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夷陵评论||名家名作:符号《<咀华><揽萃>说诗文》(编后记)
userphoto

2022.07.15 湖北

关注

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办

2022-195  总第961期

执编元辰

    

      符号,本名符利民。男。汉族。1938年农历8月29日出生于湖南攸县。195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先从教,后从政至退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授。曾任湖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宜昌市杂文学会会长。发表杂文、散文、评论千余篇,结集出版有中国当代杂文精大系(1949-2013)《 约瑟夫的阶级成分》等九部、《岁月如斯》散文集一部。作品被转载、赏析、评介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 杂文卷》、《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 杂文卷》、《中国当代杂文二百家》、《中国最佳杂文》等一百多本选集;有的被选入中学生课外读物、高考赏析试题。系“中国新闻奖”获得者。

      编前语:深情回望并致敬

      元辰

       入夏,华章老师在《三峡晚报》副刊发表《我的书房荷屋》,提及符号老师的杂文成就,并转符老师一阅。散杂文两大巨头是湖南同乡、二高同事、多年文友,比肩双艳,各领风骚。符老师对于文中所及的偏差,复言:“应为《中国当代杂文精品大系》(19492013年)符号专集”。李老师问:“应改正,有几篇作品?”符老师提供了详细的复印资料,并将附件微信给了我。符老师入选《中国当代杂文精品大系》(19492013年)出版《符号杂文自选集:约瑟夫的阶级成分》,收录精品杂文90余篇,我是知道的,当时在网络上发过他的专帖。不由想到,两个知根知底的人对彼此作品情况了解都不一定准确,况乎一般读者和后来的研究者,若干年后要把那一段辉煌历史弄清楚,将多么困难。于是建立了一个资料夹,专门收集这些珍贵资料,有生之年也不一定能写出像样的文章,但至少在心中保持着对老师和前辈的崇高敬意,能够自安。

    后来符老师又转来与汤世杰的通讯资料。汤是符老师同乡、同学、同室、同睡上下铺、又同遭命运波折、同到宜昌任教、退休后全力协助符老师主编《宜昌诗词咀华》和《宜昌文林揽萃》二书担任把关的饶健康先生高足,符老师称汤先生“是真正的学者型作家,或者作家型学者,出藍胜蓝,没由来竟让耋耄痴聋窥到了绕老夫子的幻影.....”符老师一向不爱看电视连续剧,却受他见赠《灵息吹拂》一书影响,竟破例看了《一场遇见爱情的旅行》......符老师给汤世杰的这封信,写得回肠荡气,流泉咽噎,几不成声。可见他已把汤世杰当做同命同怀知心学兄的化身,尽诉与学兄阴阳两隔的思念之情。我看后回复老师:“您的叙述尤其珍贵,老一辈的患难真情,在我们这一辈多已淡漠,友谊若在,也只日常生活之间,精神上的互通大不可能。哎,老一辈永远是我们仰望的人!”

     惜乎符老师的信太过珍贵,直言无忌,不能拿来与众多人共赏,只能在私密的人中互传。但是,符老师主编《宜昌诗词咀华》和《宜昌文林揽萃》二书,有饶健康先生的鼎力相助,审完书去医院检查,已是胃癌晚期,一年后撒手西归。为纪念饶先生的贡献,纪念符老师与饶老师的友谊,致敬老一辈文化人为宜昌文化建设所作的巨大贡献,故刊发符老师当年所作编后记,加以编前介绍,成为一次难得的回望。希望符老师等老一辈的情怀,能够启迪更多学人和作家。

     2022年7月14日

咀华揽粹说诗文

——《宜昌诗词咀华》与《宜昌文林揽粹》编后记

符号

《宜昌诗词咀华》与《宜昌文林揽粹》是宜昌各个历史时期诗文的精粹选本。收入诗词260首,文章86篇;地及21000平方公里,时跨亿斯万年;涉及古今作者200多位,著作百余部。
此前有关宜昌的诗文选本,多从名胜着眼,或拘于某人某专题,缺乏全景式的原貌展现与充足的资料占有。也容易给人以错觉,以为宜昌原本就是一块文化资源贫瘠的土地。因而突破已有选本的格局、视野与档次,选编出具有高度文学性、文献性、包容性,具有较高阅读价值、史料价值、收藏价值的集子,使其成为识解宜昌的教科书、研究宜昌的资料书、馈赠嘉宾的礼品书,就成了两书编选的约定标高。
编选者动用了半个多世纪来的阅读视野与学养积累,如雷达扫描浩瀚的典籍星空,如地质学家探求古老宜昌的厚富积淀,如破案人员不放过任何有关“沮漳”、“荆山”、“荆门”、“夷陵”、“峡州”、“归州”、“玉泉”、“清溪”、“夷水”、“长乐”之类的珠丝马迹。从年轻人那里学来了网上搜索下载资料,运用“超星阅读器”进入数十家网上图书馆获取信息……所选大部分篇目是初次集中同读者见面。
《山海经》关于“荆山”、“巴国”“巴人”的记载,无疑是珍贵的史料;凝结楚人精神、体现宜昌个性的《左传》名句“江汉沮漳,楚之望也”、“荜路蓝褛,以启草莽”,当然要“语录”式地辑选入书;与西陵峡众多带“沱”的地名相呼应,我们有理由将《诗经 江有汜》首揽入卷;融入屈乡情思的《桔颂》、《山鬼》和《离骚》(片断),当仁不让地要成为《诗词咀华》的镇山之作。
屈原祖先屈瑕伐罗国(今枝江境内)、成得臣亡夔国(今秭归境内)、楚庄王灭若敖氏(今枝江境内),最早记述着宜昌的战事;一系列史学名著中关于历代夷陵之战的记载,“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战国以来宜昌惊心动魄的一幕幕……
夷陵古都、巴楚名城的三峡宜昌,留下了众多诗人的足迹与大量诗文。李白、杜甫、元禛、白居易、欧阳修、三苏、陆游等,自然要进入我们视野;而王粲、郭璞、江淹、庾信、杨炯、陈子昂、张九龄、孟浩然、王维、司空曙、孟郊、柳宗元、李商隐、刘禹锡、李绅、李涉、温庭筠、司马光、王安石、黄庭坚、王十朋、范成大、袁宏道、袁中道、王士禛、张问陶乃至近现代于右任、陈独秀、冯玉祥、毛泽东、董必武、陈毅、叶剑英、郭沫若、叶圣陶、韦君宜等一百余位诗人几百首歌吟宜昌的篇什,当然也不能予以忽略。土家诗人彭秋潭、田泰斗的诗与顾彩的《容美记游》也被选入,使诗文有容乃大,精彩纷呈。
宜昌挟名山而兼大川、拥自然而富人文、显外美而蕴内秀。她孕育了中国诗父屈原,绝代美人王昭君,也哺育了为诸葛亮高度称誉的贤良董和董允父子、赢得东瀛崇仰的学林巨擘杨守敬等名人。有关他们的传记,正是后辈汲收先贤养份的教本。
有关宜昌的唐文不算多,除了脍炙人口的白居易《三游洞序》外,皇甫湜的《枝江县南亭记》、王茂元的《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是首次入选。而陆羽的《茶经》,开篇写到 “南方嘉木”峡江茶,誉之为上品,是“茶圣”权威性的结论。正与李白、郑谷的咏茶诗,共相呼应。
欧阳修的《求雨祭景帝文》与李拔的《凿石平江记》、乔拱璧的《重凿新滩碑记》、窦欲峻的《兴山教养记》,焕发出民本思想的光辉;杜甫的《最能行》、范成大《大丫隘》、罗宏备《苦旱行》,让人窥到山民渔樵的艰辛。
明代大学者王夫之撰写的安之传、李来亨传,是难得的篇什;作为明朝重臣宜昌籍的刘一儒、王篆、文安之,其诗文及有关传记,自然具有特有的亲和力。一代名相张居正关注宜都儒学,也许由此可以追寻到诞生大学者杨守敬的历史渊源。
从大文化与跨学科的角度看,袁崧、郦道元、杨守敬关于长江、清江、沮水、漳水的篇章系列,既具极高的学术价值,也未始不是颇富情趣的美文。
杨守敬的长篇自传《邻苏年谱》,我们摘选了记述其苦难奋发的童年、赴日赢得异国学者的崇仰、辛亥革命期间为使几十万册藏书平安无恙而费尽周折等三节,连同弟子熊会贞追记他晚年的一节,让人触摸到“三峡第一学人”的伟大人格与成长轨迹。
从日本学者和留日博士的论文中,我们发现了公元15世纪以来众多日本诗人纪念屈原、效仿骚体抒写的大量汉诗。精选其中的二首,读者自可体验到屈原影响的广远,也使选本有所丰富;而与杨守敬同时代的日本书法家松田雪珂的日记,记述同黄遵宪、杨守敬交往切磋的篇章,一面可见杨氏《邻苏年谱》所言之不虚,一面也可知从宜昌走出的巨人怎样为世人所瞩目。
我们还特地留选了吟咏尔雅台、东山寺、甘泉寺、宋玉宅、春秋阁,玉虚洞、崆岭、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等已成为与即将成为历史陈迹的名胜的诗文,算是一种恒远的凭吊。至于英国旅游者100多年前有关宜昌石门洞、平善坝石龙洞的两篇游记,则是宜昌旅游资源厚富与盛名的见证。后一篇的文言文译本,也重现了特有的历史氛围。
几经周折,我们终于查到了李四光1924年用英文写成、1960年才译成中文的关于宜昌地质与历史的科学论文。即使将它当散文读,也让人满眼生趣;人类学家贾兰坡1957年关于长阳人化石的考古结论,读来同样让人大快朵颐。
至于20世纪3-40年代那一场悲壮的民族战争,无论从胡风、老舍的回忆录,还是叶圣陶的诗作、谢冰莹的散文、冯玉祥的日记、卢祖孚的追忆文章、王陆一记述宜昌市民倾城吊念抗日英烈张自忠将军撼天恸地的诗文,都让人置身于壮怀激烈的中国“敦克尔格大撤退”中。几十年后读这样的血性文章,激情敬意仍沛然而生。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名家名作,虽有所倾斜,但为了避免遴选的畸轻畸重,仍只好“平衡”割爱多多;也为篇幅所限,诗词选本中现代部分除精选几位名人的旧体诗词外,其余也只好忍痛“遗珠”。至于民本思想苍白、人文关怀少有、八股气浓烈的文字,则一一摒弃,毫不可惜。
还需要说明的是《宜昌文林揽粹》书名中“文林”一词,乃“文苑”、“文坛”之近义。冠于以文言文为主的选本,似有欠妥。但由于其阅读对象皆为当代读者,而今日“文林”与“文海”、“文山”、“文丛”等,又相意近,一时又还想不出更切当的书名,就只好“求其次”了。他日如有更好的书名取代,将是件理想的事。
两书的篇目主要由符号负责辑选。《宜昌诗词咀华》先秦至唐代部分由王德宇释注;
宋、元与明代(自宋濂至谭元春)由饶健康释注;明(自雷思霈以下)、清代与现代部分由韩启杰释注。《宜昌文林揽粹》历史、人物部分由张启揆释注;山川部分由杨行政释注。他们以如数家珍的古典功底,数十年的阅读写作实绩,在为宜昌教育文化事业作出不可磨灭贡献之余,又为乡邦文化的建设情有独钟而不遗余力,是地地道道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两书的图片资料主要由李继宏辑选。涉及有关人物、风物、文物、版刻、绘画等,如宋代的版刻,元、明屈原的画像,清杨守敬的书法真迹,近代傅抱石、徐悲鸿的绘画上品,侵宜日军当年在宜昌拍摄的照片、所画速写……皆为平日所不易见。亦可见李氏厚积薄发、博采约取的审美视野与艺术造诣。
编选体例上,《宜昌诗词咀华》按朝代顺序分为六块,依原文、注释编排,其中第一个注解,对诗作者、诗作背景及内容进行了简要导读;
《宜昌文林揽粹》按历史、山川、人物三部分划分,依原文、作者简介、内容提示、注释次序编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林荣:新时代情境中的旧体诗词新气象
【尔雅诗社微刊第六十期】祝贺符利民先生八十寿诞
编后记
(诗文)教师颂(1)
追完诗词大会,你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些问题
虎年有约|李零,扬之水,文学社会学人类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