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绘画,儿童情绪疏导最好的方式


儿童情绪管理课程现在成为家长们较关注的一门育儿课。在这些情绪管理课程里,家长们学习如何察觉和甄别孩子的不同情绪,使用不同技巧去应对孩子的情绪,这看上去挺不错。但有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此刻的心情,也可以让孩子很快把不良情绪倾倒出来,那就是儿童绘画。 

我们来看一个孩子的三幅画: 

(1)


 (2)


 (3)


这三幅画出自一个5岁女孩的手,描述她在妈妈的陪伴下去陌生的地方和陌生人交朋友的心情。这是1小时内,孩子画的三幅内容相同的画。[1]

第1幅画:画面空间很小,房子没有门, 树是秃的,人在哭泣,我们可以很明显感觉到孩子的孤独,恐惧;

第2幅画:画面空间变大,房子变大了,树变成花,人在微笑,这时孩子压力正在减小;

第3幅画:房子有了明显的门,花又大又多,人变大,并笑得更开心。孩子此刻越来越安逸和开放。

从这三幅儿童画,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到孩子情绪的变化。由于孩子的语言能力,词汇量等诸多因素,孩子不容易表达自己的情绪,需要一种手段帮助孩子表达自己,而绘画就是孩子的另一张嘴

绘画不止是美术

家长们如果认为绘画仅仅只有培养兴趣爱好或者提高审美情趣,那就大错特错了。绘画对于儿童而言,从生命诞生之初,就是一种具有年龄特点的有效讲述形式。绘画不仅可以使儿童的讲述自然而然地发生,也可以使成人利用这种视觉性的讲述与儿童交往。这种视觉性的讲述是与儿童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催化剂。[2] 

笔者一直从事与自闭症儿童艺术治疗相关的工作。在工作中,笔者发现,艺术治疗不止对脑损伤,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的孩子在情绪表达上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对于正常的孩子,艺术治疗也是情绪疏导很好的方式。 

很多家长在让孩子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往往只关心“画得像不像?”“画得好不好?”或者是否参赛获奖这些问题,而忽略了孩子从开始作画,直到作画完毕整个过程体现出来的个性、风格、情感类型、情感强度,这些都是孩子潜意识深处隐藏的人格素材。在儿童参与自由绘画的过程中,家长是否观察过: 

 ·  孩子是怎么选择画材的?

 ·  孩子选择什么画材?

 ·  孩子选择在什么地方作画?

 ·  孩子选择什么姿势作画?

 ·  孩子的情绪是怎样的?

 ……


上述一系列的问题其实都是荣格“超越机能”理论的体现。在荣格关于“超越机能”的论文中指出,当心理治疗过程“无法产生自由的想象时,就只有借助人为的方法”(这和正常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是一样的),而在“人为的方法”中,荣格列出书写或者绘制想象内容的方法,此外,还有用手来表现潜意识内容的方法(如捏陶土)以及舞蹈等用身体来表现的方法。这些提法,都直接说明了艺术疗法是接近潜意识的工具。[3] 

那么上述的问题,如何体现孩子的潜意识和其中蕴藏的人格素材呢?

· 通过选材态度,可以看到孩子的个性,自信、仔细、谨慎还是害怕;

· 通过选材数量,可以看到孩子是喜欢不断尝试新鲜事物,还是专一保守;

· 通过绘画场地的选择,可以看到孩子是喜欢合作,热闹,还是有自己的个性,喜欢独立创作;

· 通过孩子的作画过程,可以观察到孩子是慢条斯理,有条不紊,还是精力充沛,好奇好动。 

孩子要“学”绘画吗?

有些家长在孩子不到三岁时就把孩子送到美术培训机构学习,经常在孩子画完作品后向别人抱怨“你看,画得一点都不像。”这真是冤枉孩子。根据Lowenfeld的儿童绘画发展论,儿童在1岁半阶段出现绘画的最初形式-涂鸦,儿童在他无目的的乱涂乱画中很快就能识别出各种形状来。此后,孩子就试图从记忆中描述出一个模型来,尽管在客观上他所画的图形还很不像样。[4] 

0-2岁阶段

无序涂鸦阶段的画(0-2岁)


涂鸦对于孩子有着类似于魔术的魔力。当他把一根根线条画出来时,就像抓迷藏一样。他不厌其烦地和线条抓迷藏,就像他不厌其烦地和成人玩抓迷藏,看到了,消失了,又看到了,又消失了,他以为成人对他不确定的出现和消失会像他一样惊诧与狂喜。涂鸦的线条和孩子之间就是这种关系。 

2-4岁阶段

进入2岁到4岁阶段,儿童的涂鸦开始分成两个阶段,一是2岁半左右的纵横线涂鸦和圆圈涂鸦,以及3岁左右的命名涂鸦。 

圆圈涂鸦 (<2.5岁)


命名涂鸦 (3-4岁)


4-7岁阶段

当孩子进入4岁,涂鸦逐渐消失。这个时候,绘画也进入到前样式化阶段。尽管在这个阶段,孩子了解画面和实际事物的关系,但孩子所画的仍然不同于他所见的。比如孩子画一个人头,今天可以是圆形的,明天可以是方形的,他们所使用的符号并不固定;另外,孩子对于画出相同符号的东西会随意赋予意义,比如一根细长的线,孩子既可以赋予它“面条”,也可以赋予它“头发”。在这个阶段,孩子绘画的特点是:

·  蝌蚪人,火柴人,符号人

·  人物画为主,主要画自己

·  用色随机

·  使用抽象符号

·  X光透视法,人和房子都是通透的

·  画其所知,非画其所见

前样式化阶段的画(4-7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人格甚至身体特征会在其作品中有所表现,如Lowenfeld说:在一位怯弱且敏感的儿童所画的人的象征符号中,我能够在圆的、未封闭的、不确定的线条中发掘他的焦虑,正如我能在另一位儿童的长方形人体中发现他果断的特征。[5]

7- 9岁阶段

7-9岁,进入绘画的样式化阶段,这个阶段是儿童从主客体互相渗透逐渐过度到写实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儿童的随意性减少,对于绘画的对象开始出现感性的把握,对于与该物体同类的客体,比如,手、脚、头等不同类别的客体,儿童在绘画中都会以相仿的样式画出来。这些样式形象上近似客体,但又不写实,其中有夸张,有简化,有忽略,还会有儿童特殊经验的投射。[6]

样式化阶段的画(7-9岁)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儿童在9岁以前都是主客体互相渗透的,儿童的客体,也就是画画的对象,还不是“刚性的”,它是可以随时随意被揉捏改变的。因此,孩子9岁以前,是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保护孩子那些被随意揉捏的“对象”最好的时候。9岁以前,孩子都不适合“学”画画。

孩子更多地观察生活,更自由地表达自己,才会获得健康的心灵,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深刻的生活洞察力。正如Lowenfeld所说:

绘画、涂色以及建构的过程,是儿童把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元素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的复杂过程。在选择、解释和改造这些元素的过程中,儿童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幅画,而且是儿童自己的一部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不愛写作业
不懂绘画的父母也能给孩子绘画启蒙
毁掉儿童绘画天赋的四类家长,看看你是否身在其中?
儿童绘画
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症,妈妈离开就哭,是孩子还不懂“客体永恒性”
儿童心理咨询:一块旧毯子,孩子竟把它当宝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