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长,只需5%的改变

时间又来到了月底,这个月你过得怎么样呢?

七月的整个中上旬,看到了很多公司都在积极筹备和举办中期工作会议,一是对上半年的工作成果进行汇报总结,同时也对下半年的工作开展指明方向,聚焦重点。

有会议,自然少不了媒体宣传,于是在各大媒体和社交平台看到了不少大大小小的组织的核心团队齐聚照。

站在上下半年的轴线上,大家怀着对来时道路的自信,精神如炬、信念如磐,继续自律和自强地坚毅前行,用凝聚的向心力对抗着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持续的低迷的经济周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在《道德经》中如是说。

习惯了在通勤路上听得到App上的音频课程,近期有听到罗振宇老师在罗胖精选专区推荐了李松蔚老师新上架的一本书,书名叫《5%的改变》。

一时间,这个书名极大地引发了我的共鸣,基于近期的咨询感受,今天想和你一起聊聊这个话题——5%的改变。

01

作为一名职业生涯规划师和优势教练,在过去的五年时间中,我一对一帮助了超过五百余位不同年龄的伙伴们走出了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困惑。这些来访者,他们或痛苦于原生家庭,或烦恼于两性关系,或纠结于工作发展和生活的平衡,或迷茫于现实与未来的选择。无论是带着怎样的困惑找到我,我始终相信,唯有改变,才能帮助他们走出当前的困境,发现新的可能。

相信对咨询有了解的伙伴们会知道,在个体咨询领域,有一条近乎行业共识的准则,就是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不能给来访者提供建议。哪怕咨询师有很多想要表达的观点或很多看上去显而易见的决定,出于职业准则也要控制住自己,把那些“顿悟”的时刻和选择权交给你的来访者。尊重他(她)们,并充分相信他(她)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出改变。

可能你要问,为什么不给建议?

因为每个咨询师都了解,如果仅凭给出些许建议,来询者就能轻松改变的话,那每个生命个体的可塑性也太强大了。

回想一下,你是否曾尝试过减肥?目标希望自己能在一个月瘦身20斤,于是开始购买健身服装,制定饮食和运动计划,每天在内心提醒自己无数次哪些食物高热量高糖分不能吃。这些提醒或是“明天起,我要戒掉碳水化合物只吃优质蛋白”、“晚上八点之后肯定不能再吃甜食了”,或是“明天开始,早起运动跑步5公里”、“跟着运动UP主每日打卡”等等。

然后,你都做到了么?

改变它很难发生,说到底,这背后是每个希望寻求改变的个体需要去对抗一个名叫“惯性”的对手。它十分强大、狡猾、专注,还经常反反复复,甚至根本不拿你的决心当回事儿。

怎么办呢?

02

在咨询中,往往我会先把眼前的问题和困惑尽可能真实得呈现给来访者,引导对方先尝试去接纳。试想,你身边是不是有很多人在面对问题时,不是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抱怨问题为何发生在自己身上,怨天尤人?

鼓励他(她)们在改变前去接纳,不仅包含了对现状的纳悦,还包含了对问题发生的过往、原因、情境等一切的接纳。这个过程,我称之为“HERE(你在这里)”。

然后,我会引导来访者立足未来视角,描述当问题都解决后,他(她)想要实现的状态是怎样的?。这个过程,我称之为“THERE(去到那里)”。

接下来,就是陪伴来访者看到从“HERE”到“THERE”这个改变的过程,以及改变这段过程的发生需要的时长,难度,资源、环节,外界条件等等。

后续的咨询推进中,更多就是我作为规划师和教练,运用教练技术、工具模型和方法论,引导来访者绕过惯性的阻力,尝试做一些没做过的事情,获得不一样的一些新经验,逐步产生改变。

比如,我会通过文字沟通,或对话交流形式,给伙伴们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方式,鼓励他们先动起来。之所以会鼓励,是因为我内心始终坚信一条朴素的真理:唯有行动,可破焦虑。如果想改变现状,那就从做点什么开始。哪怕这个事情微小,但也一定要先开始去做。

就拿一位我的来访者为例吧。

两年前,她从全球QS排名前100的国外名校毕业,还没等毕业就免试,被邀请到上海某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前段时间,她找到我说想要离职,而且未来也不想再从事与原来工作内容相关的工作,但也不确定未来要做些什么。

沟通中,她难掩内心低落的情绪,几次落泪,诉说着因为工作原因每天都会通过哭来宣泄情绪,持续的加班耗尽了她对生活的热情。但现实生存的压力和疫情形态,也让她清醒地意识到不能马上就随心所欲,潇洒裸辞,于是更加焦虑和纠结。

三次沟通完毕,期间伴随着持续的陪伴,她的情绪逐渐恢复许多。询问她下一步的打算,她平静地告诉我,在和家人做了几轮沟通后,经过思考还是要决定离职,先给自己一段时间恢复情绪和状态,然后再看新的工作机会。

说到未来的职业选择,她开心得甩给我几个意向工作机会的链接,有的来自招聘平台,有的就来自一些个人公众号,这些机会中,有全职,也有兼职或实习。基于前期我对她的了解,这些看似有些不太入主流的机会,或许才是她真正的热爱和兴趣领域所在。

就在上周,一个深夜,她发给我写好的离职申请邮件文字,让我帮她把关。次日,她和领导沟通了自己的想法后,发送了正式的离职邮件申请。摁下键盘Enter键的那刻,她发来一条信息,说自己终于可以不用再纠结,内心轻松。

这两天她的朋友圈开启了放飞模式。约饭摆拍,微醺周末,买花逛街,美甲美食,买乐高积木连续三个晚上熬夜搭建,凌晨一点发照片和小视频,向我汇报她作品的进度。

热爱的生活的灵魂,本该回归到生活中去。

原本以为她会在正式离开上家公司后,给自己三四个月去休息、调整,如她所说般去旅行。可就在前天,她发来一条信息,说“周末我要把的简历改完发给你,提前看新的工作机会”,结尾处用了三个感叹号。

她的行动和改变,比预计的三个月提前了三个月。

所有的结果都孕育在新的行动中,哪怕这些行动最终不能直接解决问题,甚至会让当前的问题变得更糟。但它始终不可替代,因为新的行为会引发和启动新的探索经验和过程。

爱因斯坦曾说“你永远不能在问题发生的层面去解决问题”,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结束语

过往在很每一次结束一个长程个案咨询后,我都会进行总结和复盘,核心围绕着我做了些什么成功地帮助到来访者做出改变。

我想,不得不提的就是在咨询的整个过程里,我始终做到了对来访者的尊重。

我不会不因她的消沉而轻视她的无力,因为或许是她在用谨慎的策略回避风险;也不因她的迷茫而严苛,因为或许是她背负了太多的期待和自我要求。即便她什么都没有做,我知道,她或许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去表达她对生命选择得自主权。

其次,充分的与来访者共情。

每个来访者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找到我,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问题相比,我会思考和更加重视的是,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能用哪些正向的方式鼓励他自己去改变?

我相信,一个人越是感觉到被人理解,被人尊重,越是感觉安全,以及处在一个安全的周遭环境中,他(她)越是愿意打开自己,倾诉衷肠,也越愿意尝试开启新的行动。

我也相信,他眼中的世界自有他的道理,只是他的道理在此刻遇到了麻烦。每个人都有需要他学习的功课,或许此刻就是他的契机,那就把成长的机会交给他本人吧。

我是Emily,一名盖洛普优势教练和生涯规划师。

期待和您认识~

- END -

文:Emily_DO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我分析与自我成长(切记)
我在面试过程中,产生紧张情绪,三种方法调整,紧张情绪减轻
如何看待心理咨询过程中出现的沉默?| 心理百科 27
我与心理学的故事:一直在路上的践行者
精神分析治疗师的阴暗面
至暗时刻,你需要被教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