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模型脉学 脉学模型

吴瑞峰

中医传承数千年,先贤前辈呕心沥血,倾其一生,留下一本本医学巨著。后辈们前仆后继,废寝忘食投于中医的浪潮,令人倍感欣慰。

余自幼便对中医兴趣颇深,长大后有幸从事中医行业更是全心投入,恐负先贤之志。经过数千年传承底蕴深厚,形成望闻问切四诊和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辨证。因余主从中医骨伤科,对望闻问三诊用的较多,而对切脉却用之甚少。一般只用来切诊浮沉,寒热。中医之宽广,吾习得凤毛麟角。每感于此,便不得而安。寻来各种脉书啃读,初起还好,似乎都读的明白,然而越读反而越是迷惑,继而连28种基础脉的特征也都是合书即忘。就不要提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至于脉的辩证就更提之不得。于是把28种脉象特征和它们所代表的意义统统记于小册子,以便时时翻阅。然而余愚行之不效。妻取笑余曰,这是学到一定境界了,就像学武功最后要忘了才是学成了。在这种寐不得安的状态中不得要领近月余。一日看得一句说,中医是物理医学。然而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医是经验医学。而物理医学的提法却是新鲜,余萌生一种想法。各家所著,无不是从经验科学中总结辨析28种脉象。当然经验总结这种方法最普遍直接。但是余愚,总是想象不出具体的感觉,加之余对人体解剖学稍有了解,解剖学上看同脉管脉动别之大,知道中医不能用解剖角度去看,很多人又难免不考虑,于是甚不得其意。加之余不擅记忆,要想记住所有脉之条义,无疑难甚。

既然中医既然是一种物理医学,那能不能别开蹊径用物理的方法解释和理解脉学。在物理方法中最重的方法之一就是构造物理模型。构造模型是解决或阐释现象的直观方法。但是模型不一定是真理,只是为了阐述现象的较合理的方式或猜想。构造模型是为了方便易懂,应该是在能阐释现象的同时尽可能简化,便于理解,以达目的。在初起阶段我尝试考虑用气血比例以及重力因素来绘制线图,最终因为过于复杂,不适合临脉分析而未深究。经过多种尝试最终选用以生物电和生物磁场为理论构造模型。不要被这两个理论名字虎到,其实构造模型非常简单,只需略有物理功底,即可轻松接受。因为整个过程采用构造物理模型的方式述脉,定名为模型脉学。

模型脉学在临脉分析上较传统经验脉学上有优势,模型脉学整体过程不用记忆脉象和脉义,不用记忆28种脉象名字。只需心中构建模型,切脉时临脉分析,所切脉的形成原因,便知道患者所缺所虚所长所实。当然我们在阐释构建的模型时需要用到28种脉象作为分析基础,但模型脉学不局限于这28种经验脉。在学习之后你或许会发现更多脉象和脉义。

吴瑞峰作于郑州杜氏筋骨健安堂

                              20194

模型脉学基础

《素问·五脏别论》所论“气口独为五脏主”,与《素问·经脉别论》提出“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讲述的都是后世医家推崇的,至今沿用不衰的“寸口”诊脉法。中医脉学中十二经络独会于寸口,人两手桡骨茎突寸口桡动脉处为脉之大会,属手太阴肺经,为气血循环 起始之处脉气流注肺而总会于寸口,故五脏六腑之盛衰,营卫气血之盈亏,均可直接从寸口脉象上反映出来诊寸口而知五脏六腑。

《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这就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人体手腕关节靠上桡骨茎突或腕后高骨处动脉定位关,关的上方(也就是靠近腕关节)定位寸,关的下方定位尺,如图1——1。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如图1——2

                 

   1——1                              1——2

数千年来关于五脏的分布已逐渐达成一致,左手寸为心,关为肝,尺为左肾,右手寸为肺,关为脾,尺为右肾。关于腑脉分部左右二关为胆和胃已确定,而寸尺所候之腑脉却千古争论不休。《难经》《脉经》把左右二寸对应为小、大二肠,左尺均对应为膀胱,右尺部《难经》对应为命门,《脉经》对应为三焦。而《诊家枢要》滑寿把右尺部为定为三焦,心包络。之后《景岳全书》张景岳把左右二寸改为心包络、膻中,将大、小肠移入尺部。在《诊家正眼》中李仲梓将膻中移至左寸,右寸改为胸中,大、小肠亦移入尺部,左右尺候之腑相同。在《医宗金鉴》中左尺为膀胱、小肠,右尺为大肠。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内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然外以候腑,内以候脏。然而关于内和外的定义出现了不同理解。王太仆认为,外谓外侧,内谓内侧。译之为,外是寸口脉的桡侧,内是寸口脉的尺侧,如图1——3。李士材认为,外谓前半部,内谓后半部。译之为,寸关尺三部均可分为前后两部分,三部的前半部分为外,后半部分为内如图1——4。《脉确》曰经。尺内两旁。则季胁也。(肋骨尽处名季胁)尺外以候肾。尺内以候腹。中附上。(越人谓之关)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越人谓之寸口)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膻中在两乳之间)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关以上)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关以下)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推而外之。内而不外。(外浮也内沉也)心腹疾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颈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有痹也。

各家众说纷纭,争议不断,让初学者无所适从,爱好者望而却步。

          

   1——3                                1——4

模型脉学最终采取《脉确》左寸浮候小肠,沉候心。左关浮候胆,沉候肝。左尺浮候膀胱,沉候肾。右寸浮候大肠,沉候肺。右关浮候胃,沉候脾。右尺浮候男子前列腺,沉候睾丸,女子浮候子宫,沉候卵巢。

按我们的理解,手指轻触皮肤就感觉到明显的脉跳为浮脉,如果浮以候腑,那在实际切脉时我们在浮位很难切到脉,病脉除外。难道我们切到的脉只是脏脉,只有腑为病态时才能切到腑脉吗。在脏正常时能切到脉,腑脉应该也不例外。腑正常时的脉如何切脉呢。把浮层分为浮中沉再分浮中沉,浮层也就是天部脉分浮中沉,人部脉分浮中沉,地部脉分浮中沉,看似可行,也就是寸口从表至里分九层。初学者看到九层已想放弃,数十年的医者都不可能达到。再细分析,那些脉位处于天部和人部的脉,脉位处于人部和地部的脉,又该怎么候,难道继续分层。模型脉学中,认为浮以候腑沉以候脏,中的浮不是浮位,而是轻取,沉不是沉位而是重取,初触脉管至脉管压缩一半为轻取,从脉管压缩一半至脉管闭合为重取。脏脉也可以出现在浮层,腑脉也可以出现在沉层。所以脏腑的分候的浮沉应该是触即脉管开始。模型脉学后面提到浮中沉表示脉位分层中的天人地,轻取重取代表脉形变的候腑候脏。所以五脏六腑分候中应该是左寸轻候小肠,重候心。左关轻候胆,重候肝。左尺轻候膀胱,重候肾。右寸轻候大肠,重候肺。右关轻候胃,重候脾。右尺轻候男子前列腺,重候睾丸,女子轻候子宫,重候卵巢。

脉的相生相克

五脏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五行关系如图1——5。六腑和相表里的脏的五行属性一致。关于五脏六腑的分候问题前面已经确定,把五脏六腑的脉位和五行的生克关系联系起来,观察脉的生克关系如图1——6和图1——7。当邪气传经时,五脏六腑的生克在辩证中起到重要作。

         1——5

     1——6                               1——7

切脉方法

切脉时患者坐立,手臂平伸与心同高,搭于枕上,诸脉舒展。医者平心而坐,手之食中名三指切于患者寸关尺三部,布指时中指定关取于腕后高骨,食名二指疏密得当分候于寸尺,诊脉时呼吸均匀,聚感于指下。候脉医者用左右手根据个人习惯而定。

诊脉指法

医者在诊脉时应当选择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脉者略呈45度角,利于拇指指目紧触脉搏。指目即指头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与指甲二角连线之间的部位,形如人目,是手指触觉比较敏锐的部位,而且推移灵活,便于寻找指感最清晰的部位,并可根据需要适当调节指力。如脉象细小时,手指着力点可偏重于指目前端。脉象粗大时,着力点偏重于指目后端。诊脉时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是不合适的。

布指: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桡侧)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切脉时,布指疏密要得当,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相适应。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定关法",不必分寸关尺。

运指法:1举法:即浮取。2按法:即沉取。3寻法:即中取。4总按:即三部九候,左右对比法。5单诊:即用一个手指诊断一部脉象的方法,调节指力,把握脉象。

模型脉学必须了解重视正常脉象,只有知道正常脉才能知道病脉。

正象脉象的特点是有胃,有神,有根。有胃指胃气。表现为一息四到五至,相当于每分钟7080次,脉位不浮不沉,脉率不快不慢,脉力不强不弱,脉形不大不小,脉势和缓,从容流利,寸关尺三部均可触及。有神指脉柔和有力,节律整齐。有根指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二个方面。脉象和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但受年龄、性别、形体、生活起居和精神情志的影响,而且随着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自身调节,还可以出现各种生理性变异。

1.年龄脉象随年龄不同有一定的差异,如儿童脉象多小数,青年脉象多平滑,老人脉象多弦硬。

2.性别妇人脉象较男子濡细而带数,妊娠脉象多滑数。

3.形体形体肥胖、高大、或瘦小对脉象都有影响。肥胖者脉象多沉细,消瘦者脉较浮大。身材高大者脉象较长,矮小者脉象较短。

4.运动、饱餐、酒后脉多滑数有力;饥饿时脉来多软弱。

5.精神情志情绪变化是机体心理活动的反映。亦可引起脉象的明显变化。

6.四时气候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时时影响着机体的生理活动。《素问。平人气象论》则以“春胃微弦”、“夏胃微钩”、“秋胃微毛”、“冬胃微石”来概括四季平脉。

7.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脉象亦有一定的影响。

8.脉位变尚有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称为斜飞脉。若脉象出现于寸口的背侧,称为反关脉。

模型脉学中知道正常,在脉切得脉形,不要想这是什么脉名,因为想脉名是经验脉学的方式,在模型脉学中应该想为何出现这种脉形。心中把模型认真推理,即可知所气血之长短,营卫之虚实。

模型脉的构建元素。

构建模型的过程要几个元素共同参与,先来明白这几个模型元素的概念,对模型脉学的学习很重要。

感受元

前面我们提到,十二经络独会于寸口,诊寸口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是怎么会于寸口呢。会于寸口的内容有哪些。模型脉学构建模型时认为十二经脉与各脏或腑分别相连,所以经络有和相连脏或腑同样的环境和气血量。比如,脏湿会造成之相连的相应经络也湿,腑热与之相连的经络也热,脏阳气盛与之相连的经络阳气盛,腑阳气少与之相连的经络阳气少。在寸口部十二经络也分别与之相连的感受元,分布在寸关尺三部的浮位和沉位。感受元是一种薄雾状,无指感的用以传递物质和状态信息的通道。寸关尺三部各有感受元两个,分布于浮脉层更浅的位置和沉脉层更深的位置。浅位的为腑感受元,沉位的感受元为脏感受元。感受元反应的是相连经络信息,经络反应的是连接脏腑的情况,所以感受元实际反应的是脏腑的情况。寸关尺三部中,同一部位的浮沉二层感受元为一对。单手有感受元三对,双手为六对,反应寸关尺相应部位脏腑情况。具体为,左手寸部浮层感受元通于小肠,沉层感受元通于心,关部浮层感受元通于胆,沉层感受元通于肝,尺部浮层感受元通于膀胱,沉层感受元通于肾,如图2——1。右手寸部浮层感受元通于大肠,沉层感受元通于肺,关部浮层感受元通于胃,沉层感受元通于脾,男子尺部浮层感受元通于前列腺,女子通于子宫,男子沉层感受元通于睾丸,女子通于卵巢,如图2——2。不同部位的感受元不仅可以感受相通的脏腑的状态环境,同时所有浮层感受元可以感受皮肤表面的身体状态,沉层感受元可以感受身体深层的身体状态。感受元相互之间独立工作,不受干扰。

           
    2——1                                         2——2

信息子

模型脉学中感受元上反应和传递信息的物质为信息子,信息子无指感,信息子主要传递感受元所感受到的环境信息,并且在接触的受体上模拟出相同环境。各腑连接的浮层感受元上的信息子为阳信息子,各脏连接的沉感受元上的信息子为阴信息子。当阳信息子与阴信息子同时作用于受体时,阳信息子被抑制,受体上反应出阴信息子信息。

阳元子

所谓阳元子就是阳气的组成分或阳气的最小粒子,阳元子质量小、速度快、无指感、用|表示。阳元子可以在脏腑、经络、感受元中均匀分布,自由流动。阳元子在脏腑经络表里,成线性流动,抵邪气,温暖身体。阳元子在脉外环行快速流动成为环行阳元子,简称环阳,阳元子环行组成卫气。阳元子带负电,阳元子之间相互排斥。

阴元子

和阳元子相对的是阴元子,阴元子是阴血的组成分或阴血的最小粒子,用——表示。阴元子质量较大,常态静止不动,指感软,组成的阴血色暗。阴元子行于脉中不可出于脉外。阴元子带强正电,和阳元子互相吸引。

合子

因阴元子为静,带强正电,在相互吸引力下阳元子向阴元子移动,以阴阳元子键配对,形成阴阳合子即合子。合子为阳血的组成分或阳血的最小粒子,用+表示。因阳元子速度快,合子中阳元子把阴元子带动。所以合子质量较大,常态为动,指感明显,组成的阳血色红。在合子组成中,一个阴元子只能和一个阳元子成合子。合子带弱正电,对外界阳元子有吸引力。

血和血液

模型脉学中血是分为阴血和阳血两种。阴血是阴元子组成,阳血是合子组成,阳血失去阳元子成为阴血,也就是说阳血是阴血和阳气共同组成的。也可以理解为静脉血为阴血,动脉血为阳血。血液成分较多复杂和阴血阳血不同。模型脉学为方便模型的构造,把血液的成分定为阳血、宗气、营养物质组成。在阐述推理模型时宗气和营养物质我们不做详细分析,只要知道宗气和营养会出脉外,营养全身。而出脉的方式是和阳元子同行。

脉软管

脉软管分为阳脉软管和阴脉软管,阴脉软管是静脉管,阳脉软管是动脉管,也就是我们着重讨论的部分。方便说明,在不特殊注明的情况下,脉软管指的是阳脉软管。脉软管是血液流行的通道,管壁有弹性,可扩张可收缩。在防止阴血、合子等物质出于脉外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环阳在脉管内合子的吸引下,绕管壁外环行运动,可约束脉软管,防止脉管过度扩张,有预防阴血、合子等物质出于脉外的作用。

脉磁场

合子组成阳血行于脉中,宗气和营养物质在其中以传送何处营养全身,环阳环行于脉外组成卫气。模型脉学中认为脉的搏动,是把宗气和营养送出脉外的方式。脉磁场在出脉的过程起关键作用。

模型脉学把脉软管内外两侧假象电磁场,如图2——3。模型脉学认为可能有多对磁场,共同作用于脉软管,为方便模型构建,只讨论其中一对。寸口部,桡侧为N,尺侧为S,磁场方向从桡侧指向尺侧,从寸口推至全身,全身的脉软管都可以这样假想。物理中关于磁场力时有两个公式,一个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F=BIL,另一个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洛伦兹力F=QBV,考虑到和模型的贴切我们选择后者。在受力的方向的判断时采用左手定则,左手平伸,磁场线穿过手,四指向粒子运动方向,与四指垂直的母指的方向是受力方向,如图2——4

            

  2——3                                2——4

这些构造模型的元素相互组合,相互配合,共同构造不同脉。

模型构建

模型脉学中的元素已经知道了,对这些元素进行组装,构成模型脉学的结构模型。模型构建如图3——1,我们结合模型图来阐释会更清楚直观。

                   3——1

图中长方体部分是右手寸口位置的截取段,圆柱行的是脉软管。血流方向从肘向手。标注感受元的部分是寸关尺三部的浮层感受元。沉层感受元就是长方体图示位置的底面,图中未标出。从里到表寸口脉分为浮中沉三层。手的桡侧和尺侧图上也标出。有大写N的这个面是脉磁场的N。向内垂直是磁场方向,图中B的方向就是磁场方向。整体的模型已经形成。模型的工作原理,元素之间是怎么相互配合呢?

前面我们提到,十二经络独会于寸口,诊寸口知五脏六腑。有很多人会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切脉可以知道五脏六腑?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很多学术高人避而不谈。有的于面子牵强作答:诊脉取寸口依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汇聚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为太渊穴,是脉会之处。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盛衰与脾胃功能强弱有着密切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也起于中焦脾胃功能的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听的提问者一头雾水,其实提问者问题的意思是:十二经脉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会于寸口的,又怎么对脉产生作用的?这里模型脉学给出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也是构建模型一定得提前面对的。模型脉学认为十二经络和五脏六腑是以感受元的形式会于寸口的,具体可以参考前面感受元部分。这里着重阐释的是感受元怎么对脉产生作用。以右手寸部为例分析,以此类推右手关尺和左手。寸部浮层感受元接大肠经,感受元上有信息子和大量阳元子,阳元子带带负电。沉层感受元同样也有信息子和大量阳元子。脉软管内有大量合子,合子带弱正电,可是因为合子的吸引力,软脉管外会聚集大量环行阳元子,使脉软管整体成负电性。脉软管的负电和浮沉层感受元的负电相互作用,使得脉软管停留在两感受元之间。正常脉时,寸部脉稍浮。是因浮感受元的阳元子的量少于沉感受元造成的,换个说法也就是大肠经的阳气少于肺经的阳气。在大肠受邪时,阳气会集中腑内抵御邪气,所以大肠经和浮感受元阳气量降低。浮感受元的负电量也随着减少,浮层感受元对软管的作用力减少,脉位上升为浮脉。肺感受元在沉层,邪侵肺,阳气聚集肺中,肺经和相应感受元上阳气减少,也就是阳元子减少,沉层感受元对脉软管的作用力减少,脉位下降至稍沉。浮感受元近体表,沉感受元近里,当身体表里受邪时,都会引起浮沉感受元上阳气的量,和脉位动作。根据左寸部脉位沉浮变化类推到关尺和右手,感受元对脉位变化起到的作用就有了解。

模型脉学中合子带正电,阳血是大量合子组成也带正电。血流方向从肘到手,合子在磁场中受洛伦兹力。根据左手定则,阳血会挤压脉软管上壁,因合子不能出于脉外,上壁合子量会持续增大。在洛伦兹力公式F=QBVQ是聚集在脉软管上壁的合子所带电荷量,B为磁场强度,V是合子的速度。当脉软管上壁合子积累到一定量,所受洛伦兹力F=Fmax时,合子中的阴阳元子键断裂,大量阳元子脱离阴元子携带宗气和营养物质脱脉而出,阴阳元子键断裂。此时合子所受力是临介力即Fmax。临介力在脉搏动的过程中,对应脉波的最高点。阴阳元子键断裂后阳气出于脉外,同时会携带宗气和营养物质,所以脉搏动的主要目的是将阳气宗气和营养输出脉外。出来的阳气一部分温暖身体,一部分会通过感受元,进入相应经络和脏腑共同抵御邪气,保持脏腑经络和感受元的平衡。阳气出脉后因合子失去阳元子变成阴元子,阴元子为静,不受洛伦兹力,脉恢复平静。脉内游离阳元子在阴元子的吸引下再次与之配对形成合子,合子运动,再次受到磁场力。游离的阳元子的主要来源是环行阳气,环行阳气直接出于脏,延脉均匀分布至全身脉外,脏血虚时会影响环行阳气的分布。当脉中游离阳元子量少环行阳气会进入脉中,成为游离阳元子以保持脉管内阳气充足。模型脉学的运行过程和工作原理就是描述的这样,把这个过程记在心里,方便我们切脉时知道脉的得来,当脉形稍微动时可以在此基础上改变模型的相关条件。

对模型的影响因素

表里,寒热,气血的充足与否,脉软管壁的光滑度,都对脉形脉位有相应的影响,也是病脉出现时我们需要着重关注点。

邪气表里对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脉位。如右寸部,轻摸到皮肤感觉明显脉,为寸部浮层感应元阳元子减少,是阳气在体表或大肠抵御邪气所致。在寸部沉层摸到明显脉,为沉感受元阳元子减少,是阳气在体内或肺脏抵御邪气。关部浮层摸到明显脉,为浮感受元阳元子减少,阳气汇集体表或胃部抵御邪气。关部沉层摸到明显脉,为沉感受元阳元子减少,阳气汇集在体内或脾脏抵御邪气。尺部浮层摸到明显脉,为浮感受元阳元子减少,阳气汇集体表或男子为前列腺女子为子宫抵御邪气。尺部沉层摸到明显脉,为沉感受元阳元子减少,阳气汇集体内或男子睾丸女子为卵巢抵御邪气。从右手寸关尺三部可以看出浮层感受元都有感受体表的作用,沉层感受元都有感受体内的作用。那么当我们切脉时右手寸部脉浮,是邪气侵体表还是邪气侵大肠呢?这时需要我们仔细诊察右手关尺两部,当邪气侵大肠时,寸部脉浮,关尺部常脉。当邪气在皮肤表面时寸部浮的同时,关尺会较平常稍浮,因为关尺浮感受元也能感受体表。沉层依理,当寸部脉稍沉时,是邪气在里还是在肺?这是诊察右手关尺两部,当邪气侵肺时仅寸部脉有变化,当邪气在里时,关尺二部也会比正常脉稍沉。右手关尺和左手三部的脉象可以此类推。当然人体是一个整体,十二经络相互连接,当肺或大肠有邪气变化时,经过十二经络的传递,也会影响其他脏腑的正常工作,这里我们暂不讨论。这里讨论的脉象是单纯理论状况下对脉的影响。

寒热也会对身体脉象产生相应影响。模型脉学认为,当邪气为寒邪时会减慢阳元子的运动速度。血液中合子的速度是阳元子提供的,所以合子的速度也会减慢。也可以说寒邪会降低血流的速度。根据洛伦兹力公式F=QBV,磁场强度B不变,V减少时,洛伦兹力F需要达到临介力Fmax才可以正常搏动,所以脉软管上壁的合子量需要增大即Q增大。因为需要聚集更多合子,所用的时间增长,脉搏动的时间间隔增大,脉率减小。当邪气为热邪时会加快阳元子的运动速度。血液中合子的速度是阳元子提供的,所以合子的速度也会加快。也可以说热邪会加快血流的速度。根据洛伦兹力公式F=QBV,磁场强度B不变,V增大时,洛伦兹力F需要达到临介力Fmax才可以正常搏动,所以脉软管上壁的合子量减小即Q减少。因为少量的合子就可达到临介值,所用的时间减小,脉搏动的时间间隔减小,脉率增大。讲完寒热的对脉的关系。那么脏和腑的寒热有什么不同?当腑有寒时脉象表现为浮迟之象。脏有寒则表现沉迟的脉象。当腑有热时脉象表现为浮数,脏有热则表现为沉数脉象。

脉软管壁的光滑度对脉象的影响有哪些?管壁的光滑度又是怎么改变的?如右手寸部,浮层为大肠经感受元,沉层为肺经感受元。当大肠有湿热时浮层感受元会有相同的湿热环境的信息子。切脉时轻候腑,是手指接触脉软管到推动脉管至脉管压缩近一半的位置。当手指轻轻推动皮肤触即脉管时,浮层感受元会接触脉软管,脉软管就是受体,信息子会将大肠的环境信息传递给脉软管,在脉软管上模拟出相同的环境信息。环境改变脉象也就出现变化。候脏时,从候腑的位置继续增加指力,脉管在手指推动下继续变形下沉。当脉软管接触到沉层感受元时脏的感受元的信息子也会传递到脉软管。当脏腑感受元同时接触受体时,受体表现出脏的信息子信息。所以脉软管表现出脏的环境信息,此时是候脏。当浮层大肠感受元的湿热信息传至脉软管时,脉软管壁会出现润滑湿环境。同时热的信息子可以改变阳元子的速度。所以出现数象。所以当脏腑出现湿热环境时脉的频率略有增加,合子在脉软管壁聚集时出现打滑的状态,也就是脉学中的滑脉脉象。滑与涩相对,涩脉同样也是脉软管的光滑度所所影响。当肺部有气滞或血淤时,右手寸部沉层感受元出现相应信息子。切脉时手指皮肤压缩脉管,脉管同时下沉,当脉软管接触沉层感受元时,感受元上的信息子传递到受体。脉软管会表现出和肺脏相同的环境状态。气滞时脉软管壁会形成气状环流,血淤时脉软管出现斑块状淤块从而使脉流缓涩。气滞和血淤都会引起脉流的顺畅度,怎么辨别气滞和血淤呢?首先脉诊时可以感觉到气滞造成的涩脉较软且有回漩涡状回流感或感觉到涩中带柔滑的脉象。血淤造成的涩脉较硬,像石头挡住水流,有种冲刷石头的感觉。

气血对模型影响是所有的因素中,重产生脉象改变最多的影响因素。比如传统脉学中的虚脉,实脉,芤脉,弱脉,细脉,软脉,都是气血的充盈度不同产生的脉象的改变。身体血量突然减少时,还未影响到气的量。所以出现血虚气不虚的现象,到这种现象只出现在突然情况下,而且血虚气不虚的情况维持的时间短。因为血虚必会引起气虚。当因搬重物时,用力过猛会伤气,气伤严重出现气虚。而气虚过久必回引起血虚。诊病时大多数情况是气血同虚的情况多见。单纯的气虚或单纯的血虚少见。血行脉中不可出于脉。气行脉中和脉外,阳气的分布量是从脉中到脉外依次递减。脉中血量减少时,外层气量最先受影响减小。可以近似的理解为当正电荷电量减少时,最先影响的是最外层电子。随着血量的减小,内层阳气量继续减少。模型脉学在阐释气血充盈度时,以三种情况阐述。第一气血同虚。第二气虚血不虚。第三血虚气不虚。

气血同虚。模型脉学中认为气的量大于血的量,为方便模型构建我们假设一份血可以控制三分的气。也就是当血的体积是V时气的体积为3V,这3V的气中有2V在脉中,有1V在脉外。在脉中的2V血有1V是结合成合子的形式存在,还有1V游离的形式存在在阳血中。此31是常态脉的气血关系。第一阶段,随着血虚,阳气的量也逐渐减少。在气量的减少时,外层的阳气是最先受到影响。气血开始减少时,起初脉内血量减少,外层阳气量随之减少,减少比是血比气为13。这个过程中脉内阳气量不变。所以脉管外侧压力减小,脉内的阳气压力不变,脉软管扩张变粗。所以脉象出现较正常脉大而软。当血量继续减少,脉外阳气量从1V不断减少至0,脉内阳元子量不变,脉软管粗大而软。第二阶段,脉软管内血量继续减少,脉内阳元子量减小,阳元子量能充足与阴元子结合生成合子的量。脉软管逐渐缩小,脉的硬度从软第一阶段的大而软逐渐变细而硬。第三阶段血量减少,脉软管内的游离阳元子量继续减少,这个阶段阳元子数不能充足的和阴元子成合子的量,因为脉中没有配对的阴元子,也就是脉管中有阴血。阴血柔软,脉软管出现细而软的脉象。气血同虚情况的三个阶段总体来看,是气血虚时脉象先从正常到大且软,再到细而硬,最后出现细而软。三个阶段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对应一种脉象。同为气血虚时会有不同脉象,用这种方法气血虚的程度如何会得到较清楚的观念。

血虚气不虚。气血同虚分成了三个阶段来阐释,血虚气不虚这种情况我们不用区分阶段。血虚一定会造成气虚,气虚也一定会造成血虚。血虚气不虚的情况比较少见,因为血虚气不虚是出现突然失血的情况。因为比较突然,身体没有时间调节,血虚还没有造成气虚。在时间上血虚气不虚出现的时间很短。正常时脉软管充盈,失血瞬间血量减少,气量还没有影响,脉管处于扩张的状态,但血液无法充盈脉软管。这种情况就是芤脉的出现原理。

气虚血不虚的情况常出现在过度劳累的情况下。如突然抬举超过能力的重物,造成气伤。或长期不运动,动则气喘。轻度气虚脉软管扩张,脉稍大而稍软,相对于气血同虚时脉管的大而软。脉软管稍小更充盈。中度气虚脉软管细而充盈。相对于气血同虚时脉管更细更充盈。重度气虚时脉象出现稍细而软的情况。相比气血同虚,脉软管稍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诊脉
许跃远-中华脉神:现代脉诊篇
中医诊断学精品课程
这里有一份中医把脉秘籍送给你,拿好不谢!
学习脉诊的方法
28种脉像总结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