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泻心汤.心法

一、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甘草,大枣)

半夏泻心汤适用于心下痞而兼呕吐者。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下后,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滞于胃脘,而成心下痞。“痞”即气不能升降,满而不痛,按之濡。《伤寒论》所谓“按之自濡,但气痞耳”。《金匮要略》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寒热互结,气不升降,所以上为呕吐,下为腹痛肠鸣或下利。治疗当除其寒热,复其升降,补其脾胃。程应旄说:“泻心虽同,而证中具呕,则功专涤饮,故以半夏名汤也。曰泻心者,言满在心下清阳之位,热邪夹饮尚未成实,故清热涤饮,使心下之气得通,上下自无阻留,阴阳自然交互矣。然枢机全在于胃,故复补胃家之虚,以为之斡旋,与实热入胃而泻其蓄满者,大相径庭矣。”

方中黄连、黄芩苦寒降泄除其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其寒,参、草、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不必攻痞,而痞自消。

二、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生姜)

《伤寒论》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由于脾胃虚弱,水气内停,与入里之邪互结而致,故不仅有心下痞硬,肠鸣下利,而且有干噫食臭,腹中雷鸣。

《灵枢·口问》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灵枢·百病始生》曰:“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不化。”

用生姜泻心汤,以散水止利,和中消痞。方中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连、黄芩泻其痞热。故吴谦云:此方“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焉有不愈者乎!”

三、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炙甘草一两)

甘草泻心汤适用于伤寒或中风,本应汗解,而误下之,虚其胃肠,表邪乘虚而入,客于心下,因而成痞者。所以甘草泻心汤证于痞、呕、下利外,更见“水谷不化,心烦不得安”,是“胃中虚,客气上逆”所致。

《伤寒论》曰:“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方中甘草、大枣甘温补中,缓中之急;半夏降逆止呕;黄连、黄芩苦寒泻阳陷之痞热;干姜辛热,散阴凝之痞寒。全方共收益气和中,降逆止呕,消痞除烦之功。

四、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

大黄黄连泻心汤,适用于热邪壅聚的热痞。《伤寒论》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热痞有实热和虚热之分。成无己说:“心下硬,按之痛,关脉沉者,实热也;心下痞,按之濡,关上浮者,虚热也。”

而《医宗金鉴》谓“濡字上当有不字”,因“按之自濡者,但气痞耳!若心下痞,按之不濡,此为可攻之热痞也。然其脉关上不沉紧而浮,则是所结之热亦浅,不可竣攻也”。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用滚沸如麻之汤,渍大黄、黄连、须臾,绞去滓,取其轻扬,以泻心除痞。

五、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附子)

附子泻心汤适用于热陷于胃兼阳虚于外者。《伤寒论》云:“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唐容川说:“泻心皆水火虚气作痞。唯此是火气实,水气虚,水中化气,即卫外之阳气也。故用附子补水分之阳气。”《医宗金鉴》云:“其妙尤在以麻沸汤渍三黄,须臾绞去滓,内附子别煮汁,意在泻痞之意轻,扶阳之意重也。”寒热并用,温阳泻心,攻补兼施,其效无穷。

总之,五泻心汤主证的共同点是“心下痞”,而共用芩、连以清热消痞,但因其“痞”的程度不同和兼证不一而用药也有不同。

半夏泻心汤证系本为柴胡汤证而反误下成痞。呕吐较甚,而以半夏为君,降逆止呕,开结消痞;

生姜泻心汤证是胃虚、谷不消而干噫食臭;水不化而腹中雷鸣下利,故以生姜为君;

甘草泻心汤证是因再次误下,胃气重虚,客气上逆,而用甘草为君,以资甘缓补中消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是热邪壅聚于胃,故用大黄以清热消痞;

附子泻心汤证是邪热有余,胃阳不足,用附子以扶阳消痞。

由此看来,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夹湿之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误下邪陷,内热壅盛之痞;附子泻心汤治邪热有余而卫阳不足之痞。五方同中有异,只要谨守病机,辨证准确,选用得当,均有良好疗效.

 《伤寒论》五泻心汤的看法

《伤寒论》五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均为主治痞证之剂。痞,《释名》谓“气痞结也”,成无己注“否而不泰为痞”,乃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虚实错杂,上下不能交泰而致。诸泻心方大多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而有和解阴阳、调畅枢机之功。内中有任一药以多用,有合数药于一功,错综变化,法度谨严。前哲运用的经验历征宏搏,不胜枚举,但对其立方之本旨,犹乏完善阐述,兹就笔者的一些体会讨论如下:

 (一)仲景立五泻心汤共同主症为心下鞕,其成因多为胃气素虚,或治疗失误(吐、下),以致无形邪热内陷心下,因其内无痰水、宿食等实邪阻滞,与结胸(如大、小陷胸汤证),水痞(如五苓散、十枣汤证)等有本质的区别,故仲景原文明确交代:“按之自濡,但气痞耳”。然前人对其病机犹有属太阳、阳明、太阴、少阳之争。实际上,太阳为开,阳气发于外,为卫气之藩篱,证治不离乎表。仲景指出:“表未解,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即说明表证与痞证有两种根本不同的病机。若果为太阳误下攻痞,则论中已设桂枝人参汤(桂枝12克、党参15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白术9克)温中解表主治。阳明为合,阳气蓄于内,其为病多胃实家。《伤寒论》说:“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内实……此名阳明也”。“实”是邪气旺盛之意,前人又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而痞证虚实互见,介乎两者之间,故非属阳明可知。太阴为阴中之至阴,气化见于中焦,其病多表现在里,若误下伤阴,胸下结硬,则当予温里以为治,如理中、四逆辈。《伤寒杂录》说:“凡言泻心者,少阳邪将入太阴也”,这里“将”字,点明泻心证并非发于太阴。

据临床所见,泻心汤痞证见于心下,约当胸之下、脘之上的膈中部位。膈,居脏腑上下之间,阴阳表里之半,为少阳所主。前人谓,太阳外主皮毛,内主胸中;阳明外主肌肉,内主脘中;而少阳外主腠理,内主膈中,为人体气机出入升降活动的枢纽。如其人本质素弱,病势消极(“病发于阴”),误下之后(“而反下之”),客热下陷,(这里的客热是假热,由于误下致使升降失衡,致使气机郁滞化热,其实就是中焦郁滞,脾不能升,胃不能降,胃不降则导致胆火上逆,脾不升为清阳下陷,胃不降则浊阴上逆,)虚邪上逆,升降失职,少阳枢机不利,则病变内陷,阴阳互结,遂成不交之痞(“因作痞也”,见《伤寒论》原文131条)。病在少阳,邪无出入之路,治以汗不能泄,(如果汗则阳更虚,津液失,胃不能降,则胆火更旺)下不能夺,(如果下则脾更不能升,中气下陷)惟宣和解一法,故论中首揭半夏泻心汤寒温补泻并施,以为痞证正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原文149条)。

柯韵伯说:“泻心汤乃稍变柴胡半表之治,而推重少阳半里之意耳。”陈修园说:“少阳主寒热,属于半表则为经,属于半里则为腑”,其腑证“有痞、痛、利、呕四证之辨”。由此可见,泻心汤证与柴胡汤证是同属少阳病,而两者证情复有区别。其主症,柴胡证胸胁苦满,往来寒热;泻心证心下痞满,无往来寒热。其病机,柴胡证为传经之邪,邪客少阳之经,象动;泻心汤证由误治而成,邪陷少阳枢机,象静。其治法,一则主以柴胡流动之品,发散阳邪;一则君以半夏散结泄痞,直取病穴。其间一阳一阴,一动一静,证治迥异,殊曲同工。由此可见,半夏泻心汤为少阳气痞正治方,其余四方则均为半夏泻心汤的变局,分主太阳少阳并病的胃虚水热痞,少阳阳明并病的胃虚痞,及寒入化热、邪热壅聚的热痞,上热下寒、痞兼阳虚的寒热痞。

 这里,还可从《伤寒论》的遣词用字间得到启发。如仲景立诸泻心汤均言“主之”,独半夏泻心汤最早见于论中却反用“宜”字,是深有寄意。一般,《伤寒论》凡用“主之”,每有不易定法之义,如用“宜”、“与”,乃为可斟酌之处。古人认为,伤寒之痞,为寒郁内热,宜苦泄;杂病之痞,为气不条畅,宜辛散。仲景因半夏泻心汤辛苦并进,阴阳两解,举为治痞代表方,而广施于伤寒误下成痞或杂病寒热中阻致痞,故措用“宜”字以示范;至痞证各有所偏(偏热、偏寒),或有兼挟(兼太阳、兼阳明、挟虚、挟湿),复立四泻心汤,各有针对,乃谓“主之”以分辨。这也是古人欲明故晦的一种笔法,实宜惮心致意,反复体析。 

 (二)

诸泻心汤痞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病人主观有胃脘堵塞、妨闷不舒的感觉,一般他觉不能证明这个症状,诊察时心下部或可发现紧张感,但重按之不能在深部触到抵抗。因体质的差异及起病经过不同而有多种证型,可按五泻心汤的适应范围分别投治。

1半夏泻心汤,由半夏( 12克) 黄芩(9克) 干姜(9克) 人参(9克) 炙甘草(9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

其三大指征为痞、呕、钝痛,或有脘中烦热,肠鸣下利,食纳不振,口苦,舌质红,舌苔白等见症。对各种急、慢性胃肠炎、肠胃功能紊乱、及部份肝胆疾患、妊娠呕吐、休息痢等,即使不由误下,而因寒热中阻、湿热留恋、脾胃虚弱、升降失调而出现上述诸症者,亦可投本方加减。方中用半夏苦温,《本经》谓“主心下坚”,下气开结,和胃消痞而为主药;干姜“辛走气,辛以散之”,辛开痞结以和阴,黄芩、黄连“苦先入心,以苦泻之”,苦降泄热以和阳,寒热并用共为辅药;因消痞须藉胃气以为使,故有人参、甘草、大枣,“甘以补之”,益气和中而为佐使药。一方之中温清并备,补散兼施,皆本《内经》诸法,配伍极精当。若去芩加桂即黄连汤,主上热下寒,气机不调不呕吐、腹痛等;减芩、连,增覆花、赭石,即旋覆代赭汤,治胃虚挟饮,浊气上逆之痰气痞。随证加减:胀甚加枳实,痛加当归,寒加附子,呕加竹茹,滞下加大黄。《漫游日记》载治便秘数年,肛痛,肠中串结,予本方加少量绵纹,甚见捷效,可谓善用经方者。

2生姜泻心汤,生姜12克(切) 甘草9克(炙) 人参9克 干姜3克 黄芩9克 半夏9克(洗) 黄连3克 大枣12枚(擘)

治太阳少阳并病之胃虚水热痞。因未经误下,虽汗出而“解”,但余邪未尽,复内陷心下,饮食不化,积滞发酵而挟有水湿致痞,故兼见干呕食臭,肠鸣下利等症。其方首主以生姜宣表和胃散水,反辅以半夏泻心汤开结除坚,是微寓解肌于散痞之中。且半夏得生姜则水消,芩连得干姜而痞散,与病情更为妥贴。临床多用于大病之后,胃气不和,饮食停滞诸证。笔者对急性肠胃炎引起吐泻交作、腹胀肠鸣等,尝以本方加车前子、陈皮等味,每获良效。

3甘草泻心汤,甘草12克(炙) 黄芩9克 半夏9克(洗) 大枣12枚(擘) 黄连3克 干姜9克 人参9克。

治少阳阳明并病之胃虚痞。原文一再指出“反下之”,“复下之”,是本生姜泻心汤证,反复误下,致中虚胃弱,其痞益甚。然证仍未出泻心范围,不过由太少并病转成少阳阳明并病。因胃气不健,故除痞证外,尚见腹满,肠鸣,下利完谷,干呕,心烦不得安等。方以半夏泻心汤倍用甘草为主,一以泻心除烦,一以健胃安中,一以缓和逆气;重佐干姜为辅,既取温中散寒,且行芩连之而泄痞,助半夏除呕,协甘草和胃;所谓“甘草得位而三善备,干姜任重而四美具”,说明方意极尽深妙。本方在个别版本没有人参,以为心烦不安是有上焦余邪未尽,与小柴胡汤胸中烦去人参同例。但《金匮要略》、《外台秘要》、《千金方》及多数注家认为本方应有人参。典型的看法是,屡下属虚,若无人参,无以振衰弱之胃气。可见,以后者的说法较为正确,具体运用时,宜补入人参,惟有邪而心烦显著者,可酌情减去。又,一般以甘草“甘能助满”,此处反用甘草除满,亦是因反复误下,里气更虚,若得胃气强健则痞满自除的缘故。余曾遇一例食物中毒患者,因腹泻剧烈而伴发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出现腹部胀满,恶心呕吐,小便短少,经予本方加苏梗、葛根、蚕沙、茯苓、神曲分清别浊、和胃解毒而取得显著疗效。近年来,本方临床还用于口、眼、生殖器三联征、走马牙疳、精神不安状态及癔病等的治疗。

这里顺便指出,仲景立方药同量变而主治不同的有四处:

一为桂枝汤,本主太阳中风,而重用芍药则治太阴,是表里深浅的区别;

桂   枝  汤: 桂枝9克芍药9克    生姜9克    大枣3枚    炙 甘草6克

治表证,太阳中风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生姜9克    大枣3枚    甘草炙6克

治杂病,肝脾不和土虚木乘腹痛,加强了柔肝缓急止痛

二为小承气汤,原治阳明腑实,反君以厚朴,则变攻热为破气,是伤寒方兼治杂病;

小承气汤:大黄12克(酒洗) 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炙)

治伤寒阳明腑实证。泄热,实结为主轻下热结

厚朴三物汤: 厚朴(24克) 枳实(9克)大黄(12克)

治杂病治气滞便秘

三为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加附汤,前者主驱除在经之风湿,后者主温煦胸中之阳气,又是一补一泻的差异;

桂枝附子汤:桂枝(9克) 生姜(9克) 大枣(3枚) 甘草(6克) 附子(3—6克)

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于风寒湿邪而成者。

桂枝去芍加附汤:桂枝9克(去皮) 甘草6克(炙) 大枣12枚(擘) 生姜6克(切) 附子5克(炮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泡去皮.破八片.余根据前法.

太阳病.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按上条脉促胸满.是下后阳虚.阴邪搏膈.但当姜桂助阳散邪.不宜芍药益阴增满.若微恶寒.则搏膈之阴邪.渐将侵越卫外.瞬有亡阳之变矣.前方虽去芍药.而姜桂之力.尚不足以胜回阳之任.故必藉附子之刚烈.迅走卫外.以驱阴而复阳.预杜亡阳之变也.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

太阳病,误用下法后,脉促胸满,微恶寒者明家论述】①《注解伤寒论》: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行阳气;芍药益阴,阴虚者非所宜,故去之。阳气已虚,若更加之微寒,则必当温剂以散之,故加附子。②《内台方议》:阳虚阴盛,邪在胸中,不可发汗,只得与附子以复阳温经,与桂枝以散其邪也。③《伤寒来苏集》:桂枝汤阳中有阴,去芍药之酸寒,则阴气流行,而邪自不结,即扶阳之剂矣。若微恶寒,则阴气凝聚,恐姜、桂之力不能散,必加附子之辛热。④《古方选注》: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者,下后微恶寒,显然阳气涣散于中下矣。当急救其阳,毋暇顾恋阳气,以附子直从下焦温经助阳,臣以桂枝、甘草,载还中焦阴气。 

四即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二方虽同主痞证,但一藉辛散,一以甘和,是取方药气味不同的治法。

4至于大黄黄连泻心汤,。由大黄10克、黄连、黄芩各5克,

大黄黄连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组成,三味药均为苦寒清热之品,集中药力,攻其一点,然剂量均不大,且不用煎煮,而用开水泡服,取其轻清中上二焦无形邪热之效。大黄泡服,其泻下力不很强,可见大黄在本方中的作用主要是清泄热邪,而非攻下积聚。同时,大黄有较好的行瘀止血功能。如用本方主治吐血、衄血等证,则不用开水浸泡,而是三味药同煎,取清热止血作用。

是治寒郁化热,热邪壅聚之热痞方。因热壅较甚,故于半夏泻心汤内尽去温补之品,而独任苦寒下泄以攻痞。方中不用芒硝、枳、朴,是用意不在攻下实邪,而专导无形之邪热。因热邪入里,如与肠中糟粕相结,则为腑实;如与胃中痰水相抟,则为结胸;而本证“但气痞耳”,仅无形邪热而已。所以药用泡剂,取其轻扬淡涤以和清气,属和解的变法。若用煎剂,力专攻猛,则失却泻心汤本旨。后人以本方入煎,主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湿热内蕴,三焦积热等症,都属别开生面的用法。在《伤寒论》本方无黄芩一味,但观附子泻心汤及《金匮》泻心汤中均用黄芩,是当系脱落所致。但因大黄、芩、连三味都具泄热的功效,故如单治痞证,也可减去不用。张石顽于本方(三味)加广木香,主治噤口痢热毒壅盛,积秽熏蒸之重者,亦颇为得体。

[临床应用]

大黄黄连泻心汤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

1、消化系疾病: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肝硬化等。

2、出血病证:肺热咯血,上消化道出血,热盛导致的衄血、痔出血、子宫出血,脑溢血等。

3、其他疾病:偏头痛,三叉神经痛,急性咽炎,口腔溃疡,亢奋性精神病,痫证等。  

5附子泻心汤,大黄12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附子10克(炮,别煮取汁)

主治上热下寒,痞兼阳虚之寒热痞。方以麻沸汤渍寒药,附子煎浓汁,上用清而下用温,上行泻而下用补,扶阳开痞,并行不悖。《类聚方广义》对老人停食,心下痞满,额上冷汗,闷瞀昏绝,肢厥脉微之饮郁食厥证,也用本方施治。近人肖琢如引伸其义,对外感胸满、上身热汗出、腰以下恶风之上热下热证,予本方清上温下而效,是得仲景之薪传者。

综上所述,泻心汤证治的成因责诸无形邪热内陷少阳枢机,升降失职,阴阳不和,寒热互结,痞塞外不泰。与结胸、水痞及柴胡汤证治等存在实质的差别。从临床上看,泻心汤痞证表现部位似乎在胃肠,但形成这种症候的病机实由少阳枢机不利所致。“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这正是中医治病的优越性。各泻心汤方多刚柔相济,配伍精当,所谓“泻心”实即“和解”,因此,仲景立半夏泻心汤为诸痞之代表方,辛开苦泄、和解阴阳以达到治疗目的。后世在临床应用《伤寒论》五泻心汤,实际已远远超出原书的治疗范围。程钟龄说:“和之法,变化无穷也”,只要善于掌握其主要法则,就可骊珠在握,运用自如。

1、治疗急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多因饮食不洁,或饮食不节而引起。症状为呕吐腹泻,阵发性腹痛,腹中肠鸣,伴有头痛,寒战发热,口渴欲饮,小便量少,眼窝下陷,皮肤弹性减弱等阴伤脱水征。

治疗时可根据病情酌选半夏泻心汤或生姜泻心汤或甘草泻心汤,临床随证加减。呕吐甚者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泻泄重者以甘草泻心汤为主;若兼有水谷不消,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用生姜泻心汤为主加减治之。

例:李某,男,35岁。饮食不洁,突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泻泄,见大便呈稀水样,日7~8次,伴恶寒发热。T38℃,舌苔薄黄腻,脉数。遂投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5克,黄连15克,黄芩15克,藿香15克,葛根15克,芍药30克,党参12克,生姜12克,甘草6克,大枣3枚,1剂后呕吐止发热退,又服1剂症状全消,嗣后嘱服藿香正气丸以巩固之。

2、治胃热所致的吐、衄血:吐血,其血由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鲜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衄血,以鼻衄和齿衄为多见。其症状虽异,但均由胃火炽盛所致,临床上投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多能取效。

例:徐某,男,40岁。因疲劳过度,加之天气炎热,胃火炽盛,以致吐血不止,邀余赴诊,症见面赤,心中烦热,唇燥,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象洪大,遂投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大黄15克(后下),黄连12克,黄芩12克,生地30克,鲜茅根30克,1剂煎服。药后当日吐血停止,次日守原方再服1剂,以资巩固。

按:大黄黄连泻心汤,唐宗海之《血证论》列为止血首方,其理在“釜底抽薪”之意。张锡纯也推此方为治吐血、衄血良方。余临床用治胃热之吐、衄血每每获效,古方之验,实为名不虚传也。

文章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匮要略》——黄连汤
陈瑞春经方临床运用的思路
《伤寒论》学习笔记101
刘渡舟:《伤寒论》中的七个寒热错杂方
[转载]学用《伤寒论》经方的感悟
半夏泄心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