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进忠《证治备要》

多 发 性 神 经 炎

 

多发性神经炎,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特点的不同,分别将手指、足趾发麻、疼痛者,称麻木;四肢弛缓性瘫痪者,称痿等。

辨证论治

(一) 痰火化风证

临床表现:手足麻木,足蔗、趾、足背疼痛,走路触摸时疼痛加重,或有轻度瘫痪,口干,心烦,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熄风通络,化痰清热。   

方药:熄风通络汤。

钩藤30克  桑枝30克   地龙10克 香橼10克  佛手10克 枳壳10克  连翘10克 丝瓜络10克  甘草3克  木瓜10克。

(二) 阳明胃热证

临床表现:瘫痪,发热,口渴,汗出,舌苔黄干,脉滑数。

治法:清胃养阴。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生石膏30克  麦冬15克 沙参15克  党参15克 半夏10克  竹叶10克 甘草6克  粳米30克  生姜二片。

(三) 阳明胃热,外挟风湿证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汗出身痛,舌苔黄白,脉洪大。

治法。清胃泻火,佐以散风。

方药:白虎桂枝汤加减。

生石膏60克  桂枝15克 知母15克  生薏米30克 甘草9克  粳米30克。

(四)气阴两虚,湿热蕴结证

临床表现:瘫痪,全身沉重,白汗盗汗,面色恍白而颊反嫩红,发热,甚或气短痰多,舌苔白,脉虚大弦滑。

治法:益气养阴,燥湿清热。

方药:生脉三妙汤。

黄芪1 5克  党参10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0克 苍术10克  黄柏10克 怀牛膝10克  木瓜10克  桑枝30克。

加减: 痰多者,加竹茹10克  枳壳10克 香橼10克  佛手10克。

(五) 阴阳俱虚,湿热蕴结证

临床表现:瘫痪,全身沉重,腰背酸痛,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

治法:阴阳双补,清热燥湿。

方药:虎潜丸加减。

虎骨3克(研末,冲服)  怀牛膝9克 生地15克  淡肉苁蓉15克 锁阳15克  白芍15克 当归10克  麦冬10克 石斛10克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干姜1.5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急性发病时,以阳明胃热和湿热伤筋者较多;慢性者,以气阴两虚、湿热蕴结者为多见。其辨证要点有二:一脉象,二面色。即脉虚大者,为气阴两虚;滑数者,为胃热或痰热;细数者,为阴虚热盛。面色恍白、汗多者,为气阴两虚;面色红赤者,为胃热。

在治疗上,阳明胃热者,治宜竹叶石膏汤、白虎汤加减;肺虚者,治宜补气养阴;肾虚者,治宜滋补肾阴。然均需注意湿热,治湿热成痿,以三妙丸、晚蚕砂、萆薢、薏米等药为主。

 

 

臂 丛 神 经 痛

 

臂丛神经痛,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分别将肩臂麻痛者,称血痹;肩背疼痛者,称肩背痛。

辨证论治

(一) 气血俱虚,寒凝血滞证

临床表现:肩臂疼痛,抬举、拿东西等均能使疼痛加重,舌苔薄白,脉弦或缓。

治法:益气养血,温经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黄芪30克  当归15克 鸡血藤15克  桂枝15克  白芍15克片姜黄9克  生姜9克  大枣十二枚。

加减: 疼痛严重或夜间疼痛加重,加乳香10克  没药10克;

手臂冷痛,加川乌9克。

简易法:

天宗 肩顒(先在两穴针刺,至有针感后留针15分钟,然后在两穴上放置火柴棍约1—2厘米,胶布固定,或在天宗穴放置皮内针胶布固定。)

(二) 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肩臂疼痛,手心热,夜间口干,脉虚而弦滑。

治法:益气养阴,通络止痛。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15克  党参10克 桂枝10克  麦冬10克 黑芝麻10克  阿胶10克(烊化) 生地30克  大枣十个  酒一盅为引。

(三) 气血俱虚,外受风寒证

临床表现:急性发病,肩臂疼痛,畏风怕冷,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益气养血,疏散风寒。

方药:蠲痹汤加减。

黄芪15克  桂枝10克 片姜黄10克  当归10克 续断10克  白芍10克 羌活10克  防风10克。

(四) 肝郁气滞,经络郁滞证

临床表现:肩臂至手指酸痛憋胀麻木,头晕头痛,胸满心烦,失眠,喜叹气,舌苔白,脉沉弦。

治法:舒肝理气,佐以通络。

方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党参10克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黄芩10克  丝瓜络10克 生姜10克  龙骨12克 牡蛎12克  大枣五个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以气血俱虚,外受风寒者为多见,其治法以补气养血、疏散风寒为常用。但病程较久者,必须注意病位之在脾、肝、肾;其在肝者,治宜养血舒肝;在肾者,只治宜培补肾气;在脾者,治宜益气养血。   

另外,皮内针、皮外针法,对本病也有一定效果。

 

 

坐 骨 神 经 痛

 

坐骨神经痛,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称为腿痛。

辨证论治

(一) 肝肾俱虚,风寒湿痹证

临床表现:腰腿突然剧痛不止,翻身活动困难,腿足屈伸不利,舌苔白,脉弦紧或弦缓

治法:培补肝肾,祛风散寒。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10克  桑寄生15克   秦艽10克 防风10克  细辛3克 川芎10克 当归10克  生地10克 白芍10克  肉桂10克 茯苓l0克  杜仲10克 川牛膝10亢  党参l0克  甘草6克。

(二) 肝肾俱虚,筋脉失养证

临床表现:腰困腰痛,腿痛剧烈,夜间加重,难于入睡,患侧怕冷,口干,脉沉弦或尺脉不足。

治法:补益肝肾,养血舒筋。

方药:八味地黄丸加减。

生地15克  熟地15克  白芍15克 石斛15克  肉苁蓉15克 元参15克 茯苓10克  泽泻l0克  丹皮10克  附子10克  肉桂10克   怀牛膝10克 淫羊霍10克  露蜂房10克。

加减; 疼痛不止,加乳香10克  没药10克;

灼热疼痛,尿黄,加知母9克  黄柏9克。

(三) 肝肾俱虚,湿热内蕴证

临床表现:腰腿疼痛不止,夜间加重,口干口苫,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数或沉滑数。

治法:滋补肝肾,清热除湿。

方药:虎潜丸加减。

生地15克  锁阳15克 肉苁蓉15克  菟丝子15克  陈皮l0克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石斛10克  桑寄生10克 怀牛膝10克  干姜3克。

(四) 血虚肝郁,筋脉失养证

临床表现:腰痛,腿胀痛,胸满心烦,头晕头痛,喜叹气,舌苔白,脉沉弦。

治法:养血柔肝舒筋。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干姜3克 狗脊30克  薄荷3克  甘草6克。

加减: 胸满心烦较重,宜加栀子10克  丹皮10克 生地10克  石斛10克 陈皮10克  青皮10克, 去白术、茯苓、干姜、狗脊。

(五) 气虚寒凝,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髋部一片疼痛,牵及大腿外侧疼痛或胀痛,畏冷怕劳,舌苔白,脉弦大或弦缓。

治法:益气散寒。

方药:芪姜汤(家兄法)。

黄芪30—120克  干姜6克 甘草6克。

加减:

夜间疼痛严重,加当归9克  赤芍9克 川芎10克  桃仁10克  地龙10克。

(六) 风湿入络证

临床表现:腿痛腿麻,尤以麻木为甚,脉弦缓。

治法:祛风湿,通经络。

方药:豨莶白果叶酒(家父法)。

豨莶草15克  千年健6克 佛手6克  地风6克  当归6克   香橼6克 桂枝6克  赤芍6克 老鹳草6克  透骨草6克 白果叶20片  白酒三斤。

用法:将上药切为小块,泡七天七夜,备用。一日二次,一次一盅。

(七) 气血俱虚,气滞血瘀,痰湿郁滞证

临床表现:患者素体肥胖,下肢浮肿,疲乏无力,胸脘或脘腹胀满,腿痛,夜间严重,舌苔白,脉弦滑。

治法:补气养血,理气活血,燥湿。

方药:参芪丹鸡黄精汤加减。

党参l5克  黄芪30克  丹参30克 鸡血藤30克  苍术15克 白术10克 陈皮10克   青皮10克  黄精10克  生地10克  当归10克   柴胡10克 郁金10克  姜黄10克  薄荷3克   桑寄生15克 夜交藤15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辨证的要点有三:一病因,二脉象,三症状。

1。病因:冬季出汗后,突然进入寒冷环境时,出现腰、腿疼痛者,为风寒;扭伤后,突然腰腿疼痛者,为瘀血;长期的精神抑郁引起的,为肝郁血虚。

2。脉象:浮紧、弦紧者,为风寒;沉弦,为肝郁气滞;沉弦而尺不足,为肾阳虚衰;沉而滑数或尺脉数,为肾虚热盛;虚大,为气血俱虚。

3.症状:头晕头痛,胸胁苦满,心烦失眠者,为肝郁血虚;腰酸腰痛者,为肾虚;下肢沉重者,为气虚湿盛;足冷者,为肾阳不足。

在治疗上,由于本病都与肝肾虚衰有关,所以培补肝肾应贯穿于各种治法之中,独活寄生汤是治疗风寒湿所致者的有效方剂,使用时必须注意引经药,否则会使疗效降低;肝肾俱虚者,夜间疼痛多较剧烈,用药时除补益肝肾外,尤应区别寒热的不同;血虚肝郁者,多兼寒湿,应用逍遥散时,易生姜为干姜较妥。

 

 

 

 

 

 

急 性 脊 髓 炎

 

急性脊髓炎,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特点的下肢完全性截瘫,称为痿。

辨证论治

(一) 燥热客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鼻燥咽干,咳嗽,疲乏无力,下肢痿软,小便不畅,舌苔白,脉细数或沉细小数。

治法:养阴润燥,清热宣肺。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

沙参15克  麦冬15克 炙杷叶10克  阿胶10克(烊化) 杏仁10克  炙桑叶10克 石斛10克  生石膏30克  黑芝麻12克。

(三) 湿热蕴结,久伤阴分证

临床表现:两腿痿软,甚或四肢痿软,发热,喜冷畏热,胸胁满闷,尿黄,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数或细数。

治法:清热燥湿,佐以养阴。

方药:三妙丸加减。

黄柏10克  苍术10克 川牛膝10克  当归10克 萆藓10克  防己15克 石斛15克  龟板20克。

(三) 湿热蕴结,气阴两伤证

临床表现:病程较久,疲乏无力,下肢甚或四肢痿软瘫痪,发热,自汗盗汗,面色白:舌苔白,脉虚大滑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燥湿。

方药:清燥汤加减。

黄芪15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麦冬10克 沙参10克   石斛10克 黄柏10克  知母10克  陈皮10克  川牛膝10克   神曲10克 防己10克  连翘10克  晚蚕砂10克  茯苓6克  白芍6克  木瓜6克   生石膏15克 五味子5克。

(四) 阴虚热灼,筋脉失养证

临床表现:发热,骨蒸劳热,盗汗或自汗盗汗,瘫痪,舌质红绛.脉细数或虚数或虚大数。

治法:养阴清热,舒筋振痿。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

龟板30克  牡蛎30克   鳖甲30克 麦冬10克  沙参10克 石斛10克  白芍15克 五味子6克  阿胶(烊化)9克 元参10克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五) 阳明胃热证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全身或下肢瘫痪,口渴喜饮,舌苔黄,脉洪大而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生津。

方药:白虎汤加味。

生石膏120克  知母10克 麦冬10克 沙参10克  甘草10克 苍术10克  粳米30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的原因常见者有三:(1)肺中燥热,证见鼻燥咽干,咳嗽发热;(2)阳明实热,证见口渴身热,脉洪大或滑数;(3)湿热蕴结,证见胸膈满闷,舌苔腻;其次,还有气阴两虚之痿,证见多汗,面色恍白;阴虚热灼之痿,证见盗汗,骨蒸,脉细数。

在治疗时,必须紧紧抓住辨证论治的精神施用药物。

 

 

多  数  性 硬 

 

多数性硬化,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症状特点的肢体瘫痪、视力减退,小便困难等,大致包括在痿,瘫痪之中。

辨证论治

(一) 热邪灼阴,风邪内动证

临床表现:痉挛性瘫痪,偶有瘛丛,或瘛丛疼痛,烦躁易怒,头晕失眠,自汗盗汗或盗汗,小便困难而灼热痛,舌质红绛,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柔肝熄风。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

甘草9克  生地15克  白芍15克  麦冬1 5克  沙参15克  元参15克  龟板30克 鳖甲30克  牡蛎1 5克 阿胶10克(烊化)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五味子10克。

(二) 风痰阻络证

临床表现:全身轻度瘫挛性瘫痪,偶而瘛丛疼痛,心烦失眠,口干,舌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化痰通络,清热熄风。

方药:熄风通络汤加减。

钩藤30克 林 桑枝30克  地龙10  木瓜10克  连翘10克   香橼10克 佛手10克  枳壳10克   丝瓜络10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以虚热证为主,忌用辛温走窜之品。

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特点的极度疲乏无力,活动困难等,大致包括在瘫痪、肌痿之中。  

辨证论治   

(一)脾肺气虚,湿热伤阴证   

临床表现:眼睑下垂,斜视或复视,或咀嚼吞咽无力,甚或饮水从鼻孔流出,口干咽干,手心热,舌质微红,舌苔黄白,脉虚大滑数。

治法:补气养阴,燥湿清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药中法)。

黄芪30克 党参15克  白术12克   当归10克 升麻10克  柴胡10克 陈皮10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0克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生地12克 苍术9克。   

(二)脾肺气虚,肾阳不足证;   

临床表现:眼睑下垂,斜视或复视,或咀嚼吞咽困难无力,甚或饮水从鼻孔流出,怯冷,纳呆,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气健脾,佐以温肾。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方药中法)。

黄芪30克  党参30克   淫羊霍30克 当归9克  升麻9克  柴胡9克  白术12克 陈皮12克  巴戟天12克  鸡血藤15克。

(三) 心脾俱虚,肾气不足证

临床表现:眼睑下垂,复视或斜视,或咀嚼吞咽困难无力,甚或饮水从鼻孔流出,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舌苔薄白,脉沉细缓或濡缓。

治法:健脾养心,佐以补肾。

方药:归脾汤加减(李翰卿法)。

黄芪15克  人参12克 白术10克  当归10克 炙甘草10克  茯苓10克 远志10克  菖蒲10克 炒枣仁10克  熟地10克  淫羊霍10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是以脾肺俱虚为主的疾病,因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方剂,但是由于脾之运化精微,须借助于肾中阳气的温煦,肾脏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与化生,所以病程甚久者,往往引起肾气亏损,因此治疗时,当在补脾的同时佐以补肾。另外,本病尚有寒、热之别,亦应仔细斟酌佐入之不同药物。

 

 

 

脑  血  管 意 

 

脑血管意外,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分别将突然昏迷、失语、半身不遂者,称中风。其中失语者,又称舌瘖或风懿;半身不遂,又称偏枯、瘫痪、半身不随。

辨证论治

(一) 昏迷

1.阳明实热,痰蒙心窍证

临床表现:突然昏迷,牙关紧闭,痰声漉漉,或谵语神昏,抽搐,面红气粗,二便不通,身热,舌质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数,关脉尤盛。

治法:清热通府,开窍化痰。

方药:白虎承气、安宫牛黄合方。

生石膏30-120克  知母9-15克 郁金12克  大黄9-12克 芒硝6-9克(冲)。

安宫牛黄丸  一日二次  一次一丸

2.气营两燔,阳明腑实证

临床表现。突然昏迷或神昏谵语,发热,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沉而滑数。  

治法:清营泻热,通腑开窍。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

犀角10克(另煎) 生地15克 白芍15克 丹皮12克  元参30克 大黄9克  芒硝3—9克(冲)  郁金9克。

加减:

痰声漉漉者,加安宫牛黄丸二丸,竹沥羔15克(冲)  生姜汁一匙。

3.气虚络瘀,邪犯心包证

临床表现:突然昏迷,或逐渐昏迷,发热,半身不随,舌苔白,脉虚大无力,而健侧反弦或沉细。

治法:益气养血,活络开窍。

方药:补阳还五汤、至宝丹。

黄芪30-120克  赤芍15克 地龙15克 川芎10克  红花10克 桃仁10克  当归尾10克。

至宝丹(或苏合香丸)一日二次,一次一丸。

4.热入血分,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突然昏迷,全身,痉挛紧张,发热,舌质红而紫暗,苔少,脉沉细数。   

治法:活血逐瘀,清热开窍。

方药:活络效灵丹加减(李翰卿法)。

丹参30克  赤芍1 5克 郁会16克  乳香10克   没药10克 地龙10克  桑枝30克,

至宝丹二丸  分二次服。

5.肝阳上亢,痰蒙心窍汪

临床表现:突然昏迷,画色红赤,舌苔白或黄白,脉弦大,寸脉尤盛,甚或上入鱼际。

治法:平肝潜阳,开窍化痰。

方药:镇肝熄风汤、安宫牛黄丸。

生赭石30克  怀牛膝30克   生龙骨15克  生牡蛎15克 生龟板15克  生白芍1 5克 元参15克  天门冬1 5克 川栋子10克  生麦芽10克 茵陈6克  甘草3克。

安宫牛黄丸二丸  分二次服。

6. 肝肾阴虚,虚风内动证

临床表现:昏迷或半昏迷,项强,痉挛性瘫痪,发热,舌质红绛无苔,脉弦大而数。

治法:滋阴潜阳,柔肝熄风。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

生白芍12克  生地12克 麦冬12克  龟板30克  鳖甲30克炙甘草30克  阿胶10克(烊化) 火麻仁6克  五味子6克  鸡子黄二个(冲)。

7.气滞血瘀,痰蒙心窍证

临床表现:生气后突然神志昏迷,或半昏迷,舌质暗,苔白,脉沉。

治法:理气活血。佐以开窍。

方药:四逆散加味(李翰卿法)。

柴胡10克  枳实10克 赤芍10克  郁金10克 青皮10克  白蒺藜10克 连翘10克  当归10克 桃仁10克  桔梗10克 丹参15克  甘草6克。

至宝丹  二丸 (或苏合香丸二丸)。

8.风痰阻络,痰蒙心窍证

临床表现:突然昏迷,痰声漉漉,舌苔黄白,或黄白腻,脉沉滑数。

治法:熄风化痰,通络开窍。

方药:星蝎二陈汤(李翰卿法)。

钩藤15克  地龙15克  全蝎10克  郁金10克  茯苓10克 南星10克  半夏10克 橘红10克  连翘10克 竹沥15克(冲)  生姜汁一匙(冲)。

9.阳气欲脱证  

临床表现:目闭口张,手撒遗尿,汗出肢冷,脉散或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脱。

方药:参附汤(李翰卿法)。

人参30克  附子9克。

刘渡舟按;附子量小。

10.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浊蒙窍证

临床表现:昏迷,面赤如妆,足冷,脉虚大而无根。

治法:滋肾纳气,化痰开窍。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生地10克  巴戟天10克 山萸肉10克  石斛10克 肉苁蓉10克  五味子10克 肉桂10克  茯苓10克 麦冬10克  附子10克 菖蒲10克  远志10克  薄荷1克。

刘渡舟按:应加龙骨、牡蛎、紫石英等潜纳药。

11、气阴两虚,痰浊阻滞证

临床表现:昏迷或半昏迷,舌苔黄白厚腻,脉虚大弦滑。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开窍。

方药:十味温胆汤加减。

黄芪15克  人参10克 麦冬l0克  五味子10克 丹参15克  竹茹15克 枳实10克  半夏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菖蒲10克 远志10克  知母10克。

(二)  失语

1.寒痰阻滞证

临床表现:失语,舌偏歪,流涎不止,指冷,舌苔薄白润滑,脉沉细。

治法:祛风散寒,化痰开窍。

方药:资寿解语汤加减。

半夏9克  南星9克  茯苓9克   橘红9克 枳壳9克  竹沥15克(冲) 生姜9克  附子9克 全蝎9克  防风3克 羌活3克  天麻3克。

2.热痰阻滞证

临床表现:失语,舌偏歪,无痰涎从口角流出,舌苔黄或白,脉滑稍数。

治法:清化热痰。

方药:星沥二陈汤(李翰卿法)。

钩藤15克  竹沥15克(冲) 南星10克  半夏10克 连翘10克  茯苓10克 橘红10先  栝楼l0克 生姜10克  全蝎3克  防风3克。

刘渡舟按:应加芩、连。

3。气滞痰郁证

临床表现:失语,无痰涎流出,时叹气,舌苔薄白,脉沉。

治法:舒肝理气,化痰开窍。

方药:四逆散加减(李翰卿法)。

柴胡10克  枳壳10克 赤芍10克  桔梗10克  郁金10克   瓜蒌10克 川贝母10克  连翘10克 白蒺藜10克  茯苓10克  全蝎6克。

4.气阴两虚,痰阻心窍证   

临床表现:失语久久不愈,有少量涎水流出,肢体沉重,疲乏思睡,而夜间反失眠,食欲不振,舌苔白,脉虚大弦滑。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开窍。

方药:十味温胆汤加减。   

竹茹10克  枳壳10克 半夏10克  南星10克  橘红10克   茯苓10克 全蝎10克  菖蒲10克  远志10克  麦冬10克  知母10克  元参10克 

党参10克  丹参10克 黄芪15克。

5.阴虚肺燥,心阴失养证

临床表现:失语,无涎水流出,舌质嫩红或红绛无苔,脉弦大。

治法:滋阴润燥,佐以潜阳熄风。

方药:参麦二甲煎。

麦冬巧克  沙参15克   石斛15克 元参15克  白芍15克  龟板30克  鳖甲30克 甘草9克  丹参12克。

6.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失语,无涎水流出,舌质红而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数。

治法:活血逐瘀,通窍。

方药:活络效灵丹加减。

丹参30克  赤芍15克  当归9克  乳香9克  没药9克  连翘9克 

川贝母9克  郁金9克 麦冬12克  全蝎4.5克。

7.肾虚阳浮,痰浊蒙窍证

临床表现:失语,有涎水或无涎水流出,面赤如妆,足冷,舌质淡苔白,脉虚而无根或尺大无根。

治法:温肾纳气,化痰开窍。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熟地20克  山药15克 山萸肉15克  茯苓10克 石斛15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10克  菖蒲10克 远志10克  肉苁蓉10克  附子10克  肉桂10克 

巴戟天10克  南星10克 薄荷3克。

(三)  呃逆

1.气阴两虚,胃气上逆证

临床表现:呃逆频作,食欲不振,面色咣白,舌质嫩红,脉虚大滑数。

治法:益气养阴,降逆止呃。

方药:《济生》橘皮竹茹汤加减。

竹茹12克  陈皮10克 人参10克  枇杷叶10克 半夏10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0克  茯苓10克 枳壳10克  甘草6克。

2.阴虚风动,木邪犯土证

临床表现:呃逆频作,时而手足抽动,舌质红绛或嫩红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潜阳熄风。

方药:小定风珠。

鸡子黄一枚(生用) 阿胶6克(烊化)  生龟板20克 淡菜10克  童便一小杯。

(四) 半身不随

1.风寒外客,正气不足证

临床表现:年高气衰,外受风寒,偏瘫不收,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散风寒,佐以益气养血。

方药:续命汤加减。   

麻黄10克 干姜10克   桂枝10克 当归10克  人参10克  石膏10克  甘草10克 川芎5克  杏仁10克 千年健10克  威灵仙10克 老鹳草10克。   

2.气血俱虚,络脉瘀滞证   

临床表现:偏瘫不用,舌苔白,脉患侧大弦,健侧弦缓或沉弦。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40克  当归10克 地龙10克  川芎10克 赤勺10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木瓜10克。

加减:头目眩晕,疲乏无力,脉见迟弱者,宜加味补血汤:

黄芪30克  当归15克  龙眼肉15克  鹿角胶9克(烊化)  丹参10克  乳香6克  没药6克   甘松6克。

3、肝郁气滞,阳气闭塞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胸满心烦,心悸失眠,轻度偏瘫,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薄黄而润,脉沉弦涩或沉而结或弦紧。

治法:理气通阳。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黄芩10克   党参10克 桂枝10克   生姜l0克 茯苓10克  大黄3克 甘草6克  大枣五个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4.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瘫痪拘挛,疼痛难伸,胸胁苦满,心烦易怒,头晕头痛,舌质暗,苔薄白,或有瘀斑,脉沉或沉涩。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赤芍10克 郁金10克  青皮10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丝瓜络10克  连翘i0克  木瓜10克。

   5.阴虚阳亢证

临床表现:头目眩晕,目胀耳鸣,头中热痛,偏瘫麻木,面赤如醉或印堂部红赤,舌苔白,质红,脉弦长有力或寸脉大,甚或上入鱼际。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怀牛膝30克  代赭石30克   生龙骨15克  生牡蛎15克 生龟板15克  生白芍15克 元参15克  天门冬15克 川栋子10克  生麦芽10克 茵陈6克  甘草4亢  桑枝30克。

   加减: 脉弦数,舌红,有时震颤者,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9克   钩藤15克 石决明25克  栀子9克  黄芩9克  川牛膝12克 杜仲9克  益母草12克 桑寄生24克  夜交藤15克  茯苓15克。

   6. 真阴亏损,虚风内动证

   临床表现:瘛丛瘫痪,神疲乏力,或自汗盗汗,手足心热,舌绛少苔或光剥无苔,两脉虚大无根或虚而无力。

   治法:柔肝熄风。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

   白芍18克  阿胶9克(烊化) 龟板12克  生地18克 火麻仁6克  五味子6克 牡蛎12克  麦冬13克 炙甘草12克  生鳖甲12克。

   7.气血俱虚,外受风寒证

   临床表现:偏瘫身重,心中恶寒,气短乏力,手足厥冷,舌苔薄白,脉沉细弦。

治法:益气散风

   方药:侯氏黑散加减。

菊花40克  白术10克 细辛3克  茯苓3克 牡蛎3克  桔梗8克 防风10克  人参4克  明矾3克  黄芩5克  当归3克   干姜3克 川芎3克 

桂枝3克  附子5克。(张锡纯认为矾石是皂矾)  

   用法:共为细末,一日三次,一次1—3克。黄酒少许为引。冷服。

   8.肝火上冲,筋脉失养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烦躁易怒,轻度偏瘫,恶热,尿黄赤,舌质红苔黄或黄白,脉弦数。

   治法:苦寒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克  栀子10克 黄芩10克  柴胡10克 生地10克  泽泻10克 车前子(布包)10克  木通10克 当归10克  防风10克。

加减: 大便干燥,舌苔黄燥者,去泽泻、车前子、木通,加酒军6-10克。

9. 气滞痰郁,络脉不通证

   临床表现:偏瘫挛急,难于屈伸,疼痛,痴呆,或无故悲哭,舌苔白或黄,脉沉滑。

   治法:化痰通络法。

   方药:癫狂梦醒汤加减。

桃仁24克 柴胡10克   香附10克 木通10克   赤芍10克 半夏10克  大腹皮10克 青皮10克  陈皮10克   桑白皮10克 川芎10克  苏子30克  甘草15克。

10. 气血俱虚,痰浊阻滞证

临床表现:瘫痪缓纵不收,心悸失眠,烦躁易怒,舌苔白或黄白而腻;脉虚大弦滑。

治法:益气养血,化痰通络。

方药:十味温胆汤加减。

黄芪15克 当归9克   丹参15克 麦冬l0克  人参10克  五味子10克 竹茹10克   枳实10克   半夏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川芎10克 知母6克  甘草6克。

 11、肾气亏损,筋脉失养证

临床表现:瘫痪久久不愈,遇冷加重,足冷或手足厥冷,舌苔白,脉沉弦细。

治法:培补肾气。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生地24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0克  山萸肉10克  石斛10克远志10克  菖蒲10克 附子10克  肉桂10克 巴戟天10克  淫羊霍10克 肉苁蓉15克  木瓜15克 薄荷3克  干姜3克。

加减: 脉细数,舌质红或舌尖红赤,尿黄,宜虎潜丸加减:

酒黄柏6克  酒知母3克 炙龟板30克  虎骨6克 熟地12克  白芍10克 陈皮10克  锁阳10克  干姜1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1.本病的辨证的要点是:一脉象,二面色,三舌苔舌质,四二便,五其他。

(1)脉象:由于脉象主病和出现的部位不同,其含义和主病也有差异。

弦:弦而长,上入鱼际者,为肝阳上亢;弦数,为肝经实火;沉弦,为肝郁气结;弦大,为阴虚肝旺;弦细,为肝郁血虚;弦涩不调,为肝郁气滞兼有寒邪;弦滑,为痰火郁于肝胆两经;左脉弦,右缓,为木邪犯土;右弦,左缓,为脾虚木乘;尺大而弦,为肾阳不足。

滑:滑,为痰热;寸滑,为上焦痰热;关滑,为中焦痰热;尺滑,为下焦实热。

沉:沉,为气郁;患侧脉大,健侧脉沉,为气虚血瘀;沉滑,为痰郁气滞;沉涩,为寒凝气滞;沉缓,为脾虚肝郁;沉微,为阳气虚衰;沉弱,为气血俱虚或阳气不足;沉细,为血虚或气血俱虚;沉结,为气滞血瘀或寒凝气滞。

大:弦大,为肝阳上亢;虚大,为气血俱虚或气阴两虚;左脉大,右脉沉,为肝阳上亢;右脉大,左脉沉,为气阴俱虚或气血俱虚;患侧脉大,健侧脉不大,为气虚络瘀;两脉洪大滑,为阳明胃热;虚大无根,为阳气欲脱,不能纳气归根。

促:为阳气欲脱或气阴欲脱。

代:为脏气大衰。

数:为热。

(2)面色:面色红赤,为肝阳上亢;面色嫩红如浮在外,并有汗出如珠,为气阴欲脱或肾气浮越于外不能纳气归根;面色冷而瘦削,为寒;面色恍白而透嫩红,为气阴两虚;面色呆滞,为痰郁气结。

(3)舌苔舌质:舌苔白润水滑,为寒痰;舌苔黄白腻,为痰湿或食积;舌苔黄厚干燥,为胃热;舌质淡润,为阳虚;舌边紫斑,为瘀血;舌质红绛,为营血有热;舌红,为里热:舌颤,为风痰;舌卷,为阳脱或气阴俱脱。

(4)二便:大便秘结,数日不行,为胃肠实热;二便失禁,力痰蒙心窍或阳气已绝;大便稀溏,为脾肾阳虚。

(5)其他:可参考脏腑辨证中的诊断意义。

2.昏迷的辨证要点是:面色、舌苔舌质、二便、脉象。 

(1)面色:红,为肝阳上亢、阳明胃热;红而如浮在外,汗出如珠,为阴阳欲脱,痰蒙心窍;白色透青冷,为亡阳。

(2)舌苔舌质:舌苔黄燥,为阳明胃热;黄腻,为痰热、食积;舌红,为热盛;舌质红绛。为营血热盛。

(3) 二便:便秘,为阳明胃热;二便失禁,为痰蒙心窍或阳气欲脱。

(4)脉象:参见上条。

 3。偏瘫的辨证要点是:一脉象。二软瘫或硬瘫,三指趾的冷热,四面色。

(1)脉象:沉,为气郁;滑数,力痰热;两脉虚大而数,为气阴俱虚或阴虚风动;患侧脉大,为气虚络瘀。

(2)软瘫或硬瘫:软瘫,多为虚:硬瘫,为瘀血或气滞风痰;痛者,为气滞血瘀;不痛,为气血俱虚。

(3)指趾冷热:指趾厥冷,为阳虚寒盛或气滞;指趾热,为热。

(4)面色:参见昏迷。

4。失语的辨证要点是:一脉象,二舌象。

(1)脉象:沉细弦,为寒痰或气滞痰郁;滑,为痰热。

(2)舌象:舌质红绛,为阴虚热盛或营血热炽;舌淡水滑而多涎,为寒痰;舌苔黄或白而无涎,为热。

5。呃逆的辨证要点是:一脉象,二舌象,三面色,其诊断意义参见上条。

(二)论治

1.本病常见的证候有四:一昏迷,二失语,三半身不随,四呃逆。其治法均应按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

此外,针灸是本病的有效疗法,应特别注意应用。

 

 

 

 

血 管 性 头 痛

 

血管性头痛,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统称为头痛。其中偏于一侧者,称偏头痛,阵发性剧痛,眩晕呕吐,与刮风有关者,称头风。

   辨证论治

   (一) 肝火上冲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重,一侧或两侧头痛,烦躁易怒,口苦口干,尿黄尿热,舌质红苔黄白或白,脉弦或弦数。

   治法:清泻肝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酒龙胆9克  栀子9克 黄芩(酒炒)9克  柴胡9克 生地(酒炒)9克  车前子(布包)9克 泽泻9克  木通9克 当归9克  白蒺藜9克  甘草9克。

加减: 大便秘结者,去木通、车前子、泽泻,加酒军3—9克;

头晕严重者,加菊花9克 、草决明15克。

   (二) 血虚肝热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或一侧或两侧头痛,心烦心悸,胸胁苦满或串痛,失眠或嗜睡,手心烦热,口干,月经不调,月经期间诸证加重,舌苔白,脉弦细稍数。

治法:养血舒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李翰卿法)。

柴胡9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白术9克 丹皮9克  栀子9克 茯苓9克  元参30克 薄荷3克  生姜三片。

(三) 血虚肝旺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稍微劳累或思虑即头痛发作或加重,心悸心烦,有时失眠,手心热,月经前或后期头痛加重,舌苔白,脉弦细。

治法:养血平肝。

方药:麻菊散(方药中法)。

天麻9克  菊花9克 当归9克  川芎9克 熟地9克  白芍9克 钩藤9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薄荷3克。

(四) 肝郁气滞,痰湿阻滞,上火下寒证

临床表现:一侧或两侧或全头疼痛剧烈,头痛剧烈时常伴有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泄,发作后即出现疲乏思睡,吐物为涎水,食物很少,心烦心悸,胃脘痞满,口苦咽干,或胃脘冷痛,妇女白带多,舌苔白,脉弦或弦滑。

治法:舒肝化痰,苦辛通降。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9克  半夏9克 黄芩9克  党参9克 桂枝9克  茯苓9克 大黄3克  干姜3克 甘草6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大枣五个。

(五) 气血俱虚,风痰上扰证

临床表现:偏头痛或全头痛,头晕而沉重如裹,痛时恶心呕吐,吐物为粘涎,眼眶痛,口干,舌苔白,脉弦滑或濡缓。

治法:益气养血,化痰泻火。

方药:十味温胆汤加减(李翰卿法)。

竹茹12克  半夏15克 陈皮9克  枳壳9克 茯苓9克  菖蒲9克 当归9克 炒枣仁9克  远志9克  党参9克知母9克  五味子9克  麦冬10克。

(六) 肾气不足,伏风于内证

临床表现:刮风前一天头痛剧烈发作,刮风以后头疼逐渐好转,目视昏花,舌苔白,脉沉伏。

治法:补肾祛凤,

方药:骨碎补15克 独活9-15克  地骨皮(或元参)30克(家父法)。

加减: 发病时恶心呕吐者,宜用下方:

党参9克  熟地9克  枣仁9克  远志9克   五味子9克 半夏15克 

陈皮9克  茯苓9克 枳壳9克  独活9克  甘草3克。

(七) 肾气虚亏,脑髓失养证

临床表观:头晕而记忆力稍差,有时隐隐作痛。性交以后头痛剧烈发作,眼冒金花,视力模糊,舌苔白,脉虚或沉细弦尺脉大。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 熟地15克   骨碎补9克 补骨脂9克  五味子9克  何首乌9克  沉香9克 肉桂9克  元参9克。

(八) 风寒外客证

临床表现:偏头痛,阵发性加剧,遇风冷则重,舌苔白,脉弦紧。

治法;疏散风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

菊花6克 僵蚕6克 川芎6克 荆芥穗6克  防风6克 细辛6克  白芷6克 薄苘6克  羌活6克  全虫6克。

(九) 厥阴头痛证 

临床表现:巅顶头痛,发作时疼痛剧烈,或头顶冷或头顶发热,恶心,或呕吐涎沫,手足冷,脉弦紧。

治法:温肝降逆。

方药:吴茱萸汤加味。

吴茱萸15克  党参10克 甘草10克  生姜10克  当归10克 大枣七个。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辨证

  本病辨证的要点是:一疼痛的部位,二疼痛发作时的特点,三疼痛与季节、气候变化的关系,四脉象及其他。 

1.疼痛的部位:偏头痛,为肝胆经病。巅顶头痛,为肝经病、督脉亏损。 

2.疼痛发作时的特点:头闷痛,恶心,为痰;头胀痛,为肝阳上亢;一到热的环境即头痛,为肝热。月经将至即头痛,为肝郁血虚;劳累后头痛剧烈发作,为血虚、气血俱虚。性交后头痛剧烈发作,为肾阳虚;一遇风寒即头痛,为风寒;吃酒肉后头痛,为痰积或食积。

3.疼痛与气候变化,季节的关系:刮风前疼痛,风起后疼痛好转或停止,为伏风;夏季容易发作者,为痰火、肝火或阴虚火旺;冬季容易发作,为寒、阳虚;阴天时容易发作,为痰、湿。

4。脉象及其他;疼痛时四肢厥冷,为厥阴肝寒或阳虚;足冷而头热者,为肾阳不足,虚阳上浮;手足心热,为阴虚或血虚。

脉象:弦、为肝脉;紧、为寒;滑、为痰;细、为血虚;虚,为气血或气阴两虚;尺脉大弦,为肾阳虚;濡缓,为痰湿或脾气虚。

(二)论治

1.肝火头痛:肝火上冲者,必予苦降泻火,然尿赤者,必佐以车前子、木通、泽泻,其火才能骤减;大便秘结者,必配大黄才能使头痛停止。

2。血虚火旺头痛:血虚者,养血为基本治法,若火旺者非元参之滋阴降火效果不著。

3.血虚肝旺头痛:养血必佐平肝,龙骨、牡蛎、石决明等为必用之药。   

4。肾虚头痛;肾气亏损者。补肾当佐纳气,沉香、骨碎补等为有效之药。

 

 

外 伤 后 头 痛

 

外伤后头痛,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统称为头痛。

辨证论治

(一) 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外伤后不久,数天至数月不等,头痛头晕,心烦急躁,记忆力差,口干苦,舌苔白,脉弦。

治法:活血祛瘀。

方药:复元活血汤加减(李翰卿法)。

柴胡9克  赤芍9克  枳实9克 山甲珠9-克桃仁9克红花9克  酒军9克 当归6克。

或:杞菊地黄丸、七厘散。

(二)           气阴两衰,脑髓空虚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甚或头晕不能站立,记忆力衰退,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舌苔白,脉虚大弦滑稍数。 

治法:益气养阴、填补脑髓。  

方药:补中益气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黄芪15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陈皮9克 当归9克,生地9克  山药9克 五味子9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丹皮9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炙甘草6克  生姜三片  大枣三个。

加减: 腰酸者,龟鹿二仙胶加减:

龟板胶6克  鹿角胶6克 人参6克  枸杞子6克  生地6克。

用法:研末,一日二次,一次9克。

(三) 阴阳亏损,脑髓空虚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甚至头晕不能站立,记忆力极度衰退,疲乏无力,腰膝酸软,失眠心烦,舌苔白,脉沉细尺大。

治法:培补阴阳,益脑填髓。

方药:全鹿丸。 用法:—日三次,一次——丸。

或:参茸卫生丸。用法;—日三次:一次一九。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本病早期多因瘀血阻滞,病久者多因脑髓空虚,因此早期治疗宜用活血祛瘀,病久者治宜补益脑髓。

 

 

癫      

 

癫癇,中医亦称癫癇。根据临床表现特点的间歇性、阵发性神志昏迷,肢体抽搐,口吐涎沫,又称癇证、羊癇风。

辨证论治

(一) 癫痫大发作

1.痰火蕴结证

临床表现。癫痫间断性发作,发作时突然神志昏迷,吐白沫抽搐,咬破舌头,口苦,便秘,舌苔黄白厚或白,脉滑。

治法:攻逐痰火。

方药:礞石滚痰丸。 用法:一日二次,一次9克。  

或:  煅礞石30克 黑白丑30克  沉香9克全蝎9克  南星9克 蜥蜴三条

用法:共为细末,发面适量,合匀,烙成两个饼子,分两次吃完。

或:  发作频繁,头晕,大便不干者,

铁落15克(先煎)  南星9克 天麻9克  橘红9克 枳实9克   茯苓9克 全蝎9克  竹沥15克(冲服) 生姜汁一小盅(冲) (李翰卿方)。  

或:  蜥蜴一条 活全蝎二个  南星9克

用法:共为细末,睡前一次服完,连服七剂。  

2.痰火瘀血互结证

临床表现:癫癇间歇发作,每次发作均在夜间睡眠 中出现,口干,脉沉滑。

治法:活血逐瘀,攻逐痰火。

方药:大陷胸、抵当合方。

甘遂0.3克  大黄0.6克  芒硝0.3克蟅虫0.6克  水蛭1.5克 虻虫1克  桃仁1.5克。

用法:共研细末,面糊为丸,每晚一次,分三次服。

3.痰郁气结证

临床表现:经常反复发作,头晕心烦,胸满恶心,食欲不振,口苦,脉沉弦。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李翰卿法)。

柴胡10克 枳实10克  半夏10克   赤芍10克 郁金10克  陈皮10克 苏子10克  大黄10克  芒硝1.5克。

4、肝郁气结,痰湿不化,上热下寒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胸满心烦,癫癇小发作或精神运动性发作,或大发作,失眠易惊,胃脘痞满,舌苔白,脉弦或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苦辛通降。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人参10克  黄芩10克  桂枝10克   茯苓10克 酒军10克  生姜三片 大枣五个  甘草6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5.气阴两虚,痰热不化证

临床表现:发作频繁,失眠心悸,记忆力衰退,疲乏无力,面色恍白,多汗,脉虚大弦滑。

治法:补气养阴,清化热痰。

方药:十四味温胆汤加减。

人参10克  炒枣仁10克 远志10克  菖蒲10克  知母10克五味子10克  生地10克  当归10克  陈皮l0克   半夏10克  茯苓10克 炙甘草10克  枳实10克  麦冬10克。

加减: 脉沉者,可用下方:

紫河车二具  全蝎30克 蜥蜴30条。

用法:共研细末,面糊为丸,每次1.5—3克  每日1—2次。

(二)  癫痫小发作

1.气滞痰郁,寒热失调证

临床表现:小儿突然低头不语,不久即又抬起如常人,成人则突然说话中断数秒钟,眼球上翻,或不断的鼓舌吮嘴,头晕心烦,易怒喜哭,失眠,舌苔薄白,脉沉弦或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交通心肾。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人参10克  黄芩10克;龙骨10克 牡蛎10克,茯苓10克  桂枝10克 大黄4.5克 琥珀6克  甘草6克 生姜三片 大枣五个。  

刘渡舟按:没有铅丹其效甚微。

2. 痰郁气结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癫痫小发作,夜间发作较多,妇女月经期间尤易发作,舌苔白,舌尖红,脉沉。

治法:理气化痰,活血逐瘀。

方药:癫狂梦醒汤加减。

桃仁24克  柴胡9克 香附6克  木通9克  赤芍9克半夏9克  腹皮9克 青皮6克  陈皮9克 桑白皮9克  苏子12克 白芥子6克  甘草15克

3.气血两虚,痰热阻滞证

临床表现:癫癇小发作,疲乏无力,心烦失眠,面色恍白,脉虚大弦滑。

治法:益气养血,清化热痰。

方药:十味温胆汤加减。

黄芪15克  人参lo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0克 当归10克  竹茹10克 枳实10克  半夏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莒蒲10克 远志10克  知母6克。

(三) 精神运动性发作

临床表现:阵发性短暂的精神失常,恐惧幻觉,口角牵动,唱歌,摸弄物件,脉沉弦。

治法:舒肝理气化痰。

方蓟:癫狂梦醒汤加减。

桃仁15克  香附10克   赤芍10克 青皮10克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木通10克 茯苓10克   川芎10克 桑白皮10克  大腹皮10克  苏子15克  甘草30克。

(四) 局限性癔痫

临床表现:半身或某个肢体突然抽搐麻木,心炒易怒,失眠,脉沉弦。

治法:舒肝理气,化痰安神。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刘渡舟按:不引遂心丹遗憾。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的主要病因是痰火化风,因此化痰泻火熄风是本病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病程较久者,往往引起血虚、瘀血、气虚、肾虚,所以处方用药时,还必须结合血虚、瘀血、气虚、肾虚的不同,加减应用补血、活血、补气、补肾的不同药物。

 

先 天 性 肌 强 直 症

 

先天性肌强直症,中医未见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大致包括在惊风的范畴之中。

辨证论治 

(一)肝郁气结,风邪内动证   

临床表现:肌强直,不能立即收缩或收缩后不能立即放松,头晕心烦, 口干,脉弦或弦滑。

治法:舒肝理气,化痰熄风。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党参10克  黄芩10克 生姜10克  甘草6克 大枣七个  桂枝15克 茯苓15克  大黄6克  龙骨30克牡蛎30克  天麻6克。

(二) 荣卫失调,风邪内动证

临床表现:肌强直不能立即收缩或放松,遇冷时加重,舌苔薄白,脉弦缓。

治法:调和荣卫,潜阳熄风。

方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桂枝9克  生姜9克 甘草9克  白芍18克 大枣十个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龟板10克。

加减:  大便干、口干或日晡发热者,加大黄3克。

 

 

震 颤 性 麻 痹

 

震颤性麻痹,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大致包括在颤振范畴之中。

辨证论治

(一) 阴虚痰火,肝风内动证

临床表现:颤抖苯拙,头晕头痛,口干喜冷,舌红而干,脉弦而数。

治法:化痰熄风,养阴舒筋。

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刘渡舟法)。

羚羊角6克 桑叶9克  川贝母9克  生地9克   钩藤15克 菊花9克  白芍12克 茯神木9克  竹茹15克  桑枝1 5克。

(二) 气阴两虚,痰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颤抖苯拙,下肢沉重浮肿,舌苔白,脉虚而弦滑。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通络。

方药:芪脉四物汤加减(李翰卿法),

黄芪120克  麦冬10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白芍l0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地龙15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钩藤15克 白芥子3克。

(三) 气血两虚,痰湿不化证

临床表现:颤抖苯拙,四肢沉重,疲乏无力,下肢浮肿,失眠或嗜睡,或失眠嗜睡交替,舌苔白,脉虚而弦滑。

治法:益气养血,化痰。

方药:十味温胆汤加减(方药中法)。

黄芪30克 党参9克  当归9克   丹参9克 五味子9克   夜交藤9克 远志9克   菖蒲9克  半夏15克   陈皮15克  茯苓30克   炙甘草6克 枳壳9克  竹茹12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四) 气血俱虚,气滞血瘀,痰湿郁滞证

临床表现:颤抖苯拙,沉重乏力,下肢浮肿,肥胖腹胀,心烦急躁,有时心悸身痛,舌苔白,脉沉弦滑。

治法:益气养血,理气活血,燥湿化痰。

方药:参芪丹鸡黄精汤加减。

黄芪30克 党参15克  丹参30克   鸡血藤30克 黄精9克  生地9克 当归9克  苍术15克 白术9克  三棱10克 莪术10克  柴胡10克 青皮10克  陈皮10克 薄荷3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夜交藤30克。  

 

 

肌 萎 缩 性 侧 索 硬 化 症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中医没有与此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大致包括在痉的范畴之中。

辨证论治

(一) 肝阴亏损,湿热伤筋证

临床表现:痉挛性麻痹,肌张力增强,肌肉颤动疼痛,脉弦。

治法:养阴舒筋,除湿清热。

方药:理筋汤。

白芍30克  甘草15克 乌梅15克  木瓜15克 五加皮9克  海桐皮9克  晚蚕砂9克。

(二) 瘀血阻滞,肝肾俱虚证

临床表现:痉挛性麻痹,肌张力增强,肌肉颤动疼痛,舌苔白有瘀斑,脉弦小数。

治法:养肝熄风,活血舒筋。

方药:活络效灵丹加减。   

丹参30克  赤芍15克  当归9克   乳香9克 没药9克  桑寄生30克 木瓜10克  鹿角胶l0克(烊化)  虎骨胶10克(烊化)  龟板胶10克(烊化)  连翘10克

肢 端 感 觉 异 常

 

肢端感觉异常,中医根据临床表观的特点,大致包括在麻木的施畴之中。

辨证论治  

(一)肝气郁结,经络不通证  

临床表现:头晕心烦,胸胁苦满,喜叹气,手足麻木,或手麻,或足麻,或舌麻,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舒肝理气,通经活络。

方药:四逆香佛二花汤。  

柴胡10克  枳壳10克   白芍10克 甘草6克   香橼10克 佛手10克  陈皮10克 玫瑰花10克(后下)  代代花10克(后下) 丝瓜络10克 黄芩4.5克。  

(二) 风痰入络证

临床表现:手麻,或手臂麻,或全身麻木,口干,舌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通络活络。

方药:熄风通络汤。

钩藤30克  地龙15克 香橼10克  佛手10克 丝瓜络10克  桑枝30克 枳壳10克  连翘10克  木瓜10克。

(三) 风寒入络证

临床表现:手麻,或手臂麻木,或四肢麻木,畏冷,脉沉细或沉弦紧。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

方药:千年追风酒

千年健6克  追地风6克 老鹤草6克  透骨草6克 佛手6克  桂枝6克 木瓜6克  川牛膝6克 白果叶12片。

用法:白酒二斤,先将上药剪为小块,再入酒中,泡七天七夜后,备用。一日二次,一次一盅。

(四) 气血俱虚,外受风寒证

临床表现:手臂或四肢麻木,肩背沉重,舌苔白, 脉虚弦紧。

治法;益气养血,外散风寒。

方药:三痹汤加减。

黄芪15克  川续断l0克 独活10克  防风l0克 川芎10克  当归10克 熟地10克  白芍10克 桂枝10克  茯苓10克 怀牛膝10克  杜仲10克 党参10克  木瓜9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发病原因以气滞、气虚和外风为多见。

(二)论治

理气舒肝、祛风散寒、补益气血是本病的常用三法。

脊  柱  

 

脊柱裂,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夜尿、遗尿者,称遗尿;尿失禁者,称尿失禁或遗尿;下肢瘫痪者,称痿。

辨证论治

(一) 荣卫失调,肾气不固证

临床表现:遗尿,尿频,舌苔薄白,脉弦缓。

治法:调荣卫,固肾气。

方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七个  龙骨9克 牡蛎9克  益智仁9克 乌药9克。   

(二) 肾气亏损,膀胱失约证

临床表现:遗尿尿频,腰酸腰痛,舌苔白,脉细缓尺稍大

治法:培补肾气。

方药:右归丸加减。

山萸肉10克 山药10克 枸杞子10克  菟丝子10克 杜仲120克熟地240克  肉桂60克 附子60克  鹿角胶9克 当归9克  补骨脂9克 骨碎补30克。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二钱,一日二次,一次一丸。空心服。

(三) 任督亏损证

临床表现:二便失禁,下肢瘫痪,肢冷,脉弦大或沉细尺大。

治法:培补任督,佐以固涩。

方药:龟鹿二仙胶加减。

   龟板胶120克  鹿角胶120克  人参120克  何首乌120克 熟地120克  骨碎补120克  鹿茸9克。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6克。一日二次,一次一丸。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一日一剂为引。

 

 

脊 髓 空 洞 症

 

脊髓空洞症,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大致包括在麻木、柔痉、肌痿、血痹之中。

   辨证论治

   (一) 肝郁气结,风痰入络证

   临床表现:肩臂酸痛,上肢麻木憋胀,痛、温觉消失,头晕心烦,或手的出汗异常,口干,舌苔白,脉弦稍滑。

治法:舒肝理气,化痰通络。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黄芩10克  党参10克 桂枝15克  生姜四片  大枣五个茯苓15克  大黄5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甘草6克  白芥子3克。

加减: 脉滑者,熄风通络汤。

(三)           肝郁气结,血虚生风证 

   临床表现:肩、背、项酸痛沉重,上肢麻木憋胀,痛温觉消失,头晕头痛,胸满心烦,手出汗异常,肿胀,紫绀,口干,舌苔白,脉弦细。

治法:舒肝养血,熄风通络。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桑枝30克  丝瓜络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木瓜9克 甘草6克  钩藤15克  薄荷3克

   (三) 风寒入络证  

   临床表现:上肢或四肢麻木,憋胀,舌苔白,脉弦缓。

   治法:祛风散寒通络。

方药:千年追风酒加减。

透骨草9克  老鹳草6克 木瓜6克  川牛膝6克 桂枝6克  追地风6克 佛手6克  白果叶12片 千年健9克  豹骨9克。

用法:白酒二斤。先将上药剪为小块,放酒中,泡七昼夜,备用。一日二次,一次一盅。

 

 

进 行 性 肌 营 养 不 良 症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中医没有与此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大致包括在肌痿的范畴之中。

   辨证论治

   一、气阴两虚,湿热成痿证

   临床表现:肌肉消瘦无力,奔跑缓慢,易于摔跤,行走蹒跚,呈鸭行步态,食欲不振,舌苔白或黄白腻,脉虚而弦滑。

   治法:益气养阴,燥湿清热。

   方药:芪脉汤加减。

   黄芪15  当归9  党参9  麦冬9  五味子9  苍术9 黄柏9 怀牛膝9 桑枝30 石斛9

   二、肾气亏损证

   临床表现:除以上诸证外,并见腰背酸痛,指趾厥冷,舌苔白,脉沉细弦。

   治法:培补肾气。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生地30 山萸肉9 石斛9 麦冬9 五味子9 远志9 茯苓9 何首乌15 淡大云15 木瓜12 附子6肉桂6 薄荷6

 

 

 

   进行性延髓麻痹,中医没有与此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特点中的言语不清,大致包括在瘖的范畴之中。

辨证论治

(一)、痰火化风证

临床表现:吞咽困难,言语不清,流涎,手无力,舌苔白,脉弦滑。  

治法:化痰熄风。  

方药:僵蝎汤。  

半夏15 茯苓9 南星9 橘红9 瓜蒌15僵蚕9蝎尾3 远志10 菖蒲10 海浮石10 竹茹12 姜汁一匙。

(二)、气阴两虚,痰热阻滞证

   临床表现:言语不清,吞咽困难,流涎,咀嚼无力,舌苔白滑,脉虚大而滑。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清热。

方药:十味温胆汤加减。

黄芪30当归9 麦冬9 人参9五味子9竹茹9 枳实9 半夏9 陈皮9 茯苓9 菖蒲9 远志9 全蝎6 知母9

 

 

 

周期性麻痹,中医未见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大致包括在瘫痪、痿的范畴之中。

辨证论治

(一)、肝郁气滞,络脉瘀滞证

临床表现:阵发性瘫痪,疲乏无力,心烦易怒,有时四肢酸痛,天气变化前则全身酸痛加重,舌苔白,脉弦细。

治法:舒肝理气,活血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川牛膝10 地龙10羌活6 秦艽10香附10 当归10川芎10 苍术10 黄柏10 五灵脂10 桃仁10 红花10 黄芪15

   (三)肝郁气滞,风痰入络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背困,疲乏无力,阵发性瘫痪,胸满心烦,时而失眠,时而疲乏多睡,舌苔白,脉弦稍滑。

   治法:舒肝理气,化痰通络。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10 半夏10  黄芩10 党参10  生姜l0克  桂枝10 茯苓10 甘草6 大黄4.5 龙骨15 牡蛎15 白芥子3

(三) 肝郁气结,血虚生风证

   临床表现:阵发性瘫痪,头晕,背困,胸满心烦,手心热,舌苔白,脉弦细。

治法:养血舒肝,熄风通络。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10  当归10  白芍10 白术10 茯苓10 木瓜15 丝瓜络10 桑枝30 钩藤15 薄荷3  生姜三片甘草6

 

 

    

 

小舞蹈病,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特点的不规则的不自主运动,大致包括在痉、惊风的范畴之中。

   辨证论治 

   (一) 营卫失调,风邪内动证

   临床表现:不自主的乱动,精神、食欲、睡眠正常,舌苔薄白,脉弦缓。

   治法:调和营卫,安神定痉。

   方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李翰卿法)

桂枝9-15克   白芍9-15克   生姜9-15克  甘草6  大枣7-12 

全蝎6 钩藤9-15克 生龙骨15-30克 生牡蛎15-30克。

   (二) 邪入少阳,风邪内动证

   临床表现:不自主的乱动,头晕心烦,时而心悸,口干口苦,大便时干时稀,舌苔白或黄白,脉弦缓。

   治法:和解少阳,化痰熄风。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10  黄芩10  党参10  半夏10 生姜10 甘草6 大枣5 桂枝9-15克 茯苓9-15克 生龙骨15 生牡蛎15 南星6-9克 大黄3-6克。

   (三) 阴虚风动证

   临床表现:全身不自主的乱动,潮热汗多,面色恍白,疲乏无力,脉虚大滑数。

   治法:育阴熄风。

   方药:三甲复脉汤加减。

炙甘草15  生白芍15   麦冬12 五味子12 阿胶9(烊化生地15 龟板15 鳖甲15 牡蛎15 火麻仁9 人参9

 

()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以邪入少阳和营卫失调虚风内动者为多见,其鉴别重点是邪入少阳者,兼有心烦心悸,脉沉弦;营卫不调者,脉弦缓或缓。另外,慢性者,有气阴两虚和阴虚风动两种,气阴两虚者,面色多呈恍白;阴虚风动者,舌质常呈嫩红。

其治法可按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

 

 

 

 

   嗅神经障碍,中医未见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大致包括在鼻不闻香臭之中。

   辨证论治

(一)    肺气不足证

临床表现:不闻香臭,偶有鼻塞,面色微见恍白,脉虚大弦滑或脉濡缓。

治法:补气升阳,佐以养阴。 

方药:益气聪明汤加减。

蔓荆子10 升麻10  葛根15 黄芪30 党参15 黄柏9

白芍12 炙甘草9 麦冬12

(二)肺肾俱虚证

临床表现:不闻香臭,有时流清水鼻涕,腰背酸困,脉弦尺大。

治法:补益肺肾

   方药:左归丸加减

熟地30 麦冬12 当归12  山萸肉12克  杜仲12五味子12 

龟板15 鹿角胶6 沙参15 细辛1.5

(三) 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鼻不闻香臭,疲乏无力,头晕而重,以早晨起床后为重,面色恍

白,脉虚大。

治法:补气养阴。

方药:补中益气、六味地黄合方。

黄芪15 白术10 党参10 升麻6 柴胡6 当归9  陈皮

9 炙甘草6生地10 山药10 山萸肉10茯苓10 泽泻10 丹皮10

 

 

 

 

眼肌瘫痪,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中经常发生复视,大致包括在视一为二的范畴之中。

辨证论治

气虚络瘀证

临床表现:眼球运动丧失,斜视,复视,舌苔白,脉患侧脉大,健侧较小,

或弦缓。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60 赤芍15 地龙15 川芎10 当归10 桃仁10

红花10 枸杞子3

 

 

 

原发性多汗症,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统称汗证。

辨证论治

(一)  全身出汗

1、     肝郁血虚,痰火阻滞证

   临床表现:阵发性热气上冲,冲则心烦,面赤,头晕,身烦热而汗出,有时一天数次,精神紧张时发作较多,舌苔白或白黄,脉弦滑。 

   治法:舒肝养血,清热化痰。

方药:奔豚汤加减。

川芎9  当归9  黄芩9  白芍9  半夏9  桑白皮15 葛根15 甘草6 生姜三片。

加减:面色恍白,加党参9 麦冬9 五味子9

2.肝郁气结,寒热夹杂证

临床表现:阵发性心烦热气上冲,冲则全身烘热而后汗出,头晕心烦,精神紧张时出汗,一天数次,口干,胸满;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舒肝解郁,苦辛通降。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9 半夏9 党参9 黄芩9 桂枝9 生姜9 茯苓9 大黄3 甘草6 龙骨15 牡蛎15

3.荣卫不调证

临床表现:阵发性汗出,别无所苦,舌苔白,脉缓。

治法:调和荣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9 白芍9 生姜9 炙甘草6 大枣十个。

4.气阴两虚,卫气不固证

临床表现:汗多、活动、精神紧张时汗出较多,口有时干,脉缓。

治法:益气养阴,敛汗固表。

方药:牡蛎散加味。

牡蛎15 龙骨15 黄芪15  浮小麦l5克  麻黄根30

(三)  头汗

1.肝肺气郁证

临床表现:头汗出而余处无汗,胸满心烦,舌苔白,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四逆散加味。

柴胡6  枳壳9  桔梗9  白芍9  陈皮9  青皮9 

苏叶9 黄芩9 甘草9 瓜蒌15

2.冒热上蒸证

临床表现:一吃饭或喝水即头部出汗,面部出汗,口苦口干,舌苔白,脉沉稍滑。

治法:清胃泻火。

方药:凋胃承气汤。

大黄1.5 芒硝1.5 甘草1.5

3. 膀胱蓄血证

临床表现:头汗时出,小腹拘急不适,小便利, 渴而不欲饮,脉沉弦涩不调。

治法:活血逐瘀。

方药:桃核承气汤加减。

桃仁9 丹皮9 桂枝9 大黄3 甘草6 芒硝1

4。肝火上冲,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半脸出汗,心烦急燥,脉弦。

治法:理气泻火,活血平肝。

方药:夏枯草15 柴胡6 当归9 白芍15元参15连翘12 乌梅12 白蒺藜9

 (三)  手足汗

1、血虚有热,外受风湿证

   临床表现:手足心汗多,手心热,舌苔白质稍红,脉沉弦稍滑。

   治法。养阴燥湿祛风。

   方药:祛风地黄丸加减。

生地15  熟地15 枸杞子15 川牛膝9 知母9 黄柏9 菟丝子9 独活9 白蒺藜6

 2.肝胃实火证 

临床表现:手足心汗,胸脘满胀,头晕,口苦心烦,脉弦滑或沉弦。

治法:舒肝泻火。

方药:大柴胡汤。

柴胡6 枳实9 黄芩9 白芍9 半夏9 大黄3

   (四)  腋汗

1.阴血不足,外夹风邪证

临床表现:腋下潮湿多汗而痒,手心热,脉沉细。

治法:滋阴清热祛风。

方药:祛风地黄丸加减(见前)

2.肝郁血虚,郁而化火证

   临床表现:腋下潮湿多汗,头晕时作,心烦,脉弦。

   治法:养血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丹皮9 栀子9 柴胡9 当归9 白芍9 丹参9 白术9 茯苓9 甘草6 薄荷3  生姜三片。

   3.气血两虚证

临床表现:胸及腋下汗出久久不止,疲乏无力,脉虚。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人参1 5克 当归l5克 猪腰子一个(煮熟)

用法:捣为粗末,蒸熟后服用。

(五)  胸汗

心阴不足证

临床表现:膻中穴附近一片经常汗出。

治法:养心泻火。

方药:补心丹加黄连。

炒枣仁1 5克  柏子仁l0克 天门冬10 麦冬10 黄连10 生地10 当归6 人参9 元参15  元参15克  桔梗6 五味子l0克 菖蒲6 远志6 朱砂3()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肝主疏泄,肺主皮毛,心主汗,所以审查本病时,必须注意分析其发病的脏腑,其方法是:分辨汗出的部位和汗出时的特点。

在治疗时,也必须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处方用药。在应用牡蛎散等方剂时,要注意其只适用于气阴两虚、卫气不固的身汗;若营卫失调、肝木疏泄失职的汗出,使用止汗药非但无效,反而会引起全身不适。

 

 

第十五章  精神疾病

 

第一节          精神疾病治疗大法

 

中医在五脏藏五志等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辨证论治认清病位、病性以后,常常采用以下十四种治疗方法。

一、舒肝理气法:适用于肝郁气滞的精神抑郁,痴呆少语,时时叹气、脉沉,药如:四逆散、郁金、青皮、赤芍、紫苏。

二、清泻肝火法:适用于肝火炽盛的烦躁易怒,面赤口苦,脉弦数,药如:龙胆草、黄连、栀子、青黛、大黄、芦荟。

三、化痰泻火法:适用于痰火扰心的痴呆,狂躁、失眠、舌红、脉滑,药如:南星、竹沥、胆星、瓜蒌、半夏、枳实、牛黄、青黛、苏子。   

四、攻逐痰火法:适用于痰火甚盛的狂躁不安,或骂或唱,甚至弃衣怕热,药如:甘遂、大戟、白芥子、芫花、二丑。

五、清心开窍法:适用于痰火扰心的痴呆,狂躁,药如:冰片、射香、郁金、菖蒲。

六、重镇安神法:适用于心肝火旺的狂躁不安,面赤,药如:铁落、代赭石、朱砂、琥珀。

七、通泄胃腑法:适用于胃火炽盛的狂躁不安,口渴恶热,舌苔黄燥,药如:生石膏、知母;大便燥结者,加大黄、芒硝。

八、逐瘀活血法:适用于蓄血证的夜间狂躁妄语,少腹压痛,药如:水蛭、虻虫、蛰虫、桃仁、大黄。

九、益气养阴法:适用于病程甚久,反复发作,记忆力衰退,疲乏无力者,药如:人参、黄芪、麦冬、五味子、丹参、黄精。

十、养心安神法:适用于心血不足的失眠、健忘,心悸,药如:炒枣仁、夜交藤、合欢花、柏子仁。

十一、养血补血法:适用于血虚的失眠,乏力:心悸,药如:当归、生地、熟地、何首乌、白芍。

十二、滋阴潜阳法:适用阴虚阳亢的心烦失眠,潮热盗汗,烦躁不安,脉细数,药如:龟板、鳖甲、牡蛎、元参。

十三、滋补肝肾法:适用肝肾俱虚的失眠,头晕,药如:五味子、何首乌、菟丝子、山萸肉、鹿角胶。

十四、健脾和胄法:适用于脾虚,胃失和降的失眠,胃脘痞满,药如:四君子汤。

以上诸法,或单用,或合用,当审证而施之。

 

 

第二节          各论

 

 

神经衰弱,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特点的不同,分别将失眠为主者,称失眠或不寐;胸胁苦满,头晕心烦者,称郁证;头晕为主者,称眩晕;头痛为主者,称头痛;遗精者,称遗精;阳萎者,称阳萎;早泄者,称早泄;记忆力衰退者,称健忘;缩阳者,称缩阳等。

辨证论治

(一)  失眠

1.阴亏血少,心神不安证

临床表现:失眠,心悸,记忆力差,口干,舌微红,脉细稍数。

治法。滋阴清热,补心安神。

方药:补心丹。

党参9  元参9  丹参9  茯苓9  五味子15 当归15 天门冬15  麦冬15  柏子仁15 炒枣仁15 远志9 桔梗9 生地60 朱砂五分()

简易法: 补心丹: 用法:一日二次,一次一丸。

2.阴虚火旺,心神不安证

临床表现:失眠,心烦心悸,胸中烦热,口苦,舌尖红赤,脉数。

治法:镇心安神,养阴清热。

方药:朱砂安神丸加减。

黄连3 生地1.5 酒当归1.5 生龙骨15 生牡蛎15 炙甘草1.5 朱砂3()

简易法: 朱砂安神丸。 用法:一日二次,一次一丸。

3.痰热内扰,肝胆不宁证

临床表现:失眠:惊悸,头晕。胃脘痞满,吃饭后烦躁加重,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滑。

治法:清化痰热,佐以安神。

方药:温胆汤合酸枣仁汤(李翰卿法)

竹茹9 半夏9 陈皮9 枳壳9 茯苓9 川芎9 知母9 炒枣仁15 甘草6

4.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证

临床表现:失眠,健忘,心悸,疲乏无力,食少,脉沉缓或濡缓。

治法:健脾益气,补血养心。

方药:归脾汤加减(李翰卿法)

党参9 黄芪9 白术9 茯神9炒枣仁9 当归9 远志9 龙眼肉6 生姜三片 大枣五个 木香3 夜交藤15

5.心气不足,脾胃虚寒证

临床表现:惊悸不安,失眠,胃脘冷痛或怕冷,舌苔薄白质淡,脉沉弦细。

治法:补气养血,安神温胃。

方药:养心汤加减。

柏子仁15 炒枣仁15 黄芪15 茯神9 川芎9 当归9 五味子9 半夏曲9 远志9 党参9 肉桂9 甘草3 菖蒲6

简易法: 柏子养心丹。 用法:一日二次,一次一丸。

6.阴虚火旺,虚阳上扰证

临床表现:失眠,夜间烦热盗汗,心烦,口苦,尿黄,舌质红苔黄白,脉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

方药:大补阴丸加味(李翰卿法)

龟板30 熟地15 知母9 黄柏9  生龙骨15克 生牡蛎15 元参30

7.心肾不交证

临床表现:失眠严重,但全身无痛苦的感觉,精神、食欲,体力均正常,脉缓。

治法:交通心肾。

方药:交泰丸。黄连9 肉桂3

8.任督亏损,脑髓空虚证

临床表现:长期整夜失眠,头晕,记忆力极端衰退,容易兴奋也容易疲劳,腰背酸困,舌苔白,脉虚大或沉细弱。

治法:培任督,益脑髓。

方药:龟鹿二仙胶加减(李翰卿法)

龟板30 鹿茸9 人参9 枸杞子15 熟地15 五味子15 首乌30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一钱,一日二次,一次12丸。

简易法: (1)参茸卫生丸。 用法:一日二次,一次一丸。

(2)全鹿丸。 用法:一日二次,一次一丸。

9.中气不足,气血俱虚证

临床表现:失眠严重,或嗜眠失眠交替出现,有时整夜失眠数天而精神好,昼夜睡眠达14-16小时而仍然疲乏思睡,食欲减少,舌苔薄白,脉右弦稍大,左缓。

治法:健中补脾。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30  桂枝15  白芍30  生姜9 炙甘草9 当归9 大枣十二个 红糖15()

加减:面色萎黄,有时胃脘悸动冷痛,脉沉弦细者,十四味建中汤。  

10.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经常整夜失眠,胸闷有时刺痛,手心热,口干,舌有瘀斑或无明显瘀斑,脉沉或弦涩不调。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

当归9 生地9 桃仁9 红花9 枳壳9 赤芍9柴胡9 川芎9 桔梗6 川牛膝15 丹参15

11.肝郁血虚,郁而化火证

临床表现:失眠严重,头晕而胀,胸满心烦,喜叹气,手心热,脉沉弦稍数。

治法:养血舒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味。

柴胡9 当归9  白芍9  白术9 茯苓9 丹皮9 丹参15 栀子9 薄荷1.5 生姜三片。

12.寒痰蕴结,脾胃不和

临床表现:失眠,头胀发木,胃脘痞满,食后痞满加重,大便微溏,舌苔白,脉濡缓。

治法:健脾和胃,安神。

方药:半夏秫米汤合保和丸加减。

半夏15 北秫米30 神曲9 莱菔子9 茯苓9 陈皮9

加减: 脉大而滑,失眠,疲乏无力者,十味温胆汤加减。

(二)  嗜眠

1.脾肺气虚,清阳不升证

临床表现:疲乏嗜睡,少气懒言,头重而木胀,食欲不振,舌苔白,脉虚大。

治法:益气升阳。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5 党参9 白术9 陈皮9 当归9 升麻6 柴胡6 甘草6

加减: 舌微红,口干者,加黄柏9

2.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证

临床表现:疲乏嗜睡,记忆力差,食欲不振,心悸,手心有时发热,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养心。

方药:归脾汤加减(见失眠)

3.脾虚兼湿证

临床表现:疲乏嗜睡,头重记忆力差,大便稀溏,一日12次,舌苔白,脉濡缓。

治法:健脾化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5  白术15  茯苓15 扁豆15 甘草15 山药15 莲子9 桔梗9 薏米9 砂仁9  大枣二个。

加减:口干苦,胃脘痞满者,加黄连3 吴茱萸9 白蔻仁9 木香9 焦三仙各9

(三) 头晕   

1.肝郁血虚,肝火上冲证

临床表现:头晕或头晕头痛,胸胁满串痛,心烦易怒,五心烦热,眠差,脉弦。

治法:养血舒肝。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2.肝火上冲证

临床表现:头晕耳鸣,烦躁易怒,口干,脉弦数。

治法:平肝泻火。

方药:夏枯二决汤(李翰卿法)

夏枯草15 石决明15 草决明15 黄芩9 龙胆草9 白蒺藜9 竹叶9 龙骨9 牡蛎9

3.气虚,清阳不升证

临床表现:头晕,早晨严重,下午好转,耳鸣,疲乏无力,口干苦,脉濡缓。

治法:益气升阳。

方药:益气聪明汤加减。

蔓荆子9 升麻9  葛根9  党参9  黄芪15  黄柏6.5 白芍6.5 炙甘草6 薄荷3

加减: 脉虚大弦滑,尺脉大者,补中益气合六味地黄汤。

4.湿邪客表证

临床表现:头重头痛,腰脊重痛,疲乏无力,怕热,脉濡或浮。

治法:解表祛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李翰卿法)

羌活3 独活3 藁本1.5 防风1.5 川芎1.5 炙甘草1.5 蔓荆子1 荷叶3

5、风痰上扰证

临床表现:眩晕较重,恶心,站立不稳,食欲不振,舌苔白,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   

方药:眩晕方加减(李翰卿法)  

菊花9 钩藤15 石决明15 防风4.5 薄荷4.5 玉竹4.5 生白术9 黄芩9 半夏9 陈皮9 茯苓9

加减: 大便干者,加洒军3  

6.肝郁气结,痰湿不化证   

临床表现:头晕或头晕头痛,胸满心烦,胃脘痞满,口苦干,妇女白带增多,或吃冷饮食腹痛,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舒肝理气,燥湿化痰,苦辛通降。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9  半夏9 党参9   黄芩9  桂枝9  大黄9 

生姜9 大枣五个 龙骨15 牡蛎15

加减: 大便不千者,大黄减至3

脉弦,小腹冷者,加桂枝、茯苓至15 

7.任督亏损,脑髓空虚证

临床表现:头晕或头晕头痛,记忆力衰退,容易疲劳,脉虚或沉弱。  

治法:培任督,益脑髓。

方药:龟鹿二仙胶加减(李翰卿法)

龟板30 鹿茸9 人参9 枸杞子15 熟地15 五味子15 何首乌30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一日二次,每次1--2丸。

简易法:全鹿丸  用法:一日一丸,睡前服。

8.肝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头晕或头晕头痛,上午轻下午加重,腰酸背痛,夜间口干,舌苔白舌质嫩红或稍红,脉细稍数。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丸,左归丸。  

(四)  头痛

可参考失眠之阴亏血少心神不安、阴虚火旺心神不安、痰热内扰肝胆不宁,气血不足心脾两虚、任督亏损脑髓空虚、中气不足气血俱虚、气滞血瘀、肝郁血虚郁而化火等证和头晕证中的肝郁血虚肝火上冲、肝火上冲、气虚清阳不升、风痰上扰、肝郁气结痰湿不化、任督亏损脑髓空虚、肝肾阴虚等证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

(五)  阳萎

1.肺肾俱虚,阴阳不足证

临床表现:面有油光或面赤,阳萎,口干(夜间严重),舌苔白舌质红或正常,脉沉细。

治法:养阴益阳。

方药:二冬蛇仙汤。

天门冬15 麦冬15 沙参15 石斛15 肉苁蓉15 蛇床子30 淫羊霍30

2.肺气不足,肾阴亏损证

临床表现:阳萎,头晕,疲乏无力,四肢沉重,嗜眠,舌苔薄白,脉虚大。

治法:益气升阳,佐以养阴。

方药:补中益气加味(李翰卿法)

黄芪30  人参9  白术9 当归9  陈皮9  升麻9 

柴胡9 生地9 麦冬9 五味子9 炙甘草6 生姜三片  大枣三个。

加减:尿黄者,加黄柏3 知母3

3.肾阳不足证

临床表现:阳萎,腰冷腰酸痛,疲乏无力,脉沉细弦。

治法:培补肾气。

方药:右归丸加减。

熟地24 菟丝子12 麦冬12 山药12 怀牛膝12 枸杞子12 肉苁蓉15 附子9 肉桂9 蛤蚧一对 (去头足,研末,黄酒冲服)

简易法: (1)三肾丸 用法:一日二次,一次一丸,空心服。

(2)龟灵集 用法;一日一次,睡前服35分。

4.湿热伤筋证

临床表现:阳萎早泄,尿热痛,或尿黄,舌苔白,脉弦滑或沉细尺数。

治法:除湿清热,阴阳双补。

方药:三妙丸加味(李翰卿法)

9 知母9  黄柏9  苍术9 怀牛膝9  淫羊霍15 

蛇床子15 菟丝子9 石斛9

5.荣卫不调,心肾不交证

临床表现:阳萎,无明显的全身症状,脉弦缓。

治法:调荣卫,温肾阳。

方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9 白芍9 生姜9 龙骨9 牡蛎9 甘草6 大枣七个 丁香3 蛇床子12

6.肝郁气结,上热下寒证

临床表现:阳萎,头晕,心烦,口干,脉弦滑。

治法:舒肝解郁,苦辛通降。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9  半夏9  黄芩9  党参9  生姜9  肉桂9 

茯苓9 龙骨15 牡蛎15 大黄3  大枣五个。

7、肺肾俱虚,湿热伤筋证

临床表现:反复遗精早泄,阳萎,口干,脉虚或虚大。

治法;补益肺肾,清化湿热。

方药:三才封髓丹。

人参9 天门冬9 熟地9 砂仁9 黄柏9 甘草9

(六)  缩阳,缩阴

1.荣卫不调;心肾不交证

临床表现:有时阴茎(妇女会阴部)回缩;缩至很小后有隐痛;舌苔白,脉弦缓。

治法:调和荣卫,交通心肾。

方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9-15克  白芍9-15克  生姜9  炙甘草9  大枣7-12

龙骨15 牡蛎15 丁香3

2.肝郁气结,上热下寒证

临床表现:阴茎阵发性回缩,缩至很小时则小腹隐痛(妇女会阴部回缩),头晕,心烦易怒,有时心悸,口干苦,舌苔白,脉弦或弦滑。

治法:舒肝解郁,苦辛通降。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9 半夏9 黄芩9 党参9 桂枝15 茯苓15 大黄3 干姜3 甘草2  龙骨l5克  牡蛎15

 

()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失眠的一般辨证论治规律:虽然一般都与养心安神法进行治疗,但是由于脾胃痰湿、脾虚清阳不升、肝郁气滞、瘀血阻滞、肾阴亏损、督脉虚衰、心肾不交、心阳不振都可影响睡眠,所以治疗失眠时,必须按照痰湿者化其痰,脾虚清阳不升者补脾升阳,肝郁气滞者舒其肝气,瘀血阻滞者逐其瘀血,肾阴不足者滋阴降火,督脉亏损者益其督脉,心肾不交者交通心肾的原则进行,不必加入安神药;如当升阳益气者加入龙骨、牡蛎、磁石、朱砂之重镇,必使清阳不升而更难入睡。

嗜眠的一般辨证论治规律:本证以气虚、脾虚、痰、湿证为多,其中乏力,脉虚大之气虚为主者,治宜益气升阳;乏力,纳差,脉濡缓之脾虚为主者,治宜健脾补中,参苓白术散等;脉滑之痰热为主者,治宜清化痰热;脉濡,头重之因外湿者,治宜芳化除湿等。

眩晕的辨证论治规律:一般应从眩晕特点、脉象、其他症状等三个方面去分析,例如:早晨头晕,中午好转,下午消失者,为清阳不升;遇热或中午时,头晕加重者,为肝热;脉虚大者,为气虚或气血俱虚;滑者,为痰热;弦,为肝脉等,治疗时,必须按照辨证的结果加减用药。

阳萎的辨证论治规律:本病虽然肾阳不足者多,但由于湿热、宗筋失养、筋脉不舒等均可致痿,所以治疗阳萎时,除补益肾气外,还应根据气郁、气虚、阴虚、湿热的不同,加减应用不同的方剂。

缩阳的一般辨证论治规律:本病以营卫失调,心肾不交和肝郁气滞,宗筋失养所致者较多,不可与肾命将绝之舌卷、囊缩相混淆。

 

 

 

 

         

 

癔病,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悲伤欲哭,状如神灵所作的,称为脏躁;生气后发生木僵状态的,称为气厥;“意欲食,复不能食,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愈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称为百合病;生气后发生失语者,称为瘖、失语;瘫痪者,称为瘫痪、痿;耳聋者,称耳聋;脑鸣者,称脑鸣等。

辨证论治

(一)  脏躁

1.阴虚血燥证

临床表现:阵发性发作,特别是受精神刺激后,或哭或笑,吵闹等,平时经常失眠,心悸,疲乏无力,口干,脉沉细或沉细小数。 

治法:养血润燥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味。

甘草15  小麦30 百合30 炒枣仁15 乌药9  知母9 大枣20个。

2.心脾俱虚证

临床表现:阵发性发作,特别是受精神刺激后,或哭或笑,平时经常失眠,心悸,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舌苔白,脉细缓或濡缓。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党参10  黄芪15  白术9  当归9  茯神9  远志9 

木香9 龙眼肉9 炒枣仁15 生姜三片  大枣三个。

3。气滞痰郁,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阵发性发病,特别是受精神刺激以后,发生哭、笑、吵闹等,平时经常失眠心烦,喜叹气,头晕,脉沉。

治法:理气化痰,活血泻火。

方药:癫狂梦醒汤加减。

桃仁9  香附9  柴胡9  青皮9  赤芍9  大腹皮9 

茯苓9 川芎9 桑白皮15 苏子15、木通9 甘草30

简易法:发作时,针中脘(粗针内关(毫针)(家兄法)

(二)  气厥

1.肝气横逆证

临床表现:生气后突然两眼紧闭,双眼上窜,双拳紧握,或四肢挺直,四肢抽搐,脉沉。

治法:理气降逆。

方药:四磨饮(李翰卿法)

党参9 乌药9 槟榔9 沉香9

加减:气不虚者,去党参,加木香9 枳实9 ,白酒少许为引。

简易法:发作时,先用拇指按点中脘穴,然后用针。针人中、十宣(家父法)

2.中气不足,肝气横逆证

临床表现:发作时突然腹部悸动,逆气上冲,四肢僵直而厥冷,不语,平时食欲不振,胃脘悸动怕冷,疲乏无力,失眠与嗜睡交替出现,脉右弦左缓。

治法:健中平木。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味(李翰卿法)

黄芪15-30克  桂枝9-15克  白芍18-30克   生姜9  当归9-15克 炙甘草6-9克 大枣7-12 饴糖(或红糖)9-30克(另冲)

加减:

面色萎黄,疲乏无力,胃脘悸动,脉弦细等气血俱虚者,十四味建中汤加减:

黄芪15 当归9 川芎9 生地9 白芍9 肉桂9 附子9 党参9 白术9 茯苓9 炙甘草9 半夏9 麦冬9 肉苁蓉15 生姜三片  大枣三个。

简易法: 发作时,先针中脘 中冲点刺(家兄法)

3.心肾阳虚,水饮上泛证

临床表现:频繁发病,严重失眠,心悸怔忡,手足厥冷,面色恍白,舌苔白,脉沉细弦。

治法:温阳化饮。

方药:真武汤加减。

附子9  肉桂9  人参9  茯苓9  白术9  白芍9 

龙骨9 牡蛎9

(三)  失明

1.肝郁化火证

临床表现:生气后不久突然失明,眼皮和眼眶沉重,胸满串痛、喜叹气,沉默少言,舌苔白,脉沉。

治法:舒肝理气泻火。

方药:四逆散加味。

柴胡9  枳实9  白芍9  青皮9  黄芩9  桔梗9 

杏仁9 薄荷9 甘草9 (家兄法)

简易法,

舒肝丸 用法:一日二次,一次一丸。薄荷一钱泡水代茶为引(家兄法)

2、肝郁化火,肝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生气后不久突然失明,头晕眼困,口干,腰背酸痛,舌苔白,脉弦细尺稍大。

治法:滋养肝肾,舒肝理气泻火。

方药:滋水清肝饮加减。

柴胡9  当归9  白芍9  薄荷9  生地9  山药9 

五味子9 茯苓9 泽泻9 丹皮9 白蒺藜9

(四)  失语

1、肝郁气结证

临床表现:生气后突然失语,心烦,胸胁苦满, 脉沉滑。

治法:理气化痰开窍。

方药:四逆散加味(李翰卿法)

柴胡9  枳壳9  赤芍9  桔梗9  杏仁9  黄芩9 

郁金9 瓜蒌15 薄荷3

2.气阴两虚,痰郁气结证

临床表现:生气后失语,疲乏无力,失眠,舌苔白质稍红,脉虚而弦滑。

治法:益气养阴,理气化痰。

方药:十味温胆汤加减。

黄芪15  丹参15  党参9  麦冬9  五味子9 半夏9 

陈皮9 竹茹9 枳壳9 南星9  菖蒲9  远志9  知母9 

茯苓9 全蝎3 甘草3

(五)  耳聋

1、肝郁化火证

临床表现:生气以后突然耳聋耳憋,轻者如隔墙听声音,重者完全耳聋,心烦易怒,头晕而胀,舌质红苔薄白,脉沉。

治法:舒肝、理气、泻火。

方药:四逆散加味(李翰卿法)

柴胡9 赤芍9 枳壳9 郁金9 青皮9 菖蒲9 龙胆草9 栀子9 木通9 泽泻9 薄荷6 白蒺藜6  

加减:

神情呆滞,舌不红,脉沉缓或沉涩者,去龙胆草 木通 泽泻,加香附9

2、     气阴两虚,痰郁气结证   

临床表现:生气后耳聋久久不愈,疲乏无力,面色恍白透嫩红,头晕脑鸣,记忆力较差,舌苔白质嫩红,脉虚而弦滑。

治法:益气养阴,理气化痰。

方药:十味温胆汤加减。

党参9  麦冬9 五味子9 黄芪15  竹茹9  枳壳9 

半夏9 陈皮9 茯苓9 郁金9 菖蒲9 远志9 生地9    

(六)  咽喉异物感

1.气滞痰郁证

临床表现:咽喉如有异物阻塞,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胃脘满闷不适,舌苔薄白,脉弦缓或缓。

治法:行气开郁,降气化痰。

方药:半夏厚朴汤。

半夏6 厚朴3 茯苓9 生姜6 苏叶6

2、肝肺气郁,痰热互结证

临床表现:咽喉异物感,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满心烦,口干,苔黄白或

黄白腻,脉弦滑。

治法:舒肝理气,化痰泻火。

方药:四逆散加味。

柴胡9枳壳9 白芍9 陈皮9 青皮9 桔梗9 元参9

杏仁9 黄芩9 苏叶6 甘草6 瓜蒌15 蝉衣9 牛蒡子9

加减: 寸脉滑数者,清气化痰丸: (李翰卿法)

南星9 半夏9 橘红9 杏仁9 川贝母9 黄芩9  瓜蒌

15 枳壳12 生姜9

(七)  瘫痪

1.肝郁气滞证

临床表现:四肢轻度瘫痪,疲乏无力,头晕心烦,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口

干,脉沉。

治法:舒肝理气,通经活络。

方药:四逆香佛二花汤。

柴胡9  枳壳9  白芍9   香橼9  佛手9  丝瓜络9

玫瑰花9 代代花9 黄芩9 合欢花15 甘草3

2.气滞痰郁,郁而化火证

临床表现:瘫痪,头晕,口干,脉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通络泻火。

方药:熄风通络汤。

钩藤15  地龙15  丝瓜络9  枳壳9  香橼9 佛手9

连翘9 甘草3 桑枝30

3、气阴两虚,湿热阻滞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疲乏无力,四肢沉重瘫痪,舌苔黄腻,脉虚大滑数。

   治法:益气养阴,燥湿化痰,清热通络。

   方药:生脉三妙汤。

黄芪15  麦冬9  党参9  五味子9  苍术9  黄柏9 

怀牛膝9 丝瓜络9 桑枝9 木瓜9

 

()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辨证

   脏腑辨证是本病的基本方法。   

   ()论治

   脏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二法。一甘麦大枣汤法,二舒肝理气法,如癫狂梦醒汤。

气厥的治疗方法:有虚实之异,实者,宜四磨饮子,五磨饮子等理气降气;

虚者,宜建中补脾,抑肝降冲之十四味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

   失明的治疗方法:均与肝郁化火有关,因此舒肝理气泻火为本病主要治法,但因有虚实之异,故有舒肝理气泻火和养肝舒肝泻火之别。

   失语的治疗方法:本病多与痰气郁阻心肺有关,所以理气化痰为本病的主要治法,但若病程已久,阴液受损,又非益阴不效。

   咽喉异物感的治疗方法:有寒热之别,寒者,宜半夏厚朴汤;热者;宜用四逆散加味方。

  耳聋的治疗方法:生气后暴聋者,治宜舒肝理气泻火,但必须佐用开窍之菖蒲、郁金,若久久不愈,则正气亏损,必予补益,兼化痰热。

瘫痪的治疗方法:以理气、化痰为多用。

 

 

     

 

精神分裂症,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特点的狂躁,毁物,称为狂或癫狂。

辨证论治

(一) 痰火郁结,肝气不舒证

临床表现:哭笑喜怒无常,言语错乱,离奇古怪,动作参受幻觉支配,舌苔黄白厚腻,脉弦滑小数。

   治法:舒肝理气,化痰泻火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12  枳实12 半夏12  白芍12 苏子12 青皮12 黄芩12 大黄6-12克。

   加减:大便干者,加大黄至15 苏子30

(二)  痰火胶结,上扰心神证

临床表现:哭笑多疑,语无伦次,甚或兴奋异常,毁物,自伤或攻击别人,脉滑数。

治法:攻逐痰火。

   方药:控诞丹 用法:一次9(李翰卿法)

加减: 1。大便秘结,舌苔黄厚干燥者,大陷胸汤加减:

   甘遂1.5-3克(研末,枣泥丸,吞服)大黄 芒硝各15(煎服,送甘遂丸)

   服法:服药后,务必使其大便一日510次, 否则效果较差,若达不到510次,可第二天再服一剂,并加重药量。

   2.舌质红,面赤者,安宫牛黄丸,一日二次,一次一丸。

   3.猪心血丸(家父法)

   京牛黄0.6 血琥珀3 镜面砂3 川黄连3 甘遂3

   用法:共为细末,猪心血为丸,每丸1.5,日三次,一次一丸,白开水送下。  

刘渡舟按:此证有时要用凉开或温开,如至宝丹,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

(三)  痰血互结,热扰心神证

临床表现:狂躁不安,毁物击人,夜间发作或夜间加重,舌苔黄质红绛,脉数。

治法:攻逐痰火,破血逐瘀。

方药:大陷胸、抵当汤合方。

甘遂3-6克(研末冲服) 大黄9-12克芒硝9 水蛭6虻虫6 桃仁9

(四)  阳明胃热,痰热不化证

临床表现:狂躁不安,口渴喜冷饮,面赤,舌苔黄厚干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痰。

方药:半苏白虎汤(李翰卿法)

生石膏60140 知母15 麦冬15 半夏15 苏子15 枳实12 黄芩12 大黄9

(五)   肝火炽盛证

临床表现:头晕痛,急躁易怒,语无伦次,舌红苔黄,尿赤,脉弦数。

治法:清泻肝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5 黄芩15 栀子15 生地15  柴胡15  芦荟9 大黄9

简易法:狂躁严重时,用粗针刺中脘一寸许,可使狂躁毁物击人暂时缓解,以利服药。

() 气滞痰郁证

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少年。失眠,头晕,头痛,注意力涣散,对周围事物冷淡,幻觉。妄想,食欲不振,舌苔白, 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泻火。

方药:柴芩温胆汤加减。

柴胡12 黄芩12  橘红12 半夏12 茯苓12 竹茹12  枳实12  竹叶9 川贝母9 知母6

加减:面色较白嫩者,加百合30 麦冬9

 

()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妁几个问题

本病基本上可说是一个实证,其辨证要点是鉴别病位的在心、胃、肝和病性中的实火、痰火。

在治疗时,泻火是本病的主要方法,其中痰火者,治宜化痰泻火;胃热者,治宜泻火攻下;肝火者,治宜泻火平肝。另外,发病之始,治法宜猛,不可缓投留邪。   

 

 

 

躁狂忧郁症,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统称为癫狂。

辨证论治   

(一)  痰郁气结证

临床表现:疲乏无力,痴呆不语,食欲甚差,舌苔白,脉沉稍滑。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四逆散加味。

柴胡9 枳实9 竹茹9 半夏9 黄芩9 郁金9 青皮9 陈皮9 赤芍9 瓜蒌15 甘草6

加减: 1.脉沉弦细者,癫狂梦醒汤加减:

桃仁9 香附9 青皮9 柴胡9 半夏9 木通9 赤芍9 腹皮9 川芎9 桑白皮1.5,苏子30 甘草30 郁金9 

2。药后精神好转,头晕头痛,胸满心烦,口苦口干,纳呆,脉沉弦者,仍应以原方治疗。药后效果不明显,痰火较盛者,控涎丹,一次1.5,一日二次。   

(二)  胃热上冲证

临床表现:情绪高涨,欣喜自满,言语很多,自高自大,爱管闲事,食欲亢进,口渴喜冷,面赤,苔黄干,脉滑数。

治疗:清胃泻火。

方药:半苏白虎汤加减。

半夏12 苏子15 生石膏120 知母30 麦冬15 陈皮12 枳实12 元参60

加减:1,若不效,大便干燥者,加大黄12芒硝12(或白虎承气合方)

2,胃脘有压痛者,大陷胸汤:

甘遂3(研末,枣泥为丸,吞服大黄 芒硝各12(煎汤、送服甘遂丸)3,若服药后,躁狂好转,但头晕头痛,胸满心烦,口渴,面赤,舌苔黄厚干,

脉弦滑数者,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15 半夏15 枳实15 苏子15 生石膏3060 知母12 赤芍12 甘草9  

[]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参考精神分裂症。

 

第十六章  其他疾病

 

    

 

骨质疏松,中医没有与此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腰痛者,称腰痛;身痛者,称身痛。

辨证论治

(一) 脾肾虚寒证

临床表现:腰髋疼痛,全身骨痛较轻,胃脘及少腹时而冷痛,舌苔薄白,脉弦大,尺脉尤甚。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理中地黄汤加减。

生地24 山药9 肉苁蓉9 茯苓9 泽泻9丹皮9 肉桂9 附子9 怀牛膝9 党参9 白术9 炙甘草9 鹿角9

加减:疲乏无力,头晕较重,腰腿沉重疼痛,面色恍白,脉虚大,尺脉尤甚者,补中益气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黄芪15 党参9白术9 陈皮9 当归9 升麻6 柴胡6  炙甘草6 熟地15 山药9五味子9 茯苓9 泽泻9 丹皮9

(二)  气血阴阳俱衰,脾胃虚寒证

临床表现:疲乏无力,全身骨痛,尤以腰痛为甚,时而胃脘冷痛,面色萎黄,手指厥冷而手心反热,或冬季手足厥冷,夏季手足心热,舌苔白,脉沉细弦。

治法:健脾温中,阴阳双补。

方药:十四味建中汤加味。

黄芪15 肉桂9 附子9 川芎9 当归9 生地9 白芍9 麦冬9 半夏9 党参9 白术9 炙甘草9 茯苓9 鹿角10 肉苁蓉15 生姜三片  大枣七个。

(三)  气阴两虚,湿热伤筋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疲乏无力,关节肌肉酸痛,手心热,舌苔白腻,脉虚大弦滑。

治法:益气养阴,燥湿清热。

方药:芪脉三妙汤。

黄芪15 当归9 党参9 麦冬9 五味子9苍术9 黄柏9 怀牛膝9 木瓜10

加减: 心悸、失眠者,治宜益气养阴,化痰通络,十味温胆汤加减:

黄芪15 当归9党参9麦冬9 五味子9竹茹9 枳实9 半夏9  陈皮9  茯苓9  甘草6 菖蒲9 远志9 川芎9 知母9 木瓜9 炒枣仁9

(四) 肝肾俱虚,木郁失达证

临床表现:腰、腿、背痛,胁痛,不敢咳嗽和翻身,头晕头痛,心烦,舌苔白,脉弦紧。

治法:滋补肝肾,佐以舒肝。

方药:逍遥散加味。

柴胡10 当归10 白芍10 白术10 茯苓10 干姜3 薄荷3 甘草6 狗脊30

 

[]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是以虚为主的疾病,所以补益是本病的基本治法,但是,本病又是一个虚中夹实的疾病,因此除补益外,还应注意实,如:瘀血、热邪等。  

 

 

    

 

脂膜炎,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大致包括在痰核的范畴之中。  

辨证论治

(一)  风痰入络,痰结成核证

临床表现:四肢和躯干有成批的坚实皮下结节或片块,有压痛或无明显压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五心烦热,或身热恶心,舌苔白,脉弦滑。

治法:熄风通络,化痰软坚。

方药:熄风通络汤加减。

钩藤15 地龙10  香橼10  佛手10 枳壳10 连翘10 丝瓜络10 桑枝30

(二)  风痰入络,痰湿较盛证

临床表现:四肢和躯干有成批的坚实皮下结节或片块,有的发生坏死破溃,流出脂样物质,身热不甚,疲乏无力,或五心烦热,食欲不振,舌苔白,脉弦滑。

治法:熄风通络,化痰除湿。

方药:熄风通络汤加味。

钩藤15 生薏米60 杏仁9 香橼10 佛手10 枳壳10 丝瓜络10 连翘10 地龙10 白芥子1 桑枝30

(三)  气阴两虚,痰热阻滞证

临床表现:躯干或四肢有成批的结节,有的破溃,流出脂样物质或根本不破溃,面色恍白,疲乏无力,身热不甚或五心烦热,舌苔白,脉虚大弦滑。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软坚。

方药:十味温胆汤加减。

黄芪15 丹参15 党参10 麦冬10 五味子10 竹茹10 枳实10 陈皮10 半夏10 茯苓10 连翘10 地龙10 甘草6 生薏米30

 

()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痰热凝结是本病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化痰软坚清热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

 

 

眼、口、生殖器综合征

 

眼、口、生殖器综合征,中医根据临床表现,将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者,称为狐惑。

辨证论治

(一)  阳明胃热,兼有表寒证

临床表现:口、鼻、生殖器溃疡,眼红眼痛,身热乏力,全身酸痛,舌苔白,脉浮稍紧。

治法:内清阳明,外散表邪。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

桂枝30 知母10 生石膏45 甘草9 粳米30

(二) 脾胃湿热证   

临床表现:口、生殖器、肛门部溃疡疼痛,眼红眼痛,食欲不振,恶闻食臭,胃脘痞满,心神不安,全身酸痛,五心烦热,舌苔黄白,脉弦滑,关脉尤甚。

治法:苦辛通降。

方药: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12  黄芩9  人参9 干姜9  黄连3  半夏15 大枣十二枚 元参10

(三)  胃阴不足,虚火上炎证

临床表现:口、眼、鼻、生殖器溃疡,全身多发性疖肿或有或无,口干,舌质嫩红,脉虚数或滑数。

治法:养阴泻火。

方药:沙参麦冬饮加减(方药中法)

沙参15 麦冬12 天门冬12 生地30 玉竹24 竹叶12 生石膏30 法半夏9 甘草10 大枣八个 白茅根30

加减:  脉弦或涩或尺脉弦大者,增液汤加味:

生地15 麦冬15 元参30 肉桂6

(四)  气阴两虚,湿热蕴结证

临床表现: 口、眼、鼻、生殖器溃疡,全身有或无疖肿,面色恍白,疲乏无力,胃脘痞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或干稀不调,舌苔白腻,质红,脉虚大弦滑。

治法:益气养阴,燥湿清热。

方药:芪脉三妙汤加减。   

黄芪15 当归9 党参9 麦冬9 五味子9 石斛9 生地9 苍术9 黄柏9 怀牛膝9

(五)  脾肾阳虚,格阳于外证

临床表现:口、眼、生殖器等溃疡,全身有或无疖肿,身热上午严重,全身酸痛,胃脘冷痛,大便稀溏或便秘,足冷,舌质淡,苔白润,脉弦大而紧。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附桂理中合六味地黄汤。

生地9 山药9 山茱萸9 茯苓9 泽泻9 丹皮9 党参9 白术9 干姜9 甘草9 附子9 肉桂9

 

()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以热证夹寒,虚证夹实者为多见,因此临证时,必须十分注意热证中的寒,虚证中的实及其处方用药中的反佐用药。

 

 

第十七章  运动系统疾病

 

第一节          运动系统疾病治疗大法

 

在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和诸筋者,皆属于节,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等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辨证论治确定了病位、病性以后,主要采用以下七种治疗方法。

一、祛风除湿散寒法:适用于风寒湿痹的关节、肌肉疼痛,药如:独活、羌活、防风、细辛、桂枝、五加皮、威灵仙、千年健、透骨草。

二、燥湿清热法:适用于湿热流注关节的关节肿痛,发热,药如:防己、二妙丸、秦艽、白头翁。

三、活血通络法:适用于瘀血阻滞的疼痛和风湿痹痛,药如: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灵脂、鸡血藤、乳香、没药。

四、益气养阴法:适用于气阴两虚的疲乏无力,自汗盗汗,关节疼痛,药如:黄芪、生脉散、石斛。

五、滋阴补肾法:适用于阴虚有热的关节疼痛,红肿,午后潮热,药如:生地、石斛、山萸肉、怀牛膝、桑寄生。

六、补肾健骨法:适用于肾气不足的腰痛,关节疼痛,药如:骨碎补、何首乌、肉苁蓉、菟丝子、狗脊、川续断、补骨脂。

七、温经散霉法2适用于阳虚寒湿的关节、肌肉冷痛,药如:川乌、草乌、附子。

 

 

第二节  各论

 

湿

 

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原因,统称为痹证。其中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涉及多个肢体关节者,称行痹或风痹;肢体关节疼痛,痛有定处,疼痛较剧,宛如锥刺,得热痛减者,称痛痹或寒痹;肢体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手足笨重,活动不便,疼痛亦有定处者,称着痹或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痛不可近,关节不能活动者,称热痹。   

辨证论治  

(一) 风湿热痹证  

临床表现:关节红肿疼痛,疲乏无力,身热,或无明显身热,口干,舌质红,苔白或黄白,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除湿清热散风。

方药:宣痹汤加减。

防己15 杏仁15 滑石15 赤小豆15;晚蚕砂15 半夏15 生薏米15 海桐皮15 片姜黄15 连翘12 桑枝15

加减: 

1.大关节数个疼痛,红肿,或无明显红肿,或肿胀疼痛不红,遇冷加重,口苦干,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上中下痛风方加减: 

黄柏10 苍术10 天南星10 桂枝10 防己10 威灵仙10 桃仁10 红花10 龙胆草10 羌活10 白芷10 川芎10 神曲10

2.一个或数个关节肿痛,经用除湿散风清热药无效,午后潮热,疲乏无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或数。大秦艽汤:

秦艽10 羌活10  独活10  防风10 川芎10 白芍10 

黄芩10 当归10 白芍10 白术10 茯苓10 甘草9 生石膏15 生地1.5 熟地15

(二) 风湿客于关节肌肉证

临床表现:全身关节肌肉疼痛,夜间严重,五心烦热,口干,脉沉。

治法:散风除湿,清热活血。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川牛膝9 地龙9 羌活9 秦艽10 防风3 香附9 当归10 川芎10 苍术9 黄柏9 五灵脂9 没药9 红花9 生黄芪15 甘草6

(三)  肝郁气滞,脾虚不运,外受风湿证

临床表现:全身关节肌肉疼痛,胸满心烦,口苦口干,胃脘疼痛,或时恶心,疲乏无力,舌苔白或黄白,脉弦稍滑。

治法:健脾益气,舒肝和胃,外散风寒。

方药:升阳益胃汤加减。

党参9 甘草6 黄芪15 半夏10 黄连9 白术9 陈皮10 茯苓9 羌活9 泽泻9 防风9 独活9 柴胡9 白芍9 生姜三片  大枣三个。

(一) 寒湿痹于关节证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天阴前加重,疲乏无力,舌苔白,脉弦紧。

   治法:补气养血,散风除湿。   

   方药:三痹汤加减。  

   黄芪15 川续断10 独活10 秦艽10 防风10 川芎10 生地10 当归10 白芍10 肉桂10 茯苓10 杜仲10 川牛膝10 党参10 细辛3 甘草3

   加减:腰、膝、髋、踝等关节疼痛为主者,去黄芪,加桑寄生15

   (五) 痛久入于血分证

临床表现:痛久不止,应用祛风散寒药无效,脉弦涩不调。

   治法:养血活血,佐以散寒。

   方药:活络效灵丹加减。

   丹参30 赤芍15 乳香10 没药10 当归10 桂枝10 海桐皮12 片姜黄12

   (六)  寒湿凝泣证

临床表现:关节剧痛而冷,甚至不能转动,舌苔白, 脉弦紧。

治法:温经祛寒,除湿解痛。   

   方药:乌头汤加减。   

麻黄6 白芍6 黄芪15 炙甘草9 当归9乳香9 没药9 川乌9 蜈蚣三条 全蝎6

加减:

口干者,加知母9 黄柏9

简易法: 1.虎骨酒。用法2一日二次,一次一盅。

2.小活络丹。 用法2一日二次,一次一丸。

(七)  气血俱虚,外受寒湿证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疲乏无力,关节疼痛,食欲不振,怯冷,阴天时加重,用祛风湿药汗出时疼痛减轻,汗止后疼痛加重,舌苔白,脉沉细弦。

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十四味建中汤加减。

黄芪15 当归10 川芎10 生地10  白芍10  桂枝12 党参10  白术10  茯苓10  炙甘草10  麦冬12 半夏10 肉苁蓉15 附子10 鹿角胶10(烊化 淫羊霍10 生姜三片  大枣五个。

(八)  气阴两虚,湿热蕴结证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红肿或不红而肿,五心烦热,或自汗盗汗,疲乏无力,口干,舌苔薄白,脉虚大滑数。

治法:益气养阴,燥湿清热。

方药:芪脉三妙汤加减。

黄芪15 党参10 麦冬10 五味子10 石斛10 晚蚕砂10 木瓜10 苍术10 黄柏10 怀牛膝12 桑枝30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1.病因:风寒湿三气杂至是本病的主要原因,病程较久者,往往气血虚衰或寒郁化热。

2.审证:必须善于发现虚证。

()论治

1.常用治法:祛风散寒除湿为本病常用治法。

2.特殊用药:痰湿者,宜用南星、白芥子;寒盛者,宜用川乌、草乌、附子;湿热者,宜用三妙丸。 

 

 

    

 

骨关节炎,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腰痛者,称腰痛;肩背痛者,称肩背痛。

辨证论治 

(一)  气血俱虚,络脉瘀滞证

临床表现:肩、手及手指关节疼痛,麻木,僵硬不适,脉弦缓。 

治法:益气养血,温阳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30 桂枝15 白芍15 当归15 淫羊霍15  附子6 生姜9 大枣十二个。

加减:

面色萎黄,疲乏无力,全身关节亦痛,应用上方无效,宜十四味建中汤。   

(二) 气阴两虚,湿热阻滞证

临床表现:指、肩、膝等关节僵硬,疼痛,五心烦热,面色恍白,下肢轻度浮肿,舌苔白,质红,脉虚而滑数。

治法:益气养阴,燥湿清热。   

方药:芪脉三妙汤加减:

黄芪15 当归10 党参10 麦冬10 五味子10 苍术10 黄柏10 怀牛膝10 石斛10 生地10 桑枝30

(三)  肾气不足,筋骨失养证

临床表现:膝关节僵硬疼痛,活动不灵活,阴天前加重,或腰痛,弯腰困难,脉沉细或弦。

治法:补肾健骨。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熟地24 山药12 何首乌12 肉苁蓉12 茯苓10 泽泻10 丹皮10 五味子10 附子10 肉桂10 怀牛膝10 车前子l0克(布包)

加减: 腰痛严重,加蜂房9 鹿角l0克。

(四) 肝郁血虚,筋骨失养证

临床表现:腰、腿关节僵硬疼痛,头晕心烦,生气后加重,舌苔白,脉沉弦。

治法:养血舒肝,柔筋止痛。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10  当归10 白芍15  白术10  茯苓10 干姜6 狗脊30 桑寄生30

(五) 气血俱虚,气滞血瘀,痰湿郁滞证

临床表现:肥胖,腹满,下肢浮肿,关节僵硬疼痛,不能弯腰弯腿,心烦心悸,舌苔白,脉沉弦滑或弦。

治法:益气养血,理气活血,燥湿化痰。

方药:参芪丹鸡黄精汤加减。

党参15 黄芪30 丹参30 鸡血藤30 当归10 黄精10 生地10 青皮10 陈皮10 柴胡10 三棱10 莪术10 苍术15 白术10 薄荷3 夜交藤30

 

 

 

 

    

 

纤维织炎,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关节、肌肉疼痛者,称痹;项僵痛者,称痉;腰痛者,称腰痛;腿痛者,称腿痛等。

辨证论治

(一) 风寒客于上半身证

临床表现:急性发病,项背僵硬疼痛,头重头痛,舌苔白,脉浮缓。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味。

羌活10 独活10 川芎10 蒿本10 蔓荆子10 防风10 炙甘草3 葛根12

加减: 1.疼痛较重,脉浮紧者,宜葛根汤:

葛根15  麻黄10  桂枝10  白芍10 甘草6  生姜10 大枣10个。

2.头痛不明显,但见项背强痛,脉浮缓者,宜栝楼桂枝汤:

瓜蒌30 桂枝15 白芍15 生姜10 甘草10 大枣12个。

(二)  气血俱虚,风寒外客证

临床表现:肩、背、臂僵硬疼痛,稍微活动时好转,睡眠后疼痛加重,阴天和过劳时亦加重,脉浮缓或弦缓。

治法:益气养血,疏风散寒。

方药:蠲痹汤加减。

黄芪15 桂枝10 白芍10 羌活10 片姜黄10 当归10 炙甘草6

(三)寒湿客于腰腿证

   临床表现:腰、臀、腿,或仅腰部疼痛,口不干,脉浮缓或浮紧。

治法:益气养血,祛风散寒。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10  秦艽10 防风10  细辛3  川芎10 当归10 熟地10 白芍10  肉桂10  茯苓10  杜仲10  川牛膝10 党参10 桑寄生15 甘草6

加减:1.全身疼痛,去桑寄生,加川续断10 黄芪15

2.经常胃脘冷痛,宜五积散。

(四) 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背僵硬疼痛,胸胁刺痛,心烦,脉弦。

治法:舒肝理气,活血通络。

方药:四逆散加味。

柴胡10 枳壳10  白芍10  甘草10  陈皮l0克 桔梗10 郁金10 苏叶10 丝瓜络10 瓜蒌15 栀子10

加减:久久不愈者,加当归10 鸡血藤10 桂枝9

全身关节肌肉疼痛,宜身痛逐瘀汤。

(五) 气血俱虚,气滞血瘀,痰湿郁滞证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或身体肥胖,下肢浮肿,脘腹满胀,全身关节肌肉疼痛,胸胁苦满或疼痛,脉弦滑。

治法:益气养血,理气活血,燥湿化痰。

方药:参芪丹鸡黄精汤加减。

党参15 丹参30 黄芪30 鸡血藤30 黄精10 生地10 苍术15 白术10 陈皮10 青皮10 柴胡10 郁金10 薄荷3 姜黄10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的急性阶段,以风寒湿邪所致者为多见,病程较久者,往往气血俱虚,血络瘀滞,因此,治疗本病时,首先应予祛风散寒除湿,其次,还应根据气血俱虚者,必须佐用补气养血,肝郁气滞者,必予舒肝理气的治则进行。

 

 

 

肩关节周围炎,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称为漏肩风、肩凝。

辨证论治

(一) 气血俱虚,外受风寒证

临床表现:肩关节疼痛,不能抬举,舌苔白,脉弦缓。

治法:益气养血,疏风散寒。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15 当归10 片姜黄10 桂枝10 白芍10 生姜10 大枣12个。

简易法:

取毫针一枚,在天宗(患侧)穴浅刺约一分深,迅速颤抖,同时并令患者不断的摇动上肢,至痛减后,针肩颐、外关,留针约10l5分钟,起针后,于天宗附近压痛点,膈关压痛点置皮外针各一枚,四日一次,不痛后停止施术。

(二) 肝郁气滞,外受风邪证

临床表现:肩、项、头均疼痛,不能抬肩,心烦心悸,胸胁苦满,脉沉弦。

治法:舒肝理气,佐以散风。

方药:柴胡桂枝汤加减。

柴胡1 5克 半夏10  黄芩10  党参10  甘草6  生姜9 大枣七个 桂枝10 白芍10

 

[]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蠲痹汤等大部分有效,但兼肝郁气滞者无效。

肝郁气滞者,必须以舒肝理气为主进行治疗。

  

 

 

肱骨上踝炎,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大致包括在肘痛的范畴之中。

辨证论治

()针灸

取毫针一枚,在患侧痛点对应的健侧施针,刺入后,一方面不断的捣针,一方面令患者活动患肢,施术23分钟后停针,嘱患者继续作内旋、外转动作12分钟。停针后,再于患处痛点放置火柴棍1厘米一段一枚,胶布固定。二天后,再按上法施术。

(二)    局部灸法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针刺和皮外针法较用药效果为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6年中医执业《实践技能》考试原题
高血压病
朱进忠《证治备要》甲
病毒性脑炎的中医辨证施治
朱进忠前辈冠心病辨证论治十一法
脂肪肝,中医轻松攻破!祛湿化浊、清理淤堵,消脂减肥一身轻,很多人都成功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