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东名医胡水勋医案汇集(一)

胡水勋,广东省名中医,惠来县慈云中医院内一科(广东省中医特色脑病专科)主任,内科学术带头人,主任中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中共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表。胡水勋主任擅长心脑血管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神经症性心理障碍、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治。

桃核承气汤治疗瘀热互结证腹痛病案

胡某,男,时年54岁。

反复下腹胀痛4月余。患者近4个月来反复出现下腹部胀痛,大便秘结,大便通则胀痛减轻,伴心烦易怒,甚至毁物打人,无呕吐。查腹部B超未发现异常,腹部平片示肠胀气,服用“四逆散”、“五磨汤”之剂,效不佳。

【首诊证候】

症见:下腹胀,烦躁不安,大便秘结,七天未行,舌红苔黄厚,边有瘀点,脉沉紧。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腹痛。

西医诊断:不完全性肠梗阻。

辨证:瘀热互结证。

治则治法:活血化瘀泻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

处方:桃仁15g、 大黄10g(后下)、桂枝10g、 炙甘草5g、芒硝10g(冲服),3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随诊过程】

二诊:

服上方3剂后,大便通,腹胀明显减轻,仍心烦易怒,舌红舌苔黄稍厚,边有瘀点,脉沉。上方加山栀子泻热除烦,再服5剂。

三诊:

无明显腹胀腹痛,食纳可,二便调,精神舒畅。

按语:

太阳病不解,在表之郁热随经入里与血互结,从而形成太阳蓄血初结的证候。因热与血结在下焦,其证属实,故少腹痛,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阴心经主血藏神,太阳热与血结,浊热上扰少阴,心神不宁,故见烦躁。《内经》云:“血在上善忘,血在下如狂”。

瘀热互结下焦,治当因势利导,逐瘀泻热,以祛除下焦之蓄血。桃核承气汤由桃仁、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组成。方中大黄芒硝泻热,软坚,散结;桃仁破瘀生新,协同芒硝、大黄攻逐瘀血;桂枝通阳行气,利血脉;甘草调胃和中护正。

自拟凉血化瘀定痛汤治疗经行头痛病案

方某,女,时年36岁。

反复头痛5年余。患者近5年来每于月经来潮前1天出现双侧颞部疼痛,呈搏动性痛,每次经期均须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方能止痛,但至下次月经前头痛再发。曾用通窍活血汤加减调理数月,痛虽减轻,但反复不愈。

【首诊证候】

症见:头痛,双侧颞部为主,经色红有血块,伴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略数。头颅CT未见异常。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头痛。

西医诊断:经期偏头痛。

辨证:热结血瘀证。

治则治法:清热凉血,化瘀定痛。

方药:自拟凉血化瘀定痛汤。

处方:益母草15g、丹参15g、 紫草10g、茜草10g、夏枯草15g、丹皮6g、生地黄10g、柴胡10g、白蒺藜10g、黄芩10g,7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随诊过程】

二诊:

服上药7剂后复诊正值经期,头痛较前明显减轻,已不需服“对乙酰氨基酚”止痛,经色仍鲜红,无血块,舌红脉弦略数。前方既效,守前方加旱莲草10g以加强凉血,再进7剂。

三诊:

无头痛,心情转舒,纳眠如常,舌红苔薄黄,脉象略数。肝热已解,再以上方去柴胡、夏枯草、黄芩,加入女贞子10克、白芍10克。再进7剂。后每于月经来潮,头痛未再发作,经色、量、质均属正常。

按语:

经前头痛临床较为常见,本例患者头痛发生于经前,结合经色鲜红有块,辨热入血分、热结血瘀,瘀阻脑络。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失调畅,气滞血瘀。肝为血海,为女子之先天,血热肝必旺,肝阳上亢,上扰清窍。肝火郁结日久,损及阴血,肝肾阴亏,髓海失充,清窍失养,久病入络,故头痛迁延难愈,反复发作。妇女此种头痛者甚多,治疗当从调经入手,泻其血分瘀热,用凉血化瘀方法。随着血分热象渐除,脑络得通,通则不痛。后再加以滋养肝肾,巩固疗效,月经复常,头痛不发。

丹参饮合化肝煎化裁治肝胃郁热证胃痛病案

吴某,女,时年50岁。

反复胃脘部隐痛5年余,加重1个月。多年来一直服用“奥美拉唑”,初始服用胃痛可缓解,停药后胃痛又作。多方治疗,效不佳。

【首诊证候】

症见:胃脘部隐痛,嗳气反酸,善叹息,烦燥易怒,舌淡苔薄黄燥,脉弦数。

辅助检查:纤维胃镜示慢性糜烂性胃窦炎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胃痛病。

西医诊断:慢性糜烂性胃窦炎。

辨证:肝胃郁热证。

治则治法:清肝泻热,和胃止痛。

方药:丹参饮合化肝煎化裁。

处方:丹参20g、 砂仁10g(后下)、檀香5g(后下)、白芍15g、丹皮10g、 山栀子10g、 香附10g,7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随诊过程】

二诊:

胃脘部疼痛稍减轻,但觉胃脘部灼热感,不思饮食,大便干结,舌淡苔薄黄,脉弦数,考虑热久伤阴,上方加麦冬15g、百合30g、枳实10g、炒麦芽10g,再进7剂。

三诊:

诉胃区无疼痛和灼热感,饮浓茶时觉胃脘部痞胀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热象已解,上方去丹皮、山栀子,加太子参30g、五指毛桃30g以顾护胃气,再进15剂,诸证消失,病告痊愈。

按语: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主要是胃粘膜遇到各种致病因子,发生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从中医角度讲,本病属中医“胃痛”、“脘痞”、“胃脘痛”、“反酸”、“嘈杂”等范畴。本病病位在胃,与脾、肝、肾关系密切。

《丹溪心法》云:“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化者不得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表明本病主要是消化系统的传化失常,饮食停滞,水谷不化所致。主要病机为情志郁结,肝气不达,横逆犯胃,胃不降浊,肝胃同病。若失治误治,则气滞化热或久病入络致瘀,邪热盛则阴津伤,瘀血不化则新血不生,病渐转虚。故本病以丹参活血化瘀,檀香、砂仁行气止痛;白芍养阴柔肝缓急;香附理气中之血;丹皮、山栀清肝泻热;以百合、麦冬滋养阴津;太子参、五指毛桃补益脾胃。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泄泻病案

李某,男,时年43岁。

患者近3月来稍进油腻荤腥食品或情绪激动后,则出现腹痛,腹泻,便质稀挟少许粘液,无脓血便和里急后重感。纤维胃镜、纤维结肠镜和小肠镜检查无异常。曾服用加味保和丸和蒙脱石散等药物,服药期间可控制病情,但停药后症状依旧。

【首诊证候】

症见:腹泄之前,腹中胀痛,肠鸣,泄后腹痛消失,患者情绪不稳定,时或抑郁,时或急躁易怒,舌淡,苔薄白,脉左弦右缓。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泄泻病。

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

辨证:肝旺脾虚证。

治则治法:疏肝补脾,祛湿止泻。

方药:痛泻要方加味。

处方:白芍20g、炒白术20g、陈皮10g、防风30g、莲子15g、木香10g,5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随诊过程】

二诊:

腹痛明显减轻,大便1-2次/天,质稍稀,舌淡,脉弦缓。病情好转,予白芍20g、炒白术20g、陈皮10g、防风30g、莲子15g、石榴皮10g, 再服5剂,痊愈。

按语:

本证多为肝脾不和,土虚木乘,脾失健运所致。其特点是泻必腹痛,痛则欲便,便则痛减,肠鸣脉弦,一派肝气横逆、乘克脾土的症状,脾土受害是明显的,但不一定是虚象。本方诸多文献多以白术补脾燥湿为君,但胡老师临证常以大剂量防风,因防风辛香升浮,入肝脾二经,一则香能入脾,舒脾升清,既升阳止泻,又助白术胜湿止泻;二则辛散入肝,能行气调肝,以复肝之疏泄,且散肝而无耗阴之弊。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药能抑制肠道蠕动。白术苦温,补脾燥湿;莲子补脾止泻;白芍柔肝,缓急止痛,同为臣药;陈皮辛苦温,理气燥湿;木香健脾、行气止痛为佐使。

此病之起因,每与精神情志关系密切,故患者发病前,往往具有精神情绪不稳定。

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悸病案

蔡某,男,时年75岁。

患者有“高血压病3级”病史5年,口服“缬沙坦”每天80mg,血压控制达标。近半年来出现心悸,胸闷,耳鸣,心烦少寐,加服“美托洛尔”“达比加群”等药物。

【首诊证候】

症见:心悸, 胸闷,耳鸣,心神不宁,入睡困难,舌红苔少,脉细弦而结。

辅助检查:1、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左心室肥厚。2、心脏彩超示室间隔、左室壁肥厚。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心悸。

西医诊断:1、高血压性心脏病;2、心房颤动;3、高血压病3级 高危组。

辨证:气阴两虚证。

治则治法:益气养阴,养心安神。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处方:炙甘草15g、生地15g、麦冬15g、龟板15g(先煎)、白芍10g、玄参10g、磁石30g(先煎)、牡蛎30g(先煎),7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随诊过程】

二诊:

心悸减轻,睡眠改善,胸闷、耳鸣好转,舌淡少苔,脉细不结。上方加鳖甲10g 、五味子10g,10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三诊:

心悸、胸闷、耳鸣、入睡困难等症皆消失,舌淡苔薄白,脉稍细。

按语:

心主血脉,心脏气血虚弱,心失所养,气血不续,故脉来结代;心虚不能自主,故心悸失眠;气血虚清窍失养,所以耳鸣。

《伤寒论》云:“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者,名曰代,阴也。”从上述可知结代脉属于搏动缓慢而有短暂停止的脉象。其中,停止时间短,即“更来小数”者,是结脉;停止时间长,即“不能自还,良久复动”者,是为代脉。诸多文献皆以止无定数和止有定数来作为区分结脉和代脉的依据。结脉主气血凝结,亦见于气血不足;代脉主脏气衰微,气血亏虚,亦见于七情惊恐。

炙甘草汤去桂枝、人参、生姜、大枣,加白芍,名加减复脉汤,治阴血虚,脉结代,心动悸。以加减复脉汤去麻仁,加牡蛎,名一甲复脉汤;加牡蛎、鳖甲,名二甲复脉汤;加牡蛎、鳖甲、龟板、名三甲复脉汤。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不寐病案

刘某,男,时年45岁。

反复失眠约半年。患者近半年来难以入睡,有时睡后易醒,醒后难再眠,需服用“阿普唑仑”“酒石酸唑吡坦”等镇静助眠药。

【首诊证候】

症见:入睡困难,辗转反侧,眠后易醒,多梦,心烦易怒,焦虑不安,痰黄,胸闷,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粘秽,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个人史:患者经商,压力大,应酬多,嗜烟酒。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不寐病。

西医诊断:焦虑状态。

辨证:痰火上扰证。

治则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处方:黄连10g、 竹茹10g、 枳实10g、 半夏10g、陈皮10g、 茯神25g、 远志10g、 甘草5g、炒酸枣仁25g、 山栀子10g、 龙骨30g(先煎),7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嘱其少应酬,减烟酒。

【随诊过程】

二诊:

患者诉服药后,心情爽朗,入睡较前快,睡后醒次数减少,痰白,仍有口干口苦,小便黄赤,两胁胀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原方加胡黄连5克,以除郁热。再进7剂。

三诊:

患者入睡基本正常,偶有眠后半夜而醒,但感神清气爽,无口干口苦,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黄,脉滑。更方如下:

黄连5g、胡黄连5g、 枳实10g、 半夏10g、陈皮10g、茯神15g、远志8g、甘草5g、炒酸枣仁15g、 竹茹10g、 佛手10g,10剂, 水煎温服,每日1剂。

患者服完上方10剂后,来电诉睡眠正常,无需再拟方。

按语:

不寐病种的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内经》对于不寐提出了治则,《灵枢·邪客》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所谓“通其道”就是使其营卫协调,阳入阴之道路通畅,使阴阳之气能够调和贯通,则能安卧入眠。所以不寐病证的基本治疗法则就是和调营卫、交通阴阳。

《古今医统大全·不寐候》:“痰火扰心,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寐者多矣。……清痰抑火之法也”。患者因情绪不遂,郁而化热,气机阻滞,津不布散,聚而成痰,痰火内盛,上扰心窍。此病案是很典型的痰火扰心之证,痰火扰心的证型在临床上很常见,病机为痰火扰乱阴阳相交,泻火涤痰则为“通其道而去其邪”的具体用法。胡老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屡用屡效。胡老示教,需辨明何者为主而引起不寐,或实或虚,而不可一味养神安神镇神之药乱加一通。此证型病人痰去热清,邪去神明自然安静。其因情志发病,需辅以情志疏导。《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自拟益气通络饮治疗眩晕病案

陈某,女,时年70岁。

反复眩晕2个月。患者近2个月来反复出现头晕,视物旋转感,面白出汗,乏力,有时伴恶心呕吐和复视,每次发作约2-3天才能完全缓解,眩晕发作与体位和头部位置无关,无偏瘫、失语,无头痛,无耳鸣、耳聋。院外治疗无好转而来诊。

【首诊证候】

症见:反复眩晕,视物旋转,面白出汗,恶心呕吐,神疲乏力,舌暗淡有瘀点瘀斑,苔白厚,脉细。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

体格检查:T:36.5℃ P:72次/分 R:18次/分 BP:110/70mmHg。

神志清楚,精神疲倦,无眼震,伸舌居中,口角无歪斜,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正常,病理反射(-),共济失调征(-)。舌暗淡有瘀点瘀斑,苔白厚,脉细涩。

辅助检查:1、头颅CT示:脑萎缩;2、经颅多普勒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脑血管弹性差。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眩晕病。

西医诊断:后循环缺血。

辨证: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

治则治法: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自拟益气通络饮。

处方:黄芪30g、炒僵蚕10g、田七5g、甘草5g、党参20g、毛冬青15g、升麻10g、 葛根20g、陈皮10g、法半夏10g、地龙10g、 胆南星10g,7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随诊过程】

二诊:

患者自觉头晕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但尚觉神疲乏力,舌暗淡有瘀点,苔薄白,脉细。痰瘀渐化,脉络趋通,但气虚未复,上方黄芪增至50g。7剂,水煎温服,每日一剂。

三诊:

患者自觉头晕症状明显缓解,稍觉腹胀,胃纳一般,舌淡,苔薄白,脉细。气虚得复,脑络通畅,守上方去地龙、胆南星、僵蚕,加炒白术20g以健运脾胃,使气血化生有源。7剂,水煎温服,每日一剂。

按语:

现代医学认为后循环缺血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致动脉管腔变窄;或动脉管腔的微小血栓栓塞;或椎动脉受机械性压迫发生狭窄或闭塞;或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使血流阻力增加,脑组织血液灌注减少,由于内听动脉供血受限,前庭迷路、前庭神经核缺血从而引起眩晕发作。患者原发病常有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血管异常等。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灵枢·口问篇》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灵枢·卫气篇》说“上虚则眩”,宋·杨仁斋在《直指方》中谓“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即“无瘀不作眩”,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无痰则不作眩”,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中则有“无虚不作眩”之说。可见“虚、痰、瘀”是眩晕发病的主要病机。

本病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多因脏腑功能减退,气血津液运行障碍,导致痰瘀内生,阻于脉络,脑失所养;或因饮食失调,中气受损,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病。瘀与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导致疾病反复发作。临证所见,大多数病人伴现面色苍白、大汗、呕恶、神疲乏力、舌淡紫或有瘀点瘀斑、舌苔白腻、脉沉缓或细涩等症。本病病位在清窍, 病属本虚标实。治当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为法,方中黄芪、党参、葛根、炙升麻益气升阳;,红花、毛冬青、田七、丹参活血化瘀;僵蚕、地龙、胆南星化痰降浊通络。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具有扩张血管、降低区域血管阻力、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葛根含葛根黄酮,有明显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循环作用;毛冬青有扩张血管、增加心脑血流量、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僵蚕、地龙、红花、丹参有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瘀滞状态、恢复正常血液供应的作用;地龙具有激活纤溶酶原作用,能溶解血栓及动脉硬化斑,同时可软化血管,恢复动脉弹性;而胆南星则具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全方通补并用、气血同治,有扩管、抗凝、降纤、抗聚的药理作用。从而收到显著临床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医生最新电子书(中西医部分)——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孙桂芝教授病证结合治疗乳腺癌经验整理与临床研究
关于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肤见 朱良春的问题
邓铁涛 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三)
各证型首选代表方剂汇总,熟记这些轻松搞定中医儿科学辨证论治
郁证?中医是这么认识治疗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