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诗歌鉴赏——赏析王安石《读史》

诗经·大雅》中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大戴礼记·保傅》曰:“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旧唐书·魏微传》记载谏臣魏徵病故后,唐太宗在哀痛之余对朝臣的感叹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古人十分注重历史的借鉴作用,哀前人之过,罢重蹈覆辙之弊。所以著史、读史之风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推崇。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就选取了王安石的《读史》一诗,其诗如下: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王安石这首《读史》作于元丰八年(1085)。这年三月,神宗赵顼去世后,旧党得势,新法渐废,王安石心中十分痛苦,这首《读史》就是在这种满怀忧愤的情况下写成的。

首联“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自古以来,功名的求取绝非易事,其中艰辛只有自己知道。“行藏”典出论语,《论语·述而》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之说,翻开史书,有无数的为官之人奉这句话为圭臬,做了一名“圣之清者”,没有给留下任何供后人指责的地方,出仕与归隐皆取于天下“有道”与否,像伯夷叔齐这样的隐者就是这样,包括孟浩然三十岁之前隐居鹿门山读书,未积极跻身仕途,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当然还有一种人,不管天下“有道”与否,我都要担负起我的责任来,大有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态度,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这种人不看重名利,一心想的就是“致君尧舜上”,就是革弊政、救万民。像在武后朝积极为官的陈子昂就是这样的人。这种人就是“圣之任者”。那么,“行藏终欲付何人”为万民而“行”可能为后人而“诟”,为一己之名而“藏”却可能为世人而传其美名,功名之累便在于此。常常读史的王安石,对这个道理再清楚不过了,但是,在王安石的心中,他早已选择了一条“圣之任者”之路。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黮闇”:蒙昧,糊涂。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这是遍览史书所得。王安石在神宗朝积极主持“熙宁变法”,无奈所用非人,神宗早亡,变法失败,朝中亲旧倒戈,民间对变法更是议论纷纷。王安石想到自身处境,身后毁誉不免使之发出了“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的慨叹。

颈联“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上下两句反复陈说,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即使是正史,也多为胜利者所书写,对前朝旧事的记载,难免有所偏颇,当朝实录更难以“秉笔直书”,所以“丹青难写是精神。”

尾联“区区岂尽高贤意, 独守千秋纸上尘”,指史家之笔难以写出贤者的思想意境,史家能做的只是在史书上给后人留下一点历史的踪迹罢了。但是“高贤”终究是“高贤”,他不因史书之讹传,或史书所颂有限而改变。诗人在此,是在自我宽慰,在为变法失败后的自己寻找精神上突围的路径。

王安石的读史诗,不只是揭示历史上的重大问题,使人们从历史中得到启示,而且还包含着某种哲理,或者说某种历史理论,使人们从更高的思想境界来观察历史、认识历史,这首诗就是这样。同时它也符合宋诗常富含“理趣”的特点,那就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变法失败后900多年间,史书中关于变法之是非得失以及关于反对变法一派人物的评价,不绝于世,其间,褒贬扬抑,莫衷一是,真所谓千秋功过,任后人评说。其遭遇和他诗中所论如出一辙。

       我们品读古人诗词、史书,当以之为鉴。读王安石的《读史》一诗,面对史书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不知广大考生在不久的将来是否有勇气做一名“圣之任者”呢?答案应该是——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想激荡 | “北宋第一宰相”章惇,功绩赫赫为何成了“奸臣”?
读王安石[辑转]
《读史》宋 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
司马光为什么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为什么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 (2)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