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培育交通人才,职业教育如何从“可为”走向“作为”?

作者:董欢欢

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职责与使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首次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利好,职业院校如何知变、应变、求变?

从1958年诞生至今,位于“电商之都”杭州市的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交院”)跨越半个多世纪,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发展智慧,先后获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交通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单位、国家骨干建设优秀院校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成为浙江的一张职教名片。

作为一所以交通专业为特色的职业院校,浙江交院创建之初便承担着培养交通行业急需人才的历史使命。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学校从省级、部级、全国重点中专一跃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更名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从此踏上高层次办学的新台阶。发展至今,浙江交院在“励志力行”校训精神的引领下,通过打造一批品牌专业、深化一批产学研项目、荣获一批重大奖项、开展一批服务国家战略行动,树立了“依托交通、服务社会”的办学品牌,朝着“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彰显中国职教特色,创建世界水平学校”的目标不断前进。

“我们必将更好地聚焦学校类型定位和学科优势,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孙校伟说。

依托交通行业,推动学校发展

2023年1月1日,一篇回顾过去一年浙江交院教育教学成果的新年贺词带领学校师生开启崭新征程。贺词中提到,2022年,浙江交院成果颇丰,尤其是在全国率先建设的智慧公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在省级“双高计划”中期评价中位居专业群第一,还入选了浙江省报送教育部“双高计划”中期省级评价报告唯一专业群服务行业成效显著案例。

近年来,智慧交通作为建设交通强国的必然选择、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2018年,交通运输部发出通知,决定在北京、河北、吉林、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河南、广东九省(市)加快推进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浙江作为全国首个“现代交通示范区”和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其产业转型升级对智慧交通岗位链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极为迫切。

作为交通类的职业院校,浙江交院自然承担起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使命。学校聚焦智慧公路新型岗位需求,以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整合现代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工程造价、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构建智慧公路建设专业群,形成了跨学科、跨院系交叉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特色;主持“智慧公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试点”,入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并作为唯一人才培养类项目入选优秀试点项目。截至目前,学校累计有800余名毕业生在中国首条智慧高速公路——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浙江文泰高速公路等特大工程中成为技术骨干。2022年,学校“数字公路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了浙江省“数字农村路”系统建设任务,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

培养智慧公路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只是浙江交院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立足交通特色优势,主动服务“一带一路”“援藏援疆”;主导组建了“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引入国际化校企合作项目;针对重庆、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区开展教育帮扶活动;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开展省内结对活动,助推景宁、龙泉、青田等山区26县的产业升级。随着学校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浙江交院多次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和“国际影响力50强”。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校65年来,浙江交院逐步发展成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突出、享誉全国的高等院校,也成功走出了一条以交通为核心的特色办学之路。目前,学校共开设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航海技术等30个全日制高职专业,构建了7个优势特色专业群,培育出多个国家级示范专业、骨干专业、重点专业、省级优势特色专业,形成了海、陆、空、轨道各领域协同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专业体系。

“我校素有'浙江交通人才摇篮’的美誉,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浙江交通强省建设的风雨历程。对我们来说,当好浙江交通'重要窗口’的先行官,推动交通专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既是责任也是使命。”孙校伟说。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专业发展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就业,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个人发展。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面临着“校企两张皮”、招生难等问题,如何破局?2020年,浙江交院启动“双高计划”,聚焦中国标准、浙江样本的交通特色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主动引入优质企业资源,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和增长的动力转换核心是依靠教育理念、体制机制、培养模式的创新,突破瓶颈制约,推动关门办学迈向开放办学,形成以产教深度融合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发展方式,这正是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目标所向。”孙校伟说。

长期以来,浙江交院以校企融合、产学研融合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模式,通过构建“岗位+技能”的能力矩阵,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做到了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无缝衔接。学校聘用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将大型产业生产基地作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场所,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促进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孙校伟看来,现在的产教融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它对接的不是某个企业的标准,而是社会(产业、行业、团体)的标准,更加强调技术的社会性。

“不少院校推出的'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立足于校企合作,但往往因为仅仅对接某个企业,造成其教学标准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而企业又无法每年接受规模性的毕业生,因而无法持续。”孙校伟说。

近年来,浙江交院通过实施“校政企产创研”六位一体创新发展方案,不断优化校企合作模式,提升校企合作育人质量,帮助学生毕业即就业。

孙校伟介绍,浙江交院建设浙江交通职教集团、智慧交通产业联盟等发展共同体,联手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国家级实验室等,聚焦产业群融合,共建产教融合平台,协同培养产业亟需的复合型人才;有效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推动多元职业能力认证,重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成交通运输行业智库平台,联合产教融合型企业,开展交通技术攻关、智库咨询、英才培养、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主动与企业合作,搭建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吸引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办学,激活学校办学活力,形成产业布局和专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办学局面;联合行业领军企业、重点科研机构,以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为重点,共建7个产业学院,建设高水平专业群;依托现有浙江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和联盟、产业学院、大师工作室等,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创建全国示范性团队,形成全国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创新源、技术源和人才源。

“学校规划的'校政企产创研’六位一体创新发展方案,有效推动'实体化运作、全方位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形成了与政府、行业、企业双向同频,与产业链、人才链双向同链的'双频融合、双链融通’的典型样式,为推进交通职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起到了引领作用。”孙校伟说。

发展“职业本科”,推动人才培育

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沈学锴是浙江交院2016年入选浙江省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院校之后,与本科院校浙江科技学院合作招收培养的第一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沈学锴在两校联合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下,系统学习了专业知识,掌握了娴熟的实践技能,经过自身努力成功加入了学校与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设的“交工路桥订单班”。沈学锴入班即入职,在多岗位实习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毕业后就职于浙江交工金筑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先后参与了351国道衢州市区段PPP项目、湖杭高速公路建设等重点工程,积极投身于浙江交通建设之中。

“学校与浙江科技学院的合作,紧密围绕'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较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通过共享师资、实训、科研、企业等资源,不断拓宽合作渠道与领域、完善合作机制,促进'双师’教学团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实现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优势的有机结合。”孙校伟表示,结合四年制高职教育特点,两所学校系统研究与分析了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及要素组成,从配套教材、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方面着手建立学科专业体系,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平台+专业拓展+综合应用”的课程教学体系,创新采用“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双重考核的形式,不断夯实学生理论基础,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拓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和培养路径。

此外,浙江交院从校企合作平台、保障体系实施和质量监控机制三个方面入手,搭建了完备的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着力培养既系统掌握土木工程大类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道路桥梁工程方向一线操作技能技术,将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应用到工程建设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高层次技术骨干人才的需求。

2019年4月,在“品茗杯”全国高校BIM应用毕业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中,由浙江交院路桥学院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四年制专业学生组成的代表队荣获大赛二等奖,成为浙江交院试点四年制高职教育的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在不断积累四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经验的过程中,浙江交院不仅培养了一批以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为代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本省企业培养了留得住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还为浙江省四年高职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学校率先在交通人才培养领域探索长学制,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体系,积极引导产教多元主体参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持续强化人才培养长学制的动态性和连续性,面向交通强国战略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一流人才,为浙江打造交通强国建设示范区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孙校伟说。

新时代呼唤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到加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职业院校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来源 | 本文拟刊于《教育家》2023年5月刊第4期,原标题为《培育交通人才,职教如何从“可为”走向“作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路径
动态|专本携手同建专业 联合培养共育人才
浙江交通技师学院静静的校园
国家级一等奖!浙江交院汽车专业何以走向全国顶端?
两位通信行业大咖,周末做了一件大事!
深职院校长许建领:数字经济时代职业教育转型的“深职院方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