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社会心理学 四 社会关系

一 名词解释

1 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2 人际沟通: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3 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相互接纳和喜欢,普遍存在于各种人际交往中。

4 亲密关系:在人际吸引的基础上,当两个人相互依赖性很大时,人们之间的关系会从一般性的关系发展到亲密关系。主要包括亲情,友情、爱情。

5 利他行为:毫无回报的期待,自愿帮助他人的行为。两种形式:纯粹助人、报答性行为

6 助人行为: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7 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又称向社会行为。

8 侵犯/攻击行为: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包括行动、言语或意图。

9 旁观者效应:他人在场时,人们的帮助意愿越低,在场的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小,给予帮助前的延迟时间越长。


二 简答

1 人际关系建立的原则

真诚原则、交互原则、公里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情境控制原则、增减原则

舒茨提出人际交往的基本需要有: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

2 人际沟通的要素

巴尔克认为,沟通过程由七个要素组成: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收人、反馈、背景和障碍。 背景: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

3 人际沟通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方法

影响因素:

社会文化:教育程度,种族差异;

社会团体:团体组织结构、团体中成员的地位;

人格:自我中心强烈的人,优越感很强,则较少与人主动沟通。

改善方法:

·1 评价自己的沟通情况;

·2 制定沟通改善计划;

·3 提高沟通的准确性;

·4 运用“同理心”定向;

·5 运用社会心理效应;

·6 理解别人的身体语言;

·7 恰当运用自我身体语言;

4 人际吸引规则

熟悉效应、临近效应;个人特征(才能、外貌);相似规则;互补规则

5 亲密关系规则

接近性、相互交往、对相互交往的预期、曝光效应

6 爱情理论

斯腾伯格三元理论认为,爱情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个成分构成。

约翰·李 将爱情分为六种类型:情欲之爱、游戏之爱、友情之爱、现实之爱、激情之爱、奉献之爱。

勒温格提出亲密关系包括五个阶段:初次吸引、建立友谊、延续强化、凋萎与衰落、结束

7 利他行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特征: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求回报;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

影响因素

·1 情境因素:他人在场(责任扩散、情境不明确、评价恐惧)、环境条件(天气、噪音等)、时间压力(赶时间,没空儿)。

·2 助人者的特点:人格、心情、性别、宗教、内疚感、个人困扰、同情关怀。

·3 求助者特点:性别、是否受到他人喜爱、是否值得他人帮助(屁大点小事,不管)。

8 促进利他行为的方法

·1 去除对帮助的抑制: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唤起内疚和对自我形象的关心。

·1 利他主义社会化:教化道德包容、树立利他主义榜样、把帮助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普及社会心理学知识。

9 侵犯行为的理论及影响因素

生物学理论:弗洛伊德本能论;攻击行为来自于(死)本能。

挫折-攻击理论:挫折引起的愤怒和敌意可能会激起攻击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攻击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影响因素:

·1 个人因素:A型人格(爱冒险)、敌意归因偏差(他对我有敌意)、性别差异(男人身体攻击、女人言语攻击);

·2 情境因素:高温、酒精和药物、唤醒水平(兴奋);

·3 社会因素:媒体暴力(古惑仔)、去个性化(“浪潮”)

10 如何控制和减少攻击/侵犯行为

社会制约、避免去个性化、提高道德发展水平;

建立社会公平、宣泄、培养移情能力、培养成熟个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三章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正版)(1)
2004年北大“社会心理学”听课笔记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听课笔记
北大社会心理学串讲笔记
心理咨询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