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寻历史的痕迹 ——“走进养心殿”侧记

🔸    本刊记者 杨剑

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26日,由故宫博物院与首都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走进养心殿”特展在首都博物馆举行。共展出来自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的268件(套)文物,这是故宫养心殿文物数百年来首次“走出”紫禁城进行的展览。

因故宫大修,数件养心殿的珍贵文物第一次公开与观众见面。通过这些藏在明清时期权力中心的文物,我们得以窥见一些王国兴衰变迁的痕迹。

养心殿是紫禁城的核心权力中心

养心殿,是清雍正以后的皇帝寝宫,也是皇帝日常政务活动的中心,是紫禁城内权力中心的所在地。

养心殿的名字,源自于《孟子·尽心篇》中“养心,莫过于寡欲”。明朝初年,紫禁城养心殿所在位置最初是什么建筑已不可考。但至少在嘉靖年间,养心殿便已经建成了,最早这里是嘉靖皇帝修道用的场所。到了清朝时期,从皇太极至康熙,也都是一直把乾清宫作为核心权力的中心,直至雍正皇帝上台即位后。

“雍正皇帝不选择乾清宫,按照雍正帝自己的说法,康熙帝在畅春园去世之后,这个雍正帝不会住在乾清宫,因为他要按照中国的古代的丧礼,就是他要居住的地方叫苫次,就是席子,那个席地而坐的席子,他放在那作他临时的一个居所,那么皇帝还要守孝,这个守孝就可以居住在乾清宫进行,但是乾清宫是圣祖皇帝居住了60余年,(雍正说)我住在那里于心不忍,我们今天说就叫睹物思人。”此次“走进养心殿”的策展人章文永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章文永还介绍说,“对雍正皇帝一反常规的做法,除了他自己的解释,还有其他的说法。雍正皇帝即位,虽然是遵康熙皇帝遗诏,但当时在众皇子中关于他密谋夺位的种种传言早就沸沸扬扬,因此雍正皇帝有不少潜在的政敌,或是处于安全的考虑,他没有入住乾清宫,而是选择了建筑格局更严谨的养心殿,雍正皇帝的这一选择,使他偏离了紫禁城的中轴线,看起来似乎有些违背封建法统,但实际上他有着自己的考虑。”

自此,养心殿作为权力的核心中心,从雍正开始,一直到宣统退位,180年的时间,历史在这个空间里纷纷扰扰、跌宕起伏。

展区核心的中心:大部分都是首次面向观众

记者在首博三层展区的“养心殿”看到,正殿明间里,雍正手书的“中正仁和”匾高挂居中,下方则是乾隆皇帝御笔屏风。

“展厅里的每一件陈设都严格遵从了养心殿的原样,不同的是红墙被玻璃幕墙替代,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章文永介绍说。

在中正仁和殿两侧,东西暖阁、三希堂、勤政亲贤殿、佛堂、随安室等依次排列。其中,左手边的西暖阁隔出了一间小屋,便是鼎鼎大名的三希堂,乾隆皇帝在这里赏宝;右手边的东暖阁是皇帝休息和每年行开笔式的地方,慈禧太后在这里垂帘听政。

“600年来,养心殿里的文物从没出过紫禁城。”现场的讲解员介绍说,其中很多空间并未对外开放过。

如今,这些以前人们只能透过窗户玻璃看一眼的地方,展露出真容。以三希堂为例,记者看到,墙壁上的各式璧瓶斗艳,炕桌上摆放着两个玉如意,格外引人注目。“三希堂是由西暖阁隔出的一间仅有8平方米的小屋,是乾隆帝的书房,也是首次向世人开放。”讲解员介绍说,三希堂原名“温室”,后因收藏了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稀世之珍,故名“三希堂”。

由于三希堂是乾隆的至爱,幽雅、古朴的内部陈设,后世的皇帝不曾动过一分一毫,至今仍保持原貌。

三希堂反映了乾隆对儒家文化的追慕和学习,为了进一步揭示这份倾心,章文永在临近这个空间的展墙上布置了“斗室有天下——乾隆皇帝的雅趣”小型主题展,多面展示乾隆在诗词、绘画方面的爱好与成果。

为“接驾”养心殿中的268件“宝贝”,首博不仅对养心殿进行了原貌陈列,在文物保护方面也动足了脑筋。比如,收藏乾隆帝临元曹知白《十八公图》卷的展柜下单独配备了新风系统,以保持恒温恒湿的环境。“温度24摄氏度、湿度53%左右是最佳保护状态。对那些不宜长时间暴露的书画类展品,3个月左右就会进行更换。”章文永说。

三希堂对面的展柜里摆放有雍正帝给河南巡抚田文镜的朱批复制品,上面清晰写着“朕就是这样汉子”。“雍正在位13年间,批阅奏本近20万件,朱批1000万字左右,平均每天要写2000字,其勤政程度可见一斑。”讲解员说。

“这么多清帝里,在勤政方面,雍正皇帝是最为突出的。而且纵观清史,雍正所处的时代又是一个改革的时代,他主政的时候进行了大量的制度变革。在‘他的一天’里,我想表达的核心内容就是勤政、改革和关于政治运作的一些规章流程,例如召见、引见、奏折制度。”

章文永说,近几年来,人们对雍正皇帝的评价正发生着扭转,尤其是他的勤勉,从他批阅奏折的相关记载中就可见一斑。

提及养心殿,就绕不开“垂帘听政”,绕不开东暖阁。展厅呈现的东暖阁里基本按照原样重现,迎面一幅淡黄色的布帘幽幽垂下,布帘的前面是小皇帝坐的紫檀小龙椅,这是本次展览中非常珍贵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后面则是慈禧两次摄政的坐榻。

据章文永介绍,如果仔细观察龙椅扶手上的纹饰,能发现上面雕刻的两条龙都回首望向后方,帘子两侧装饰的挂画,也是慈禧喜欢的兰花题材,勃勃野心昭然若揭。同时,只见椅背玉雕的两条龙体格大小略有区别,一大一小,扶手两边玉雕的龙也都是罕见的回头状。有人猜测,这种造型是在暗示太后垂帘听政时,小皇帝与太后之间的地位不同,所以体格大小不同。

在东暖阁这个空间的外侧,章文永利用一面空白的墙进行投影展示。画面颇似微信对话的页面,两方的头像一个是慈禧一个是曾国藩。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声誉影响达到了顶峰,由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此番对话就发生在他进京入东暖阁觐见慈禧时。

“汝着江南事都办完了?”

“办完了。”

“勇都撤完了?”

“都撤完了。”

“遣散几多勇?”

“撤的二万人,留的尚三万。”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被一一投影出来,内容则严格尊重史料记载。

东暖阁里的另一个亮点是“明窗开笔”的仪式。每年大年初一的子时,皇帝都要在东暖阁明窗设案,放置寓意“大清疆土政权永固”的金瓯永固杯,斟上屠苏酒,点上玉烛,执刻有“万年青管”“万年枝”的专用笔,写下对新一年的希望与祝福。写好的吉字要放入专门的黄匣内封存,并要求子子孙孙不许开看。

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明窗开笔”可以反映一个皇帝在某一段时间内的烦心事。雍正元年,第一次举行“明窗开笔”仪式,雍正挥毫写下:一入新年,万事如意,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民安乐业,边尘永息,大吉大吉。

章文永解释,康熙晚年对西北的用兵一直处于僵持状态,没有完全解决边疆问题,因此到雍正这里 ,“边尘永息”成了他心头最大的挂碍。

西暖阁是皇帝在养心殿里召见大臣、批阅奏折等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宝座上方悬挂着雍正御题的“勤政亲贤”横匾及“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的对联。

溥仪在养心殿宣读《退位诏书》

作为清朝皇帝的起居之所,养心殿里发生了诸多历史大事。清代历史上一起比较特殊的“养心殿召见”被记录在了官方历史档案中,这便是雍正皇帝刚刚登基后,在1723年即雍正元年的正月于养心殿召见皇四子弘历,并赐给了他一块肉吃。后来成为乾隆皇帝的弘历回忆起这段往事,认为当时雍正帝用所赐的这块肉来向他暗示将来要由他来继承大宝,理由就是弘历的其他兄弟都没有享受到这项特殊待遇。

养心殿也是一些帝王“寿终”之所。清代有三位皇帝在养心殿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终点,他们分别是顺治帝、乾隆帝和同治帝。其中顺治皇帝和同治皇帝都因染病而亡,而乾隆皇帝则属于年老自然死亡。

1799年即嘉庆四年正月初二,乾隆皇帝感到身体不适,虽然只算是小恙,但是对于已经快90岁高龄的他却足以致命。翌日(他便在平静中离世。终年89岁。按照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寿终正寝”一说,乾隆皇帝的遗体并不能在养心殿停放,而是要移往乾清宫。虽说自雍正皇帝起这里已经不再作为皇帝寝宫使用,但由于其居于内廷建筑的核心位置,自然也成了皇帝的“正寝”,皇帝的梓宫(棺椁)奉安在乾清宫也成了清朝入关后所有皇帝都要遵循的一条祖制。

在乾隆皇帝灵柩奉安乾清宫期间,嘉庆皇帝在乾清宫南侧的上书房“居倚庐,寝苫枕块”,即卧在草席上就寝,为老皇帝守灵,以尽孝道。棺椁停放在乾清宫内二十日,这二十天里嘉庆皇帝每天早晚到棺椁前各上一次香,并且每天还要供膳三次。二十天后,棺椁移往景山观德殿。当年九月初二,乾隆皇帝的梓宫正式移往皇家陵寝清东陵,嘉庆皇帝承担护送梓宫的任务,一路上小心谨慎侍候。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末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诸多不平等条约,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在养心殿中圈阅允准的。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携宣统皇帝溥仪在养心殿召开了清朝最后的御前会议,宣读了《退位诏书》,宣告了统治中国268年之久的大清王朝的覆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宫100》 第55-60
故宫的那些匾额的含义
细看故宫:养心殿住天子,翻牌摆平后妃覆手搞定天下(图)
深宫往事
乾隆的一天是怎么过的?凌晨3点起床,随后开始“枯燥”的一天
故宫600年:1723年,养心殿成为内廷最重要的宫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