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治疗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系胆囊管阻塞和细菌感染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临床特征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明显触痛和腹肌强直。

本病属于中医“胁痛”、“胆胀”等症的范畴。由于饮食不节、蛔虫上扰、情志刺激等因素引起肝胆气机不畅,致淤积成块,再与湿热搏结致血败肉腐、藴而成脓而发病。故按其病机发展和演化,结合临床特点,本病急性发作期正盛邪实,正邪相争剧烈,故以胁肋疼痛、发热黄疸为主要表现;同时由于气郁、血淤和实邪结聚,故常伴有胃肠实结之证。治宜采用疏肝理气、清利湿热、解毒、理气活血、通坚攻下等法。

中医妙方:

1.虎杖二金汤:

方药:虎杖30克,郁金15克,金铃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虎杖可用川大黄代替,量须减半。

功效:清肝利胆。

案例:孙某,女,60岁,1970年10月15日初诊。右上腹部疼痛,呕吐不纳,大便不下,舌苔厚腻而干,脉弦濡,经西医检查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病者求用中药治疗。此为胆逆犯胃,湿热蕴结;投以虎杖二金汤,加法半夏10克、生姜3片。服用5剂后,呕即止,病已减。再嘱其连进5剂,服后病获痊愈。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以虎杖二金汤加减治疗20例患者,有的并发有胆结石,且有的见明显黄疸(另加茵陈、柴胡各10克),均收良效。

2.大柴胡汤加味:

方药:柴胡12克,黄芩10克,大黄10克,枳实10克,制半夏10克,白芍10克,元胡10克,蒲公英30克,广木香9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3个。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里泄热。

案例:李某,女,49岁,1978年9月16日初诊。患者近3d来右上腹阵发性疼痛,累及胸胁前后,并向肩部放射,最近1d病情加重。经外科检查确诊为急性胆囊炎(单纯性),转本科治疗。症见黄疸不明显,口苦咽干,食欲不振,时有恶心呕吐,且有恶寒、发热感觉,大便干燥,睡眠不佳,舌红嫩,苔淡黄,脉弦数,左关弦而有力。投以大柴胡汤加味方,服药3剂后,胁痛减轻,尚有恶心,苔淡黄稍厚,大便正常。仍以上方去大黄、黄芩,加黄连5克、竹茹10克,继服3剂,服药后病情进一步转佳,饮食增进。上方去竹茄、枳实,嘱其再进3剂,服后诸症基本消失。再改以逍遥散加减方3剂调治,病获痊愈。

按语:急性胆囊炎当属于祖国医学“胁痛”的范畴。一般热不明显者多属气郁,当先应用逍遥散疏肝理气止痛。此例有恶寒发热,故先以清胆泄热和胃,应用大柴胡汤加味治疗,又以逍遥散加减方善后,而收全功。

3.茵陈栀子汤:

方药:绵茵陈18克,黑山栀9克,黄柏9克,生大黄4.5克(后下),赤茯苓9克,猪茯苓9克,焦枳实9克,赤芍9克,硝矾丸4.5克,生地黄12克,黑玄参9克,川石斛9克。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硝矾丸分3次吞服。

功效:清利肝胆,养阴润燥。

案例:翟某,女,60岁,1964年5月5日初诊。主诉发热、黄疸3d,伴右胁疼痛。右胁疼痛时发时止,已有半年。近3d来,右胁疼痛加剧,伴发黄和黄疸。尿三胆检查,胆红质阳性,尿胆原1∶10以下,尿胆素阳性。白细胞总数27.2×109/L,中性粒细胞0.86,淋巴细胞0.12,单核细胞0.01。服上方4剂后,黄疸退清,疼痛不止,大便亦行。白细胞总数9.85×109/L,中性粒细胞0.75,淋巴细胞0.23,单核细胞0.02。

按语:方中茵陈蒿汤、山栀柏皮汤清利肝胆湿热,用大黄、枳实,可以通大便,用生地黄、玄参有增液汤,在救津润燥。

4.解热通腑汤:

方药:黄芩10克,柴胡10克,元明粉10克,生大黄10克,广郁金12克,炒白芍12,木香9克,蒲公英15克,虎杖30克,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4次温服,重症每日2剂。

功效:疏肝解郁,利胆清热。

案例:应用本方加味治疗急性胆囊炎52例,其中38例临床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血常规恢复正常,超声波检查无异常),占73%;10例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常规恢复正常,超声波检查示胆囊波型粗糙),占19%;无效4例;总有效率92%。

按语:急性胆囊炎的病理特点是湿热蕴结,郁而不通。胆为腑,以通为用。本方疏肝胆郁滞,泻下阳明腑实,利湿热蕴结,大便通畅,通则不痛。

5.楝子元胡汤:

方药:川楝子12克,炒元胡9克,炒山栀子9克,蒲公英15克,生白芍9克,炒枳壳6克,过路黄30克,广郁金9克,广木香6克,制半夏6克,青皮9克,生大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利胆,理气降逆。

案例:冯某,女,46岁,饮食业职工,1973年8月19日初诊。患者于半年前因上腹部突发剧烈疼痛,伴呕吐,至某医院住院2d,痛止出院;半个月后复发,经住院检查诊断为急性胆囊炎,应用抗生素及阿托品后,痛止出院,其后发作数次。1973年5月行胆囊造影拍X射线示片,有胆囊结石3颗,最大的为1.8cm×1cm,建议择期手术治疗。因畏惧开刀,转由中医治疗,其间发作2次,均由阿托品及四环素内服控制症状,此次经人介绍来诊。体格检查:肝肋下3指、剑突下4指,质中,有压痛,胆囊未触及。食后觉胀,大便秘结,每隔2~3d一行,剧痛发作,则形寒并伴泛恶呕吐,腰背部板滞并呈放射性痛,脉弦细,舌苔白腻。给予上方,内服5剂,服药后自觉胸闷大减,大便每日1~2次,脉细苔薄白。按上方去大黄加蒌仁12克,服至1973年9月12日因剧痛发作来诊。

体温37℃,脉弦数,舌苔白腻,胀痛自上腹部直至脐周,不觉泛恶,大便2d未行,当即肌内注射山莨菪碱1支,并口服硫酸镁10克,处方:川楝子12克,炒元胡9克,生白芍9克,鸡内金12克,川厚朴6克,炒枳壳9克,过路黄45克,广郁金9克,生甘草9克,银花12克,青皮9克,生大黄6克。内服5剂,当日服中药1剂,共泻下3次,痛即缓解,服至第3天上腹部不觉胀,乃再按方去川厚朴、呈大黄,加蒌仁15克,其后未发剧痛,于1973年11月底自动停药。患者于1974年9月中旬再次胆囊造影,胆囊功能正常,未见结石。

1976年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本病例经胆囊造影确诊为胆结石,就其症状表现,每痛则伴泛恶呕吐,平时食后腹胀,大便秘结,均为脾胃升降失常见症,盖肝胆以疏泄通降为顺,郁结阻滞则犯胃克脾,胃气上逆则泛恶呕吐,脾不健运则食后作胀,湿热蕴结、胆汁郁积则大便秘结。

证属肝胆之气郁结、胃失和降所致;治以清热利胆、理气降逆为法。

以川楝子、元胡疏肝泄热、理气止痛,配炒枳壳、青皮、广木香、广郁金解郁行滞,生白芍益阴养肝,制半夏降逆和胃,炒山栀子、蒲公英清热泻火,生大黄通里,过路黄清里热,而方中与广郁金、炒山栀子、生大黄、过路黄均有利胆作用。故服药后,大便畅行,腑气得通而诸症悉减,乃去大黄的通里,加蒌仁的润下通便,使大便能通而不伤正气,并做长期服药的打算。至于再次剧痛发作,显属排石现象,故以山莨菪碱肌内注射与硫酸镁口服使肌扩张而有利于结石的排泄。其后间隔半年,因食高脂肪而引起突然发作,说明尚有残余结石存在,仍以郁金、鸡内金(定名为双金散)研末吞服,并备硫酸镁以供剧痛发作时服用而达解痉利胆、简化用药,便于长期缓缓图治,历时5个月经胆囊造影证实结石消失,随访未复发。按胆囊结石每多缠绵难愈,常能经过较长的缓解而再次急性发作,故临床症状消失不等于痊愈,宜经过X射线平片或胆囊造影加以证实为妥。通过本病例的体会,认为采用双金散的长期服用,似较适合于胆囊结石的治疗。有些胆囊炎及结石症状不典型,易造成误诊。

6.

(1)清胆止痛汤方药: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杭白芍12克,大黄12克(后下),枳实12克,元胡10克,木香10克,泽兰12克,生姜6克,大枣3枚,三七粉5克(分2次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必要时可每日2剂,分4次服)。

(2)复方金铃子散方药:炒川楝子(金铃子)30克,元胡30克(醋炙),郁金60克,蒲公英60克,鸡内金30克。

用法:共研为细末,每次服6克,每日3~4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刺激性及油腻腥荤食物。

功效:疏肝利胆、化淤止痛(急性期),理气和血、健胃消滞(慢性期)。清胆止痛汤,适用于急性期;复方金铃子散,适用于慢性期。

案例:王某,女,50岁。患者素有“心口痛”病,时发时愈,每个月发作2~3次,已有10年之久。每次发作时疼痛剧烈,弯腰捧腹,辗转翻滚,痛引肩背,呕吐恶心,冷汗淋漓。曾在某医院经超声波检查、造影等诊断为慢性胆囊炎并胆石症。常用抗生素、阿托品等药物而效果不佳。患者来诊时值急性发作,主症同前,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厚,脉弦紧,巩膜轻度黄染。证系肝胆郁滞。给以清胆止痛汤服用,服药1剂痛减,3剂诸症平复。然后改服复方金铃子散,服第1个疗程期间仅发作2次,且程度较前减轻;又服药1个疗程,患者感觉脘腹已无不适,消化功能良好,以前之病症未再出现。停药至今已3个月余,未见复发。

按语:应用以上二方配合治疗患者100余例,获得较满意的疗效。一般急性期用清胆止痛汤3剂左右可控制症状,然后改用复方金铃子散,服药1~3个疗程,可使患者症状减轻或痊愈。

7.柔肝养肝汤:

方药:沙参15克,麦门冬12克,生地黄12克,枸杞子12克,川楝子12克,楮实子24克,地骨皮15克,百合30克,知母9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柔肝养肝。

案例:马某,女,49岁,教师,1977年9月3日初诊。患者于1个月前食生冷后,右上腹持续疼痛拒按,伴呕吐不止,痛引脘腹及肩背,呕吐苦水,不能支持,由爱人抬到某医院急诊室以急性胆囊炎为诊断收入住院。经抗菌、输液等治疗1周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疼痛又作,改服中药治疗,多系清热利湿之品,药后效果不显,故到本院门诊求治。就诊时仍常见胁下隐隐作痛,夜更甚;口干不思饮,盗汗,双目干涩,心烦少寐,大便干结;脉弦细,舌质红,苔少。此乃热病伤阴之象,拟予柔肝养阴法。上方连服10剂,诸症趋愈。

按语:本例患者因热病之后,过服清热利湿、理气行气之品,耗伤肝阴,故拟柔肝养阴法为内治。用一贯煎柔肝养血以疏郁,用二至丸滋补肾阴以生木,用地骨皮退虚热以止盗汗,百合、知母清余热。诸药合用使肝体得养,肝气条达而诸症趋愈。

8.清热利胆方:

方药:茵陈30克,栀子10克,大黄(后下)10克,鸡内金30克,元胡12克,柴胡15克,枳实15克,泽泻20克,车前草30克,川楝子15克,赤、白芍各15克,海金沙30克,金钱草30克,生地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剂为一个疗程。

功效:清利肝胆湿热,理气止痛。

案例:史某,女,67岁,2003年10月15日入院。因外出进食油腻食物,回家途中颠簸后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向右后肩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发热、身冷,体温37.8℃,当地诊治效差入院。患者精神不振,面目微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滑。血压70/120mmHg,心率88次/min,律齐,腹肌稍紧,莫菲征(+),麦氏点无压痛,B型超声示:胆囊炎、胆结石。中医诊断:胁痛;辨证属肝胆湿热;西医诊断:胆石症(急性胆囊炎、胆结石)。患者不愿手术,要求内科治疗。予氨苄西林5.0mg、替硝唑0.8mg、能量合剂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症支持治疗。中药处方:清热利胆方,每日1剂,服药3剂,发热基本消失,疼痛不明显;继服4剂,发热消失,疼痛基本消失,饮食正常,停输液;继服7剂巩固疗效,症状、体征均无异常。随诊3年未复发。

按语:根据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的症状、体征,其当属中医“胁痛”、“黄疸”范围,以胁痛为多见。《灵枢·五邪篇》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热论》曰:“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素问·刺热论》曰:“肝热病者,胁满痛。”胆石症主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湿热蕴结于肝胆,湿热煎熬,结为砂石,阻滞胆道,致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胁痛、口苦;湿热中阻,则纳呆、恶心、呕吐;邪热久羁,则发热、恶寒。湿热交蒸,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则可见身目、小便黄。本方茵陈、栀子、大黄清利肝胆湿热,元胡、枳实、川楝子理气止痛,柴胡、泽泻、车前草、三金疏肝利胆消石,生地黄、赤、白芍滋阴柔肝,诸药合用,共奏清利肝胆湿热、理气止痛之功,故获良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胆囊炎这么治,简单的方法都在看!
胆囊炎名医名方 【中药讨论专版】
胆囊炎胆结石治疗汇总
胆囊炎 胆结石 验方
8名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胆囊炎治疗经验汇总(收藏)
82.胆道感染、胆石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