛滩行》诗中说:列舵开头两股慄,黄牛呵护神灵通。船到黄牛滩,立在船头的舵工两腿发抖,祈求黄牛保佑平安通过。与三斗坪关系最密切的,还是古人描写黄牛庙祭祀热闹场面的。如北宋欧阳修任夷陵县令,写有多首这样的诗,最典型的是《黄牛峡祠》:潭潭村鼓隔溪闻,楚巫歌舞送迎神。从人们在黄牛庙祭祀黄牛神,反映夷陵民俗,体现了当地人们对黄牛开峡的崇拜。再如北宋苏轼在《黄牛庙》诗中说:庙前行客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如此脍炙人口的绝妙诗句,把黄牛庙祭祀场景写的活灵活现,让人如临其境。这些诗文,大都以三斗坪境内“牛”地名为题。故而“牛”地名是黄牛文化的载体,是黄牛文化的母体,是实实在在的地名文化遗产。
早在2012年7月,《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就指出,地名文化遗产是重要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文化财富。2022年,国务院发布修订后的5月1日开始实行的《地名管理条例》共7章44条,对地名管理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为地名管理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三斗坪境内30个“牛”地名,是三斗坪镇独有的地名文化遗产,从古到今,这些“牛”地名一直得到保护和使用。明朝以前就设有黄牛驿、黄牛渡。历朝历代以“牛”地名设立基层政权机构。明朝夷陵州设黄牛铺,清朝东湖县设黄牛乡,民国时期宜昌县设黄牛区。新中国成立后,三斗坪区、三斗坪公社、三斗坪镇一直设黄牛岩大队、黄牛岩村。现在,部分村内仍以“牛”地名命名居民点,如牛家棚、牛脚氹、牛路口等。
改革开放以来,三斗坪镇历届党委、政府重视弘扬以“牛”地名为源头的黄牛文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镇委提出“传承黄牛精神,建设富美峡江”的施政目标。在全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黄牛文化大宣传、大普及、大弘扬、大传承活动,兴建神牛广场,雕刻黄牛标志,竖立牛头路灯,全镇各地讲黄牛故事,唱黄牛歌曲,演黄牛戏剧,跳黄牛舞蹈,剪黄牛纸样,刻黄牛版画,绣黄牛图案,书黄牛诗词,建黄牛文化村,实现了黄牛文化全覆盖。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时间推移和形势变化,“牛”地名的保护与传承前景不容乐观。据查,1982年版《湖北省宜昌县地名志》,三斗坪公社只收录黄牛岩大队的黄牛岩、柏果埫大队牛家棚两个“牛”地名。2021年新版《夷陵地名志》,三斗坪镇只收录了黄牛岩村的黄牛岩、柏果埫村的牛家棚、花鸡坡村的牛路口、头顶石村的黄牛沟四个“牛”地名。当下,三斗坪的“牛”地名传承遇到五种新情况:一是村组合并,行政区域变化,有些“牛”地名不常用,慢慢被人淡忘。二是水陆交通发展,古道废弃,江边、路边有些“牛”地名原址消失,地名随之而去。三是农村老人去世,部分“牛”地名的来历失传。四是退耕还林,人户搬迁,“牛”地名遗址或遗迹荒芜,“牛”地名地在名亡。五是没有文字记载,口耳相传,致使少量“牛”地名演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建议要对“牛”地名文化遗产立项保护,通过建档立卡、录制视频、划地立牌、传讲地名故事等多种方式,使其传承下去。
三斗坪镇创建湖北黄牛神话之乡,将有力推进“牛”地名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让“牛’地名真正”牛“起来,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浅论三斗坪黄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周士华

内容提要:三斗坪黄牛文化底蕴深厚,是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建议加强资源保护,加大对黄牛文化的宣传推介,申报黄陵庙村为黄牛文化村,开发黄牛文化产品,为建设旅游名镇服务。
关键词:黄牛文化 资源 保护利用

三斗坪镇地处宜昌市夷陵区西南部,位于长江西陵峡中下游,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夷陵区的旅游文化名镇。
三斗坪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属楚地,历朝属夷陵。这里是大溪文化的发源地,考古发现,在中堡岛有距今7000年以前人类生活的大量遗迹和实物,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和石网坠、兽骨、鱼骨和骨制鱼钩、红陶、灰陶以及母系氏族生殖崇拜的石祖等。
三斗坪黄牛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有巍峨险峻、高耸入云的黄牛岩,有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牛庙(今黄陵庙),有源远流长、传承不断的黄牛传说故事。人们崇拜黄牛,爱惜黄牛,热爱黄牛文化。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不朽的黄牛文化篇章。如唐.李白有“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宋.范成大有:“朝离悲秋宅,午榜叠石矶。小留黄牛庙,细读石马诗”。
2022年,三斗坪镇政府举全镇之力,大力发掘黄牛文化,创建黄牛神话之乡。这一举动,无疑将对旅游文化名镇注入更加强大的发展后劲,极大地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此,笔者就该镇黄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黄牛文化资源分析

1、黄牛岩。黄牛岩是西陵峡畔南岸的一座海拔千米、险峻挺拔的石峰。黄牛岩之所以得名,缘自于黄牛助大禹开峡治江的传说。在上古时期,巫峡翠屏峰青石洞中藏着十二条混江恶龙,它们经常成群结队出洞在峡江中兴风作浪,祸害百姓。有一天,西天王母的小女儿瑶姬云游至此,眼见恶龙逗引洪水,心中替百姓打抱不平,遂拔下头上金钗刺死了这十二条恶龙。然而,这十二条恶龙死后,龙骨化为十二道岩石横断江流。一时间,洪水滔天而起,川府成了茫茫内海,田舍被淹,百姓流离失所。瑶姬见自己惹下大祸,赶忙乘云驾雾,请正在治理黄河水患的大禹来帮忙开峡治江。大禹闻讯,即率众前来疏通江流。未料开峡过程中,这横阻江中的龙骨石奇硬无比。大禹率众黎民奋战数年仍无成效。瑶姬只得上天请以大力士著称的金牛星下凡相助。金牛星来到西峡峡,即刻化身为一头强壮雄勃的黄牛。只见它,角抵蹄蹬,大气如风,一鼓作气,推出峡道。黄牛助禹开峡,江水得以畅通,蜀道得以平安,百姓得以安居,功莫大焉。当川蜀峡江百姓赶来道谢时,黄牛早已功成身退隐入了高山,仅在山峰岩壁上留下影像作为替身,日夜护佑着峡江百姓的平安。关于黄牛助禹开峡治江的故事,三国时蜀国的诸葛孔明先生在《黄牛庙记》中写道:“乃见江右大山壁立,林麓峰峦如画。熟视于大江重复石壁间,有神像影现焉。鬓发、须眉、冠裳宛然,如彩画者。前竖一旌旗,右驻一黄犊,犹有董工开导之势。古传所载黄牛助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信不诬也。”
2、黄牛峡。清.方向瑛诗:“湍回明月湾,曲折到黄牛。古屋祠神禹,残碑忆武侯。空山余古雪,乱石抱高楼。落日古陵路,闻猿引客愁。”据此诗为证,昔日黄牛峡应为从石牌明月湾到黄陵庙这一段五十里水路。古时入川出川,在七百里三峡中,因路途遥远,行程险阻,故在三峡中,又列出众多地名,如明月峡、黄牛峡、牛肝马肺峡等。黄牛峡十里水路中,最高峰为黄牛岩,是过客途经此地的地理性标志,故此黄牛峡因黄牛岩而得名也就不足为奇了。历代文人墨客途经此处,吟诵黄牛峡高山峻、滩险水急的诗词很多。如唐朝张玭的《过黄牛峡》:“黄牛来势泻巴川,叠日孤舟逐峡前。雷电夜惊猿落树,波涛晨恐客离船。盘涡逆入嵌空地,断壁高分缭绕天。多少人经过此去,一生魂梦怕潺泉。”如今的黄牛峡,因葛洲坝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已经不复昔日的凶险急流,取而代之的是一幅高峡出平湖的壮丽画卷。
3、黄陵庙。黄陵庙位于三斗坪镇黄陵庙村,古称黄牛庙,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现存庙宇是独具峡江风格的明清建筑群落。建筑占地3000多平方米,文物分布面积10余万平方米。庙内陈设有众多的文物,有包括葛诸亮所书刻的《黄牛庙记》碑廊,有纪念诸葛亮复修黄牛庙功德的武侯祠,有相传由诸葛亮亲手栽植的千年铁树,还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碑刻。悠久、宏大、完整、富丽和神奇,使其成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和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
得天时之厚泽,据地利之要津。黄陵庙因纪念黄牛开峡丰功而建,因蜀中诸葛丞相复修而闻名,又因三峡大坝的建设而更受世人瞩目。它背靠与天齐高的黄牛岩,面朝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与三峡大坝毗邻而居,这些得天独厚的区位、山水和环境优势,使其成为了西陵峡畔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
黄陵庙不仅是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遗存,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对黄牛崇拜的人文精神体现。庙内除了供奉有大禹神像,还有黄牛巨型雕塑。在禹王殿内,有36根粗大的楠木梁柱,其中一根梁柱上标有1870年峡江最大一次洪水的印记,成为了三峡重要的水文资料。现在,庙内即将呈现三峡水利文化展览,黄牛治水的文化将得到进一步弘扬。
4、黄牛节。我国是一个传统农耕大国。过去,人们的生产活动离不开黄牛,牛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人们普遍对牛存在敬护之心。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团圆之时,牛也要放假三天,同时喂养精细饲料,让牛也过上一个舒适的年关。在我国,黄牛祭祀文化活动也比较普遍,每年的正月初五,很多地方都要举行“抬牛节”。这一天,人们抬着黄牛模型,载歌载舞,开展打春庆典活动。在黄陵庙这一带,有三月初五赶庙会,举办“抬牛节”的习俗。这一天,正值清明节前后,峡江两岸的村民在锣鼓鞭炮声中,以“打春牛”形式祭拜黄牛神,祈求五谷丰登,更要祈求行船平安,健康长寿。处处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氛围。在人们的喜庆之余,老人们会给后辈们讲述有关黄牛神的传说,如黄牛开峡保民、黄牛灭虎安民、黄牛镇江佑民等传奇故事,让黄牛精神文化代代传承、世代牢记。

二、黄牛文化的保护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这些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不忘根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于延绵千年的黄牛文化,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敬畏,多一份珍惜,多一份思考。
第一,要进一步保护好现有的文化遗存。黄牛峡自然景观因葛洲坝和三峡工程等原因已经不复昔日景象,无可挽回。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非人力可以阻止。但黄牛岩这样的自然景观,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保护好。政府要划定黄牛岩生态保护区,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坚决杜绝对山体和岩体的破坏性行为。黄陵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作做得很好,这个不容置疑。但我们不能打着开发旅游的牌子,对文物景观进行不适当的营利活动,从而影响文物本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第二,要进一步传承好过去的文化活动。比如每年三月初五举办的“抬牛节”文化活动,现因多年没有举办,其中的一些传统活动内容已经淡忘和失传,急需重新把它们找回来。我们非常有必要把这一文化活动继续开展起来,同时与当地的民俗如龙灯、舞狮、采莲船、花鼓戏、花鼓车等活动相融合,形成新的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让黄牛文化精神得到有效传承和弘扬光大。
第三,要进一步深入挖掘黄牛文化资源。在传承现在黄牛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组织文化专业人员,在本辖区内深入开展一次黄牛文化资源相关的大普查,把与黄牛文化有关的故事、民歌、戏剧、舞蹈等资料收集整理出来,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成电子档案,有条件时还应该制作成视频光碟、优盘,或印制成专业书籍,永久保存,供世人学习鉴赏。

三、黄牛文化的开发利用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它具有极强的渗透力,能够以无形的思想、特定的观念、丰富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三斗坪镇作为一个旅游大镇、旅游名镇,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把黄牛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相得益彰。
一是要充分利用好黄牛文化景观资源,开发以黄牛文化景观为核心的旅游品牌。要围绕黄牛岩、黄陵庙,打造山上山下两极黄牛文化景观旅游圈,形成黄牛岩上看大坝,黄陵庙里说文化的旅游新态势。
二是要加大对黄牛文化的宣传推介。要请文化名人,为黄牛文化创作出一批独具特色、经久不衰的文艺作品。要着力办好弘扬黄牛精神的系列文化活动,创建以黄牛文化为主体的人文旅游品牌。要继续办好类似“抬牛节”民间文化活动,唱响一首黄牛文化赞歌,演活一台黄牛文化土戏,向国内外游客送上一道丰盛的文化盛宴。
三是要着力开发一批以黄牛文化为核心的文创产品。如推介黄牛文化的图书和旅游纪念品,让外地旅客来到三斗坪,可以购买介绍地方风土人情的书籍,讲好黄牛文化故事,传承好黄牛精神;促进消费有文化内涵和收藏价值的特色产品,比如黄牛美术、书法、工艺品等,让游客游有所乐,游有所得,游有所获。
四是要着力建设黄陵庙黄牛文化村,有效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黄陵庙村地处黄陵庙周围,因庙而名,也必将因庙而兴。建议深入挖掘黄陵庙村黄牛文化,将黄陵庙村申报为省以上的黄牛文化村,作为三斗坪黄牛文化之乡的一个基点。在黄陵庙村建立一个黄牛文化研究基地,供全国各地的大学、专业机构开展研学活动。同时,加大黄陵庙老街建设力度,将其建设成为展示黄牛文化的窗口,建设成特色产品步行街,既宣传弘扬黄牛文化,又带动当地百姓就业增收。

认证文艺微公号,入驻360图书馆,同步发布作品,经审核公开后,可供读者转为个人馆藏。

“夷陵评论”微刊专栏专事文艺作品推介、评论,兼顾文化建设;“元辰私坊”专栏只发布个人作品。

微主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本号总在深夜等待您的好稿,共同打造优秀平台。也许您已成了大家。小小的本号,依然欢迎你回来坐坐。

所有来稿文责自负,加个人简介、个人照片。稿件微信元辰或发66371560@qq.com信箱。已在微信平台发布的,需对“元辰文苑”开放白名单。

元辰赞赏账户陈宇辰只对元辰个人作品开放。

收录于合集 #夷陵评论

 171

下一篇夷陵评论||名家名作:周静华《白马河的守护神——段家军乡土小说赏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神化牛助禹开峡,孔明入蜀复建庙堂|且看三峡黄陵庙之前世今生
中国·林州 采桑三峪 舜王峪 宋老峪 六家峪
巴厘岛的灿烂的宗教文化,你了解多少?
【联话古今】漫话宜昌黄陵庙联
【古文探奇】黄陵庙记-诸葛亮
井泉联话(湖北省)之黄陵古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