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达夫:内眼结构与六经对应学说及临床验案

陈达夫(1905~1979)四川省西昌人,著名中医眼科学家。出身中医世家,自幼攻读《内》《难》《本草》《脉经》《伤寒》《金匮》等古籍。28岁时,承父业,专攻眼科。1956年6月调入成都中医学院,从事眼科教学与临床工作。1978年被授予我国第一批中医教授职称,担任眼科硕士导师。曾兼任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四川分会理事、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人大代表等职。

主要贡献:

  • 他积多年心血,著成《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一书。本书广泛汇集了历代中医眼科精华和他自己的临床经验,并适当采用了有关西医知识。
  • 他完成了祖传中医眼科诊疗经验和方法的整理,首创将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运用于眼科,该书突破了历代中医眼科以症命名的框架,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基本观点,发展了中医眼科五轮八廓学说,在学术上是一大创新,具有学术上的独创性。
  • 他的名字和业绩已载入《中国科学家辞典》和《名老中医之路》;其生平事迹已载入科学家故事丛书《银海名师——陈达夫》;其学术经验被载入中国现代医学家丛书《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总结其临床经验的专著《陈达夫中医眼科临床经验》;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眼底病专辑》,以首篇的位置收载了他的学术经验;他写成“中西串通眼球内容观察论”。用《内经》理论作指导,结合其长期的临床体验,首次在眼科学术上提出了现代医学中眼的组织结构与中医学的六经分属具有共通的相应和对照关系的见解。

在眼科六经辩证中,一般来讲,三阳目病,多见于外障,三阴目病,多见于内障。但对外眼病的认识描述较为详细,对内眼疾患缺乏细致深入的探讨,描述较笼络,著名眼科专家陈达夫教授,根据《内经》有关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眼的解剖生理知识,提出“内眼组织与脏腑经络相属”学说,对内障眼病的认识就更进了一步,也是对眼科六经学说的发展,现介绍其内容如下:

1、视神经、视网膜、虹膜、睫状体以及睫状小带属足厥阴肝经

以《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为依据,因神经状类筋经,十二经皆有筋经,故神经属足厥阴肝经,视神经也不便外,至于视网膜,是视神经的感应系统,也应属是厥阴肝经。虹膜(黄乍)为风轮之里层,风轮在脏属是厥阴肝;睫头小带与虹膜相连,亦属风轮范畴,故应属是厥阴肝经,应用这一理论在治疗视神经,视网膜、虹膜、睫状体的病变及屈光不正等,应从是厥阴肝经入手。

  • 如急性视神经病变,急性视神经网膜炎,初期多从肝经实热着手,用龙胆泻肝汤治之;
  • 若属肝气郁结所致者,可用丹杷逍遥散加减治之;
  • 若属素体虚弱,肝肾不足者,可用驻景丸加减治之;
  • 视神经萎缩,多认为是肝肾不足,精血亏损,可用驻景丸加减方法之。
  •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多属肝胆炎火炽,气分热重,以龙胆泻肝汤治之;
  • 若属热入营血者,可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治之;
  • 慢性虹膜睫状体炎,多属肝经余热未尽,可用石决明散加减治之。
  • 屈光不正,认为与足厥阴肝经之疏泄调节失调,气机不利所致。可用补肾调肝为主。常用驻景丸加减治之,佐以舒筋通络如伸筋草等。

2、视网膜黄斑区属是太阴脾经

以《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湿生甘,甘生脾,其在天为湿,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为依据。眼底黄斑区位于视网膜的中心,属是太阴脾经,黄斑区病变时,应以是太阴脾经着手,同时兼顾厥阴肝经。

  • 如脾经湿热所致的中心性视网膜脉经络膜病变,黄斑区充血水肿,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 湿重于热,可用三仁汤加减;
  • 肝肾阴虚者,可用知拍地黄丸加减治之;
  • 属肝肾不足者,可用驻景丸加减方;
  • 脾胃虚弱者,用六君子汤加减;
  • 脾胃阳虚者,用真武汤加减;
  • 脾经有湿,复感风寒者,用麻杏薏苡甘草汤加减治之。

3、脉络膜属于少阴心经

以《素问·五脏生成篇》“心主合脉也”“诸血者,皆属于心”“诸脉者,皆属于目”,《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为依据,脉络膜的组成由大,中、小血管组成,故各膜属于手少阴心经。在临床上凡脉膜的病变和眼底血管方面的病变,可以手少阴心经着手,脉络膜与视网膜紧相连,脉络膜,视网膜炎与心,肝、肾三经有关,可用驻景丸加减方治疗。

4、玻璃体属于太阴肺经

从《素问·宣明五气篇》“肺藏魂”为依据,玻璃体属手太阴肺经,玻璃体病变多从手太阴肺经着手,如玻璃体液化,混浊,从肺、肝、肾三经治疗,用生脉散加黄芪大补肺气,用杞菊地黄丸滋养肝肾。继发性视网膜脱离或原发性视网膜脱脑术后,多认为肺肾无气不固,用生脉散,重用人参,加黄芪大补元气,若网膜下积液,可用温阳化水之法治之,亦可用驻景丸加减方合用。

5、房水属足少阳胆经

以《灵枢·天年》“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萎,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及《养生书》“肝开窍于目,胆司其明”为依据,房水属足少阳胆经,房水的病变应从足少阴胆经着手治疗,

  • 如肝胆实热所致的房水混浊,用龙胆泻肝中减治之;
  • 若属急性闭角型青光,中医以为属火闭窍道,神水(房水)瘀滞有关,用龙胆泻肝汤加羚羊角,或用陈氏熄风汤加减治之;
  • 若吐泻兼作,可用六和汤;
  • 慢性闭角空青光眼,中医认为属虚风内动所致,用沈氏熄风汤加减;
  • 若属肝郁化火者用丹杷逍遥散治之;
  • 若属阴虚火旺者,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治之。

6、眼中一切色素属足少阴肾经

以《素问·五脏生成篇》“心之合,脉也;其茶色也,其主肾也”为依据,眼中一工色素属足少阴肾经,凡色素方面的病变,应从足少阴肾着手治之。

如脉络膜的色素,从心肾上去辩证;

虹膜、睫状体的色素,从肝肾论治;

黄斑区色素,从脾、肝、肾上着手治疗。

另外色素是有形之物,可看作瘀滞,治疗时应考虑加用活血消滞之品,视网膜色素变性,多属先天禀赋不足,宜补肾养肝,兼活血消滞,用驻景丸加减方为主治之。

眼科六经学说,作为眼科的一种基础理论,对指导中医眼科临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分经论治,起到了执简教繁,概括全面,揭示目病本质的长处,克服了以症命名的局限性,且名目繁多,分名过细,不便于临床应用的不足,在内障眼病应用较为广泛,在外障眼病应用较少,作为一个学说流派,应用的范围不是很广,有些观点还须进一步完实补充。

陈达夫将屈光不正辨证为厥阴气机不舒,对高度近视中后期合并视网膜病变及玻璃体混浊者,根据黄斑属脾,视网膜属肝之六经理论辨证为肝肾亏虚、真阴暗耗、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并用驻景丸加减方以补益肝肾、醒脾利湿。

陈达夫氏用六经辨证为纲领研治眼病,认为眼的屈光状态,是靠睫状肌收缩和舒张使晶体调节完成的,而睫状体属足厥阴肝经。近视眼厥阴肝气不舒,气机不利所致,用补肾调肝、舒筋活络的屈光不正方,楮实子25克,菟丝子25克,茺蔚子18克,枸杞15克,木瓜15克,青皮15克,五味子6克,伸筋草25克,松节25克,水煎一日一剂,连服三个月。或上方各味药剂量加大十倍,研细末,制丸一次9克,每日服三次。

临床验案

一、少阳经目病

主症:

两额角或太阳穴胀痛,或口苦咽干,目赤羞明,锐眦兑廓血丝较甚,脉弦细或沉紧者。少阳伤寒也,若系中风,則两耳闭气,胸胁不快,均以小柴胡汤主之。

释义:

此节症形,是说少阳经目病的中风和伤寒,表虚表实,症状大多相同,初受风寒,即为表虚。风寒久尚,郁而不去,失其枢转职责,则为表实。治法均以小柴胡汤和解,随症加减,与常法同。

但此症为什么是少阳目病?因为少阳经络上头角,而此症的头痛正在额角,两太阳穴胀痛及锐眦兑廓的血丝较甚,又是以少阳经络起目锐眦来考征。口苦咽干,是少阳之上,火气主之,足少阳的胆汁,因火逼而上溢,所以口苦,苦从火化,火甚则干,故咽干。

脉弦细,是陈修园所谓的寒伤经气,脉气,脉沉紧,是修园所谓的枢逆于内不得外达,有此症状,所以,要把它认成少阳伤寒,认成表症。但少阳本经是半表半里,何以此节要专认作表病,这种学说是来自李杲,他说是少阳头痛,往来寒热,脉浮而弦三者,但有一症即属表病,韩祗和也说是少阳初受寒邪,病全表。

至于中风则两耳气闭,系因为风挠其窍;胸胁不快,是因为风伤其络,都是少阳的表症。总之,宜用小柴胡汤来和解。

慢性结膜炎治验:

朱某某,男,12岁。

主症:眼卡,畏光,左侧耳后疼痛,左眼巽廓血丝粗大,曾经眼科许多医生辗转治疗无效。

证析:陈达夫教授采用六经八廓辨证,根据巽廓属少阳胆经,卡痛,畏光,血丝粗大属实证,耳后为足少阳胆经循行经过的部位,该处疼痛是胆经气滞不通的表现。

诊断:少阳经目病。

治则:枢转气机,和解表里。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0克 黄芩10克 沙参10克 法夏10克

青皮12克 白芍10克 薄荷6克 防风10克

红花10克 甘草6克

守方连服12剂,诸症悉愈。

按语:八廓的经脉,在一般情况下,是隐伏不显的。只有当相应的脏腑病变反应到廓上时,其经脉才显露症象。辨八廓病变是以白睛血丝为凭,一是血丝正居廓位,二是从白睛周边部伸向风轮,三是特别粗大,或者独显一二缕。

若见满目血丝,而某廓血丝特甚者,多属表证;若某廓血丝一二缕者,则属里症,或属虚证。凡廓上血丝深红紫赤,或紫黑者,皆是相应脏腑中的热甚伤血,血热成瘀的表现。

二、少阴经目病

主症:

性交后,伤于寒,眼无丝毫外症,而突然失明者,竭急治之,方主麻黄附子细辛汤。

释义:

此节症形,是说的少阴里实,也是少阴里症的虚中夹实。上节虽是少阴,而外表却兼属太阳经症,所以,属于少阴之表。此节症形,外无表现,而疾病之来,是由性交引起,所以择里症。因为性交之后,肾脏空虚,外面寒邪乘虚直中,闭塞了目中少阴经络的玄府,因而失明,所以,属于虚中夹实。寒邪伤人,闭塞玄府,在表在里均是实症,所以,本节又可认作里实。

不管如何辨症,都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则寒邪方能速除,视力方能恢复,并且不能懈怠,缓则必成痼疾。举此二例,以见经方作用,配合极特,一方而有几种用处。前节用此汤,是借附子固后防,而以麻辛攘外患。本节用此汤,是借附子作响导,而引麻辛除内忧。临症应变,变化要多,不得胶柱鼓瑟,倘入房后而伤冷水,梦遗后而中寒邪,都是同一看法。

视神经炎治验

宋xx,男性,44岁。

主症:双眼突然视力减退,如在阳光下视物则头微昏,起病已有5天。

经西医捡查:视力双眼0.02,外眼、间质和眼底均未查见异常,未作处理。患者本知医理,便自行处方,以六味地黄汤加减煎服,连服5剂,无效,故请陈达夫教授诊治。

诊查:诊舌、脉无特殊表现,再详细追问病史,得知患者于发病前一天午睡中梦遗,下午外出淋大雨,次晨起床后即感视物模糊。根据病史,乃肾脏空虚,外感寒邪,乘虚直中少阴,闭塞了目中玄府,因而视力减退。

诊断:少阴厥阴内障目病。

治则:温肾散寒。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6克 附子12克 细辛6克

二诊:服上方6剂,视力好转,右眼0.3,左眼0.1,头痛已解。

改服桂枝加附子汤:

附片18克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甘草10克

生姜10克 大枣1枚

其意在振肾阳而填其虚,使外来之邪仍从太阳而出。

三诊:服10剂,视力右跟0.4,左眼0.3。眼底视乳头边界稍模糊,后极网膜反光增强,黄斑中心凹光反射不清,网膜中央静脉轻度扩张。

改服真武汤加减:

附片18克 茯苓10克 白芍10克 生姜10克

炒谷芽30 炒麦芽30克 丹参25克

三、厥阴经目病

主症:

头痛偏左,风轮起翳,或起灰白色膜者,予以吴茱萸汤。

释义:

此节症形,系说足厥阴肝的里虚寒症。因为肝脏虛寒,所以风轮起膜色灰白 ,如果是热翳热膜,颜色决不灰白 ,故必用吴茱萸汤以温之。此症用吴茱萸与阳明用吴茱萸有所不同,阳明用吴茱萸,是借吴茱萸温胃;此症用吴茱萸,是正取吴茱萸温肝。不过厥阴头痛,是在顶巅,或者如同斧劈,为何此症又说头痛偏左?因为肝气行于左,偏左疼痛,本属血虚,此症病员,多属偶然血虚,血虚则生风,肝风即乘虚袭入的关系。但此症只须治风,不必补血,肝不虚冷,则血自生。

浅层角膜炎治验:

雷XX,女,52岁。

主症:右眼生醫,卡涩,疼痛,流泪如泉涌,羞明不敢睁眼,涕清如水,头顶闷胀,已有3周。曾服平肝清热的石决明散,清泻肝经实热的龙胆泻肝场 等,不但不见好转,头痛、眼痛更甚。

检查:右眼白睛坎廓血丝粗大而淡红,相连处黑睛有一塔形白色浮翳伸向中央,且有脉络生长其上。病人体胖,面白少华,舌淡苔白,脉细。

诊断:厥阴外障,正虚邪实。

治则:通阳散寒,温肝和营。

方药:吴茱萸汤加减

吴茱萸6克 生姜10克 附片10克(先熬)桂枝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2克 川芎10克 细辛6克 葱白15克 甘草6克

二诊:病人服2剂,眼痛、头痛稍减轻,余症同前。守方再服4剂,诸症明显减轻,但翳膜未退,视力模糊,微感口干,改服下方而痊愈。

附片10克(先熬)当归10克 白芍12克 川芎10克 生姜10克 木贼15克 乌贼骨30克 甘草6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眼诊病——眼部五轮看五脏,看眼诊病常见的方法都在这里了
飞蚊症的中医治疗
从内经角度论内眼结构的脏腑配属的价值(转)
韦玉英:四物汤加味在眼科的应用
中医治玻璃体积血有优势
常见内障眼病的中医辨证 【眼科专业讨论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