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学反思——评范仲淹《睢阳学舍书怀》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后晋末年,天下大乱, 戚同文绝意禄仕,认为人生以行义为贵,开始了他教书授徒的生涯。得将军赵直礼遇,在宋州宋城内为他筑室数楹,兴建学校,广收门徒。大中祥符二年,曹诚又在戚同文故宅之旁,增筑学舍,藏书数千卷。朝廷派戚同文之孙舜宾主持学务,以为府学,宋真宗题名为应天府书院,后来和岳麓、嵩阳、白鹿洞等书院合称为“宋代四大书院”。睢阳学舍便是应天书院的前身。范仲淹曾经在这里学习了五年,其间写下了这首《睢阳学舍书怀》。

其实,范仲淹就读睢阳学舍期间并不叫范仲淹,而是叫朱说。范仲淹幼孤,母谢氏携子适朱文翰。生活中范仲淹以朱氏兄弟浪费不节,多加劝阻而互生龃龉,朱氏兄弟说:“我自用我朱家钱财,与你何干?”范仲淹感愤自立,欲自立门户,配琴剑径趋南都求学。

在睢阳学舍,范仲淹望着天空中“无赖”的流云,思绪万千,飘渺不可期的“帝乡”、“汉苑”让范仲淹神往不已。究竟谁人才能在那里奏洞箫之声,是自己吗?他离开朱家的时候就在盼望着这一天,盼望着金榜题名,复姓姑苏范氏。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凤鸟的典故出自《论语》。“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楚狂接舆讥孔子不能隐,栖栖皇皇,热心于用世。对于青年时期的范仲淹来说,无论世路多么艰难,也绝不会心生遁世归隐之念的。更何况,他对自己的才华高度自信,他说“薄才犹可赋鹪鹩”,“赋鹪鹩”说的是西晋的张华,据《晋书·张华传》记载:(张华)初未知名,著《鹪鹩赋》以自寄。陈留阮籍见之,叹曰:“王佐之才也!”由是声名始著。由此可见,求学时期的范仲淹,入仕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颜子是颜渊,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不以贫窭累其心而改其所乐也,范仲淹离家求学睢阳学舍,生活亦是清贫,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因为无论物质生活多么清苦,他如颜渊般自有心中之乐。在勤奋苦读之余,他还在渴望知音,渴望高山流水得遇知己,若伯牙和子期那般,倘若如此,不负苦学,遗憾消解,便是人生快事。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孔子周游列国途中,在匡地,因貌若恶人阳虎而被乡人围困,孔子说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为: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这里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巨大自信和强烈的神圣的使命感。有了这样的自信,范仲淹接下来发出了涧松何必怨山苗的呼声。左思《咏史》诗有言: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山苗喻指世袭高位的庸才。但出身寒微的范仲淹却自信乐观,这样的性格还使得他在多年以后,在《岳阳楼记》中宽慰滕宗谅时,为后人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千古名句。

读钱应镠先生的《范仲淹新传》读到了范仲淹青年时期所做的这首诗。诗中他那对未来的渴望、那积极进取之心,那自谦又自信的品格,那清贫而不改其乐,渴求伯乐,始终相信寒门亦能出贵子的情怀确实让人感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应天书院
河南·应天府书院联萃
我国古代的四大书院
范仲淹与应天府书院
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范仲淹的前半生
中国的“四大书院”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