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培养科学精神,构建实践导向的科学教育体系

作者:李志民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通过3至5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做实中小学科学教育,认识科学教育的本质、以实践为导向、培养科学精神,是其中的关键。

科学教育是以“科学”为名词而不是形容词的科学、技术教育,或者说科技教育。科学与技术的概念边界模糊化正是目前的问题所在。例如,眼下大热的少儿编程、小小智能机器人研发课程,仅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上,对青少年一味地灌输,而缺失了对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认识到,科学和技术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加区分地混为一谈,会对开展科学教育产生误导。科学属于文化范畴,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科学是探索和认识自然,靠好奇心驱动;技术是利用和改造自然,以功利为目的;科学研究的是自然关系,技术研究的是功能关系;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科学教育本质上是认知方式的教育。它不仅要传承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感受科学的魅力。一个精心设计的实验,化不可见的光为彩虹;或是趣味连接影视作品与现实,探究超级英雄和飞机的飞行原理,都会更好地激发广大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精神,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理解更多的科学现象,更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获得科学的思维和认知。

培养科学思维是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科学思维训练包括观察、提问、假设、实验、推理和评估等多个环节。科学研究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科学教育不能忽略科学发展史的教育。教师要通过讲述充满故事感的科学发展史,让学生从全局性的角度理解科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应用以及被修正、被否定的过程,从而建立一种深度理解和思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待科学教育,就会破除一些常识中的谬误,还原科学与技术产生的真相,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训练作用。

科学教育要注重跨学科融合。现代科学发展呈现出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学科的不断分化与深化,另一种是学科的综合与多学科交叉。就中小学而言,科学与数学、语文、艺术等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各学科相互渗透和促进。通过跨学科融合,学生能够在科学实践中体验到知识的综合性和实用性,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教师是科学教育的关键。教师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世界的领路人。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提高教师群体的科学素养。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教育要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逐步走向智慧(智能)教育时代。因此,科学教育要与时俱进地结合信息化工具开展。为了确保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深度,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数字化素养。通过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水平,鼓励他们参与科研和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搭建科学实践的平台。

科学教育体系需要全社会共建。科学教育涉及多个教育环节,课堂外、校园外也有丰富的资源。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施,应加强学校与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的合作。资源共享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科学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学校与社区、博物馆等合作,组织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知识的应用和社会意义。全社会齐抓共管、凝聚合力,才能打造高质量的科学教育体系。

党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部署、一体谋划,其基点在基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以创新驱动发展,其起点在中小学的科学教育。牢牢把握科学教育的本质,培养科学精神,就能抓住打开新局面的钥匙。

(作者李志民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来源|《教育家》2023年8月第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绪论
中小学机器人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
怎样选择教育科研课题
“星光评价”指引核心素养落地
钱旭红院士在科学教育研讨会上的致辞:超越知识, 立足前沿
新工科如何让中国成为全球工程教育的“领跑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