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认识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复杂的发生在结、直肠部位的炎性疾病。目前西医对于本病的治疗,一般多采取以水杨酸类药物、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为主的药物治疗。由于这类药物毒副作用较大,病人较难耐受,因此国内多采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国内一些医家关于UC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辩证分型等方面的看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病因、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其症状轻重不一。在我国,国内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以轻、中度患者多见。关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以遗传因素为背景,感染和环境因素通过启动肠道免疫和非免疫系统,使肠粘膜对抗原呈高敏反应,免疫调节功能紊乱,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最终导致肠粘膜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1)

在中医古籍文献中,并无“溃疡性结肠炎”这一病名,由于其临床表现不一,而对本病病名存在多种提法,如“泄泻、腹泻、便血、肠风、痢疾、休息痢、滞下、脏毒、肠澼、大瘕泄”等。但在近年来出现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病名定义中,本病的中医病名是“大瘕泄”。

本科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指出本病关键是脾胃功能障碍,脾虚湿盛是本病的重要因素。其病因病机包括感受外邪、劳倦内伤或饮食不慎、情志失调、脾肾阳虚等方面。本病发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等导致脾胃、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气滞血瘀、肠膜及脉络受损;湿热内蕴,与气血搏结,化为脓血;痰浊内生则便中夹带粘液;久病则气损及阳、脾肾阳虚、寒热错杂,反复发作。发病早期与脾胃、肠有关,后期涉及肾。因此本病以脾胃虚弱为本虚,以湿热蕴结、瘀血阻滞、痰湿停滞为标实的本虚标实病(2)

戴宝林(3)认为,风、饮食不节、湿热、肺热、肝经血热、肝郁、血瘀是其标,脾胃虚弱是其本,并且贯穿于整个病程中。韩锋(4)认为UC为本虚标实之病,其本在脾,湿热为其标,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久病则及肾,而致病势缠绵、难治难愈。劳绍贤教授(5)认为精神抑郁是本病反复发作原因之一,这与中医学“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脾胃关系密切,日久伤肝,肝脾不调,百病由生”的观点相一致。王秀珍(6)认为本病病因不外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而致脾胃虚弱,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清浊相混并走大肠而出现泄泻,日久郁而化热,湿热蕴结肠腑,致腑气不通、气血凝滞、壅而为病,最终形成气滞湿阻、寒热错杂之证。焦君良(7)根据本病临床表现、肠镜、病理及并发症等,认为本病是一种“肠胃生痈”,其病机是毒瘀致痈;病延日久,必将损及脏腑、耗伤正气,形成正虚邪恋、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复杂病机转变,而使病情反复发作,胶固难愈。李胜志等(8)认为UC之发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脾虚是发病的根本,湿邪在UC发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气滞血瘀是UC病理变化的又一关键环节。刘端勇等(9)提出在UC活动期的整个过程中,始终都存在着毒,缓解期是毒邪与正气的相持阶段或因毒成虚、毒邪留恋不去的阶段;与活动期UC相关的“毒”主要是热毒、湿毒、湿热毒、寒毒、瘀毒;且诸毒之间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共同毒害机体,一方面使疾病严重,另一方面使得沉疴难愈。吴金萍(10)认为脾气虚弱是本病的发病基础,疾病早期主要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内生湿邪;后期则由于气虚不能行血,导致气虚血瘀。

总之,国内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存在不同意见,在病因上,多数观点认为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有关,外感六淫中主要是湿热之邪,但外感寒湿也可引起本病。在病机上,多数观点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为本虚标实,与肝、脾、肾有关,标主要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等;本病初期多为标实,日久则为正邪相争、虚实互现和/或寒热错杂,久病则多为正虚。

我们认为本病与体质、湿邪、寒邪、热邪的关系是重点。在病因上,结合现代医学观点,本病至今未发现直接特异性病原体,其炎症反应关键是由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及大量细胞因子释放引起;因此,在本病致病因素上,本病虽可由感受外邪引起,但其致病之邪主要是内生之邪。而其发病及其病机转化与人体体质有关,内生湿邪始终是病理转化的要素,但湿多与寒或热邪在一起并存,其关键在于人体的体质,如人体平素多火,则湿从热化;如素体阳虚,则湿从寒化。

二、辨证分型

关于本病的西医诊断标准,1978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系病学会在杭州会议上制定了本病的第一个国内标准,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讨论会又制定了新的诊断标准,后该标准被国家药监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中采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在成都全国炎症性肠病会议制定了本病的最新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对本病的中医分型存在很多分法。1987年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肛肠学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标准(讨论稿)中将本病分为湿热内蕴型、气滞血瘀型、脾肾两虚型和阴血亏虚型(1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1992年9月在山西临汾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上,制定了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方案将本病分为湿热内蕴、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郁脾虚、阴血亏虚和气滞血瘀等六型(12),国家药监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也按照此标准分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重庆会议上将本病分为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和血瘀肠络证(1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将本病分为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肠络瘀阻证和阴虚亏虚证。

赵氏《大肠肛门病学》将本病分为湿热蕴结型、寒湿犯脾型、气滞血瘀型、热毒腐肠型、肝郁脾虚型、脾虚挟湿型、脾肾两虚型和阴虚肠燥型(14)

郑红斌(15)认为UC病中医证型包括脾虚(脾气虚、脾阳虚、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脾虚湿滞)、脾胃寒湿、脾肾阳虚、湿热蕴积、肝脾不和、血瘀肠络、寒热错杂、气滞湿阻及肺气亏虚等中医证型。刘敏等(16)认为本病初起多为湿热型;若失治误治则发展为寒热错杂型;若脾胃素弱之人感受寒湿之气或湿热型、寒热错杂型过服寒凉药物,则多为虚寒型;上述三型迁延不愈则多为正虚邪恋型。

乔振纲等(17)对于本病,提出以虚实为纲辨证。实证为主者,分为以偏于湿热、偏于寒湿及偏于气滞;虚证为主者,分为偏于脾虚、偏于肾虚及脾肾俱虚。属实者,以中青年多见,责之湿热互结,寒湿互阻,气滞血瘀。属虚者,以老年人多见,责之气虚、阳虚、脾虚、肾虚。且“实证为主”和“虚证为主”的分型,均有一定相对性,并非绝对无虚,也并非绝对无实,属虚实夹杂者也并非少见,只是虚实偏重有所不同。

谭丹(18)认为本病应根据临床常见发病病因及病程分型。临床上可将本病活动期分为湿热内蕴型、肝气乘脾型、血瘀肠络型、内外合邪湿注大肠型、寒热错杂型;将缓解期分为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寒型和脾肾阳虚型。张燕等(19)认为本病病机演变过程主要有三个典型时期,其证型的演变规律是:初发期为湿热蕴积大肠(湿热内蕴证),慢性间歇发作期为脾虚湿热共存(虚实夹杂型),慢性持续严重期为脾肾气血俱亏(虚证)。

目前,国内临床上对于本病的辨证多采用脏腑辨证及八纲辩证,而较少采用其他辨证体系。章浩军(20)提出本病可采用六经辨证,将其分为三阳热利证、太阴少阴寒利证、少阴痛利证、厥阴热利证和厥阴久利证。

吴志祥(21)运用中医理论对本病的乙状结肠镜像进行辨证,将本病分为湿热型、寒湿型、阴虚型、虚寒型和瘀阻型。

在上述分型中,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1992年山西临汾会议上提出的证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中的分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重庆会议上提出的证型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的分型,虽然提法上有不同,但其实质一样,均根据症状来分。然而上述标准存在一定缺陷,不能概括本病的全部证型,如临床上常见的寒热错杂型、正虚邪恋型等。且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提出痰湿停滞是其标,久病可寒热错杂,那么为什么没有寒热错杂证呢?其他分型方法中常根据病因、病机及病机演变过程划分,或按照结肠镜下粘膜表现划分证型,或病期(活动期与缓解期)与其他分型结合(如湿热内蕴、脾肾阳虚、脾胃虚弱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我们认为本病初起以湿热证为主,而中期多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证候,病久则多为正虚。另外,临床可根据结肠镜下粘膜情况,并结合症状分型,即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如结肠镜下见肠粘膜红肿、糜烂,辨证多为湿热内蕴型;如镜下见粘膜苍白水肿,多为脾胃虚弱型。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UC病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探讨,我们认为目前国内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方面均存在一定争论,这与本病的临床特点有关。在病因病机上,本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特点明显。在辨证分型上,本病临床上常见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情况。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主编. 实用内科学第1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出版

[2]凌锡森等主编.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戴宝林.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探讨及辨治体会.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1:21(3)37~38

[4]韩锋.  溃疡性结肠炎证治体会.  新疆中医药,1995:3(4)22

[5]常东、劳绍贤.中医药内外合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3)40~41。

[6]王秀珍.  中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体会.  天津中医,1999:16(5)11~12

[7]焦君良等.  从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初探.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2)100~101

[8]李胜志、王大敏、李冀.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UC)认识探源.  中医药学刊,2003:21(9)1450

[9]刘端勇.  从毒探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4)11

[10]吴金萍.  从气瘀论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海南医学,1999:10(4)242

[11]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标准.  中国肛肠病杂志,1988:(3)42

[12]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4)239~240

[13]陈治水、危北海、张万岱等.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13(2)133~136

[14]赵宝明主编.  大肠肛门病学.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301~303

[15]郑红斌等.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防治优势及辨证要点.  中国中医急症,2003:12(5)439

[16]刘敏、崔红生.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演变规律及用药体会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5:10(3)16

[17]乔振纲.  “虚实”为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17例.  河南中医,1995:15(6)30~31

[18]谭丹.  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分型治疗浅析.  中医药学刊,2001:19(6)555

[19]张燕、刘鑫.  溃疡性结肠炎的辨治思路及方法.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3(2)29~31

[20]章浩军.  六经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13(2)19~20

[21]吴志祥.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乙状结肠镜象辨证分析.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9)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佃贵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韦绪性诊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保肠无忧饮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79例临床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中医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便血?溃疡性结肠炎!是肝不好!金代名方,疏肝健脾,建议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