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进展神速的光绪崇陵选址,50天破纪录的背后,暗藏五朝玄机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傍晚,38岁的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凄然驾崩于南海瀛台涵元殿。三天后(十月二十四),时任摄政王的爱新觉罗.载沣以新帝溥仪(宣统)的名义向内阁下了一道谕令,以“大行皇帝尚未择有陵寝”为由,特命专人带领堪舆大臣前往东、西二陵“敬谨查勘”。

光绪画像

未循祖制,生前未定皇陵

按照皇家兆葬制度来讲,自西汉霸陵开始,便流传着“新帝继位之初宜相度吉地”的说法,逐渐成为了后世历代皇朝的定制。到了清朝,除入关前的太祖努尔哈赤以及太宗皇太极由于尚未沿袭汉制故在生前没有卜择陵址,其余10位皇帝也就只有同治帝载淳(去世时年仅19未能选定陵址)和光绪宣统三人未按祖制而来。

又谕、大行皇帝尚未择有陵寝。著派溥伦、陈璧、带领堪舆人员。驰往东西陵。敬谨查勘地势。绘图贴说。奏明请旨办理。

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穆宗(同治)和宣统四人生前未选陵址都很好理解。而光绪本人,自1874年(同治十三年)4岁时继位,一直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去世,其在位时间34年,虽然远远不及圣祖康熙以及高宗乾隆,但也稳稳排在了第三的位置。既然有34年的在位时长,完全有充足的时间去顺应祖制卜择陵址,但为何直至其去世之后,才以“尚未择有陵寝”为由开始卜择,令人难以理解。

光绪剧照

要想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先来看看当年选址的具体过程。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四,在宣统下达为光绪卜择陵址之后,选址大臣溥伦、陈璧便带领一干堪舆人等马不停蹄地前往东西二陵勘查地势卜寻吉地。

详细查勘,终定金龙峪

金龙峪脉起自后祖山,横开左帐,另起高峰,山势庄严,宛如宝殿,由中峰细抽一脉,天梯石磴,阶级分明,递下二三节后,自亥转壬,兀起寿星一山,备具左辅,土金形势,高圆端正。...山势逶迤,有雄峙一方之概;局形端正,综包藏四势之奇。左列旗枪,右张华盖。水环流而清晏,砂朝拱以伏从。起挟飞鸣,落如翔集。定一尊之全局,无涓派之斜趋。斯实乾坤灵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为诸穴冠。

说到光绪的卜陵团队阵容,也算是较为强大了。主事大臣溥伦本为乾隆帝第十一子永瑆玄孙,后来由于父亲载冶于1854年(咸丰四年)过继给了道光帝长子隐志郡王奕纬为嗣,而溥伦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奕纬的嗣孙,在1881年(光绪七年)父亲去世之后,承袭贝子爵位。13年后,加贝勒衔,时人称之“伦贝子”或“伦贝勒”,最关键的一点,溥伦在同治帝驾崩之后,还曾一度有望得继大统。

爱新觉罗.溥伦

而副主事陈璧,时为邮传部尚书兼参预政务大臣,因为他曾经承办过慈禧普陀峪定东陵的重修工程,所以在陵寝事务上可谓十分谙熟。其余的堪舆大臣诸如春寿、钟秀等人也都是精心挑选的精于皇陵事务之人。由此不难看出,朝廷对于光绪万年吉地的选址一事还是非常上心的。

一众人等接到诏令,不敢耽搁,春寿等人经过对东西二陵的详细勘查,最终选定了四个地方作为光绪吉地的备用之所,分别是位处东陵的兴隆台、长龙岭以及位于西陵的丁家沟和金龙峪,并且在每处备选名单之后还附有详尽的堪舆论据。

清崇陵

兴隆台因“自祖山起脉,为一方面独尊之位”而中选,但同时也有“砂体卑弱”、“水势浩大桥工未易保固”的缺陷;长龙岭因“四山围绕,一脉独尊”被堪舆大臣列为上佳之所,但也同兴隆台一般,亦有地势布局不宽敞的缺陷;而西陵的丁家沟因“堂局完全、罗星周密”入选,但美中不足的是此地布局前重后轻,实难为最佳之选;只有西陵的金龙峪,得到了堪舆大臣的一致认可,甚至在他们的绘图贴说之中,金龙峪堪称十全十美,没有一丝瑕疵。

乙丑。谕内阁、前经降旨。派贝子溥伦等于东陵西陵附近地方。敬谨相度皇考德宗景皇帝山陵。昨据溥伦等奏称。谨看得附近西陵之金龙峪。地势宽平。系属上吉之地等语。金龙峪谨定为崇陵。即行择吉兴工。著派载洵溥伦载泽鹿传霖敬谨承修。并著庆亲王奕劻会同办理一切事宜。

根据春寿等人的详述,溥伦、陈璧二人经过再次的复勘和慎重的决断,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农历十二月十三这一天,在回复宣统帝的奏折当中力荐金龙峪作为大行皇帝(光绪)的安葬之所,并且将堪舆大臣们所精心绘制的画像及解说一并“恭呈御览”。收到奏折后,宣统帝于次日(十二月十四,乙丑)发布了一道谕令,以金龙峪“地势宽平、实属上佳之地”为由,正式定为光绪皇陵之址,同时命名大行皇帝山陵为“崇陵”。

崇陵石五供

进展神速,令人费解

从十月二十四下达谕旨为光绪卜择吉地,到十二月十四确定金龙峪为陵址,仅仅用了50天。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选定了光绪的万年吉地,真可谓是进展神速,单就这一点,就可以位列清代皇陵选址排行榜榜首。而这恰恰也是最有疑虑的地方,前文说到,光绪本身在生前就“尚未择有陵寝”,而选定陵址此等大事却用时如此之短,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因为按照常理,为皇帝寻找兆葬之所,是皇陵工程的第一步,而皇陵工程又是朝廷的第一号工程,时称为“钦工”。所以,卜择陵址选定万年吉地便成为了重中之重,皇帝们不仅会派最为信任的重臣作为承修大臣,还要选用最一流的堪舆大师相度陵址。

清东陵全景

对于山水地势的把控,尤属清朝为最。按照清朝选陵的标准,前有朝山、近有案山、后有靠山是上佳吉壤的必备条件。就拿清孝陵来讲,它以金星山为朝山,以影壁山为案山,以我们所熟知的昌瑞山为靠山,并且这三座山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堪称绝佳之壤。

正因为皇陵选址的重要性,所以负责堪舆的大臣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进行实地考察,通过一次次绘图详细列出数据来进行对比从而选出吉地备选,并且即使堪舆专事大臣将备选选出来,还要经过选址主事大臣(即皇帝亲信)进行二次复勘,待到上报到皇帝手中,说不定还会有所变动,所以用在陵墓选址上的时间短则数月长则数年。

光绪剧照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组数据,具体看一下清朝各皇陵的选址时长:

康熙景陵自1674年(康熙十三年)八月下诏卜择,到1676年(康熙十五年)正月下达兴建地宫的诏令,历时一年半;雍正泰陵自1727年(雍正五年)三月下诏卜择,直到1730年(雍正七年十二月初二)确定泰宁山为陵址,长达两年零九个月;乾隆裕陵于1738年(乾隆三年)下诏卜择,到1742年(乾隆七年)确定胜水峪为陵址,历时四年;嘉庆昌陵自1796年(嘉庆元年)下诏卜择,到1797年(嘉庆二年)确定太平峪为陵址,历时一年;道光慕陵自1821年(道光元年)四月下诏卜择,1831年(道光十一年)二月确定龙泉峪为陵址,历时十年(中间有弃东陵而迁西陵的小插曲);咸丰定陵自1851年(咸丰元年)下诏卜择,到1854年(咸丰四年)确定平安峪为陵址,历时三年;同治惠陵自1874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下诏卜择,到1875年(光绪元年)二月初二确定双山峪为陵址,历时两个月。

清代皇陵选址用时统计表

而光绪的崇陵自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四下诏卜择,在同年十二月十四便确定金龙峪为陵址,用时仅仅50天,如此快的进度之下,自然会产生诸多疑点,光绪是否真如官史当中所载,生前未择陵寝?亦或是为了尽快选定陵址而草草了事?

由表及里,揭示五朝玄机

首先可以排除的是,宣统朝并未因尽快选定光绪陵址而草草了事,从春寿等人所撰写的绘图贴说不难看出其认真程度。

而关于光绪是否在生前择有陵址的问题,虽然在官方的史书《清史稿》、《清实录》当中未曾有记载可以直接证明,但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今却留存着一份《金龙峪图》,图中明确画有金星宝盖,并且宝盖旁还清楚地标明“石柱系光绪十三年三月十四日立”,也就说明了,在1887年三月光绪、慈禧展谒西陵之际,确实前往金龙峪卜择未来的万年吉地,并且还立了桩画了图。

金龙峪地势丈量图

当然,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信息,便是1887年将九龙峪改名为金龙峪。在清朝,皇帝在卜择万年吉地一事上,喜欢将原有的陵址名改为更能彰显身份的雅号。例如道光帝原先在东陵的陵址绕斗峪,就曾改名为更好听的宝华峪。而且就历代择陵经验而言,一旦改名便意味着皇帝已对该地十分中意,要知道并非每一个备选吉地都可以得到改名的待遇,由此足可以看出当年光绪亲谒西陵之时确实是对九龙峪这个地方情有独钟的。

而之所以未在当年的官史中对此事详加叙述,主要还是因为在1887年只是对九龙峪做了立桩绘图改名等举措,相对于其他的吉地备选更为优先,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对光绪陵址的最终确定,不然也不会有之后溥伦、陈璧的详细勘察,所以1887年只是光绪对自己未来陵址的一个初选,1908年十二月十四诏定的结果才是对金龙峪成为吉地的最终确定。

不可否认的是,1887年对于金龙峪的立桩绘图相度,确实为1908年的最终确定打下了夯实的基础,这也是为何溥伦陈璧等人可以在50天之内就完成选址任务打破记录的关键性因素。

清崇陵布局图

其实,金龙峪的山形地势并非在光绪宣统朝才得到青睐,而且它的名字也并非只改了一次。

钦天监奏。端慧皇太子园寝。应于魏家沟地方营造。得旨。此事不必太忙。可交与讷亲、海望、俟万年吉地看定之后。再于附近处所选择。

早在乾隆朝之时,由于嫡长子永琏在1738年(乾隆三年)十月十二早殇,在次年为其相度福地之时,堪舆大臣就曾将位于西陵的魏家沟(金龙峪原名)作为端慧皇太子园寝的吉地最佳选址。但由于乾隆的万年吉地于1742年才确定在了东陵胜水峪,为了让爱子常伴身侧,所以永琏的园寝最终选择了东陵附近的朱华山,如若乾隆的皇陵选在了西陵,那么魏家沟极有可能成为太子园寝之址。

戊申。上(咸丰)至梁格庄行宫停跸。阅视魏家沟山势。

此后,在道光时期,其位于东陵的宝华峪陵寝出现渗水事故之后,1830年(道光十年),穆彰阿受命前往西陵为道光卜择吉地,魏家沟再一次成为吉地备选。但由于后来道光亲自勘查之后选中了龙泉峪,所以魏家沟再一次与皇陵擦肩而过;1852年(咸丰二年)二月,咸丰帝借展谒西陵之机,亲自前往魏家沟查看,由此证明在之前的堪舆大臣查勘之中,魏家沟再度成为备选。不过由于当时著名的堪舆能人陆应榖强烈建议东陵的平安峪,所以魏家沟再度无缘;1874年同治帝驾崩后,在慈禧的授命之下,于1875年正月令醇亲王奕譞等人前往东西二陵为同治卜择吉地,经过详加勘查,东陵双山峪和西陵魏家沟入选,并且在入选同时,魏家沟改名为九龙峪,由于慈禧想让同治常伴于咸丰身侧,所以最终选择了东陵的双山峪。

金龙峪五朝查勘记录统计表

而1908年查勘光绪的万年吉地,虽然一共有四处备选,但除金龙峪之外,其余三处皆有瑕疵,最终金龙峪以绝佳优势而胜出。短短50天破纪录的背后,所承载的是连续五朝(乾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的反复相度,其最终成为封建王朝中最后一座帝陵的陵址所在,实属必然。

史海君说:

清代之皇陵选址及修建,较以往更为严苛。不仅要求有完备的典礼仪制,还要搭配山河地势,力求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从而彰显皇家磅礴的气势和至高无上的氛围。也正因如此,历代皇帝的陵寝选址往往都需经过重重把关,方可最终确定。

而金龙峪经过五朝勘查两次改名,看似违反常制漫长悠久(1739—1908,169年),但其最终可以短短50天就速定成为光绪陵址,与长期以来反复勘验所积累的经验是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

《陵寝易知》

《昌瑞山万年统志》

《光绪朝上谕档》

《清高宗实录》、《清宣宗实录》、《清文宗实录》、《清德宗实录》、《清宣统政纪》

赵尔巽《清史稿.高宗本纪》、《清史稿.宣宗本纪》、《清史稿.文宗本纪》、《清史稿.德宗本纪》、《清史稿.宣统皇帝本纪》

版权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晓生”原创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面论述光绪的崇陵选址过程,以及参与相度的地理风水人员
清西陵——光绪皇帝的崇陵
清宫三百年皇陵探秘 — 清西陵(下)
清西陵 崇陵【光绪】
走进清西陵 解密光绪之死
詹天佑修建高碑店到易县的铁路,你知道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