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汉时期郡县制

秦汉时期郡县制  


秦郡

《汉书·地理志》云:“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内史为

秦国都所辖的地区,当时唯有它不称为郡。始皇二十六年置36 郡,其后陆续

有增置,最后秦郡究竟有多少?当年所置的36 郡,是否包括内史?对此前人

有多种说法,直至今天仍有分歧。现按较多学者认可的全祖望在《汉书地理

志稽疑》中的考据,摘录秦郡如下:

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 郡内。

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原、上党、雁

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砀郡、三川、颖川、南郡、黔中、南阳、长

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广阳、渔阳、上

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以上为始皇二十六年所置36 郡。

南海、桂林和象郡三郡,为始皇三十三年(前214 年)南平百越后置设。

九原,始皇置。始皇三十三年,蒙恬北伐匈奴,收回河西40 余县(今河

套一带),置九原郡,当不在始皇二十六年所建36 郡内。但具体置郡时间至

今未见有力证据。

闽中郡,始皇置,不知具体置年。但从地理位置而言,当在始皇三十三

年南平百越后所建。

《汉书·地理志》所云36 郡中,少楚郡、黔中(这两郡见于《史记》)、

东海(见于《水经注》)、广阳(见于《汉书·地理志》本注),而多南海、

九原、桂林、象郡。这就给秦郡的历史分歧留下了根子。事实上,始皇统一

中国时分设36 郡中,没有南海、九原、桂林和象郡,当时南海等郡地还未纳

入秦王朝的版图。所以,《汉书·地理志》载始皇二十六年所建36 郡中所缺

4 郡,应按《史记》等书补充楚郡等4 郡。

以上共为42 郡(包括内史)。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认

为秦王朝共有47 郡(15)。(图4)

2.秦县

各郡所辖的县,据严耕望考证如下:内史约含40 县;北部云中、雁门、

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8 郡,以及西北部九原、上郡、北

地和陇西4 郡,每郡平均辖十五、六县,共近两百个县;内陆各郡及南方诸

郡近30 郡,每郡各辖25 县,共约700 县左右。因此,严氏认为“秦县的总

数当在900 以上至1 千有余,约言之当在1 千县左右也”。(16)

秦王朝的郡、县划分,不仅注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不平衡性,

而且较充分地考虑了自然条件,使行政区尽可能地与自然地理单元相吻合。

如珠江三角洲设南海郡,太原盆地置太原郡,南阳盆地置南阳郡,渭河平原

置内史等。秦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黄河流域,该地域经济较发展、

人口较稠密,因此设的郡多,共有30 郡或30 郡以上,数郡相当于现在的一

省;淮河——秦岭以南地区,当时多草茅之地,人口稀少,因而仅置11 个郡

或稍多些,一郡多相当于现在的一省。如会稽郡相当于今浙江省,桂林郡相

当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九江郡相当于今江西省等。

二、郡县制的发展

汉初,刘邦鉴于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广建王侯。先封“异姓七国”

(韩、赵、楚、淮南、燕、长沙、梁),继而在消灭异姓六国(长沙除外)

的过程中建立“同姓九国”(楚、荆、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

实行了郡、国并存制。

1.汉郡国

汉初的王国不但统率侯国或数县,而且常常兼数郡之地,严重地威胁和

阻碍了中央的统治权。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高祖于秦郡外增置26 郡(谭

其骧《汉百三郡国建置始考》的考证较精,指出高祖实增为19 郡),其中三

分之二的郡是在诸侯王国内;且诸侯王国多“兼数郡之地,..吴王濞封有

四郡五十余城”,(17)“大者或五、六郡”,(18)因而汉初60 郡中,同姓九

个诸侯王国和异姓仅剩的长沙国共有40 余郡,汉帝自领的郡只有15 个。

以后,文帝、景帝、武帝多次削藩,令诸王不得自治其国,所属官吏皆

由天子授予。景帝时,一诸侯国便只领一郡,王国和郡自此在行政区划上才

处于同一级别。(表2)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至西汉末年有郡国103,

其中除三辅(沿京畿地区的三郡)外,有郡80、国20;大郡领县三、五十个,

大国领县最多十余个,小国仅领县三、四个。可见,西汉末年郡和国级别虽

相同,实际上是郡大国小。

王莽时,郡数增至125。东汉初,光武帝考虑到连年战争、国空民虚的

情况,为减少官役,与民休息,对郡、县曾大加并合。《后汉书·光武帝纪》

记载:建武六年(30 年)“并省四百余县”,约相当于当时县数的四分之一;

继而累并郡、国13,占当时郡、国总数的十分之一强。以后,又遵西汉之制,

至顺帝永和五年(140 年)共有郡、国105,并成为较稳定的行政区划,直到

东汉末。

2.汉县

郡下统县,战国已然,秦王朝推行全国。汉承秦制,仍在郡下辖县,并

有所发展。《汉书·百官表》云:县“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

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表明西汉的县级行政区划,已有县、国、邑、

道之别。

据《汉书·地理志》载,西汉在元封年间有一百零三郡,下辖“县、道、

国、邑,千五百八十七”;据钱大昕在《二十二史考异》中根据郡、国所辖

的县统计,西汉实有县级行政单位1578 个,其中:县1344、侯国188、道

30、邑16。王莽时,全国125 郡,国下领县、邑2203 个。东汉永和五年时,

全国105 个郡,国下辖“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19)较西汉末几

乎少去三分之一。

秦汉时期郡县数

秦始皇统一中华,设立郡县。

有 内史、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钜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五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闽中、南海、桂林、象郡

  共40个

汉高祖时设立分内史(秦国发祥地)为三部分,汉武帝改名为京兆、冯翊、扶风。

  具体数量如下:

  京兆、冯翊、扶风、桂阳、江夏、豫章、河内、魏郡、东海、楚国、平原、梁国、定襄、泰山、汝南、淮阳、千乘、东莱、燕国、清河、信都、常山、中山、渤海、广汉、涿郡

  共26个

文景帝增加如下:

  广平、城阳、淄川、济南、胶西、胶东、河间、庐江、六安、东平、济阴、山阳、北海

  共13个

汉武帝大增如下:

  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耻、九真、日南、珠崖、儋耳、牂柯、越嵩、沈黎、汶山、犍为、益州、武都、零陵、弘农、临淮、西河、朔方、酒泉、陈留、安定、天水、玄菟、乐浪、广陵、敦煌、武威、张掖。

  共31个

汉昭帝只增加了一个:

  金城

  共1个

  西汉总计101郡

  东汉,由于农民起义,国家萧条,于是光武帝再划分组合,这里,MQ统计就开始乱了。其中晋书提到减去了八个,我对照删除,可还有三个查不到郡名,如下:高密、真定、广阳。不过在后汉书中,这都有归属,其中著名的真定是县,属于常山郡,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赵云出生地。

  东汉增加的如下:

  汉明帝

  永昌

  汉章帝

  任城、吴郡

  汉和帝

  济北、广阳,改济东为东平

  东汉合并郡县后,总共98郡,比西汉少三郡。

  后汉灵桓二帝又增:

  高阳、高凉、博陵、南安、鄱阳、庐陵。

  共6个。

  整个东汉郡县数为104个郡

  具体名称如下:

  内史、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钜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五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闽中、南海、桂林、象郡、京兆、冯翊、扶风、桂阳、江夏、豫章、河内、魏郡、东海、彭城、平原、梁国、定襄、泰山、汝南、陈、六安、东莱、燕国、清河、安平、常山、中山、渤海、广汉、涿郡、广平、济南、胶西、河间、庐江、东平、济阴、山阳、北海、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耻、九真、日南、珠崖、儋耳、牂柯、越嵩、沈黎、汶山、犍为、益州、武都、零陵、弘农、下邳、西河、朔方、酒泉、陈留、安定、汉阳、玄菟、乐浪、广陵、敦煌、武威、张掖、金城、永昌、任城、吴郡、济北、广阳、高阳、高凉、博陵、南安、鄱阳、庐陵。

  

  附录:三国时期 曹

  内史、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钜鹿、邯郸、上党、太原、雁门、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闽中、南海、桂林、象郡、京兆、冯翊、扶风、桂阳、江夏、豫章、河内、魏郡、东海、彭城、平原、梁国、泰山、汝南、陈、六安、东莱、燕国、清河、安平、常山、中山、渤海、广汉、涿郡、广平、济南、胶西、河间、东平、济阴、山阳、北海、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耻、九真、日南、珠崖、儋耳、牂柯、越嵩、沈黎、汶山、犍为、益州、武都、零陵、弘农、下邳、西河、酒泉、陈留、安定、汉阳、玄菟、乐浪、广陵、敦煌、武威、张掖、金城、永昌、任城、吴郡、济北、广阳、高阳、高凉、博陵、南安、鄱阳、庐陵

  以上同东汉,当然,MQ的困惑也同上。以下为增加的:

  新兴、乐平、西平、新平、略阳、阴平、带方、谯、乐陵、章武、南乡、襄阳、朝歌、阳平、弋阳、魏兴、新城、义阳、安丰、上庸、平阳

  共21个

  蜀

  巴东、巴西、梓潼、江阳、汶山、汉嘉、硃提、宕渠、涪陵、云南、兴古

  共11个

  吴

  临贺、武昌、珠崖、新安、庐陵南部、临川、临海、衡阳、湘东、天门、建安、建平、合浦北部、始安、始兴、邵陵、安成、新昌、武平、九德、吴兴、东阳、桂林、荥阳、宜都

  共25个

  按后汉书算就比较简单,如下:

  司隶

  河南 河内 河东 弘农 京兆 冯翊 扶风

  ○豫州

  颍川 汝南 梁国 沛国 陈国 鲁国

  ○冀州

  魏群 钜鹿 常山 中山 安平 河间 清河 赵国 勃海

  ○兗州

  东郡 东平 任城 泰山 济北 山阳 济阴

  ○徐州

  琅邪 彭城 广陵 下邳

  ○青州

  济南 平原 乐安 北海 东莱 齐国

  ○荆州

  南阳 南郡 江夏 零陵 桂阳 武陵 长沙

  ○扬州

  九江 丹阳 庐江 会稽 吴郡 豫章

  ○益州

  褐□ 巴郡 广汉 蜀郡 犍为 牂牁 越巂 益州

  永昌 广汉属国 蜀郡属国 犍为属国

  ○凉州

  汉阳 武都 金城 安定 北地 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张掖属国 张掖居延属国

  ○并州

  太原 上郡 西河 五原 云中 定襄 雁门 朔方

  ○幽州

  广阳 代郡 上谷 渔阳 右北平 辽西 辽东

  玄菟 乐浪 辽东属国

  ○交州

  南海 苍梧 郁林 合浦 交趾 九真 日南

  共计一百个郡,不过后汉书成书于晋,晋书成书于唐,两者相差四郡,不知哪个正确。

郡县制

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

沿革  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春秋的县可分为两种类型:楚和秦的县都直属于君主;晋、吴的县多是卿大夫的封邑。两者都是直属于国君的别都,具有边防重镇的作用。楚武王灭掉权国,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春秋后期,县制开始逐渐推行于内陆。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 ,并转变为作为地方政权而实行官僚制度的县制。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县之下有乡、里等作为国家对居民进行控制的基层组织单位 。郡的设置要较县为晚 。秦穆公九年(前651),晋公子夷吾(即晋惠公)对秦国使者谈到“ 君实有郡县”,为秦国设郡的最早记载。而后,晋、赵、吴相继设置了郡。这一时期的郡地位比县为低,但县与郡之间并无相统属的关系。到了战国时期,有名可考的最早设置的郡当为魏文侯时的西河郡(吴起曾为西河守)、上郡和楚悼王时的宛郡。随着边防设郡之地逐渐繁盛,内陆的县逐渐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就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郡守为郡之长,多由武官充任,有征兵领军之权。至战国末年,各国郡县的设立已很普遍。

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汉继秦制,比秦更为严整。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所增设,可达40郡之多。汉时不断增立新郡,东汉顺帝时全国共有105郡国。国指诸侯王国 ,武帝以后 ,国的地位相当于郡。一郡所统之县,一般约为20县上下,一郡总人口数以20万左右者居多,多者也可逾百万。汉代一县,其面积大约为方百里。汉代列侯所食之县曰侯国,皇后、公主所食之县曰邑,有少数族居住之县曰道。县之下置有乡、亭、里 。里是民户聚集之处,犹如后世之村落。秦称郡之长官为守 。汉景帝时改名太守,西汉时郡的军事平时似主要由郡尉主管。由于郡守要兼领武事,故当时人常以“郡将”称之。郡之长官,除太守外,秦置监、尉。西汉置尉而不置监。景帝时改尉为都尉。都尉和太守的治所可分设于两地。都尉也设府置官属,在郡中和太守并重,有时可代太守行事。县之长官为令、长。新莽时曾将令、长改名为“宰”。《汉书》说县满万户者,其长官称令,不满者称长。令、长的职责是掌管一县的治安、刑讼及赋敛徭役等事。令、长之下设丞一名,以主文书、仓库和监狱。 又设尉,专管武事,大县则设左尉 、右尉各一人。汉代的太守、令、丞、尉皆由中央任免。

作用  郡县制确立后,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秦汉之制,郡守于每年秋冬向中央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即在这时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有功者可受奖赏或升迁,有过者轻则贬秩,重则免官、服刑。和考课相辅而行的是监察制。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也各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等可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由于自上而下的层层督课,使得中央政令能较为顺利地贯彻到最基层,保证了政令的划一性。秦汉的郡县制代替了周的分封制,也即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为后来2000年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东汉末年,原监察区性质的州转变为郡以上的行政区,地方行政制度始成州郡县三级。隋开皇三年(583), 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至元,郡名完全废弃。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县与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接隶属于国君的地方行政区域,有利于国君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春秋中期以后,设县的国家增多,有的在内陆也设置了县,县开始成为地方行政组织。春秋末期,有的国家又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设置了郡。这时的郡,虽然面积比县大,但是由于偏僻荒凉,地广人稀,地位却比县低。进入战国后,郡所辖的地区逐渐繁荣,人口增多,于是在郡的下面分设了县。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在边地和内陆设置了郡县,产生了郡统辖县的两级地方行政组织。至此,郡县制开始形成。

郡的长官称“守”,县的长官称“令”,均由国君任免。郡县制使各诸侯国形成了中央、郡、乡一套比较系统的行政机构,对地主阶级实行集权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战国时期,郡县制虽然形成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各国分立,执行情况不尽相同。直到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才健全了郡县制,进而在全国推广。

郡县制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郡守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析秦朝实行郡县制的经过
中国地名文化散说之五十:国(下)
秦、汉、晋至隋——从郡县制到州、郡、县制
秦统一六国后共有设多少郡?你是那个郡的?
汉代州郡县详解,看完《三国演义》别再傻傻分不清楚
锦州的历史沿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