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药不暝眩,顽疾难愈

前段时间治疗了个偏头痛的患者,服药第二天患者女儿发微信又打电话紧急告知她妈妈第一天喝了两次中药头痛加剧,还说中药像家里的辣椒粉一样,又苦又辣。中药确实是不好喝,苦是因为加了活血化瘀的苦温药,绝非苦寒伤脾败胃药,辣是因为加了大量的附子、干姜以温化中下焦之寒。

患者头痛是十几年的老毛病,每次都得吃止痛药,才能缓解疼痛。按理说人家本来是要治头痛的,吃了药头痛不仅没缓解,反而疼痛加剧,冲动之下可能会恶语相向,让你百口莫辩,并拒绝再服药,此时医生可能就要背负“庸医”的罪名,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不足为怪,当然这位朋友没有这样,而是耐心听我解释,而后豁然开朗,说服她妈妈继续服药,老人家接着喝了几副中药后头痛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患者头痛,是由于脾肾湿寒,寒凝经脉,导致头部瘀堵不通,不通则痛,痛则不通,即是人体阳气破瘀、正邪相争的免疫反应,只是阳气不足,瘀堵严重,始终难以破瘀通行,而出现的阳消则攻停痛止,阳复则攻进痛生的反复头痛。这个瘀堵的病灶不解除,以后就很可能发生脑梗、中风的危险。因此,我们不应该去抑制这种疼痛,而是应该帮助阳气破除瘀堵而彻底消除疼痛,才能一劳永逸。

患者吃了温补、温通的中药,阳气得以提升,破瘀的能力增强,但在正邪势均力敌的情况下,阳气主动攻击冲撞,也很难一下子就破除瘀堵,不通的地方就会出现暂时疼痛加剧的排病反应。但只要瘀堵不是太严重,这种排病反应一定是短暂存在的,不会持续太久,随着经脉的疏通,排病反应就会越来越轻,直至消失,这也将是病愈之时,脑梗、中风的隐患才会消除。

此时,如果疼痛在可承受范围内就继续吃药进攻;如果疼痛难忍,就停药一两天降降压、缓一缓,疼痛自然减轻,然后再接着服药,或者减量服药缓攻。

类似这种排病反应,也叫瞑眩反应。《尚书·说命篇》:“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意思是说重病或久病之人,如果服药过程中不出现排病反应,疾病就很难彻底痊愈。笔者通过大量临床观察,病得越重、经脉越瘀堵的患者,在正确治疗的情况下,出现的各种排病反应就会越多、越强烈,患者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方能迎接灿烂的曙光,这也正是把隐藏在深层的疾病激发出来,并且彻底治愈,而无后顾之忧。

当代名老中医岳美中说过:“涤痼之疾,服药中病则瞑眩,瞑眩愈剧,奏效愈宏。”瞑眩反应不是吃药吃出来的新毛病,而是更好地反应身体内在的病变瘀堵程度,病重的人瞑眩反应明显,病轻的人瞑眩反应轻微,甚至没有瞑眩反应。当然不是说每个人吃药都会出现瞑眩反应,也不是说没有瞑眩反应,就证明身材病得比较轻,而是要看用药的方向是否正确,用药的剂量是否足以攻破病邪。据笔者临床观察,用扶阳温补的中药最容易出现瞑眩反应, 用滋阴寒凉的中药,基本是不可能出现瞑眩反应,假如有,那也是副作用,并非瞑眩反应。比如吃温热的中药出现腹泻,那是排湿浊之气的瞑眩反应,一定是短暂的,几天内就消失;而吃寒凉的中药出现腹泻,那一定是副作用,脾胃喜温不喜凉,寒必伤脾胃,脾主运化水湿的功能下降,水不化气,水湿直趋二肠而腹泻作,药越吃,腹泻越严重。

百病寒为先。任何疾病都是脏腑功能下降的反应,而阳气正是支撑脏腑功能正常发挥的内在原动力,假如阳虚阴盛,脏腑的功能就会受到抑制而产生疾病。人活一口气,气属阳,阳旺则壮,阴盛则衰,即是此意 。假如没有阳气,人体就是一具冰冷的死尸,毫无生气可言。

因此,扶阳抑阴才是治病大法。然而扶阳又容易出现瞑眩反应,最常见的就是烦燥、上火、长痘、口干咽干、便秘、失眠多梦,貌似火上烧油而伤阴,让医者望而生畏,病者不寒而栗。由于瞑眩反应的出现难以预料,又恰似病情加重或毒副作用,往往会引起病家误解和惊恐。医者若医术不精,经验不足,也容易手忙脚乱,被患者质问,则无言以对。也正因为如此,滋阴寒凉派医家盛行于世,大受欢迎,因为用药上不仅不会出现瞑眩反应,反而可以让病家获得暂时的舒适,但那是治标伤本,后患无穷;而真正治病的扶阳医家则凤毛麟角,门可罗雀,呜呼哀哉!

张仲景的《寒伤论》传至日本后,日本的吉益东洞中医的另一本经典《药征》。对当时的医者害怕玄冥反应而不敢作为的现象,吉益东洞写到:

今之为医者,其用药也,瞑眩则栗,遽转其方,何无特操之甚也。书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余每读书到于此,未尝不废书抵掌而欢。圣哲之言,信而有征也。仲景之为方也,亦有征矣!请举其一二。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条曰∶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也。而仍用细辛干姜,此非审知此毒,而治此疾者,孰能之为?呜呼!仲景哉!术附汤条曰∶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此亦瞑眩之谓也。

医者,不仅要正确认识瞑眩反应,而且在治疗过程中要灵活应变,在遣方用药上最大程度降低瞑眩反应,让患者易于接受。然而,能够正确认识瞑眩反应的医家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大都犯了呆温呆补的硬攻错误,他们认为患者必须忍受这种痛苦,这是必经之路,但其实不然,我们是有办法降低排病反应的,在温补的同时加以温通、温散,释放经脉压力,瞑眩反应就会相应的减轻,患者也比较不会恐惧和抗拒。

如将软胶水管曲折,水流不过去了,这边的压力就会增大,软胶水管会很胀,当胀到一定程度,水压就有可能把软胶水管曲折之处冲直,水通过之后软胶水管的压力就恢复正常。人患病时候的经脉瘀堵就像软胶水管被曲折,人体本能自我免疫,试图将阻塞的经脉打通,所以人就会感觉到疼痛、烦燥、上火,会不舒服,会很难受,就像软胶水管胀得很厉害一样。如果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无法战胜病邪,就需要外援,需要中医的帮助,一旦阻塞的经脉恢复畅通,瞑眩反应就会消失,疾病就会痊愈,这才是真正的中医治病。

下面例举临床上患者吃了温热的中药后出现的常见瞑眩反应:

1、便秘,即没有便意,大便费劲,拉不出来,拉完感觉拉不净。中医讲肾司二便,而其疏泄之权在于肝。也就是说大便通不通畅的问题是由肝决定的。吃了温热的药,下焦寒湿化热,相当于蒸水化气,气必须要有上升的通道。但由于寒凝经脉,经脉瘀堵不通,气无从所出,从而导致肝经压力增大,肝疏泄失常,就会出现暂时的便秘。

2、上火,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吃了辣椒上火,然后就尽量让自己饮食清淡。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一个健康的人吃辣椒是不容易上火的,吃辣椒上火不是辣椒的错,而是暗示身体不健康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想办法解决以后吃辣椒不再上火的问题。同样,吃温热的中药上火,也不是中药的错。而是因为经脉受寒邪凝滞瘀堵不通,吃了温热的中药,下焦寒湿化热,气无从所出,导致经脉压力增大,阳气郁结化热而上火,就像高压锅气出不去会产生高压高热是一个道理的。一旦经脉通了,自然而然就不会再上火了。

3、失眠多梦,由于经脉瘀堵不通,吃了温热的中药,下焦寒湿化热,气无从所出,肝经压力增大,阳气郁结化热,虚火上浮,阳不入阴,隔阳于上,扰乱神魂,则失眠多梦,其实这跟上火同出一辙。

4、遗精,主要是梦泄。由于经脉瘀堵不通,吃了温热的中药,下焦寒湿化热,气无从所出,肝经压力增大,肝主疏泄,肝气不升,则梦交遗泄。这跟便秘是同个道理。

5、腰痛,吃了温热的中药,助正抗邪破瘀堵,不通的地方在温通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暂时疼痛的排病反应,一旦经脉彻底通了,也就不再疼痛了。

对于以上类似的瞑眩反应,我们不应该惧怕,但也不是一味的盲目忍受,而是有方法去降低这种排病反应的。首先用药上灵活变通,温补的同时加以温通、温散,从而减轻经脉的压力,也就降低了排病反应。如果在这种灵活用药的情况下,患者还是会出现严重的排病反应,也就说明经脉瘀堵是很严重的。此时,用药上就要讲究战略战术,不能猛攻,而是要迂回作战,可以选择停药一两天,缓一缓,降降压,再继续服药,或者减轻药量,一天喝一次,进行缓攻。对于吃了药容易失眠多梦、遗精的患者,就要尽量避免晚上吃药,因为晚上吃药,经脉压力增加,没有足够的时间释放,如果是白天吃药,间隔的时间长,到了晚上睡觉时,经脉压力基本已释放完全,就不容易出现失眠多梦、遗精的排病反应。这就是治病的策略,必须深刻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药方剂里不可不知的秘密
服中药后,不懂瞑眩反应,可能错失好医生,失去治愈疾病的机会。
闫会晶医师 | 治头痛很“上头”,排病反应接连串
详解中医中药治疗中的瞑眩反应
能不能治好病,就看你能不能过了这一关!正确认识服用中药后的排病反应
什么是中医治病中的瞑眩反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