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话大明后妃,明成祖之徐皇后,拥有巨大能量的明代后妃第一人

大明“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徐氏,明成祖朱棣之原配皇后,明仁宗朱高炽之生母,明宣宗朱瞻基之祖母,中山王徐达之长女,大明第三位国母。

徐氏 像

徐氏最早是燕王朱棣的王妃,二人的结合是朱元璋与徐达的政治联姻。徐氏聪颖娴静,常年照料朱棣饮食起居,打理藩府事宜,并助夫“靖难”,多有裨益。朱棣称帝后,徐氏主政后宫,时有劝谏,是明代著名的贤后。

我眼中的徐氏,眼光不下乃父,谋略不下其夫,气度不下其子,行事周谨而不缺刚毅,待人宽厚而不失威仪,侍君婉顺而不乏主见,堪为明代后妃之第一人。

青梅竹马,伉俪情深

徐氏是徐达的长女,名不可考,生于元至正二十二年。

时年,朱元璋于安庆击败陈友谅水军不久,张士诚对元庭依旧首鼠两端,刘福通在火星埠败于元军,明玉珍于蜀地建国称帝,此时离朱元璋洪武建国还有六年的时间,可以说徐氏的诞生,正赶上了父辈们创业的关键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 像

这是一个动乱的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期,不同于大明创立后的安逸,这时的徐达,朱元璋等人,正处于自身最好的状态。于是,在发现自己女儿天赋不俗后,通达的徐达便要求以经史子集来教导徐氏,这就注定了徐氏日后的见识必不同于一般女流。

朱元璋感念于同袍之谊,也为了笼络人心,一度与元勋重臣结为儿女亲家。自然地,徐达的女儿也逃不掉政治联姻的命运。事实上在徐氏很小的时候,朱家与徐家就已经定下了这门亲事。

徐氏在永乐三年曾说自己侍奉朱棣已有三十三年,那么我们把时间往前倒推,可以得出至少在洪武五年的时候,徐氏应该就已经接触到朱棣。

南京明故宫遗址

而当时的朱棣只有13岁(虚龄),徐氏11岁,朱棣这一时期仍生活在大内,故而徐氏在十余岁的时候,便已经被朱家接进了宫里,当做童养媳照料。在洪武,永乐时期,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包括后来明宣宗之后孙氏,同样也有这样的经历。

我们在很多史料里可以发现,进入宫中的徐氏,一直都是跟在马皇后身边的。从洪武五年入宫,到洪武九年徐氏被正式册封为燕王妃,然后跟随朱棣去安徽凤阳历练,徐氏至少被马皇后调教了四五年的时间。

这对于徐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

马皇后 像

11岁入宫,15岁嫁人,这中间正好是一个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婆婆治理后宫的手腕,与公公相处的灵动,崇俭尚德的品行,都给徐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徐氏日后打理北平藩府,掌管后宫,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洪武十三年,朱棣和徐氏正式拜别父母,就藩北平。这一年,徐氏已经陪伴了朱棣整整八个年头。这一年,朱棣21岁,徐氏19岁,小两口正式开启了二人世界。

朱棣和徐氏的感情,是非常好的。除了自小的青梅竹马,徐氏和朱棣在三观上也颇为契合。

明成祖朱棣 像

比如二人都好读书,且常常会交流彼此的见解看法;二人都对佛法颇有心得,徐氏更是主持编撰过多部经书;徐氏崇尚素雅,朱棣偏爱白柚瓷器;徐氏能谈兵略武事,朱棣更是领兵作战的好手。如此看来,这对年轻的夫妇简直就是彼此的精神伴侣。

而一对正常的夫妻感情如何,我们还可以从孩子的情况来观察。

洪武十年,朱棣长女出生;洪武十一年,朱高炽出生;洪武十二年,次女出生;洪武十三年,朱高煦出生;洪武十五年,朱高燧出生;洪武十七年,三女出生;洪武十八年,四女出生。

故宫

以上四女三子,皆是徐氏所出。从洪武九年大婚,到洪武十八年,徐氏基本上是一年为朱棣生一个孩子,完全没有空窗期。对于朱棣这样雄踞一方的亲王,随时可以拥有无数女人,徐氏还能如此频繁地生育子女,由此可见朱棣对于徐氏感情的炙热。

如果没有“靖难之役”,我想徐氏和朱棣将在北平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而北平也成为了徐氏心中最甜蜜的地方,以致于她在临终前依旧遗憾未能回去再看一眼。

满门功勋,助君靖难

甜蜜的话题讲完了,还是说点政治吧。

夫妻之间情感的牢固,是建立在双方彼此尊重的基础上。朱棣尊重徐氏,除了二人多年的相处,也因为徐氏自身高洁的品行与广博的才学,更因为徐氏身后强大的娘家实力。

徐达 像

不要忘记,朱棣的岳父是明初的开国大将徐达。洪武初年,徐达承担了大明对蒙古余孽的剿杀任务,时时率军北伐。当时的徐达,手里是握有兵权的

同时,北平因为是北疆重镇,一直都是徐达北伐时的重要据点。我们从史料里可以发现,洪武四年,为防备蒙古南下,徐达在北平训练军卒,修筑城池,囤积粮草;洪武六年,徐达北伐班师,在北平驻守三年;洪武十四年,徐达击退元将朵儿不花,回到北平,之后长期留守在此,直到离世。

忽然理解为什么北平对于徐氏的意义这么重要了,因为除了在这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外,她还常常能见到自己的父亲。一个女儿家,父,夫,子同时环伺左右,再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情了。

朱高炽 像

朱棣深知岳父的能量与能力,素来敬重,顺带也就对徐氏更加上心。

徐达在北平经营多年,对徐氏和朱棣助益良多。朱棣肯定没少从徐达那学到行军作战的本事,这些都成为他以后靖难之役时宝贵的生存技能。

北平的城防基础也是徐达奠定的。靖难时朱棣离开北平去向宁王借兵,李景隆趁机围攻北平城,久攻不下,就和徐达当年对北平防御设施的修缮部署,密切相关。

在这场保卫战中,徐氏当时充当了北平的城防司令,朱高炽这位名义上留守北平的最高指挥官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提前需要征得母亲徐氏的同意。正所谓虎父无犬女,将门之后的徐氏在兵务上也颇有见地。

明军图卷

当攻防战打到白热化的时候,徐氏甚至组织了一批妇女上城墙参与防守。以徐氏的为人,自然不会命令兵士拿着刀剑逼迫这群妇女参战,以当时攻守双方悬殊的兵力差距,徐氏也调剂不出这样一支队伍专门为这群妇女督战,所以这群妇女出现在战场一线,主要原因是徐氏在北平城多年累积的人缘与威望。

甚至在徐氏晚年的时候,徐氏还不忘嘱托朱棣,要对当年参加这场保卫战的妇女追加赏赐。不过河拆桥,珍念旧情,这又是徐氏一大亮点。

徐达加上徐氏自己,间接或者直接地帮助朱棣取得了靖难胜利。但徐家的能量还不止于此。

徐辉祖 像

徐氏有两个兄弟。长子徐辉祖,在这场南北之战中是坚定地站在了建文帝朱允炆这一边,而四子徐增寿,则成为了朱棣安插在朱允炆身边的暗桩。

徐增寿对朱棣的帮助同样巨大。比如他屡次在朱允炆面前维护朱棣,拖延朱允炆对朱棣削藩时限;比如他在军中任职,屡屡将朱允炆的军事部署暗中传递给朱棣。徐增寿这个无间道做得很成功,以致于最后朱棣顺利挥师南下的时候,朱允炆一怒之下将徐增寿一剑刺死。

徐家第二代男子,三子徐添福早夭,二子徐膺绪保持中立,长子徐辉祖反对朱棣,四子徐增寿为了朱棣搭上了一条命,再加上徐达,徐氏这对父女,总体上说,徐家为朱棣是流过血,立过功的。

明惠宗朱允炆 像

这里我插一句话,徐家三个儿子,分别代表了三个立场,有没有一种各押一宝的感觉?靖难之役不论出现哪种情况,徐家总有胜出者。这也许就是徐家立于大明270年而不倒的原因。

徐氏作为朱棣的发妻,在朱棣发动叛乱,徐家内部出现严重“分歧”时,徐氏义无反顾地站在自己夫君这边。徐家长子徐辉祖当时已经袭爵了徐达的魏国公,算是徐家家主,徐氏从某种意义上说算是背叛娘家,这份对于朱棣感情的坚守,相信朱棣是感恩于心的。同时也侧面证明了徐氏虽是一介女流,但行事果敢,绝不踌躇婆妈,有大将之风。

这就是徐氏与徐家,在靖难之役中为朱棣作出的贡献。

明军作战图

眼光高远,驭人有术

时间来到建文四年,朱棣终于攻下南京,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位。七月,朱棣正式登基,同年十一月便册封徐氏为皇后。朱棣为徐氏举行了盛大的册封典礼,其规模的隆重程度,为明清两朝所罕见。毕竟连朱棣自己都说,徐氏是大功于靖难的。

徐氏依旧是那副温文尔雅的性子,并不因成为皇后而自贵,就像当年在北平管理王府一般,开始操持起宫中琐事。

明代皇后凤冠

我在讲述太祖马皇后的时候说过,虽然朱元璋严令后宫不得干政,但这个命令对于马皇后并无什么束缚力,因为马氏是陪伴了朱元璋度过了整个创业期,资历,能力,人品都使得她有资格过问朝堂之事。

那么有与马皇后类似经历的徐氏呢?徐氏是否也在用自己皇后的身份,影响着永乐年间的政局?有,但是徐氏行事,做得比婆婆还要隐秘,让君王更感受用。

根据史料的描述,徐氏并未详细针对某一件政务人事,向朱棣提出过政治诉求,但徐氏对朱棣的很多劝谏,却明显能读出话中有话。

明代官员

朱棣登基不久,徐氏便对皇帝说,夫君大人,你现在做了人主了,要对臣民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朝廷有北平时期的旧人勋臣,就对原先的朝臣厚此薄彼。

这话听着没什么问题吧,也没涉及什么具体人事吧,就是一句很宽泛的谏言,基本上和废话差不多。但如果你结合永乐初年的朝局看呢?

当时朱棣开始肃清建文旧臣,手段血腥,株连甚广。齐泰,黄子澄等人都被抄家灭祖,方孝孺更被屠戮十族。朝中一时鹤唳风声,很多原本在这场叔侄之争中持中立态度的官员都惊惧万分。

明太祖朱棣 像

徐氏清楚朱棣是在玩顺者昌,逆者亡这一套,也知道登基之初,这种杀鸡儆猴的把戏最能震慑局面。徐氏还是不忍,虽然很多被株连的官员与她素无交情,有的人甚至曾经对徐氏破口大骂,可徐氏依然觉得朱棣杀的人太多了,有伤天和。

徐氏劝谏到底有没有效果,我们并不知道。也许朱棣在这件事情上觉得徐氏妇人之仁了,也许朱棣听了徐氏的劝说,已经做得很收敛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认识徐氏的宽和仁厚。在得势后对于敌人的包容,这是徐氏留给儿子朱高炽的一笔宝贵遗产。

朱棣始终还是没有杀了大舅哥徐辉祖,这个可以理解。

宫廷石狮

徐辉祖当时帮朱允炆出主意对付朱棣父子,朱允炆并没有严格落实这些意见,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尽管徐辉祖依旧一副你能奈我何的可恶模样,但朱棣看在老丈人徐达和徐氏的面子上,没有痛下杀手。

而那位替自己传递情报被杀的小舅子徐增寿,朱棣心里是十分感激的。朱棣要追封徐增寿爵位,却不料遭到了徐氏的反对。徐氏的理由是,徐家已然显贵,无需再增封赏。朱棣不听,最后还是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

徐氏难道不想为自己的弟弟正名?为弟弟的后人留下一个铁饭碗吗?当然不是,但徐氏更加明白盛极必衰的道理。

明代官员

作为朱元璋的儿媳,她亲眼看到自己的公公在人前是如何与建国功勋们称兄道弟,在背后又是如何毫不犹豫地举起杀人的屠刀。朱棣和朱元璋太像了,前者从一个化缘的和尚开创不世基业,后者以一隅抗全国登上帝位,都是化不可能为现实。两个人一样坚韧,一样的悍猛,也一样冷血。

徐氏曾经庆幸父亲徐达的早逝,躲过了洪武年最血腥的屠戮;现在他也担心朱棣的反复,这群靖难功勋会不会步入洪武旧人的老路。而当一个人或者一股势力已经赏无可赏的时候,就会迎来君王无休止的猜忌。

徐家太过耀眼,自己太过耀眼,徐氏必须克制,必须让徐家低调下去,才能远离这团政治旋涡。这是徐氏的眼界,也是徐达的智慧。

故宫

还有一个例子,非常能说明徐氏的手腕。

徐氏问朱棣,陛下和谁共治天下。朱棣的回答很笼统,同六部、翰林院的官员一同治理天下。徐氏这句话本身就问得很蹊跷,皇帝平时和谁走得近,徐氏难道会不知道?徐氏当然知道,她只是要一个由头,一个帮助朱棣笼络人心的由头。

不久,徐氏就召见了一批官员的妻子。这批朝廷命妇的人选显然是经过仔细筛选过的,她们是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等人的夫人,这几乎是当时除靖难功勋外,朱棣理政的核心团队与重点培养对象。

明代皇帝出行图

徐氏赏赐给每位命妇冠服钞币,然后拉着扯了一通家长里短的闲篇,最后郑重地告诫这些命妇们,要当好自己夫君的贤内助,要照顾好夫君的饮食起居,更要多多劝谏,因为你们是这些官员最亲近的人。

如果你看到这段原文,并且有足够的政治敏感度,你能读出徐氏话里“警告”的意味。徐氏的意思很明白,你们最好监督你们的夫君尽心做事,我管不了朝廷官员,但还是能治治你们的。

典型的恩威并用,效果很好。朱棣听懂了,笑得合不拢嘴;朝廷官员听懂了,低下头不再作声;命妇们也听懂了,唯唯诺诺地谢恩领赏。而这就是徐氏的驭人之术。

故宫 花

结言

永乐五年,徐氏因疾而崩,享年四十有六。这位明代第三位皇后,与她的婆婆一起,奠定了大明后妃宫廷生态的大致走向,不明显干政,不重用外戚。马氏是娘家没人,徐氏是眼光高远,从这点来看,徐氏的智慧比之马氏,有过之而无不及。

朱棣在徐氏离世后,性情大变,也间接让太子朱高炽的日子更加难过了。野史传说,朱棣曾经想迎娶徐氏的同父异母妹徐妙锦为皇后,被其婉拒。很多人便以此说君王的薄情寡恩。

但又有几个人注意到,徐妙锦在很多方面,就是姐姐徐氏的一个翻版。而朱棣并未对徐妙锦用强,在迎娶无望之后,朱棣余生便再未立后,这何尝不是对徐氏的另一种痴情?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河月明:女主徐妙云感情生活很一般,因为朱棣只爱没背景的妃子
明朝后妃选辑(8)-徐皇后(上)
仁孝文皇后徐氏:武能执剑上战场,文能提笔安后宫的大明第二贤后
徐达长女徐皇后:深受朱元璋和马皇后喜爱,朱棣最爱,生三子四女
徐达的四个女儿,两个王妃,一个皇后,小女儿最厉害拒绝做皇后
有一种皇后叫徐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