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白和高适:相识于微末,相忘于战乱

文如其人也好,人如其文也好,文和人是有关系的,布封说过一句名言:风格即人。我们可以进一步说:作品的形式是作者人格的外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汪曾祺 《人间烟火,最抚人心》

1. 李白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两岁的儿子口齿不清的叨咕着“窗前明月光”;八岁的外甥紧锁眉头反复“朝如青丝暮如雪”,愁的也快“青丝暮如雪”了;二十二岁的表弟,嘻皮笑脸的对心仪的女孩“云想衣裳花想容”;四十岁的老公,一边写半年报、一边哀叹“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会儿,六十来岁的老爹独自一人在老家的老屋里 “举杯邀明月”。
从幼年的启蒙开始,李白这个名字就是大多数中国人绕不开的存在。一直到老,每个阶段读李白,总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想象中的李白,是真的“谪仙”。一身灰白长衫、面带风尘仗剑天涯,又或者在辉煌的歌肆酒坊中放歌豪饮,再或者御前殿上嘻笑脱靴。
李白这一生,从个人生活上看,算是相当潇洒,但风光背后,无处施展抱负苦闷伴随一生。
李白生于盛唐商贾之家,妥妥的富二代,当然,有多富不好说,但一定跟穷挂不上钩。
二十岁上下,就开始在朝廷的士大夫中显名。二十七岁时,来到安陆,李白结识了退休宰相许圉师,并娶了他的孙女。其后,李白一直不停游历、广交朋友。
四十二岁,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任翰林供奉。翰林原本是古代最精英的知识分子,是皇帝的智囊团,兼具官方和文化地位,但李白那会儿不是。唐玄宗大概是把“翰林供奉”当成了好听又省钱的名头,甚至是稍微有点名气的民间艺人都会被封,李白的“翰林供奉”恰恰是这大撒把中的一个。李白是真的希望有机会施展政治抱负,但这样一个连科举入场券都拿不到的商贾出身之人又哪来的舞台呢?盛世中享受奢华安逸的唐玄宗压根没想过把李白当成“臣”,李白就只是私属于唐玄宗的文艺工作者。和杨贵妃赏花的时候,叫李白填首词助助兴;无聊了,找李白来写个诗解解闷。而唐玄宗容忍杨国忠(一说是杨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靴这样放肆的场景,也大抵出于养宠物的心理,一笑而过。
这样的日子仙人哪能忍受?一年多后,忘年知己贺知章告老还乡,李白失去最后的精神依靠,辞职不干,又回复了四处游历的日子。也大概就是这个时间,李白遇到了高适。

2.高适 蹇踬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

在大部分普通人心目中,高适名声不显,远不能和李白相比。但作为杰出的边塞诗人,高适也在唐代诗坛占有重要的一席。除了诗人,比之李白,高适还多了从政、从军的身份。
比较起来,这两位相识于40+中年时代的诗人有着天壤之别。出身上看,李白自小家境优渥、青年以后又先后娶了两任退休宰相的孙女,丰厚的家底足以支撑他放飞自我,真正的硬伤在于商贾的出身。高适则是根正苗红,祖父高侃是唐初名将,家族自北朝起就是山东望族,但到高适时已全然没落至贫寒,家族复兴的担子重重的压在了高适肩上。
“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旧唐书》评价。确实,放眼整个大唐,在那一群星光熠熠的诗人中封侯的只有高适。但这功名,是高适磋砣大半生才得来的。高适“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本以为能得到朝廷任用,哪料“布衣不得干明主”,只能从哪儿来再回哪儿去,又赶上父亲故去,连间房都没留下,家乡再容身之所。高适在《别董大》中道尽潦倒。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高适 《别董大二首》


3.相识 莫道前路无知己

公元744年,40+的李白、高适和30+的杜甫在洛阳相会;两年后,奇妙的缘分又让三人在齐鲁相会。后人眼里,彼时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更具有历史意义,闻一多评价“他们的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也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能与之媲美,仿佛太阳与月亮的相碰。”而高适是被忽略的那一个。
我们无从想像当时三位诗名赫赫、性格迥异的诗人凑到一起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但可以想见的是,那一定是富有才情的灵魂碰撞。

正热映的电影《长安三万里》,正是以高适的视角从他和李白的相识为我们展开大唐群星闪耀的时代画卷。
长安,是他们共同的梦想;三万里,是梦想和现实的距离。

  4.梦想VS现实,“谪仙人”VS“世间人”

终其一生,李白都是活在云端、在梦里,只有诗名传世。有人评说,李白的才华都在诗上,空有抱负,并没有政治能力。翰林供奉,是李白政治地位的高光时刻,却也只是空有其名、没有实现一丝一毫的政治抱负。高适却是真正的世俗人,奋斗大半生,终于大器晚成。

齐鲁一别后,两人再未相见。安史之乱,造成了唐代的历史转折,也将两人推向不同的阵营,命运之舟载着两人分赴各自的终点。
近五十岁,高适终于得到机会成为一名小小的官吏——封丘县尉(大致相当于县里的公安局长);五十三岁迎来翻盘时刻,进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从此开始快速升迁。
再后来就是安史之乱,李白所在的永王李璘阵营和高适所在的李亨(后来成为唐肃宗)阵营的对决。高适当上了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淮南节度使,主要任务就是对付永王;而此时的李白,正是永王幕府一个小小的幕僚。这场对决,以永王兵败被杀告终。至此,两位昔日好友,一个成了高高在上的封壃大吏,一个成了惶惶不可终日的阶下囚。
在狱中,李白托一位张姓秀才给高适写了首诗,“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这样隐晦而卑微的请求高适。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李白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长安三万里》中描述,高适托郭子仪救出了李白。但据考证,相救的只有感念李白曾经救命之恩的郭子仪,没有史料显示高适曾经出手。相反,从后来看,高适的诗集中压根就没有出现李白的名字,凡出现李白、杜甫的地方都以“群公”替代。
逃出牢狱的李白又经历了流放和遇赦放还两次波折。最后逃出生天的李白写下了千古名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 《早发白帝城》
那次大乱之后,李白和高适就像两条平行线,再无交集。762年,李白卒于当涂,终年62岁,顶着谋反的污名。同年,唐肃宗死、唐代宗即位,为永王平反,但李白再也听不到,他已乘风而去、翱游云间。三年后,765年,高适去世。
两人曾经的缘分、恩怨都随风而去。


  5.“诗”人已乘黄鹤去

唐诗,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绚丽。
透过这璀璨的光影,我们还能听到他们在吟唱:
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每一句吟唱,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韵律、感受到诗人独有的情怀、感受到文字的美和力量。

《长安三万里》中,老年高适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电影导演谢君伟这样看,“书是一种媒介,书承载着诗,诗以汉字的形式被记载,精神也就永远流传了下来。我觉得这种精神可以跨越时间、跨越空间,让一代代人都能够看见并保持这种精神”。
现在,我们每天被嘈杂的声音包围——来自内心的、来自外界的,所思、所见、所感都沉到了土里,只见六便士、再不见月亮。就算有灵感冲动,大概也只发得出“大海啊,真踏马大”这样的嚎叫。
是时候了,让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再来聆听来自千年前的华丽乐章。“你心中的一团锦簇,终有脱口而出的一天。”



6.马未都:带我们领略大唐风采
马未都
著名文化学者,作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文学编辑出身,相继发表苏童、王朔、刘震云、余华、莫言等作家经典力作。
《百家讲坛》主讲人。
近二十年笔耕不辍,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醉文明》《国宝100》《观复嘟嘟》《马未都说收藏》等图书发行量超300万册。

在马未都眼里,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也是当代文学的巅峰。

唐诗对于中国人的一生都是有滋养的。

马未都
2020年,65岁的马未都在他创办的观复博物馆闭关写作。
不同于一般的唐诗汇编,只是解释诗的字面含义,《马未都讲透唐诗》用讲故事的方式,融合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真实透彻的感悟,直播式呈现大唐时代特色和诗人命运
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孟浩然、李商隐等68位诗人跃然纸上,一个个变得真实鲜活、有血有肉。翻开书本,一读就上瘾,不知不觉吃透唐诗精髓,汲取古人智慧,一生受用无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诗人,却写出了大唐第一猛诗
安史之乱与诗人之死
《长安三万里》,带你看大唐诗人朋友圈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诗人,却写出大唐第一猛诗
高适乐观,杜甫悲观,李白颠覆三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