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吹觱篥(一)

作者:彭志强

 

最早遇见“觱篥”(bìlì)这个词,是在20年前的晚秋。

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俗称“王建墓”的成都永陵博物馆。王建棺床石刻“二十四伎乐”上的两位“觱篥伎”,分别位于棺床东五和西四,觱篥一大一小,已经难以辨认其形其状。因为两位石刻觱篥伎人像的面容模糊,她们手持的觱篥乐器看不清漏孔,从漏孔传出的声音是哀婉还是悠扬,是低沉还是嘹亮,当时我对博物馆讲解员嘴边一词带过的这种乐器无从多想。后来系统研究唐诗,尤其是细读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歌之后,我才发现“觱篥”尽管是一个生僻而遥远的词,却在唐诗中遍地生根,寄托着古人太多的旅愁与悲离。

事实上,除了杜甫《夜闻觱篥》、白居易《小童薛阳桃吹筚篥歌》,元稹、刘禹锡、李颀、李贺、张祜、罗隐、温庭筠等诗人都曾写诗记录过“觱篥”这种声悲意远的古代吹管乐器,且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觱篥的名称、形制、音色和演奏者的特色。

丝绸之路带来的觱篥

觱篥,常以竹做管,以芦苇做嘴,在唐朝属于双簧竖吹气鸣乐器。在不同朝代,运用于不同乐部,觱篥有不同的地位和不同的名字,比如又称为筚篥、笳管、管子、芦管、头管、悲篥、悲栗等。其中,被称为悲篥,源于觱篥的出生地和其本身的音色悲凄。古代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人发明的觱篥,最早是“截骨为管,用芦贯首”,在大漠吹出的声音苍凉如水,悲壮而凄怆。曾用36年撰成200卷《通典》的唐朝史学家杜佑,就认为觱篥是悲篥,说:“觱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声悲,胡人吹角以惊马。后乃以笳为管,竹为首。”马都受不了觱篥的悲戚声响,打马而过的人闻听此声自然也难以侧身潇洒,常常被诗人渲染为唐人战争时期驻守边关的乡愁。

有人说蔡文姬的千古悲愤之诗《胡笳十八拍》中的“胡笳”,就是觱篥的前身。其实,这是乱弹琵琶,胡笳最多是古代西域胡人所造乐器。唐朝音乐理论家段安节所著《乐府杂录》便载:“觱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名悲篥,有类于笳。”觱篥与胡笳均由兽角演变而来,二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乐器前后到底是有孔还是无孔。无指孔的兽角演变的胡笳,作为卤簿雅乐的乐器,经历了汉魏六朝以至隋唐宋三朝仍然存在。而有指孔的兽角则演变为觱篥,制作材料由最初的羊角、羊骨,后来逐步改为芦、竹、木,甚至有象牙制、铁制、银制的觱篥。唐宋期间最为流行的觱篥,多用芦嘴竹制,管身前后分别开有“前七”“后二”九个孔音。中唐诗人白居易描写觱篥的名诗《小童薛阳桃吹筚篥歌》,起句就说:“剪削干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此句简洁明了道出了唐时觱篥的制作方法和吹奏功能,即以竹为管开音孔,管身上端插芦片做簧为吹,演奏家吹奏的气流通过舌簧产生振动而发声。传世的觱篥,也有六孔形制,和从唐宋沿用至明清的“前七后一”的八孔形制。

在古代,觱篥兼具音乐演奏和作战辅助的双重功能,最早运用于军中,后来风行于宫廷和民间。2017年播出的古装电视剧《楚乔传》,剧中的楚乔在战后的城楼上泪流满面地吹奏觱篥曲,忧伤而凄婉的声音,在月光下极具穿透力,她借助觱篥传达的思念恋人的愁绪与将士战后修理作战工具的画面交相辉映,直击人心。楚乔的恋人燕洵在丛林吹觱篥的场景,同样也传递了离愁和对战争的忧思。

觱篥,是何时从龟兹古国流传入中原大地?学界普遍认为是经丝绸之路带入。

相传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以长安为起点连接中西方商道的丝绸之路,就带回了龟兹乐曲《摩河兜勒》和箜篌、琵琶等乐器,从而拉开了觱篥走进中原的序幕。到了汉宣帝时期,浑身上下悲音四溢的觱篥,则是由龟兹国王绛宾和王妃弟史敲锣打鼓传入中原,这种乐器似乎注定要在后来的唐诗宋词中上演悲欢离合的神话。弟史是谁?西域乌孙国的公主,其母乃是汉武帝时期的和亲公主,史称“解忧公主”,命运超级坎坷,肩负和亲重任,嫁了三任丈夫,而且皆是乌孙王。解忧公主三嫁三任乌孙王,如今的人可能觉得非常荒唐,其实这是古代少数地方的特殊婚俗。比如隋朝的义成公主,对于唐太宗时期的颉利可汗而言就有三种奇怪的身份,先后是他的后母、嫂子和妻子。在颉利可汗迎娶义成公主之前,义成公主曾先后嫁给其父启民可汗、其兄始毕可汗,这就是突厥的奇特婚嫁习俗。亲近汉朝朝廷的龟兹王绛宾一行到达长安,见面礼便是乐器觱篥和西域乐舞,他离开长安则带走了笙、箫、琴、瑟等中原流行的乐器。觱篥从此传入中原后,颇受大汉朝野的喜爱,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特别盛行,北魏和北齐宫廷中都常演奏这类龟兹乐代表乐器。表现南北朝时期西魏战争风云的电视剧《楚乔传》中,边塞、民间均有觱篥之声,回响这段历史。

尤其是北周武帝娶突厥公主阿史那氏为皇后之后,西域各国纷纷派遣了大批乐舞伎人赴长安陪嫁,将中西音乐交汇于丝绸之路的重镇敦煌,并经敦煌流入长安。这些西域乐舞不仅滋润了中原宫廷乐舞,还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古代辖地也包括敦煌)地区产生了杂以羌胡之声的西凉乐。迄今,新疆克孜尔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仍有不少幸存的壁画,记录龟兹乐等西域音乐经丝绸之路流传下来的遗风遗韵。其中,被称为音乐窟的克孜尔石窟(又名克孜尔千佛洞)38号窟之所以极负盛名,就因为该窟内左右壁的《天宫伎乐图》是表现龟兹乐舞的代表性壁画。伎乐图里,每组两人,一男一女,有的左吹觱篥、右弹琵琶,有的左弹阮咸、右吹排箫,有的左击答腊鼓、右吹横笛……堪称集龟兹乐舞大成的壁画。而在敦煌莫高窟的154窟北壁,这个表现中唐时期中西乐舞交流成果的壁画,位于第一排的两位乐伎,一人吹奏觱篥,一人吹奏笙,皆是栩栩如生。觱篥伎被安排在第一排,正是因为觱篥发展到了唐代已是“头管”地位。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还有惊艳的飞天觱篥伎形象,以佛教音乐的色彩留存龟兹乐舞气象。

“大唐第一觱篥乐工”李龟年

觱篥之声横流隋、唐、宋三朝,无不源于中西音乐文化在丝绸之路的密切交流。特别是唐玄宗时代,由于李隆基极其喜爱西域乐舞,觱篥伎时常在长安街头出没,开元、天宝年间涌现了一大批觱篥演奏家。连唐朝第一歌手李龟年,也是深受西域乐舞影响,不仅羯鼓打得溜,而且极其擅于吹觱篥。李隆基曾推崇羯鼓为“八音”之领袖,觱篥属于“八音”中的“竹”类吹奏乐器。而李龟年则是李隆基在宫廷梨园最得意也最亲近的弟子。

唐玄宗曾在清元小殿举行过一场音乐会,让谢阿蛮表演《凌波曲》舞,为其伴奏的均是大唐宫廷乐工高手。伴奏人员名单是:唐玄宗亲自击打羯鼓,杨贵妃玉指弹琵琶,宁王(唐玄宗的哥哥李宪)横吹玉笛,李龟年吹觱篥,张野狐弹箜篌,贺怀智击拍板……在《杨太真外传》记载的这件唐宫往事里,演出人员阵容相当壮观。其实贺怀智弹琵琶的技艺远胜于杨贵妃,张野狐吹觱篥的感染力很强,但因杨贵妃要弹琵琶,只能打乱秩序,跟着杨贵妃横抱的首席乐器琵琶弹拨节奏,重组盛唐宫廷管弦合奏之声。李龟年被唐玄宗恩宠为“梨园班首”,时拥歌唱、演奏、作曲三绝,嘴里手里精通的绝活众多,相传单就演奏乐器而言能娴熟地演奏羯鼓、觱篥、琵琶、古琴等多种乐器,但李隆基在这次唐宫盛会上安排的却是李龟年吹觱篥,可见李龟年吹奏觱篥的技艺更被认可,且更适合大型乐舞演出伴奏。如此,给李龟年加封一个“唐朝第一觱篥乐工”也不为过。

被后人誉为乐圣的李龟年,这个名字走进我的阅读世界,是从杜甫诗歌《江南逢李龟年》开始。“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很多研究杜甫的专家将此诗列为唐诗“七绝压卷”之首,是因为这短短28个字高度浓缩了唐玄宗的盛衰史,也勾勒出杜甫和李龟年二人一生的荣与凄。岐王是谁?唐玄宗的弟弟李隆范,曾经领兵追随李隆基发动政变铲除政敌太平公主,后来改名李范,被封为岐王。而排名老九的崔九,即中书监崔涤,不仅是李隆基担任临淄王时的邻居兼发小,更是唐玄宗登基后的宠臣。青年时期的诗圣杜甫和乐圣李龟年,在岐王宅里,在崔九堂前,一人七步吟诗,一人满堂留歌,风流倜傥,名动东京西京。可是公元770年的唐朝,已是唐玄宗的孙子唐代宗主政,全天下最落魄的诗人杜甫遇见全天下最落魄的“歌王”李龟年,豪情往事无法追回,在落花时节亲眼看见旧友流落潭州(今湖南长沙)凄楚卖唱为生,一身是病的杜甫眼中的李龟年,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全诗看上去没有一个词透射杜甫惯有的哀伤或者忧国忧民情怀,却把一个因安史之乱流亡民间的大唐第一乐工写得让人泪流满面。

诗歌,自古因吟唱而广泛流传。“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李龟年此刻面对老友杜甫演唱的歌曲,是王维的《伊州歌》(又名《伊川歌》)。事实上,除了精通觱篥、羯鼓、琵琶、古琴等各种乐器,李龟年对中国音乐史(甚至中国诗歌史)最大的贡献,是把王维、杜甫、李白等盛唐诗人的诗歌改编成流行歌曲,在民间大力传播。对于王维的诗,李龟年尤其偏爱。除晚年四处漂泊传唱王维的《红豆》《伊州歌》,李龟年根据王维名诗《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改编演唱的《阳关三叠》,更是衍变至今还在弹唱的古琴名曲。而李龟年深得唐玄宗赏识的演唱名曲,是他和李彭年、李鹤年三兄弟创作的《渭州曲》(又名《渭川曲》)。某种意义上说,唐玄宗时期名气最响亮,也让李隆基最引以为傲的两首大曲《秦王破阵曲》《霓裳羽衣曲》,如果没有李龟年绝世的歌喉领唱,就既不会诞生后来白居易的名诗《长恨歌》和《霓裳羽衣歌》,也不可能催生陕西大地上活跃至今的秦腔。

李龟年,迄今被誉为“秦腔始祖”,就源于他在唐玄宗时期改编演唱的《秦王破阵曲》(又名《秦王破阵乐》)最为流行,特别是其慷慨激昂的秦王腔被唐人点赞为“唐朝歌王”。一曲《秦王破阵曲》横行整个大唐,它最早是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前在军中流传的军歌,是对秦王时期的李世民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赞美。武德二年(619),原隋朝大将刘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下,自封皇帝,改元天兴,起兵反唐,立足未稳的唐高祖李渊一筹莫展,众王子中只有李世民主动请缨,领兵破敌。一边是刘武周一败涂地,一边是秦王李世民英明神武,《秦王破阵曲》于是在军中横空出世。此曲经唐太宗、唐玄宗两代皇帝御令改编传唱,成为举世佳作。李龟年因为演唱此曲慷慨激昂,声音嘹亮高亢,如悬崖瀑布,似行云冲天,其腔调被时人及后人统称为“秦王腔”,如今简称“秦腔”。

一曲觱篥《雨霖铃》伤感千年

一曲觱篥《雨霖铃》伤感千年遗憾的是,《秦王破阵曲》随着唐亡而失传,而李隆基用失意填写的《雨霖铃》,因为唐宋诗人的反复书写,成为中国音乐史上名气更大的觱篥千古名曲。

《雨霖铃》,最初作为唐教坊名曲,一说是唐玄宗失去杨贵妃时所作,一说是善吹觱篥的宫廷乐工张野狐(又作张徽)所写。《乐府杂录》曾记载:“《雨霖铃》,明皇自西蜀返,乐人张野狐所制。”《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又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觱篥,因吹之,遂传于世。”有一点是肯定的,《雨霖铃》是人生失意之后的杰作。还有一点可以肯定,杨贵妃之死引发唐玄宗和张野狐两个因国破家亡而失意的人,合作催生了《雨霖铃》。

只是这一次,李龟年运气不好。在唐玄宗末年,安禄山起兵反唐,遭遇城池接连丢失的李隆基仓皇逃离长安,他顾不上自己最宠爱的宫廷乐工李龟年,任其自生自灭,却带走了另一个善吹觱篥的宫廷乐工张野狐。入蜀避乱路上,绵绵不断的细雨,断断续续的铃声,让失去杨贵妃的唐玄宗肝肠寸断。一曲《雨霖铃》雨中诞生,善吹觱篥能弹箜篌的张野狐,或许身边仅有觱篥,唐玄宗让他试奏,觱篥乐声一起,到底深沉悲咽,纵有千种风情,已无贵妃述说,李隆基只能挥泪如雨。后来收复长安回宫当太上皇,据说李隆基也常常和张野狐坐在一起,喝最烈的酒,吹最悲的觱篥,忆最美的贵妃。

雨霖铃夜却归秦,犹是张徽一曲新。

长说上皇垂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

唐玄宗退位,安史之乱很快平息,他和杨贵妃欢爱的《霓裳羽衣曲》从此一度成为禁曲,他和杨贵妃悲离的《雨霖铃》也少有人敢吹奏或演唱。唯有擅长写宫廷诗的大唐诗人张祜,在事隔数十年后写了这首同名为《雨霖铃》的七言诗,撕开了唐玄宗的伤口。此诗中的张徽,我以为就是与唐玄宗同悲同凄的觱篥演奏家张野狐。显然,张祜并不是李隆基的知音,笔下赤裸裸的泪珠,他握不住,也不会握。

真正读懂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生死离别情愁的人,天下只有两人,一是写《长恨歌》的白居易,二是写《雨霖铃 · 寒蝉凄切》的大宋婉约词派创始人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读此词,便知失意的柳永最懂失意的李隆基。柳永跟李隆基一样,是个多情之人,极易伤感之人。“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是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对柳永的置顶评论。北宋的酒楼与青楼,不论柳永在不在场,随处可闻歌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这些愁入骨髓断人肝肠的新词。觱篥因其独特的音色与宋词演唱的领奏、伴奏、独奏极为契合,一度让觱篥演奏成为宋词演唱的标志。而适合慢词演唱的乐器觱篥,在北宋流行不衰,柳永可居首功。

写《雨霖铃》这首新词时,刚好是柳永第四次落第(一说第三次落榜),愤而离开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走的姿势和李白仰天喊出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一样悲壮,只是心态更愁苦一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生死离别情凝聚而成的觱篥古曲《雨霖铃》,在唐朝只有曲没有词。此曲,如同柳永更向往的情人,似乎一直在等待转世为情郎的他填词,让《雨霖铃》流传为千古名篇。

相传在唐代,著名的觱篥曲还有《勒部羝曲》《离别难》《道调子》,但都因为没有填词而难以留存下来。柳永填词的《雨霖铃》曲,则因为曲调哀婉、缠绵悱恻、词句伤感,成为词牌“雨霖铃”的起源。一曲觱篥古曲《雨霖铃》,跟随着柳永孤独伤骨寂寞伤心的同名慢词,伤感了千年。

 

原文首发于《青春》2022年第9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域龟兹古国的乐舞被誉为“天宫飞来的歌舞”,影响至今
​唐玄宗的音乐才华有多高?山川、情感、梦境都能变成他创作的素材
杨贵妃得宠有内情:美丽的舞蹈天才遇到了痴迷的音乐发烧友
杜甫的压卷之作,人人会背,许多人不知道真实意思
李旺岐硬笔草书唐诗三百首420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