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感觉被家人忽视的你,还有选择......
文 | 贝加

提问:可能是因为重男轻女的缘故,爸妈对哥哥特别偏爱。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而哥哥又很皮,我觉得爸妈不容易,所以,玩具零食衣服能不要就不要,处处体谅爸妈。时常在心里告诉自己,“他们已经很累了,不要再给他们惹麻烦了。”平时很听话,爸妈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他们的精力都用在了哥哥身上,哥哥被偏爱的有恃无恐。慢慢地,他们分在我身上的爱越来越少,我就想着引起他们的注意,我也想被偏爱,一直渴望着,所以我会下意识说一些偏激的话,试图引起他们的注意。时间长了,说出的话就带着偏激。是不是不受宠爱的孩子会通过偏激的语言(或口是心非)来处理人际关系?


你的感觉未必正确

 但它依然是真实的

 只有说出来,知道否存在可能

答:

一个孩子,每天乖乖吃饭、乖乖上学,约束自己又不要求别人,确实让父母非常省心。省心,就是不用在这个孩子身上花费太多时间去关注他的一举一动,也不用分散太多精力去处理与他有关的事情。站在父母角度,父母会认为这样的孩子很懂事,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会自己关照自己,不需要父母要求和指导。所以,自然而言地,对孩子的注意也会减少。

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的行为通常都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他们还不能真正懂得自己正在实施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塑造自己的未来,是为自己负责。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总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即便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帮助自己讨父母欢心,并不知道学习很棒对于自己的未来意味着什么。所以,孩子的很多行为,在他们心中都是“为了父母”而做,希望父母看见自己的好,从而获得父母的关注与爱。

更别说,那些早早的就能理解父母的辛苦的孩子,他们看见了父母的辛劳,甚至牺牲自己的需要来减少父母的辛劳,为了什么呢?除了对父母的爱,“被看见,别认可,被爱”也是不容忽视的。

可是,明明自己为父母付出了很多,父母为何更关注那个似乎只会闹事的哥哥呢?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人们的注意力总是更容易被“危险”所吸引

因为生存需要会让人们更关注身边的危险信号,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举个例子:你身边有两个人,一个人微笑和气,一个人怒目圆睁,你会去关注谁?你一定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后者。因为经验告诉我们,怒目圆睁的人往往处于愤怒情绪中,而这样的人可能会攻击我们,所以,我们会更留意这样的人。也就是说,自我保护的本能,会让人们更关注那些潜在的风险,而对于父母而言,父母更容易关注存在消极行为的孩子,比如某个孩子调皮,打架等,因为消极行为对家庭带来的威胁更大。

所以,一个家庭中,最调皮最不听话的孩子,也往往让父母更操心,关注更多。

父母对哥哥的关注,也许最初是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但不限于此,哥哥被宠溺之后的行为进一步在引发父母的注意力。而你很乖很听话很懂事,在父母心中,你不会做出特别出格以及能给家庭带来风险的事,所以,他们不需要分配太多注意力在你身上。这本是一件让父母轻松的事,却因此让你产生了被忽视的感觉。

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于孩子而言,鼓励比批评好,批评比忽视好。而你,就是那个觉得被父母忽视的孩子。

被忽视的感觉不好受,自己回来也没有人注意,自己离开更没有人注意,好像自己在这个家可有可无,这种感觉容易让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而一个人在家庭中以及社会中的存在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人们确立个体重要性的基础。没有存在感的人,会觉得自己不重要,个体重要性就会缺失,那么,随之而来,自我价值感也会偏低。

你希望他们看见你的付出,认可你的付出,甚至看见你的需要,这会让你觉得自己很重要。但是,你没有感受到关注,而你又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种需要,你心中对他们的爱让你压抑了自己的需要,不敢表达也不会表达。

久而久之,你陷入了困顿,这种困顿感会进一步让你对爸妈产生压抑的愤怒,“为何你们就不能主动看见我?看见我所做的,看见我想要的?”愤怒容易产生攻击,而语言,是一个人最有力的武器。

你试图通过语言攻击释放压抑,也试图通过语言攻击获得他们的关注,就如同一个婴儿,如果他乖乖躺在床上,没有人注意到他的饥饿,而他的哭闹,会让父母注意并思考他的需要。在别无他法的时候,你也试图像婴儿一样,通过哭闹获得关注,但你毕竟不是婴儿,所以你采取了语言上的“哭闹”——否定、对抗、顶撞、讽刺,等。

可是,你忽略了一个事情,哭闹是婴儿唯一可以表达“我有需要”的沟通方式,而这种沟通,初为父母的人在一开始的时候也不懂。很多新生儿父母不知道孩子为何哭,为此手忙脚乱者也很多。天长日久,父母才会慢慢懂得哭闹想要表达的含义,才能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婴儿哭闹的原因相对简单,而随着年龄增加,人类的心理也复杂起来,语言的发展正是为了促进复杂的沟通,我们可以表达“我想要什么,不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但你没有合理使用语言,你使用的那些“偏激的话语”比婴儿哭闹更让父母听不懂,甚至以后也不会懂。

所以,一定意义上来说,偏激的话语不仅起不到婴儿哭闹的沟通作用,甚至还会破坏沟通

你本可以和父母进行更好地沟通,让彼此都更容易满足对方。很可惜,你有需要,但是,你不敢说出你的需要,因为你认为那样你就变成了一个不懂得父母辛苦、向父母索要的孩子,甚至,你的内心可能会觉得父母主动给的才是爱。所以,你想要父母主动看见你,以便于你继续做“好孩子乖孩子”来满足父母的期待,同时又能满足自己,很可惜,父母没有看见,这是你使用偏激语言的原因。

偏激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吸引父母的注意,因为父母会觉得“这孩子有状况,我们需要多留意”。但是,我们知道,多注意不等于“多认可,多爱”。

到了这里,回答你的问题“是不是不受宠爱的孩子会通过偏激的语言(或口是心非)来处理人际关系?”

答案是:

有些不被关注的孩子确实会通过偏激的语言(故意对抗),反常的行为(比如偷东西、不上学)来吸引父母的关注,因为我们很容易从父母的行为观察到“人们更关注危机”的道理。

而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把自己处于危机中获得关注,是最不明智的做法。因为孩子们的认知层次还比较低,他们只能看到表象,看不到本质。他们往往认为,如果父母围着他转(哪怕是因为他闯祸)就是关注他,就说明他很重要。他们还无法理解,被关注不等于自我的存在就真的重要,自我的存在就有价值。自我重要性和价值感来自一个人真正的对他人和社会有益

就如同青春期的时候,很多男孩子会觉得抽烟喝酒很酷,故意玩坏很酷,让父母拿自己没办法是一件很酷的事,而成年人会知道,这是少不更事罢了。

通过和父母对抗来获得关注,从而获得重要性和价值感,更是南辕北辙。短期内,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似乎确实更关注你,但是他们关注的是你的“问题”,而你也会因为方向性错误而无法与父母建立良好沟通,更无法真正形成彼此之间的关注与信赖。

这就如同,要想真正克服贫穷带来的自卑,是努力提升自己摆脱贫穷,实现自我超越,而不是通过辱骂富人或者把钱当作脏东西让自己不屑于努力挣钱,后者只能获得虚假的道德优越感

尊重自己的需要

 才能尊重别人的需要

 才会发出请求却又不强求他人

知道了偏激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改变自己的偏激沟通方式需要认识到几点:

1 。学会尊重自己的需要

一个人对自己的爱,最基本的是尊重自己,包括尊重自己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这些需要值得被尊重。父母养育孩子期间,有些付出是身为父母的义务,所以,作为孩子,表达自己的需要并不可耻,更不是坏孩子。到了成年,向伴侣和朋友表达自己的需要也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

只有正视自己的需要,才敢于表达需要。

2 。没有人可以一直压抑自己的需要,学会表达需要。

表达需要是彼此之间理解和爱的基础。

所谓表达需要,就是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请求,但是不强求别人满足。能正视自己需要的人,才会正视他人的需要,才能尊重自己的表达权,尊重他人的拒绝权。反之,不敢表达自己的人,在被别人拒绝的时候,也往往更憎恨对方。

比如,男人可以向心仪的女孩说“你好,我想认识你,我们可以留个联系方式吗?”,这是表达个人的需要以及提出请求,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意图和意愿。对方如果同意自然最好,如果对方不同意,也要尊重对方的需要。

需要的提出要清晰和具体比如我们不能说“爸妈,我需要你们爱我”,估计多数爸妈会很奇怪地说“我们没有不爱你啊”,而是“爸妈,我想你们能多出一些时间陪陪我,比如周末我们可以一起做点事”。因为爱是内心的感受,你虽然没有感受到爱,但是,也许爸妈觉得自己内心满满都是爱。所以,我们可以把抽象的感受变成具体的行为,而行为最终可以增强我们的感受。

3 。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真正的爱如果你理解人与人深层的关系,透过现象看见关系的本质,也许你会发现父母“忽视”你的背后,恰恰隐藏着对你的“放心”,正因为他们信任你,才能不盯着你的一举一动,你或许会理解,这种“忽视”背后也隐含着认可。你便更容易从“被忽视”的感觉中走出来,自信地走自己的路。

所以,心理上,透过表象看见背后的爱,是我们不执拗于父母日常言行的深层动力,更尊重自己的存在与价值,从而减少被忽视感;而行动上,如果父母的言行确实让你产生了被忽视感,请尊重自己的感觉,把你希望父母做的事情告诉父母,和父母做好沟通,真诚接受他们力所能及为你做的“付出”,也不强求他们去做能力之外的事。增加彼此之间的理解,避免压抑自己却又伤害别人。

最后,送上句话:你和任何人同等重要,表达自己的需要并不可耻。父母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弱不经风,满足你的一些愿望也未必就是他们的负累,只要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这也是他们的快乐。毕竟,满足别人带给我们的快乐,并不比满足自己所带来的快乐要少,更别说满足自己的孩子。

总之,别因为爱家人而心不甘情不愿地委屈了自己,最终又因为想要得到爱而伤害了家人。把父母的责任归还给父母,给父母一个自尊自爱的孩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的抱抱,是孩子安全感温床,请父母别吝啬抱孩子
你正在对孩子,施行语言暴力吗?一测就知道!
宝宝这6种行为都是智商高的表现, 尤其第3个, 爸妈要好好培养
尽量不对孩子说这“7”句话——消除这些词汇,孩子更愿听你说话
三岁以下幼儿使用须知
豆瓣8.8!跟拍100个孩子2000天,这部儿童视角纪录片,颠覆你的认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