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12:七夕

故乡读书会

  ◆  

    

余梦楼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12:七夕

|李全修

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是传说天上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叫做“七夕”。因为是牛郎织女二星会合之期,所以七夕又称“星期”;他俩是神仙眷侣,所以叫做“灵匹”。唐·王勃《七夕赋》有句云:“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南朝谢惠连《咏牛女诗》:“云汉有灵匹,弥年阙相从。”唐·李峤《七夕应制诗》:“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也称“兰夜”,南齐谢朓《七夕赋》:“嗟兰夜之难永,泣会促而怨长。”

 “织女”“牵牛”二星之名第一次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中。这是一首被征服的东方诸侯国臣民怨刺周王朝统治的诗。其第五章云:“维天有汉(银河),监(同鉴,照)亦有光。跂(qí,同歧,分岔状,指呈三角形的织女星座)彼织女,终日七襄谓织女星白昼移位七次。”第六章云:“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huǎn,明亮貌彼牵牛,不以服箱(驾车运载)”这八句的意思是说:天上有一条银河,像镜子一样闪闪发光。鼎足而立的三颗织女星,一天要移动七次;虽然忙忙碌碌地移动七次,却没有织出布匹。看那牵牛星亮闪闪,却不能拉车运载。在这里,织女、牵牛只是两颗星名,诗人仰望星空,就“织女”、“牵牛”二星顾名思义,怨织女不能织布,怨牵牛不能运载,怨整个运转的天体都不能为小民解决痛苦。这里并没有被附会牛郎织女的神话。

牛女的故事大约产生于汉代。西汉刘安《淮南子·俶chù真训》有“若夫真人……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的说法,说明在西汉前期的传说中,织女星已演变成为“真人”( 道教所说修行得道的人)的妻子。而《艺文类聚》引东汉崔寔《四民月令》则有了二星相会的内容:七月七日,曝经书,设酒脯时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请於河鼓(即牵牛星)、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如地河之波,辉辉有光曜五色,以此为徵应,见者便拜乞愿,三年乃得。”产生于东汉后期的“古诗十九首”,在《迢迢牵牛星》一诗中,牵牛织女首次成为隔着天河含情而不能相会的一对男女形象: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至魏,曹丕《燕歌行》有“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的诗句,曹植《洛神赋》也有“叹匏瓜星名,又名天鸡,在河鼓星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的句子。《文选》注在为“咏牵牛之独处”所作的注中引曹植《九咏》注云:“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牵牛织女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现在所见明言牵牛织女为夫妇,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的最早的文字资料。

到了晋代,牛女的传说以及七夕风俗已经成型,所以傅玄《拟天问》说:“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而周处《风土记》则记载:“七月七日,其夜洒扫庭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牵牛)、织女。

晋代王鉴的《七夕观织女》是现存第一首描写牛女七夕相会的诗;

牵牛悲殊馆,织女悼离家。一稔(一年)期一宵,此期良可嘉。赫奕(光辉炫耀)玄门(天门)开,飞阁郁嵯峨。隐隐驱千乘,阗阗(形容车声宏大)越星河。六龙奋瑶辔,文螭负琼车。火丹(仙女名)秉瑰烛,素女(天河仙女)执琼华。绛旗若吐电,朱盖如振霞。云韶(黄帝所作乐曲《云门》与虞舜所作乐曲《大韶》的合称何嘈嗷(声音喧闹杂乱),灵鼓(六面鼓)鸣相和。亭轩xì,眷予在岌峨。泽因芳露沾,恩附兰风加。明发(早晨启程)相从游,翩翩鸾luán zhuó鸾鸟与鸑鷟,皆凤属)罗。同游不同观,念子忧怨多。敬因三祝祝人寿、富、多男子末,以尔属皇娥传说中古帝 少昊氏 母亲

到了南北朝,牛女神话故事进一步演义:牛女一年只能一会,是天帝对他们的惩罚。·冯应京撰戴任续成之《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

牛郎织女如何渡过天河相会呢?于是又生出“鹊桥”的传说。西京杂记》:织女渡河,使鹊为桥,故是日人间无鹊。至八日,则鹊尾皆秃。《风俗记》: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夕鹊首无故皆髡kūn,秃头,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白居易《白帖》:“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乌鹊所填之桥,名为“鹊桥”或“星桥”:

星桥通汉使,机石逐仙槎。(北周·庾信《七夕》)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唐·李商隐《七夕》)

鹊桥的故事成为文学创作的好题材,词中有词牌“鹊桥仙”,戏曲则将之搬上舞台。清·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昔日梨园之俗,每值七夕,必演《鹊桥》,或昆曲《长生殿》,如今之《天河配》也,所谓应节戏。”

古诗中最全面记叙牛女神话故事的作品是宋代诗人张耒所写《七夕歌》:

人间一叶梧桐飘,蓐收(西方神名,司秋)行秋回斗杓(指北斗星)神官召集灵鹊,直渡银河云作桥。河东美人天帝(指织女)机杼年年玉指。纤成云雾紫星衣,辛苦无欢容(容貌)不理。帝怜独居无与娱,河西嫁与牵牛夫自从嫁得废绿鬓云鬟朝暮梳。贪欢不归天帝怒,谪归却理来时路。但令一一相见,七月七桥边渡。别长会少知奈何,却悔从来欢爱多。匆匆万事说不尽烛龙(借指太阳)已驾随羲和(驾驭日车之神)河边灵官(仙官)催晓发,令严不管离别。空将泪作雨滂沱泪痕有尽愁无歇。我言织女君莫叹,天地无穷相见。犹胜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

七夕最主要的风俗是“乞巧” 所谓“乞巧”是指农历七月七日之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活动与仪式。乞巧要搭彩楼,谓之“乞巧楼”。登楼乞巧之俗,大约肇始于汉代宫中。汉·刘歆所撰《西京杂记》卷一:“汉彩女(汉代宫女的一种)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以后各代因之。《舆地志》载:“齐武帝起层楼观,七月七日,宫女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七夕,宫中以锦结层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嬪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谓之乞巧楼。”王建《宫词一百首》其九十七:“画作天河刻作牛,玉梭金镊桥头。每年宫里穿针夜,敕赐诸亲乞巧楼”宋代也有搭建乞巧楼之风。元末陶宗仪《元氏掖庭录》:“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孙蕙兰绿窗诗十八首其十七乞巧楼前雨乍晴,弯弯新月伴双星。”明代也如此,刘若遇《明宫史》火集《饮食好尚》:“初七日七夕节,宫眷内臣穿鹊桥补子。宫中设乞巧山子,兵仗局伺候乞巧针。”·唐寅《绮疏遗恨之针》诗:乞巧楼前乞巧时,金针玉指弄春丝”明清之际的刘侗《河传·七月》诗:“高楼乞巧。花飞起云霞缭绕。金钿七孔试穿针,袅袅。穿出双头巧。

后来,此风亦行于贵势之家,·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七夕》:“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楼于庭,谓之乞巧楼。”《梦梁录·七夕》:“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宋·钱惟演《戊申年七夕》诗:“欲闻天语犹嫌远,更结三层乞巧楼。”

再后来,进一步演变为民俗,成为宫中与民间同庆的节日。

下面两首宋诗对乞巧场景有比较具体的描述:

七夕知何夕,云是牛女期。俚俗具瓜华,阶除(台阶)儿女嬉。繁星烂煌煌,流月湛沉辉。群儿望鹊桥,桥端七宝帷。彷佛想言笑,芗(同香)泽疑烟霏。人间光阴速,天上日月迟。隔岁等旦暮,会遇未应稀。愿言停笑欢,察我心所祈。我欲赐新巧,智术妙通微。金针度彩缕,宝奁卜蛛丝。(宋·李《七夕》)

世间共传牛女喜,绮楼百尺排空起。垂绥(枝叶下垂貌)插竹动云阴,玉豆珠盘罗糍粑饵。壶开绿酒净于空,秋满虚庭气如水。儿童不眠看星会,白光奕奕摇飞旆pèi旗的总称。整衣低首祝深心,未祝焚香先再拜。(天将晓的样子)晓动斗车(指北斗星)移,小雨班班(斑点众多貌。班通“斑”)怨别离。天上还应分凤轸(有凤凰雕饰的华美车乘),人间又喜见蛛丝。(宋·李复《七夕和韵》)

乞巧之法有三,一为对月穿针。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tōu,黄铜矿石石为针。

《开元天宝遗事》记唐代穿针之俗:“(七夕)妃嫔各以七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吴自牧《梦粱录》:“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人家,于高楼危榭,安排宴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牛女。”

周密《武林旧事》记南宋乞巧风俗云:“妇人女子至夜对月穿针,饾饤dòu dìng陈列食品杯盘,饮酒为乐,谓之乞巧。

《元氏掖庭录》记元代穿针习俗:“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缕乱恐风来,衫轻羞指现。故穿双眼针,特缝合欢扇。(南北朝·刘孝威《七夕穿针诗》)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唐·祖咏《七夕》)

     儿时忆,瓜果设云屏。青玉案前同乞巧,水晶帘下共穿针。脉脉拜双星。(清·许禧身《忆江南》)

设果庭前满,穿针户外多。小鬟低语问娇娥。不识今宵乞巧、巧如何。(清·高佩华《风蝶令·题乞巧图》)

七夕星期又是。乞巧筵前,女伴穿针偷比。更较唇间脂晕,臂上砂痕,一般妍媚。    怕猩红易褪,遮莫向、银塘频洗。试瑶琴、月底携来,弹作落花流水(清·孙荪意《夺锦标·染指甲》)

乞巧之法二是蟢蛛结网。最早见于《荆楚岁时记》:“陈瓜果于庭以乞巧。有蛛,蜘蛛的一种)网于瓜上,则以为得巧。”《开元天宝遗事》载唐代风俗:“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梦粱录》载宋代风俗:“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儿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田汝成《熙朝乐事》载明代风俗:“(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唐·李商隐《辛未七夕》)

宝奁深夜结蛛丝,五孔、金针不寐。(宋·石延年《鹊桥仙·七夕》)

鹿顶(指东西房和南北房连接转角的地方)殿中逢七夕,遥瞻牛女列珍羞。明朝看巧开金盒,喜得蛛丝笑未休。(明·周宪王《元宫词》其八十三):

几多钿合子,陈瓜果、乞巧楼前。(清·曹贞吉《玉簟凉 ·七夕有感和其年》)

乞巧之法三为浮针投影,此俗盛行明清两代。《帝京景物略·东城内外·春场》载明代风俗:“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茹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妇或叹,女有泣者 。”《清嘉录》也载有清代相似习俗。

除乞巧外,七月初七还有“曝衣”“化生”等风俗。

曝衣之俗相传起于汉代。《太平御览·宋卜子阳园苑疏》:“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阁,常至七月七日,宫女出后衣登楼曝之。”《世说新语》载有两则晒衣的逸事,一则见于《任诞》:“阮仲容(即阮咸)、步兵(按:即阮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劲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一种短裤)于庭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一则见于《排调》:“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初学记》引崔寔《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

“化生”,是一种婴儿偶像,唐代以来有以“化生”求子的习俗。元代释圆至引《唐岁时纪事》:“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一:或曰:化生,摩侯罗之异名。宫中设此,以为生子之祥。”“摩侯罗”见于《东京梦华录》:摩侯罗惟苏州者极巧,木渎袁家所制益精。”“摩侯罗亦作摩睺罗”“摩诃罗磨喝乐摩喝乐”《东京梦华录》又云七月七……皆卖摩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梦粱录》: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叫摩睺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以后习俗﹐用土﹑木﹑蜡等制成的婴孩形玩具。多于七夕时用为送子之祥物。·许棐泥孩儿》诗云:牧渎(苏州古镇名,即《东京梦华录》所说“木渎”)一块泥,装塑恣华侈。双罩红纱厨,娇立花瓶底。少妇初尝酸,一玩一心喜。潜乞大士灵,生子愿如尔。”陈元靓《岁时广记》二十六引唱摩喝乐之谑词:“天上佳期,九衢灯月交辉。摩喉孩儿,斗巧争奇。戴短檐珠子帽,披小罗金衣。嗔眉笑眼,百般的敛手相宜。转眼的功夫不少,引得人爱后如痴。快输钱,须要扑,不问归迟。归来猛醒,争如我活的孩儿!”

·赵师侠《鹊桥仙·丁巳七夕》词云:

明河风细鹊桥云淡,秋入庭梧先坠。摩孩罗荷叶伞儿轻,总排列双双对对。

·杨万里《谢余处恭送七夕酒果蜜食化生儿二首》其一云:

儿孙忽满庭,折荷骑竹臂春莺。巧楼后夜邀牛女,留钥今朝送化生。节物催人教老去,壶觞拜赐喜先倾。醉眠管得银河鹊,天上归来打六更。

检点古代七夕诗歌,还有两首非常脍炙人口的宋词本文尚未提到,不可不补录如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宋·李清照《行香子》)

诗话系列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11:端午

欢迎阅读

采风|行走黄冈山水,抒写故土乡情

中国人最怕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夕:一个亘古苍穹的浪漫爱情故事 你可曾在乎过
古代民俗:七夕“乞巧节”
牛郎织女:七夕节
岁时的轨迹(32)七巧,此夕年年月半明
牛郎织女—-七夕节—-不是情人节
七夕的由来及十首跟七夕有关的诗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