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院刊预读︱张淑娴:养心殿长春书屋古玩墙的起源和演变
随着《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的实施,在长春书屋南墙发现了一堵独特的墙面,从而揭开了盛行于雍正及乾隆早期的一种墙面装饰“古玩墙”。这种绘制古玩图再制作成合牌样镶嵌在板壁上的墙面装饰,因采用了西方的立体绘制手法,造成古玩悬挂于墙上神奇的视觉效果,受到皇家和民间的喜爱,成为盛行一时的装饰方法。这种古玩墙装饰在档案中有大量记载,甚至出现在文学作品中,长春书屋古玩墙遗存的发现,首次以实物方式证实了这种墙面装饰的存在,同时古玩墙被覆盖的现状,也表明了这种装饰方法的短暂性。

养心殿长春书屋古玩墙的起源和演变

张淑娴

2015年底故宫博物院实施《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对养心殿进行全面修缮和提升改造。相关工作人员在养心殿的长春书屋南墙发现了一堵别具一格的墙面,墙面糊饰壁纸,透过破败不堪的壁纸隐约露出一些形状不同的凹槽。将破烂糟朽的墙纸揭下,惊奇地发现隔断墙为楠木制作的双层板墙,内层为平板,外层板上满开形状各异的空槽,有瓶形、花瓣形、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形状不一,大小不等(图一)。

图一   长春书屋南墙

空槽的形状与各类器物相似,例如瓶形凹槽挖出了圈足及瓶口处蒜头形状,很像是将蒜头瓶镶嵌在墙上。然而,槽面至后层板壁的厚度仅为37mm,且背板是平的,没有弧度,立体器物无法固定。如果是悬挂背面为平面的壁瓶之类的器物又没有必要开槽。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注意,联想到文学作品《红楼梦》中一段怡红院室内墙壁装饰的描述:“满墙满壁,皆系随依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诸如琴、剑、悬瓶、桌屏之类,虽悬于壁,却都是与壁相平的。”器物悬于壁上为何要开槽?又怎能与壁相平?这与长春书屋布满空槽的板壁又有何关联?带着这些疑问查阅雍正乾隆时期的造办处档案,开始了探索古玩墙的历程。

一     档案所见古董片装饰

翻阅雍正乾隆时期的造办处档案发现宫殿里多处在书格、板墙上使用古玩画片或古玩片(亦称“古董合牌片”、“古董片”)作为室内装修及家具的装饰。概括起来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将古玩画在绢或纸上,直接贴在板面上。一种则是制作成古玩合牌片,镶嵌在板壁上。

镶嵌在板壁上的古玩合牌片的制作方法在雍正六年的一条档案中描述的最为详尽:

雍正六年,画作,六月,二十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五月十九日画得新添房内平头案样一张,撬头案样一张,郎中海望呈览。奉旨:准平头案式样一张,着郎石宁放大样画西洋画,其案上陈设古董八件,画完剁下来用合牌托平,若不能平用铜片掐边。钦此。于八月初六日,画得西洋案画一张,并托合牌假古董画八件,郎中海望持进贴在西峰秀色屋内。讫。于十月十一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十月初十日郎海望画得西峰秀色画案板墙背面荷花横披画一张,呈览。奉旨:不必用荷花,仍照前面画案好。钦此。于十一月二十日,画得西洋案画一张,郎中海望持进贴在西峰秀色画案板墙背面。讫。于十二月初七日,为本月初四日郎中海望、保德奉旨:西峰秀色屋内外面板墙上贴的平头画案上,何必安走槽古董?板墙满糊画绢上面画古董,其应留透眼处于搭色时酌量留透眼,板墙里面画案上的古董仍安走槽。钦此。于七年五月二十日,西峰秀色屋内板墙上面满糊画绢上画古董画片完,郎中海望奏闻。奉旨:好。钦此。

也就是先在绢或纸上绘制古玩,再把古玩从画中“剁下来”,制作成合牌片,合牌片即是先用元书纸、高丽纸等纸张层层粘合,做成较硬的板料,根据式样和大小裁剪成型,粘合成具有一定厚度的模型。然后在板壁或书格贴落相应的位置挖槽即“走槽”,将合牌片嵌在槽内,合牌片是平面的因此与板壁等平,若不平则用铜片掐边固定。槽一般是通透的即两面“俱画透的”,镶嵌古董合牌片填充于木板的两面,两面均可观赏。档案中记载的“假古董画片”、“古董合牌画片”、“古玩片”、“陈设片”等都是采用的在板面上挖槽嵌镶古玩画片的方法。

乾隆早期继承了雍正时期的古玩画、古玩片的装饰手法,所不同的是乾隆时期的古玩合牌片为了追求逼真的效果,出现了“郎世宁起得古玩稿并做法应用轮簧木胎”“该做铜木胎”“着王幼学酌量配合画古玩片,照汤山的做法,俱用木片、铅铊”等的记载,也就是用木片并衬以铅砣做古玩片使之更厚实更具有质感。乾隆十四年之后古玩片的记载几乎不见,这种装饰法是逐渐淡出了皇家装修上。

档案中记载这些古董片、古玩画都是郎世宁等西洋画家或者他们的徒弟们绘制的,他们运用西方绘画的透视法,绘制的古玩立体逼真,光影凸现,镶嵌在板壁上虽与板壁相平却造成满墙悬挂着古董的凹凸错觉。

雍正乾隆造办处档案中所记载的古玩合牌样嵌入板壁中的装修手法,与曹雪芹《红楼梦》里所描述的看似悬于墙壁上的瓶炉琴剑等物“随依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却都是与壁相平的”正好相符,应该是当时新出现的室内墙面装修艺术,无怪众人看完会发出“好精致想头,难为怎么想来”的感慨。

二    大维德基金会所藏“古玩图”

档案的记载和小说的描述虽然详细、生动,它所呈现出来的面貌会是怎样的呢?

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Percival David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的收藏中,有一幅“古玩图”手卷,藏品编号为PDF,X.01(图二)。手卷绘制了包括近250件从新石器时代到雍正年间精选的各个时期、不同材质、大小不同的陶瓷、玉器、青铜器和其他古物,大部分古物都有定制的木质或糊锦、染色象牙或其他材料底托。卷首标签为“古玩图”“雍正六年(1728)”“卷六”。

图二    大维德基金会所藏《古玩图》    大英博物馆提供

“古玩图”卷尾有一幅皇帝的宝座、屏风图(图三)。屏风共五扇,每扇上糊锦画绢上绘满了古玩图,屏风上绘制的古玩与古玩图中的其他古玩一样都带有底座衬托。由于大维德收藏的“古玩图”本身就是一幅画作,其屏风上的古玩图是贴落,还是制作成古董合牌镶嵌在屏风上,我们并不清楚。不过它展示了满墙满壁古玩器物的视觉形象遗存。

图三   《古玩图》之屏风宝座   大英博物馆提供

三    养心殿长春书屋古玩墙

档案记载、雍正的“古玩图”以及《红楼梦》中的描写,都证实了在雍正乾隆时期建筑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装修艺术,然而实物遗存以往从未发现。正是《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的实施,使得长久被覆盖的长春书屋板壁镶嵌艺术被挖掘出来。

长春书屋位于养心殿西暖阁后部仙楼下西部,分南北两间,南间内设宝座床(图四)。南墙是一堵双层楠木板墙,内层板墙下部为裙板,上部板壁上开满通透的槽,每个空槽中依形状大小不同各挖榫眼若干且内外对称(图五),榫眼的外面包有铜片,既能固定古玩合牌片,又可遮住榫眼(图六)。板壁上还残留了零星的锦纹壁纸,板壁原是裱糊了锦纹壁纸(图七),空槽内也残留了壁纸,现存的遗迹与档案一一对应。由此可见,长春书屋南面板墙原是一堵镶嵌着各种古玩合牌片的古玩墙。凹槽内镶嵌的古玩片根据形状推断,有蒜头瓶,长条形的为琮式瓶,方形的为方盒或书匣,圆形的是玉环、玉璧或圆盘等圆形器,花型的可能是玉雕玩器,形状各异的器皿增添了墙面的活泼性和装饰性。

图四   长春书屋

图五   古玩槽榫眼

图六    古玩掐边铜片

图七    锦纹壁纸残留

长春书屋古玩墙是目前为止紫禁城内所发现的唯一一处内嵌古玩的板墙,它的发现证实了文献中所记载的古董片、古玩片、古董合牌片装修方法的存在;古玩墙被覆盖的现状,也表明了这种装修方法的短暂性,以致最终被抛弃的历史现象;长春书屋古玩墙的发现也提醒研究者,皇宫建筑内檐装修是否也受到西方室内墙面镶嵌器物装饰风格的影响,是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四     长春书屋古玩墙存世时间分析

长春书屋的古玩墙是何时制作的?

养心殿,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六年。清代雍正开始以养心殿为“宵旰寝兴之所”,曾在西暖阁供奉斗坛,未见有仙楼。乾隆皇帝登基后,乾隆元年即将西暖阁原有装修陈设全部拆除,下旨装修仙楼。档案记载的仙楼形状,室内空间布局以及部分装修如长春书屋红蝠流云边匾(图八)、圆光门(图九)、抽屉床以及拉钟线(图十)等遗存现都保留着,说明乾隆元年建造的仙楼格局已基本定型。

图八    “长春书屋”匾额

图九   长春书屋圆光门

图十   西暖阁拉钟线

长春书屋的古玩墙位于分隔养心殿西暖阁前后两部分的隔断墙北面,上下两层即仙楼的下层墙。虽然这堵隔断不起承重作用,由于它分隔前后、承接上下的特殊位置,一经搭建不会轻易拆卸,之后的修缮也未见拆改的记载,由此推测,长春书屋现存南边楠木古玩墙应该是乾隆元年装修仙楼时制作的。

现存古玩墙西部裱糊墙纸、东部炕的南边装饰着镜子(图十一),东半边古玩槽还被压在了镜子下面,那么长春书屋的古玩墙又是何时被覆盖的?作者查阅档案,乾隆四十二年四月二十九日,“太监鄂鲁里交紫檀木边座插屏玻璃镜二件,俱系宁寿宫库贮。传旨:将玻璃镜边收窄,在养心殿长春书屋床上两面板墙上安,将床罩横楣里面夹堂扇拆去,安壁子糊白纸,其插屏座二件收贮有用处用。钦此。”“六月初四日,员外郎四德将宁寿宫查来紫檀木边玻璃插屏一对,玻璃拆下已在长春书屋镶墙用。”长春书屋宝座床的两面板墙上安装了镜子,可以确定至迟在乾隆四十二年,长春书屋的古玩墙彻底被覆盖了。

图十一    长春书屋宝座床

长春书屋古玩墙存世年代的分析与档案中所记载的雍正及乾隆早期基本相符。古玩片制作简单,别出心裁,成本低廉,不过也存在着弱点,不能经久,时间一长绘制的古董合牌片容易退色、纸片脱落、破损,而且一旦镶嵌在墙上不可移动、改变。尽管古玩片是西洋画家绘制的具有立体效果的画片,毕竟不是真实器物,多看几次之后这种视觉感受便会消失,乾隆皇帝逐渐对此失去了兴趣,放弃了古玩片的装饰手法。

五   结语

养心殿长春书屋南墙凹槽的发现,揭开了一种曾经风行一时的墙面装饰方式——古玩墙。

17-18世纪,西方传教士来到清宫,将西方绘画技法与古董画结合,绘制古玩图、古玩片、古玩墙装饰宫廷。“假古玩”采用了西方的立体绘制手法,造成古玩悬挂于墙上的神奇效果,它那种似画非画、似物非物的真真假假的视觉感受,引起了人们对于魔幻般幻像的痴迷,受到皇家和民间的喜爱,成为盛行一时的装饰方法。古玩片镶嵌的书格、屏风、板墙的方式是雍正及乾隆早期所流行的内檐装修及家具的装饰手法。然而其易脱色、破损、不可移动等明显的缺点使得乾隆皇帝逐渐对此失去了兴趣,最终放弃了古玩片的装饰手法而转向了其他的墙面装饰方法。

乾隆三十年重新装修三希堂制作了一批瓷壁瓶挂于墙面(图十二),使得平面中出现了起伏凹凸的质感,再加之壁瓶可以随意换挂,灵活性强,色彩丰富,且经久耐用,为室内空间增加了变幻、绚丽的视觉享受,最终替代了古玩墙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墙面装饰。

图十二    三希堂 

从长春书屋古玩墙到三希堂壁瓶,揭示了清代室内一种墙面装饰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受到西方立体绘画影响下的中国装饰所发生的变革和尝试。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古建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故宫|养心殿(9)
仇国仕:看好苏富比古玩秋拍
书画装裱大墙的制作
扬州瘦西湖
古董、古玩
一个收藏圈人士的心里话,带你认清古玩市场的“群魔乱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