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开了29年!济南这家老店,换了招牌

一棵树对城市有什么意义?在与人发生情感联结之前,它不过是植物中的一棵。

位于济南市市中区经五路与小纬二路交叉口的蓉斋书店也是如此,因为参与了太多济南孩子的童年、少年、青春,它从街边一溜儿不起眼的门头中脱颖而出,留着长发酷似陈道明的老板、满满当当的书架、货架,林林总总或常见或冷门的杂志,成为几代人的记忆符号。



我这书店开在学校附近,29年了,每天都有人需要我,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招牌换成文具店了,书和杂志还是有专属的位置。那块“文明个体业户”的牌匾,现在还在店里挂着。——蓉斋书店老板

“蓉斋”的老招牌换了

37岁的王凯最近才注意到,“蓉斋书店”把老招牌摘下来了

其实早在去年就换了,只是王凯人至中年忙到起飞,去蓉斋书店踅摸军事杂志是他坚持下来为数不多的与工作无涉的保留节目。他从上高中起就和几个好朋友一起来买杂志,弟兄们零花钱都不多,买了杂志就去不了网吧,所以杂志轮着买轮着看,轮到最后一个人,杂志都变成了卷饼,甚至留有上家的涂鸦、吃饭滴落的油渍、甚至还有……风干的鼻屎。

王凯经常是那个最后看的人,被恶心到只能强忍着看完。“看完后留着也没用了,卷起杂志满教室追着前面看的那几个打一遍。”好好的书店怎么变成了文具店?王凯不高兴,店还是那个店,换了招牌就没那味儿了,新换的招牌叫得力文具,其实蓉斋书店四个字还在,只是变成了A4纸大小的一块,贴在门玻璃上。

王凯在同学群里发消息,说蓉斋书店向金钱势力“变节投降”了。有人@最挣钱的几个同学,“能打败金钱的只有金钱,弟兄们集资把蓉斋给盘了!”好久没动静的同学群“活”了,蓉斋书店是那颗被投进死潭的石子。

老板不叫“蓉斋”

不仅卖书还卖杂货

就在那一趟,世界未解之谜破案了,老板不叫蓉斋,老板的父亲也不叫蓉斋。王凯自怨太年轻,以为蓉斋书店就像老张羊汤一样,肯定跟老板的名儿有些关联啊。

老板叫姚发泉。刚知道这个消息,王凯和他同学们的震惊程度不亚于知道张国荣本名叫张发宗。

姚发泉生于1965年,年轻时在市粮食局工作,1992年粮食政策由统购统销改为放开经营,他下岗后动了个体经营的念头,便在自家房子里开了这间书店。上面的阁楼五六平方米,楼下不到20平方米,书店名取自“容斋随笔”,把“容”改换为“蓉”——因为济南市花是荷花,又叫水芙蓉。

很快,他当选了济南市首批“文明个体业户”。1997年,他就专门定制了带有“蓉斋书店”字样的塑料袋,这一形式感一直延续至今。29年来,除了年初一初二,书店每天7:00开门,晚上10:30关门,雷打不动。开门、关门,进货、卖货,如此循环。

初春的一个早上,记者来到店里,顾客不多,姚发泉正在书架和货架之间的狭小空隙里给自己下面条。

他换掉书店的招牌,倒不是向金钱势力变节投降,是因为店里的书真的很少很少了,倒是文具和杂货占去了大半壁江山。

曾经一整面墙的书和杂志,现下只剩一半。那些叱咤一时的《当代歌坛》《大众电影》《悦己》们,如今早已芳踪难觅。即便如此,他家依然是方圆十里杂志最全的小店。《Vista看天下》《南方人物周刊》《人物》等老牌杂志自不必说,《东方美食》《现代舰船》《安邸》等冷门专业杂志也有。

有人过来买针线盒,他从书架下的杂物中左掏右掏,变戏法似的摸了出来。

各种笔密密麻麻排在另一面墙下,文具爱好者看起来极度舒爽。洗脸盆、喷水壶、电池、红领巾、剪刀、五金零件……十多平方米的空间满得只能一人通过,拥挤和满当带来的包围感,也是很多老顾客莫名喜欢的“点”。

被“困”书店半生

他想去国外看看

或许是不好意思当着外人吃饭,老板借口面条太烫,便坐门口跟记者闲聊。

“你知道吗,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就是开一家书店,想营业就营业,想关门就关门。”记者告诉他。

“他们这么想吗?开书店没有多美好。”他说,自己这半生就像被困在了书店里。周围有小学,稍远一点有初中高中,有人习惯性的来他这里买书买文具,有人从他这里预订杂志,每天都有人需要他,他不可能无视这些人的需要,任性关门溜之大吉。“就算我要进货,我对象也会帮着看店。”

他印象里只跟家人一起出过一次远门,年三十走,年初五回来,来去匆匆,整个旅行浅尝辄止。

穿墨绿色工作服的邮递员骑着电动车过来,从后座的墨绿色挂袋里掏出报纸,他要了7份《南方周末》。从去年开始,他留报纸的数量骤降为个位数,基本都是顾客提前预订的;杂志销量也持续下降,从新刊能卖出几十份到几份;卖不动的还有书籍读物。

“文摘类经历过辉煌,时尚类也火爆过,现在都不太行了,倒是军事类、文学类杂志比较稳定。”他说,有时候不能怨读者不爱看杂志了,现在杂志思想性越来越差,也没有批判性。有些文章流于表面,不像过去的文章,写当下的事却能给将来提供思路。就说他自己吧,他喜欢看贾平凹、王小波、路遥,他说将来要去国外看看,荷兰、瑞士、德国、日本……过去很多书上写这些地方很美,他想去看看是不是果真如此。

29年来,蓉斋书店周围的门头换了一拨又一拨店主,曾经经营同类商品的竞争对手也干不下去闭店了。其实它多年屹立不倒的原因也藏在招牌的更换里——老板从来不想把店吊在卖书这一棵树上。

书刊杂志销量下降,他就卖文具;卖文具有竞争对手,就增加百货。只是,书刊杂志永远有专属的一片位置,那是留给自己的,也是留给一代代“老客户”的。

11点多,有几个女孩子放学来买文具,她们流连好久才走。他说,当年王凯他们也是这样,买3块钱一本的杂志,要在这里待上半个小时。

记者离开前,姚发泉告诉记者,他店门口的老槐树,已经有四十八九岁了,“我五六岁的时候吧,换过一次,就一直长到现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家正式进入倒计时的书店
书坊·百新书局 | 百年文化招牌福州路重启,文学史上的“鸳鸯蝴蝶派”与其渊源深厚
济南行读纪录
周末,和大家随便聊聊
泰国书店增加种类分散风险 店内文具杂志齐全
玩法‖福州路一日游,遇见非遗、书写诗和远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